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7.68 KB
- 文档页数:5
七年级语文教案《黄河颂》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黄河颂》。
(2)理解诗歌《黄河颂》的主题和情感,了解作者对黄河的赞美和敬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黄河的敬畏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黄河颂》的主题和情感。
2.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黄河颂》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诗歌《黄河颂》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1. 导入:(1)播放《黄河大合唱》的片段,引起学生对黄河的关注。
(2)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 朗读和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黄河颂》。
(2)学生自主背诵诗歌《黄河颂》。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深入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和拓展:(1)教师总结诗歌《黄河颂》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黄河的历史和文化。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黄河颂》,并对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有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引导他们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讨论和分享,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分享。
2. 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发音准确、语调自然、表达流畅。
3. 思考和表达:评估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注意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语言规范。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篇1课时计划20xx年上期总第课时计划课时第课时课题:黄河颂教学内容:《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能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学习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3、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重难点及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设计: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以诗歌第二节的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教学资源与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1)、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
黄河,伟大的母亲河!(2)、学生欣赏。
黄河奔腾不息的画面。
师(配画音):这就是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3)、师:1938年,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领土,黄河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华夏民族的优秀儿女啊!带着黄河的英雄气魄,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板书:黄河颂。
二、欣赏《黄河颂》,感受激情1、师: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
让我们来欣赏一曲黄河的深情颂歌。
(听录音磁带。
)2、师:同学们,欣赏了《黄河颂》,老师的胸中也激越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们觉得老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明确:激昂、雄健、悲壮!3、教师配乐诗朗诵。
《黄河颂》语文教案《黄河颂》语文教案15篇《黄河颂》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溢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同学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布置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边倾听《捍卫黄河》的歌曲边欣赏有关黄河图片导入课文《黄河颂》。
二、知识积累1、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6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时代背景当时,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抗日战争全面迸发,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诗人随八路军行进在黄河边,雄奇壮丽的山河,面对伟大而坚强的抗日军民,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黄河颂》语文教案2【教学目的】1、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歌词所表达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教学难点】揣测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1、安排同学课前查找有关黄河影视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的历史文化,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3、老师也收集与黄河相关的资料并准备VCD《黄河颂》。
【课时布置】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我们的祖先起源于哪里?(生答:黄河)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
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坚强的风骨,质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广博的胸怀,不屈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
今天我们学习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二、感性认知师生相互交流欣赏搜集到的黄河的影视图像资料。
小结:通过刚才欣赏的黄河影视图像资料,我们一同感受到了黄河的雄壮、广博,厚重,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黄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黄河颂教材分析:《黄河颂》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是一首抒情诗。
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编选了五篇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意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黄河颂》是本单元的第一课,起引导作用,在于唤起学生对祖国山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的热爱。
教学方法:加强朗读,在朗读中品味、感受;多媒体演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它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又以惊涛拍岸的气势鼓舞着中华儿女。
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
作为时代的歌手,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雄的华夏儿女,向着黄河母亲,唱响了时代的最强音——对黄河的豪迈的颂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的歌词《黄河颂》。
(板书课题、作者)(课件同步播放黄河图片)二、简介作者、作品。
上课之前,老师从网络平台搜集到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下面展示给大家。
指名让学生起来读。
1.作者简介。
(课件展示:先作者照片,后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人。
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2.作品。
《黄河大合唱》:一部史诗性的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课件展示)3.背景。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黄河颂》。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面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于是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创作了规模宏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本文便是其中之一。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范文3篇一说到黄河。
我们脑海中也许会出现黄河汹涌澎拜的画面。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七班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班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件:黄河大合唱之--《黄河颂》配乐朗诵及歌曲,壶口瀑布视频,保卫黄河的歌曲导入新课: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魂之所在,历来为人们所歌咏。
同学们到过黄河没有? (没有)好,咱们先来看看黄河,好吗?(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这黄河以他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他,因为他古老,他孕育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他厚重,他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历史。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黄河以他的雄浑力量激励他的儿女奔赴抗战前线。
.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日演出队来到黄河边,来到壶口瀑布,涛涛黄河水在诗人胸中掀起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随后又一气呵成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唱遍大河上下,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尊严而战。
《黄河大合唱》共八个乐章,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来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黄河颂》一.初读课文,感知歌词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黄河颂。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
揣摩思想感情。
