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园林绿化建设中植物保护的新理念
- 格式:docx
- 大小:14.97 KB
- 文档页数:5
园林绿化养护创新方案一、养护理念的创新。
1. 把植物当成“居民”咱们不能只把园林绿化里的植物当成是一堆绿色的东西,得把它们当成是住在这儿的“居民”。
就像人一样,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的脾气和喜好。
比如说,有的植物喜欢阳光充足的“大别墅”(向阳的地方),像向日葵;有的植物就偏爱有点阴凉的“小公寓”(背阴的角落),像苔藓。
咱们在养护的时候就得按照它们的喜好来安排,这就叫“个性化养护”。
2. 从“治病”到“养生”以前啊,咱们的养护总是等到植物生病了才去想办法治疗。
现在可不行,咱们得像对待人一样,从“养生”的角度出发。
平时就给植物做好“体检”,定期检查土壤的肥力、湿度,看看叶子有没有发黄、长虫的迹象。
要是发现有点小问题,就赶紧调整养护措施,给它补充营养(施肥)或者调整居住环境(改变光照、水分等),这样就能预防植物生病,让它们一直健健康康的。
二、养护技术的创新。
1. 智能灌溉系统。
咱们都知道,浇水是个技术活。
有时候浇多了,植物会被淹死;浇少了,又会渴死。
所以啊,咱们可以搞一个智能灌溉系统。
这个系统就像一个聪明的小管家,它能根据土壤湿度传感器传来的数据,知道什么时候该浇水,浇多少水。
比如说,在大晴天的时候,它可能会多浇点水,像给植物来一场“痛快的淋浴”;要是下雨天或者土壤湿度还够,它就会控制住,不浇水,避免植物被“泡澡”。
而且这个系统还能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咱们养护人员就算不在现场,也能随时掌握植物的“喝水”情况。
2. 无人机巡查。
以前咱们巡查园林绿化的时候,得靠两条腿或者骑着车在园区里转,又累效率又低。
现在有了无人机就不一样了。
无人机就像一只在空中飞舞的小蜜蜂,它可以快速地飞过整个园林区域,拍摄高清的照片和视频。
通过这些图像,咱们就能清楚地看到哪些地方的植物长得不太好,有没有被破坏的情况,就像给园林做了一次“空中体检”。
而且无人机还可以配备一些特殊的设备,比如热成像仪,能检测出植物有没有生病或者遭受虫害,因为生病或者有虫的植物温度可能会和健康的植物不一样呢。
解析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植物保护问题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植物保护问题是指在城市园林规划和设计中,如何科学地保护植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城市绿化质量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绿化需求的增加,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植物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以下将从植物保护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解析。
一、植物保护的重要性1. 生物多样性维护:城市植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城市植物能够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促进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2. 空气净化:城市植物具有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颗粒物、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等功能,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3. 温度调节:城市植物可以降低城市的气温,改善城市的热岛效应,提供凉爽的绿色空间,为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4. 噪音减少:城市植物可以吸收和隔绝噪音,减少城市噪音对人体的干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1. 城市建设对植物资源的破坏:城市建设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砍伐植物,引起植物资源的丧失和破坏。
城市化还导致土地面积减少,给城市绿化带来困难。
2. 植物品种单一化:由于种植园林绿化植物的品种选择过于单一,植物病虫害易发生和传播,导致植物资源的破坏和城市绿化质量的下降。
3. 技术和管理不足: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植物保护技术和管理手段相对薄弱,对于植物病虫害的预防、治理和植物生长的科学引导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三、解决方法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植物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和意识,号召公众积极参与植物保护并养成良好的城市绿化习惯。
2. 选择适合的植物品种: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应选择适应城市环境和生态需求的植物品种,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品种,提高城市绿化的抗病虫害能力。
3. 引进植物科学管理技术:加强城市植物的科学管理,提高抗病虫害的能力,通过合理的修剪、施肥和喷药等技术措施,减少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4. 提高绿化面积:加大城市绿地建设规模,扩大绿化面积,增加植物资源的供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解析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植物保护问题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植物保护问题是一种注重新建区域植物保护、生长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设计形式。
作为城市园林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植物保护问题也是一个需要我们注意的环节。
以下是对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植物保护问题的解析。
1. 植物的生长和保护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植物的生长和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让植物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我们需要考虑植物根系的生长情况、水分的供应和光线的照射等多方面的因素。
