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两则守株待兔亡羊补牢
- 格式:docx
- 大小:18.92 KB
- 文档页数:4
二年级成语故事简短
成语是汉语的瑰宝,它言简意赅,富含哲理。
以下为二年级学生量身定做的简短成语故事,旨在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来源和意义。
一、守株待兔
从前,有个农夫在田里干活,突然发现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
农夫很高兴,捡起兔子回家美餐了一顿。
从此,他放弃耕作,每天守在树根旁等待兔子自己撞死。
然而,兔子再也没有出现,农夫最终饿死了。
二、亡羊补牢
有个牧羊人,一天发现羊圈破了个洞,但他没有及时修补。
结果,晚上狼钻进羊圈,叼走了一只羊。
牧羊人后悔不已,立即修补了羊圈。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失。
三、刻舟求剑
战国时期,有个人坐船过江,不慎将剑掉入江中。
他在船上刻了个记号,打算船到岸后按照记号去找剑。
然而,船到岸后,他发现剑早已沉入水底,而记号还在船上。
四、掩耳盗铃
古时候,有个人想偷邻居家的铃铛。
他认为只要用手掩住自己的耳朵,就不会发出声音。
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去偷铃铛,结果铃铛还是响了起来。
五、杯弓蛇影
有个官员请客人喝酒,客人发现酒杯里映出了弓箭的影子,以为是有毒,便不敢喝。
官员知道后,解释说是墙上挂着的弓箭映在酒杯里。
客人恍然大
悟,原来是自己杯弓蛇影,虚惊一场。
四字词寓言故事20个亡羊补牢有一个牧羊人,他的羊圈里养了许多羊。
有一天,他发现羊圈破了个洞,导致一只羊丢失了。
邻居劝他赶紧修补羊圈,以防更多的羊丢失。
但他没有听从劝告,结果第二天又丢失了一只羊。
这时,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立即动手修补了羊圈。
从此以后,他的羊再也没有丢失过。
寓意:亡羊补牢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出现问题或错误时,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以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
它强调了预防未来的重要性,即“吃一堑,长一智”。
守株待兔相传有一个农夫,他每天勤劳地耕种,但生活仍然贫困。
有一天,他在田地里耕作时,一只兔子突然撞死在田边的树根上。
农夫因此得到了一顿美餐,并认为这是一个轻松获取食物的好方法。
于是,他放弃了耕作,每天守在树根旁,希望能再次捡到撞死的兔子。
然而,他再也没有等到这样的好事发生,田地也因此荒芜了。
寓意:守株待兔的故事讽刺了那些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妄想不劳而获的人。
它告诫我们,要脚踏实地地工作,不能寄希望于侥幸和偶然事件。
掩耳盗铃有一个小偷看到别人家门口挂着一个精美的铃铛,非常想要据为己有。
但他知道,铃铛一碰就会发出响声,容易被人发现。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聪明的办法:用自己的手捂住耳朵,以为这样别人就听不到铃声了。
结果,当他去偷铃铛时,铃声还是惊动了周围的人,他也被当场抓获。
寓意:掩耳盗铃的故事讽刺了那些自欺欺人、以为自己的行为可以瞒过别人的人。
它告诉我们,要正视现实,不要逃避问题和困难,更不能采取自欺欺人的方式来应对。
杯弓蛇影有一个叫乐广的人,他邀请朋友来家里喝酒。
在喝酒的过程中,朋友发现酒杯里有一条蛇影在晃动,感到非常害怕,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
回家后,他因为这件事而生了病。
乐广得知后,急忙去探望朋友,并询问原因。
朋友告诉他酒杯里有蛇影的事情。
乐广回到家中仔细查看,发现原来是墙上挂着的一把弓的影子落在了酒杯里。
他把这个发现告诉了朋友,朋友的病也就好了。
寓意:杯弓蛇影的故事用来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的人。
亡羊补牢
战国时期,楚国的襄王是个昏君,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政事。
大臣庄辛多次劝说他要提高警惕,谨防秦国的侵略,楚襄王不仅不听,还大发脾气。
庄辛于是气愤地离开了楚国。
后来,秦国果然侵入楚国,占领了很多地方,楚襄王急忙派人请回庄辛谋求救国良策。
庄辛见他已有悔意,就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养了许多只羊。
有一天,他数羊时发现少了一只。
经过检查,原来是羊圈破了,夜里狼从破洞进来叼走了一只羊。
有人劝他赶紧修好羊圈,他说羊已丢了,还修羊圈干吗?
