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不断,理还乱——红楼梦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6.35 KB
- 文档页数:3
《红楼梦》读后感(集锦15篇)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本章回主要写了可怜的林黛玉病情愈加严重,吐出了许多鲜血,身旁只有紫鹊照顾,无人问津。
此刻正在宝玉成亲之时,原来贾母想要宝钗,宝玉二人在一起,并不想让宝玉娶黛玉,又处处想着法子,便请王熙凤插手,凤姐倒用了移花接木,把黛玉换宝钗,自然宝玉不知了。
玉、钗之间的婚姻并不是两厢情愿的,而是家长强迫,没有所谓的“自由婚姻”。
这是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悲剧折射,哪怕是上层阶级家庭都如此,下层阶级自然可想而知了。
爱不爱谁,宝玉心中早已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但娶谁为妻,宝玉却一点权力都没有,一切决定在父母之手,取决于父母的选择,这就是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于是悲剧便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当体弱多病的黛玉得知玉、钗婚姻,加上多愁善感的本性,患上了一场夺命的“大病”,为了爱情熬下了最后一滴泪水,含恨而死,死前居然一怒之下将同宝玉昔日赋的诗稿手绢全焚了,还没说完那句“宝玉,宝玉,你好......”的话句,就香消玉殒了。
正所谓:几载幽情成逝水,一腔痴梦赴黄粱。
正是封建统治制度下对妇女身心的约束,冷酷与残暴,曹雪芹才把以黛玉为主众多悲惨结局女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美酒,令人悲怜,发人醒悟。
《红楼梦》读后感2 假期里,我读了《红楼梦》。
其中,我最为喜爱的是《刘姥姥游大观园》。
这章节主要写了贾家的乡下亲戚,刘姥姥和孙子板儿来大观园住了几天,给大家带来了许许多多无穷无尽的快乐,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刘姥姥在吃饭时和鸳鸯的对话。
刘姥姥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这句话虽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乡下人家说的,但却引来无数欢声笑语,曹雪芹把众人欢声笑语的场面写的更是淋漓尽致。
刘姥姥对的对子更为滑稽,鸳鸯说:“左边‘大四’是个人。
”刘姥姥回答到:“是个庄稼人罢。
”鸳鸯说:“中间‘三四’绿配红。
”刘姥姥回答道:“大火烧了毛毛虫。
”鸳鸯说道:“右边‘幺四’真好看!”刘姥姥回答到:“一个萝卜一头蒜。
红楼梦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优秀8篇)红楼梦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1红楼梦读书笔记“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栏,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这恰如我的《红楼梦》。
——题记我的《红楼梦》是我的知己,它讲述了一个大家庭从繁华昌盛走向衰落惨遭灭亡的悲惨过程,让人一读开头就欲罢不能。
书中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纯洁的爱情悲剧为线索,以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的盛衰变化为背景,形象地展现了我国封建末期阶段的各种生活现实。
读完《红楼梦》你一定会感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一个黑暗的,腐朽的,令人窒息的,充满了罪恶的,人性扭曲的社会。
《红楼梦》中的人物性格各不相同:贾宝玉性格乖张顽劣,但善良纯洁,有同情心,黛玉聪明超凡,但敏感多疑,小心谨慎;王熙凤聪明能干,但心狠手辣;薛宝钗美丽大方,但城府极深;刘姥姥朴实善良,但有奶便是娘;袭人温柔体贴,但嫉妒心强;史湘云活泼开朗,但直爽豁达。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王熙凤出场时连丫鬟都说:“我们二奶奶如其来了,有她喜欢的东西儿,管保要多少有多少呢!”可见她是有多么讨人喜欢,讨人喜欢的原因就是她的为人处世圆滑、世故。
她的性格是我最欣赏的。
她的性格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狠;二、哄;三、毒。
贾母吩咐让宝玉与黛玉同房同被,宝玉和黛玉成为正式的婚配之后,她表面上是一个恭敬顺从的侍女,实际上却是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总角”闺蜜。
她给宝玉出主意让他多到宝钗屋里坐坐,当宝玉问及她的病情时她以笑掩饰本意,支走丫鬟。
她给黛玉送来燕窝,养参养荣丸等补品。
在当时封建社会中能做出这种事情的只有王熙凤。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
”这两句诗是《红楼梦》中最经典的诗句。
我现在可以把它改写为:“堪笑荣华好儿郎,金银满箱声色狂。
风华绝代悲金锁,一捧净土掩风流。
