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变化对青岛市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最佳播期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86.60 KB
- 文档页数:3
H u a n j i n g q i x i a n g玉米生产和气候条件、土壤结构、土壤肥力与管理栽培技术有着密切地联系,其中气候条件的适宜程度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所以,研究气候条件对夏玉米播种期与生长发育的影响,使农户能够根据气候变化,合理研究玉米栽培技术,减轻豫南地区气象灾害对玉米的危害,从而实现玉米优质高产目的,也能对驻马店市的农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豫南地区气候变化对典型代表的驻马店市泌阳县夏玉米生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玉米高产的栽培技术,以期为促进该地区夏玉米的高产、稳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一、气候灾害对河南省驻马店市玉米生长期的影响分析1、洪涝灾害对玉米生长期的影响在整个玉米的生育期,由于豫南地区的降雨量分布不均匀,季节性气候变化较大。
降水也主要集中在6-8月,这期间的雨量非常充沛,多暴雨,易形成洪涝灾害。
驻马店市降雨洪涝最早出现在6月份,最晚也会持续到9月份,暴雨季节经常连续降雨,其平均值甚至达到了300mm。
洪涝灾害对夏玉米的影响非常大,过多的水分会引起玉米的根茎的腐烂,甚至死苗。
2、冰雹大风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下冰雹时常伴有大风,会对夏玉米幼苗的生长严重受损。
在夏玉米中后期阶段,发生冰雹灾害会导致玉米植株的叶片撕裂,严重损害叶片的功能,光合作用效率降低,玉米的产量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长时间的大雨和冰雹所带来的大风,如果遇到开花授粉期,会造成玉米植株折断,大面积倒伏,甚至是绝收。
3、花粉期阴雨、高温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花粉期出现高温、阴雨天气较多,经常会造成夏玉米授粉不良,结实率降低。
7月下旬到8月是驻马店市的最高温时期,也是正值夏玉米开花授粉时期。
遇到高温阴雨天气,会导致玉米花粉粒吸水破裂,降低或丧失活力,授粉不良,导致秃尖、缺尾、缺行少粒,结实率降低。
8月中旬以后的一个月,该地区日温差较差,温差较小严重影响了干物质积累,再加上8月下旬以后温度仍旧较高,绿叶功能丧失早,灌浆期缩短,是籽粒关键受到影响,千粒重也会下降。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了解一下!引言众所周知,气候变化是近年来全球关注的热门议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变化性的增加,农作物种植者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产量和质量都可能产生重大影响。
这篇文章将会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1. 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变化气候变化带来的温度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温度升高可以加速农作物的生长速度,但若温度过高,会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农作物也对温度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过于剧烈的变化仍然会导致其受损。
1.1 温度升高对作物的潜在影响温度升高可能会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季节缩短,使其无法充分发育。
例如,在高温下,小麦的抽穗期可能会减少,导致产量下降。
同时,温度升高还可能导致旱灾的发生频率增加,造成作物的干旱胁迫,最终影响产量。
1.2 温度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温度变化还会对农作物病虫害的传播和发生产生重大影响。
一方面,温度升高可能会改变病虫害的生命周期和季节分布,使其更容易传播和繁殖。
另一方面,温度变化也会影响农作物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使其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2. 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变化气候变化还会导致降水模式的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重大影响。
降水不足会导致农作物干旱,而降水过多则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合适的降水量对作物生长至关重要。
2.1 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是农作物生产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干旱会导致土壤水分不足,使作物无法正常生长。
此外,干旱还可能导致作物产生功效减少、花芽枯萎以及产量下降等问题。
2.2 洪涝对农作物的影响与干旱相反,气候变化也可能导致降水过多,引发洪涝灾害。
洪涝会导致作物冲刷、淹水以及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
