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 格式:docx
- 大小:25.72 KB
- 文档页数:10
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1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
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
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
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
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
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
翻译疲倦于湖海飘泊的生活,离开江陵乘舟沿江东归。
西风正盛,一日千里一般,今夜把我送到岳阳楼。
那湖中君山的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思绪翻腾,颇难平静。
独自倚栏凝思,天上的月亮好似帘钩。
三楚、七泽、九州雄伟险要。
人间美景,哪里比得上岳阳楼上所见呢?想祭奠屈原而不得,只能借登山临水,效渔儿樵子,抒发离忧之情。
回过头去呼唤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见杜若花开满了水中沙洲。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
徙倚:犹低回,有留连不舍的意思。
帘钩:门窗上挂帘子所用的钩子。
三楚:指西楚、东楚、南楚,包括湖南、湖北、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等地。
七泽:古来相传楚地有七泽(七个大湖泊)。
九州:指整个中国。
沉累:指屈原。
虞舜:上古的一位帝王,相传南巡时死于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下(在今湖南宁远县)。
赏析上片写词人登楼背景和楼上初见时的景致。
开头“湖海”二句,从自身落笔。
横空而起,抒发词人湖海飘泊和怀才不遇的感慨,词人曾在《请说归休好》诗中吐露过脱离官场的复杂心情:“请说归休好,从今自在闲。
”又说:“田间四时景,何处不开颜?”这种宦海浮沉而今欲归休的感受,贯穿全篇,使这首境界阔大、宏丽的词作中带上沉郁的格调。
“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
”承上意写经过长途的江面飘荡,终于来到了游览胜地岳阳楼上。
“日落”三句,词人纵笔直写登楼远眺的景色: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霭云雾,四周萦绕。
涉江屈原原文及翻译《涉江》是屈原晚年放逐江南时所作的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抒情诗。
以下是它的原文及翻译,一起来欣赏吧!涉江屈原原文及翻译原文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唉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怀信佗傺,忽乎吾将行兮!译文我自幼就喜欢这奇伟的服饰啊,年纪老了爱好仍然没有减退。
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身上披挂着珍珠佩戴着美玉。
世道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却高视阔步,置之不理。
坐上驾着青龙两边配有白龙的车子,我要同重华一道去游仙宫。
登上昆仑山啊吃那玉的精英,我要与天地啊同寿,我要和日月啊同样光明。
可悲啊,楚国没人了解我,明早我就要渡过长江和湘水了。
在鄂渚登岸,回头遥望国都,对着秋冬的寒风叹息。
让我的马慢慢地走上山岗,让我的'车来到方林。
坐着船沿着沅水向上游前进啊!船夫们一齐摇桨划船。
船缓慢地不肯行进啊,老是停留在回旋的水流里。
清早我从枉渚起程啊,晚上才歇宿在辰阳。
只要我的心正直啊,就是被放逐到偏僻遥远的地方,又有什么妨害?进入溆浦我又迟疑起来啊,心里迷惑着不知我该去何处。
水调歌头·泛湘江原文翻译及赏析水调歌头·泛湘江原文翻译及赏析水调歌头·泛湘江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水调歌头·泛湘江宋代:张孝祥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
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
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
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
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
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
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译文: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
