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病灶清除减压GSS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马亮;许永涛;鲁厚庚;王志贵【摘要】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对19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所有的病人在俯卧位全麻下进行,均采用后正中手术入路.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创口感染和窦道形成,术后1~2周胸背部疼痛基本缓解,术后6~8周血沉基本正常.19例患者中,Frankel分级分别提升为:A级2例,B级4例,C级4例,D级9例.术前Cobb's角19~55°,平均35.6°.1年后随访平均13.1°.内固定未出现松动、断裂、脱出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可有效的完成病灶清除,重建脊柱稳定性,有效的恢复胸腰椎的正常生理曲度和椎间隙高度,纠正后凸畸形.【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年(卷),期】2011(008)009【总页数】3页(P150-152)【关键词】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后路;椎弓根螺钉【作者】马亮;许永涛;鲁厚庚;王志贵【作者单位】长江大学荆州临床医学院,荆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湖北,荆州,434020;长江大学荆州临床医学院,荆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湖北,荆州,434020;长江大学荆州临床医学院,荆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湖北,荆州,434020;长江大学荆州临床医学院,荆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湖北,荆州,434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29.23脊柱结核是常见的骨结核,目前发病率居高不下。
胸腰椎结核由于椎体的破坏,椎旁脓肿而常导致脊髓或马尾神经受压和严重的后凸畸形。
对于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治疗,目前国内外专家公认的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理想效果应达到病灶清除彻底、有效减压和维持脊柱稳定性3项要求[1]。
传统的手术方式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
一期后路微创内固定及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治疗胸腰椎结核的随访研究摘要】目的:分析在治疗胸腰椎结核中,使用一期后路行微创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及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效果。
方法:对我院行一期后路微创内固定及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治疗的26例胸腰椎结核中的24例患者进行2年后的跟踪随访,其中胸椎结核 (T7~T10) 6例,胸腰段结核(T11~L2) 14例,腰椎结核( L3~L5)6例。
测量Cobb角,进行ODI评分及VAS评分,比较远期疗效。
所有患者均使用一期后路行微创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并使用腹膜外入路将病变椎体显露,病灶清除植骨融合。
结果:对其中24例患者进行跟踪随访,随访时间为2-7年,平均5年。
术后2年、3年及末次随访时进行ODI及VAS评分,并测量Cobb角,进行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治愈后患者均未出现固定物断裂、脱出或松动等情况。
结论:使用一期后路行微创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及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具有骨性融合率高,畸形矫正效果好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关键词】一期后路微创;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胸腰椎结核【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1-0089-02现如今,我国活动性结核患者人数正在逐年升高,脊柱结核病人数也随之上升,在这其中,主要集中在以胸、腰椎结核为主,多节段跳跃式累亦明显增加,会让患者出现腰段脊柱失稳、畸形后凸以及脊椎神经受压等多种并发症[1-2]。
针对这样的情况,很多治疗手段也层出不穷,一期后路微创内固定融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的治疗方法受到极大重视。
我院在2004年4月-2007年6月之间,共收治胸腰椎结核患者26例,均使用一期后路微创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进行治疗,进行2年以上跟踪随访,治疗效果良好,现将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04年-2007年行一期后路微创内固定及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治疗的26例胸腰椎结核中的24例患者进行2年后的跟踪随访,其中胸椎结核(T7~T10)6例,胸腰段结核(T11~L2) 14例,腰椎结核(L3~L5)6例。
经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的临床治疗策略目的:探讨经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的缘由及总结术后复发的潜在因素,并对复发后临床治疗结果进行阐述总结。
方法:归纳总结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80例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7例,女33例,年龄22-74岁,平均40.5岁。
应用统计学方法统筹归纳导致术后复发的潜在危险以及其危险程度,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临床治疗方案:行后路病灶再清除和窦道切除术44例,单纯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和局部灌注化疗20例,经前路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4例,强化抗结核药物保守治疗12例。
术后加强抗结核药物治疗,临床治疗后以是否出现血沉增高、X线和CT检查来评估结核活动及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术后复发取决于多种潜在的危险因素,按其危害程度可排列为:术后化疗不规范、后路病灶未完全清除、术后内固定松动失效、术后出现窦道感染、术后邻近节段出现新发病灶。
其中48例再次行病灶清除术。
45例术后取得一期治愈,术后留置病灶引流管延长至14天。
