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一议论文-道德经
- 格式:docx
- 大小:35.35 KB
- 文档页数:2
道德经的议论作文示例文章篇一: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化中,《道德经》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部古老的经典,虽然篇幅不长,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的智慧。
一提起《道德经》,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样的开篇语。
这几句话,咋一看似乎有些晦涩难懂,但仔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意。
它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道理并不是那么容易被说出来的,能被轻易说出的道,或许并不是真正的道。
这种思想深度,让人在初次接触时就能感受到《道德经》的不凡。
说到《道德经》,就不得不提“无为而治”的思想。
这不是说我们要无所作为,而是强调一种顺势而为、不强行干涉的自然态度。
就像水一样,它总是顺应地势而流动,不强求、不抗拒,却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往往想要掌控一切,却忽视了顺其自然的智慧。
再来说说《道德经》中关于“柔弱胜刚强”的观点。
这并不是说软弱就一定能战胜强大,而是强调了一种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策略。
有时候,硬碰硬并不是最好的选择,适当地退让和妥协,反而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这种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适用。
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不必总是针锋相对,有时候以柔克刚,用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道德经》还告诉我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总是想要得到更多,却往往忽视了已经拥有的。
学会知足,不仅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还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纷争和烦恼。
同时,“知止不殆”也提醒我们要有底线思维,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危险的境地。
当然,《道德经》中的智慧远不止这些。
它还提到了“上善若水”的境界,告诉我们应该像水一样包容、谦逊、低调;还有“反者道之动”的哲理,提醒我们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学会从反面思考问题。
这些思想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鉴和应用的。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道德经》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其实不然。
道德经原文及心得体会5篇道德经原文及心得体会篇1老子《道德经》是灰色的,好的中华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
我还记得小时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很出名,但是很出名。
”当时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过了几年,我又不能完全理解道家的这部杰作,但至少我有了一些感触。
《道德经》主张无为而治。
几千年来,从帝王将相到黎巴嫩人民,都从这本人类文化史上的智慧宝典中吸取了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立命的精髓。
如今,社会科学蓬勃发展,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人的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而物质财富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我觉得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找出我的人生原则,不要和世俗齐头并进,静心是安心的基础。
当人的心境达到一种空寂的状态时,就会一直坚持傲慢自大的作风,在社会、生活、工作中有所作为,有所作为,有所作为,有所务实。
人们常说,阅读历史并从中学习是明智的。
老子在《道德经》第17章说:“道总是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无为。
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
老子的本意是教人遵循道,不为所欲为,为所欲为。
只要你不莽撞,你就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也就是说,“不莽撞”是做某事的保证。
什么是“有前途”?尽自己最大努力在社会上发挥好作用,做好本职工作,承担起家庭义务就是“做点事”。
没错,在人类欲望备受争议的当今社会,如果他能全心全意的照顾好自己的工作,他的心态一定是一直处于一种禅定清心的状态,不进入禅定清心的状态就无法克制自己躁动的心。
也就是说,神不走极端,但他的心不思考。
所以,是全心全意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前提。
《道德经》可谓凝练、珍贵、淡泊、发人深省,显示了老子扎实的文笔和得心应手的文笔,以及他的创新能力。
就是有说服力有说服力!再加上一些经典的例子,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邃,前一篇的呼应,主题的升华,把作者自己想表达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给人无限的印象和伤感,又有一种自然感,这其实是*中最好的,也是古代汉语中最好的!道德经原文及心得体会篇2《道德经》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道德经心得体会感悟作文(通用8篇)道德经心得体会感悟作文篇1此章之后节皆为老子从修身之虚静感悟展开对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万变不离其踪,这才是“道”的至理呵!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此章历代的释意无数,而我以为皆难着边际,无以更深刻的对老子思想与道德经进行阐释。
我从道家修身根本出发,得出新论如下:此章重点为“致虚极,守静笃”,全文以此而展开,不理解“致虚极,守静笃”,后面的文字解释也只是牵强。
