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_节日庆典
- 格式:docx
- 大小:16.16 KB
- 文档页数:2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意义端午节,又称重五节、五月节、端阳节等,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
端午节既是一个传统的民族节日,也是一个具有浓郁文化内涵的节日。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端午节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受到人们的热爱和尊重。
在这个古老的节日里,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让人为之着迷。
一、粽子——端午节必备的美食粽子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之一。
粽子起源于古代,是为了纪念楚国忠臣屈原而制作的。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包粽子来怀念屈原,并祈求平安健康。
粽子是由糯米和各种馅料裹在芦苇叶或者粽叶中,煮熟后既有香气四溢的米香,又有丰富的口感。
吃粽子不仅仅是一种享受美食的方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敬意。
二、龙舟赛——传统的体育竞技活动在端午节这一天,一项让人激动不已的传统体育活动就是龙舟赛。
龙舟赛由操龙船和选手组成,激烈的划桨比拼让人为之疯狂。
龙舟赛起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故事,后来演变成为一种传统的水上体育赛事。
无论是观看比赛还是参与划龙船,都能感受到端午节这天的喜庆气氛和团结精神。
三、艾草和菖蒲——驱邪避灾的符号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挂艾草和菖蒲。
人们会将艾草和菖蒲插在门口、窗户或者住宅周围,以驱邪避灾,保佑家人平安。
艾草和菖蒲不仅具有驱蚊驱蝇的功效,还有祛病健身的作用。
在端午节这一天,挂艾草和菖蒲成为了一种习俗,传承了古代的风俗文化。
四、赛龙舟传说——屈原投江的故事端午节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传说就是屈原投江的故事。
据说屈原是楚国忠臣,因遭受贬谪被逼得孤立无助,最终选择投江殉国,以维护国家利益。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有了端午节的龙舟赛习俗。
龙舟赛成为了缅怀屈原,表达爱国情怀的一种方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五、节令饮食习尚——养生保健的智慧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时节。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摄入高热量食物,以防暑疾病。
此外,还有吃蒜、食韭菜等习俗,都是为了增强人体免疫力,远离疾病。
端午节习俗为什么要吃粽子和赛龙舟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其中包括吃粽子和赛龙舟。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和赛龙舟?这与中国古老的传说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吃粽子的起源和意义粽子是一种由糯米、豆沙、蜜枣等材料包裹在竹叶中蒸制而成的食物。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最有名的传说是关于诗人屈原的故事。
相传在公元前278年的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因忧国忧民,遭到了朝廷的排挤。
屈原感到绝望后,在五月五日这天投江身亡。
当地的渔民为了怀念屈原,纷纷划船下江,试图救他的身体。
同时,又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噬食屈原的遗体。
这就是吃粽子和赛龙舟的起源之一。
吃粽子的意义也有多重解读。
首先,糯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象征团圆和祛邪辟邪的含义。
因此,吃粽子代表着家庭的团聚和平安。
其次,粽子内的豆沙、蜜枣等馅料有驱邪避凶的作用,可以保护人们免受灾祸。
最后,粽子的形状寓意丰收和富贵,因此,吃粽子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二、赛龙舟的起源和意义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
相传,屈原投江后,当地人们一起划船下江,寻找屈原的身体,并用米饭等食物投入江中,以避免鱼虾鲤鱼噬食屈原。
久而久之,这项活动演变成了赛龙舟的形式。
赛龙舟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是龙舟比赛。
龙舟是一种长而窄的船只,船头雕有龙头,船尾装饰有龙尾。
这种形象既寓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的神圣和权威,又象征着驱邪避祸和祈求丰收的愿望。
通过赛龙舟,人们追溯了屈原的传奇,并将其看作是祈福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同时,赛龙舟也成为一项受欢迎的竞技运动,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参与和关注。
三、端午节习俗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习俗已经不再局限于吃粽子和赛龙舟。
各地也有各具特色的庆祝方式,如江苏的吃细粉、福建的划蛋船等。
这些习俗传承了历史的痕迹,同时也融入了当代社会的元素,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
端午节吃粽子的文化含义和寓意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
名为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重五节”、“端阳节”等等。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上一种传统的食品——粽子。
那么,端午节吃粽子的文化含义和寓意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端午节吃粽子的历史渊源粽子是中国传统的食品之一,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
关于粽子的起源,有很多的传说,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种说法是,这种食物是为了纪念古代民间英雄屈原而诞生的。
他是楚国贵族,爱国又忠诚,但他所主张的“代码”被当时的政治反对派给倾覆了,他也遭到了迫害。
最终,在他的绝笔信中写下“以苦为荣,以死为生”的话语后,便投江自尽。
人们为纪念他,每年五月五日都会在江河水面上划龙舟,搭灯笼,放鞭炮,打鼓乐,以示对于他的怀念和缅怀。
而为了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尸体,居民们便用粽叶裹住糯米和各种馅料,投入水中充作馈赠,以供孔子及鲁国众人祭奠。
从此人们把糯米包成三角形的粽子,煮熟食用,也成为了端午节不可缺少的食物了。
二、端午节吃粽子的文化含义及寓意1.融合人文历史和文化风情从粽子的起源就可以看出,端午节吃粽子是与屈原的事迹和粽子的历史渊源紧密相连的。
吃粽子的风俗在民间已经传承了好几百年的时间,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
在当今这个“融合”概念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的时代背景下,吃粽子成了一种融合了人文历史和文化风情的体现。
2.祭祀屈原和祈求平安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吃粽子是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缅怀。
此外,在民间也会有“戴五色线以辟邪”的说法。
全家老少会绑着五色线,系在手腕上,并悬挂在门口,以此来祈求平安和祈求纳福盈门。
而吃粽子的同时,也是对于这个深入人心的民间佳节的一个隆重的庆祝。
