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分子发光分析 12.1 概述
分子发光分析法:基于被测物质的基态分子吸收能量
激发到较高能态后,返回基态时,以发射辐射的方式释放
能量,通过测量辐射光强度对被测物质进行定量测定的分
析方法。 当分子吸收光能被激发到较高能态,返回基态时发射出
与激发光波长相同或不同辐射的现象称为光致发光。
最常见的两种光致发光现象是荧光和磷光。由此建立的 分析. 镜像规则 通常荧光发射光谱与其吸收光谱 ( 基态 → 第一态 ) 成镜像
对称关系。
2018/9/25
镜像规则
2018/9/25
3. 荧光的产生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 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的条件 具有一定结构,多为含芳香环、杂环的化合物或具有刚性
平面的分子
具有一定的荧光效率
荧光效率 代表物质发射荧光的能力,通常小于1。
2018/9/25
(2) 电子激发态的多重度
电子激发态的多重度:M = 2S + 1
S为电子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等于0或1) 大多数有机分子的基态处于单重态 (Pauli 不相容原理 , s =±½, S = 0, M = 1); 激发时电子自旋方向不变,分子处于激发单重态S1, S2…;
激发时电子自旋方向改 变,S = 1, M = 3,分子处 于激发三重态T1, T2…; 三重态能级比相应单重 态能级低(洪特规则)。 S0→T1 禁阻跃迁。
发射的光量子数 吸收的光量子数
荧光效率与激发态分子能量释放各过程的速率常数有 关,如外转换过程速度快,不出现荧光发射。
2018/9/25
(2) 化合物结构与荧光
跃迁类型:*→的荧光效率高,系间跨越过程的速率常 数小,有利于荧光的产生; 共轭效应:提高共轭度有利于增加荧光效率并产生红移; 刚性平面结构:可降低分子振动,减少与溶剂的相互作 用,故荧光量子产率高。如荧光素和酚酞有相似结构,荧 光素有很强的荧光,酚酞却没有; 取代基效应:芳环上有 供电基,使荧光增强;相 反,芳环上有吸电子基团 ,荧光减弱或无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