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图像技术原理与案例》第4章 视频显示
- 格式:pptx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31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华中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出版社第四章数字视频及编辑4.1电影与电视4.2电视图像数字化4.3数字视频的获取4.4 数字视频编辑技术4.5 数字视频后期特效处理技术4.6 数字视频技术的应用第四章数字视频及编辑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电影的放映原理。
(2)掌握几种主要的电视制式,并能分析它们之间的不同。
(3)掌握主要的数字视频获取设备基本操作和获取数字视频文件的方法。
(4)了解一种视频编辑软件的核心概念及基本操作。
(5)了解数字视频的基本编辑和特效处理技术,并熟悉一种后期特效处理软件。
第四章数字视频及编辑4.1电影与电视4.1.1电影原理及历史4.1.2电视工作原理4.1.3电视制式简介4.1.4视频信号类型4.1电影与电视4.1电影与电视在当前的媒体形式中,最受人追捧的、最能长时间吸引眼球的莫过于视频。
无论是在电视机上看到的电视节目,还是在电影屏幕上看到的电影大片,以及在计算机上看到的动态图像,都属于视频范畴。
4.1.1电影原理及历史电影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
现代社会的飞跃式发展,使得电影的变化非常迅速。
最早拍摄的电影如法国的《工厂的大门》、美国的《梅.欧文和约翰·顿斯的接吻》、德国的《柏林风光》,以及稍后的叙事片,如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鲍特的《火车大劫案》等,与当代电影相比,如《星球大战》、《大白鲨》、《终结者》、《侏罗纪公园》、《辛德勒名单》等,技术和手段等都不可同日而语。
后者拍摄的技术、技巧和方法,以及所蕴含的文化氛围和内涵,都大大超过了前者。
电影以一种神奇的方式紧密地联系着人们的生活。
4.1.1.1电影的放映原理和拍摄电影是人类史上的重要发明,它借助了照相化学、光学、机械学、电子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原理。
如果大家见过电影胶片的话,那么应该知道,电影胶片上的影像都是一格格的静止图像,而为什么人们能够在电影屏幕上看到连续、活动的图像呢?这其实就涉及到了电影的放映原理。
qt视频采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视频采集的基本概念,掌握QT环境下视频采集的相关知识。
2. 学生能了解视频采集流程中的关键步骤,如设备选择、参数设置和数据读取。
3. 学生能掌握视频采集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QT框架进行视频采集,并编写相应的代码实现基本功能。
2.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熟练使用视频采集设备和软件,具备调试和优化视频采集方案的能力。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项目中遇到的视频采集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计算机视觉和多媒体技术的兴趣,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发挥个人优势,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3.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增强自信心,培养面对挑战的勇气和毅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项目为导向,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对计算机视觉和多媒体技术有一定了解,对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目标导向,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视频采集基本原理:包括视频信号的概念、视频采集流程和关键参数。
- 教材章节:第一章 视频基础- 内容列举:视频信号类型、采样率、分辨率、帧率等。
2. QT框架介绍:介绍QT框架的基本特点,以及其在视频采集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 QT框架基础- 内容列举:QT框架原理、信号与槽机制、图形视图框架。
3. 视频采集编程实践:- 教材章节:第三章 视频采集编程- 内容列举:摄像头设备选择、参数设置、图像读取与显示、视频保存。
4.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教材章节:第四章 视频采集问题处理- 内容列举:设备打开失败、参数设置错误、图像显示异常等。
《视频解密》中文版(第四版)第四章视频信号概述第四章视频信号概述视频信号的种类繁多─可以按扫描行数,隔行扫描还是逐行扫描,模拟视频还是数字视频分类。
本章主要描述常见视频信号的格式和它们的时序。
数字分量视频的背景数字分量视频,在用于广播传输或录制的目的时,才会从分量格式(YCbCr或R’G’B’)编码成复合的NTSC、PAL、SECAM格式。
由于576i PAL制式视频素材转换成SECAM制式非常困难,所以欧洲广播联盟(EBU)更倾向于使用数字分量视频。
不管是PAL制式或SECAM制式的国家节目源,数字视频信号的格式都是必须相同的,这样就允许编码成想要的复合视频信号格式进行广播应用。
经过运动图片协会和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的协商,为了节目源的国际交流,使用统一的数字频标准,包括480i系统。
编码范围为了平衡信号超出范围的失真和最小量化的失真而选择适当编码范围。
虽然视频信号的暗点电平很好定义,但是由于视频信号和设备存在公差,白点电平的定义很难统一。
噪声,增益变化,通过滤波器时的瞬态响应都会导致信号超出正常范围。
YCbCr或R’G’B’格式分量信号,每个采样点采用8比特或10bit。
虽然8比特数字化编码带有较大的量化失真,但最初认为视频源本生固有的信号失真掩盖了8位量化失真。
然而如果视频源本身无失真,那么量化失真将会在那些亮度信号缓变的地方体现出来。
此外,编辑环境中的设备之间传输信号时,都会对YCbCr或R’G’B数据增加两比特数据的小数以减少四舍五入对信号的影响。
由于这些原因,所有的视频前端设备都采用10比特的YCbCr或R’G’B’数据,允许2比特的小数数据,而保持高位YCbCr 或R’G’B’数据不变。
起初规定YCbCr三个分量采用相同的编码范围。
由于白电平比黑电平的限制更敏感,Y信号在白电平附近有更大的余量,所以这个编码范围进行了修改。
8比特Y电平的正常范围为16~235,而3比特CbCr电平范围为16~240(电平128是无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