边读边思考边体会,诗歌结构分为几部分?诗歌饱含什么样的感情?(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样的?)(自由诵读)1诗歌分为几部分?生:分为两部分,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黄河颂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黄河的自然特点、历史文化,感受黄河的伟大。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难点:理解诗歌中黄河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黄河的相关视频,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 思考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
(三)深入研读
1. 分析黄河的形象。
2. 品味诗歌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
1. 让学生讨论黄河的重要性和保护黄河的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黄河的感受和认识。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黄河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
2. 写一篇关于黄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黄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黄河颂精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黄河颂》的基本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2掌握诗歌的基本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1.3能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2.2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2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2掌握诗歌的基本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2.1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2.2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通过播放《黄河颂》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1.2学生分享自己对黄河的印象和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基本内容。
2.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课堂讲解4.1教师讲解诗歌的基本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4.2教师深入剖析诗歌的象征意义。
5.朗读欣赏5.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5.2学生自选段落进行朗读,展示自己的朗读技巧。
6.课堂练习6.1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创意写作。
7.作业布置7.2学生预习下一课《长江之歌》,了解长江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朗读欣赏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诗歌《黄河颂》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的朗读、欣赏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审美情趣。
4.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及时点评,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5.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讨论内容较为表面,需要加强引导。
五、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黄河,实地感受黄河的壮丽景观。
2.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河文化。
3.开展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抒发对黄河的情感。
七年级语文《黄河颂》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河颂》。
(2)理解《黄河颂》的内容,把握其主要观点和情感。
(3)分析《黄河颂》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黄河颂》的内涵。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黄河的伟大和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黄河颂》。
(2)理解《黄河颂》的内容和情感。
(3)分析《黄河颂》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黄河颂》中的象征意义。
(2)鉴赏《黄河颂》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黄河颂》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黄河颂》,体会作品韵律美。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黄河颂》的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黄河颂》中的象征意义。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学习心得。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黄河的伟大和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
(2)学生分享自己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5. 艺术鉴赏:(1)分析《黄河颂》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2)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提高文学创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黄河颂》。
2. 写一篇关于《黄河颂》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黄河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新时代青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河颂》;理解《黄河颂》的内容,把握其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分析《黄河颂》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黄河颂》的主题和情感;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对黄河这条伟大的河流的敬畏之心,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黄河颂》的作者和创作背景;讲解黄河这条河流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2 课文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黄河颂》,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鼓励学生背诵《黄河颂》,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章:课文解析3.1 人物分析:分析《黄河颂》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描述,推测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3.2 事件分析:梳理《黄河颂》中的主要事件,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析事件对人物和故事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修辞手法与表达方式4.1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黄河颂》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4.2 表达方式分析:分析《黄河颂》中的表达方式,如描写、抒情、议论等;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朗读、讨论、提问等;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2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提问、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评估学生对《黄河颂》的理解程度;评价学生对课文主题和情感的把握能力。
5.3 背诵与写作评价:评估学生的背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对课文内容的描述、分析和建议等。
第六章:作业设计6.1 课下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仔细阅读《黄河颂》,理解课文内容;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write a short essay describing the character's trt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ir actions in the poem.6.2 拓展作业:研究黄河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了解其对中国的影响;搜索其他关于黄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黄河颂》教案关于《黄河颂》教案三篇《黄河颂》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子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引导学子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子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计:《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子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调动学子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子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
学子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
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
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子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
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子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与学的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作出如下的解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
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
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播放音频:《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保卫黄河》。
《黄河颂》教案中文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歌词内容,把握诗文基调。
