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 格式:docx
- 大小:19.10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历史】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知识点+练习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农业合作化原因: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2、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开始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
先后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3、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4、手工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1、工商业改造方式:从1954年开始,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
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2、结果: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3、赎买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
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4、三大改造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6、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1、三大改造后,我国农村的主要生产组织形式是()A.互助组B.家庭个体劳动C.农业合作社D.人民公社化2、下列关于手工业改造的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A.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B.1955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C.1956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国家通过赎买政策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A.实行赎买政策B.成立生产合作社C.建立人民公社D.实行“一国两制”4、同仁堂是我国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中药名牌老店。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5课三大改造一、选择题1.下表是遵化市西十里铺村1952—1956年经济结构和收入发展变化的情况。
与表中变动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B.土地改革的完成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2.如果想了解我国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下列文件中可以为我们提供帮助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B.《关于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C.《中国土地法大纲》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有人问一位被称为“纺织大王”的资本家为什么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这位资本家说:“是的,我是一个资本家,但是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
”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A.对农业的改造B.对手工业的改造C.对养殖业的改造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4.“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
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地来接受这种改变,是史无前例的。
”材料中的“和平方法”是指()A.人民公社B.合作社C.土地改革D.赎买政策5.下列选项是我国从1949年到1956年经济发展的数据。
其中最能说明“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结论的是()A.合作社经济由1.5%上升为53.4%B.资本主义经济由6.9%下降到不足1%C.公有制经济由21.3%上升为92.9%D.国营经济由19.1%上升为32.2%6.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A.西藏的和平解放B.土地改革的完成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7.以下图示有助于学习三大改造的()A.原因B.实质C.途径D.影响二、非选择题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1年12月,在中共中央出台的《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中,毛泽东加上了这样一段话:“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课题5三大改造课题研究生本教育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②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⑴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⑵适当补充课外材料,训练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并在过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因为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学,学生不好理解,因此把它作为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探究、自主合作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课题研究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提问,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五三大改造?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找出不懂的问题或能提出哪些问题?找学生回答后老师提出问题,如下:1、什么是三大改造?2、三大改造的基本任务是什么?3、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主要形式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学生阅读“穷棒子精神”。
大家看看能说明什么通过不同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到学生的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加强学习的有效性。
说明了我们建立生产合作社的优越性。
【课后小结】【作业布置】4、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什么?5、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是什么?其主要政策是什么?6、三大改造何时完成?有什么历史作用?三大改造存在什么缺点?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三大改造,即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形式,意义和缺点。
第5课三大改造
1、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事件是()
A.开国典礼 B.完成了土地改革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完成三大改造
2、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
A、 1956年
B、 1954年
C、 1955年
D、 1953 年
3、下列事件不属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过渡的是()
A. 社会主义工业化
B. 农业合作化
C. 手工业合作化
D.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4、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属于伟大创举事件是()
A、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
B、建立手工业
C、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
5、认为到1956年底,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依据是()
A.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任务
B.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
D.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6、“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
”“和平方法”指的是 ( )
A.实行股份制 B.廉价收购 C.赎买政策 D.无偿没收。
第5课课题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备课时间月日执行时间月日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重点难点重点: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难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教具准备教学程序个人随笔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一、自学与交流:(我的课堂,我的舞台)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1)背景:①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②国家经济情况有了根本的好转。
党和政府参照苏联的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
(2)过程:①一五计划②实施:1953-1957年③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④成就:超额完成:工矿业、农业、交通运输(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建成、1954年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等。
)2、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1)制定宪法: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贯穿着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
)(2)一届人大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经毛泽东提名,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53年,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赎买等多种形式进行的。
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第5课三大改造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农业合作化(1)原因:①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仍是__一家一户__分散经营的,这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形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__农业生产合作社__,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结果:__1955__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__手工业生产合作社__。
易混易错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土地属于农民。
(×)提示:我国在土地改革之后,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民。
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土地的性质由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公私合营1.原因:①私营工商业中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严重扰乱经济秩序。
②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__社会主义公有制__经济。
2.形式: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__公私合营__。
3.政策: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赎买__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__全行业公私合营__的高潮。
5.三大改造的完成(1)完成:到__1956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__资本主义工商业__的社会主义改造。
(2)评价①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__社会主义公有制__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我国从此进入__社会主义初级__阶段。
②不足: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易混易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教案课标内容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答教材中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联想能力和归纳史实说明问题的能力。
(2)、教师通过自己设计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编写读书提纲,进一步掌握阅读历史教材的基本方法。
(2)、指导学生完成本课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开展访问、调查研究活动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不仅建立起工业化的基础,而且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引导学生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难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先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向当地的人民代表了解人民代表
的活动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情况。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我国封建土地制度是怎样被废除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成效?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指出: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没有解决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还没有确立起来。
因此,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完成之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如何把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化成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如何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总之,如何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为党和人民政府当时的主要任务。
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新中国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之后,党和人民政府决定怎样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教师在适当补充讲述的基础上,解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本目第一段和卡通问答,明确“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因与内涵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的时间。
(2)、教师提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的要点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要点。
实际上,“一五”计划的基本内容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内容的具体化。
(3)、教师提问:第一个五年计划何时完成?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后回答后,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出厂》、《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等图片,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感性认识和民族自豪感。
(4)、教师提问: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怎样制定和何时颁布的?由此引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讲述。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教师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是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通过的,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教师提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什么关系?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场》图,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观察能力。
(6)、教师提问:何谓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是怎样进行的?三大改造有什么历史意义?
小结
教师提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的?随后引导学生讨论,最后从政治、经济和法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1)通过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剥削阶级消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2)三大改造有基本完成,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状态结束,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惟一的经济基础;(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作业: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知识归类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参照苏联的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时间:1953---1957年。
4、一五计划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
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5、成就:1957年提前完成:A.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B.以铁路为中心
的交通运输业大为改观;C.农业也有发展,粮、棉连年增产。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建成、1954年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等。
)
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1、制定宪法:195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人大)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宪法贯穿着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
2、一届人大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经
毛泽东提名,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三、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底。
2、内容:1953年,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
会主义改造。
3、方式和途径: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对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赎买等多种形式进行的。
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4、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