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第1课时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
- 格式:doc
- 大小:330.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章节。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点以及主要的地形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地形地势对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地势的基本概念、中国地势的特点、地形区的划分和特点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形地势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地势地形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和理解地形地势对国家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形地势的基本概念,掌握中国地势的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划分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地形地势对国家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地势的特点、主要地形区的划分及特点。
2.难点:地形地势对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观察地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地势地形的特点和分布。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形地势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中国地形地势的相关地图和图片。
2.准备地势地形对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案例材料。
3.准备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地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地势的特点和分布。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地势吗?地势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地势地形的基本概念,通过地图展示中国地势的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划分。
讲解地势地形对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形地势对实例的影响。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学习目标】1.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地势的特征;2.在中国地形分布图上指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分布范围、平均海拔以及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3.我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流向及利用价值、交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重点:熟悉我国地势的特征。
难点:说明我国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水力发电等方面的影响。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1.地表各种各样的叫做地形。
2.地表的总趋势称为地势。
3.阅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及北纬36°地形剖面图,分析我国的地势是。
4.我国地势总特征是高低,大致呈级阶梯。
5.青藏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第级阶梯;河南省省会郑州位于我国地势第级阶梯;第三级阶梯的地形以和为主。
6.我国第二级阶梯上主要的地形为和。
7.下列山脉中,即位于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上,又是省级行政区大致界线的是( )A.昆仑山B.天山C.太行山D.南岭8.有关我国地势特征,下列图解中相对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A. B. C. D.9.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产生的影响是( )A.不利于海洋水汽深入内地B.有利于海洋水汽深入内地C.大河多自东向西流D.大河流向阻隔了东西交通10.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A.丘陵和平原B.高原和盆地C.山地和高原【第二课时】【学习过程】1.构成我国地形骨架的是( )A.高原B.盆地C.丘陵D.山脉2.我国的地形类型有、、、、。
3.被称为第三极的世界最高峰是,它是山的最高峰,位于我国和(国家)的边境上。
4.我国的各种地形类型中,山地所占的比重是。
5.我国各类地形中,面积最大的是( )A.平原B.山地C.高原D.盆地6.连线题:A.青藏高原①千沟万壑,支离破碎B.内蒙古高原②崎岖不平,石灰岩广布C.黄土高原③冰川广布,雪山连绵D.云贵高原④地面平坦,一望无际。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势、地形特点及其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展示了中国的地形地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他们对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够熟悉,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势、地形特点,学会分析地形对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理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中国的地势、地形特点及其影响。
2.突破策略:利用地图、图片等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从而深化对地势、地形特点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图片,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分析地形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讨论话题,准备相关案例。
3.安排好课堂活动的时间和流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中国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势、地形的特点,并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地形对生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地形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
4.巩固(5分钟)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生对地势、地形特点的掌握情况。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地形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让学生联系实际,提高地理素养。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1.培养学生了解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3.通过赏析彩图“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上的山间小平原”、“山东半岛丘陵”等使学生在了解高原、平原、丘陵特征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山川壮丽,或雄浑、或清秀,各具不同特色的美。
知识与技能:1、教学生学会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地形剖面图,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成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了解我国大陆架的分布,使学生能说出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2、使学生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理解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以及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用列表比较的方法进行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教学。
重点: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这种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合理开发和利用。
难点: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前两天在网上漫游,看到一位网友的博客里的日志,叫做“山山水水──中国的美丽风景”,一下子被吸引了,日志里包括有中国的名湖之美、名泉之美、名山之美、名瀑之美、名江之美等,作者在用自己的足迹和文笔记录和感受祖国山河之壮美,也给读者以美好的心灵震撼。
而实际上爱美之心古往今来,人皆有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中国山水诗词等。
这些都是源于人们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的热爱,在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修为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
那么这一章我们就来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为大家的这种修为奠基。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1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能够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山脉,并且说出它们的走向。
2、能够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地形区,并且了解它们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从地形种类、地形分布、海拔高度、地势起伏等方面表述地形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我国主要山川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本节课在课标中的内容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教材地位:本节课是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
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同时一个国家的地势和地形对这个国家的气候、河流乃至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节课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其它章节的基础,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3、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节教材内容多,学生记忆起来也比较困难,可是用2—3个课时完成。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识记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及分布;2、了解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分布和特点;教学难点:形成山脉、地形区分布的空间概念,构建主要山脉、地形区的“脑”地图。
4教学建议在对本节课标认真研读后,我认为本课最关键的是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要教会学生如何来认识中国地形图。
并且本课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绘制中国地形图,来帮助学生记忆。
本节教材内容多,学生记忆起来也比较困难,可是用2—3个课时完成。
5探索活动设计活动一:成果展示让高原组、盆地组、平原组和丘陵组的代表,依次展示课下搜集的有关地形区的资料。
活动二:贴图游戏——我给地形区“安家”各小组快速的将写有地形区名称的彩色纸片贴在各组的中国地形挂图的正确位置,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又准又快。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认识我国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征,初步理解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学习过程.三级阶梯概况:.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此图能反映出我国地势特征中的().东高西低B.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D.山区面积广大.图中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是()【拓展阅读】我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西高东低,面向海洋,有利于来自海洋上的夏季风深入内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并使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面积广大。