2例行内固定物取出术,术后绝对卧床3-6个月后治愈。
1例患者术后1个月窦道形成,经局部换药及调整结核药物治疗1年后治愈。
结论:经后路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复发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严重并发症。
临床治疗前应尽量确定其复发因素,选择恰当治疗时机和方法,并制定个体化方案及抗结核药物的辅助治疗,是避免其反复发作的关键所在。
标签: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复发脊柱结核约占全身骨、关节结核的48%,而胸腰椎结核约占脊柱结核的92%-96%。
病变率高从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目前经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应用以及抗结核药物的研发大大提高了脊柱结核的治愈率,但脊柱结核为慢性病,这类疾病以难以根治和反复性著称。
由于化疗不当或者新病灶出现以及新型耐药菌株反复变异等原因使得患者接受病灶清除和内固定手术后仍然有较高的复发率。
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成人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9-07-17T16:28:58.60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3月上第5期作者:姜新福[导读] 对腰椎结核患者实施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可实现对病灶清除、植骨与人体融合好的效果,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及应用。
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 150500【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单纯进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成人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24例腰椎结核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手术的可行性以及治疗效果。
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98.64±12.69)min,术中出血量为(1256.39±82.69)mL,住院时间为(25.56±3.23)d。
所有患者在移植 5~8 个月后基本实现植骨融合,无结核并发症发生。
术后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未发现植骨不融合现象,无固定松动、断裂及脱落的情况发生。
本组患者治疗后V AS评分以及后凸Cobb 角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腰椎结核患者实施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可实现对病灶清除、植骨与人体融合好的效果,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后路病灶;植骨;腰椎结核;治疗效果腰椎结核俗称“龟背炎”,发病率较高,居全身骨关节结核的第一位,其绝大多数为椎体结核,椎板、棘突、关节突和横突结核极少见。
本病发病率高的原因:其一,脊柱为躯干的支柱,而腰椎负荷大,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劳损的机会多;其二,结核多侵犯松质骨。
该病主要由肺结核引起,结核菌随血液流传到骨组织,并部分隐藏在身体内,当身体免疫力下降时定植感染,造成骨质破坏发展成为骨结核[1]。
本文观察分析了单纯进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成人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后路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3月~2007年12月共收治行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后路内固定的21 例胸腰椎结核病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3~58岁,平均年龄39岁。
其中,胸椎结核8 例,胸腰段结核2例,腰椎结核11例,合并不全截瘫2例,术后观察植骨融合、后凸畸形矫正、脊髓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等情况。
结果:本组17例获得随访,时间最短为1.5年,最长4 年,平均27个月,复查X线片,椎间植骨融合,无复发,11例后凸畸形部分矫正,平均矫正19°,内固定无断钉及螺钉拔出。
结论:对有适应证的胸腰椎椎体结核行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后路内固定术对于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同时可以部分矫正畸形,有重要临床意义。
标签: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内固定胸腰椎结核是骨科常见病,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传统的抗结核药物加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脊柱结核的有效手段,并已被大量的临床病例证实。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清除病灶及椎管内脓液、干酪样坏死物及肉芽组织、死骨、坏死椎间盘组织并显露脊髓,彻底解除压迫,但传统的术式存在一定的不足[1]。
由于病灶清除的同时也破坏了脊柱的稳定性结构,后凸畸形加重,以致由于术后脊柱不稳定造成迟发性神经损伤,而且患者需长时间卧床并存在植骨块脱出、畸形愈合、复发等并发症,因此脊柱稳定性的重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院2003年3月~2007年12月收治的21 例胸腰椎结核经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后路内固定的病例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1 例,男12 例,女9 例,年龄23~58岁,平均39岁,病程9个月~4年,其中,合并不完全截瘫2例,合并肺结核2例,X线片及CT检查示后凸畸形11例,Cobb角17°~41°,死骨进入椎管者2例,椎旁脓肿13例。
