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 格式:doc
- 大小:367.50 KB
- 文档页数:4
2020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目录 (1) (2) (3) (4) (7)一、地球的形状人类认识地球的历程:(1)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因此有了“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和“天如斗笠,地似覆盘”的说法。
(2)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
过了2个世纪,亚里士多德多次观察月食时,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
这是人类对地球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3)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艰苦的海上航行,第一次用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4)现在,我们从太空拍摄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上面有蓝色的海和白色的云。
经过精密地计算,我们发现,地球实际上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并不是正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地球的两极方向的半径为6357千米左右,仅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
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
由地球的赤道半径算出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三、地球内部的结构(1)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地核构成,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地壳: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平均厚度约17千米。
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位于2900千米以下,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2)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是地壳的岩石与上地幔顶部的岩石的总称。
越往地心深处温度和压强越高,地壳和地幔顶部呈固态,组成岩石圈,岩石圈下部物质呈熔融状态,称为软流层。
软流层是处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呈熔融状的岩石,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岩浆是温度极高的熔岩,能量极大。
1.证明地球形状的现象和方法(1)远去的帆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2)我们在地面上总是走不到“天涯海角”;(3)站得高,看得远;(4)月食时被蚀部分总是呈弧形;(5)麦哲伦环球航行;(6)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知识点(含答案)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复习提纲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是一个球体,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上,地球看起来是很圆的,这主要是因为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仅相差0.33%)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3.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答: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地球表面是个曲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4.那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答:(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实例)。
(2)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从上往下出现)。
这说明海面是曲面。
(4)登高望远,站得越高看到的地平圈范围越大,说明大地也是曲面。
(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月食时月面缺损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
(6)天涯海角走不到边(7)探究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对照实验(方法)5.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从古至今的排列顺序②①④③①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②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③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④地球是个球体6.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
过了2个世纪,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
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7.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在大千世界中独特而美丽。
然而,对于地球的形状和结构,你是否了解得足够清晰呢?本文将深入探讨地球的形状和结构,让我们一同进入这个神秘的世界。
一、地球的形状地球并不是一个完全规则的球体,而是稍微偏扁的椭球体。
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离心力所造成的。
地球自转的速度足够快,使得地球的自身物质均匀分布,从而形成了这种稍微偏扁的形状。
二、地球的结构1. 外部结构地球的外部结构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球的外壳是我们所站立的地方,它是地球最薄的一层,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幔是地壳之下的一层,由高温岩石构成,占据了地球的大部分体积。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温度极高。
2. 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固态地核、液态地核和地幔三个部分。
固态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由固态的铁和镍组成。
液态地核由熔融的铁和镍组成,外包围着固态地核。
地幔是位于地核和地壳之间的岩石层,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三、地球结构的作用1. 保护生命地球的结构对于维持生命的存在至关重要。
地球的外壳提供了我们生活所需的土地和大气层,保护了生命免受宇宙射线和太阳风的伤害。
地壳也扮演着调节地球温度的角色,维持了适宜的气候条件。
2. 形成地理现象地球的结构也直接影响着地球上的地理现象。
例如,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被分为许多移动的板块,它们之间的碰撞和摩擦导致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地幔中的热对流也会影响地质现象,如地球板块的运动和大规模地壳变动。
3. 形成地磁场地球的内部结构还与地球的磁场密切相关。
地核中的流动液态铁产生的电流形成了地球的磁场,它在地球周围形成了一个保护层,称为磁层。