同时,我们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植物特性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和地点,以及适当的管理措施,如修剪、浇水、肥料施用等。
此外,保护植物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气温的变化、虫害的影响、自然灾害等。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以防止这些因素对植物造成的损害。
2. 植物的种植和选择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我们需要根据区域的环境和气候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种植。
这样才能保证植物能够生长得更加健康和茁壮。
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植物的生态环境,根据植物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土壤、湿度等因素,为植物提供更加适宜的生长条件。
为了植物的生长和保护,我们还需要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植物的抗病、抗虫、抗旱等能力。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强适应性和抗病、抗虫能力强的植物进行种植,以避免植物生长过程中受到一些病虫害的影响。
3. 生态土工生态土工是在园林设计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手段。
它是一种以土壤为介质,通过建造生态墙、绿化屋顶等形式,利用植物的生长和自净作用,达到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生态土工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起到治理水质、减少雾霾等作用。
生态土工在园林设计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植物生长的同时,可以同时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等。
通过生态土工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还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植物保护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只有在设计过程中注重植物的生长和保护,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种植、选择适当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才能够让城市园林设计更加完美。
更新绿化养护新理念
1. 可持续发展: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绿化养护中,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选择耐旱、抗病虫的植物品种,减少对水和农药的依赖。
推行有机肥料和绿色防治方法,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2. 生态平衡:强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不仅关注植物的生长,还要考虑植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供适合鸟类和昆虫栖息的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
3. 人性化设计:在绿化养护中考虑人们的需求和舒适度。
设计人性化的景观空间,提供舒适的休息区域和步行道。
注重景观的可视性和美感,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和融入自然环境。
4. 科技应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绿化养护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使用智能化灌溉系统,根据气象数据和植物需求自动调节浇水时间和量。
应用无人机技术进行植保和监测,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5. 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绿化养护工作,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组织志愿者活动,开展植物种植和养护培训,促进社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和融合。
6. 创新设计:鼓励创新的设计理念,突破传统的绿化模式。
引入艺术元素和创意装置,使绿化空间更具个性和吸引力。
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打造独特的绿化景观。
通过更新绿化养护新理念,我们可以推动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和社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园林绿化和植物保护的新技术和方式现代社会对环境的重视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的不断提高,园林绿化和植物保护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这个背景下,新技术和新方式的应用也在不断地出现,为环境保护和美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新技术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1.新型花草种植技术在新型的花草种植技术中,高科技种植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种植的花卉和草本植物可以达到空中花园的效果。
这样的种植方式不仅可以节省土地资源,还可以节约水资源,同时也可以在城市中创造美丽的绿化景观。
2.垂直绿化与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是将不同种类的植物、花卉和草本植物垂直种植在地面及建筑物墙面上形成的新型绿化方式,这种方式可让人们在狭小的空间之中也能够享受到自然的美丽。
而屋顶绿化则是在建筑物屋顶种植花卉、草本植物等的一种绿化方法,这种方式除了美化环境外,还能够起到保温、降噪等功效。
3.无痕种植技术无痕种植技术能够让园林绿化事业做到保护环境、修缮后不留痕迹的目的。
这项技术可以很好地保护原有环境,减少对进行绿化的地区的侵蚀,同时保护了野生植物的生态环境。
