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劳动——自由六问(之二)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5
劳动的自由与自由的劳动_马克思“非物质劳动”时代新意解读劳动的自由与自由的劳动:马克思“非物质劳动”时代新意解读在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中,他对劳动以及劳动的自由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服务业的兴起,非物质劳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关于劳动的自由以及自由的劳动的解读,来探讨非物质劳动在现代社会中的新意。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马克思对劳动的自由的理解。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自由应该是在无产阶级摆脱资本主义压迫的基础上实现的。
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成为资本家的雇佣工人。
马克思认为,只有当劳动者不再被剥削,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时,劳动的自由才能真正实现。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各种解放工人阶级的策略,如组织工会,争取工人权益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形式的非物质劳动兴起,例如知识劳动、文化劳动、情感劳动等。
这些非物质劳动不再依赖于传统的生产资料,而是依靠思维、创造力和交流能力等无形的资源。
这些劳动形式的出现使得马克思对劳动的自由的理解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现代社会中,非物质劳动的自由体现在对工作场所的选择权上。
与传统的劳动力市场不同,非物质劳动者更加注重工作环境、自我实现和成长等方面。
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能够满足他们个人价值观和兴趣的工作,而不仅仅是被迫为了生计而工作。
这种自由的劳动方式也反映了劳动者对自身的认同和尊重。
除了劳动的自由,自由的劳动也成为了非物质劳动时代一个重要的概念。
传统劳动强调的是工人对自己劳动过程的控制,而在非物质劳动中,创造力和自主性变得尤为重要。
非物质劳动者需要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进行工作,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根据需要进行创新和变革。
这种自由的劳动方式强调了个体的独立性和能动性。
美学原理中自由劳动的理解自由劳动是美学原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个体的自由与创造力,以及对审美价值的贡献。
自由劳动是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的基石,它是一种与外部物质利益无关的自我实现。
首先,自由劳动强调了个体的创造力和独特性。
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审美眼光和创造能力,通过自由劳动,个体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转化为具体的艺术作品。
这种创造力和独特性不仅仅反映在美学作品中,也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绘画、音乐、舞蹈,还是写作、烹饪、设计,人们可以通过自由劳动将自己的独特才华发挥到极致,从而创造出令人赞叹的作品。
其次,自由劳动强调了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自我实现。
在自由劳动的过程中,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创作方式和领域。
这种自由选择不受外部权威和约束,个体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创作欲望去创造。
无论是选择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还是选择表达特定的主题,自由劳动赋予了个体以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真正实现自我。
此外,自由劳动在美学原理中还强调了对审美价值的贡献。
美是一种主观体验,通过自由劳动产生的美学作品能够与观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引发思考和感悟。
美学作品具有启发性和激发性,能够让人们对自身生活和周围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自由劳动不仅仅是个体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更是为整个社会带来美的魅力和价值,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自由劳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
首先,自由劳动的自我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和条件。
艺术家需要有稳定的物质基础和充足的时间空间来进行创作,才能更好地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
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艺术家可能因为物质压力和生活琐事而无法专注于艺术创作,这也成为了一种制约和限制。
其次,自由劳动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艺术创作需要一种社会氛围和价值观的认同,才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推崇。
然而,在某些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对艺术的尊重和理解可能不够,这会给艺术家的自由劳动带来困扰和阻碍。
劳动节劳动者的自由与尊严劳动节,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旨在纪念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伟大贡献。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仅应该庆祝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更要关注劳动者的自由与尊严。
一、劳动者的自由劳动者的自由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不受任何不当干涉和限制,享有言论、组织和职业选择的自由。
