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解题思想方法技巧:摆渡开门 萍水相逢
- 格式:doc
- 大小:197.84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数学解题经验高中数学解题经验高中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考验。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解决数学题,提高解题效率,下面将分享一些高中数学解题的经验和技巧。
一、理清思路,明确题目要求解题时,首先应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问题的背景和要求。
通过多次阅读,把问题的关键信息提炼出来,确定问题的解题思路和目标。
同时,需要注意辨别问题的题型,如代数题、几何题等,因为不同的题型解题方法各有不同。
二、建立逻辑关系,寻找规律数学是一门讲究逻辑性的学科,解题时可以考虑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方式。
对于复杂题目,可以先从简单的特例开始入手,找出其中的规律,再逐步推广到一般情况。
同时还可以通过画图、列式、设变量等方式,建立数学模型,寻找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得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灵活运用数学知识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繁杂,解题时需要充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比如,在解代数题时,可以灵活运用代数运算、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相关知识;在解几何题时,可以使用几何定理、性质、相似、全等等方法。
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可以更快地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提高解题效率。
四、善于分析解题思路有些数学题目在表面上显得复杂,但实际上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或者巧妙的转换,变得简单易解。
因此,在解题时需要善于分析题目,寻找到解题的突破点。
可以从题目中寻找线索,思考如何将问题转化为已知的数学知识点或已解决的类似问题,这样可以节省解题时间,提高解题效果。
五、举一反三,多做习题高中数学解题经验的积累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来达到。
建议同学们多做各种类型的数学题,通过不断的练习,增加对数学题目的熟悉程度,提高解题的技巧和能力。
同时,在解题过程中,可以思考题目的变体和类似题目的解法,举一反三,拓宽数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六、注意解题细节,反复检查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细致入微,尤其是在计算和推理环节。
一些简单的计算错误或者推理不严谨可能会导致最终结果的错误。
高三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与方法在高三数学应用题中,要正确解题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本文将针对高三数学应用题,介绍一些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数学应用题。
一、理清题意和建立数学模型在解决数学应用题之前,首先要理清题意,明确问题的要求和条件。
然后,根据问题的特点,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数学工具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桥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用数学方法来解决。
二、分析问题和列出方程在建立好数学模型后,要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与问题相关的数学关系。
常见的方法是列方程,通过建立方程式来描述问题中的数学关系。
在列方程时,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和要求,选择适当的变量,并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方程。
三、解方程和计算在列出方程之后,我们要运用数学方法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
这一步需要运用到高等数学中的方程求解方法,包括因式分解、配方法、二次方程公式、求根公式等。
根据具体题目的要求和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解方程,并进行计算。
四、检查答案和解释在解决数学应用题之后,要及时检查答案的合理性。
可以通过将得到的答案代入原方程或者根据题目的特性进行分析,判断答案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
同时,要对解题过程进行解释,详细说明每一步的思路、方法和推理过程,使得解答完整且可读性强。
五、多做练习和总结为了提高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能力,同学们还需要多做练习,并及时总结经验和方法。
通过做大量的题目,可以熟悉各种类型的数学应用题,熟练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要及时总结解题的经验,归纳出一些常用的解题技巧,为今后的解题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
总结:高三数学应用题是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要解题,需要通过理清题意、建立数学模型、分析问题和列方程、解方程和计算、检查答案和解释等步骤。
同时,要多做练习和总结经验,提高解题能力。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高三数学应用题,取得好成绩。
高考数学解题思路及方法高考数学解题思路及方法由于高考有时间的限定,因而拿到题目要快速解决“从何处下手”“向何方前进”这两个基本问题,这与平常做作业没有时间限制是不同的。
并且,这些年的试卷强调学问的覆盖面,基本上都是不下二十道题、约三十问,有较高的速度要求。
怎样才能做到两个快速呢?我们的建议是驾驭高考解题的一些思维规律,首先是明确解题思路,即“知、求、联、化”。
1.知:条件奠基细端详——条件是形成思路的基础条件信息须细审,认准对象及特征。
三方入手找关系,本义变意咋合成。
任何数学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并且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基础。
条件确定后,才能有与它相应的结论,没有这个条件就没有这个结论。
条件变更了,则结论一般也随之变更。
