南北朝边塞诗管述
- 格式:pdf
- 大小:350.67 KB
- 文档页数:4
论南北朝边塞诗的内容及美学特征摘要南北朝边塞诗在边塞诗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盛唐边塞诗的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以鲜卑为代表的游牧民族的到来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这种文化状态给南北朝边塞诗的题材内容带来了深刻影响,也形成了边塞诗独特的美学特征。
本文主要从分析南北朝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入手,探讨南北朝边塞诗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南北朝边塞诗思想内容美学特征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边塞诗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多角度多层次地阐释了边塞军旅生活。
不同时期的边塞诗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也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美学特征。
边塞诗盛于唐朝,边塞诗一般被看作是盛唐文学的代表样式,但从整个边塞诗发展史来看,南北朝边塞诗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可以说是南北朝边塞诗催生了盛唐边塞诗的繁荣,为盛唐边塞诗的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不安,战争频繁,以鲜卑为代表的游牧民族的到来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改变了南北朝柔性文化的品格,形成了刚劲豪迈和崇武重侠的文化心态。
这种文化心态给南北朝边塞诗的题材内容带来了深刻影响,也形成了边塞诗独特的美学特征,进而奠定了盛唐边塞诗的基本审美特征。
本文主要从南北朝边塞诗入手,分析南北朝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深入探讨南北朝边塞诗的美学特征。
一南北朝边塞诗的内容南北朝边塞诗与之前的边塞诗相比,其题材的广度与深度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如南北朝边塞诗开始将闺阁与征战放在同一首诗中并风行开来;南北朝边塞诗对边塞自然风光的描写更为细腻。
按南北朝边塞诗表现的主题来分,可以分为乡恋情结、建功立业、边塞风光。
1 反映征人思妇的内容乡恋情结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也是边塞诗的抒情传统。
从边塞诗的发展史来看,思乡恋土的主题一直比较突出。
这与中国农耕的生活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孕育了人们安土重迁的思想观念。
南北朝边塞诗的创作中,诗人多用边塞月光、寒雪、羌笛等作为诱因,借助想象抒发征人的思乡之情,这在南北朝边塞诗中较为常见。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边塞乐府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中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乐府诗更是独具特色。
这些诗歌以娓娓道来的笔触,描绘了那段历史的辉煌与风云。
本文将就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进行研究与探讨。
首先,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在题材上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这些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有战争、英雄、边塞景象等等。
诸如《北征行》、《陈陶诗》等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与崇高的英雄气概。
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与战乱,也展现了人们的顽强生活意志与追求和平的期望。
其次,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风格独具特色。
这些诗歌常常使用简练、朴实的语言,以叙事的形式呈现出边塞历史事件的曲折过程。
音韵的运用也非常精妙,如《天净沙·秋思》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示出了边塞战争孤寂的情感。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在形式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这个时期的边塞诗歌中,节奏感较强,常采用五言七言句式,以节约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例如《陈陶诗》中的“红玉蜡烛朱弦细,斜阳却照乌云起。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即运用了五言句式描绘了大漠沙如雪的壮丽景观。