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
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
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滩头洗足,夜色随急流从脚背流淌。
清晨,晾一头短发,感受清风丝丝的微凉。
吴地的山峦,楚地的湖泽,一路行遍山色湖光,只是还未到达早已心神驰往的潇湘。
买得一叶扁舟,罢官归来,又何妨。
这是天意作美,如今让我如愿以偿,正值盛夏六月,一帆顺风浮泛沧浪。
志趣高洁闲远,象秋蝉蜕壳于浊泥,在尘埃之外浮翔,又如庄周晓梦化蝶,翩然于水淡云闲之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
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
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
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恍惚可见——裁绿荷为衣,缀秋兰为佩,一身清雅脱尘的衣装。
啊,那是屈原手持一束沁人的琼芳。
湘水女神嫣然一笑,飘旋舞的霓裳,拨弄琴瑟的纤指下流泻幽怨的一曲清商,唤起行吟泽畔的屈子一腔报国的忠愤,写入《九歌》眷眷不忘那拂袖挥洒的文字,一字一句与日月争光。
呵,莫要让儿辈知晓一江湘水的遐想,这泛舟的乐趣悠渺不尽,正该我辈独享。
注释:濯(zhuó)足夜滩急,晞(xī)发北风凉。
吴山楚泽(zé)行遍,只欠到潇(xiāo)湘。
买得扁(piān)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
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濯足:洗脚。
晞发:晾干头发。
吴山楚泽:泛指南方的山水。
潇湘:湘水与潇水合流处称为潇湘,这里指湘江。
扁舟:小船。
付:给予,赐予。
沧浪:水名,这里指湘江。
蝉蜕尘埃外:蝉脱壳羽化飞上青天,这里表示词人超脱尘俗的胸怀。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赏析《登岳阳楼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1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古诗简介《登岳阳楼二首》是南宋诗人陈与义创作的组诗。
两首诗集登楼、观景、抒情、归途为一体,是不可分的。
第一首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第二首则是先对景物描写,然后再写归途,这首诗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翻译/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看日落君山。
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往南边可以看到丹枫。
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注释⑴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⑵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⑶徙(xǐ)倚(yǐ):徘徊。
⑷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⑸吊古:哀吊,凭吊。
⑹晴不风:晴空万里,波澜不惊。
⑺杪(miǎo)秋:晚秋。
⑻君山:全称君山岛,位于湖南岳阳东部的洞庭湖中。
⑼白首:白发。
这里指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色草。
⑽丹枫:经霜泛红的枫叶。
创作背景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梁甫吟原文翻译及赏析梁甫吟原文翻译及赏析梁甫吟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梁甫吟明代:刘基谁谓秋月明?蔽之不必一尺翳。
谁谓江水清?淆之不必一斗泥。
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
君不见桓公相仲父,竖刁终乱齐;秦穆信逢孙,遂违百里奚。
赤符天子明见万里外,乃以薏苡为文犀。
停婚仆碑何震怒,青天白日生虹蜺。
明良际会有如此,而况童角不辨粟与稊。
外间皇父中艳妻,马角突兀连牝鸡。
以聪为聋狂作圣,颠倒衣裳行蒺藜。
屈原怀沙子胥弃,魑魅叫啸风凄凄。
梁甫吟,悲以凄。
岐山竹实日稀少,凤凰憔悴将安栖!译文:谁谓秋月明?蔽之不必一尺翳。
谁谓江水清?淆之不必一斗泥。
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
君不见桓公相仲父,竖刁终乱齐;秦穆信逢孙,遂违百里奚。
赤符天子明见万里外,乃以薏苡为文犀。
停婚仆碑何震怒,青天白日生虹蜺。
明良际会有如此,而况童角不辨粟与稊。
外间皇父中艳妻,马角突兀连牝鸡。
以聪为聋狂作圣,颠倒衣裳行蒺藜。
屈原怀沙子胥弃,魑魅叫啸风凄凄。
梁甫吟,悲以凄。
岐山竹实日稀少,凤凰憔悴将安栖!注释:谁谓秋月明?蔽之不必一尺翳(yì)。
翳:云雾。
谁谓江水清?淆之不必一斗泥。
淆:搅乱,搞混。