所以要想求出或导出结论,就必需慎重地探讨条件。
不探讨条件就不行能形成解题思路,也就是说,探讨条件是形成思路的基础。
如何探讨条件呢?一般要从三方面入手,其一是理解每个条件的本身含义,其二是探讨每个条件的变意,其三是驾驭全部条件的联合作用。
要想理解条件的本身含义,应从条件结构动身,认准条件,搞清含义。
题目中的每个条件,都是由这个条件的对象和对象的特征两部分组成,没有无对象的条件,也没有只有对象而没有对象特征的条件。
我们既要认准条件的对象,又要把握对象的特征,才能真正的理解条件,驾驭条件的`本意。
但是只驾驭条件的本意往往还是不够的,因为解题思路的本质在于沟通条件与结论间的关系。
当条件的本意难以与结论沟通时,还须要挖掘它的各种变意,也就是把条件转化成与之等价的各种条件,以备更有效地与结论进行沟通。
对于多个条件的问题,不但要留意这些条件的主次,还要留意这些条件的关系,充分发挥每个条件的关系及作用,使之联合起来,把问题解决。
2.求:结论导向何处想——结论是形成思路的主攻方向解题须知主攻向,把握特征认对象。
理解本意挖变意,围绕目标善联想。
在细致探讨了条件之后,还要探讨结论,结论的构成与条件一样,它既有结论的对象又有结论对象的特征。
高中数学解题思路与方法总结高中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正确运用对于学生在数学考试中的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总结高中数学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
一、审题思路在解决任何数学问题之前,正确的审题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应该仔细阅读题目,并确保对问题的要求和条件有明确的理解。
在审题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的思路和方法:1. 注意关键词:题目中的关键词可以通过阅读和理解来确定。
例如,“求”、“证明”、“解”等关键词可以帮助学生确定需要执行的操作。
2. 分析条件:题目中的条件对解题有重要的影响。
学生应该将这些条件抽取出来,并加以理解和分析。
3. 确定未知数:学生需要明确问题中存在的未知数,并用适当的符号表示。
二、解题思路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学生需要采取一定的解题思路,以便能够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得出答案。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解题思路和方法:1. 列方程:通过把问题转化为方程,学生可以将数学问题形式化。
通过适当的代数运算,可以解得方程的解并得到问题的答案。
2. 使用图形:对于几何问题,绘制相应的图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以及采取适当的解题方法。
3. 利用等式或恒等式:学生可以利用一些常用的等式或恒等式来简化问题或推导出有用的信息,从而更容易解决问题。
4. 利用性质和定理:高中数学中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和定理,学生可以通过灵活应用这些性质和定理来解决问题。
5. 形成类比:将问题与已经熟悉的解题方法进行类比和比较,有时可以看出一些相似之处,从而找到解题的启示。
三、解题方法除了正确的思路,学生还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以便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数学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1. 分类法:根据问题的特点和条件,将问题进行分类,从而更有效地找到解决方案。
2. 特殊情况法:通过假设特殊情况,推断一般情况的结论。
3. 反证法:假设反面,通过推导得出结论,从而推翻假设。
高中数学解题思路方法与技巧分析高中数学作为学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一项难以逾越的难题。
只要掌握了一些解题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技巧,高中数学也并不是难事。
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关于高中数学解题思路方法与技巧的一些要点。
一、建立数学思维解题的第一步是建立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是指运用逻辑和推理来处理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重分析问题的本质,辨析问题的关键点,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推导,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只有建立了正确的数学思维,才能较好的解决数学问题。
二、掌握基本概念和公式在解题过程中,首先要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无论是代数、几何还是概率,都有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公式需要掌握。
比如在代数中要掌握二项式定理、因式分解、方程与不等式等基本概念和公式;在几何中要掌握平行线、相似三角形、圆、锐角三角函数等基本概念和公式;在概率中要掌握事件的概率、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等基本概念和公式。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和公式,才能较好的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三、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在解题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是指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推理,找到能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并灵活使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比如在解决代数问题时,可以运用代数的基本运算法则、因式分解、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等方法;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可以运用几何的基本性质、几何变换等方法;在解决概率问题时,可以运用概率的基本概念、概率分布等方法。
只有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才能较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四、善于归纳总结在解题过程中,善于归纳总结是非常重要的。