二、新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1.生物有机灭虫剂生物有机灭虫剂是指一些天然、无毒的灭虫剂,这种灭虫剂对人体不会产生危害,其中有些天然食材甚至可以食用。
这些灭虫剂一方面对环境不造成污染,同时又能够有效地杀虫。
2.灵敏的微型传感技术灵敏的微型传感技术能够实现对植物生长环境的实时准确检测温度、湿度、光照等,通过数据采集可以对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合理的管控。
3.光合作用模拟技术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重要途径,光合作用模拟技术能够模拟出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生长情况,从而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结语总体来说,新技术和新方式在园林绿化和植物保护方面的应用,不仅能够使环境更加美丽,而且能够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未来,这些新技术和新方式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人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推动园林绿化和植物保护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解析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植物保护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园林设计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市园林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植物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有着重要的功能,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护土壤等。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植物保护问题日益突出,这对城市园林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
植物保护问题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植物在城市园林中起着美化环境的作用。
它们可以增加城市绿地的面积,美化城市景观,使城市变得更加宜居。
植物还可以净化空气,吸收有害气体,改善空气质量,有利于居民的健康。
植物还可以调节气候,降低气温,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植物在城市园林设计中还承担着保护土壤、保护水资源等重要功能。
保护城市园林中的植物,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植物保护问题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愈发突出。
由于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较小,导致植物生长空间有限。
城市污染严重,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等对植物的生长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植物品种单一,缺乏多样性,容易受到外来病虫害的侵害。
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对植物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乱停乱放、乱砍乱伐等行为,都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了威胁。
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植物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为了解决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植物保护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要加强对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增加绿地的面积,为植物提供更多生长空间。
要加强城市环境的治理,减少污染,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
要注重植物品种的多样性,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品种,增强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还需要加强对居民的环境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减少对植物的破坏。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植物保护问题,提高城市园林设计的质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植物保护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它直接关系到城市园林设计的质量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园林绿色植物保护的论述摘要:本文主要的论述了园林绿化植物保护的技术,努力的做好园林保护工作。
关键词:园林;绿色植保1园林绿色植保的措施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首先应转变植保观念,推行绿色植保是当务之急,要允许害虫的适量生存,将园林害虫合理控制在不产生影响园林景观效果的范围之内,做到有虫无害。
坚持“预防为主,依法治理、科学防治、促进健康”的绿色植保方针。
通过合理配置,植物检疫,病虫监测,合理种植,施肥,修剪,灯光诱杀,清园消毒,保护和人工释放天敌,使用生物药剂等各种调节因子和限制因子,创造良好的园林生态环境,最终利用栖息在园林绿地中生物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达到减轻害虫的为害程度。
1.1加强植物检疫,杜绝检疫性病虫因苗木调运而进入首先要了解园林植物病虫的检疫对象及产地,尽量避免到有检疫对象的产苗区调运苗木。
其次要加强调运苗木植物检疫工作,在调运苗木时,一定要取适量的苗木样本当地植物检疫部门对苗木进行检疫,开出检疫证明,有条件的还要自行对调入的苗木进行检疫,这样可以从源头上杜绝病虫害的蔓延和传播。
