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执行评分表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附件三
死亡病例质量考评表
科室: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主管医师:
诊断
1、现病史中主要症状描述是否详尽:是□否□是否有描述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症状:是□否□
2、体格检查是否详尽:是□否□
3、入院诊断及死亡诊断是否规范(疾病名称、病因、解剖、病理生理):是□否□
4、首记鉴别诊断、诊断依据是否规范:是□否□是否三种疾病以上:是□否□
5、48h内是否有主治或以上职称医师查房记录:是□否□
6、每周是否有副高以上或科主任(缺高级职称)查房记录:是□否□
7、上级医师查房记录是否有详尽的诊断分析和指导性治疗意见:是□否□
8、抢救记录是否详尽、及时完成:是□否□
9、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是否详尽:是□否□
10、是否签署尸解同意书:是□否□
11、用药是否存在“三超”现象:是□否□
12、是否存在Ⅲ、Ⅳ、Ⅴ级等项否决内容:是□否□
13、是否达到Ⅲ、Ⅳ、Ⅴ级病案标准:是□否□
14、其他:
检查人员:时间:。
术前讨论制度执行评分表术前讨论是医疗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旨在通过团队讨论和交流,制定并执行最佳的治疗方案,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为了提高术前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制定和执行评分表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术前讨论制度执行评分表的内容和要求,以及其对医疗质量的意义。
1. 评分表的内容1.1 术前讨论的时间和地点:评分表需要记录术前讨论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以便追溯和监督。
1.2 参与人员:评分表需详细列出参与术前讨论的相关人员,包括主刀医生、麻醉医生、护士、手术室技术人员等,确保各方的参与和合作。
1.3 讨论议题:评分表应包含具体的讨论议题,如手术的性质、手术步骤、手术风险等,以明确讨论的重点和目的。
1.4 内容要点:评分表需要记录讨论过程中提到的关键要点,如患者的病情、手术技术、麻醉方法等,确保重要信息的传递和记录。
1.5 结果和决策:评分表应介绍术前讨论的结果和最终决策,如确定手术计划、制定手术方案、安排手术时间等,以保证决策的明确性和一致性。
2. 评分表的要求2.1 清晰明了:评分表需要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格式呈现,确保信息的清晰传递和易于理解。
2.2 完整准确:评分表应全面准确地记录术前讨论的各个环节和关键信息,避免遗漏和错误。
2.3 规范统一:评分表的编写和使用需要遵循统一的规范,确保评分表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方便评估和改进。
2.4 保密性和隐私保护:评分表中的患者信息应进行隐私保护,避免泄露和滥用,确保合法合规。
2.5 追溯和审查:评分表应具备追溯性和审查性,方便后续的质量评估和问题处理。
3. 术前讨论制度执行评分表对医疗质量的意义术前讨论制度执行评分表对医疗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评分表可以帮助团队成员全面了解手术的准备情况和要求,减少沟通和信息交流的不足。
其次,评分表的使用可以促进术前讨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讨论的质量和效果。
再次,评分表可以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工具,方便进行术前讨论制度的监督和改进,减少操作失误和不一致性,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1、死亡病例应在患者死亡一周内组织讨论。
2、讨论死亡病例前,负责主治的科室或经治医师需积极作好准备,并通知本科及相关科室参加。
3、讨论时,由主治科室的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医师主持,负责介绍及解答有关病情、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分折意见(病例由经治医师报告),会议结束时由主持人作出总结。
4、死亡病例讨论由经治医师记录,并将讨论的综合意见载入病历中。
死亡病例讨论记录表危重病人抢救制度1、抢救危重病人应按照病情严重程序和复杂情况决定抢救组织工作。
(1)一般抢救由有关科室急诊医师和当班护士负责。
(2)危重病人抢救应由该科室急诊主治医师和急诊护士长组织抢救。
(3)遇有大批病人、严重多发伤等情况时,由立即报告医务科,组织专科医师共同抢救。
2、急诊室护士应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遇有危重病人应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护士长,并及时给予必要的处理,如吸氧、吸痰、测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
3、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要严肃、认真、积极主动,听从指挥,即要明确分工,又要密切协作。
4、抢救工作中遇有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困难时,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上级医师要随叫随到,迅速参加抢救工作。
5、对病情变化、抢救经过、各种用药要做好记录,要求及时、准确、清楚、扼要、完整,井要注明执行时间。
因抢救病人未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6、口头医嘱要准确、清楚,尤其是药名、剂量、给药途径与时间等,护士要复述一遍,避免有误,即时记录于病历上,并补开医嘱和处方。
7、各种急救药品的安瓶、输液空瓶、输血空袋等,用完后应暂行保管。
以便统计与查对,避免医疗差错。
8、一切急救用品实行“四固定”制度(定数量、定地点、定人管理、定期检查维修),各类仪器要保证性能良好,急诊室抢救物品一律不外借,用后归放原处,定期做好清洁、消毒、清理补充等工作。
9、病人经抢救病情稳定或需转入病房或手术室治疗者,急诊科应派人护送;病情不允许搬动者,需专人看护或经常巡视;对已住院的急诊病人应定期追踪随访,以利提高救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