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自主复习,知识梳理】

1、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yi)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足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

A.“仁政”的主张B.爱惜民力C.“克己复礼”D、“仁义”和“王道”

2、“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C.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D.有利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

3、孔子曾用“而立”“不感”“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

A.20岁、30岁 B.30岁、40岁C.40岁、50岁D.50岁、60岁

4、以下四种政府孔子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

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

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它畏惧而安分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

5、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表明他

A.强调“大一统”B.推崇法的作用C.主张顺应自然D.相信天人感应

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7、2009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下列主张在今天仍有积极现实意义的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议论政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9.以下对“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家之长

B.“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墨家思想成为显学,备受统治者推崇

10.“视人之国若视己之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说法反映了墨子思想中的

A.“兼爱、非攻”

B.“节用”

C.“尚力”“尚贤”

D.“节葬”

11.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辩论,根据下列三段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判断,参加了这次辩论的学派依次是①“兼相爱、交相利”②“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③“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A.墨家、儒家、法家

B.墨家、法家、道家

C.墨家、道家、法家

D.墨家、法家、儒家

12.孟子认为:“……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这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③④

D.①③

13.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不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合作探究】(2013年江苏高考21题)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高考演练】

1.(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2.(2012年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3.(2011·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4.(2011·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5、(2012年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

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6、(2012年上海历史,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

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课堂小结】请画出本课知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