第二天,这人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羊又被狼叼走了。
他后悔了,赶紧修好了羊圈。
从此以后,他就再也没有丢过羊。
接着庄辛又分析了形势,认为楚国虽然暂时失利,但只要上下一心,就一定能重新振兴国家。
楚襄王听了庄辛的建议,果然楚国的形势有了好转。
守株待兔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二年级成语故事一、推波助澜。
从前,有一个叫小明的男孩,他非常喜欢帮助别人。
有一天,他在学校里看到一个同学摔倒了,他立刻跑过去扶起了那个同学,并且帮他擦干净了衣服。
这件事情让他的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感动,他们纷纷表扬小明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二、画蛇添足。
小明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有时候他也会犯一些错误。
有一次,他在做作业的时候,题目要求画一条蛇,可是他画完之后觉得不够好,就在蛇的身体上再加了一些线条。
结果,蛇变得很奇怪,看起来不像蛇了。
这件事情让小明明白了“画蛇添足”这个成语的含义,以后他就不再做无用功了。
三、亡羊补牢。
有一天,小明的妈妈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故事里有一个农夫,他的羊圈被狼偷袭了一次,他没有及时修补,结果第二次狼又来偷袭,这次他才赶紧修补了羊圈。
小明听完故事之后,明白了“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他学会了做事要及时,不能等到出了大问题才来后悔。
四、守株待兔。
小明的爷爷告诉他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农夫在田里辛苦劳作了很久,可是他却总是希望有一天能遇到一只兔子撞到树上,结果每天都在树下等待,却从来没有等到。
小明听完之后,明白了“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意思,他知道了不能只靠等待,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
五、杞人忧天。
有一次,小明的妈妈生病了,他非常担心。
他整天都在家里忧心忡忡,不敢出去玩,生怕妈妈的病会越来越严重。
后来,他的妈妈告诉他,自己只是感冒而已,不用太担心。
小明听了妈妈的话,才明白了“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的意思,以后他学会了要冷静分析,不要杞人忧天。
六、画龙点睛。
小明的爸爸是一位画家,他经常在家里画画。
有一次,小明看到他的爸爸在画一条龙,画得很好看,但是缺少了一点点点睛。
小明的爸爸告诉他,这就是“画龙点睛”的故事,他解释道,“画龙点睛”就是说在最后一笔上下功夫,使整件事情更加完美。
听完爸爸的解释,小明明白了这个成语的含义,以后他也会在做事情的时候,尽量做到画龙点睛。
七、金玉满堂。
小明的家里有很多书籍和文具,他的房间里也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玩具。
成语故事大全四字成语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有着千千万万的成语,以下是整理的四字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一)守株待兔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二)铁杵磨针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三)亡羊补牢这故事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以下是适合一二年级学生的成语故事:
1.亡羊补牢:讲述一个人在失去了一只羊后,及时采取措施修补羊
圈,防止更多的羊丢失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犯了错误要及时改正,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2.守株待兔:讲述一个农夫在树桩旁捡到一只撞死的兔子后,便每
天都守在那里等待兔子再次出现,结果却一无所获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依赖侥幸心理,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
3.狐假虎威:讲述一只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吓唬其他动物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吓唬人,要靠自己的实力去取得别人的尊重。
4.画蛇添足:讲述一个人在比赛画蛇时,因为觉得自己画得不够好
而给蛇添上了脚,结果却失去了比赛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恰到好处,不要画蛇添足。
这些成语故事都比较简单易懂,适合一二年级的学生阅读。
通过这些故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思维能力。
寓言四字成语故事大全四字成语的寓言故事有: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刻舟求剑、滥竽充数、亡羊补牢、井底之蛙、自相矛盾、买椟还珠、拔苗助长。
一、画蛇添足释义: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译文:蛇本来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它画上脚呢?二、拔苗助长释义: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
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
出处:先秦·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用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三、自相矛盾释义: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出处:先秦·韩非子《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四、亡羊补牢释义: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译文:见到兔子回头叫狗去追,这不算晚;羊被偷走赶紧加固羊圈,也还不迟。