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3.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适应和应对尽管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适应和应对这些挑战。
主要农作物的气象条件一、冬小麦二、玉米三、水稻四、红薯生育期有利气象条件不利气象条件育苗期1.发芽到出苗30-34℃,中期(出苗后1-12天)25- 27℃,后期(采苗前5天)20-25℃。
2.床土湿度保持在17-18%为宜。
1.苗床温度超过34℃,不利薯苗生长,低于20℃发芽出苗慢,易烂苗,高于35℃易烧芽。
2.湿度过大,床内通透性差,幼苗生长缓慢。
扦插5厘米深处地温稳定在15℃以上即可扦插。
1.气温低于15℃生长缓慢,最低气温低于3℃易引起冻害。
2.大风天不宜扦插。
茎叶生长1.地温15-35℃,植株生长随地温升高而加快。
2.土壤湿度17-20%。
1.地温高于35℃或低于15℃,茎叶生长缓慢。
2.地温低于20℃或高于32℃,不利薯块形成。
薯块膨大1.地温22-24℃为宜。
昼夜温差大,有利薯块膨大。
2.土壤湿度17-18%。
1.土壤湿度低于10%或高于24%,均不利块根膨大。
2.连阴雨,日照不足,使茎叶徒长;土壤过湿易烂薯,也不耐贮藏。
收获与贮1.必须在霜前收获。
2.贮藏期窖温10-15℃, 最好在11-13℃。
空气相1.霜冻后收获易腐烂。
2.窖内温度低于9℃薯受冻,4-5℃严重受冻, 于15℃易染黑斑病。
五、棉花生育期有利气象条件不利气象条件播种出苗1.种子发芽温度在10℃以上。
2.5厘米地温稳定在12-14℃,耕作层土壤湿度18%左右,有利播种保证全苗。
3.播后日平均气温14℃, 14天出苗;20℃,7天出苗。
1.播后遇大雨或连阴雨, 种子易霉烂,影响全苗,遇干旱不利出苗。
2.最低气温0-1℃持续1小时以上,棉苗受冻,零下2-3℃棉苗易冻死。
3.出苗后低温阴雨会引起苗病发生,重则死亡。
现蕾气温20、25℃,土壤湿度16-19%,光照充足。
1.土壤湿度小于12%生长缓慢。
阴雨连绵,土壤湿度大,延迟现蕾;高肥田块易疯长。
2.平均气温低于19℃不现蕾,高温、干旱抑制生长。
开花结铃1.天气晴朗,日照充足。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化,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农作物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作物的产量变化,我们需要科学分析和有效应对。
本文将为大家分析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的影响1.气温和降水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气温和降水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及产量的重要因素。
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气候变化的趋势明显,呈现出温度升高和气候异常的格局。
这对不同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比如稻谷、小麦等一些冬小麦作物产量有所下降;而草莓等会要求大量降水的农作物则受降雨时间和降雨强度变化的影响较大。
2.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我国部分地区的病虫害也越来越多。
尤其是高温干旱的作物,很容易造成生理病害,大幅度降低农作物的产量。
比如北方小麦的大面积受灾就与气候异常有关。
三、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产量的现状1.稻谷产量稻谷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球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气候变化对我国稻谷产量的影响较为显著。
尤其是近十年来,因为气象灾害频发,稻谷产量有所下降,且产量的波动幅度也越来越大。
2.小麦产量小麦是我国很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的种植在中国几乎遍布全国。
近年来,因为气象灾害、产业变化以及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小麦的产量也有着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
同时,人口的持续增加也会对小麦的产量造成一定的压力。
四、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产量的策略1.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人们可以通过研究农业气象技术,针对不同的作物,创造更适合的生产条件。
也可以通过研究种植技术,增强作物的免疫力,尽量减少病虫害损失,从而减少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
2.加快建设设施农业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建设设施农业,尤其是智能设施农业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通过使用科技手段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可以为农民带来更好的农业产值。
小麦各生育期适宜气温表
1、播种出苗期
秋季昼夜平均气温12~18℃时即可播种。
造早播种,气温高,早拔节孕穗,冬季易受冻害;过迟播种土壤干燥,易缺苗或根系发育不良,幼苗生长细弱,且延迟成熟,易遭受后期锈病。
田麦播种时,如土壤湿度大于35%时,易烂种,并影响幼苗生长。
2、分蘖期
适宜温度10℃左右,天气晴朗、水肥充足,有利分蘖;日照不足,土壤干旱,会影响分蘖。