老子是从道家修炼“返观内照”而得之境界来引申对世间常道的解释。
首先“虚”与“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是一种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虚”为空灵,体会为散发状;“静”为沉静,呈收敛状。
“致”往之意,可从“虚其心”来体会,道家修习养身的过程,以虚其心开始,虚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灵,无时空地域限制,无往而不至,真空无象,能够满屋、满天地、满宇宙,而今日而远古。
过程或潜移或发散,以至无我无身无世界。
此“极”为无极,或为八极,或为宇宙洪荒。
而“静”的过程从守开始,“守”者,抱元守一,让思想沉静,从时空与外界空间收敛至自身至一点,而到达某种衡定、稳定、笃定的境界。
此“笃”为笃定,为极细小,或如针尖,无缝隙如无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的感慨。
“复”与“归其根”才是此篇的点题。
“虚”与“静”是道家修身中必习的两手,如“阴阳、有无”既对立又统一。
虚至极为无,静到笃是有。
虚为展开,至极为空灵为“作”;静是回归,回到此刻,是“复”,静到笃定属回归本原为“归根”。
从养性功夫来说,“虚静”的过程如佛家心的起灭过程,虚为心起,静为心灭,有无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节皆为老子从修身之虚静感悟展开对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万变不离其踪,这才是“道”的至理呵!由此,我独推崇清之宋常星说:“造其极曰致,真空无象曰虚,虚而至虚曰极。
道德经读后感高一话题作文1000字5篇《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
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可谓旷世奇书。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高一作文1000字,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道德经读后感高一作文1000字1学习了《道德经》,感触很深。
所以有感而发,谈谈自己学《道德经》以来自己的感悟和所获。
老子通过《道德经》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老子圣哲的形象,老子在书中拓展了古人的世界观,丰富了辩证法思想,用深邃的哲思洞察了宇宙的本质,他的形象只有圣哲二字方能相称。
这本书所谈论的很多的东西,也足以表达古人的智慧。
首先谈论关于“无为”的问题,很多人第一次看《道德经》,会认为这是一个消极的态度。
但是如果你认真品读《道德经》,就会发现它并非我们理解的无为。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为,以不滋事的态度去处理事务,以恬淡无为当做有味。
老子反对以繁琐的禁令去扰乱人民的生活,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行为对待生活。
他提醒人们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得。
所谓“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可见欲,使民心不乱。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点,《道德经》可以看出老子是反战的倡导者,《道德经》也是老子的反战意识的载体。
老子强调:夫兵者,不祥之器。
早在很久之前的纷乱年代,老子就认识到和平才是时代发展的主题,也看出我国人民对于和平的渴望与崇尚。
有道者不处,尊从道的人会崇尚和平而厌恶战争。
德国的科学家说《道德经》是一部超越时间的书,它的内容远远超越了它的字面意思。
真正读懂它的人可以看见整个世界,它蕴含的生命的所有可能。
老子在几千年前的一部作品影响着几千年后科技如此发展的整个世界,《道德经》在现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点,功成不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当天下人对“美”这个名称有点定论,有了这种好恶之心,那就糟糕了。
老子《道德经》作文1500字老子《道德经》作文1500字在孩提时代的我就曾经接触过圣人老子的《道德经》,大家可以轻而易举猜到当时懵懂孩童的我,对于这本书可谓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对老子以及《道德经》的初步认识还得追溯到我爷爷跟我讲的故事。
爷爷跟我讲了很多的古代传说,其中就有关于圣人老子的传说——相传老子一夜间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成为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
小时候听着这些传说比较神秘、玄奥的东西,都是和老子相关的,但是老子是谁,什么是老子的学说,他所著作的《道德经》讲述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却知之甚少,而且那时根本看不懂。
读懂一本书,首先读懂一个人。
这是我阅读书籍的座右铭,若光看一本书所讲的内容,而不去深入了解作者为何做此书的种种原因,那就与作者做此书献于世的真正目的了。
我不乏有些人著书纯粹是为了赚取稿费或者立名,那样的人不配叫作者,只能勉强称为写作工作者罢了。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范文写作时代造英雄,时代也会造就文化精神上的佼佼者。
如今很多人称《论语》为做官必学,《道德经》为做人必学,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说法那样的片面。
一本《道德经》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为人等多方面的内容。
换一种比较概括的话说可算为一本百科全书,但是《道德经》真正的分类还得算为哲学著作。
老子道家的学术充满着辩证法,从探讨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变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真正地以人为本,直接从关注明民生,关注社会弱者,弱势群体出发,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对社会人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道德经》揭示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与人等及其运动规律,因而是一个博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黑格尔曾经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在老子《道德经》诸多哲学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处世这方面知识。