五、买椟还珠释义: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二年级的50个成语故事及道理1.亡羊补牢故事:小明养了一只羊,不小心没关好羊圈的门,结果羊跑出去了。
第二天,小明找到了羊,但是羊被狼吃了一只腿。
小明感到非常后悔,他找来了兽医给羊治疗并让它养好。
从此以后,小明再也不敢懈怠了,时刻维护好羊圈,确保羊的安全。
道理:对于自己的错误要及时改正和补救,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了无法挽回的后果才后悔。
2.守株待兔故事:农夫李四看到田地里有只兔子经常跑过,于是他就守在田地旁边的一株树旁边等兔子撞树自残,直到有一天,愚蠢的李四仍然守在树旁边等兔子,然而兔子并没有撞树,最终李四只得到了一个无所作为的结果。
道理:只靠侥幸心理或者等待他人的失败来取得成功是愚蠢的,应该积极主动出击,努力奋斗。
3.杯弓蛇影故事:小明晚上经常听到屋外的声音,把自己吓得不敢睡觉。
于是,他决定换一间房间住,结果还是听到了一样的声音。
原来,这只是因为屋外的树在风中发出的摩擦声,小明误以为是蛇的声音。
道理:不要过多猜测和想象,以免陷入自己无法解脱的虚幻中。
4.鸡飞蛋打故事:小红去摘采农田里成熟的蔬菜。
摘菜的过程中,她不慎踩断了一颗鸡蛋,这让她心痛不已,因为她知道这颗蛋是一家人晚饭的食材。
从此以后,她学会了更加小心翼翼地处理事物,不让自己的大意影响他人。
道理: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注意周围的环境,不仅要保护好自己,还要考虑到他人的利益。
5.画饼充饥故事:小杰一天没吃东西,肚子非常饿。
他把一张白纸当成饼干,画上了美味的食物,然后把它吃了。
尽管肚子里没有真正填饱,但小杰通过这种方式暂时让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得到了慰藉。
道理:该努力的时候一定要努力,画饼充饥只是一种短暂的安慰,不能维持生活的需要。
6.心有余而力不足故事:小明在网球队参加比赛,左右太长时间没有进行剧烈运动,导致他的体力并不足以支撑住整场比赛。
最终,他败下阵来。
小明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决心加强锻炼,提高自己的体力和技能。
道理:光有意愿是不够的,还需要付诸实际行动,并做好充分准备。
成语故事道理1铁杵磨针: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2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3亡羊补牢: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4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5守株待兔:比喻只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6揠苗助长: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7买椟还珠:做事不能舍本求末,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
8滥竽充数: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9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
10按图索骥:比喻做事不能拘泥教条,墨守成规。
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
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11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
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12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13叶公好龙: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14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15自相矛盾: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16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
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17东施效颦:不要盲目效仿别人,否则很容易闹出笑话。
18卧薪尝胆:源于《史记专项王勾践世家》。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9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闻而又妄自尊大。
20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21熟能生巧: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勤学苦练掌握规律,就能找出许多窍门,干起来得心应手。
22刻舟求剑: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而动荡的时期,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其中一些成为了经典的成语。
这些成语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春秋战国历史密切相关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同领略那段激荡人心的历史。
1. 守株待兔:在战国时期,有位农夫姓东门,他日复一日地在地里盯着一根株树,一直守株待兔,希望等到兔子撞树而死。
有人对他的行为嗤之以鼻,认为他愚蠢可笑。
然而,就在很长一段时间后,东门农夫却真的见到了兔子撞死在树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机遇常常会悄悄降临,只要我们有耐心和信心,也许命运就会眷顾。
