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doc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5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如下是有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让·皮亚杰(1896年—1980年),男,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一生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他曾到过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院士的称号。
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有长足的发展。
1.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的实质就是适应,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不是一个数量的简单积累的过程。
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有机体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来适应环境,另一方面,有机体又不完全是消极适应,整个适应过程也是有机体内部积极构建的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并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
2.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机体器官和系统的发育成熟水平直接影响着认知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2)练习和习得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3)社会性经验:社会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文化的传递。
(4)平衡化:调节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发展的新建构。
3.认知发展的阶段他把人的认识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动作的分化,主要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
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逐渐获得客体的永久性概念,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
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命名事物。
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总7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内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发展不仅有量的增加,而且有质的变化。
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使个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发展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是连续的,各阶段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互相重叠地渐进,在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初期和后期都包含着前后相邻阶段的特点,发展中任何新的一步都是和以前的发展水平整合在一起的。
à连续性在某些年龄阶段会因为持续发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出现新的心理特征。
à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
发展顺序是不可逆的,每一发展阶段也不可逾越,个体都必须以同样的顺序,从低向高地发展每个阶段。
3.不平衡性指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心理各组成成分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虽然任何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起始时间有早有晚,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最终达到的水平有高有低,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也存在千差万别。
个体差异非常明显,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曲线都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但决不会完全重合。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他对儿童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实例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发端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有关研究。
一.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的实质是适应,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其中,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个体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的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是指儿童改变已有的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通过顺应个体的认知能力达到新水平;平衡:指同化和顺应间的均衡。
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
举例说明:比如给床边放一个玩具,当小孩看到时会伸手去抓它,多次之后最终拿到玩具。
这就是同化的过程;然而如果将玩具放入靠近床中心的位置,这时小孩看到时仍然会用手去抓(即使他原有的认知结构),但多次抓取之后他未能拿到玩具,这时他发现把床单拽着抖动时玩具会往床边动(即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这时他便拿到了玩具。
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过后他就会想当玩具在床边时,我只需伸手去抓就可得到,而当玩具在床中间时就需通过抖动床单来获得,这时便建立起同化—顺应之间的平衡。
二.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练习与习得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3.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4.平衡化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将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阶段。
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
语言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
特点:(1)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2)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
客体永恒性就是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依然能够认识到事物是存在的。
举例说明:爸爸离开了,没有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不能认识到爸爸依然存在,以为爸爸从此消失,不会有找的行为;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能够认识到爸爸是存在的,就会去找。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Piaget)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完成了关于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研究,为孩子们在学习和发展方面提供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是当今幼儿教育上受到家长、教师和学者关注的重要体系。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孩子的发展过程划分为4个基本的阶段,分别是:婴儿期,发展期,操作期,图像思维期。
皮亚杰认为,婴儿期是0-2岁期间,孩子们学习主要是通过感知和运动来实现,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一些重复性动作;发展期是2-6岁期间,孩子们通过翻看书和做练习来解决问题,观察实物和模型来看懂事物的内容;运作期是7-11岁期间,孩子们从实践中学习,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图像思维期是12岁以上,孩子们开始运用逻辑性判断和推理,从有规律的行动中得出结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高校和高等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不仅帮助教师合理安排并改进课程设置,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学习环境,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完成自我发展。
此外,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也有助于探究常见现象,如自我观念,情绪及特定社会行为等,进而有助于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由此可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高校与高等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有助于改善幼儿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判断权,使他们的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个体在从出⽣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此阶段⼉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图⽰。
⼿的抓取和嘴的吸吮使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段。