归纳总结是指通过总结解题的经验和方法,提炼出解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总结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挖掘解题的共性,形成解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比如在解决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总结出代数消元法、代入法、加减法等解题方法;在解决三角形的相似问题时,可以总结出几何相似定理、比例法则等解题方法。
高中数学解题常用的几种解题思路和技巧高中数学解题常用的几种解题思路如下:1、调理大脑思绪,提前进入数学情境考前要摒弃杂念,排除干扰思绪,使大脑处于“空白”状态,创设数学情境,进而酝酿数学思维,提前进入“角色”,通过清点用具、暗示重要知识和方法、提醒常见解题误区和自己易出现的错误等,进行针对性的自我安慰,从而减轻压力,轻装上阵,稳定情绪、增强信心,使思维单一化、数学化、以平稳自信、积极主动的心态准备应考。
2、沉着应战,确保旗开得胜,以利振奋精神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考试的心理角度来说,这确实是很有道理的,拿到试题后,不要急于求成、立即下手解题,而应通览一遍整套试题,摸透题情,然后稳操一两个易题熟题,让自己产生“旗开得胜”的快意,从而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以振奋精神,鼓舞信心,很快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即发挥心理学所谓的“门坎效应”,之后做一题得一题,不断产生正激励,稳拿中低,见机攀高。
3、“内紧外松”,集中注意,消除焦虑怯场集中注意力是考试成功的保证,一定的神经亢奋和紧张,能加速神经联系,有益于积极思维,要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积极,这叫内紧,但紧张程度过重,则会走向反面,形成怯场,产生焦虑,抑制思维,所以又要清醒愉快,放得开,这叫外松。
4、一“慢”一“快”,相得益彰有些考生只知道考场上一味地要快,结果题意未清,条件未全,便急于解答,岂不知欲速则不达,结果是思维受阻或进入死胡同,导致失败。
应该说,审题要慢,解答要快。
审题是整个解题过程的“基础工程”,题目本身是“怎样解题”的信息源,必须充分搞清题意,综合所有条件,提炼全部线索,形成整体认识,为形成解题思路提供全面可靠的依据。
而思路一旦形成,则可尽量快速完成。
高中数学解题的技巧如下:1.圆锥曲线中最后题往往联立起来很复杂导致k算不出,这时你可以取特殊值法强行算出k过程就是先联立,后算代尔塔,用下伟达定理,列出题目要求解的表达式,就ok了。
2.选择题中如果有算锥体体积和表面积的话,直接看选项面积找到差2倍的小的就是答案,体积找到差3倍的小的就是答案,屡试不爽!3.三角函数第二题,如求a(cosB+cosC)/(b+c)coA之类的先边化角然后把第一题算的比如角A等于60度直接假设B和C都等于60°带入求解。
高三数学解题技巧掌握解题思路快速解决难题数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主要学科,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数学课程更是至关重要。
作为一门对逻辑思维、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数学解题对于学生来说常常是一个难题。
然而,只要掌握了一些解题技巧和解题思路,我们就能够更快速地解决数学难题。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三数学解题的技巧和思路,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一、数学解题的思路在解决数学难题时,正确的解题思路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好的解题思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找到解题的关键点,从而更快速地解决难题。
以下是一些高三数学解题的常用思路:1. 仔细阅读题目:在解题之前,我们要先认真阅读题目,弄清楚题目所问的是什么,以及给出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只有全面理解题目,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2. 寻找已知条件:一旦我们理解了题目,接下来就要寻找已知条件,这些已知条件对于解决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
我们可以将这些已知条件列成一个表格或者方程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
3. 分析问题:在解题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合理利用已知条件,分析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到解题的关键点。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化,减少解题步骤,更快速地得出答案。
4. 多角度思考:在解决数学难题时,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反证法、递归法、分类讨论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多角度思考有助于我们拓宽思路,找到更多的解题思路。
5. 反复推敲:解决数学难题往往需要反复推敲,不断尝试不同的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错误或者困惑,这时候,不要轻易放弃,而是要耐心地推敲,不断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二、解题技巧的掌握除了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外,一些解题技巧的掌握也是解决数学难题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高三数学解题的常用技巧:1. 善用公式和性质:数学中有很多常用的公式和性质,这些公式和性质在解题过程中经常会用到。
我们要熟练掌握这些公式和性质,并能够灵活应用于解题中。
高中数学解题技巧与方法高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也是相对较难的一门课程。
许多学生在面对数学题目时感到困扰,不知道如何下手。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数学解题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一、理清思路在解题之前,首先要理清思路。
仔细阅读题目,分析题目的要求和条件。
可以在纸上做标记或者画图来帮助理解题目。
同时,还需要在脑海中构建一个解题方案,明确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二、多角度思考在解题过程中,不要被固定的思维方式所限制。
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解题思路。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更多的解题路径,并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三、建立逻辑思维数学问题大多需要通过逻辑推理来解决。