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shū)忽成山溪。
倏忽:疾速,指极短的时间。
山溪:山峰和溪谷,形容高低之差异。
君不见桓公相仲父,竖刁终乱齐;“君不见”二句: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并尊为仲父,成就霸业,后来他宠信侍从竖刁等奸人,导致齐国大乱。
秦穆(mù)信逢孙,遂违百里奚(xī)。
逢孙:本秦将,秦郑结盟,留郑助守卫。
百里奚:原为虞大夫,晋灭虞,秦穆公闻其贤,委以国政,助秦穆公成就霸业。
赤符天子明见万里外,乃以薏(yì)苡(yǐ)为文犀(xī)。
赤符天子:汉光武帝刘秀。
赤符:即赤伏符,新莽末年流行的一种谶语,谓刘秀上应天命,当继汉统为帝。
以薏苡为文犀:把薏苡草看成是犀角。
薏苡,植物名,多年生草本,其果实仁即薏米,可食。
文犀:有文理的犀角。
苏轼《论子胥种蠡》原文及翻译译文1、苏轼《论子胥种蠡》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论子胥种蠡》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越既灭吴,范蠡以为句践②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逸乐,乃以其私徒属浮海而行,至于齐。
以书遗大夫种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子可以去矣!”苏子曰:范蠡知相其君而已,以吾相蠡,蠡亦鸟喙也。
夫好货,天下之贱士也,以蠡之贤,岂聚敛积财者?何至耕于海滨,父子力作以营千金屡散而复积此何为者哉岂非才有余而道不足故功成名遂身退而心终不能自放者乎?使句践有大度,能始终用蠡,蠡亦非清净无为而老于越者也,故曰“蠡亦鸟喙也”。
鲁仲连既退秦军,平原君欲封连,以千金为寿。
笑曰:“所贵于天下士者,为人排难解纷而无所取也。
即有取,是商贾之事,连不忍为也。
”遂去,终身不复见,逃隐于海上。
曰:“吾与其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使范蠡之去如鲁连,则去圣人不远矣。
呜呼!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蠡之全者,而不足于此,吾以是累叹而深悲焉。
子胥、种、蠡皆人杰,而扬雄,曲士也,欲以区区之学疵瑕此三人者:以三谏不去、鞭尸籍馆为子胥之罪,以不强谏句践而栖之会稽为种、蠡之过。
雄闻古有三谏当去之说,即欲以律天下士,岂不陋哉!三谏而去,为人臣交浅者言也,如宫之奇、泄冶③乃可耳,至如子胥,吴之宗臣,与国存亡者也,去将安往哉?百谏不听,继之以死可也。
孔子去鲁,未尝一谏,又安用三?父不受诛④,子复雠,礼也。
生则斩首,死则鞭尸,发其至痛,无所择也。
是以昔之君子皆哀而怒之,雄独非人子乎?至于籍馆、阖闾与群臣之罪,非子胥意也。
句践困于会稽,乃能用二子,若先战而强谏以死之,则雄又当以子胥之罪罪之矣。
此皆儿童之见,无足论者,不忍三子之见诬,故为之言。
(选自《东坡志林论古》)【注】①种蠡:越国大夫文种、范蠡。
②句践:越国国君勾践。
公元前494年,勾践射伤吴王阖闾,阖闾重伤死后,夫差即位。
勾践听闻夫差日夜练兵,欲报父仇,便不听范蠡的劝阻,想先发制人,范蠡便不再劝谏。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的意思“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乐府·行路难》第四句,其全文如下: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注释】1、子胥: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
《吴越春秋》卷五《夫差内传》:“吴王闻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赐属镂之剑,子胥……遂伏剑而死。
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
”又见《国语·吴语》【翻译】不要学许由用颍水洗耳,不要学伯夷和叔齐隐居收养采薇而食在世上活着贵在韬光养晦,为什么要隐居清高自比云月? 我看自古以来的贤达之人,功绩告成之后不自行隐退都死于非命伍子胥被吴王弃于吴江之上,屈原最终抱石自沉汨罗江中。
陆机如此雄才大略也无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惨的结局为苦。
(陆机)是否还能听见华亭的别墅间的鹤唳?(李斯)是否还能在上蔡东门牵鹰打猎?你不知道吴中的张翰是个旷达之人,因见秋风起而想起江东故都。
生时有一杯酒就应尽情欢乐,何须在意身后千年的虚名。
【鉴赏】此篇纯言退意,与第一篇心情有异。
通篇以对比手法,前四句言人生须含光混世,不务虚名。
中八句列举功成不退而殒身者,以为求功恋位者诫。
最后赞成张翰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
一篇之意三层而两折。
言虚名无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
而功成则须及时退身,一为避祸,二求适意自由。
这是李白人生哲学的基调。
此篇用典频繁,但不是自比古人,而是通过对古人的评论表达出至为复杂的心情。
首先对许由、伯夷与叔齐的弃世提出非议,可见前两首所说的“济沧海”“归去来”并非心甘情愿;可是,接着又对伍员、屈原、陆机、李斯之殒身政治表示不满。
弃世既不符合他的人生理想,济世又深感世情险恶,两边都不是他原意选择的出路。