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自由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侵犯劳动者自由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
首先,劳动者应该享有言论自由。
劳动者有权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包括对工作环境、待遇和权益的意见。
没有言论自由,劳动者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难以使自己的声音被听到。
其次,劳动者应该享有组织自由。
组织自由是指劳动者有权组织工会或其他形式的集体组织,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利益。
组织自由的存在可以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使他们在困难时能够团结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最后,劳动者应该享有职业选择的自由。
职业选择的自由是指劳动者有权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职业,而不受任何歧视或限制。
只有在拥有职业选择的自由下,劳动者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自我发展和价值。
二、劳动者的尊严劳动者的尊严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不受歧视和贬低。
尊严是每个人基本的人权,也是劳动者应该得到的应有待遇。
首先,尊重劳动者的劳动。
劳动是每个人的天性和责任,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工作都应该受到尊重。
劳动者的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其次,平等对待劳动者。
在工作中,劳动者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不论是性别、种族、宗教还是其他因素都不应成为对待劳动者的标准。
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劳动者才能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最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劳动者的权益是应该得到保护的,任何侵犯劳动者权益和尊严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
政府和雇主应该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确保劳动者在工作中受到尊重和保护。
总之,劳动者的自由和尊严是劳动者应该得到的基本权利和待遇。
只有在自由和尊严的基础上,劳动者才能真正感受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为社会和自我带来更多的幸福和尊严。
马克思关于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论述一、概述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思想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论述。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劳动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更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针对马克思对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和阐述。
二、劳动的本质及其与人的关系1. 劳动是人类生活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和本质。
人类通过劳动来生产物质财富,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改善生活条件。
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中的重要环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与自然界的中介,通过劳动人类改变自然,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2. 劳动与人的关系马克思强调,劳动是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通过劳动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意义,劳动让人感到充实和有尊严。
但是,由于私有制度的存在,劳动也成为了剥削和压迫的工具,让人们失去自由和尊严。
劳动与人的关系是复杂而多变的,马克思呼吁消灭剥削,实现劳动与人的和谐统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马克思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念1. 劳动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劳动,人可以实现自身的才能和潜能,提高自身的素质,获得自由和尊严。
劳动让人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让人获得真正的自由。
2. 消除剥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私有制度是阻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原因。
私有制度使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剥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使人们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马克思呼吁消除私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让人们共同享有生产成果,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佳制度形式。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是公有的,人们共同管理生产,共同享有生产成果,人的劳动不再受到剥削和压迫,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能,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自由劳动名词解释美学
自由劳动是指个体在不受强制性约束的情况下,能够自主选择
从事的劳动活动。
这种劳动是基于个体的自由意愿和自主决定,而
非受到外在强制性因素的影响。
自由劳动的名词解释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