3.表现亲情和友情端午节的吃粽子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纪念”,更融合了人们对于家庭、朋友间亲密关系的表达和情感沟通。
五月五日,全家团聚,一起包粽子、吃粽子,正是表现重要的亲情和友情的时光。
在这一天,人们会送粽子给亲朋好友,以此来表达情谊和祝福。
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寓意(9篇)2、包粽子吃粽子,正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家国情怀。
每逢端午佳节,人们都会亲手包制粽子,以表达对民族传统的尊重和珍视。
在共同享用粽子的过程中,家人、亲友之间情感更加密切,也成为了团结和友爱的象征。
3、包粽子吃粽子,传承着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热爱和敬仰。
粽子是中国传统佳节的标志,人们将其制作成形状各异、花色斑斓的粽子,在品尝之际不仅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感受到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的韵味。
4、包粽子吃粽子,展现了对家庭和友情的关怀与祝福。
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人们会结合自己的手艺和想法,为家人亲友制作出各种粽子,从中展现了对家人的爱意和对友情的关怀。
吃粽子更是一种祝福,每一口粽子都包含了对家人的福祉和幸福的祈愿。
5、包粽子吃粽子,象征着对祖先和传统的敬仰和感恩。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包粽子吃粽子正是对屈原的缅怀,也是对祖先的感恩。
通过传统的美食传承着对文化和历史的尊重,让后人能够在传统中感受到祖先的关怀和给予。
6、包粽子吃粽子,是对团结友爱和亲情的最好表达。
粽子是端午节的特色食品,包粽子的过程是家人和朋友一起共同参与的活动,带有浓厚的团结友爱和亲情,品尝粽子更是舒展了人际之间的温暖和融洽。
7、包粽子吃粽子,寓意着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无论是包粽子的过程还是品尝粽子的时刻,都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是一种幸福的体现,载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珍视。
8、包粽子吃粽子,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粽子是中国传统的美食,包粽子吃粽子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播。
9、包粽子吃粽子,传递着对岁月静好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包粽子吃粽子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是在包粽子的过程中还是品尝粽子的时刻,都是对岁月静好和幸福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包粽子吃粽子,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岁月静好的祈愿。
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包粽子吃粽子不仅是一种食物的品尝,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国安康的期盼。
端午节吃粽子是啥意思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日庆祝。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不同,端午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但是,最为普遍和重要的端午节习俗之一就是吃粽子。
本文将探讨端午节吃粽子的含义和来源。
一、端午节吃粽子的历史起源吃粽子是端午节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据传说,吃粽子起源于楚国民间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和诗人,因为忠于国家和信仰遭受不公,最终在五月初五投江自杀。
为了纪念他,人们将粽子投入江中,以表达对屈原的缅怀和爱国之情。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吃粽子源于崇拜龙的习俗,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会用稻草编制成龙舟,在江河中竞渡,以祈求平安和丰收。
为了缓解竞渡时饥饿的疲惫,人们便将粽子作为临时的食物来源,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传统食物。
二、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端午节吃粽子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一方面,粽子象征着人类追求和平的愿望。
在传说中,为了救国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屈原代表了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人们吃粽子,不仅是缅怀屈原,更是表达了对打击贪官污吏,追求政治清明的愿望。
另一方面,粽子也象征着人类寻求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在竞渡的场景中,粽子作为临时食物,传递出团结协作和互助互爱的精神。
吃粽子,不仅是享受美食,更是分享爱与团结。
三、端午节吃粽子的地区差异虽然吃粽子是端午节的普遍习俗,但在不同地区和民族间有差异。
如南方的粽子以糯米、肉、蛋黄、豆沙为主要材料,口感软糯,馅料丰富多样,而北方的粽子则以糯米、豆沙、花生、葡萄叶为主要材料,口感较劲脆。
此外,在一些地方,如湖南、浙江等,还有一种特殊的蒸香饭粽子,使用特定的香草和豆腐脑调味,口感清香细腻。
四、结语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之一,吃粽子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通过学习端午节吃粽子的含义和起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情感,同时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传递出一种团结协作和互助互爱的精神。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端午节最标志性的东西就是粽子,就像中秋节要吃月饼一样,端午节一定要吃粽子。
可是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什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希望你会喜欢!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1、纪念屈原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
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2、“九子粽”的传说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
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
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九子粽”。
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我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
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
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
也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