日较差14℃左右,微有轻霜,但无-2℃的低温,可以练苗,提高抗寒能力。
3、拔节孕穗期
拔节期对水分的需要量占小麦整个生育期的32%,要求日照充足,温度在12℃左右对形成矮壮、抗倒伏的茎秆有利,孕穗期若水分不足,产量会降低。
此时还需有充足养分,强光照及较高的温度。
遇重霜或-3℃低温则受冻害。
4、抽穗开花期
开花期最低温度10~12℃,一般日均温度13~18℃。
最适湿度为60%~80%,天气晴朗、有微有利于开花授粉。
如遇晚霜会造成严重减产。
5、成熟期
温度在20℃左右,日照充足土壤水分适宜,有充足养分有利于灌浆成熟。
氮肥过多,阴雨连绵,则植株恋青、晚熟,易引起锈病为害。
- 1 -。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期与产量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虽然我们无法直接控制气候变化,但我们可以研究它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以制定适应性策略。
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期与产量的影响。
首先,我们先从温度变化对农作物生长期的影响开始。
温度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对绝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随着气候变暖,冬季的平均气温可能会上升,导致农作物休眠期时间缩短。
这将导致早春农作物提前进入生长季节,增加了农作物受到晚期霜冻的风险。
另一方面,气温升高也会缩短夏季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导致农作物的生长期限受到限制。
其次,降水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气候变化对降水分布和降水强度产生了影响,不仅影响着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供应,还影响了土壤中养分的迁移与释放。
降水不足会导致土壤中水分供应不足,进而限制农作物的生长。
而过多的降水可能造成土壤水logging,引发农作物根系氧气供应不足,导致农作物死亡。
因此,降水变化会增加农作物产量的不确定性。
此外,气候变化还对灾害频率和强度产生了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干旱、洪水和飓风等,都可能给农作物产量带来严重的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全球海洋表面温度升高,进而增加了飓风的形成概率和强度。
飓风、暴雨和洪水会摧毁农作物,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完全丧失。
同样,长时间的高温和干旱也会导致农作物干旱和减产。
针对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期与产量的影响,农业界和研究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的适应性措施。
例如,选择耐旱性较强的品种,改进灌溉设施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遗传改良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以应对气温升高和干旱的挑战。
使用精确的农业技术和农事管理措施,比如精确的施肥、耕作和病虫害防治,以最大限度地优化农作物生长环境。
总之,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期与产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温度变化、降水变化以及极端天气事件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小麦的生长环境与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下是对小麦生长环境与气候条件影响的详细说明:
1. 温度:小麦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适宜的温度范围因品种而异。
一般来说,小麦生长的最适温度在15-20℃左右,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小麦的生长。
在寒冷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小麦的生长可能会受到抑制。
2. 光照:光照是影响小麦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充足的光照可以促进小麦的光合作用,使其生长更加旺盛。
在阴雨天气较多的地区,小麦的生长可能会受到影响。
3. 水分:水分对小麦的生长也非常重要。
小麦需要足够的水分来保持土壤湿润,促进根系生长和吸收养分。
在干旱或水分过多的地区,小麦的生长可能会受到影响。
4. 土壤:小麦生长所需的土壤条件因品种而异,但对土壤肥力、土壤的酸碱度、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有一定的要求。
贫瘠、盐碱化或养分不足的土壤可能会导致小麦生长不良。
