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酚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doc
- 格式:doc
- 大小:117.50 KB
- 文档页数:7
酚的性质和应用学案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课前完成,)知识点:一 、 酚的结构与物理性质①苯酚俗称 分子式为 结构简式 官能团名称酚类的结构特点②苯酚是有 的 晶体,熔点为43℃,暴露在空气中因部分被而呈 ,常温下苯酚在水中 ,温度高于 时,能与水互溶。
苯酚可用做 ,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用 清洗。
(典型习题)1.下列物质中,与苯酚互为同系物的是()(变形训练)1.分子式为C 7H 8O 的同分异构体中,属于芳香醇的有 ,属于酚的有 。
B.C. D. 知识点 三 、苯酚的用途 苯酚是重要的 原料,其制取得到的酚醛树脂俗称 ;苯酚具有 ,因此药皂中掺入少量的苯酚,葡萄中含有的酚可用于制造 茶叶中的酚用于制造 另外一些农药中也含有酚类物质。
(典型习题)8. 药皂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通常是在普通肥皂中加入少量的()A .甲醇B .酒精C .苯酚D .硫磺 合作学习(课堂完成)知识点二 酚的化学性质①苯环对羟基影响由于受苯环吸电子作用的影响,苯酚分子中的氢氧键比醇分子中的氢氧键更容易 ,能在水溶液中发生微弱电离,其方程式为 ,由于电离生成的H +浓度很小,不能使 变色。
向常温时苯酚的浊液中滴入NaOH 溶液,现象是 ,反应方程式为 ,这一反应事实显示了苯酚有 性。
向苯酚钠溶液中通CO 2气体,现象是 ,这一反应证明苯酚的酸性比碳酸 ,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典型习题)2.盛过苯酚的试管如何洗涤?3.苯酚能否与Na 2CO 3 溶液反应?A .CH 3CH 2OHB .(CH 3)3C —OH OH3 C CH 2 OHD CH 2OH OH 3 OH 3OH 3(变形训练)2.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Na 、NaOH 、NaHCO 3分别与等物质的量的该物质反应时,消耗Na 、NaOH 、NaHCO 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 .3:3:3B .3:2:1C .1:1:1D .3:2:23.把过量的CO 2气体通入到下列物质,不变混浊的是( )A .C a (O H )2BC .Na[Al(OH)4]D .Na 2SiO 3 ②羟基对苯环的影响 (P74活动与探究实验)a. 向盛有苯酚稀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浓溴水,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反应可用于 。
高中化学酚的教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酚的结构和命名方式。
2.掌握酚的性质及其在化工和生物领域的应用。
教学重点:
1.酚的结构和性质。
2.酚的应用以及相关反应。
教学难点:
1.酚和醇的区别。
2.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含有酚类物质的产品,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酚的研究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介绍酚的结构和命名方式。
2.讲解酚和醇的区别。
3.讲解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进行实验演示:用溴水溶液和苯酚溶液进行实验,观察反应产物的变化,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酚的化学性质。
四、讨论(10分钟)
让学生讨论酚在化工和生物领域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酚的结构、命名方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应用,并准备下节课的讨论内容。
六、作业完成及下节课准备(5分钟)
收集学生作业并对作业进行批改,准备下节课教学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酚的结构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其在化工和生物领域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
建议在后续课程中,通过更多实验和案例,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酚的性质和应用。
《酚的性质和应用》教学设计晋江平山中学高二化学:郑清芳20XX年4月8日(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掌握苯酚的物理性质、结构,并了解其用途。
(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掌握苯酚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实验来研究苯酚这一新物质的学习过程,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交流与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难点: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测化学性质,并设计验证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对比、归纳(四)课时安排:1课时用途。