”这首诗表达了《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以贾宝玉为首的一派和以薛宝钗、袭人等为首的一派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在荣府里:贾政逼迫宝玉走封建帝王的生活道路;宝玉与周围女性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以贾母为首的一家子亲戚之间为权力、金钱、女人等而勾心斗角。
红楼梦读后感600字作文五篇精选《红楼梦》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美艳的不可方物且多才多艺的那群女子,薛宝钗与林黛玉则是金银十二钗中的焦点。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可算是个奇迹。
她的思想,她的才华,她的行为,都深深地影响着我。
虽说如此,林黛玉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她的多愁善感的性格,常让人心中有所不适。
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欢迎大家参阅。
红楼梦读后感600字1续在红尘等待,为你请歌一曲。
看空中那纷飞的雨,承载着谁的思念?清风不解君意,细雨不懂柔情。
那逝去的流年也带走了回忆。
——题记踏破时间,回望那一段凄婉的情史,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落寞史。
千古红楼,梦回一史。
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府终究还是覆灭了,只留下那令人哀叹的结局。
我曾以为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当我细细品味这本书时,才知道自己错了。
在那如此富裕的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上如此腌臜的一面,但其中最让我动容的一面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
一袭道袍,随风飘曳,宛如天外之人,仙女下凡,高洁不沾染一尘死凡。
美丽而孤傲。
但她的孤傲却是命运使然的。
多年体弱多病的她在父母双亡之后一人流落至此,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现在却被这样无情对待。
这便是我初识的黛玉。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书中是这样描写宝玉的。
他俊美得几乎不像一个男孩子。
面容明朗,流光溢彩。
月与花本已美丽,而中秋之月,尤为圆润清朗;春晓之花,尤为鲜艳润泽。
这样的美男子便是宝玉。
就是这样的两个人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长大后坠入爱河。
这样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让多少人羡慕,它是那样纯洁,那么自然,纤尘不染。
在封建礼教前,当宝玉挨打后善良孤傲的黛玉把眼睛哭成桃儿一般,她的哭并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地对抗封建礼教。
由此可见只有她们二人心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红楼梦》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红楼梦读后感600字2不是第一次拜读《红楼梦》了,再次拿起书卷,又想起了很多那个大家庭的风风雨雨。
读红楼梦有感400字(精选8篇)读红楼梦有感400字(精选8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红楼梦有感4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红楼梦有感1我总认为《红楼梦》是一部以悲伤情节结尾的小说,这在爱好大团圆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这本书主要是围绕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中发生的种种事件,以及对古代封建大家庭由盛而衰的讥讽。
我想,这便是《红楼梦》与众不同的地方吧!这本书里的是是非非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古时候的婚姻往往由父母掌控者。
有时候,儿女未出生,便被双方父母“指腹为婚”。
更可笑的是,娶嫁双方还未见过面,就成亲了。
也许,你会觉得林黛玉一生都很悲惨。
但是,我觉得,王熙凤比林黛玉更悲惨。
因为她见风使舵,阿谀奉承。
她始终活在干坏事的阴影里。
王熙凤平生干了多少坏事。
即使别人不说,她自己心里也会明白。
我想,她还是会遭受到谴责和报应的。
即使她还活着,但是她也不会快乐的。
我觉得,贾宝玉是一个柔中稍稍带着刚的人。
但这也怪不了他。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贾宝玉家中几乎全是女的,在女人堆里呆久了,难免他的个性也变得柔弱了。
更何况,他们家族也是因为一女子进宫当了皇上的宠妃而盛起的。
《红楼梦》,一部剧中人物的悲剧,一部作者的悲剧。
读红楼梦有感2第一次读红楼梦,不免被书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吸引,为曹雪芹的文笔所折服。
