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黄河颂》优秀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6.86 KB
- 文档页数:4
新人教版部编版教材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黄河颂》组诗《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在《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
《黄河颂》是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欣赏,还可以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中一年级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黄河颂》这首诗歌潜藏着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需要学生用心品悟与积极交流,否则就会造成学生对诗歌要旨的把握片面、肤浅甚或偏向。
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质疑、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诗人光未然及音乐家冼星海。
⑶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⑵理解歌词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教学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一定非常熟悉《保卫黄河》这首歌曲,请全体同学齐唱《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学生唱毕)这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部,今天,我们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黄河颂》。
第5课《黄河颂》教学设计1.反复诵读,赏析诗歌凝练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感受诗中黄河的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3.细心揣摩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1课时◆活动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1.古往今来,有很多描绘黄河的诗词,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2.师引导: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有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头颅、洒热血;有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牵梦绕。
(播放黄河画面,边播放,教师边深情朗诵)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
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厚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她饱经沧桑,与她的儿女们共同经历过苦难与抗争。
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中华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又以她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
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战演出队来到了黄河的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诗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
◆活动二:反复朗诵,读出诗韵师: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形式。
学习诗歌要反复诵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这样才能感受诗歌语言的声韵美。
让我们一起来反复诵读诗歌。
1.探究:请同学们初步朗读诗歌,并结合历史创作背景,谈谈该如何朗读本篇诗歌。
明确:(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黄河颂》教学设计《黄河颂》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河颂》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河颂》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词语积累与运用。
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3.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揣摩某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教师:1.搜寻有关黄河的摄影作品和影像作品。
2.准备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学生: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2.查阅历史与地理资料,了解黄河在中国历史上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1.用多媒体播放关于黄河的照片和影像片段,然后请一两个学生代表谈观后感。
2.请两名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黄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3.教师小结:“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它凭借天险屏障,抵御了一次又一次外族的入侵,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去领会黄河的英雄气魄。
二、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颂。
2.朗读指导:3.学生根据指导反复品读。
三、内容研讨1.这首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朗诵词起什么作用?2.歌词部分,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
《黄河颂》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理解黄河的精神象征。
3、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上个单元,我们了解几个杰出人物,他们是: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为衰微中华民族开文化药方的卓越学者,反独裁、争民主的大勇的革命战士闻一多;不遗余力热心帮助文学青年,用生命在写作的鲁迅先生。
他们努力探索救国、强国之路,并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竭尽全力为之付出。
他们身上都有一种情怀,那是一种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一种朴素情感,它体现在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国家土地的守卫,对祖国尊严的维护,对家乡人民的热爱-----,这些家国情怀表现在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第二单元我们将学习表现家国情怀的几篇文章,这类文章,我们应该怎么学,请看单元阅读提示,同学们明白教材编者提示我们怎么学吗?重涵泳品味,深入文中,调动体验与想象;体会作品情境,感受作者情感;写下自己的体会。
今天,我们先学《黄河颂》,根据单元提示,我确定本文的学习目标是:(屏显)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理解黄河的精神象征。
3.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诵读课文,了解背景(1)请同学们自由地诵读诗歌,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预设:这首诗写了关于黄河的三方面内容,黄河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黄河奔腾不息的气势,从三方面赞美了黄河。
其实可用文章的什么,总结这首诗的内容?标题黄河颂标题意思是什么?(赞美黄河,颂黄河)那文章为何不用“颂黄河”为题呢,两者区别是什么?词语的顺序不同,黄河颂突出、强调黄河,这首诗在描述黄河之后,再赞美黄河。
标题既概括了全诗内容,也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黄河?预设:黄河是我们伟大而坚强民族精神的象征。
哪部分内容交待这个?(朗诵词)请一同学朗读朗诵词。
(朗读指导:“英雄”读重音,“伟大而又坚强”读得坚定有力,昂扬自信,“赞歌”读得响亮且延长。
)这朗诵词书上的旁批是“点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读后,我们还可加上哪什么旁批?预设:(交待了歌颂黄河的原因。