5. 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小麦的生长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气温升高可能会导致小麦提前开花和成熟,影响其产量和质量。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干旱和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对小麦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小麦生长环境与气候条件对其生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适宜的温度、光照、水分、土壤以及稳定的天气状况都是小麦茁壮成长的必要条件。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这些因素可能会发生变化,对小麦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以确保小麦的稳定生产和质量。
不同⽓候类型对农业⽣产的影响1季风⽓候利:⾬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长。
弊:季风强、弱的影响,易形成旱、涝灾害,有效措施是兴修⽔利设施。
(1)热带季风⽓候——降⽔丰沛,⾬热同期,利于发展种植业,多为⽔稻,⼀年两熟到三熟。
不利:多旱涝灾害。
(2)亚热带季风⽓候——降⽔丰沛,⾬热同期,平原—发展种植业,多为⽔稻,⼀年两熟;⼭地丘陵——发展林业(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不利:多旱涝灾害;冬春季降⽔相对较少,且会受低温影响。
(3)温带季风⽓候——⾬热同期,利于发展种植业(⼩麦、⽟⽶),⼆年三熟、⼀年⼀熟。
不利:多旱涝灾害;降⽔相对较少,冬春季缺⽔(尤其华北);热量相对不⾜,且冬春季会受低温、寒潮(冻害)的影响。
2温带⼤陆性⽓候有利:夏季光、热充⾜,昼夜温差⼤,利于作物积累养分,在⽔源充⾜的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种植⽠果、棉花等。
不利:⽓候⼲旱,降⽔稀少(⼲旱是典型特征,多为草原荒漠),适宜发展畜牧业。
3地中海⽓候有利:夏季光、热充⾜,昼夜温差⼤,有利于蔬菜、⽔果和花卉等时鲜业(园艺业)作物的⽣长;冬季温和多⾬,有利于作物越冬。
不利:夏季降⽔少,蒸发量⼤,⾬热不同期,灌溉⽔源缺乏;有效措施之⼀是⼤⼒兴修⽔利⼯程,发展节⽔型农业——如兴修⽔库、跨流域调⽔,种植耐旱作物等。
4温带海洋性⽓候利:全年降⽔均匀,⽓温变化不⼤,有利于多汁牧草⽣长,可发展乳畜业。
不利:光热不⾜,不利于⾕物⽣长、成熟,5热带⾬林⽓候⽔热充⾜,适宜种植⽔稻和热带经济作物,也适宜发展林业。
6热带沙漠⽓候利:光热充⾜,在有⽔源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不利:全年⼲旱。
典型:A以⾊列的节⽔农业,滴灌技术;B埃及的棉花种植,长绒棉7热带草原⽓候适宜发展畜牧业;光热⽔较充⾜,可合理发展种植业,但⼲湿两季的特点易带来旱涝灾害。
8寒带⽓候不利影响:冬季长⽽寒冷,不利于农业⽣产,粮⾷⽣产不稳定。
9⾼原⽓候⾼原畜牧业;光照充⾜,昼夜温差⼤,如青藏⾼原河⾕种植青稞。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这些影响涉及到温度、降水、CO2浓度、灾害频率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就这些变化逐一进行分析,并探讨可能的对策措施。
一、温度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气候变暖导致了大范围的温度上升,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一方面,温度上升加速了农作物的物候期,使其生长季节缩短。
因此,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缩短,产量降低。
另一方面,高温对农作物的生理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在高温的环境下,农作物受到热胁迫,影响光合作用、养分吸收和生长素的合成,进而导致产量下降。
二、降水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降水的变化也对农作物产量造成了重要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了降水分布和降水量的不稳定性增加,引发了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
干旱使得土壤湿度下降,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土壤湿度的降低导致农作物根系生长受限,从而限制了养分的吸收和水分的利用效率。
洪涝则会造成作物水渍、氧气不足等问题,同样对农作物产量造成不利影响。
三、CO2浓度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随着大气CO2浓度的升高,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发生了改变。
CO2浓度的增加能够促进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碳固定,从而提高作物的生长速度。
同时,CO2浓度的增加还能够提高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分蒸散量。
然而,研究表明,高CO2浓度下,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和营养价值可能下降,这也对生产中的食品安全带来了挑战。
四、灾害频率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加剧了灾害频率,如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增加。
这些灾害对农作物产量造成了巨大损失。
例如,飓风可以摧毁农田,破坏庄稼的生长,进而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地震还可能引起土壤液化、地面塌陷等问题,破坏根系系统,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严重影响。