耳边不禁响起那样一首歌“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大观园中形形色色的人比比皆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黛玉,虽是偶尔喜欢耍耍小脾气,但也是这些小细节看出黛玉着实是个心底善良的女子;“行为偏僻乖张,哪管世人诋毁”这是作者对宝玉的评价,我着实喜欢这个不为世俗羁绊的男子,在我看来,那样一个封建的社会拥有那样的胸怀令人钦佩;而王熙凤这样一个“泼辣”典范,虽然有点毒辣,但是对于其过硬的管理能力我们还是很佩服的…像宝钗、妙玉、袭人、史湘云等等,她们皆有自己独特的性格。
红楼梦前五回读后感三百字红楼梦前五回读后感三百字1【梦花魂断冷香芷】微风起,轻酝酿,谁为之洒泪;奈何天,伤怀日,谁为之埋葬;水中月,镜中花,谁为之了却。
明满纸荒。
唐嫣,但它隐藏着苦涩的泪水。
——题记那年人间,好不热闹,风起风落,门庭若市的贾府之中,来了不少女子,偌大的贾府之中,多了一丝灵动,是是非非便开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以及那一抹悲哀。
芙蓉泪还记得宝哥哥说,女人是水做的,你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一泉清流。
你是那一泉活水,流入了这贾府。
初见,你黛眉轻皱,一双杏眼掩不住风波,青丝垂鬓,好似水出芙蓉。
那一天,你迷晃人眼,晃走了你宝哥哥的心。
你一生多泪,那泪,诉说着你悲苦的一生;那泪,你又给了你挚爱的宝哥哥,一生一世,你不曾遗忘,也不曾拥有。
还记得,你在那沁芳闸边,拔弄芊芊细手,埋葬着那片片落红,也埋葬着自己的真心。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在水边你吟出了自己的心声;“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在水边你看透了自己的末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水边你知道了自己的命运。
也许不是不曾喜欢,而是不能相爱,世间至苦,莫过于此,此生的到来,不过是为了让你看透世间的污浊。
你是芙蓉,宛在水中的芙蓉,聘聘婷婷,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可怜你洗了一身的清洁,换来了一世的灵动,却在你宝哥哥迎娶娇美娘的时候,你落下你最后的泪,回到了你的仙境。
你知道,你一生的落泪,只是为了还当年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
也罢,就这芙蓉泪,你拿去吧。
梅花染在这胭脂缭乱的大观园内,你如那靓艳寒香的梅花,静静地开放着。
大观园的花花世界,对于你来说,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从来没有人见过你眼中的泪光,是因为金钗步摇换做了拂尘吗?花花世界之中,你执着的追求那一方一尘不染的清净之地,忘了凡尘,成为了自己的“栏外人”。
青灯古殿,你日日与古佛相伴,时光渐去,唯有佛经记下了你的虔诚,你凌霜傲雪,保持那-份属于自己的淡宁。
读尽诗书,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却难守自己的清白。
读名著红楼梦读后感(精选5篇)读名著红楼梦读后感【篇1】四大名著,同为经典却留给我截然不一样的感受与想像。
诱惑与反诱惑延伸的《西游记》,义和忠蜕变的《水浒传》,分与合演绎的《三国演义》,情和泪交替的《红楼梦》。
一向以来,默默喜爱着这四部传奇,但最为刻骨铭心的还是《红楼梦》带来的淡淡的伤,朦朦的美。
《红楼梦》:家败了。
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衰败,三个字便足矣。
昔日的辉煌沦落为如今的苍凉,可悲是必然的,但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感慨与深思。
林黛玉,牵引着整个故事。
《葬花吟》中的“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便是这位多情女子的淡愁与闲思。
应对封建社会的压迫,这般柔弱的女子竟能够如此坚强,让人不禁心生爱怜。
爱她的多才多艺,也爱她的叛逆顽强;怜她的纤纤若骨,也怜她的女子矫情。
是的,花落人亡两不知,又有谁知她懂她。
应对落花,她也许想到了自己逝后如落花飘落的情景,不禁潸然泪下于不经意间。
贾宝玉,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主儿,爱着黛玉却又连着宝钗。
黛玉的调皮让他痴迷,宝钗的贤淑与知情搭理最让他舒心。
但宝黛的爱却无可代替,相爱却不能在一齐,甚至还没开始就已结束,封建的教条注定了他们悲哀的结局。
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呵,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是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
这样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却无视封建的礼教,反而背向其形,让我不得不佩服。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杯具的起因,还不如把职责归咎于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它无情的扼杀了宝黛的感情。
黛玉到死还问道“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一面是宝玉的喜事,一面是黛玉的丧事,宝黛二玉的二种不一样的人生成了显明的比较。