在美学的范畴中,自由劳动可以被理解
为一种艺术创作的自由表达和个体创造力的展现。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自由劳动可以被理解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
中的自由表达和创造力的展现。
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通常是基于
内心的自由意愿和个人的审美追求,而非受到外部强制性因素的影响。
这种自由劳动的特点在于艺术家能够自主选择创作的方式、内
容和形式,从而在作品中展现个体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此外,自由劳动也可以被理解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
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常常通过自由劳动来表
达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美的追求。
这种自由劳
动的表现形式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艺术家通过这些形式来展现个体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自由劳动是艺术创作中的重要
概念,它体现了艺术家的自由表达和创造力展现。
通过自由劳动,艺术家能够在作品中展现个体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从而为观众带来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
马克思对劳动与自由关系的理解本文主要从马克思的角度来探讨劳动与自由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获得自由的最本质、基础乃至最重要的因素。
劳动可以增进人类精神上的自由,也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物质上的束缚,扩大空间和视野,释放自己的潜力,是人类获得更大的自由的过程。
然而,过度的劳动也会带来消耗和苦难,从而使人们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
因此,保护劳动者的权利,改善劳动环境,是实现自由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马克思与劳动与自由的关系1.1克思对劳动的理解马克思是公认的“社会主义之父”,被誉为“社会学之父”,他的社会主义概念和共产主义理论给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获得自由的最本质、基础乃至最重要的因素,是进入世界历史发展过程的依据,也是人类获得自由所不可缺少的基础。
因为劳动使人们可以增强精神力量,发掘并实现自己的潜力,从而形成不断向前进步的人类自由发展的进程。
1.2动与自由劳动不仅可以改善和改变物质条件,而且也可以增强人们精神上的自由。
劳动过程扩大人类的思维视野,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的潜力并发挥其潜能,让人们有更开放的社会观念,更开放的看待世界,更开放的对待生活,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
此外,劳动还可以消除社会中的物质差距,使人们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有效地协助人们获得自由。
二、过度劳动的苦难2.1动的消耗追求物质奢侈品,欲望和生活安逸带来的劳动压力是十分巨大的,它会导致人们时间精力的消耗,使人们精神上和身体上都感到极大的疲劳。
过度劳动可能会导致精神分裂、神经衰弱、抑郁症和其他心理问题的发生,从而使人身心俱疲,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
2.2动的苦难除了劳动的消耗之外,还有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经历的苦难,特别是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往往因为缺少基本的人权保障而受到更多的苟且,因此也受到更多的痛苦。
市场经济发展较快,劳动者有时会被迫经受不定量、不定期、低薪的劳动条件,又或者被迫超负荷劳动,甚至因此而饱受苦难。
三、实现自由的手段应从体制和政策层面来实现自由的目标,打破贫富差距,帮助劳动者享有基本的权利保障,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马克思对劳动与自由关系的理解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劳动人类将无法生存。
然而,马克思却认为,不,自由也是如此。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同时也是获得自由的手段,二者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
劳动属于精神文明,自由属于物质文明。
马克思曾经说过:“自由只能存在于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的状态中。
”可见,自由与财富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要么你就同贫穷抗争到底,要么你就与贫困保持一定距离。
”这是一句深刻的格言。
但是,面对一些人将无产阶级革命引向绝路的情况,一些无产阶级领导人也声称:“贫穷是一种腐蚀剂,使人意志衰退,而剥削阶级就是用贫穷来腐蚀无产阶级。
”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贫穷并非是一种腐蚀剂,而是孕育自由的温床。
这段话就是告诉我们劳动与自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虽然劳动是获得自由的唯一途径,但是,也正因为劳动本身,才让我们更加接近自由,当我们能够自由地工作时,我们就会想尽办法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如旅游、购物等。
可以看出,当我们能够劳动时,我们就会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
另一方面,我们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付出劳动后,自己得到了快乐,我们也能从中获得劳动带来的自由。
所以,我们应该多方面努力,去追求我们想要的自由,那样才会拥有最大的自由。
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节省开支,合理地消费,给自己买一些实用的小礼品或贵重的礼物等。
这样做也能让我们在精神上和经济上得到自由,因为当你在经济上能够独立时,你就有权利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
所以,劳动与自由,二者是相互依赖的,二者不能割裂。