西汉. 贾谊《吊屈原赋》注释及翻译《吊屈原赋》描写出一个善恶颠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表现对屈原深深的同情。
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西汉. 贾谊《吊屈原赋》注释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西汉. 贾谊《吊屈原赋》注释及翻译吊屈原赋(并序)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屈原,楚贤臣也。
被谗放逐,作《离骚》赋。
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
”遂自投汨罗而死。
谊追伤之,因自喻。
其辞曰: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
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
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
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
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
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
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谓随、夷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
吁嗟默默,生之亡故兮。
斡弃周鼎,宝康瓠兮。
腾驾罢牛,骖蹇驴兮。
骥垂两耳,服盐车兮。
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
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谇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
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
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螾?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
使骐骥可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
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
见细德之险征兮,遥增击而去之。
彼寻常之污渎兮,岂容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
注释[1]此赋是贾谊赴长沙王太傅任途中,经过湘水时所作。
屈原自沉于湘水支流汨罗江,贾谊触景生情,作此凭吊屈原同时亦以自伤。
[2]长沙王:指西汉长沙王吴芮的玄孙吴差。
太傅:官名,对诸侯王行监护之责。
谪(zhé):贬官。
[3]湘水:在今湖南境内,注入洞庭湖。
贾谊由京都长安赴长沙必渡湘水。
[4]《离骚》赋:楚辞既称辞也称赋。
[5]汨罗:水名,湘水支流,在今湖南岳阳市境内。
[6]因自喻:借以自比。
[7]恭承:敬受。
嘉惠:美好的恩惠,指文帝的任命。
俟罪:待罪,这里是谦词。
屈原塔宋·苏轼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注释楚:楚国,楚地,如今的湖南湖北一带,也泛指南方。
屈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相传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歇:停止,休止。
《说文》:歇,息也。
精魂:精神魂魄。
沧江:泛指江河,江流,因为水为苍色,所以称“沧江”。
沧,水深绿色,通“苍”。
投饭:投下饭食喂河里的生物让它们吃饱了就不在吃屈原的遗体。
古时荆楚之人有在农历五月初五将煮好的糯米饭和蒸好的粽糕投入江中祭祀屈原的习俗。
饥渴:饥饿的鱼龟虾蟹,属偏义复词,特指“饥”。
就死:赴死。
就,即也。
眷眷:依恋反顾貌,带不舍之意。
决:别也。
南宾:忠州南宾县,如今的四川丰都。
当时诗人侍父入京做官,途经此地。
子:指屈原,屈原的精魂。
沦灭:消亡,消失。
沦,没也。
此事:指诗人猜测造塔原因这件事。
考:老,长寿。
《说文》,考,老也。
七十曰老。
《说文序》中提到“考”属转注(古代造字方法之一)字,“考老是也”,正好呼应前句的“谁不死”,并与后面的“折”产生对比,两字才可以相较。
折:断,指死亡。
大夫:指屈原,屈原曾受楚怀王信任担任三闾大夫。
死节:为了保全气节、节操赴死。
《楚辞九章》:或忠信而死节兮。
翻译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直到今天,在仓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
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
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图非常强烈。
水调歌头·定王台原文翻译及赏析水调歌头·定王台原文翻译及赏析水调歌头·定王台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
