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 格式:ppt
- 大小:4.24 MB
- 文档页数:46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北宋概况1.建立者:赵匡胤2.存在时间:960-1127(亡于金)3.都城:东京(又称汴梁、汴京,今河南开封)二、北宋的政治制度1.中央行政体制(1)“二府”: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负责行政);枢密院(负责军政,只有调兵权,最高长官为枢密使,由文官担任——崇文抑武)(2)三司:盐铁、户部(不是六部中的户部)、度支,负责财政,最高长官为三司使(又称“计相”)(3)禁军管理机构“三衙”(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分割枢密院军权,拥有统兵权(但无调兵权)(4)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权力2.地方行政体制(1)三级管理:路—府、州、军、监——县(2)路设“四监司”:安抚司(帅司)、转运司(漕司,统管地方财政)、提点刑狱司(宪司)、提举常平司(仓司)3.监察制度(1)中央:台谏(知谏院、御史中丞)(2)地方: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4.治国方针:崇文抑武(1)罢免宿将兵权(削实权——“杯酒释兵权”)(2)文官任枢密院长官(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3)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地位5.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原因: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的历史教训)(1)削实权: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2)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但造成“强干弱枝”“内实外虚”局面)(3)制钱谷:将铸币权收归中央(4)文官任知州(5)设通判监察地方6.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二府三司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加强皇权(2)设置“参知政事”进一步牵制宰相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北宋的统治危机——边防危机与财政危机(1)边防危机:辽宋皇帝与兄弟相称,给辽“岁币”;西夏向宋称臣,给西夏“岁赐”(2)财政危机:三冗两积累(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2.目的:富国强兵3.措施(1)经济(富国):青苗法: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打击大地主);市易法:官府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打击大商人)——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但遭到强烈抵制(2)军事(强兵):保甲法:并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但没有达到强兵的目的)。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单元分析】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可分三个阶段: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元朝的统一。
宋朝强化中央集权,内部统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也取得突出成就,但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
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突出两个方面:一两宋在政、经、文、军等方面的变化;二是各民族之间相关方面的交融,进而突出其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时空坐标】【依据时空坐标建构知识体系】(1)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政治方面(2)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实现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深化探究】一、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
后内地刺史加授节度使衔。
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
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
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第五单元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和民族政权的并立——五代、辽、宋、夏、金[复习目标]1.掌握北宋建立后的形势及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正确评价这些措施对结束藩镇割据和经济文化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2.掌握从五代十国到宋金对峙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并超过北方的原因和表现,系统认识我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
同时,总结分析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概况和特点。
3.分析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原因,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结局等提高分析、认识能力。
4.掌握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史实,全面认识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正确评价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和战关系.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对边疆地区开发所起的作用。
5.能再现两宋时期的科技、文化、史学及艺术成就,了解学校、书院等教育发展的史实,认识这些文化成就出现的原因及历史地位。
[要点梳理]本单元叙述的是从朱温907年建立后梁到1276年南宋灭亡共360多年的历史,涉及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各封建王朝。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朱温于907年建立后梁,此后在50余年中,中原地区相继更迭为唐、晋、汉、周,与此同时,在南方和北方,先后并立的有10个汉族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
在此期间,北方的契丹建立辽。
960年北宋建立后,在20多年中,消灭了地方割据政权,完成了中原和南方的相对统一。
中国境内处于辽、宋、夏鼎立。
女真兴起后,先后灭辽和北宋,又出现了金与南宋的对峙。
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各民族又一次重新组合的时期。
我国又一次处于分裂割据和南北对峙局面,各民族政权先后并立,各少数民族先后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宋代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在与各少数民族关系中,虽不时处于屈辱状态,但汉族仍保持了这一时期主体民族的地位。
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难点:1)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2)王安石变法1、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①宋太祖把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④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2、评价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利:①防范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安定,加强了中央集权;②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弊:①行政效率低下,因循保守;②"三冗”,,积贫(内),, 积弱(外)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1)背景:①"三冗两积”,内忧外患,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庆历新政”失败。
(2)主要内容:①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②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3) 影响①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②消极: A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B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弓|起激烈争议。