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具有目的性,而且具有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指出:“所谓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通过人们自觉地从事自己的活动来实现的。
”这表明,自由与劳动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是互为条件的。
我们只有在自觉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彻底地进行劳动,否则就会像恩格斯说的那样:“我们谈论的绝不是处在完全独立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的具体的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不断变化的、追求各种欲望满足的个人。
中小学作文《自由四问》从古至今,自由像空气般供给着人类。
从关于群体自由的美国独立宣言,到关于个体自由的联合国人权宣言;从革命者陈岩为自由奋笔写就《我的自白书》,到几天前我市某校初一女生为“自由”竟然离家出走,我不禁有些迷惑于自由,深思起自由来。
现写《自由四问》,算是我对自由的思考。
问题一:青少年的自由是什么?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发现自由只是相对的。
也就是说,自由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当你从困难中挣脱时,你可以是自由的,但困难消失后的你依然不能为所欲为,所以你又成了“不自由”的。
于是得出了结论:自由也是一种心态。
问题二:我们的自由是否真的存在?答案一定是“是的”。
自由虽是相对的,但它同时也取决于你自身的感受与想法。
如果你感到劳累或并不开心,那么你可以是不自由的,可如果你满足并且享受于当下的生活,那么自由便围绕在你的身边,时时向你招手。
当我明白了自由的存在时,我发现自由其实是一种对生活的享受。
问题三:自由和放任的界限在哪里?其实自由和放任只有一线之隔。
不然那些使自己极度自由的人怎么会被迫进入“牢笼”。
纵观古今中外,哪一位英雄、伟人是极度自由的?哪一位放任之人会有自己的事业?人们的生活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的自由是有底线和原则的,突破了底线和原则就是放任。
问题四:自由给我们什么启示?读了上述的材料,我深切明白了自由,并且对它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那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快乐才是自由。
翻过陡峭的山峰,体会生活的快乐,穿过层层迷雾,感受阳光的温暖。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不吃一堑,怎长一智!屈原曾作《九问》,我如今写的《自由四问》,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我明白了自由,懂得了快乐。
中小学作文《最好的生活》窗外是和着鸟叫的风,窗内是摊在书桌上的书。
书就那么摊着,一张既不精致也不简陋的书签就这样搁在上面;笔筒里的钢笔,铅笔,圆珠笔,不怎么整齐,不怎么花哨,也不怎么多;白白的台灯不是很起眼,白天它是熄着的,可一到晚上就是最重要的;眼镜乖乖地躺在盒子里,画架上那幅未完全的画依然在那儿,藤椅背上挂着一件刚晾好的衣服。
劳工权益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劳工权益应当得到充分保障。
首先,劳工权益是一项基本的人权,每个劳动者都应当享有基本的工作条件和权益保障。
正如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说过,“自由的意义在于每个人都应当有机会获得一个体面的生活。
”这就意味着劳工应当有权利获得公平的工资、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合理的工作时间。
如果这些基本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劳工将会陷入贫困和不公平的境地,这不仅违反了人权精神,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
其次,劳工权益的保障有利于推动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良好的劳工权益保障可以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时,合理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也能够减少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增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所说,“劳工的福利是整个社会的福利,因为社会的繁荣福祉取决于劳动者的幸福和满意。
”。
最后,劳工权益的保障也是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劳工权益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加强劳工权益的保障,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这不仅是对人权的尊重,也是对社会进步的需要。
正如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中所提到的,“每个人都有权利享有工作、自由选择职业、公平和满意的工作条件以及保障对失业的保障。
”。
反方辩手观点,劳工权益的过度保障会对经济发展和企业生存造成负面影响。
首先,过度的劳工权益保障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和负担,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为了保障劳工的权益,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成本,如提高工资、改善工作条件等,这些都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
如果劳工权益保障过度,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甚至导致倒闭,这对整个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
其次,过度的劳工权益保障也会削弱劳动者的灵活性和竞争力。
在一些过度保护劳工权益的国家或地区,劳动法律过于严格,导致雇主不愿意雇佣新员工,因为一旦雇佣了员工,就很难进行解雇,这样会降低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得劳动市场更加僵化,劳动者的竞争力也会受到影响。
自由与劳动——自由六问(之二)
自由与劳动——自由六问(之二)赵磊(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编辑部)马克思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换言之,作为人的类本质,劳动这种活动本身就应该是“自由”和“自觉”的。
但是马克思又说:“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象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