黄河颂语文教学教案优秀5篇黄河颂语文教学教案精选篇1【教学依据】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黄河颂》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一、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要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三、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很好的朗读课文,教学时应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自行领会文意,培养语感。
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黄河颂》是著名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的现代诗来读。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与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一个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文章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因此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
新课程中强调教师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
根据《黄河颂》的特点,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可从朗读训练,培养语感,整体领会文意的角度出发,激发并强化学生的朴素的爱国情感。
本案例设计了四个活动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
首先以“黄河知识知多少”,调动学生知识积累,了解黄河历史,同时可调动起学习情感;然后以“吟诵黄河诗作”完成本课的朗读训练任务,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反复体味诗歌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第三个板块中,注重从学生的理解感悟入手,让学生探究黄河精神的实质所在,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的各抒己见,更是富有时代气息,学生虽没有诗人的生活体验,但仍可从自己所处年代出发,明确新时代的青年应持一种怎样的人生观念;最后以“咏唱黄河歌曲”作结,强化了课文的情感,深入了学生的心灵。
《黄河颂》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从人文要素看,第二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选编了5篇文学作品,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作品激发内心的爱国情感。
《黄河颂》以颂诗的形式,通过激昂的旋律、磅礴的气势,塑造了黄河的形象,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在教学中应作为目标之一,引导学生领悟。
从单元导语来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的训练点是继续学习精读,应注重涵泳品味;要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还要学习做批注。
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黄河颂》承载着重要的教学任务,这点从课后思考题也能看出,本课对应着单元目标的两个重要教学点:把握抒情方式和学做批注。
本课是一首诗歌,朗读是诗歌教学最有效的手段,预习提示中也明确“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要读出气势”,因此,教学时应注重朗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作品的感情。
结合以上分析,教学过程以朗读为主线,精读教学与诵读教学结合,以批注的方式为精读和诵读服务。
对于抒情方式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在读诗中把握这首诗歌直接抒情的特点。
学情分析学生对黄河从小学开始就有一个基本的认同: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
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学生也很清楚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国的文明。
但是学生对黄河怎样筑成了我们民族的屏障,怎样哺育了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感受并不深刻,这时可以借助诗歌创作背景、音乐等,涵咏品味具体诗句来帮助学生感受。
做批注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读书方法,但对批注的角度并未有系统的、深刻的认识,但是如果把做批注的知识通过讲解的方式落实便会晦涩难懂,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因此可以淡化知识学习,让它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做批注的实践中渐渐形成习惯。
通过上学期重音、停连等朗读教学,学生在朗读方面有了一定基础,可以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体验来学习。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精读、批注,感受黄河形象,领悟黄河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重点)2.初步了解抒情方式,把握本文直接抒情的特点。
(难点)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磅礴酣畅的《黄河大合唱》,相信同学们看得心潮澎湃,这节课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学习组诗《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黄河颂》。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掌握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诵读与鉴赏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在诵读与鉴赏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方法:《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同时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塑造了黄河的伟大形象,语言和抒情比较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七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
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
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
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教师泛读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通过学生反复朗读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做点拨分析,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总的来说,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以诵读为主,运用换词法和调序法略加点拨,锻炼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设计思路:《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同时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塑造了黄河的伟大形象,语言和抒情比较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七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
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
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
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教师泛读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通过学生反复朗读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做点拨分析,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黄河颂》教案教学目标篇一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反复朗读,感知课文篇二1、请同学们听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感情。
(《黄河颂》配乐朗诵)2、通过你对诗的理解,大声的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
3、大家在充分领悟诗的情感基础上齐读全诗。
大家读的不错,如果想要读得再好一些,这就需要同学们深入了解课文,深刻领悟诗的内涵和意境。