第二,西高东低,阶梯状的地势,增大了同一气候带内的气候差异,加强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
第三,高大的青藏高原,不仅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而且,还阻碍印度洋暖湿气流伸入西北内陆。
同时,高大的青藏高原,对东亚气候和世界气候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河流的影响,明显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地势特征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多自西向东流,以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居多,从而沟通了东西之间的陆路交通。
第二,阶梯之间高差大,致使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
地势特征对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又反映到对土壤、植被、动物等的影响上。
地势特征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很大。
我国东部的第三级阶梯,地势较低平,这里成为人口密集、农业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为农业、工业、交通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二级阶梯,地势起伏较大,多高原、盆地和山地,交通条件不如东部,但却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区。
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独特,经济活动也具有特色。
第3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第一课时中国的地势特征预习一、中国的地势特征1.概念:地表__________的总趋势称为地势。
2.地势特征:我国地势_____,呈__________状分布(见下表)。
地势阶梯平均海拔主要地形类型第一级阶梯______米以上______分界线:西起______山脉,向东经______山脉,东南到____山脉东部边缘第二级阶梯 1 000~2 000米______、______分界线:大兴安岭—______—巫山—________第三级阶梯____米以下______、______ 3.地势对气候、水利和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1)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深入我国______,形成丰沛的______,对________、森林、牧草的生长极为有利。
(2)使我国许多的大江大河__________,沟通了______交通,方便了______与______的经济联系。
(3)阶梯交界处河流______大,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______资源。
答案:一、1.高低起伏2.西高东低三级阶梯 4 000 高原昆仑祁连横断高原盆地太行山雪峰山500 平原丘陵3.(1)内陆降水农作物(2)滚滚东流东西沿海内陆(3)落差水能课堂理解图文解读我国地势的特征及影响精析: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深入内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极为有利。
第二,西高东低,呈阶梯状的地势,增大了同一气候带内的气候差异,加强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2.对河流的影响,明显地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地势西高东低,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多自西向东流,以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居多,从而沟通了东西的水路交通。
第二,阶梯之间高差大,致使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例题】读图,关于我国地势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利于东部海上季风带来的湿润气流顺地势深入内陆,带来充沛的降水B.使许多大江大河滚滚东流,有利于沟通东西的水路交通C.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D.当河流从地势高一级阶梯跌落到低一级阶梯时,会产生巨大的水能资源解析:我国地势特点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②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③许多大河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的地段时,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形分布、地势特点以及各种地形对气候、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接受新知识,但同时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形分布、地势特点,以及各种地形对气候、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理现象的积极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的地形分布、地势特点。
2.难点:地势对气候、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观察地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的地形分布、地势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理解地形对气候、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3.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中国地形分布图、地势图等相关地图资料。
2.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如地形对气候、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实例。
3.准备教学课件,以便于生动展示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国的地形分布图、地势图,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地形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中国的地形分布、地势特点,以及各种地形对气候、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地形对气候、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图,总结中国的地形分布、地势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地形、地势、山脉等概念,认识并知道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
②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对比联想、探究讨论等方法。
教具准备:
1.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投影仪、有关图片。
2.自制复合投影片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展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图?(生:《中国地形图》)。
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______。
(学生:形态);地势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______?(生:总趋势)师: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讲授新课:
读图:再次展示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后,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学生:图中的深
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呢?
(学生: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读图:《我国东西向(北纬36°)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东西海拔高度。
提问:从我国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发现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什么?(学生:西部高、东部低)
板书:西高东低
活动:在阅读中国地形图后,各自画出的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变化的示意图。
让学生再仔细观察一遍示意图,联想一下,中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大致呈什么状分布?(学生:阶梯状) 读图:读地图册《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提问:1、我国地势最高的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学生: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
2、第二级阶梯位于哪里?(学生:昆仑山脉—祁连山—横断山一线以北以东,大兴安岭—太行山—巫
山—雪峰山一线以西的地区)
1、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学生:第三级阶梯;位于大兴安岭—太行
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为界)
提问:海岸线向东向南是我国近海的什么海底地形?(学生:大陆架)
观察判断:让学生仔细阅读图D,观察并判断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第
二、三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学生:前者以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为分界
线;后者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分界线)
小结:从简化了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可以看出:从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向北向东,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级降低。
课堂活动:认识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其影响。
填图填表:前面我们已搞清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
那么我国三级阶梯以哪些山脉为界,各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海拔高度有什么特点?下面同学们参照图D和59页图B,并填写下表:
阶梯名称主要地形类型海拔(单位:米)
第一级阶梯山地高原4000米以上
第二级阶梯高原盆地1000~2000米左右
第三级阶梯平原丘陵500米以下
近海大陆架200米以下
分组探讨: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的自然环境要素(气候、河流)和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下面我们分成A、B、C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每个大组讨论一个问题(A组:2题;B组:3题;C组:4题),各小组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言,阐述本小组观点。
A组各小组代表发言后,补充小结:
(1)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夏季风)向我国内陆推
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有利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发展农业生产。
(2)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
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难怪古人有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滚滚江水东逝去”。
B组各小组代表发言后,补充小结:
河流从第一级阶梯流向第二级阶梯,再从第二级阶梯流向第三级阶梯,落差由大变小、水流由急变缓,水能资源由丰富变贫乏(由大变小)。
河流落差大的河段便于人们建设水电站,利用其丰富的水能资源发电,支援工农业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C组各小组代表发言后,补充小结: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的大开发。
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也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搞清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这样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布置作业:1、课本67页复习题2
2、填写下表:
板书设计: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