道德经阅读心得论文范文道德经读书心得1《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
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
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
主张靠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劳而获,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
我现在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
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
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
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道家强调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必须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须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
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
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
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
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
你知道终极的总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可以,其他的东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为大《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
《道德经》读书感悟优秀作文10篇(3)《道德经》读书感悟作文8对于那些有大智慧的中国古代先贤,我一向非常敬佩。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的时候会感觉身处现代化科技都市的我们,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还远远不如生存条件极其落后的古人。
一个人只有内心充实,精神才愉快,生活才和谐。
怎样才能充实呢?人的志向就是一个杯子,他用追求到的东西,比如知识、智慧、品德、成就等东西来填充这个杯子。
少了不行,但是也不宜太满,好比倒茶,有个六七分就好。
如果太满,一个人会因为拥有了太多失去了追求,生活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太浅了也不好,杯子很大,里面的东西寥寥无几,那么你的生活和精神都会很贫乏,这叫做眼高手低。
有智慧的人,总是看到别人的长处,反省自己的不足,养成一种谦虚的心态。
人们觉得自己了不起,是因为眼睛只放在自己的身上,看不到别人的高明之处。
登泰山之高虽是“小天下”,但是如果之后又登上珠穆朗玛峰,那泰山的高度与之相比又是小巫见大巫了。
即使真的比别人强,也不必时时显摆你的过人之处,气势太盛容易显得咄咄逼人,这样并不利于与他人和谐相处。
锋芒毕露并不是坏事,但是与人交往的时候,懂得“藏拙”,多展露一点你和别人的相同之处,别人会从心底认同你、接纳你,从而更容易和别人融洽相处。
在别人面前显示太多的不同,就会让人觉得格格不入,认为你跟他不是同一路人,并且疏远你,这对你的人际关系不利。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具备创造价值的能力,才会成为别人信服和倚重的人。
但是,用语言证明自己的价值,不如付诸行动。
一公斤事实胜于一吨自我表白,只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我们有无价值,价值有多大,别人一目了然,又何须说得太多?真正有本事的人不会整天无聊的强调自己做到了什么,他们会默默的拿出自己的创造。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
静心,才不会因为名利得失、进退去留而困扰;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道德经议论作文:智慧之光,生活之镜说起,这可真是一部让人又爱又头疼的经典之作。
爱它,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智慧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头疼呢,则是因为想要真正理解并运用其中的道理,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爬山。
那山啊,可不是一般的高,山路崎岖,杂草丛生。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俩都兴致勃勃,觉得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乐趣的冒险。
可是,走着走着,问题就来了。
朋友性子急,一心想着赶紧爬到山顶,看到最美的风景。
他三步并作两步,一会儿就把我甩在了后面。
我呢,倒是不紧不慢,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往上爬。
我欣赏着路边的小花,感受着微风的轻抚,觉得这爬山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朋友在前面冲得太快,没多久就累得气喘吁吁,不得不停下来休息。
而我,虽然速度不快,但是一直保持着稳定的状态,反而没有那么疲惫。
这时候,我就想到了里说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意思就是说,踮起脚尖想要站得更高的人,反而难以站稳;跨大步想要走得更快的人,反而难以远行。
朋友这不就是典型的例子吗?他一心求快,想要一下子就到达山顶,却忽略了自己的体力和耐力,结果适得其反。
而我呢,遵循着自己的节奏,不急于求成,反而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这爬山的挑战。
就像里讲的“少则得,多则惑”,有时候,我们追求的太多、太快,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困惑和疲惫之中。
再往上爬,山路越来越陡峭。
朋友因为之前消耗了太多的体力,开始有些力不从心,甚至打起了退堂鼓。
我鼓励他说:“别着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总会爬到山顶的。
”这又让我想起了中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再远的路,只要我们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并且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够到达目的地。