此外,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还体现出浓厚的历史意义。
这些诗歌记录了边塞生活、战争、英雄等重要历史事件,是研究当时历史背景的重要文献。
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与变化。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它以独特的诗歌形式,生动地描绘了历史的辉煌与风云。
这些诗歌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的生活状态。
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轨迹与边塞民族英雄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能够领略到边塞生活的不易与辉煌。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文学、历史、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综上所述,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边塞战争孤寂的情感。
鲍照边塞诗论略鲍照,南北朝时期的杰出诗人,他的边塞诗作品别具一格,充满着新意和深邃的思考。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两个方面对鲍照的边塞诗进行深入探讨,并阐述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一、鲍照边塞诗的思想内容鲍照的边塞诗作品,从思想内容上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关注社会现实:鲍照的边塞诗以生动的描绘和深沉的反思,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矛盾。
他的诗篇中充满了对战争受害者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如《代出自蓟北门行》中的“戎旅下,何之乡。
无方逐阵势,道路不可旁。
”2. 强烈的爱国情怀:鲍照的边塞诗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颂扬。
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望,对民族英勇善战的赞美,如《代陈思王白马篇》中的“忠诚贯白日,伏节千里外。
”3. 对人性的深入剖析:鲍照的边塞诗不仅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也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
他的诗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丰满,既有英勇善战的英雄,也有贪生怕死的懦夫,如《代苦热行》中的“推枕起从戎,弹剑事高秋。
”二、鲍照边塞诗的艺术成就鲍照的边塞诗在艺术成就上也具有独特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体方面的开拓:鲍照的边塞诗在文体上有所创新,他打破了传统的五言、七言律诗的限制,运用了更为自由的形式,如《拟行路难》中的“泻如注下九天来,忽作玻璃镜湖海。
”这种自由的形式更能够表达他丰富复杂的情感。
2. 形象方面的创新:鲍照的边塞诗中的形象生动鲜明,他的描绘既细腻入微,又富有想象力。
如《代出自蓟北门行》中的“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通过对战马和弓箭的描绘,展现出战争的紧张和残酷。
3. 风格方面的独特性:鲍照的边塞诗风格独特,既有豪放奔放的一面,又有婉约含蓄的一面。
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富有表现力,如《代苦热行》中的“舌烂口枯眼为汗,利情刚直心不然。
”这些生动的描绘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鲍照边塞诗的历史地位鲍照的边塞诗在中国古代边塞诗歌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边塞诗的常见意象和主要内容思想边塞诗指以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等为内容,展现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残酷,表现将士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思念家乡的情感的诗歌。
边塞诗中常用的意象可以归类为:1. 战争中使用的物品。
如金鼓、旌旗、铁骑、烽火、羽书、角弓、胡马、征衣、铁衣、戍楼、戈、矛、剑、箭、戟、斧、钺、刀、铩等。
2. 边塞的地名。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玉门、凉州、天山、安西、幽、辽、陇等。
3. 边塞的民族。
胡、羌、羯、夷等。
4. 边塞的风光。
大漠、沙碛、瀚海、风霜、严寒、白草、枯蓬、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等。
5. 少数民族的乐器。
如羌笛、胡笳、琵琶、画角等。
6. 音乐。
梅花落、关山月、雨雪曲、杨柳曲、出(入)塞曲等。
边塞诗常见的思想内容有:1. 体现戍边将士的爱国激情。
诗歌通过描写边塞紧张的局势、戍边将士艰辛的生活状态、战争的惨烈场景等,表现戍边将士强烈的爱国情感。