C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1)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2)元朝的民族关系难点:无突出难点一、契丹族-辽、党项族-西夏、女真族-金、蒙古族--元二、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体系建构 ★辽宋夏金元时期(916 年-1368 年)一、重大史实1、北宋的建立 960 年,后周将领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 史称北宋。
新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现局部统一。
2、宋初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1) 目的:改变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防止“陈桥兵变”重演。
(2) 措施:● 强化中央集权:①行政:派文官出任知州,设通判制约,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④监察:设立路级机构,对各州进行监控。
地方逐渐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 分散相权,强化皇权:①二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为正副宰相,掌行政;枢密院专掌军政。
②三司: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
③三衙:三衙统领禁军,枢密院掌调兵权,相互制约。
● 崇文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抬高文官地位。
(3) 特点:①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②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③崇文抑武,加强监督。
④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4) 影响:积极影响: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两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领域分类 发展概况 经济 发展 农业 多熟制、经济作物、边疆开发、经济中心南移完成; 手工 宋名窑、元青花、煤燃料、黄道婆、印刷、造纸、造船; 商业 基层市场、榷场、纸币;城市集镇;坊市瓦解;漕运海运; 制度政策 人身束缚松弛:户籍、赋役和优抚救助发展; 政治 阶级矛盾 市民阶层、门第淡化;农民V 地主;民族矛盾(四等人); 内外政局 民族政权并立到大统一;边疆管辖;陆、海丝绸之路交往; 制度政策 宋二府三司三衙、台谏、禁军;知州通判、转运司、路州(府)县制; 元中书省、行省路府州县; 文化 思想教育 程朱理学;书院、乡约族规家训;科举南北分卷; 文史艺术 宋词、元曲和话本;书画个性;少数民族文字; 科学技术 火药、活字印刷、罗盘针;沈括、郭守敬、王祯;消极影响:一是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杂,财政开支庞大;二是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三是地方财政困难。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时空定位】【知识结构】【阶段特征】辽宋夏金元(960-1368年)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民族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具体可分3个阶段: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西夏的对峙,元朝的统一。
宋朝强化专制集权,内部统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也取得突出成就,但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民族交战处于劣势,与这段时期爆发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相互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考情考向分析】(1)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宋代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方面,如科举制的完善、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对宋代理学发展的考查也有涉及。
(2)命题趋势: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进步发展时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预计试题命制仍会关注社会热点,如改善营商环境、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流动等。
【备考策略】(1)应抓住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即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认识宋元时期制度创新对后世的影响,重点掌握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表现与影响,深层认识宋元时期儒学的转型,理解这一时期科技文化的繁荣及其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2)抓住本单元的核心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如二府三司、转运使,宋代“商业革命”、程朱理学、发明本心、行省制等。
(3)基于核心素养的考查趋势,需要通过理学家的言论,了解理学的主要内容,认识理学服务于专制统治的本质;了解理学对后世的影响,能够客观、辩证地看待宋代理学对当时及后世产生的影响,培养历史解释素养;通过阅读《东京梦华录》、赏析《清明上河图》等文学绘画作品,了解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对城市结构面貌带来的影响,认识文学艺术作品的史料价值,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基础知识排查】考点1 北宋建立及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被部下拥立为皇帝,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专题四沟通与进步——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和元朝的统一内容导航01 阶段特征02 学问整合03 易错概念04 重难深化05 专题训练辽宋夏金元时期,封建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连续进展,是中华文明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
政治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中心和地方的关系从分化地方事权到强化行省权力。
由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加强;门第观念进一步淡化经济商业进展从互市贸易到市镇富强,市民阶层兴起,门第观念淡化;农耕经济连续进展,商品经济高度富强,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商税收入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海外贸易富强,消灭很多大港口。
政府鼓舞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思想文化思想教化从儒学复兴到程朱理学,文学艺术从宋词元曲到书法绘画。
儒学吸取佛教、道教的思想,确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
科技创造制造消灭高峰民族关系辽宋夏金从局部割据到南北对峙,元朝统一后实行行省制度。
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斗又有和议,但“和”是主流。
各民族间经济文化沟通频繁。
边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方面政治制度1.北宋:强化中心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1)中心:二府三司制。
(2)地方:派文官出任知州,增设通判,彼此制约;地方行政机构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3)军事制度: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实行募兵政策。
(4)监察制度:宋朝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台谏合一。
2.辽夏金: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西夏制度基本仿照北宋;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猛安谋克”制。
3.元朝(1)中心: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3)监察制度:监察机构严密法律与教化1.法律:宋朝编纂《宋刑统》《天圣令》;元朝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