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 地形图的判读
- 格式:pptx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3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地图的基本知识和地形的基本类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好。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初步掌握了地图的基本知识和地形的基本类型,对于地图的阅读和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学生对于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同时,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能够从地形图中获取和分析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教学难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形图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新课:讲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形图,获取和分析信息。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地形图案例,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的判读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地形图判读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拓展。
6.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地形图判读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观察地形符号–分析地形特征–获取和分析信息2.地形图判读案例–案例一:(展示地形图,分析地形图的特征和信息)–案例二:(展示地形图,分析地形图的特征和信息)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地形图判读方法的掌握程度等方面。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内容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地形图教学目标•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判断某一点的海拔,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对照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
•对照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
活动一:自学教材概念表述: 海拔 、相对高度、等高线AB海平面(0米)B 点海拔A 点海拔A B 相对高度智力闯关题:甲山的海拔为 米,丁山的海拔为 米,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 米。
150********学案110010010010010010010020020020020020020015015015015015015015015010010010050米——等高距活动二:等高线地形图是怎么画出来的问题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有什么关系?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越度越缓。
陡缓活动三:小组探究活动四:认识山体的不同部位活动四:认识山体的不同部位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鞍部:两个山峰之间较低平的部位等高线重叠的部位活动五:能力展示1. 读“等高线图”,回答问题:⑴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C__________ D__________ E________⑵在这幅图中,最高点的海拔至少在_______米以上。
(3)如果要从A 、B 两处爬山,则选择从_____处爬山要容易些。
如果要攀岩,最好选择C 、E 中的_______处。
鞍部山谷陡崖400B E2、下列四图中,表示河流流向正确的是()D300100200100300200300100200100300200ACDBN甲乙3、计划修建一条甲村到乙村的公路应选择蓝色方案,还是绿色方案,为什么?活动六:总结延伸地形图还有哪些类型呢?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地形图判断坡度陡缓 识别地形部位一目了然某一方向更直观课堂小结请问学们来谈谈你的收获本课时完谢谢!。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章第四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图的构成、地形图的符号、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形图,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地形图的判读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运用地形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对地形图的理解。
3.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资料,如地形图、地形图符号说明等。
2.准备案例地图,用于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4.准备小组合作任务,如地形图判读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图是什么地图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如等高线、陡缓坡、山顶、山脊等。
通过PPT展示地形图符号的图例,让学生了解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分发地形图和相关资料,让学生独立完成地形图的判读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小组内互相交换练习题,互相检查判读结果。
教师选取部分小组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巩固学生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