因此,培养逻辑思维是解题的关键。
可以通过做逻辑思维训练题或者进行推理游戏来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合理运用推理能力,可以更快地找到解题的方法。
四、归纳总结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归纳总结。
将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记录下来,形成笔记或者思维导图。
这样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也方便在以后的学习中查阅。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五、练习巩固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真正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可以选择一些专门的习题集或者题库进行练习。
在解题过程中,可以注意查漏补缺,弄清楚自己的知识盲点,并通过练习加以强化。
六、寻求帮助如果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不要害怕寻求帮助。
可以向老师请教,或者与同学进行讨论。
他们可能提供一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总结起来,高中数学解题需要理清思路,多角度思考,建立逻辑思维,归纳总结,通过练习巩固,并勇于寻求帮助。
掌握好这些技巧和方法,相信大家在解题过程中能够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成绩。
加油吧!。
高中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有很多,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
1. 理解题目:首先,需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和需要求解的问题。
2. 分析题目:分析题目的条件和结论,看看是否有什么规律或者特殊的性质。
3. 制定计划:根据题目的难度和复杂度,制定解题的计划和策略。
4. 执行计划:按照计划进行计算和推理,注意每一步的逻辑性和正确性。
5. 检查答案:解完题目后,需要检查答案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6. 总结经验:对于做过的题目,需要总结经验和教训,看看是否有更好的解题方法。
在解题的过程中,也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技巧,比如:
1. 画图:对于一些几何题目或者函数题目,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题目和解题。
2. 建立方程:对于一些未知数较多的题目,建立方程组可以更好地求解。
3. 利用公式:对于一些常见的数学问题,可以利用公式直接求解。
4. 类比推理:对于一些类似的数学问题,可以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求解。
以上就是高中数学解题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高中数学解题思路与方法分享一、数学解题思路的重要性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解题思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正确的解题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准确地解决数学难题,提高解题效率。
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一些解题方法和技巧,以应对各种数学难题。
首先,我们要学会审题。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理解题目的意思,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题。
有时候,题目中会有一些陷阱或误导性的信息,我们要学会排除干扰,抓住关键信息。
其次,我们要善于归纳总结。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将已知条件和目标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思考问题,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另外,我们要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高中数学知识点繁多,我们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技巧解题。
有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题,找到最简便的解法。
最后,我们要勤于练习。
解题是一个技能活动,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我们可以多做一些练习题,尝试不同类型的题目,提高解题能力和水平。
二、数学解题方法的分享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有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数学难题。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常用的数学解题方法:1. 代数法:代数法是解决代数题的常用方法,通过引入未知数,建立方程组,从而求解未知数的值。
在解决复杂的代数问题时,可以尝试运用代数法,简化问题的求解过程。
2. 几何法:几何法是解决几何题的常用方法,通过画图、利用几何性质等方式,帮助我们理清问题的思路,找到解题的关键点。
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可以尝试用几何法,提高解题的效率。
3. 推理法:推理法是解决逻辑题的常用方法,通过逻辑推理、分析问题的逻辑结构等方式,找到问题的规律和解题的方法。
在解决逻辑问题时,可以尝试用推理法,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4. 统计法:统计法是解决统计题的常用方法,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方式,帮助我们解决统计问题。
在解决统计问题时,可以尝试用统计法,提高解题的科学性。
第16计 摆渡开门 萍水相逢
●计名释义
有道数学题,求证π>{ EMBED Equation.3 |2
5. 很多学生不知所措时,却有一学生说此题非常简单,不过需找个第三者. 现在他已经指定了一个第三者,就是整数3.
因为π>3,又3>,所以π>.
这里的第三者,如同一个渡船,它能把“无关”的两岸经过自己连接起来.这就是数学上的“过渡法”,它是一个“三者牵线,截迂为直”的策略,在不等式中具体表现为传递法. 过渡法所用的渡船形式多样,可以是参数,可以是图形,当然也可以是函数、方程、不等式等.