这⼀时期,⼉童的认知能⼒也是逐渐发展的,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
本阶段⼉童还不能使⽤语⾔和抽象符号来命名事物。
(2)前运算阶段(2-7岁) ⼉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在这⼀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由于语⾔的发展,使得⼉童的表象⽇益丰富,认知活动不局限于感知活动,但此阶段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
此阶段⼉童的⼼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还不能很好的把⾃⼰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
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刻版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此阶段⼉童的认知结构已发⽣了重组和改善,具有了抽象的概念,能够进⾏逻辑推理。
其标志是出现¡°守恒¡±的概念,能运⽤表象进⾏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但此阶段⼉童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持,因此,这⼀阶段⼉童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出现逻辑思维 此阶段⼉童的思维已经超越来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形式运算阶段(⼜称命题运算阶段)。
本阶段⼉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逻辑推理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
此阶段⼉童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拒绝规则。
以上四个阶段与阶段之间不是简单的量的差异,⽽存在质的差异。
前⼀阶段的⾏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阶段,⽽且不能互换。
每⼀⾏为模式源于前⼀阶段的结构,由前⼀阶段的结构引出后阶段的结构。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育的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
2、前运算阶段(前运思期,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思期,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思期,11-16岁)。
特色:
1、发展顺序维持不变,但具备个别差异。
2、具有普遍性(不具文化特别性)。
3、倚赖心智发展,但可以普遍化为其它功能。
4、各发展阶段都是在逻辑上有组织的整体。
5、各阶段的顺序就是自然的阶层(所有顺利发展的阶段都会存有前面阶段的元素参予合作,但后一阶段较之前面的阶段,更加相同,而且更加统整)。
6、每个阶段,在思考模式上会表现出质的不同,而不仅仅是量的差异。
实际应用领域
父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皮亚杰的理论来支持孩子的成长。
教师也可以使用皮亚杰的理论来帮助他们的学生。
例如,最近的研究表明,同年级和同龄的孩子在衡量基本加法和减法准确性的任务上表现不同。
处在心智发展的前运算和具体内容运算水平的儿童继续执行算术运算(例如乘法和加法)的准确性相近;然而,在具体操作层面的孩子已经能以更高的精度顺利完成乘法和加法问题。
教师可以采用 piaget 的理论,通过与学生和学生家长探讨教学大纲,介绍班上每个孩子在每个科目上的立场。
一个人的认知成长阶段与另一个人不同。
认知发展或思维是一个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积极过程。
智力进步的发生是因为每个年龄和发展时期的人们都在寻找认知平衡。
要实现这种平衡,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已有想法的视角来理解新体验。
婴儿了解到可以用与熟识的物体相同的方式捕捉崭新物体,而成年人则将当天的头条新闻表述为他们现有世界观的证据。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个体认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标志着该阶段的年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阶段。
各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逾越,也不能颠倒,所有个体都遵循这一发展顺序,阶段具有普遍性。
但受主体因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各阶段的出现可以提前或推迟。
皮亚杰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这里的运算并不是形式逻辑中的逻辑演算,而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等四个阶段。
1.感知运算阶段(0-2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
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更多新的刺激和客体被同化到先天的反射中。
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
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这一阶段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从出生到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逐渐发展。
一个很大
的进展是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儿童大约在9-12月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是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识活动的基础。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活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不再像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依靠实际动作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进行思维,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直觉中解放出来。
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尚未获得认知运算,他们进行的是半逻辑思维。
这一阶段的个体具有泛灵论倾向,无法区分有生命的事物与无生命的事物,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事物同样也具有情绪、动机等生命特征,如儿童说“你踩在小草身上,它会疼得哭”。
自我中心主义也是前运算阶段个体的认知特征,自我中心主义是指个体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经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应和看法。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证明了个体的自我中心的倾向。
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只注意事物变化的一个方面而不能同时注意事物变化的两个纬度。
由于思维的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原因,
这一阶段的个体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守恒是指物体不论形态怎么变化,即使在排列和外观上发生了变化,其物质的量也保持相同。
皮亚杰曾做过一个液体守恒的实验。
在实验中,向儿童呈现两只相同的玻璃杯,杯中装有等量的液体,在儿童确知两只杯中的液体是等量的之后,实验者把其中一杯液体倒入旁边一只较高、较细的杯子中,液面升高,然后问儿童新杯子中的水比原来杯子中的水多一些还是少一些,还是一样多。
结果发现,大多数3-4岁的幼儿会回答“多一些”,因为他们只注意到了杯子的高度;5-6岁的儿童处于守恒的转折阶段,他们似乎已经意识到必须同时考虑杯子的高度和粗细,但在比较时却出现困难;8岁以后的儿童能够意识到一个维度的变化总是伴随着另一个维度的改变,水的总量不变。
所以,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思维上没有达到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儿童已经获得长度、重量、面积、和体积等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但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在形成概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景相联系,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更具有灵活性、系统性和抽象性,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
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⑴命题之间关系
本阶段个体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他们不仅能考虑命题与经验之间的真实性关系,而且能看到命题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能推论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⑵假设-演绎推理
本阶段的个体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假设-演绎推理是先找出各种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再系统地评价和判定正确答案的推理方式。
他们能在考察问题细节的基础上,假设某种理论或解释是正确的,再从假设中演绎出从逻辑上讲应该或不应该出现某些经验现象。
然后检验他的理论,看这些预见的现象是否确实出现。
⑶抽象逻辑思维
本阶段的个体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⑷可逆与补偿
本阶段的个体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
例如,对于“在天平的一边加一点东西,天平就失去平衡,怎样使天平重新平衡”的问题,他们不仅能考虑把所加的重量拿走(逆向性),而且能够考虑移动天平的加重的盘子使它靠近支点,即使力臂缩短(补偿性)。
⑸思维的活跃性
本阶段的个体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不符而违反规则。
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教师和家长不宜采用过多的命令和强制性的教育,而应鼓励和指导他们自己做决定,同时对他们考虑不的地方提出建议和改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