2. 掩耳盗铃:战国时期,有个小偷埋伏在一个铃声阵里,他觉得只要自己把耳朵捂住,别人就听不到他偷东西的声音。
于是他偷走了铃,然而他却并不知道,别人并不是依靠听到铃声来寻找小偷,而是通过其他的方式找到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充分展现了自己欠缺智慧和眼界的可悲。
3. 亡羊补牢:在战国时期,有个牧羊人不小心把一只羊弄丢了。
他费尽心思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这只羊。
尽管羊已经受了伤,但他还是马上进行治疗,给它包扎伤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情出了问题,及时补救,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亡羊补牢的成语也逐渐成为了劝人不留后悔之情的警句。
4. 秋风扫落叶:战国时期,有个落魄的士人在寻找知己时,到处奔波,但却一直没有碰到合适的人。
秋天的时候,他看到一片片飘落的落叶,秋风将它们扫到一起,便觉得它们心灵相通。
于是他决定修身养性,以此为念,终于与知音相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时势造英雄,合适的环境和机遇能够促进个人的成长,也能够使人们相知相惜。
5. 鹿死谁手:战国时期,有两位猎人同时发现了一只鹿。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夺着这只鹿的归属,却无法达成共识。
最终,鹿逃脱,谁也没有得到这只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争斗中没有团结合作,最终结果只会损失双方的利益。
短小精悍的成语故事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的方式表达丰富的语义,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几个短小精悍的成语故事。
1. 亡羊补牢在古代的中国农村,有位农民养了一群羊。
一天,他没及时关好羊圈的大门,结果一只羊跑了出去。
农民想到了成语"亡羊补牢",立即关好了大门,然后出去寻找丢失的羊,终于成功地将羊找回来。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及时补救错误,弥补损失。
2. 画蛇添足古代有个画家非常擅长画蛇。
有一天,他在一幅画上已经画好了一条真实逼真的蛇,但是他觉得这还不够,于是他还要在画上加上一双脚,结果却使整幅画变得不伦不类。
这个成语就是形容在本已完整的事物上做出多余的赘述或者改变,反而弄巧成拙。
3. 杯弓蛇影古代有个人喜欢喝酒,在一天晚上喝多了,醉酒的他看到一个杯子旁边的倒影,以为是一条毒蛇,吓得把杯子扔了出去。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人因为想象过度而感到惊恐不安,对事物产生错误的判断。
4. 守株待兔古代有个农夫砍树,结果砍到一根已经枯死的树干时,发现里面有一只大兔子。
农夫非常高兴,并且误认为只要坚守这棵树就能等到更多的兔子。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墨守成规,只靠等待侥幸成功,缺乏积极主动的努力。
5. 刻舟求剑古代有个人划船过河时,把剑掉到了水中。
当他把船刻开,用船底的孔捞剑时,他已经找不到剑了。
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比喻固执地坚持老一套的方法或者思维,不能适应新的变化或者环境。
以上是几个短小精悍的成语故事,它们通过简洁明了的故事情节,生动地阐释了成语的深刻内涵。
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点睛之笔,更是文化的传承与积淀。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运用成语,既能够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度,又能够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成语故事题目集锦《成语故事题目集锦》篇①:《亡羊补牢》从前,有一个农夫养了一群羊。
一天早上,农夫去羊圈喂羊的时候,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看,原来是羊圈破了一个洞。
邻居看到了就对农夫说:“你得赶紧把洞补上啊,不然你的羊会丢得更多。
”农夫却不以为然,心想:“就丢了一只羊,也许明天就不会丢了呢。
”结果第二天早上一看,又少了一只羊。
这时农夫终于急了,赶快找来了一些树枝和石头,把羊圈的破洞补得结结实实的。
从那以后,农夫的羊再也没有丢过了。
点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呀,出了问题要及时补救。
就像小朋友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犯了错误,不要总是拖着不管,要赶紧改正。
大家可不能像这个农夫起初那样,要勇敢地面对自己所犯的错,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哦。
篇②:《井底之蛙》在一口深深的井里,住着一只小青蛙。
它从来没有跳出过这口井,认为自己的小天地就是全世界。
有一天,一只从海上飞来的小鸟落在井口休息。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里来呀?”小鸟说:“我从很远很远的大海那边飞过来。
”青蛙听了十分诧异,它不屑地说:“海有多大?能比我的井大吗?”小鸟耐心地解释:“大海可广阔啦,无边无际的,你的井呢,和大海比起来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坑洼。
”青蛙听了很难相信,可它心里又有点好奇。
从那以后,青蛙决定每天练习跳跃,经过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它跳出了那口井。
看到外面的大千世界,青蛙才发觉自己以前是多么的无知。
点评:青蛙一开始目光短浅,但是后来它努力改变自己。
小朋友们可不能像一开始的青蛙那样做个井底之蛙,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勇于探索新世界,只要有决心和努力,就能够不断成长,就像这只跳出井的青蛙一样。
篇③:《小马过河》小马和妈妈住在河边的草原上。
有一天,妈妈让小马把一袋粮食送到河对岸的村子里去。