换言之,现实中的劳动恰恰不是“自由”的,而是“不自由”的。
没办法,说到自由,就不得不讨论“劳动”。
因为,在自由与劳动之间,的确存在着令人万分纠结的关系。
我注意到,俞吾金认为,自由不应当仅仅是一个“认识论”问题,而应当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在我看来,俞先生的意思是,自由不应仅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问题,而且更是一个内生于人类生存的问题。
从本体论的维度出发,俞先生强调:自由“是以人实际上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为基础的”(俞吾金)。
在我看来,虽然俞先生对自由的解读颇具唯心主义色彩,但是他毕竟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俞吾金把自由的本体归结为“自由时间”,就是对马克思有关“劳动时间缩短”思想的深刻领悟。
正如马克思所说:——“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25页);——“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须和
外在目的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6页)尤其应当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主张劳动价值论的马克思居然提出了这样的看法:“以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这表明财富本身是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222页)马克思的这句话隐含着非常深刻的含义:劳动价值论存在的基础不是丰裕,而是贫困。
一旦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财富充分涌流出来,一旦社会财富不再建立于贫困的基础之上,那么,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财富的尺度”!这真是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
在彻底消除了贫困之后,由于财富的衡量尺度将不再是劳动时间,劳动价值论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赵磊)。
问题在于,到那时,衡量社会财富的尺度将是什么呢?马克思说:“那时,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22页)马克思的上述看法之所以深刻,就在于这些天才的思想与我们越来越体会到的事实是一致的: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呈反比关系。
事情越来越清楚:一切自由都是建立在“缩短劳动时间”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闲暇是自由的基础。
没有闲暇,一切所谓自由都是挂在嘴上的自由,说说而已,当不得真。
不少新自由主义者把言论自由、结社自由、迁徙自由等当作自由的真谛。
其实,这些自由固然是必要的,但它们并非自由的全部内容,更非自由的真谛。
请看马克思是怎么说的吧:——物质生产“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
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
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
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6-927页)马克思把“工作日的缩短”看作是“自由王国”的“根本条件”,足见他对闲暇时间的强调和重视。
在今天,闲暇通常被理解为“无所事事”(它或者是财富过剩的结果,或者是工作岗位短缺的结果)。
“无所事事”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自由,还不是真实的自由,尽管它是走向真实自由的起点。
比如,当代的人们发现,金钱和财富并没有为其主人带来自由,正是在于“异化”所导致的自由时间的丧失。
马尔库塞对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有着深刻的体认,他认为:自动化有可能把作为现存文明基础的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
的关系颠倒过来,即有可能使劳动时间降低到最低限度,而使自由时间成为主导的时间,其结果将是对各种价值作彻底的重估(参俞吾金)。
对此,我深有同感和共鸣(赵磊)。
自由时间的延伸以劳动时间的缩短为前提,因此,科技的发展是人类获得自由的客观物质条件。
问题在于,劳动这种人类活动是不是自由的?理论上讲,自愿的劳动是自由的活动,因为这种活动自身就是目的。
换言之,在这种活动中,劳动不再是人类谋生的手段,而是人的第一需要。
于是问题又回到:
只有从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才能成为第一需要,只有减少劳动时间从而获得和增加自由时间,劳动才能成为第一需要。
可见,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的必然结果。
其实,闲暇在本质上并不是“什么都不干”(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什么都可以不干”)、更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愿意的活动。
没有闲暇,就没有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
如果说,“闲暇”(即“时间的自由”)是自由的基础,那么“剩余”(产品剩余、劳动剩余、时间剩余)就是自由的前提!鲁品越先生对马克思的“自由全面发展”有很好的解读:——“正是有了剩余劳动,人类才创造了各种超越生存目的的劳动——艺术性劳动,创造了各种剩余劳动结晶——音乐、绘画、宗教、神话、哲学等等文化产品,由此产生了人类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剩余劳动是人类从自然界的支配下获得的自由,人类通过它来建构和展示自身无限丰富的人性,按照美的规律来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鲁品越)综观人类社会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对剩余的控制权,决定了谁是自由的主体。
换言之,谁控制了剩余,谁就控制了自由时间,谁就获得了自由(比如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本家阶级);失去了剩余所有权,你就必然失去自由时间,也就必然失去自由(比如封建社会的佃农,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者。
至于奴隶社会的奴隶,连必要产品的所有权都不具备,遑论对剩余产品的所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