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
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
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
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
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
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译文定王台建在洞庭湖之滨,位于古湘州地界上。
定王台虽然在历经千年之后已经堙没,但是遗迹尚存,那残存的台基,依然高耸百尺,令我想到定王台的修建者西汉的刘发。
想当年定王到此游玩时,一定是华盖如云,旌旗招展,如虹霓当空;千乘万骑前呼后拥,声势浩大;急管高歌之声似乎直抵云霄。
然而,屈指已几度春秋,昔日的繁华盛地变成了一派衰败苍凉,盛衰无常,兴废两茫茫。
登台远望,只见高大的树木枝叶枯落,长江无止息地向东奔流。
对此情景,想到国家的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而自己空怀一腔报国热情却无路请缨、壮志难酬,不由得发出了悲愤苍凉的感慨:书生报国无门,空自白头,而金兵猝然南下,侵占中原,犹如一夜北风生寒,导致万里河山支离破碎、残破不堪。
京都沦陷,皇家陵阙黯然被埋没在厚厚的云雾之中,令人愁恨不已。
念及此,我耿耿于怀,悲愤难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徘徊往来在秋风寒霜中,夕阳将落,更增人恨愁。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双调九十五字,上阕九句四平韵、下阕十句四平韵。
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望其母唐姬墓而筑,故名。
楚望:楚地的望郡。
唐、宋时,州、郡、县按地势、人口及经济状况划分为畿、赤、望、紧、上、中、下若干等级,形胜富庶的地区称“望”。
湘州:东晋永嘉时初置,唐初改潭州,词中指长沙。
危基:高大的台基。
自西刘:始建于西汉刘发。
霓(ní)旌(jīng):旗帜如云霓,形容仪仗之盛。
依约:连绵不断。
空白九分头:徒然白首。
词中用陈与义《巴丘书事》“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来表达作者请缨无路的悲愤。
七绝·屈原原文及赏析七绝·屈原原文及赏析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绝·屈原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译文屈原当时写下名篇离骚,手中没有刀却发挥了战斗作用。
当时楚国奸佞小人多贤德之士太少,只能在悲愤和绝望投入汩罗江。
注释屈子:指屈原。
屈原(前234——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楚人,是爱国主义诗人。
曾辅佐楚怀王,官至左徒、三闾大夫遭谗去职。
楚顷襄王时被放逐。
因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晚年投汨罗江而死。
楚骚:指的是《楚辞·离骚》,开了我国浪漫主义诗词的先河。
赋:赋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
手中握有杀人刀:喻指屈原作《离骚》所发挥的战斗作用。
艾萧太盛椒兰少:艾萧,即艾蒿,臭草,出自《离骚》。
这里比喻奸佞小人。
椒兰,申椒和兰草,皆为芳香植物,出自《离骚》。
这里比喻贤德之士。
一跃冲向万里涛:指屈原在悲愤和绝望中投汨罗江而死。
赏析这首诗毛泽东写于1962年。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浪漫主义诗词的开山鼻祖。
屈原的爱国精神千百年来鼓舞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仁人志士。
毛泽东在此诗中高度赞扬屈原的爱国精神,把屈原的才华、当时的世情、以及屈原在悲愤、绝望中的心境精炼和巧妙地作了艺术再现。
全诗语言精练简洁,笔锋犀利,比喻浅显明白,诗意深邃。
诗人生前特别爱读《离骚》,曾多次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收集各种版本的《楚辞》和屈原著作。
诗人运用诗句的艺术魅力,同情屈原的遭遇,诉说屈原能赋骚是因为手中有一支战斗之笔,用来捍卫自己和国家,同时歌颂了屈原强国抱负,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不屈服于恶势力而以身殉志的英勇无畏的形象。
屈原在《离骚》一诗中不仅讥刺群小,还把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殿前欢·楚怀王原文|翻译|赏析殿前欢·楚怀王这首曲子命意奇诡洒脱,说明作者的思路确是谁也羁缚不住的。
小伙伴们,要想知道更多关于殿前欢·楚怀王的古曲资料,可以来看看小编整理的殿前欢·楚怀王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介绍了解下。
《殿前欢·楚怀王》原文元代:贯云石楚怀王,忠臣跳入汨罗江。