终于,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我们爬上了山顶。
那一刻,眼前的美景让我们忘记了所有的疲惫和辛苦。
连绵的山脉、飘荡的白云,还有那灿烂的阳光,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朋友感慨地说:“要是我一开始不那么着急,也许这一路上会更轻松、更愉快。
”我笑着说:“这就是教给我们的道理啊,做事情不能急功近利,要顺应自然的规律。
申论作文道德经道德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一是《道德经》,它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集中体现了道德伦理的深刻智慧。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从个人修养到国家治理、社会和谐都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首先,修身是道德经的基石。
它告诫人们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注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一个人如果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便难以懂得如何去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的内心,才能实现真正的修身之道。
其次,齐家是道德经的重要内容。
道德经强调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对于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如何与家人和睦相处,如何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那么他将难以在社会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作为一个家庭的成员,我们要始终保持对家人的关爱和尊重,与家人和睦相处,建立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除了个人修身和家庭和谐外,道德经还关注国家治理。
它提倡在国家治理中要以德为先,以诚为本。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一个良好的国家治理,需要有一批有道德修养的政府官员,以及诚实守信的商业社会各界人士。
只有通过以德治国,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最后,治国平天下是道德经所呼吁的目标。
治理整个社会需要依法治国、以公平正义为导向。
一个人的道德能力如何,往往可以通过他对外界和社会的态度来体现。
只有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才能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思想,提供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人、如何经营家庭,以及社会治理的伦理指导。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倡导诚实守信、关爱他人、追求公平正义的道德风尚,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关于道德经的论文道德经是中国文化中一本极为重要的经典著作,它由老子所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道德经的影响非常广泛,它不仅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有着重要影响,也对世界各地的人们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
本篇论文将分别从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历史背景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地探讨。
道德经的思想内涵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一,它包含了我们今天可谓司空见惯的许多道德准则。
在道德经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就是“道”。
“道”是老子介绍的一个概念,意思是泛指一切自然规律,它是实现本性的本源与崇高的境界,是伦理价值的根本所在。
在老子看来,要想实现人类的终极目标,必须全力追求道这种终极价值。
因此,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很多与道有关的思想,如“无为而治”、“淡泊名利”、“反其道而行之”等等。
这些思想也成为后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很多有追求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指导。
除了道之外,老子在道德经中还传达了很多其他的思想。
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表明了宇宙的创世过程,并暗示了创造的有机形式。
在有形的物质世界中,每个元素都具有独立的实体,“一”代表着天地之间的空气、能量、意识等等。
这“一”是神圣的核心;“二”就是在“一”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立两个方面,其中包括太极、男女、正邪等等。
这些对立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三”是指三个方面的统一,即太极之中的中和状态。
这一格言阐述了人性的本质、宇宙的规律以及事物的间接相互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历史背景老子是中国春秋时期末期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亦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
当时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存在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社会动荡、道德沦丧等现象。
在这种背景下,老子整理出了道德经这一思想体系,提出了道教的基本理念。
这样一种思想不仅有利于人们恢复社会秩序,而且对追求内心平衡、趋向禅境的人们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继而,道德经的思想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成为中华文化的常识,直至今天仍在影响着中国和世界的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