引进外来品种对植物检疫尤其重要,可以避免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以免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1.2 加强病虫测报工作,为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过去我们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坚持以“有虫治虫、无虫防虫”的消灭论方针为指导,对园林病虫没有很好地进行测报监控,一旦发生病虫,就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施灭杀,有时一次未杀死、杀灭,就加大用药剂量和增加喷药次数,如此盲目药防,既造成防治成本居高不下及病虫的抗药性不断提升,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这有悖于园林绿化的宗旨。
只有建立科学的病虫监控体系,摸清病虫的发生规律,掌握病虫最佳防治时期,尽量使用生物杀虫、杀菌剂及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以尽可能低的投入达到最理想的防治效果,从而避免盲目防治,使园林植保工作从消灭走向控制。
1.3采取合理种植、施肥、修剪、灯光诱杀等措施,综合治理园林病虫①在园林规划设计时,体现绿色植保理念。
园林植物保护新理念和技术措施近年来,城市园林建设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重点工作,城市园林的美化不仅仅是为了美观,还是为了增加城市空气质量和健康水平。
而园林植物保护是园林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关乎到园林美化和维持成本。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园林植物保护的新理念和技术措施也在不断地更新,本文将对此进行阐述。
一、园林植物保护的新理念关于园林植物保护,最重要的理念就是“预防优先”,预防工作是园林植物保护的第一步。
园林植物保护应该从选用、引种、养护、管理等方面入手,多视角、多层次的全面考虑,在为城市美化效应提高的同时,提高园林景观质量,从而为未来美丽城市提供支撑,避免园林生态环境的恶化。
一些企业也从这个角度考虑出现了各种植物保护计划和生态保护计划,用于提高园林植物的防护,减少害虫的繁殖和植物的损失。
二、园林植物保护的技术措施1.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天然生物防治界食肉昆虫、重要天敌、季節性阔翅椿象等各种自然捕食、竞争、寄生与协作特点,达到控制恶性害虫和病害谱的方法。
2.光热杀虫技术。
光热杀虫技术法包括通过使用高热源短时间高效杀虫和病原物,一直是早期比较常用的方法,目前已经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使用紫外线灯泡、高能低辐射红外线或蓝紫光激发杀虫,可使害虫在短时间内死亡,且体内没有化学物质残留。
3.化学药剂防治技术。
化学药剂防治技术主要是通过雾化射击、流化床、注射、灌溉等方法使用各种化学药剂。
但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会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逐渐被各国逐步淘汰。
4.有机农药。
有机农药是指天然或合成杀虫剂的新型杀虫方法,在广泛应用的情况下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并且不会对人类和环境产生过多的影响。
总之,园林植物保护的新理念和新技术措施的推广和实施,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管理模式,通过更新技术手段,使植物保护能够更有效地服务于高质量园林建设并促进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
为了实现我们更高的愿景,需要有更多顶尖人才和企业家的加入和推动,促进园林植物保护的更好的发展。
解析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植物保护问题植物保护是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十分重要的问题之一。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植物作为设计元素,不仅能为人们带来视觉上的愉悦,同时也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重要的生态功能。
因此,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植物保护问题非常需要重视。
首先,城市园林设计中应该注重植物的生态功能。
在植物的选择和配置中,应当考虑到不同植物的生态特性和生长环境的适应性,以确保植物能够发挥其补氧、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
同时,应该采用符合绿色生态理念的种植方法,建立生态环境友好的城市园林。
其次,城市园林设计中需要注重植物病虫害的防治。
植物病虫害不仅会对植物的生长和发展造成影响,还会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
因此,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应该采取防范为主、综合治理的方法,通过改善植物生长环境、强化植物抗病虫性能、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等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此外,城市园林设计中应该注重植物养护的管理。
植物的日常养护包括浇水、修剪、疏枝、施肥等工作,这些工作对植物的生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应该建立完善的植物养护管理体系,对植物进行科学的养护管理,以确保植物健康、良好的生长。
最后,城市园林设计中应该注重植物的保护和利用。
城市园林中不仅有珍贵的植物资源,还有很多植物品种是与城市环境密不可分的。
因此,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应该注重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状况,同时注重营造植物的景观价值和使用价值。
总之,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植物保护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要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保证植物能够在城市园林中发挥最大的生态和美学价值,营造出独特、和谐、美丽的城市绿地环境。
园林建设中植被保护的新理念探究作者:娄方芳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9年第1期1 城市园林植被保护发展状况相比较其它产业,农业中较早的提出了植被保护的概念,植被保护最主要的目的是针对农作物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病虫害进行物理和化学防治。
