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6-西方文学理论-课件-L14.3 阿多诺——其他资料引述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11
西方文论绪论一、什么是“西方”?有选择的地理概念,即欧洲、北美。
特定类型系统的文化概念,即发源于古希腊与古希伯来文明的欧洲文化。
“西方”的所指范围是近现代世界历史进程的遗留物;经济与政治的强权在思想文化上的优势地位的体现二、何谓“西方文论”?文论,亦称文艺理论,对文学艺术现象的性质、特征、效应及创作、欣赏、发展的规律加以探讨的学问。
“西方文论”:以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为历史线索,分析自古希腊至20世纪的各种主要学说,梳理其中的基本概念及其不同形态,总结西方文论的经验和规律,探寻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且更深入地把握西方文化的内在精神。
三、西方文论与西方文化西方文论的开端扎根于西方文化的源头“两希文明”西方文化中信仰与求知的精神特质为西方文论提供思想文化氛围西方社会文化的近现代转型都推动了西方文论的相应变化西方文论可以作为透视西方文化及其形态的一个途径四、西方文论的分期古典文论:古希腊~17世纪近代文论:18世纪~19世纪后期现代文论: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当代文论(后现代文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一部分古希腊文论一、古希腊社会文化概论地域时间跨度:前3000~前30政治体制生活方式普通人智者二、柏拉图生平经历重点:苏格拉底之死作品:对话《大希庇阿斯》、《伊安》、《斐多》、《会饮》、《国家》、《法律》等对话体思想家柏拉图思想的入口:理想国柏拉图文论思想的入口:理想国里不需要文艺为何需要理想国?——苏格拉底之死——求知与哲学王的统治为何理想国里不要文艺?——文艺与感性的天然关系——古希腊宗教信仰——感性对人的品质的败坏,一如文艺对国家正义的破坏柏拉图的文艺观文艺与现实的关系现实世界的实质:理式世界的仿制品伪真文艺的实质:现实世界的摹仿物更伪伪用摹仿来说明文艺与世界的关系,是古希腊人思考与表述的习惯。
理式(Idea)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存在;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又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现实世界按照理式世界的样子被创造;最高最完美的理式是真善美的统一,可以创造一切,即创世主,柏拉图称为“事物原型”、“绝对真理”;凡人只有抛弃感觉、依赖理智与领悟,方能领略理式世界之一端。
文献资料库:其他文献引述2.2阿奎那==================================================================其他文献引述:1.朱光潜谈阿奎那:圣托玛斯〔St.Thomas Aquinas,1226一1274〕是基督教会公认的中世纪最大的一位神学家。
他的美学思想散见于他的?神学大全?。
他的根本出发点是和圣奥古斯丁一致的,也是把普洛丁的新柏拉图主义附会到神学上去,不过他同时也接受了亚理斯多德的影响。
我们最好把?神学大全?中有关美学的几段关键性的言论译出,然后从这些言论中分析出他的美学观点:(1)美有三个因素。
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但凡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所以着色鲜明的东西是公认为美的。
人体美在于四肢五官的端正匀称.再加上鲜明的色泽。
美与善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二者都以形式为根底,因此,人们通常把善的东西也称赞为美的。
但是美与善毕竟有区别,因为善涉及欲念,是人都对它起欲念的对象,所以善是作为一种目的来看待的:所谓欲念就是迫向某目的的冲动,美却只涉及认识功能,因为但凡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的。
所以美在于适当的比例。