地磁场对于阻挡太阳风的带电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具有重要的作用,维护了地球的生态平衡。
总结起来,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稍微偏扁的椭球体,而其结构则分为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两部分。
外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而内部结构则包括固态地核、液态地核和地幔。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 同步练习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自然现象不能够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有( )A.太阳、月亮等星球呈球形B.麦哲伦率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C.海面上远去的船只最后消失的是桅杆D.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地球照片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的半径在任何位置都是6 378千米B.地球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稍长C.以自己的学校为起点绕地球一周约4万千米D.地球的实际形状并非是一个正球体3.岩石圈主要是由什么组成的( )A.地壳B.地壳和地幔的顶部C.下地幔和外地核D.上、下地幔4.下列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的厚度约为35千米B.上地幔的深度是地下17千米~地下2 900千米C.下地幔的深度是地下1 000千米~地下2 900千米D.外地核的深度是地下5 000千米~地下6 371千米5.图是地球内部结构圈层的示意图,由外到内依次表示( )A.地幔、地核、地壳B.地壳、地幔、地核C.地核、地壳、地幔D.地核、地幔、地壳6.下列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地球是方形的②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③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 378千米④赤道半径与极半径一样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7.地球内部结构中呈现液态或熔融状态的是( )A.地壳B.地幔C.内地核D.外地核8.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图中①至③所示的现象。
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B.地球是个球体C.地球绕太阳公转D.海平面上升9.有一首诗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要真正日行八万里,在地球上你应该坐在( ) A.赤道上B.南极点C.北极点D.任何地方10.徐志摩的诗《想飞》中:“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看回陆地。
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生动地描绘了从太空鸟瞰地球的情景,人类经过漫长的探索,认识了地球的形状。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径长约3毫米。
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看不出来的。
[]3.活动:假如一个中学生的两臂平展时长1.5米,让他们手牵手合抱地球,需要多少个中学生?[](三)地球内部的结构1.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煮熟的鸡蛋很相似,各层分别相当于鸡蛋的哪一部分?2.根据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及86页第一段内容,归纳地球各圈层的特点。
圈层名称深度主要特征地壳平均约为17千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呈固态地幔上地幔17千米至1000千米处存在软流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1000千米至2900千米处地核外地核2900千米至5000千米处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5000千米至6371千米固态A.地球公转的周期B.地球绕月球自转C.地球的大小D.地球的形状3.(2018•广东深圳)下列关于地球的说法,正确的是()A.两极稍扁、赤道略鼓B.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略长一点C.地球表面积约为51平方千米D.赤道周长4千米4.下列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地球是个正球体②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③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首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④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57千米⑤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③④D.③④⑤5.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的圈层是()A.地核—地幔—地壳B.地幔—地核—地壳C.地壳—地幔—地核D地壳—地核—地幔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是由岩石圈和软流层组成的B.地球内部的软流层位于地幔中C.地球内部结构中,地壳最厚D.地壳内部结构中,地核厚度最小。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大致形状。
学生能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模拟,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认知。
难点:理解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地球仪实验材料:果冻或软糖、巧克力、饼干碎、食用色素、小刀、透明杯子等,用于模拟地球内部结构的实验。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像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一堂富有启发性的科学课上,老师希望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探索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这一课题。
她首先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接着,她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内部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老师展示了地球仪。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它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和描述地球的形状。
地球仪呈椭圆形,赤道部位略微膨胀,两极部位则相对较小。
在观察地球仪的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描述地球的形状。
在探讨地球内部结构时,老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们展示了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地球内部可以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层,厚度不一;地幔位于地壳下方,由粘性较大的岩石组成;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
