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4
第 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重点】儒、墨、道、法、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习难点】各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学习过程】知识梳理与探究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1、山东物宝天华,人杰发灵,有“一山一水一圣人”之说,其中圣人指谁,其教育思想有哪些?对后世有何影响?学习过程二:自我探究: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战乱时期,为何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异常自由和活跃的局面?学习过程三:合作探究:合作填写百家争鸣表试试牛刀:1.儒家思想材料一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手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为天子而为诸侯,得手诸侯而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材料三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4)三段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2.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
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请思考:墨家学派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战国以后,为什么不再受人们重视?3.法家思想“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主要思想主见:①政治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
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主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思想:孟子主见人性本善说。
提倡“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影响: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主要主见:①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②伦理思想:主见“性恶论”。
③政治思想: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见礼法并施。
(3)思想特点及影响:荀子的思想取诸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全都。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1.历史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见(1)主见“兼爱”、“非攻”。
“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爱,“非功”是主见各国和平相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斗。
(2)提倡“尚力”,主见“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铺张。
3.影响: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但战国之后就不再受重视了。
三、庄子与道家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2.思想主见(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
(2)提出了“逍遥”的人生态度,即对事物变化实行旁观、超然的态度。
(3)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需顺应自然。
四、韩非与法家1.历史地位: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见(1)主见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心集权国家。
(2)认为社会是不断进展变化的,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见变法革新。
3.影响(1)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心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主干知识】一、背景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3、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形成。
4、文化上: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5、阶级上:“士”阶层兴起并受到重用。
6、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代表人物及思想1、儒家:(1)孔子:①主张及贡献:提出“仁”的学说(思想核心),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已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实质是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具有保守性);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关注社会现实,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编订六经。
②评价: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①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贵君轻”;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提出“性善论”。
②评价: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对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①主张:强调“天行有常”(唯物主义),又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提出君舟民水;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主张礼法并施。
②评价: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道家:(1)老子:①主张:哲学思想:“道”是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②评价: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齐物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散文蕴涵哲理和浪漫主义。
3、法家:韩非①主张:法治观:君主要依法治国(严刑峻法);集权观: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改革观: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应及时进行变法革新。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教学目标: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了解各家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教学重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新课导入: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列国交兵,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
他们或周游列国、献计献策,或退隐林下、聚徒讲学,或独善其身、著书立说。
一时间,学派蜂起,百家争鸣。
特别是儒、道、墨、法等学派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争鸣的时代,去感受2500多年前学者们的风采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何为“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不是真的有一百家,其实只有十家,影响较大有儒、墨、道、法四家,下面我们就按照平时的分组情况由四组同学分别代表四家学派,古有稷下学宫,各派云集、百家争鸣,今有多媒体教室,精英荟萃,理性思考。
让我们发扬稷下风格,首先走进儒家学派。
请组同学根据所学知识介绍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
一、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和儒家学派战国时期,继承和发扬孔子儒家学派思想的是孟子和旬子。
请一组同学介绍孟子。
孟子请同学们阅读孟子名言,结合书本和所学知识,介绍孟子其人并总结孟子的主要主张。
教师总结:孟子的主要思想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人的修养和义利观思考一:孟子的主张中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又有何发展?你还了解其他的孟子名言吗?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封建政治哲学的最重要概念,关注的是人民生存的权力。
第1、2课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一)背景1.学在官府“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争鸣”指各派学者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济世的主张。
(三)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四)评价(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孔子思想(一)思想主张1.核心是“仁”。
“仁”的基本出发点是爱人,涵盖一切美德。
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行“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的是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2.以“礼”治国,强调等级和秩序。
关于“礼”的做法是“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行为符合周礼),“尊尊亲亲”(卑贱者尊崇尊贵者,最重要的是尊君;子女孝顺父母,弟妹恭敬兄长),“正名”(用周礼所规定的名分去规范人的言行,使长幼有序。
)3.调整“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只有“礼”,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只有“仁”,会模糊上下尊卑。
恰当地协调“礼”、“仁”关系,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庸”,既贵贱分明又温情和谐。
达到中庸的做法是“和而不同”。
4.以“德”治民(其实是“仁”的衍生)。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地位:墨子是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2.主要学说:主张“兼爱”“非攻”,而“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非攻”,是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用”“节葬”。
3.地位: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其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受重视。