重点要掌握苯酚的化学性质,酚中的羟基与苯环相互影响,羟基受苯环的影响而使羟基易电离出H+,而表现出酸性,羟基对苯环的影响是使苯环上的邻、对位上的氢被激活,易发生取代反应。
板书设计:酚的性质和应用酚:分子中羟基与苯环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有机物属于酚。
一、苯酚1、结构分子式:C6H6O结构简式:2、物理性质:(1)常温下,苯酚是一种有特殊气味的无色晶体,露置在空气中因氧化而略带红色。
(2)常温下,苯酚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
3、化学性质(1)苯酚具有弱酸性酸性强弱:HCl>CH3COOH>H2CO3>苯酚(2)易发生取代反应(3)显色反应苯酚与FeCl3溶液反应显紫色(用于酚类物质的检验)4、用途苯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作业布置:课本P77 3、5、6练习册:P55-56 第9题选做。
酚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苯酚的物理性质,了解苯酚的用途。
掌握苯酚的酸性、取代反应和显色反应。
理解乙醇和苯酚性质对比,苯酚和苯取代反应性质对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频播放促进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进一步学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基团间的相互影响的教学,树立辨证分析的观点,培养科学的方法论。
通过苯酚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通过探究实验,启发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
难点:酚羟基与醇羟基的区别
【教学用具】
化学软件、ppt、实验用品、现代教育技术、演示实验与讲解三者相结合【教学过程】
1. 分子式:C6H6O
2. 结构简式:
3、官能团:-OH
体方程式怎么样我们接下来揭晓。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
验描述现象分别为:
浊液体由浑浊变为澄清透明;石蕊不变色。
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苯酚能与NaOH 发生中和反应,苯酚显酸性,但是不能使指示剂变色。
分析、思考老师的问题。
观察描述现象:浊液由浑浊变澄清;液体由澄清透明变为浑浊。
分析、判断:苯酚的酸性很弱,比碳酸的酸性还要弱。
书写化学方程式:
认真思考,分析、对比:当羟基所连接的
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解记忆。
《酚的性质和应用》教学设计作者:鲁衍旭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第09期【教材分析】本课题选自苏教版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中的专题四《烃的衍生物》第二单元《醇、酚》,这一单元三课时,第一课时《醇的性质和应用》,本节课是第二课时,还有第三课时《基团间的相互影响》。
酚中既有羟基又有苯环,学生已经学过了《醇的性质和应用》和《苯的结构和性质》,前面的学习对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熟悉酚的性质,通过醇与酚性质差异的比较分析以及联系苯的性质,可引导学生去探究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事物相互联系的普遍规律。
【设计思想】奥苏伯尔在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中提出:“在教学中对教师来说,重要的是在于使学生把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
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中的要素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习得新内容。
”本设计充分利用了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固定作用。
苯酚的性质不仅体现在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上,而且体现在羟基对苯环的活化上。
在全面探究其性质的基础上,将其性质与乙醇的性质、苯的性质进行对比,有力的说明有机化合物所表现出来的化学性质并不是分子内各个官能团特性的简单加和,而是这些官能团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综合效应。
让学生从这种性质对比、结构对比中领悟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
本堂课在实验室上,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设计中安排了学生预习自学、学生实验、交流与讨论以及老师的点拨与引导等多种教学手段,体现了差异教学“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的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苯酚的结构特点、性质及其用途。