通过观察地球仪和讨论地球内部结构,学生们对地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明白了地球并非完全的球形,而是椭圆形状;同时,也了解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对地球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理念,老师通过提问、展示和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将更加关注地球科学领域,逐步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
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如图能够揭示的地理事实是(B)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1题)
A. 天圆如张盖
B. 地球是个球体
C. 地方如棋盘
D. 地球是正方体
2.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同的,如①地球是个球体;②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③天圆地方等。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B) A.①②③B.③①②
C.②①③D.③②①
3.下列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C)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第4题)
4.如图所示A、B、C、D四点,其中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符合的地点是(B)
A.A B.B
C.C D.D
5.还记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精彩绝伦、巨大旋转的地球模型吗?下列有关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C)
A. 赤道周长约2万千米
B. 极半径是6300千米
C. 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
D. 赤道半径是6371千米
6.地球内部有一个“液态区”,区内物质一旦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该“液态区”位于(B)
A.地壳B.地幔
C.地核D.地核和地幔
7.咸蛋超人有一天想要拜访住在地球另一端的面包超人,并决定“遁地”前去,于是他从家中钻入地底,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来到面包超人家。
咸蛋超人“遁地”穿行的距离约为(D)
A.6378千米B.6371千米
C.40000千米D.12742千米
8.下列不能
..为“地球是圆的”提供证据的是(D)
A.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B.地球的宇航照片
C.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D.非洲大陆西岸和美洲大陆东岸的轮廓基本吻合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9题)
9.如图为地球结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写出A、B、C代表的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地壳;B.地幔;C.地核。
(2)将代表各圈层的字母按照其厚度从小到大进行排序:ABC。
(3)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字母B代表的圈层。
10.读图,回答问题:
(第10题)
(1)在同一水平线上,图中在木板上移动的铅笔,看到的长度变化不明显(填“明显”或“不明显”);在篮球上移动的铅笔,看到的长度变化明显(填“明显”或“不明显”)。
(2)在海边人们发现远去船只的桅杆与船身哪个先消失?船身先消失。
(3)上述实验和现象证实了__C__。
A.物体的长度与运动表面大小有关
B.物体的长度与观测的距离有关
C.地球是个球体
D.物体的长度与观测的角度有关
11.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他认为天与地的关系就如同鸡蛋中的蛋白与蛋黄的关系一样,地被天包在当中,大地是一个圆球,宇宙以地球为中心。
下列对于张衡的这一理论的认识,你认为最确切的是(B)
A.张衡的这一理论是完全错误的
B.张衡的这一理论虽然很不科学,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大飞跃C.张衡的这一理论与“地心说”一样,应该遭到批判
D.张衡的这一理论基本符合现代科学的观点
【解】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其理论不完全正确,如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其中有科学的一面,如大地是圆的,考虑到当时的科学水平,其观点还是具有极大价值的。
12.请根据下列信息资料,提出两个科学问题(只提问题,不作答)。
(第12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越来越准确。
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地球并非正圆球。
不过地球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如图所示是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示意图。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2)地球的极半径是多少?
【解】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13.下列是有关地球形状的说法,请回答下列问题:
A.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
B.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
C.地球是个球体
(1)按照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将上述说法前的字母填在空格上:B→A→C。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__D__(填字母)。
A.地球形状随着人类的认识而改变
B.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符合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是完全正确的
C.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没有阶段的,完全靠人们的突发奇想
D.一定的科学技术是认识地球形状的基础
(3)古人为什么不会想到地球是圆的呢?
【答】由于缺乏精确可靠的观测手段,因此只能凭直觉来认识世界。
因为地球本身非常庞大,加之古人活动的范围狭小,根本无法感觉到地球是圆的。
再者,根据人类的经验,在圆的表面是不稳定的,而人类的日常经验告诉我们站在大地上是稳固的。
所以,古人不会想到地球是圆的。
(4)为什么站得高看得远能证明地球是圆的?(可借助于图形等各种方式说明)
【答】见解图(合理均可),若地球是球面,则站得越高,视野范围越大;而当地球是平面时,站得高或低对视野范围没有影响。
(第13题解)
【解】(1)我国古代最早提出的是天圆地方说,在东汉时期,才有张衡的浑天说,现代科学技术使我们认识到地球是个球体。
(2)自然存在的事物不会因人类的认识而改变,是人类认识发生改变,不是地球形状发生改变,所以A错误。
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符合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但其观点并不符合客观事实,所以B错误。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有其发展的阶段性,需要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不可能仅仅凭借人类的想象,所以D正确,C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