由于防治病虫害的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对于植被保护学科进行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范围也逐渐增大,所以农业建设中的植被保护被应用到林业和城市园林上[2]。
由于研究对象不同,园林建设中植被保护与农业和林业有着不同的特点。
园林建设中的植被品种繁多,包括乔木、草坪和灌木等多种植被,这些植被所形成的生态环境非常繁杂,在这个生态环境中,多种有害动物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很繁杂。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园林建设中植被保护一定要铭记科学性、人文性和效益性。
在目前情况下,园林建设中植被保护包括病虫害防治,也包括植被本身和环境本身的生态系统因素,从而达到园林建设中植被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以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和保持自然生态为基础,从而使得人口、环境和资源的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能够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园林建设中的绿化是当今城市环境设计与建设的载体,且园林建设中绿化拥有保护、维护环境和资源的巨大特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的策略防治病虫害。
在充分考虑害虫所在环境及其动态的情况下,想要将害虫把控在危害经济水平以下,就要积极并充分利用恰当的方法,去粗取精,相互配合,才能防治病虫害。
运用综合治理的策略防治病虫害,其要求不管采用怎样的病虫害防治措施,都不能将其彻底消灭。
用综合治理的策略防治病虫害,目标是减少害虫的数量,使得存在于园林系统中有害的病虫种群与在园林系统中的植被达到某种生态平衡,从而促进园林的营养梯度增多、生物物种变得丰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更加趋向于完善。
园林绿地代表着城市中的一块“净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居民欣赏流水潺潺和红花绿草的生态环境要求。
解析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植物保护问题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植物保护问题是指在城市建设和园林设计中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植物资源。
植物保护问题涉及到城市绿地植物选种、生态保护、生境恢复、植物健康管理等方面。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选种是非常重要的。
植物的种类多样化和合理搭配可以增加城市园林的景观效果,丰富景观层次,在植物的色彩、形态和生态特性上呈现多样性。
很多城市在植物选择时过于注重观赏效果,而忽视了植物的生态功能和适应性。
在选种阶段,要综合考虑植物的耐旱、耐湿、耐热、耐寒、耐污染等特性,以及该地区的土壤水分、光照、气候等环境因素,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提高园林植物的适应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保护是城市园林设计中植物保护的重要方面。
城市园林设计应尽量保留和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减少破坏和改造,最大程度地保护植物的基本生态环境。
在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合理规划绿地的位置和布局,保留和保护重要的生态节点和连通通道,以保证城市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在植物保护过程中,也要加强对城市绿地的管理和维护,定期检查绿地的植物健康状况,及时采取措施防治病虫害,保证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植物保护还需要进行生境恢复。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很多地方的植被资源已经严重破坏,植物的生长环境丧失,导致植物的生态功能丧失,城市生态环境恶化。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要重视生境恢复,通过绿化、添补、改造等措施,恢复植物的生长环境,重新建立植物的生态系统,提高城市园林的生态品质和景观效果。
植物的健康管理也是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植物保护问题之一。
在城市绿地的管理和养护过程中,要重视植物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问题,合理施肥、修剪和灌溉,保持植物的生长状态,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和生命力。
要加强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探索绿色生态环保的病虫害治理模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城市园林植物的环境友好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
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植物保护问题涉及到植物的选种、生态保护、生境恢复和植物健康管理等方面,需要综合考虑植物的适应性和生态功能,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绿地,加强绿地的管理和维护,提高城市园林的生态品质和景观效果,实现城市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园林植物保护新理念和技术措施作者:范敏来源:《魅力中国》2016年第22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园林植物是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还必须要加强对园林植物的保护与管理。
本文对园林植物保护的新理念以及保护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园林植物保护水平,促进生态环境平衡发展。
关键词:园林植物保护技术保护理念引言园林建设是市政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推进,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植物配置是否合理,植物管理是否及时,都会对植物生长产生影响。
为了提高园林绿化水平,必须要积极加强对园林植物的保护,在植物保护过程中要制定统一的保护标准,对园林植物进行科学、全面的管理,提高园林植物的耐性和抗性,并且为园林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升。