感官之所以喜爱比例适当的事物,是由于这种事物在比例适当这一点上类似感官本身。
感觉是一种对应,每种认识能力也都是如此。
认识须通过吸收,而所吸收进来的是形式,所以严格地说,美属于形式因的范畴。
(2) 美与善一致,但是仍有区别.因为善是“一切事物都对它起欲念的对象〞,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善应使欲念得到满足。
但是根据美的定义,见到美或认识到美,这见或认识本身就可以使人满足。
因此,与美关系最密切的感官是视觉和听觉,都是与认识关系最密切的为理智效劳的感官。
我们只说景象美或声音美,却不把美这个形容词加在其它感官〔例如味觉和嗅觉〕的对象上去。
从此可见,美向我们的认识功能所提供的是一种见出秩序的东西,一种在善之外和蔼之上的东西,总之,但凡只为满足欲念的东西叫做善,但凡单凭认识到就立刻使人愉快的东西就叫做美。
文献资料库:其他文献引述14.2、本雅明、马歇雷、伊格尔顿——之伊格尔顿其他文献引述:1、伊格尔顿:文学与意识形态田龙过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中说,艺术远比政治、经济理论丰富和“隐晦”,因为比较来说,它不是纯意识形态的东西。
在这里,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精确含义是重要的。
首先,意识形态不是一套教义,而是指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完成自己的角色的方式,即把他们束缚在他们的社会职能上并因此阻碍他们真正地理解整个社会的那些价值、观念和形象。
在这种意义上,《荒原》是意识形态的:它显示一个人按照那些阻止他真正理解他的社会的方式,也就是说,按照那些虚假的方式解释他的经验。
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某种关于世界的意识形态观念。
普列汉诺夫说,没有一部完全缺乏思想内容的艺术作品。
但是,恩格斯的评论指出:比起更为明显地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律和政治理论来,艺术与意识形态有着更为复杂的关系。
问题在于,艺术与意识形态是什么样的关系。
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可能会出现两种极端的、对立的观点。
一种认为文学仅仅是具有一定艺术形式的意识形态,即文学作品只是那个时代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
它们是“虚假意识”的囚徒,不可能超越它而获得真理。
这种观点代表“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倾向于把文学作品看作仅仅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反映。
这样,就不能解释譬如何以有这样大量的文学作品实际上都向当时的意识形态臆说提出了挑战。
与此对立的观点抓住许多文学作品对其所面临的意识形态提出挑战这一事实,并以此作为文学艺术本身的定义。
如恩斯特·费歇尔在他的题为《对抗意识形态的艺术》(1969)的论著中说,真实的艺术常常超越它所处时代的意识形态界限,使我们看到意识形态掩盖下的现实。
我看这两种观点都过于简单。
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路易斯.阿尔都塞提出了一种关于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更为细致(虽然仍不完全)的说明。
文献资料库:论文摘要2.2阿奎那==================================================================论文摘要:1.张志庆:《托马斯·阿奎那与西方20世纪美学思想》,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内容摘要:托马斯·阿奎那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学说。
阿奎那继承传统的美学思想,是中世纪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因而,是后世美学不可或缺的思想渊源。