2.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黄河的雄伟气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之情,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为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的志向。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中华民族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难点•领会诗歌中意蕴丰富的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片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习课文营造氛围。
2.3.朗读课文:4.•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气势和情感。
5.内容研讨:6.•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颂”字的含义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探讨诗歌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讨论诗歌所表达的黄河的雄伟气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7.情感升华:8.•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黄河的认识和感受,激发爱国情感。
•鼓励学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树立远大志向。
9.作业布置:10.•背诵诗歌,准备下节课的诗歌朗诵比赛。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黄河颂》教案英文版Teaching Plan for "Ode to the Yellow River"I. Teaching Objectives1.Knowledge and Skills:•Guid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correctly, fluently, and emotionally,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lyrics, and grasp the basic tone of the poem.•Learn the rhetorical devices such as metaphor and personification in the poem and apply them in writing.2.Process and Methods:•Through reading aloud, discussion, and other methods, experience the magnificent momentum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great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expressed in the poem.•Encourage students to learn independently, cooperatively, and explore, cultivating their ability to appreciate poetry.3.Emotions, Attitudes, and Values:•Stimulate students' love for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ir appreciation for the long history and splendid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spirations to strive for the prosperity and strength of the country and nation.II. Teaching Focus•Guide students to read the poem with emotion and understand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praising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poem.III. Teaching Difficulties•Grasping the profound meanings of words and sentences with rich implications in the poem, and feeling the emotions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expressed in the poem.IV. Teaching Process1.Introduction to the New Lesson: Stimulate students' emotions by playing excerpts of the "Yellow River Cantata" music and create an atmosphere for learning the text.2.3.Reading the Text:4.•The teacher reads aloud as an example, guiding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voice, tone, pauses, etc.•Students read freely, experiencing the rhythm and rhyme of the poem.•Students read together, feeling the momentum and emotion of the poem. 5.Content Discussion:6.•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the poem,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Ode" and its role in the poem.•Explore the use and effect of rhetorical devices such as metaphor and personification in the poem.•Discuss the magnificent momentum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great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expressed in the poem.7.Emotional Elevation:8.•Guid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feelings of the Yellow River, stimulating patriotism.•Encourage students to strive for the prosperity and strength of the country through diligent study and establish lofty aspirations.9.Assignment:10.•Recite the poem and prepare for the poetry recital competition in the next class.•Complete relevant practice exercises to consolidate the knowledge learned.。
《黄河颂》教案《黄河颂》教案1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黄河颂》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河颂》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在诵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3、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计一、音乐激情,诗歌导入。
1、音乐激情: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
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2、诗歌导入: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
古往今来吟唱黄河的篇章可谓多矣。
李白有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今天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写黄河的现代诗——《黄河颂》二、诗歌诵读,感悟黄河。
1、诗歌诵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与情感。
2、感悟黄河:在你朗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节最有气势?请你读给全班同学听。
,并交流一下朗读感受。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①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②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颂黄河部分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历史贡献、地理特点、自然特点)③结合时代背景,请根据诗歌的内容,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河精神。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黄河颂》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该页是可爱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黄河颂》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黄河颂》教案篇一一、指导思想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成了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
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
本课例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作者和作品。
2.了解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
3.利用字典,掌握“涛、澜、浊、宛、魄、涤、泻、荡、屏”等9个字。
技能目标1.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情感目标感受歌词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爱国感情三、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四、学法指导通过“读——品——诵——谈”的四步进行学习。
五、课前准备:教师——深入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和网站。
学生——收集《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并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影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引导):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没有母亲河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
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黄河颂》七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的形成、特点和重要性。
2.学习黄河的相关词汇、人物和事件。
3.培养学生对祖国河流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讲义、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一下黄河的位置、起源和流经的地区,并提问学生对黄河的了解与感受。
二、新课学习(20分钟):1. 黄河的形成与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黄河的形成过程,并简要介绍黄河的特点,如长、大、泥沙多等。
配以图片,使学生更加具体地了解黄河的形态和特征。