在当前园林绿化设计发展过程中,对园林植物的保护理念还比较陈旧,在保护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加强对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应用,促进园林植物健康生长。
一、园林植物保护现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园林植物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园林植物规模逐漸增大,其保护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但是当前有的地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园林植物的保护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导致园林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问题越来越多,对植物的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当前园林植物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植物保护理念陈旧城市园林设计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途径,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园林设计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在园林绿化过程中,相关部门更注重园林绿化的设计与规划,对园林植物的保护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植物的保护就是简单的修剪、造型、管理,没有真正理解园林植物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在保护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导致园林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
(二)园林植物保护技术落后在园林植物保护过程中,对保护技术进行创新,是提高园林植物保护水平的重要途径。
园林植物保护新理念和技术措施作者:张彩红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7期张彩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沙雅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新疆沙雅842200)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改善,因而对于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园林景观能够优化视觉景观,对于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针对园林植物保护的理念进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园林植物保护的技术措施,以期促进我国园林植物成活率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园林植物;保护理念;技术措施园林景观是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于改善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园林景观中的绿植可以实现降低噪声、净化空气的效果。
但在园林植物的主干或是骨干枝上,容易出现由于冻害、病虫害以及日晒、机械创伤等原因造成的损害,对于园林植物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应不断预防园林植物可能出现的创伤,并对已经出现创伤并对植株造成影响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创新园林植物保护理念,采用更为有效的技术措施,避免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植株死亡问题的发生。
1 园林保护理念的创新1.1 园林植物保护具有复杂性相对于传统的蔬菜种植或者是其他产品的种植来说,园林植物面临的外界环境更为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护园林植物,需要采用有别于传统种植方式的理念。
树立创新性的保护理念,才能够避免在园林植物生长的过程中遭受到过多的外界侵害,否则就会造成园林植物的死亡,不仅难以实现预期的种植、保护目的,还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失。
1.2 采用多种园林植物保护方式园林植物虽然种植的种类较为集中,但是种类较多,这也决定了园林植物的生态型差别相对较大。
在管理植物的过程中,应根据每种植物的不同习性采取相应的、正确的管理措施。
具体来说,首先,要实地调查植物的生存状况,确定是否存在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处理一些肉眼可见的问题。
同时,园林工作者的常规管理方式与蔬菜种植的管理相对还是有所区别,反映在有害生物的祛除中,园林植物是要在有害生物达到一定的标准时,才可以采取专业性的措施进行应对,尽可能避免出现对园林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问题。
论述园林绿化建设中植物保护的新理念
论述园林绿化建设中植物保护的新理念
摘要:目前,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使城市园林的地位更加突出,它不仅表现在景观设计上,还表现在绿化美化环境效果上,在陶冶人的情操、传播文化上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物保护施工措施
1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发展状况
植物保护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农业中,主要是针对农作物的病虫害进行化学防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研究广泛而深入,植物保护又发展到林业上,之后又分支到城市园林上。
由于研究的对象不同,也就决定了园林植保有着与农林业不同的特点。
园林植物涉及的品种多,既有乔木又有灌木和草坪,形成的植物生境比较复杂,各种有害生物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这就要求园林植物保护要讲究科学性、效益性、人文性。
当前的植物保护已不限于有病治病,有虫治虫,而是从植物本身、环境本身这个大系统上做文章,达到植保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就是以保持自然,使生态良性发展为基础,使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园林树木绿化,具有保护环境与资源的鲜明特征,这就要求病虫害的防治必须采取IPM策略(综合治理)。