这样一对相爱的鸳鸯就这样被封建礼教活活打散,怎能让人不悲哀,不思量。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真真假假,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
读红楼梦有感800字(通用26篇)读红楼梦有感800字(通用26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红楼梦有感篇1淡淡的月光下,一股凄厉的风飘过,幽灵在贾府徘徊,似乎永无宁日。
初读《红楼梦》,总觉得它如一泻千里的月光,淡淡地洒在大自然中,轻轻地、幽幽地,细细品味之后,就渐渐能欣赏出这美妙的月景了。
林黛玉,正如淡淡月光下的小湖一般幽静、明澈。
她娇弱清丽,总是忧郁哀婉、孤标傲世,同时她又有着十分敏感、细腻的感情世界。
由于父母早亡,她孤身一人投靠到贾府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这就使她养成了强烈的自尊意识。
她得到了贾宝玉的倾心爱恋,不过,这也促使她的悲惨命运了酿成。
由于在当时的社会中贾宝玉的祖母、母亲为了家族的利益和宝玉的前途,于是就促成宝玉和宝钗成亲。
这一切黛玉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到了最后,痴情的黛玉无奈在忧伤中死去。
月光还是淡淡的,小湖还是平静又柔软,只是笼罩着无比幽怨的气息。
贾宝玉,像月光静泻下的丛林。
总想用自己的躯体来接住直泻而下的月光,但却留下了昏暗的黑影。
他追求随心所欲的率性生活,虽然幼稚,却有很执着的清高脱俗。
正因为如此,他倾心怜爱才情洋溢、孤标傲世的林黛玉。
他们思想情趣相通,相互引为知己,但在家长们的周密安排和不知底细的情况下,宝玉与宝钗成了亲。
终于,宝玉也在悲与恨中选择了离家出走……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这是何等的悲痛!当时的社会竟然是如此的残酷!月光还是淡淡的,丛林还是勇敢地接住月光,是那么的坚决,那么的执着……王熙凤,自然似月光尽情地洒在山川里,那样的直率,潇洒。
她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并精通权术,也因此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她是一个爽朗大度的人,以其谈笑风生赢得老少尊卑的喜悦;又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以阴险狡诈的方法逼死尤二姐。
但就是这么一个精明干练的女人,也有其艰难窘迫之时,她不仅曾遭到罩衣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在贾府捉襟见肘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于因辛劳力拙而死去。
红楼梦读后感15篇红楼梦读后感1《红楼梦》这是一本古典名著,我们家里每个人读了它之后都有感想,一致认为这本书写尽了人情冷暖,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红楼梦,意为红楼一梦,也就是说再荣华富贵,到头来也是一场空。
这个题目意味深长。
红楼梦主角十二金钗性格各不同,命运不同,都令人深思。
先说宝钗,她作为薛府大小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对于薛蟠的横行霸道,她也曾一再劝阻,她在大观园里谈笑风生、文采横溢。
在滴翠亭,她听到两个丫头的私房话,为避为难,却推说黛玉在附近,这可以看出她的圆滑和城府。
在元春省亲时,她作了一首“凝晖钟瑞”,从这个题目中看到了了一股贤淑端庄之气。
而重立桃花社,填柳絮词的时候,她的“白玉堂前春解舞,东方卷得均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更突出了她的无忧快乐,可柳絮最终要落下,不能一直平步青云。
十二钗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宝钗,另一个是黛玉。
黛玉自小父母双亡,在大观园中靠贾母疼爱,多愁、敏感,但又饱读诗书,才华和宝钗不相上下,只有宝玉和紫鹃是她的知己。
她和宝玉的情意被代表着封建势力的贾母和王夫人扼杀了。
贾母是一个老长辈,最疼宝玉,在这种疼爱下,也不顾黛玉了。
从黛玉写的《葬花吟》、《世外仙源》中可以看出她的寂寞、清高、自许。
最后,只是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缺乏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该说元迎探惜了。
说到这四春,最有感想的便是四个灯谜了。
一个元宵节,大家写灯谜,元春的谜底是鞭炮,迎春的谜底是算盘,探春的谜底是风筝,惜春的谜底是海灯。
可鞭炮一响就散,寓示着元春的早亡;算盘纷乱拨弄,寓示着迎春的命运多变;风筝高飞远走,寓示着探春与亲人的离别;海灯孤寂冷清,更寓示着惜春的“看破三春景不长”。
四个才华横溢的女子,为何最后落得这样的下场?转眼间,两年过去了。
宁荣二府渐渐破败。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清楚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别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幸运,看破了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读后感(通用30篇)红楼梦读后感篇1如花一般的一个个妙趣横生的人儿在曹雪芹的笔下诞生,大观园当初的盛景是难以磨灭的,是要拥有多大的勇气才敢把这些妙人写到这样悲惨的结局,我想,曹雪芹自身也是不忍的,到底是为了黛玉的凄惨的死,还是之前的晴雯为了宝玉而死,还是探春,迎春的离世,亦或是凤姐的病死?我不知道,这些人的一生都布满了光彩,却至多也就这样悲剧。