2. 黄河的重要性:介绍黄河对我国的重要性,包括水源、灌溉、交通、能源等方面。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黄河的重要性,并培养对祖国河流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拓展延伸(15分钟):1. 黄河的相关词汇:通过讲解黄河的相关词汇,如源头、支流、河段、决口等,帮助学生扩展河流相关的专业词汇,并在黑板上进行单词演练。
2. 黄河的人物和事件:介绍一些与黄河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大禹治水、决口河等,扩大学生对黄河的了解,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巩固练习(10分钟):通过阅读文本《黄河颂》,让学生感受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理解黄河对中华民族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进行简单的问答练习,检查学生对黄河的理解程度。
五、小结(5分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黄河在我国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祖国河流的行动。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我爱黄河》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表达自己对黄河的热爱和保护的决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了解了黄河的形成、特点和重要性,培养了对祖国河流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同时巩固了学生对黄河相关词汇、人物和事件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多媒体资源的使用,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七、课堂辅助活动(15分钟):1. 黄河之歌: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为黄河写一首歌曲。
《黄河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起源和流经的地区;2.了解黄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3.通过学习《黄河颂》,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二、教学资源1.教材:《黄河颂》课文;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三、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黄河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黄河的兴趣。
2.课文阅读(1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黄河颂》课文,并标记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地方。
3.课文解读(20分钟)教师逐段解读《黄河颂》课文,并解释其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4.黄河地理位置及地区流经的内容介绍(2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地图等方式展示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经的地区,引导学生了解黄河的起源和重要性。
5.小组合作分享(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段《黄河颂》中的诗句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理解。
6.课堂讨论(15分钟)组织全班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a.《黄河颂》中的主题是什么?b.你对黄河有什么新的了解?c.你觉得黄河对中华民族有何重要意义?7.情感教育(1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的纪录片片段或观看图片,让学生感受到黄河给我们带来的丰富资源和美好景色,引导学生爱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
8.总结和扩展(10分钟)教师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黄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布置相关的扩展阅读任务。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阅读的专注度等;2.收集学生在小组分享和课堂讨论中的表达,评估学生对《黄河颂》内容的理解程度;3.根据学生的扩展阅读作业,评价学生对黄河知识和相关话题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我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对黄河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如课文阅读、图片展示、互动讨论等,将黄河的重要性和美好呈现给学生,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民族大义感。
5 黄河颂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黄河的形象与魅力,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3.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导入视频。
同学们刚刚所看见的,是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谱曲的选段,为何他在看到诗稿时如此激动?为何黄河在一个中国人眼中有如此魅力?也许,读了《黄河颂》一文,你能获得启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创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作者背景: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
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创作背景: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此为其二。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探究:请同学们初步朗读诗歌,并结合历史创作背景,谈谈该如何朗读本篇诗歌。
明确:(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
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总结:既要读出对黄河热爱赞颂的深情,又要读出黄河奔流的气势。
朗读活动:
1.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2.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
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意见。
目标导学二:由朗读到理解,整体感受诗歌内容
一首诗拥有莫大的感染力,也依赖于它文本的语言组织,让我们尝试解析文本语言,深入把握文本内容,感受其感情是如何寄托于全诗的。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内容是赞扬黄河精神——伟大坚强。
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明确: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展示黄河流向地图)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明确: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素材补充:
(1)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大约在80万年前,我国著名的蓝田猿人就生活在今天的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一带。
此外,陕西的大荔人、山西的丁村人、内蒙古地区的河套人等,都证明了从远古时代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活动了。
而先秦时期中央政权诞生在黄河流域,中国文字也产生在黄河
流域,诸此史实充分说明了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
表现特征:古国发源地;历史故事上演。
(2)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呈“几”字形。
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表现特征: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3)黄河属太平洋水系。
干流多弯曲,素有“九曲黄河”之称,河道实际流程为河源至河口直线距离的2.64倍。
黄河支流众多,从河源的玛曲曲果至入海口,沿途直接流入黄河,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共220条,组成黄河水系。
支流中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76条,流域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77%;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1条,流域面积达37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50%。
较大支流是构成黄河流域面积的主体。
表现特征: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4.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目标导学三:欣赏诗歌之美,感受直接抒情的魅力
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有什么作用?
明确:“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明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伟大坚强精神的发祥地;黄河天险在地理位置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明确: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拟人句,把黄河当作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
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
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锐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斗志。
4.诗歌中多次出现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亲切、自然、直抒胸臆。
5.诗歌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是否重复?为什么?
明确:否。
这里运用了反复的修辞,增强了所表达的情感。
表达了中华儿女有着坚强不屈、斗争到底的民族精神。
6.请你根据上述探究,总体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与风格。
明确:本文是一篇直接抒情的文章,风格豪放,气势磅礴,表达了对黄河的赞颂与热爱。
之所以如此,正是综合用运了感叹词、呼告、反复等手法,才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表达效果。
此外,本文节奏鲜明,音节洪亮。
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读来错落有致;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同时,文本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
课堂小结:《黄河颂》以它充满斗争性的激昂旋律与黄河般桀骜不驯的血性激励中华儿女与日寇英勇搏击,今天它仍然以其气势磅礴的史诗般的英雄气概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黄河颂》。
播放《黄河大合唱》歌唱选段,学习歌唱《黄河颂》。
三、板书设计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