●典例示范
【例1】 已知曲线C :,求曲线C 关于直线x-y +1=0的对称曲线C 1的方程.
【分析】 一般解法为“轨迹转移法”:(1)设P (x, y )是C 1上的动点;(2)求出P (x, y )关于直线x-y +1=0的对称点Q (x ′, y ′), (3)将Q 点坐标代入C 的方程;(4)用x ,y 表示x ′,y ′,即得C 1的方程. 此法甚繁,考虑到这里的对称轴直线的斜率为1,因此可以直接从中得到替换式.
【解答】 由x-y +1=0得 代入C 的方程得
即得C 1的方程得
【点评】 对称轴x-y +1=0本为一条参照定位直线,现在拿来充当替代式,成了名符其实第三者“摆渡”.
【例2】 长为2的线段AB 在抛物线y =x 2上滑动,求AB 中点的轨迹方程.
【解答】 设A (x 1,y 1),B (x 2,y 2)为抛物线y =x 2上两点,那么:
设AB 中点为M (x,y ),那么:,
有:
∴|AB | 2=(x 1-x 2)2+(y 1-y 2)2 =(1+4x 2)(x 1-x 2)2 =(1+4x 2)[(x 1+x 2)2-4x 1x 2]
=(1+4x 2)[4x 2-4(2x 2-y )]
已知|AB |=2. ∴(1+4x 2)(y -x 2)=1 所求点M 的轨迹方程为:y =x 2+
【点评】 本解说明:当直线与曲线相交,若已知弦的长度,而目的是求弦中点的轨迹,可以对其两端的坐标实施“设而不求”.
【例3】 椭圆(a >b >0)的右准线是x =1,倾斜角为α=的直线l 交椭圆于A 、B 两点,已知AB 的中点为M .
(1)求椭圆的方程;
(2)若P 、Q 是椭圆上满足|OP |2+|OQ |2=的两点,求证:|k OP ·k OQ |为定值.
【分析】 按常规,应设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并代入椭圆方程,用韦达定理依中点的条件先求直线的截距而后确定椭圆方程.这样也算设而不求,可这种方法计算量仍然太大.
请欣赏如下解法:
【解】 (1)椭圆的右准线为x =1,即 ∴a 2=c ,b 2= a 2-c 2 = c-c 2.
所求椭圆应为: 也就是 (1-c )x 2+y 2= c (1-c ) ①
设弦AB 的两端分别为A (x 1,y 1),B (x 2,y 2),则:
∵k AB=,又AB中点为M,∴x1+x2=-1,y1+y2=
以上全代入②:1=, ∴1-c=,c=,代入①:x2+y2=
所求椭圆方程为:2x2+4y2=1.
(2)由(1)知椭圆方程:2x2+4y2=1. 设P、Q的坐标依次为(x1,y1),(x2,y2).
有:③
∴|OP|2+|OQ|2=, ∴(x+y)+(x+y)= ④
③代入④:x+x+-(x+x)=,
∴x+x=.
∵
故|k OP·k OQ|=为定值.
【点评】本解的优点是:
1.为确定椭圆方程,须求两个参数a与b,这里先由准线的条件归为只须求一个参数c;
2.无论求椭圆方程或证斜率之积的绝对值为定值,都需要利用弦AB或PQ的端点,这里只是抽象的设定而并不真的去求它,在解题过程中都自然地逐一消失,使“设而不求”的技术达到最佳效果.
【例4】(05湖北卷21题)设A、B是椭圆3x2+y2=λ上的两点,点N(1,3)是线段AB的中点,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椭圆相交于C、D两点.
(Ⅰ)确定λ的取值范围,并求直线AB的方程;
(Ⅱ)试判断是否存在这样的λ,使得A、B、C、D四点在同一个圆上?并说明理由.
【分析】(1)已知弦的中点求弦所在直线的方程,故(1)可以实施“设而不求”;(2)判断“四点共圆”的最佳方法,是引入平面几何的相应知识.
【解答】(1)∵点N(1,3)在椭圆3x2+y2=λ内,
∴3·12+32<λ,即λ>12,∴λ∈(12,+∞).
设AB两端点为A(x1,y1),B(x2,y2),则有:
(1)-(2):3(x1-x2)(x1+x2)
+(y1-y2)(y1+y2)=0 (3)
∵N(1,3)是线段AB的中点,∴x1+x2=2,y1+y2=6. 代入(3): 例4题解图
6(x1-x2)+6(y1-y2)=0,于是k AB=,故直线AB的方程为:y-3= -(x-1),即x+y-4=0.