如: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诗歌描写了一个读书人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过程,表现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开头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诗人的爱国热情。
用“照”渲染紧急的气氛,用“自”表现爱国思想。
三、四句描写军队出师、到达边塞的情景。
“绕”体现出军队包围敌人的境况,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气氛。
五、六句写战斗情况,通过侧面烘托表现战争;从视觉、听觉的角度,用象征军队的“旗”“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2. 表现边塞紧张的形势。
有些边塞诗通过描写烽火、军书传递等表现边塞紧张的局势。
如: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王维《陇西行》)诗歌一、二句用“一走马”“一扬鞭”表现边塞传递军书的急切;用“十里”“五里”渲染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
高考边塞诗歌知识点诗歌一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边塞诗歌则以其独特的题材和情感而备受关注。
在高考中,边塞诗歌也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考点,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对于备考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边塞诗歌的背景、题材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探讨高考边塞诗歌的知识点。
一、背景知识边塞诗歌是指创作于唐代晚期至宋代初期(约9世纪至11世纪)的一类诗歌作品。
当时,中国的北方边塞地区频繁遭受外族的侵扰,战乱不断。
边塞诗歌因此诞生,成为士人倾诉忧愤、怀忧天下的重要途径。
二、题材特点边塞诗歌的题材十分独特,主要以边塞战争和边塞生活为中心。
例如,边塞战争的残酷和壮烈、边塞边军的生活和奋斗、祈求上天保佑的神圣情感等都是边塞诗歌常见的题材。
与此同时,一些边塞历史事件、英雄事迹、家乡风物等也常被诗人描写。
这些题材以其独特性为高考边塞诗歌的重要考点。
三、表现手法边塞诗歌的表现手法独具匠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抒发感情在边塞诗歌中,诗人常常通过抒发自己的忧愤和思乡之情来表达内心的痛苦。
例如,有些诗歌中写到“故乡何处是,忘尔爱尔忧”的诗句,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
2. 描写景物边塞地区的风景十分特殊,常常出现沙漠、戈壁、辽阔的大漠等独特景观。
边塞诗歌通过描写这些景观来烘托氛围,如“胡地横尘起,沙中寄旅思”的诗句。
3. 借物寄怀在边塞诗歌中,诗人常常通过借物寄怀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
例如,用杨柳寄托思念之情、用孤雁寄托别离之苦等等。
4. 叙事手法边塞诗歌中许多作品采用了叙事的手法,通过讲述故事来表达诗人对边塞地区战争和生活的理解和关注。
例如,边塞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一首通过叙事手法展现边塞战争残酷的著名作品。
综上所述,边塞诗歌是高考重点考察的知识点之一。
了解边塞诗歌的背景、题材和表现手法,对于备考取得好成绩非常重要。
希望本文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祝愿大家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隋]杨素《出塞》原文、注释、赏析[隋]杨素《出塞》的原文、注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隋]杨素《出塞》的原文、注释、赏析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隋]杨素《出塞》原文、注释、赏析漠南胡未空,汉将复临戎。
飞狐出塞北,碣石指辽东。
冠军临瀚海,长平翼大风。
云横虎落阵,气抱龙城虹。
横行万里外,胡运百年穷。
兵寝星芒落,战解月轮空。
严鐎息夜斗,骍角罢鸣弓。
北风嘶朔马,胡霜切塞鸿。
休明大道暨,幽荒日用同。
方就长安邸,来谒建章宫。
注释:1 、出塞:汉乐府《横吹曲辞》,汉武帝时李延年依胡曲改制,多描写边疆将士生活情景。
杨素的《出塞》共二首,本书选其第一首,根据《隋书》记载,本诗是时任车骑大将军的杨素西征突厥时所写。
2 、漠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的地区。
胡:胡人。
3 、复:再次,又。
临戎:身临兵戎之事。
4、飞狐:古代要隘,在今河北涞源县北、蔚县南,两崖峭立,一线微通,迤逦蜿蜒百有余里,为古代河北平原与北方边郡间的交通咽喉。
塞北:边塞以北,指长城以北的北方边境之地。
5、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
碣石山余脉的柱状石亦称碣石,该石自汉末起已逐渐沉没海中。
辽东:指辽河以东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辽宁的东部和南部。