小马路过河边时,看到河水哗哗地流,心里有点害怕,不知道河水到底深不深。
它看到一头老黄牛在河边吃草,就问道:“牛伯伯,这河水深不深呀?”老黄牛回答说:“不深呢,这水才到我的小腿。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亡羊补牢的故事亡羊补牢的故事源自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也是一则智慧寓言故事。
故事根据古代农村生活的背景,讲述了一个农夫因疏忽引起的牧羊事故,以及他积极承担责任、勇于改过的品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以下是亡羊补牢故事的详细叙述: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农夫,他每天都要照顾一群羊群。
这些羊群是他的全部财富,他靠它们来养活家人。
农夫为了确保羊群的安全,每天都会带羊出去放牧。
他细心地选择了一个绿草如茵的大草原作为放牧地点,认为这里既环境优美,又有充足的食物供羊群食用。
一天,农夫在放羊的时候疏忽大意,没有紧闭羊圈的大门。
就在他处理其他事务时,一只小羊发现了这个机会,一跃而出,随即跑向远方。
农夫直到发现小羊已经离开了,才意识到自己的疏忽大意。
次日,农夫在清点羊群时发现,另外一只羊也不见了。
这使得他非常着急,他意识到自己的粗心已经导致羊群的流失。
他急忙想起了老人们常说的一句成语:“亡羊补牢”,他知道,如果不采取行动,他将会失去更多的羊。
于是,农夫开始了一段寻找迷失羊群的旅程。
他细心观察地势,根据羊群平时的习性,搜索着每一个可能藏匿小羊的角落。
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找到了离家出走的两只小羊,并将它们带回家。
农夫深感自责和忏悔,他开始思考如何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于是,他下定决心加固羊圈,修建坚固的围墙,确保将来的放牧活动不再发生同样的意外。
农夫付出了大量的努力,最终建造了一座高大牢固的羊圈。
从那以后,他的羊群再也没有迷失。
亡羊补牢这个故事深深地启示我们,对于犯错和失误,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悔恨和忏悔的阶段。
当我们发现错误时,应该立即行动,及时地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只有及时补救,我们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这个故事也讲述了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过失应负起责任的重要性。
农夫没有推卸责任,而是勇于承认错误,并且付出了行动来修复损失。
他的改过态度和决心给了他一个宝贵的机会,挽回了自己失去的羊。
亡羊补牢不仅在民间流传,也在商业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年级下册《守株待兔》道理: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心存侥幸,想不劳而获。
《拔苗助长》道理: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三年级上册《闻鸡起舞》主人公:祖逖、刘琨道理: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刻舟求剑》道理:讽刺了思想、方法保守僵化的人,不知道跟着情事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三年级下册《画龙点睛》主人公:张僧繇道理:比喻做文章、讲话在关键的地方用一两句点明要点,精辟、生动、有力。
《惊弓之鸟》主人公:更羸道理: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买椟还珠》道理: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南辕北辙》道理:目标和行动相反就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
《亡羊补牢》道理: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别人的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四年级上册《胸有成竹》主人公:文与可道理: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考虑和充分的把握。
《手不释卷》主人公:吕蒙道理: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五年级上册《大公无私》主人公:祁黄羊、晋平公道理: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水滴石穿》主人公:张乖崖道理: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五年级下册《入木三分》主人公:王羲之道理:原是形容书法笔力强劲的,后来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程门立雪》主人公:杨时道理:用来称赞尊师重道的精神。
六年级上册《竭泽而渔》主人公:晋文公狐偃道理: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目光短浅,而应该目光长远从长计议。
《响遏行云》主人公:薛谭秦青道理:声音高昂,已致阻挡了天上的流云,多用于形容声音嘹亮。
10 篇古代成语故事一、守株待兔从前,有一个宋国人,他的田里有一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这个人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
二、刻舟求剑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
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三、亡羊补牢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没有接受邻居的劝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羊。