了解苯环和羟基之间的相互影响对苯酚性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结构对比、猜想验证、归纳总结掌握酚的性质,了解基团间的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会到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酚》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酚的定义、分类和常见的酚类化合物。
2、掌握酚的结构特点,特别是酚羟基与苯环的相互影响。
3、理解酚的物理性质,如溶解性、熔点、沸点等,并能解释其与结构的关系。
4、熟练掌握酚的化学性质,包括酚羟基的酸性、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苯环上的取代反应等。
5、能够运用酚的性质解决相关的化学问题,如鉴别、分离和合成。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酚的结构特点及其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2)酚的化学性质,特别是酚羟基的酸性和显色反应。
2、难点(1)酚羟基与苯环的相互影响对化学性质的调控。
(2)酚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三、知识回顾在学习酚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醇的相关知识。
醇是烃分子中饱和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被羟基(—OH)取代形成的化合物。
醇根据羟基所连接的碳原子的类型,可以分为伯醇、仲醇和叔醇。
醇的化学性质主要包括与活泼金属的反应、氧化反应、消去反应和酯化反应等。
四、新课导入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一些含有酚类化合物的物质,比如药皂中含有的苯酚。
那么,什么是酚呢?酚和醇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酚的奥秘。
五、酚的定义和分类1、定义酚是羟基直接连接在苯环上的有机化合物。
2、分类(1)根据苯环上羟基的个数,酚可以分为一元酚、二元酚和多元酚。
(2)常见的一元酚有苯酚、邻甲酚、间甲酚、对甲酚等;二元酚有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对苯二酚等;多元酚有连苯三酚等。
六、酚的结构特点以苯酚为例,苯酚的分子式为 C₆H₆O,结构简式为 C₆H₅OH。
苯环是一个平面结构,羟基中的氧原子与苯环上的碳原子直接相连。
酚羟基中的氧原子采用 sp²杂化,氧原子上的一对孤对电子与苯环的π 电子形成pπ 共轭体系。
这种共轭作用使得酚羟基中的氢原子比醇羟基中的氢原子更易解离,从而表现出一定的酸性。
同时,酚羟基也对苯环的电子云分布产生影响,使得苯环上的邻、对位电子云密度增加,更容易发生亲电取代反应。
七、酚的物理性质1、溶解性大多数酚在常温下为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但能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酚的定义,掌握酚的结构特点。
(2)学生能够区分酚和醇,并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学生能够掌握酚的化学性质,如酚羟基的酸性、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醇和酚的结构与性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2)通过了解酚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酚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2)酚羟基的酸性及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
2、教学难点(1)酚羟基酸性强弱的影响因素。
(2)酚的化学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综合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含有酚类物质的药品、化妆品、食品等图片,如阿司匹林、苯酚软膏、茶多酚保健品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这些物质中的酚类成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酚。
2、新课讲授(1)酚的定义和结构展示苯酚的分子结构模型,讲解酚的定义:羟基直接与苯环相连的有机化合物称为酚。
强调酚中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这一结构特点,并与醇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醇和酚结构上的差异。
(2)常见的酚类化合物介绍一些常见的酚类化合物,如苯酚、甲酚、对苯二酚等,展示它们的结构简式和实物图片,让学生对酚类化合物有更直观的认识。
(3)酚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视频或图片展示苯酚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物理性质,让学生观察并总结苯酚的物理性质特点。
(4)酚的化学性质①酚羟基的酸性实验探究:在苯酚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盐酸,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苯酚具有酸性的结论。
对比分析:将苯酚的酸性与碳酸、乙酸等常见酸的酸性进行比较,让学生理解酚羟基酸性的强弱。