通过马利坦的“新托马斯主义”和巴尔塔萨为代表的“神学美学”,可以看出阿奎那美学思想在20世纪的影响和价值。
2.杨晓莲:《论托马斯·阿奎那的艺术观》,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内容摘要:13世纪托马斯·阿奎那的艺术理论,在艺术及其起源、艺术对自然的模仿、艺术的真实性、美与善的区别、象征及其意义等方面,都有精到的见解,既超越了前辈学者,又对后世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西方美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3.刘淑梅,鞠岩,刘淑芝:《托马斯·阿奎那美学思想的传播学解读》,载《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4期内容摘要:中外学界对西方中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伦理学等方面的贡献给予了深入研究和高度评价,但学界对他的美学思想的重要性一直以来认识不足,研究成果也廖若辰星。
本论文从著名的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的“五w”传播模式入手,论述了托马斯·阿奎那美学基本思想内涵及其美学思想在21世纪的影响。
==================================================================。
文献资料库:其他文献引述14.3、阿多诺、洛文塔尔——之阿多诺其他文献引述:1、解读《否定的辩证法》朱立元阿多诺美学思想中与马克思主义关系最密切的,是通过文艺来彻底否定和抗议资本主义的异化现实,即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受其支配的大众文化采取不妥协的批判态度。
而他美学思想的这种极为鲜明的社会批判色彩,乃是以他独具特色的“否定的辩证法”为哲学基础的。
阿多诺早在1947年与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的辩证法》中,就从意识形态角度对资本主义残害人性的现实作了强烈的控诉和批判性剖析。
到1966年的《否定的辩证法》时,则把这种社会批判与哲学反思结合起来,上升为一种以否定性为核心的社会批判哲学。
他对从黑格尔到卢卡契的强调“总体性”和“同一性”的辩证法进行了批判的审视,认为“总体”、“整体”、“同一性”等是虚假的、抽象的社会存在的幻影,是强制把社会现实中无法统一的个体性和差异性一体化、整体化,硬要求把不可调和的种种现实矛盾实现统一。
他认为真正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是指向差异之物——即矛盾、对立的。
“辩证法作为矛盾性坚守我们的意识”,它只能是“一贯意义上的非同一性”,其真实含义永远是否定性的,而不具有任何肯定性,否定之否定结果仍是否定,而非肯定,“辩证法是否定的知识的核心,它不容许有其他的东西围绕自己”,否定的辩证法“就是崩溃”。
按阿多诺的否定性辩证法来衡量,黑格尔、卢卡契对抽象、普遍的整体性、总体性、同一性的维护,实际上是对侵犯、消灭差异性、个体性、非同一性的那种强制性社会结构(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所以,他同黑格尔的著名命题“整体是真实的”针锋相对,提出了“整体是虚假的”反叛性口号,其目的在于摧毁强加在客观社会之上的“总体性”囚牢,以调动具有差异性的千万个体来反抗和否定社会的“整体性”压抑。
阿多诺的否定性辩证法不是纯粹的形而上思辨,而是与现实的社会批判紧密结合的。
他认为,当今资本主义世界比地狱更坏,是一个普遍的社会压制的时代,社会强制地消除了人们的个体性与差别性,人从劳动到需要、享受乃至思维,都被现代工业文明整体划一化了,人被降低为单纯的原子,使人日趋非人化了。
否定的辩证法就是如实地揭露现实的人的异化,通过批判、否定现实的总体性,捍卫、争取个体性与非同一性,来拯救人性,消解绝望。
据此,阿多诺提倡一种“非同一性思维”或日“批判思维”,即矛盾地思考矛盾,安于不完整性、非同一性,认为这正是现代否定的辩证法的希望所在。
10.4.2艺术的否定性本质阿多诺的全部文艺和美学思想,就是牢牢地建立在上述否定的辩证法的基石之上的。
阿多诺从否定的辩证法出发,为艺术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的认识。