《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
伤心来笑一场,笑你个三闾强,为甚不身心放?沧浪污你,你污沧浪。
译文及注释译文楚怀王不辨忠良,把忠心耿耿的屈原逼得投了汨罗江。
读罢《离骚》我空自惆怅。
屈子的精神品格可与日月争光。
伤心之余只有苦笑一场。
笑你这个三闾大夫心性太强,为什么不旷达超脱心胸开放?与其说是江水玷污了你,不如说是你玷污了汨罗江。
注释楚怀王:战国时楚国的国君。
公元前328-前299年在位。
忠臣跳入汨罗江:指屈原因楚怀王听信谗言,被放逐沅湘间,自沉汨罗江而死。
汨罗江,湘江支流,在湖南省东北部。
日月同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称赞《离骚》“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三闾:指屈原,他曾任三闾大夫。
沧浪污你,你污沧浪:《孟子.离娄上》云:“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沧浪,汉水的下游,这里指汨罗江。
赏析首句以楚怀王三字喝起,气势森然。
跟着说“忠臣跳入泪罗江”直接揭露和控诉历史和社会现实的不平。
三、四句是诗人对屈原的景仰和对历史的沉思,种种伤感、迷惑、反思,尽在“空惆怅”三字之中。
惆怅之余,又忽省悟。
第五、六句说从伤心转为失笑,笑屈原过于固执,活得不够洒脱,不懂得从“忠臣”的硬壳中自我解放身心,落得可悲的下场。
末句以问作结:“沧浪污你?你污沧浪?”诗人连对屈原投江也持非议态度,简直是石破天惊,令人不可思议。
这样写,表面上荒诞不经,其实,对屈原的讽笑,不过是冷峭苦涩的反诘,以摆出玩世不恭的姿态蔑视现实,以说屈原不值得为现实牺牲进而彻底否定丑恶的现实。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赏析《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赏析1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
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
常记鲒碕狂客,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
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
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
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
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
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州。
翻译大别山是我的知心朋友,它山势峭拔,高耸入云。
阔别十年今又与其重逢,景色清丽如故。
想起汉阳使君,他身穿羊裘,拄着拐杖,在大雪停后邀我登高。
千仞群山,一轮弯月,湖水清澈,楼阁倒映。
十年的岁月,仿佛一枕黄粱梦,还未察觉,岁月已匆匆而过。
今天你我重逢,在碧山头相互追逐,健步如飞。
畅饮美酒,评谈千古,感叹英雄豪杰都已逝去,不由得泪雨难收。
现在谁作鹦鹉赋?壮志未酬,只有满腔遗恨。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长调。
又名《元会曲》《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
此体上片九句,下片十句,共九十五字,平韵。
鲒碕狂客:代指汉阳使君。
古代有以籍贯称人的习惯。
杖策拥羊裘:《后汉书·逸民传·严光》隐士严光“披羊裘钓泽中”。
觞:古代盛酒器,作为动词时有敬酒,饮酒的意思。
鹦鹉:东汉末年祢衡不为曹操所容,后来终为黄祖杀害。
赏析这是作者送给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汉阳使君的一篇词章,汉阳使君姓名无法知晓,从词中知道他二人阔别十年,重会于大别山,感触颇深,因而赋词相赠。
上片起首二句,一语双关,既写人又写山,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大别山,我的朋友,高高地耸立在西州,十年后重新相会,山色依旧秀丽,映照着友人那清亮的眼睛,多么令人欢愉!下面转入对往事的回忆,“常记”三句,“鲒狂客”,指汉阳使君是一个豪爽狂放之人,拄着杖披着羊裘,在大雪初停时邀请自己登楼赏景,那时的大别山一派迷人的夜景,使人心醉,在千仞群山中,月亮从山头腾然升起,如被山吐出一样,明月照水,水光又映照楼台,使楼台通明,景色是那样清秀明澈,挚友们在一起畅游,逸兴豪情,何等尽兴!下片从回忆到现实。
李白写伍子胥的诗
嘿,朋友!你知道李白写过关于伍子胥的诗吗?李白这位大诗人,
那可是才华横溢,豪情万丈啊!
就像那首,“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 你想想看,伍子
胥那么有才能的一个人,却落得个被抛弃的下场,这多让人感慨呀!
这就好比一颗璀璨的明珠被扔在了黑暗的角落,无人赏识,多可惜啊!
再看里“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
斯税驾苦不早。
” 李白把伍子胥和屈原、陆机、李斯这些人物放在一起,这是为啥?难道不是在借他们的遭遇抒发自己心中的郁闷和不满吗?
李白写伍子胥,不就是在借古讽今吗?他自己壮志未酬,心中的抱
负无法实现,不就跟伍子胥的悲剧有那么点儿相似之处吗?