《酚》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酚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选择性必修课程主题2“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的内容。
1.内容要求认识酚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认识酚类的官能团和性质的关系。
2.学业要求(1)能写出酚类物质的官能团、结构简式和名称;能列出酚类的主要物理性质。
(2)能描述酚类的主要化学性质和相应行知实验的现象,根据实验现象书写相关反应式,以及掌握酚类的特征反应和鉴别方法。
(3)能通过实验现象从结构上认知同一分子中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能认识苯酚为代表的酚类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分析和探讨这些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的功能价值(素养功能):通过苯酚与醇,芳香烃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新旧教材对比:人教版新教材在旧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苯酚毒性以及处理方法的说明。
实验中明确了所用反应物的具体用量。
在苯酚的取代反应中增加了基团之间相互影响的原理说明。
把苯酚的显色反应单独列出作为知识点之一。
增加了科学史话介绍苯酚的消毒作用。
练习与应用板块设置了苯和苯酚的分离和鉴别方法的考察。
其他内容与旧教材同步。
新教材内容的改变带来的教学启示:在教学中应该从实验现象对比来认知有机物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强化“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影响结构”的核心思想。
更加注重以酚类物质的鉴别和分离方法来对强化酚类性质的认知,在组织教学时关注酚类性质的系统化,重视和醇类和芳香烃内容的前后关联。
为后续“有机合成”的学习奠定对多官能团有机物的基础辩证认知。
本节知识结构如下图三、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醇的结构和性质,通过对甲苯等苯的同系物的学习也对有机物中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有了初步认识对,初步形成了官能团决定有机物性质的基本观念。
苯酚作为醇和芳香烃这两部分知识的合体,学生可以沿用先前所学知识和素材对比学习苯酚的结构和性质。
酚的性质及应用教学建议酚是一种含有羟基(-OH)的有机化合物,也是一种官能团。
它具有一系列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
酚的性质:1. 物理性质:酚是无色或微黄色的固体,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
它的沸点和熔点相对较高,表明酚具有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如氢键。
2. 化学性质:a. 酚具有酸性:它能参与酸碱反应,与碱反应形成盐,并与金属反应生成金属酚盐。
b. 酚具有氧化性:酚能够被氧化剂氧气、过氧化氢等氧化,将酚氧化成醛、酮等化合物。
c. 酚具有亲电性:酚通过芳香性接受电子的效应,使得它具有亲电取代反应,如卤代烃的炔化反应等。
酚的应用:1. 制药工业:酚及其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菌和消毒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制药工业中的抗生素、激素等药物的合成和防腐。
2. 化学工业:酚可以作为溶剂、中间体和催化剂,用于合成树脂、染料、塑料和橡胶等化学工业中的产品。
3. 化妆品工业:酚具有抗菌、防腐和抗氧化等功能,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工业中的护肤品、香水和口红等产品。
4. 农业工业:酚是很多农药的重要成分之一,用于制造杀菌剂、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农药。
5. 食品工业:酚可以用作食品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和改善食品的质量。
6. 医疗领域:酚可以作为麻醉剂和消毒剂使用,具有很好的杀菌作用,广泛应用于手术消毒和医疗器械消毒等方面。
7. 能源领域:酚可以作为生物燃料的原料,通过气化或液化的方式转化为可燃烧的气体或液体燃料。
针对以上内容,针对高中化学教学,可以采取以下教学建议:1. 通过实验演示酚的性质:可以进行酚的溶解性实验,以及酚与碱的中和反应实验等,引导学生认识酚的性质和化学反应。
2. 给出具体的酚的应用案例:通过实际案例,介绍酚在不同行业的应用,使学生了解酚的广泛应用领域,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 制定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和进行实验,探究酚的特性和应用,从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4.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展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思维碰撞。
酚的化学性质1.弱酸性酸性比较:碳酸>苯酚>碳酸氢根>水。
若在苯酚钠的水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即有游离苯酚析出。
这是因为苯酚酸性比碳酸弱,所以酚盐能被碳酸所分解。