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原因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你知道么,今天小编整理了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原因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为了纪念屈原220_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
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
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为了功名得中因为“粽”和“中” 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时寓意学士考中功名。
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举中的。
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为了求子端午节中,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
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
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
“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为了驱赶蛟龙《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
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为了光宗耀祖因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户户的人都在过端午的时候吃上粽子。
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的原因_粽子的寓意传统佳节端午,我们都要吃粽子,那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的原因,以供大家参考!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__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吃粽子时,可以适当喝些茶水或糖水有助于消化。
最好,配一些蔬菜水果一起吃,更有营养。
另外,有慢性胃肠等消化道疾病的人不宜多吃。
历史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
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
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端午节,又被称为龙舟节或端阳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吃粽子了。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传统食物,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而其形成和发展却源于一个传说,一个关于屈原的传说。
第一段:端午节的由来和庆祝活动自古以来,我国的端午节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广泛开展各种庆祝活动。
在这一天,人们会去看龙舟比赛、系艾草,还有吃粽子。
这些庆祝活动源于端午节的由来。
据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屈原因忠于国家而被贵族排挤,最终投江自杀。
为了避免屈原的身体被鱼儿啃食,百姓纷纷划船撒米,以免鱼儿能食用屈原的尸体。
后来,人们把端午节设立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并将粽子作为主要的食品,以象征纪念和纪念活动。
第二段:粽子的由来和传承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传统食物,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其使用的食材和制作工艺主要因地域而异,但总体上都以糯米为主料,包裹在竹叶或者香叶中,再以细麻绳捆绑而成。
粽子在制作过程中,通常还会添加一些豆沙、红枣或者肉类等馅料,以增加口感和味道。
这种制作方式已经延续了数千年。
粽子的由来和传承,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珍视和传承。
第三段:粽子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粽子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首先,粽子以其色香味俱佳,象征着丰收和吉祥。
其形状一般为三角形,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其次,粽子是团圆的象征。
在古代,人们过端午节通常是为了祭奠祖先和寄托思念,而吃粽子则是希望家人团聚、平安幸福。
再次,粽子也被认为是一种驱除邪灵的护身物。
人们相信,在端午节吃粽子可驱邪避祸,保平安。
总而言之,粽子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品,也寓意着吉祥祝福和家庭团聚的美好愿景。
第四段:粽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粽子文化也在不断传承和发展。
现代人们制作粽子的方法和口味已经多种多样,不仅有传统的咸粽子,还有甜粽子、素粽子等多种口味供人选择。
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源于多种传说和历史背景。
一种传说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在投江自尽后,当地百姓为了避免他的遗体被鱼虾吃掉,纷纷划船下江捞救。
他们还将米饭用艾叶包裹后丢入江中,以喂饱鱼虾,保护屈原的遗体。
这种包裹着米饭的艾叶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粽子。
因此,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以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为国家付出的牺牲。
另一种传说是为了纪念古代吴国大夫伍子胥。
伍子胥在吴国灭亡后,为了报仇雪恨,曾经苦心经营,最终推翻了夫差的暴政,使得吴国得以重新崛起。
然而,他在去世后却被扔进了钱塘江。
人们为了纪念他,在端午节这一天将粽子投入江中,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和敬意。
此外,端午节吃粽子还与古代祭祀活动有关。
在古代,人们会在端午节进行祭祀活动,以献祭祖先和神祇。
粽子作为祭祀食品之一,被用来表示对祖先和神祇的敬意和祈福。
后来,这种习俗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特色小吃,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而且粽子其实就是糯米为主的食物,糯米的吃法很多的,为什么要用叶子包起来呢?关于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有很多种传说,下面橙子带您看一下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其他另外三种传说是: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但是关于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的由来,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
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
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1 / 2
的民间风俗。
粽子的发展变化
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
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