《黄河颂》教案篇三教学目标:1、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文明、文化、灾难);了解一些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2、通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并把握诗歌内容。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的黄河形象,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4、欣赏《黄河大合唱》这部不朽的音乐作品,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5、综合探究,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保护母亲河,了解黄河的现状,加强环保意识,以行动保护汕头的母亲河——韩江。
教学重点: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歌词大意。
教学难点: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内一节时,课外一节时)教学用具:Authorware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内)一、导入新课并投影学习目标。
二、音乐欣赏:点击浏览图片并欣赏《黄河颂》。
(紧凑点击图片,进入较后一张时缓缓拉动文字框滚动条)三、作家作品介绍。
课堂练习。
(检查预习:重点字词的音、形、义)四、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学生齐读。
五、独立思考、质疑探究:1、解题。
本课题目就是《黄河颂》,哪个词就是关键?(抓住“颂”字。
)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就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黄河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黄河的形象与魅力,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3.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反复朗读,品读关键语句,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出示黄河的图片。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
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
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黄河!了解作者: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
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创作背景: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此为其二。
二.整体感知1.读题——黄河颂颂:歌颂、赞扬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诗歌体裁:颂诗,着眼于歌颂。
物的文章。
《黄河颂》是一篇古诗,以大自然黄河为主题。
全篇情感激昂,诗意深厚,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领悟黄河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帮助学生认识、感悟和感恩黄河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
一、教学目标本课以《黄河颂》一课为主,旨在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黄河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知识与能力的目标:(1)掌握古诗《黄河颂》的意境、艺术特点。
(2)理解诗中的比喻、夸张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含义。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1)采用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小组探究、展示评价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探究和发现,自主交流和合作学习。
(2)培养学生细致入微、求真务实的思考风格,注重观察、思考和实践。
(3)通过教学案例、学生演讲、文学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黄河颂》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1)培养学生感受万物的美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兴趣。
(2)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尊重传统文化,热爱祖国。
(3)增强学生的家国意识和责任感,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设计1.引入环节 (10分钟)(1)出示一幅黄河风景图片,让学生观察、想象,用一句话概括黄河的形象。
(2)老师介绍黄河,涵盖黄河的流经地区、历史、文化特色等多方面的信息。
(3)放映黄河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气势。
2.阅读课文 (25分钟)(1)教师分段阅读,《黄河颂》, 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内容。
(2)播放《黄河颂》的朗读,并让学生跟读。
(3)小组讨论:遣词造句,认识黄河。
3.理解诗意 (30分钟)(1)指导学生从几个方面去理解《黄河颂》的诗歌意境,如:黄河的气韵,黄河的形象等。
(2)引导学生通读一遍诗,思考哪些诗句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3)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理解《黄河颂》的内涵,感受黄河的气势。
《黄河颂》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该页是可爱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黄河颂》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黄河颂》教案篇一一、指导思想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成了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
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
本课例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作者和作品。
2.了解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
3.利用字典,掌握“涛、澜、浊、宛、魄、涤、泻、荡、屏”等9个字。
技能目标1.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情感目标感受歌词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爱国感情三、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四、学法指导通过“读——品——诵——谈”的四步进行学习。
五、课前准备:教师——深入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和网站。
学生——收集《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并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影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引导):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没有母亲河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
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黄河颂》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有无数诗人面对黄河写下千古名篇,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狂妄豪迈,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苍凉悲壮,也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气势雄浑。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黄河颂》这首现代诗歌,看一下作者在面对黄河之时,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二、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黄河凝聚的中华民族精神2、品味语言,感受诗歌中的黄河形象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诗歌中的黄河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英雄形象。
从哪里看出来?朗诵词。
你能来读一读吗?读出了英雄气概。