”在此,否定性成为艺术(主要指现代艺术)的本质特征。
首先,阿多诺把艺术看成完全不同于现实的、非实存的、现象学意义上的“幻象”(不是把艺术形象等同于现实的欺骗性“幻想”),认为现代艺术所追求的是那种尚不存在的东西,是对现实中尚未存在之物的先期把握。
这种经验现实中所无的“幻象”是一个疏离、相异于现实的另一个世界,它用易逝、耀眼和表现性的虚构形象来批判、否定现实的虚假同一的假象,“于是,幻象蔑视着现实的统治原则”,即专制的总体性、同一性原则,最终“达到对既存经验现实的否定”,换言之,“艺术就是达到社会的社会性逆反现象”。
在此意义上,阿多诺称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反题”。
其次,阿多诺指出,与上述对现实的异化和非同一性的否定相适应,现代艺术采取分解、零散化的形式原则,因为只有在解体的状态下,客观世界和艺术的形式法则才是可比拟的。
艺术应打破传统艺术追求完美性、整体性的幻想,用不完美性、不和谐性、零散性和破碎性的外观来实现其否定现实的本性。
这样,艺术的否定性就牺牲了对完美的感性外观的追求,“艺术作品把魅力置于其外而走向异样事物”(否定现实),“艺术作品被塑造得越深刻,它也就否定了人为设置的外观而越难被人们理解”。
正是这种对美的外观的抛弃,形成了现代艺术“费解”这种区别于传统艺术的重要特征。
再次,阿多诺提出了“反艺术”的概念。
他认为,现代艺术对美的感性外观的否定是艺术走向衰亡的重要标志。
这时,艺术已不再是艺术了,“它面临着这个辩证法的挑战,展示出‘反艺术’的美学概念”。
当然,“反艺术”并非真正消灭艺术,而是在放弃艺术外观美的同时抗议了滋生伪艺术的异化现实,这是一种否定的艺术,“艺术作品只有通过确定的否定性的中介才是真确的”,“艺术作品的生命就在灭亡”,通过否定、消解自身的外观而赋予艺术以新的生命。
艺术的否定性本质的上述两层含义统一于对异化现实彻底否定的审美乌托邦中:“这种现实的过剩是现实的取消。
通过灭绝主体,现实成为无生命的了。
这里的转换就是反艺术中的审美瞬间。
”而这种“瞬间”指向未来的政治变革与和谐,“否定性是忠实于乌托邦的,它在自身中包容了隐秘的和谐”。
当然,阿多诺强调真正的审美乌托邦唯有在纯粹否定性中方可获得,一旦落入肯定性中就会堕为欺骗的幻想。
总之,“反艺术”正是通过“消灭”艺术美的外观而使艺术解体,又恰恰在艺术的解体中拯救了艺术。
10.4.3艺术的批判和拯救功能从上述对艺术本质的探讨出发,阿多诺提出了他独特的艺术的批判和拯救功能说。
他认为,现代艺术的本质既然是其否定性,那么,其主要功能自然就是社会批判了。
他指出,艺术通过追求尚未存在的东西而与既存社会分离、决裂,换言之,“艺术通过其单纯的此在批判了社会”,这里的“社会”指的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工业文明、异化现实和“野蛮”制度。
他把批判的锋芒牢牢对准资本主义异化带来的不幸与灾难,指出“艺术作品的社会批判领域就是产生不幸的领域”。
他以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快乐的日子》、《终局》等一系列荒诞剧为例进行剖析,指出这些戏剧中的荒诞不是意义的缺失,而是通过戏拟性的讽喻,把意义放在历史上揭示其虚无性,这正是作品对异化的现代社会的无意义性的深刻批判,所以这种“无意义可以成为审美内容和决定性的审美形式”。
与此同时,阿多诺还提出了艺术的另一重要功能即拯救功能。
拯救功能与批判功能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在某种意义上,拯救功能是批判功能的深化与延伸,批判的目的在于拯救。
他说:“我本来就是把拯救绝望的动机视为我所探讨的中心目标的。
”在他看来,现代工业社会是一个压抑人,造成人性分裂、异化的社会,“人只是非人化和幻想性意识形态”。
面对这样一个走向野蛮和虚无的社会,人们需要一种精神性的补偿来消除绝望,拯救心灵。
具有否定性和批判功能的现代艺术正好满足了这种需要,因而获得了拯救人性、拯救现实的功能。
艺术能把人们在现实中所丧失的希望,所异化了的人性,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此意义上,“艺术就是对被挤掉了的幸福的展示”。
这样,艺术就“补偿性地拯救了人曾真正地、并与具体存在不可分地感受过的东西,拯救了被理智逐出具体存在的东西”。
阿多诺所阐述的艺术批判与拯救功能都只是在意识、精神领域的层次上,而不具备实践性。