针对以上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例如,推广耐高温、抗干旱的农作物品种,加强旱地灌溉系统建设,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农 技 推 广2021年第10期新农民冬小麦—玉米一年两熟高产栽培技术分析陆 艳(蒙城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安徽 蒙城 233500)摘要: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作物的产量,增加种植人员的收益,应合理的使用冬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种植方式。
本文就冬小麦—玉米一年两熟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探究,详细地分析冬小麦和玉米的栽培模式和具体的种植方式,旨在提高作物的产量,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冬小麦;玉米;一年两熟0 引言我国农业部门正大力推广冬小麦—玉米种植模式,在一年两熟的基础上,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同时还能够合理的利用土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相关的技术研发部门应加强对冬小麦—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不断的推广种植手段,不仅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1 种植模式在施行冬小麦—玉米种植模式时,为保证小麦和玉米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收成,应对玉米和冬小麦的收获期和种植期进行合理的调整[1]。
一般玉米的种植时间在六月中旬,收获期在十月初,在收获后应立即进行冬小麦的播种,最好在十月中旬前完成播种,冬小麦应在玉米的种植前收获,避免影响玉米的种植。
选择合适的种子,根据当地的环境进行选择,种植人员应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影响因素等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冬小麦和玉米的长势更加优良。
2 冬小麦的高产种植技术2.1 种子的选择和处理为保证冬小麦能够正常的生长发育,应选择能够在冬季种植区域环境中生长的种子进行播种。
一般选择具有抗寒抗旱抗逆的种子,同时,植株产量较高,使冬小麦的经济效益较强。
以淮北地区为例,小麦品种一般可以选择皖麦19(半冬)、豫麦18(春性)等。
种子选择完毕后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理才能进行种植。
将种子进行摊晒,晒种3d左右,在晒种期间应进行适时翻摊,均匀晾晒,不仅能够提高种子发芽率,同时能够将种子中的病菌杀灭,提高种子的抗病虫害能力。
在种植前需要使用药剂拌种,制作种子包衣,提高种植的发芽率的同时,能够避免被侵害,影响整体的长势。
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作者:张淑娜崔日权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09年第23期由于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最终产量的形成与周围的光、热、水条件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首其因子间组合变化的影响最大,一个因子或几个因子对冬小麦生长的正效应可能被其他因子加强,也可能被减弱,甚至被完全抵消。
因而,本文采用滑县冬小麦温度、降水及日照时数的综合气候变化分析,以探明气候变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效应。
一、温度变化对冬小麦的影响2006年冬天是一个暖冬,在小麦播种到12月20日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气温持续偏高,2007年11月份至2008年1月上旬及三月上旬温度偏高,作物长势较旺。
两年来,气候变暖给小麦冬前正常生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为冬小麦病虫害发生提供了温床。
(一)暖冬导致小麦旺长。
暖冬的影响,导致小麦冬前旺长,小麦生长进程明显加快,弱的品种小麦冬前可能拔节。
冬前小麦的过快生长一方面导致植株体内糖分积累量偏少,体内抗寒物质含量降低,严重削弱了小麦自身的抗寒能力,小麦自身的抗寒锻炼不足,也会影响小麦抗寒能力。
(二)暖冬滋生病虫害。
暖冬气候,为冬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气温偏高一方面有利于虫卵、蛹的越冬;另一方面有利于病菌、细菌的大量滋生,使病虫害大面积发生。
由于气温升高,冬小麦生长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成熟期提高。
农作物干物质积累时间减少,对作物产量有不利影响。
二、降水变化对冬小麦的影响小麦生长期间降水偏少的时段为10月份、1月份、4月份:滑县9月11日~11月21日降水量仅为0.1mm,小麦越冬期间(1~2月份)降水量仅为2mm左右。
3月中、下旬以来,降水一直异常偏少,4月份全县降水量也仅为5.8mm,2007~2008年2~3月份降水量明显偏少,田间旱情有所发展。
总之,小麦冬前、越冬期、拔节后降水偏少,其他时段降水也多为阵性,无灌溉条件的地段,田间旱象显著。