由于酚的酸性弱于碳酸,所以酚只能溶于氢氧化钠而不溶于碳酸氢钠。
实验室里常根据酚的这一特性,而与既溶于氢氧化钠又能溶于碳酸氢钠的羧酸相区别。
此方法也可用于中草药中酚类成分与羧酸类成分的分离。
2.傅-克反应苯酚也容易发生傅-克酰基化和烷基化反应。
但是,酚羟基要三氯化铝作用形成铝盐,因此需要用较多的三氯化铝来催化反应,得到对和邻酰基苯酚。
邻酰基酚中酚羟基的氢与酰基氧原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这使它在非极性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大,利用该特性采用重结晶的方法能分离这个异构体。
傅-克反应需要以硝基苯或二硫化碳为溶剂,若以三氟化硼为催化剂,酚和羧酸也能直接反应得到酰基代酚。
苯酚与邻苯二甲酸酐在浓硫酸或无水氯化锌作用下发生上述的酰基化反应,两分子苯酚与一分子酸酐缩合后得到酚酞这一最为常用的酸碱指示剂。
酚酞在pH小于8.5的溶液中为无色液体,当pH大于9时,形成电荷离域范围很大的粉红色的共轭双负离子。
酚的烷基化反应一般以醇或烯烃在浓硫酸催化下进行,反应不容易控制在单取代阶段。
3.氧化反应酚类易被氧化,但产物复杂。
纯苯酚系无色结晶,在空气中放置后,就能逐渐氧化变为粉红色、红色或暗红色。
苯酚如用酸性重铬酸钾强烈氧化,则生成对苯醌。
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比苯酚更容易被氧化成相应的醌,但间苯二酚不能被氧化为相应的醌。
醌是一般都具有颜色。
4.显色反应大多数的酚能与氯化铁的稀水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不同的酚与氯化铁反应呈显不同的颜色。
例如苯酚、间苯二酚、1,3,5-苯三酚与氯化铁溶液作用,均显紫色;甲苯酚呈蓝色;邻苯二酚、对苯二酚呈绿色;1,2,3-苯三酚呈红色,α-萘酚为紫色沉淀,β-萘酚则为绿色沉淀等。
此显色反应常用以鉴别酚类的存在。
具有羟基与sp2杂化碳原子相连的结构(—C=C—OH)结构的化合物能与FeCl3的水溶液显示特殊的颜色一般的醇式羟基无此反应,故也可用来区别醇与烯醇。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
《化学》(医药卫生类)
第七章第二节
酚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为医药卫生类《化学》教材第七章第二节《酚》,主要介绍酚的化学性质,本节的学习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羟基的性质,并了解酚羟基在药物中的存在及鉴别。
学习者分析
授课时间:45分钟
班级人数:42人分成6个小组
专业:化学制药专业
该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知识,已学过酚的命名,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酚的化学性质及应用,了解酚在生活和药学中的存在。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和
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酚的化学性质
难点:酚的酸性的判定
解决措施:课前准备,动手实验、实验观察,教师启发
教学前准备
1、图片
2、苯酚晶体、苯酚溶液、NaOH溶液、FeCl3溶液、溴水、盐酸、
酒精灯、试管若干、试管夹、火柴
教学过程
【3分钟】(引言)我们在上一节课认识了一类新的化合物---酚,并学习了酚的命名,我们现在回顾一下.
(投影)酚的概念
(讲)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叫酚,请将下面的结构准确命名
(投影)
OH
OH
2
(讲)与羟基相连的化合物除酚外还有醇
(提问)请判断下列化合物是醇还是酚
(投影)
CH2CH2OH
OH
CH3
OH
2
OH
(引言)酚和醇的区别在于羟基所连位置不同,与苯环直接相连的羟基叫酚羟基,与醇羟基性质有所不同,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
究酚的性质。
(投影)图片----茶、上海药皂
(讲)生活中存在很多酚类物质,如茶中含有茶多酚,具有防止动脉硬化的功效;上海药皂中含有苯酚具有杀菌消毒的功效。
苯酚是最简单的酚,本节将以苯酚为代表学习酚的性质。
(板书)二、物理性质
【5分钟】(投影)图片------苯酚(没变质和已变质共三张)(讲)从图片可看到纯净的苯酚为无色晶体,但放置时间长后变色
(投影)纯净的苯酚是没有颜色的晶体,具有特殊的气味, 露置在空气中因小部分发生氧化而显粉红色。
(实验)1、苯酚+水 2、苯酚浑浊液加热
(讲)通过实验可看到常温状态下,苯酚溶解度不大,加热后迅速溶解
(投影)常温时,苯酚在水中溶解度不大,当温度高于65℃时,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
苯酚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讲)苯酚有毒,对皮肤有腐蚀,因此在使用时要小心。
(投影)纯苯酚对皮肤与粘膜具有腐蚀性,若皮肤被酚腐蚀后,应立即用酒精清洗
(引言)认识了苯酚的物理性质后,我们继续学习化学性质
(板书)三、化学性质
【20分钟】(学生实验1)苯酚浑浊液+ NaOH溶液
(讲)通过实验观察到浑浊液变澄清,说明发生了反应,苯酚可在水中可电离出氢离子,因此水溶液显酸性。
(投影)
O-
+H+
(提问)氢氧化钠与苯酚发生的是什么反应?产物是什么?(总结)为中和反应,产物为盐和水
(互动)请学生到黑板上完成
OH
+NaOH
(学生实验2)苯酚钠溶液+ 盐酸溶液
(投影)
ONa
+HCl
OH
+NaCl
(总结)这个实验证明苯酚具有弱酸性
(板书)1、弱酸性
RCOOH>H2CO3>ArOH>H20>ROH
(思考)苯酚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碳会看到什么现象?