在考虑害虫种群动态及其环境的基础上,利用所有适当的方法和技术,相互配合,将害虫种群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
IPM要求无论采取什么防治措施,不要“彻底消灭”,只要求降低害虫的种群数量,使园林系统内的病虫害种群与植物类群达到生态平衡,城市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对于促进生物物种丰富、营养梯度增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更趋复杂和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这样作为城市的园林绿地,真
正代表着城市中的一片片“净土”,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欣赏红花绿草、流水潺潺的要求。
2城市园林植物保护新理念
2.1全程监控理念
植物保护工作不仅仅限于农药的使用,还涉及到植物检疫、土壤消毒、新技术培训与推广、抗病性植物选育、生产管理技术提高等方面。
根据欧盟有机农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可将其“回溯追踪管理”体制引入我们的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形成全新监控理念。
从新型无公害环保药剂的使用到植物保护全新技术的推广使用,从园林植物的检疫到土壤消毒都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并形成法规,一切按规定办事,从始至终要跟踪管理。
哪个环节有差错和纰漏都可通过回溯找到,便于及时修正,使植物保护工作全程科学化、规范化、无害化。
2.2综合治理理念
在病虫害的防治上,应优先考虑生物的、生物技术的、植物育种的、物理的,以及苗木栽植技术的综合治理措施,是园林植物保护的基本策略。
如通过品种选育、科学栽植方式、土肥水合理管理、天敌保护、声光电等物理方法控制病、虫、草害,尽可能综合各种非化学措施,以最优组合,最低成本投入达到最佳保护效果,同时保护生物资源和环境。
2.3善待环境理念
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外部各种条件的总和。
善待环境的理念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1989年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对可持续发展作了定义:这就是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由于化学农药的滥用使环境遭受大面积污染,同时使园林有害生物产生
了顽固的抗药性。
随着天敌的大量杀伤和死亡,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一旦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条件形成,会造成病虫害的流行和猖獗。
因此,园林植物保护要建立无公害药剂防治示范区。
“善待环境,共生共存”,应该成为植物保护的目标。
2.4规范操作理念
植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着许多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如药剂配置不按要求浓度、配比不均匀、雾化不好,这样做的后果往往造成药害或防治无效;另外在苗木引进、栽植方面忽视检疫,不对土壤进行消毒,引起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使土壤中发生病虫害而造成苗木死亡,严重影响绿化效果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所以,应该提倡规范操作的理念,在农药使用上必须按国家允许使用的药品名录进行选用,对特殊要求的要在特定范围内使用。
喷药技术操作规范,检疫消毒严格,从各个环节把关,规范操作。
3园林植物保护的主要技术措施
3.1测报防治
植物保护的一条重要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和提倡植物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结合气象、土壤、植物长势等条件对病虫害的发生进行预测预报是植物保护工作发展的新趋势,这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测报监测设备和一定的数学模式。
只要及时发布病虫害动态,就能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在节约资金、人力、物力时又不破坏生态环境,使自然界各种生物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3.2农药、药械
引进及开发研制植物保护新产品、新技术,进行示范试验,筛选适合本地推广应用的新品种、新药械。
采用植物源、动物源物质、微生物制剂和新型无公害
环保农药,如除虫菊酯。
天然除虫菊的提取物作为农药使用,明胶作为杀虫剂,植物油作为杀虫剂、杀螨剂、杀真菌剂防治效果良好。
纯活性微生物制品,如Bt病毒、磷酸氢二铵作为诱饵,用于昆虫诱集。
新型无公害环保农药,如猎手、30%苦参碱、4.50%氯氰菊酯等。
3.3建档管理
建立园林植物保护的技术、信息档案,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便于在制定工作措施时参考,对养护管理进行技术指导,使管理更加科学。
3.4实验室
建立小型实验室,可对病虫害种类进行鉴定,搞好植物的检疫;对非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生长不良等现象,要进行土壤、肥料及环境因素分析;对无法及时判断的病虫害,要进行室内培养和观察,同时开展课题研究。
3.5病虫检疫
“引种”作为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和先进手段,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面貌。
但是,国外引进、国内交流的一些新物种已经开始影响到国家和地方的生态安全,形成“生物入侵”,这就要求必须对病虫害检疫提高警惕。
古今中外生物入侵危害人类健康和生物安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沉痛的。
园林作为生物物种“输入”的主渠道和“引进”的主战场,必须在植物保护上采取严格的措施。
监测、控制要着眼于源头防治,切实搞好植物病虫害检疫工作,确保城市的生态安全。
4建立相应的植物保护法律体系
鉴于植物保护在生态园林城市中的重要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植物保护工作上进行立法,以唤起全民对该项工作的重视。
并使各项植物保护工作有章可寻,有法可依,形成一套完整的园林法律体系,在强制性与自觉性结合的基础上,
为园林植物保护工作打开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