在我看来呀,李白通过写伍子胥,把自己对命运的无奈和不甘都表
达得淋漓尽致。
这也让我们更能感受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
深刻思考。
你说是不是呢?。
《思吴江歌》原文翻译及鉴赏《思吴江歌》原文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思吴江歌》原文翻译秋风起,树叶飞,吴江的鲈鱼鲜又肥。
离家三千里,想回未能回。
思念家乡的愁和恨,怎么也压抑不住,只能向天悲叹!《思吴江歌》注释①木叶:树叶。
②鲈鱼:即桂花鱼,古名银鲈、玉花鲈。
体侧扁,巨口细鳞,身有桂花色纹,肉肥嫩鲜美。
《思吴江歌》鉴赏读唐宋诗词,常常会遇到“秋风鲈脍”、“莼羹鲈脍”(莼(纯)羹:即莼菜汤。
莼,一种水生植物,叶椭圆,柔滑味美。
鲈鱼脍(快):即鲈鱼片)的典故,这典故就是出自张翰。
张翰,字季鹰,西晋吴郡吴人,家住吴江(即吴淞江)、太湖间。
其为人纵任不拘,时人比为阮籍,称之为“江东步兵”。
他本无意于功名,竟也鬼使神差到洛阳做了几年官,自然觉着很不适应。
其时“八王之乱”初起,齐王对他有笼络之意,他就更感到不可久留了,“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晋书》本传)这首诗当是思归时即兴吟成(此诗各本文字有异,此从最早著录本《岁华纪丽》)。
“秋风起兮木叶飞”,出句即见其思情的发动。
悲凉的秋风最易触动人们的节序之感和念远之情。
从时间上说,秋往往意味着岁暮的到来,使人觉着时光的流逝、流年的虚度。
从空间看,秋高气清,万木萧萧,视野一下空阔起来,不自觉中自有人在何方、家在何方之叹。
《楚辞·湘夫人》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句子,自是此句之本;不过,作为张翰来说,也不一定是有意地仿效,实在是一种语言定势、心理定势。
秋风一吹,使作者感到在洛阳羁留时间太久了;秋风一吹,又使作者想起往昔的乡居生活、家乡风物,第二句就自然接上了:“吴江水兮鲈正肥”。
鲈鱼,是作者家乡的特产,味极鲜美,秋天又正是鱼肥的季节。
“鲈正肥”着一“正”字,便与“秋风起”连上了,同时还流露了一种“正”当其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下两句就直抒其情了。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全诗意思及赏析“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这两句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伍子胥和屈原的遭遇,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和敬仰。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他为吴国的强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却遭到了吴王夫差的猜忌和杀害。
他逃到吴国的边境,被楚国的追兵赶上,他不愿受辱,就自刎而死。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忧国忧民,主张改革弊政,但却遭到了楚国贵族的反对和陷害。
他被放逐到汨罗江边,他看到楚国的前途无望,就投身于江中,以死明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伍子胥已经被抛弃在吴国的江面上,屈原最终也投身在湘水的岸边。
这两句诗的意境是:伍子胥和屈原都是忠臣义士,他们的遭遇都是悲剧性的。
他们的死亡,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国家的悲剧。
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人们怀念和敬仰。
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是:用典巧妙,对仗工整。
“子胥”和“屈原”,“吴江”和“湘水”,都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和地点,用在这里,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也使对仗更加工整。
“既”和“终”,“弃”和“投”,都是动词,用在这里,不仅使对仗更加工整,也使诗歌的节奏更加明快。
这两句诗的思想意义是:表达了对忠臣义士的赞美和对昏君佞臣的批判。
伍子胥和屈原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人,他们的遭遇都是因为昏君佞臣的迫害和嫉妒。
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
同时,这两句诗也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