6、冠军:古代官职名,这里指汉代名将霍去病。
霍去病曾因征匈奴军功封“冠军侯”。
瀚海:古地名,其含义随时代而变,或曰即今呼伦湖,或曰今贝加尔湖,或曰为杭爱山之音译。
唐代是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及其迤西今准噶尔盆地一带广大沙海的泛称。
7 、长平:古代官职名,这里指汉代名将卫青。
卫青因出击匈奴,屡建功勋,官至大将军,封“长平侯”。
8 、虎落:古代用以遮护城邑或营寨的竹篱,也用以作为边塞分界的标志。
9、龙城:汉时匈奴王庭所在地,为匈奴人祭天之处。
10、胡运:胡人的运数。
11、星芒:星星的光芒。
边塞诗知识点总结1. 边塞诗的起源和发展边塞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发展。
在那个时期,北方边塞地区经常发生战争,并且受到外族侵扰,因此古代诗人纷纷以边塞地区为诗歌创作的主题,创作了大量的关于边塞地区的诗歌作品。
随着唐代文学的繁荣,边塞诗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品有《塞下曲》、《塞上》等,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音调和对边疆生活的真实描写成为了当时文坛的佳话。
2. 边塞诗的特点边塞诗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 描写边塞风光。
边塞地区的风光十分独特,起伏的山峦、广袤的原野、狂暴的风雪、伟大的长城等,都是边塞诗中常见的题材。
诗人们以精湛的笔墨描绘这些景色,展现了边塞地区的壮丽和辽阔。
(2) 反映边塞战争。
边塞地区常年饱受外族侵扰,常常发生战事。
因此,边塞诗也经常通过战争的描写来表达对国家的关怀和对战士的赞颂。
这些作品中充满了悲壮和英雄气概,给人以深刻的震撼。
(3) 表达对边塞生活的感情。
边塞地区的生活条件艰苦,诗人们常常以对边塞生活的关怀和敬仰为题材,表达对边塞人民的同情和敬佩。
他们在诗中常常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于战乱的悲哀心情。
3. 边塞诗的艺术意义边塞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以辉煌的诗句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后人,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同时,边塞诗还通过对边塞地区的真实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4. 边塞诗的影响边塞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边塞诗的独特情感和题材,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珍贵遗产。
同时,边塞诗也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为中外文学的相互渗透和交流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横吹乐府诗南北朝诗人在横吹乐府诗的创作中确立了边塞题材的文学传统,之后唐代横吹乐府诗也延续了南北朝的边塞内容。
在诗歌的艺术形式上,南北朝诗人也树立了一定的范式。
首先,南北朝横吹边塞诗确立了边塞诗中使用的具有规定性的意象。
《唐音癸签》言:“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载体,中国古代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是韵味、意境,这种韵味、意境是直抒胸臆的语言所无法构造的,因此大量的自然之物被频繁地写进诗歌,成为诗人抒情言志的审美意象。
意象具有规定性,同一类别的诗歌会使用与之相应的一定类型的意象,这些意象肯定是能使一类诗歌具有区别意义的。
在南朝横吹乐府诗歌中已经出现了特定的意象,如霜雪、飞沙、转蓬、明月、羌笛、箫笳、沙尘、旆旌等等,这样的意象正式具有了特定的边塞的意义。
比如,南北朝横吹边塞诗中常使用军乐乐器这样的意象来表现征战的内容,如笳、笛、鼓、箫、钲、角等:羌笛含流咽,胡笳杂水悲。
(张正见《陇头水》)陷敌摐金鼓,摧锋扬旆旌。
(刘孝标《出塞》)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
(简文帝《折杨柳》)还将出塞曲,仍共胡笳鸣。
(陈后主《折杨柳》其一)谷暗宵钲响,风高夜笛喧。
(陈后主《折杨柳》其二)寒笳将夜鹊,相乱晚声哀。
(阮卓《关山月》)笳寒芳树歇,笛怨柳枝空。
(陈暄《紫骝马》)况听南雁归,切思朝笳音。
(陈后主《雨雪》)风哀笳弄断,雪暗马行迟。
(江晖《雨雪曲》)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江总《雨雪曲》)在唐代的横吹边塞诗中就继承了南北朝横吹乐府中军乐乐器这样的意象: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杜甫《后出塞》)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出塞》)胡笳在何处,半夜起边声。
(戴叔伦《关山月》)夜夜闻悲笳,征人起南望。
(崔融《关山月》)笳吹远戍孤烽灭,雁下平沙万里秋。
(翁绶《关山月》)诗歌意象的使用可以形成一种品质。
对于诗人而言,可以以某一诗歌意象来寄托其高尚情趣,作为其人格的象征物,如陶渊明爱菊,林逋、陆游爱梅,周敦颐爱莲,苏轼、郑板桥爱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