他认为,在达到高度工业文明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已不可能再产生像19世纪下半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革命实践的主体了。
因此。
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只能采取意识革命和精神批判的形式(而不是物质的、“武器的批判”),艺术“对社会的批判就是认识的批判和批判的认识”。
同样,拯救也只限于精神领域。
这使他未能从根本上超越从精神到精神的唯心史观和审美乌托邦。
注: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二版增补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42、解读阿多诺阿多诺早在1947年在与霍克海默尔合著的《启蒙的辩证法》中就从意识形态角度对资本主义现实残害人性作了强烈的控诉和批判性剖析,到1966年的《否定的辩证法》时,则把这种社会批判与哲学反思结合起来,上升为一种以否定性为核心的社会批判哲学。
他对从黑格尔到卢卡契的强调“总体性”和“同一性”的辩证法进行了批判的审视,认为“总体”、“整体”、“同一性”等是虚假的、抽象的社会存在的幻影,是强制把社会现实中无法统一的个体性和差异性一体化、整体化,硬要求把不可调和的种种现实矛盾实现统一。
他认为真正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是“指向差异之物”即矛盾、对立的。
“辩证法作为矛盾性坚守我们的意识”,它只能是“一贯意义上的非同一性”;其真实含义永远是否定性的,而不具有任何肯定性,否定之否定结果仍是否定,而非肯定,“辩证法是否定的知识的核心,它不容许有其他的东西围绕自己。
”否定的辩证法“就是崩溃”。
按阿多诺的否定性辩证法来衡量,黑格尔、卢卡契对抽象、普遍的整体性、总体性、同一性的维护,实际上是对侵犯、消灭差异性、个体性、非同一性的那种强制性社会结构(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所以,他同黑格尔的著名命题“整体是真实的”针锋相对,提出了“整体是虚假的”反叛性口号,其目的在于摧毁强加在客观社会之上的“总体性”囚牢,以调动具有差异性的千万个体来反抗和否定社会的“整体性”压抑。
阿多诺的否定性辩证法不是纯粹的形而上思辩,而是与现实的社会批判紧密结合的。
他认为,当今资本主义“世界比地狱更坏”,是一个“普遍的社会压制的时代”,社会强制地消除了人们的个体性与差别性,人从劳动到需要、享受乃至思维,都被现代工业文明整体划一化了,人“被降低为单纯的原子”,使人日趋非人化了,此时“绝望便是历史和社会所造成的最后的思想”。
否定的辩证法就是如实地揭露现实的人的异化,通过批判、否定现实的“总体”性,捍卫、争取个体性与非同一性,来拯救人性,消解绝望。
据此,阿多诺提倡一种“非同一性思维”或日“批判思维”,他说:“批判思维的目的就是扬弃等级序列”,即扬弃黑格尔式的正反合的完整统一的发展序列;他认为这种非同一性思维就是“矛盾地思考矛盾”,安于不完整性、非同一性,这正是现代否定的辩证法的希望所在。
阿多诺的全部文艺和美学思想,就是牢牢地建立在这一否定的辩证法的基石之上的。
德国学者海舍一语中的:“阿多诺的美学就是否定的辩证法。
阿多诺确是从否定性出发,深入探讨艺术、特别是现代艺术的本质及其诸多审美特征的。
阿多诺认为,否定的辩证法击破了现实整体性、同一性的假象,也要求艺术抛弃和谐、统一的幻想。
他承认艺术是认识真理的一种方式,“艺术趋向真理”,所以“艺术是认识性的”。
既然哲学真理显示了现实的非同一性和异化,那么艺术也应具有这种否定现实的特征。
他对艺术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的认识”。
在此,否定性成为艺术(主要指现代艺术)的本质特征。
艺术的否定性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指艺术对现实事物的疏离和彻底否定,以及艺术对完美的感性外观的扬弃。
首先,阿多诺把艺术看成完全不同于现实的、非实存的、现象学意义上的“幻象”(不是把艺术形象等同于现实的欺骗性“幻想”),认为“现代艺术所追求的是那种尚不存在的东西”,是对现实中尚未存在之物的先期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