三、庄子与道家1.地位: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体系,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2.主要学说(1)哲学思想:提出“齐物”的观点,认为事物无本质区别,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2)个人修养论:“逍遥”的人生态度,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四、韩非与法家1.地位: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2.主张(1)政治观: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3.影响: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 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孙膑与兵家和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孙膑与兵家:孙膑,其思想主要受《孙子兵法》影响,并广泛吸收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思想,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
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思想家和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史料①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的是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的变化。
②王官之学衰落代表的是旧学术的退场,私学兴起则包含着新学术的酝酿,私学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解读]史料属于后世史学专著,主要说明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释义: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
1、诸子百家: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流派的总称。
2、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发生剧烈变化,一批杰出思想家各
自提出关于自然、社
会和人生的主张,形
成派别之间相互竞
争、相互学习、相互
吸收的形势。
二、百家:人物及思
想(见右图)
三、争鸣:相互竞争,
相互学习
1、相互竞争:
(1)墨子……反对儒家有层次、差等的“仁爱”……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反对儒家倡导的厚葬和礼乐建设,认为这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参见教材P7)
(2)庄子相对主义思想更加强烈,……几乎抹杀了一切对立事物的界限。
由此他反对社会进步,否定文化知识,痛恨仁义礼乐,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2、相互学习:韩非辩证法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老子的影响,但与老子较多地强调对立面转化(老子认为转化是无条件的),韩非更重视对立面的冲突、斗争因素。
道家和法家代表中国思想传统的两个极端:道家认为,人本来是天真无邪的,法家则认为人生来性恶。
“无为,而无不为。
”这是道家的思想,它也是法家的思想,在韩非子和法家看来,君王应当具备的一项品质便是“为无为”,自己表现出“无为而治”,不需要动手做任何事情,一切需要办的事情都假手别人去做。
四、评价: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繁荣期,为文化宝库贡献精彩内容;是中国思想文化取得进步的重要条件。
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011年高考大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具体理解如下)历史史实:阅读理解概念: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孔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孟子、荀子。
理解记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孔子、孟子和荀子主要思想。
历史解释: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名言为例,进一步深入分析其针对的社会问题,评估其方案(现实可行性),探讨其对中华及世界文明的影响。
探讨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分析其历史影响。
发展性选择: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例,探讨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特征。
(1)、宏观: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是社会大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时期。
(2)、经济:随着铁器和牛耕的发明,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出现导致井田制被废除,新兴地主经济、自耕农经济、私营手工业和私商兴起,阶级成分复杂。
(3)、政治:由于社会经济发生转型,血缘纽带又日渐疏远,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混战。
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努力寻求富国强兵之路。
(4)、文化:由于经济政治的转型和剧烈变动,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许多新的利益阶层出现。
他们纷纷提出不同的政治要求和政治理想,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社会基础。
再加上诸侯国竞相变法,客观上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核心概念(1)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制当时各阶层、各派别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层(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自主复习,知识梳理】
1、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yi)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足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
A.“仁政”的主张B.爱惜民力C.“克己复礼”D、“仁义”和“王道”
2、“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C.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D.有利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
3、孔子曾用“而立”“不感”“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
“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
A.20岁、30岁 B.30岁、40岁C.40岁、50岁D.50岁、60岁
4、以下四种政府孔子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
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
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它畏惧而安分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
5、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表明他
A.强调“大一统”B.推崇法的作用C.主张顺应自然D.相信天人感应
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7、2009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
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
下列主张在今天仍有积极现实意义的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议论政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9.以下对“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家之长
B.“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墨家思想成为显学,备受统治者推崇
10.“视人之国若视己之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说法反映了墨子思想中的
A.“兼爱、非攻”
B.“节用”
C.“尚力”“尚贤”
D.“节葬”
11.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辩论,根据下列三段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判断,参加了这次辩论的学派依次是①“兼相爱、交相利”②“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③“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A.墨家、儒家、法家
B.墨家、法家、道家
C.墨家、道家、法家
D.墨家、法家、儒家
12.孟子认为:“……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这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③④
D.①③
13.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
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
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不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合作探究】(2013年江苏高考21题)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宣圣谕。
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
能遵守的便是好人。
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
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
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高考演练】
1.(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2.(2012年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3.(2011·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4.(2011·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5、(2012年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
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6、(2012年上海历史,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
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课堂小结】请画出本课知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