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邻居的劝告,就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被狼叼走的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四、掩耳盗铃春秋时期,有一个小偷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动静不就等于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
十二生肖的成语故事配图的一、《亡羊补牢》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
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
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修,把窟窿堵上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了进来,又叼走了一只羊。
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
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二、《守株待兔》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阐述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时宜,来建立适当的政策与设施。
不可一味地遵循古法,认为古代圣人的政策就是好的,而不管适不适合当前社会。
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宋国有个农夫,有天在耕作时,看见一只兔子跑过来。
那只兔子可能太惊慌了,没注意前方,就撞上一棵树,把脖子撞断死了,农夫便不劳而获地得到那只兔子。
他想以后如果都可以这样得到兔子,就不需要再辛苦耕作了。
于是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在树旁等兔子送上门来。
结果从此以后再也没得到任何一只兔子,反而让自己成为全宋国的笑柄。
所以,用旧法来治理国家,就像这个守兔之人,根本会徒劳无功。
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守株待兔」,用来比喻拘泥守成,也用来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等着目标自己送上门来。
三、《为虎作伥》从前,在某一个地方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
有一天,它因为没有食物充饥,觉得非常难过。
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猎取食物。
正在这时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远处有一个人正蹒珊地走来,便猛扑过去,把那个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
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它再找一个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让那人的鬼魂获得自由。
那个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居然同意了。
于是,他就给老虎当向导,找呀找的,终于遇到第二个人了。
这时,那个鬼魂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脱,竟然帮助老虎行凶。
他先过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带子解开,衣服脱掉,好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
亡羊补牢相近的成语故事以下是 6 条亡羊补牢相近的成语故事:1. 掩耳盗铃:从前有个小偷,他看到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大钟,就想把它偷回家。
可是钟太大了,小偷就想,我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到钟声了嘛。
他就真的捂着耳朵去偷钟,结果被人家发现了。
这不是自欺欺人嘛!就好比有些人明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还假装看不见,到最后才发现问题大了。
唉,可别学这个小偷啊!2. 刻舟求剑:说有个人坐船过江,一不小心把剑掉进江里了。
他倒好,不赶紧去捞,而是在船舷上刻个记号,说等船靠岸了按照记号去找剑。
这人也太傻了吧!难道船走了剑还会在原地等他啊。
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人,环境都变了,还按照老一套来做事,那不就等着出问题嘛。
真得长长脑子啊!3. 守株待兔:有个农夫在田里干活,突然看到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
他就想,哎呀,这多好啊,坐这儿等兔子撞上来就行了。
从此他就天天坐在树桩边等兔子,地也不种了。
这不是痴心妄想吗?世界上哪有这么多不劳而获的好事啊。
咱可不能这么懒,得靠自己努力去争取啊!4. 画蛇添足:一群人比赛画蛇,有个人最先画完。
他可倒好,觉得不过瘾,又给蛇添上几只脚。
别人都说他,蛇哪有脚啊,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嘛。
有时候我们做事也是这样,明明已经很好了,非要再去弄些没必要的东西,反而把事情弄砸了。
可别干这种蠢事啊!5. 叶公好龙:叶公特别喜欢龙,家里到处都画着龙。
结果真的龙来了,他却吓得要死。
这就像有些人嘴上说喜欢什么,等到真的面对了,却又退缩了。
我们可不能做这样的人啊,既然喜欢就要真正去面对才行。
不然说得再好听有什么用呢!6. 南辕北辙:有个人想去南方,却驾车往北走。
别人告诉他走错了,他还说没关系,我的马好。
这不是糊涂嘛!目标和行动完全相反,怎么可能到达目的地啊。
就像有的人,心里想的和做的完全不一样,那肯定达不到想要的结果呀。
咱可别这么糊涂啊!我的观点是:这些故事都有着深刻的道理,提醒我们不要犯一些低级愚蠢的错误,要懂得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行为,不然只能是自食苦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