(互动)请学生到黑板上完成
ONa
+CO2H2O
+
(讲)酚的弱酸性可用于酚的提纯与分离(投影)
苯酚苯
3溶液
(讨论)乙醇和苯酚分子中都有—OH,为什么乙醇不显酸性而苯酚显酸性?
(启发)可从结构上考虑
(总结) 酚羟基受到苯环的影响更容易电离出氢离子
【6分钟】(学生实验3) 苯酚溶液+溴水
(讲) 通过观察我们看到苯酚溶液与溴水反应可生成白色沉淀,这是因为苯酚与溴发生了亲电取代反应。
(板书) 2、与溴水
(投影)
OH
+3Br2
OH
Br
Br
+3HBr
(讲) 由于羟基是邻对位定位基,定位效应较强,因此溴很容易进入羟基的邻对位而取代苯环上的氢。
此反应很灵敏,常用于
苯酚的定性检验和定量测定。
【6分钟】(学生实验4) 苯酚溶液+ FeCl3溶液
(讲) 通过观察我们看到苯酚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可生成紫色
溶液,现象很明显
(板书) 3、与FeCl3溶液
(投影) 1、苯酚遇FeCl3溶液显紫色,在《中国药典》上,利用此反应鉴别酚类。
2、不同结构的酚所产生的颜色不同。
苯酚、对甲苯酚、间甲
苯酚、α-萘酚呈紫色;
邻甲苯酚、1、2、3-苯三酚呈红色;邻苯二酚呈绿色。
(思考)用两种方法鉴别:苯酚和苯甲酸
【5分钟】(投影) 图片----水杨酸、对乙酰氨基酚
(讲)很多药物都含有酚羟基,具有明显的酚的性质
(思考) 1、在使用含有酚类的药物时应注意什么?
2、保存含有酚类的药物时应注意什么?
3、如何判断酚类药物已变质?
(总结) 1、酚羟基受苯环的影响会在水中电离H+出而显示出弱酸性-----用于鉴别提纯分离
2、酚可与溴在邻对位发生亲电取代------用于定性定量分析
3、酚可与三氯化铁溶液发生显色反应-------用于鉴别
作业布置:
1、按照酸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排列下列各组化合物:乙醇、
醋酸、β-萘酚、NaHCO3
2、生活常用药阿司匹林长时间放置会变质,变质后的产物含
酚类,请说出判断阿司匹林是否变质的办法。
板书:
三、化学性质
1、弱酸性
RCOOH>H2CO3>ArOH>H20>ROH
2、与溴水反应
OH
+3Br2
OH
Br
Br
+3HBr
3、与FeCl3溶液
苯酚遇FeCl3溶液显紫色,在《中国药典》上,利用此反应鉴别酚类。
教学反思:
本节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入学生互动、实验操作、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乐于参与课堂的良好效果。
本人在课本知识上增加了有关药学的相关知识,旨在为教学更加贴切职业教育。
这样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更高,没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和生活常识是很难完成好的。
因此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加强自身的修养显得更加重要。
2012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