三、日照变化对冬小麦的影响2006~2007年冬前小麦日照时数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略偏少,越冬期日照也显不足,春季以及后期生长阶段中,除3月中旬日照时数较常年异常偏少外,2007~2008年中期(2~4月)偏多,后期(5~6月上旬)略少,其余时段均能满足小麦生长需要,对作物生长整体来看利大于弊。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8, 44(1): 137-143 /ISSN 0496-3490; CN 11-1809/S; CODEN TSHPA9E-mail: xbzw@本研究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SQ2017YFNC05006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71629)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02-20)资助。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State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Food Production Enhancement and Efficiency Innovation” Key Special Project (SQ2017YFNC050063),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1671629), and the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 Industry System (CARS-02-20).*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张吉旺, Tel: 0538-*******, E-mail: jwzhang@ **同等贡献(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第一作者联系方式: 任佰朝, E-mail: renbaizhao@; 高飞, E-mail: 1006182152@Received(收稿日期): 2017-03-13; Accepted(接受日期): 2017-09-10; Published online(网络出版日期): 2017-09-28. URL: /kcms/detail/11.1809.S.20170928.1842.018.htmlDOI: 10.3724/SP.J.1006.2018.00137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产条件下夏玉米的适宜熟期与 积温需求特性任佰朝** 高 飞** 魏玉君 董树亭 赵 斌 刘 鹏 张吉旺*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 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山东泰安 271018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产条件下黄淮海区夏玉米的适宜熟期与积温需求特性。
霜降与农作物种植的最佳时机霜降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中国农事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标志着秋季进入了尾声,同时也是农民朋友们开始准备冬季种植的关键时刻。
本文将探讨霜降节气下农作物种植的最佳时机,并介绍相应的农事管理措施。
一、冬小麦的播种时机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时机对于产量和品质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霜降到寒露期间,是冬小麦的最佳播种时机。
此时气温逐渐下降,土壤湿度适中,有利于小麦幼苗的生长。
同时,霜降后早霜现象减少,降雪增多,为小麦的产量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冬小麦的播种前,需要对土壤进行深翻和耕作,使其松软且透气性好。
同时,在播种前应选择种子进行处理,如浸种、沤种等,以增强抗逆能力和提高出苗率。
二、油菜的适宜种植时机油菜是秋冬季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对于霜降时节的种植时机有一定的要求。
一般而言,霜降期间适宜进行油菜的播种。
此时气温适宜、湿度适中,有利于油菜幼苗的生长。
在播种前,应对土壤进行调理和施肥,以提供充足的养分供给。
同时,油菜种子也需要进行浸种处理,以促进发芽和增强抗性。
播种后,及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条件。
三、蓄温措施的注意事项霜降到冬至期间,是天气逐渐寒冷的阶段。
在此期间,需要采取蓄温措施,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首先是地面覆盖物的使用。
农民朋友们可以使用草帘、秸秆和塑料薄膜等材料进行地面的保温覆盖,以减少土壤的散热和水分的蒸发。
同时,覆盖物还可以起到阻挡寒风、减少冷凝等作用,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其次是灌溉保温。
霜降时节,由于天气干燥,土壤水分容易蒸发。
因此,及时进行灌溉是非常重要的。
灌溉可以增加土壤湿度,提高温度,对保证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最后是温室种植。
在一些寒冷地区,农民朋友们可以选择采用温室种植的方式,提供较高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这样可以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延长生长期,并提高产量。