(2)解法1:CD为AB的垂直平分线,且k AB=-1,∴k CD=1,直线CD:y-3=1·(x-1),即x-y+2=0.直线AB的参数方程方程是:
∴代入椭圆方程得:,即2t2+12-λ=0.(由(1)知λ>12),设此方程之二根为t A,t B,则t A·t B =
直线CD的参数方程方程是:
代入椭圆方程得: ,即2t2-6t+12-λ=0.
设此方程之二根为t C ,t D ,则t C·t D=
由(4),(5)知|t A·t B|=|t C·t D|,也就是│AN│·│BN│=│CN│·│DN│,这就是说,存在λ>12,使得A、B、C、D四点总在同一个圆上.
【小结】按理说,解数学题避免不了“求”,其最终目的(不论是计算题还是证明题),都是要“求”出最后的结果的.这里说的“不求”,专指可以简化的解题中间过程,用“设”去代替“求”.
从宏观上说,“设而不求”是解析几何解题的基本手段.“设而不求”的灵魂是通过科学的手段使运算量最大限度的减少.因此需要做到:(1)凡是不必直接计算就能更简洁的解决问题的,都尽可能实施“设而不求”;(2)“设而不求”不可避免的要设参,消参.而设参的原则是宜少不宜多.(3)“设而不求”的思想还可以应用到三角、立几、代数等数学的其他领域中去,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多讲.有心的读者,不妨在解题中留心运用.
●对应训练
1.长为2的线段AB在抛物线y=x2上滑动,求AB中点的轨迹方程.
2.求过圆x2+y2-2x=0和直线x+2y-3=0的交点,且和直线x+3y-4=0相切的圆的方程.
3.已知直线y=-x+1与椭圆(a>b>0)交于A、B两点,且线段AB的中点在直线
l:x-2y=0上.(1)求此椭圆的离心率;(2)若椭圆的右焦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在圆x2+y2=4
上,求此椭圆的方程.
4.已知,(a>0,a≠1,x>0),判断f (x)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
5.如图,已知直线l:x-ny=0(n∈N),圆M:(x+1)2+(y+1)2 =1,
抛物线φ:y=(x-1)2,
l交M于A、B,
交φ于C、D,
求第5题图
●参考答案
1.无须设直线的点斜式解方程组.设A(x1,y1),B (x2,y2)为抛物线y=x2上两点,那么:
设AB中点为M(x,y),那么:
有:
∴|AB| 2=(x1-x2)2+(y1-y2)2 =(1+4x2 )(x1-x2)2
=(1+4x2)[(x1+x2)2-4x1x2]
=(1+4x2)[4x2-4(2x2-y)]
已知|AB|=2. ∴(1+4x2)(y-x2)=1 所求点M的轨迹方程为:y=
2.无须求直线与圆的交点.设所求圆的方程为:x2+y2-2x+λ(x+2y-3)=0.
即x2+y2+(λ-2)x+2λy-3λ=0 ①
此圆的圆心为D
半径R=
∵直线x+3y-4=0与圆相切.
∴
化简得:λ2-4λ+4=0,∴λ=2.
代入①:x2+y2+4y-6=0 ②
②即为所求圆的方程.
3.无须先求直线与椭圆交点的坐标.
由
得AB中点为M,
∵点M在直线x-2y=0上, ∴a2=2b2. 即a2=2(a2-c2),∴a2=2c2, e=
容易求得F(c,0)关于直线l:x-2y=0的对称点为 F′.
代入x2+y2=4,得c2 = 4,从而a2=2c2=8,b2=c2=4.
则所求椭圆方程为
4.无须先求函数的解析式.
设 log a x=t,则x= a t,(t∈R). 原函数式变形为:f (t)=或(x∈R).
∵
这里a≠0,无论a>1或0<a<1都有f ′(x)>0,故f (x),从而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是增函数. 5.无须分别
求直线与曲线
的交点再求弦长,
如图,圆心M(-1,-1)到直线
x-ny=0的距离为:
∴|AB| 2=(22=
由第5题解图设此方程之二根为x C ,x D,则
|CD|2=(x C - x D)2+(y C - y D)2=
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