伍子胥和屈原都是历史上的悲剧人物,他们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作者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希望人们能够吸取历史的教训,珍惜现在的和平和繁荣。
东方朔《七谏·沉江》原文|译文|赏析《七谏·沉江》为西汉辞赋家东方朔所作。
此辞先描述了屈原在投汨罗江前的痛苦挣扎;接着写了朝政的昏暗,以及屈原壮志未酬的遗憾和无奈;最后向君王表白了自己的忠诚。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七谏·沉江》原文两汉:东方朔惟往古之得失兮,览私微之所伤。
尧舜圣而慈仁兮,後世称而弗忘。
齐桓失于专任兮,夷吾忠而名彰。
晋献惑于孋姬兮,申生孝而被殃。
偃王行其仁义兮,荆文寤而徐亡。
纣暴虐以失位兮,周得佐乎吕望。
修往古以行恩兮,封比干之丘垄。
贤俊慕而自附兮,日浸淫而合同。
明法令而修理兮,兰芷幽而有芳。
苦众人之妒予兮,箕子寤而佯狂。
不顾地以贪名兮,心怫郁而内伤。
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
正臣端其操行兮,反离谤而见攘。
世俗更而变化兮,伯夷饿于首阳。
独廉洁而不容兮,叔齐久而逾明。
浮云陈而蔽晦兮,使日月乎无光。
忠臣贞而欲谏兮,谗谀毁而在旁。
秋草荣其将实兮,微霜下而夜降。
商风肃而害生兮,百草育而不长。
众并谐以妒贤兮,孤圣特而易伤。
怀计谋而不见用兮,岩穴处而隐藏。
成功隳而不卒兮,子胥死而不葬。
世从俗而变化兮,随风靡而成行。
信直退而毁败兮,虚伪进而得当。
追悔过之无及兮,岂尽忠而有功。
废制度而不用兮,务行私而去公。
终不变而死节兮,惜年齿之未央。
将方舟而下流兮,冀幸君之发矇。
痛忠言之逆耳兮,恨申子之沉江。
愿悉心之所闻兮,遭值君之不聪。
不开寤而难道兮,不别横之与纵。
听奸臣之浮说兮,绝国家之久长。
灭规矩而不用兮,背绳墨之正方。
离忧患而乃寤兮,若纵火于秋蓬。
业失之而不救兮,尚何论乎祸凶。
彼离畔而朋党兮,独行之士其何望?日渐染而不自知兮,秋毫微哉而变容。
众轻积而折轴兮,原咎杂而累重。
赴湘沅之流澌兮,恐逐波而复东。
怀沙砾而自沉兮,不忍见君之蔽壅。
译文及注释译文想那历史上的得失兴亡,看那群小误君祸国事桩桩。
尧与舜圣明仁义慈爱百姓,后世人常称颂永远不忘。
齐桓公用小人死后国乱,管仲耿介忠直美名传扬。
【导语】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百越地区(即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东、海南、⼴西及越南北部⼀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图腾祭祀的节⽇,该地区在端午⽇有以龙⾈竞渡形式举⾏部族图腾祭祀的习俗。
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屈原在该⽇抱⽯跳汨罗江⾃尽,统治者为树⽴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个别地区也有纪念伍⼦胥、曹娥等说法。
下⾯是为⼤家带来的:端午节古诗词:⽂天祥《端午即事》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端午即事宋代:⽂天祥五⽉五⽇午,赠我⼀枝艾。
故⼈不可见,新知万⾥外。
丹⼼照夙昔,鬓发⽇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译⽂五⽉五⽇是端午节,你赠与我了⼀枝艾草。
死者却看不见,新结交的知⼰却在万⾥之外。
往⽇能够为国尽忠的⼈,现在已经⽩发苍苍。
我想要从屈原那⾥得到希望,三湘相隔的⽐较远。
注释即事:就眼前之事歌咏。
故⼈:古⼈,死者。
新知:新结交的知⼰。
丹⼼:指⾚红炽热的⼼,⼀般以“碧⾎丹⼼”来形容为国尽忠的⼈。
夙昔:指昔时,往⽇。
灵均:形容⼟地美好⽽平坦,含有“屈”字的意思。
在这⾥指屈原。
三湘:指沅湘、潇湘、资湘(或蒸湘),合称“三湘”。
也可以指湖南⼀带。
隔:间隔,距离。
辽海:泛指辽河流域以东⾄海地区。
赏析 ⽂天祥德祐⼆年(1276)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度被谣⾔所诬陷。
为了表明⼼志,他愤然写下了这⾸《端午即事》。
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丝⽆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深处仍然满怀着“丹⼼照夙昔”的壮志。
这⾸诗塑造了⼀位像屈原⼀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夫形象。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出自唐代李白的《行路难三首》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簪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