黛玉寄人篱下,万事都得谨慎,似乎是没有人知道她的心境是多么凄苦,尽管地位仍然和大家一样,但人人心知肚明,她不是,她只是占了贾母疼爱的光罢了。
她是多么的爱花啊,看到宝玉将花瓣儿倒入水中时及时制止,她知道花离开了土木会脏,会飘零无依,不忍。
便葬花,随土化了,不也干净。
大家结诗社,唤她潇湘妃子,她说她就是爱那几竿竹子,她的才情是不可磨灭的,一字一句的悲直入人心,宝玉懂她的心,可是最终还是逃不了命运的掌控。
对啊,都说黛玉是为了还宝玉前世的浇花之情才来还情的,黛玉为了宝玉多次哭泣也是为了还所赠的水吧,如今还了情,也该离开了。
这么说来,他们仍是因花结缘了。
宝玉是疼晴雯的吧,宝玉曾撕扇为博晴雯一笑,连最亲的袭人也不曾受宝玉这般疼爱吧。
晴雯是生的美,可这最大的优点却也害了她,因了这,她离了宝玉,离了大观园,甚至离了红尘。
在晴雯眼中,宝玉便是她的世界,雪夜,她为他连夜修补孔雀毛的风衣,甚至还高烧不退,可是尽管这样,是不后悔的,为了宝玉啊。
弥留之际,唤上宝玉,死又有何可怕,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尽管多么不舍,多么留念,还是离开了,也许,这世界不适合她,终究是这红尘负了她。
凤姐,一直都是贾府的运转核心,她尽自身所能去维护这一切,包含自身所拥有的,包含自身想要拥有的,人人都道她四凤嚣张,但她可不是美丽的?她也有坐在花轿里期盼的时候,她会想,她的丈夫到底是什么一种人,事实上,她的丈夫最为花心,那不专一,可她又有什么办法,她是这么大的一个家的顶梁柱,她不可以任性,可她是个女人,是个小女人啊,她会为了自身的丈夫伤心,她也会嫉妒,吃醋。
红楼梦6回读后感(精选7篇)红楼梦6回读后感(精选7篇)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你会写红楼梦6回优秀读后感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红楼梦6回优秀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红楼梦6回读后感(精选篇1)明清时期的经济由于闭关锁国从最顶端逐渐的走向衰败。
而《红楼梦》中的薛王贾林四大家族便见证了由繁华走向衰落,甚至家破人亡的全过程。
林黛玉,是因为母亲病逝。
她的外祖母(即贾母)听闻此事,心中对黛玉产生了可怜又疼爱之情,想将黛玉接到自己身边,给她一些依靠和安慰。
黛玉在贾母的千呼万唤之后才离开父亲来到了贾府。
黛玉的母亲曾告诫她在贾府中的生活,要多加留心。
所以黛玉在贾府中的生活可堪称为步步惊心。
黛玉刚开始对宝玉是不愿靠近,怕这个一直受宠的宝玉会为自己添麻烦。
但后来两个人相知相熟之后,特别是在吟诗作曲中更成为了知己。
黛玉,柔弱,身体又多病,在贾府中也没有多少地位,而且要小心处事,只怕惹恼了谁的女子,最终在大家(除宝玉外)的.欺骗下,在宝玉成亲当晚病逝,无声无息地离开这本不属于她的世界。
贾宝玉,一出生便含着一块玉,这就是贾母宠他的原因之一。
宝玉的性格叛逆,总是喜欢与女子呆在一起吟诗作对,宝玉最初见黛玉时是先看都没看就去换了衣服,但等见到黛玉后,就非常的喜欢与黛玉在一起。
当两人都明白对方的爱慕之情后,宝玉又送了黛玉他旧时的手帕,意喻着对黛玉承诺只对她一个人好,可惜最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宝玉和宝钗成了亲,也知道林妹妹已经不在了。
之后他便一直失魂落魄,直到家中有变故,才恢复了。
但在宝钗的又一次刺激下,宝玉又变得失魂落魄,直到他看破红尘,当了和尚。
宝钗,一个一心想坐贾母位置的人。
在黛玉生病时,给黛玉送去补品和问候,是为了让黛玉对她的戒心放下。
最终,贾府败落,她想继承贾母的那种地位已不复存在,况且宝玉出家当了和尚,她只能成为一个寡妇。
通过对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的三位主角的人物塑造,可看出当时的封建专制是多么的残酷。
剪不断,理还乱——红楼梦读后感
剪不断,理还乱——红楼梦读后感
佚名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
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
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
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
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
林黛玉生性爱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无奈,它们往往全由父母包办,甚至“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
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源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
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绝。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