总结:通过对霜降节气下农作物种植的最佳时机及相应农事管理措施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在这一时节,农民朋友们需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播种时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作物的生长。
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分析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之一。
玉米的产量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包括温度、降水、阳光等,这些条件都对玉米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农民的种植生产,并为政府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一、气象条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1.温度:温度是影响玉米生长和产量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
温度适宜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和发育,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玉米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一般来说,玉米的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摄氏度,当温度过高时,会导致玉米植株生长缓慢,叶片枯黄,影响光合作用;当温度过低时,会影响玉米的花粉发育和授粉过程,从而影响玉米的结果实。
合适的温度条件对玉米产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2.降水:适宜的降水条件可以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
玉米对水分的需求量比较大,特别是在关键的生长期和抽雄期,而干旱或水涝都会对玉米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过少的降水会导致土壤干旱,影响玉米的生长,甚至导致减产或歉收;而过多的降水则会导致土壤积水,影响玉米根系的呼吸和吸收养分,同样会对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合理的水分管理对于玉米产量的提高非常重要。
3.阳光:光照条件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
光照充足有利于玉米的光合作用,促进养分的合成和积累,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而光照不足则会导致光合作用受阻,影响玉米生长和发育,从而影响产量。
适宜的阳光照射对玉米的产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测定适宜的温度范围:通过长期气象资料的分析,可以找出玉米生长和发育适宜的温度范围,从而指导农民选择适宜的种植时间和地点,提高玉米的产量。
1.科学种植指导:通过对气象条件与玉米产量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科学地指导农民的种植生产,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2.农业政策制定依据:气象条件与玉米产量的关系分析可以为政府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22, 48(2): 423-436 / ISSN 0496-3490; CN 11-1809/S; CODEN TSHPA9E-mail: zwxb301@DOI: 10.3724/SP.J.1006.2022.11017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双晚”种植模式下的品种匹配与资源效率闫岩张钰石刘础荣任丹阳刘洪润刘雪晴张明才*李召虎植物生长调节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 北京 100193摘要: 探索适宜于麦玉“双晚”种植模式下抗逆丰产稳产的冬小麦夏玉米品种组合特性及其与自然资源匹配特征,对于保障冬小麦夏玉米抗逆丰产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于2017—2019年通过田间试验, 选用华北平原主推的冬小麦与夏玉米品种各8个, 设置区域麦玉“双晚”接茬模式和水分控制处理, 通过水分利用效率、籽粒灌浆特征、生育进程、周年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等综合分析与评价, 探明宜于“双晚”模式下麦玉品种组配特征及其资源利用效率。
结果表明, 在常规节水灌溉和生育期雨养模式下冀麦325、石麦15和济麦22的产量在两个生长季均高于供试品种平均产量, 其中冀麦325和石麦15的抗旱系数均高于济麦22; 同时, 济麦22、冀麦325和石麦15具有较高的灌浆速率、穗粒数和粒重, 其高稳系数在不同灌溉模式下均高于供试品种平均值。
在供试玉米品种中, 登海605、伟科702、MC670、农华816的产量和高稳系数均高于供试品种的平均值, 其中MC670、登海605、先玉335的灌浆速率在2个生长季均高于供试品种的平均值, 而迪卡517和先玉335在供试品种中收获期籽粒含水量最低、平均脱水速率最高。
