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ppt
- 大小:924.51 KB
- 文档页数:13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
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的严密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是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这是因为它不仅是课标明确要求的内容,更是下一节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前提,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环境中活跃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教学难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难点是因为它的推导过程比较严谨,牵扯的相关知识较多。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上学期的学生。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本节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感性认识到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对其形成过程和季节移动等一无所知,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且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这种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三、说教法通过“问题导学”的形式开展教学,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具体体现在:第一,运用地图(图表、资料等)的能力,即通过绘图、读图进行分析、说明、归纳的能力;第二,举例分析或结合实例分析的能力;第三,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2 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2 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2 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运用图表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规律。
课程标准描述考试大纲描述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规律。
教材内容分析教材主要介绍了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规律。
学生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有对生活上中天气现象四季变化的感受上,同时还要有相关的物理知识所以有一定的学习障碍,老师要通过设计、讨论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目标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规律。
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规律。
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导导入新课本节本章我们学习地球上的大气,主要包括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常见天气系统及全球气候变化.本节课学习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规律。
随课件和教师导引,进入本课内容。
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思巡视学生,观察学生速度停留问题留心在评讲环节做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本,通过独立阅读、思考,掌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课题: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学科:授课班级:执教教师:授课时间:学科授课班级执教教师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气压带和风带计划课时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学习者分析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本届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仅感性认识到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对其形成过程和季节移动一无所知,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较差,而且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应用动画演示这种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活动点拨1.教材第33页活动(1)提示:近地面风从两极到赤道,高空风从赤道到两极。
(2)赤道与极地之间单圈环流不可能存在。
在假设条件下,赤道与极地之间存在温度差异,导致气压差异,高空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上空,近地面大气由极地流向赤道。
但是,在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大气一开始运动,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2.教材第35页活动1.略。
2.参照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有关知识,分析气压带成因的差异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分布规律:以赤道低气压带为中心,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对称分布;气压带的高压与低压相间分布;风带在低气压带风向辐合,在高气压带风向辐散,南半球风向向左偏,北半球风向向右偏等。
[学业达标]1.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B.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C.大气环流是大气中常见的无规律运动形式D.大气环流只调节全球热量平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环流的特点。
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可调节全球水热分布。
答案:B2.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点位于30°N附近B.乙点位于30°N附近C.①是冷性气流D.②盛行西南风解析:本题关键是选好突破口,如从甲、乙两处入手,比较困难,只有从60°处入手。
仔细观察该处有①②两支气流相遇,①气流爬升在上。
根据60°附近中纬西风与极地东风相遇,中纬西风暖而轻,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在副极地形成上升气流,可见①气流是中纬西风,②气流是极地东风。
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A下图为三圈环流模式中某一环流圈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有关a、b、c、d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流a、c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B.气流b、d由高压流向低压C.a、b、c、d四气流都受地转偏向力影响D.d为东南信风带4.有关甲、乙两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形成低气压,乙处形成高气压B.甲处形成高气压,乙处形成低气压C.甲处形成极锋,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D.乙处空气遇冷收缩下沉解析:第3题,图示为北半球低纬环流圈,a为上升气流,原因是赤道地区气温高;b 为高空的风,应从高压流向低压;c为下沉气流,动力原因形成(从赤道上空过来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风,不能继续向北流动,在30°N上空被迫下沉);d为近地面的东北信风带,从高压流向低压。
2017-2018年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年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年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了解全球水平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2.理解大气环境形成的因素、三圈环流的形成.(重难点)3.应用气压带、风带解释有关天气和气候现象.(重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阅读教材P33至P35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形成: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错误!⇒三圈环流错误!(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错误!错误!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2)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正误判断:(1)气压带不是大气环流。
()(2)西风带的盛行风向是西南风。
( )(3)赤道低气压带是因动力原因而形成的。
()【提示】(1)×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的具体表现。
(2)×南北半球的西风带的风向不同,北半球的西风带的盛行风是西南风,南半球的西风带的盛行风是西北风.(3)×赤道地区终年接受太阳辐射量多,大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因此赤道低气压带是因热力原因而形成的。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1课时)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本条“标准”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要求学生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
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理解它们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
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二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
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均匀情况下的理想模式,实际上气压带和风带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并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
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还应了解海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以使理论联系实际。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侯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