四、深入分析1、“我们对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这首赞歌是怎样唱的呢,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一下这首诗歌的歌词部分,同学们大声朗读一下歌词,看看歌词可以分为几部分?三部分:望黄河、颂黄河、赞黄河(1)望黄河(望)望到了什么?——九曲连环、将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读重读“掀、本、劈”读出激昂的气势(2)颂黄河(颂)“啊,黄河”明显将颂黄河分为了三部分。
1 摇篮——养育作用中户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哺育滋养了时代炎黄子孙2 屏障——保卫作用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抗日战争时期,黄河作为中国军民抵抗日军侵略的天然屏障,为赢得最终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河防就是国防”)伟大坚强的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城防(什么样的精神?看下一部分)3 臂膀——激励作用“千万条臂膀”黄河有无数支流,因此“一泻千里”“浩浩荡荡”,黄河这种势不可挡的力量和恢弘磅礴的气势,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比喻为摇篮、屏障、臂膀,既表现了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密切关系,又表现在中华儿女中不可撼动的地位。
怎么读?“啊”读的深沉、“黄河”读的高昂。
读出对黄河母亲的感激之情。
诗歌既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本篇诗歌属于?直接抒情。
“啊!黄河”直接表达对黄河情感,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情。
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
黄河颂教案【优秀6篇】《黄河颂》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积累词语,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并学会运用。
②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③理解歌词中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理解歌词中反复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②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中华的腾飞而发愤读书志向。
学情分析1、学生13—15岁,思维活跃,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2、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对生字词自学就可解决;3、经过一学期的积累,学生已经学习了十来篇现代诗歌,但对于分析、体会诗歌内在的感情还不是很好;4、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对于黄河大合唱创作的那段历史,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这对于理解诗歌情感有很大障碍,准备的视频资料解决了这个问题。
教学重难点: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源与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渲染气氛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正式上课前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请把眼睛闭上,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
听完这段音乐后,用语言表达你有怎样的情绪?有什么样的感受?(《黄河大合唱》第一章《黄河船夫曲》片段)师问:大家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战斗的激情。
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师自答:当时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黄河颂》教学设计
Megan
第一课时
1. 情景导入。
可以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共鸣。
也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对黄河的了解,教师顺势导入课文。
2. 教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3. 学生识记生字词。
4. 朗读,进行方法指导:把握感情、语调、重音。
先齐读,再进一步感悟。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诗歌中强烈的情感,获得直接的感性体验,有条件的可结合配乐完成朗读。
明确:感情基调是激昂、豪迈。
提示:(1)“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望”应该拖长一点。
后面的4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掀”“奔”“劈”要重读,读得快一点,并且这4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2)3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3)诗人反复吟唱“啊!黄河!”要读出这三个小节的情感与气魄: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强有力;第三节,高亢激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第二课时
1. 以小组竞赛的方式,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检查朗读情况。
2.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可以通过这样两个步骤: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歌词内容。
教师应注意题目中包含的两个深浅不同的层次。
第一问是从表层设问,首先应该抓住“黄河的气魄”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反复感知课文,感受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
其次,应该注意到“从哪些方面”这一要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
(2)结合时代背景,根据诗歌内容,概括黄河精神: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创作的目的。
明确: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人们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家园,保卫祖国。
3. 问题探究: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
(教师巡回指导)
(1)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描写黄河。
文中哪个字能统领这部分?
明确:望。
(2)“颂黄河”这一部分有明显的标志,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它起什么作用?
明确:“啊!黄河!”反复出现,把诗歌的主体部分分为3个层次,即: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激励着中华民族。
这是反复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
第三课时
1. 检查生字词。
2. 配乐朗读,品读含义深刻的句子。
分小组自由选定最欣赏、理解最深刻的句子进行朗读,交流讨论。
这一教学环节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反复朗读,品读出诗歌的意味。
教师可以让学生齐读,也可以领读或个别诵读。
可以采用这样几个步骤:
(1)配乐朗读,注意情感。
(2)小组讨论,试读体会:歌词中“啊,黄河!”三个层次的朗诵方法一样吗?
明确:第一个“啊!黄河!”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赞颂黄河对中国的贡献,写到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既然是摇篮,应该读得舒缓深沉。
第二个“啊!黄河!”是从地理位置的优势来描写、抒发对黄河的情感。
既然是一个巨人,应该读得坚强有力。
第三个“啊!黄河!”则是写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做出巨大贡献。
读时应高亢激昂,感情达到顶峰。
(2)思考、讨论: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
明确:①了解时代背景,深刻体会其思想感情;②品味诗歌的语言;③把握诗歌的节奏、重音,读出自己的感情。
3. 拓展应用,读写结合:朗读以“啊!黄河!”领起的相关片段,仿写其中一个片段。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以朗读为重点,通过仿写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步骤:读一读,写一写,评一评,改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