基于品种丰产稳产性、抗旱性、灌浆特征和脱水特征的综合分析, 筛选出周年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品种组合为冀麦325-MC670, 2年较对照济麦22-郑单958品种组合周年产量提高17.2%和17.9%、光、温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8.6%和20.0%、18.1%和18.9%、17.4%和18.1%, 经济效益分别增加8800元 hm–2和9600元 hm–2;为适应麦玉周年全程机械化管理模式, 玉米品种应组配脱水快、籽粒收获含水量低的迪卡517或先玉335, 与济麦22-郑单958组合相比, 周年产量两年分别提高4.7%和14.4%、光温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5.6%和16.3%、4.7%和15.4%, 5.0%和14.6%, 经济效益增加2080元 hm–2和7080元 hm–2。
小麦玉米增产技术意见长期以来,在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生产中,普遍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
一是玉米收获偏早。
大面积应用的玉米品种生育期为105天左右,籽粒灌浆期为50天左右,如果播期为6月5日,收获期应为9月20日—9月25日,但农民收获期多在9月10日左右,玉米籽粒灌浆不足45天,玉米处于腊熟期,产量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小麦播种早。
小麦播种期一般在10月1日—10日,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冬前积温有了很大提高,此时播种很容易形成旺苗,对小麦培育壮苗、防止冻害都不利。
一、“两晚”增产技术的主要内容及原理“两晚”是指夏玉米适期晚收和小麦适期晚播。
“两晚”增产技术是近年来推广的一项农业新技术,是指在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域内,通过适当推迟玉米收获期和小麦播种期,使小麦、玉米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的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小麦晚播,缩短了小麦生育期,减少因前期群体过大造成的水肥消耗,增加了小麦种子根的数量,扎根深,能吸收两米内的水分和养分,有利于节水节肥,同时为玉米让出5—10天的灌浆时间,使玉米的增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实践证明,应用“两晚”增产技术,玉米亩增产30公斤左右,小麦亩节水50—100方,亩节约纯氮2.3公斤,亩增收节支70元左右。
二、“两晚”增产技术的配套技术1.品种合理搭配。
小麦选用中晚熟品种矮抗58、周麦18、济麦20等;玉米选择郑单958、浚单20。
2.合理安排玉米收获期、小麦播期和播量。
玉米收获期由9月中旬推迟至9月底,小麦播期由10月初推迟至10月上中旬,播量根据地力、品种、整地质量酌情增减。
3.与秸秆还田配套的整地技术。
一是秸秆粉碎要细,二是浇足底墒水,三是增加旋耕深度,做到土壤与秸秆充分混合,四是旋耕和播种后加强镇压划耙。
4.科学用水技术。
9月20日前后浇玉米灌浆后期水、小麦底墒水,一水两用,小麦10月10日以后播种可免浇冻水,返青水推迟至拔节期。
5.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选用包衣种子或进行药剂拌种。
立冬天气变化会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开始。
在这个时节,天气逐渐变冷,气候条件发生显著变化,而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首先,立冬后的气温下降是最为明显的变化之一。
随着气温的降低,农作物的生长速度会逐渐减缓。
对于一些喜温的作物,如水稻、玉米等,如果在立冬前还未成熟收获,可能会面临减产甚至绝收的风险。
而对于已经收获的农作物,低温有利于其储存,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但如果气温骤降,可能会导致储存的农作物受冻,影响品质和市场价值。
降水方面,立冬后降水形式和降水量也会有所改变。
在一些地区,可能会出现降雪天气。
适量的降雪对于冬小麦等越冬作物来说,如同给它们盖上了一层“棉被”,能够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有利于其安全越冬。
但如果降雪过多或过少,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过多的降雪可能会压垮农作物的设施,造成损失;过少的降雪则可能导致土壤墒情不足,影响作物的生长。
立冬后的光照时间也会逐渐缩短。
这对于光合作用依赖较强的农作物来说,会影响其养分的积累和生长发育。
例如,蔬菜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可能会生长缓慢,品质下降。
而对于一些需要一定低温春化才能开花结果的作物,如某些花卉和蔬菜,缩短的光照时间和降低的温度则有助于其完成春化过程,为来年的生长和开花做好准备。
风也是立冬天气变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较大的风力可能会吹干土壤表面的水分,导致土壤墒情恶化,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同时,大风还可能会损伤农作物的枝叶,影响其光合作用和生长。
在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中,立冬天气变化对种植安排和田间管理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对于冬小麦的种植,农民需要根据立冬后的土壤墒情和气温条件,适时进行播种。
如果土壤墒情较好,气温适宜,能够保证小麦在入冬前形成壮苗,有利于安全越冬。
同时,在立冬后,还需要加强对冬小麦的田间管理,如及时进行冬灌,以提高土壤的温度和湿度,防止小麦受冻。
对于蔬菜种植来说,立冬后需要及时调整种植品种和种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