前后路内固定手术应用于胸腰段脊柱结核治疗临床疗效分析【摘要】本研究探讨了前后路内固定手术在胸腰段脊柱结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通过对手术方法、临床资料、疗效评估、并发症分析和临床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前后路内固定手术在治疗脊柱结核患者中具有显著的疗效,并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结论认为前后路内固定手术在胸腰段脊柱结核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未来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手术技术,提高治疗效果,为脊柱结核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关键词】胸腰段脊柱结核,前后路内固定手术,临床疗效,并发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疗效评估,临床效果,治疗效果,结论,研究局限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背景】:脊柱结核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脊柱疾病,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及贫困地区。
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可导致脊柱椎体的骨质破坏,脊柱畸形和神经功能障碍。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保守疗法,但对于严重病例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近年来,前后路内固定手术在胸腰段脊柱结核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手术固定椎弓根和椎弓根结合部,可以减少椎体移位,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脊柱稳定性。
对于前后路内固定手术在胸腰段脊柱结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和数据支持。
本研究旨在对前后路内固定手术应用于胸腰段脊柱结核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估手术治疗的优劣势,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促进脊柱结核患者的康复。
1.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前后路内固定手术在胸腰段脊柱结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应用前景及局限性。
通过对该手术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综合评估,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具体的目的包括:探讨前后路内固定手术的技术特点和优势,评估其在胸腰段脊柱结核治疗中的疗效,分析可能存在的并发症及应对措施,总结临床实践中的效果和经验,为今后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应用该手术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
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樊勤学;徐江波;瓦利斯江;王浩;袁宏【摘要】目的:探讨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治疗58例脊柱结核患者,其中单节段胸椎结核22例,多节段胸椎结核6例,单节段腰椎结核24例,多节段腰椎结核6例。
分析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JOA评分,随访评估结核活动度、植骨融合和畸形矫正情况。
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90±15.24)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80±19.88) ml。
术中无主要血管、神经损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JOA评分:优39例,良11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为86.2%。
后凸Cobb角矫正满意。
1例术后结核脓肿复发,经再次清创、持续负压引流后治愈。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48(25.14±6.40)个月。
无结核病变复发、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明显矫正度丢失等严重并发症发生,58例植骨全部确定融合。
结论对脊柱结核的患者采取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可同时完成病灶清除、重建脊柱稳定,是治愈结核病灶有效可行的方法。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osterior debridement, bone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tuberculosis, as well as interbody indications and clinical efficacy. Methods Using a simple posterior debridement, bone fusion nail fixation rod, 58 cases of spinal tuberculosis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cluding 22 single segment thoracic tuberculosis, 6 multi-segmental thoracic tuberculosis, and 24 single lumbar segment spinal tuberculosis, 6 multi-section lumbar spinal tuberculosis. Analysis of relapse rate, complication rate was conducted. JOA score, tuberculosis activity, fusion and deformity correction wasrecorded in follow-up. Results The mean op-eration time was (190 ± 15.24)min, average blood loss was (380 ± 19. 88) ml. There were no major blood vessels, nerve damage and severe complications. Based on JOA score, the results were excellent in 39 cases, good in 11, fair in 7 and poor in 1,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86. 2%. The kyphosis was corrected obviously. Recurrence of tu-berculosis abscess was found in one patient, after debridement and continuous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the abscess was cured.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48(25. 14 ± 6. 40)months. No recurrence of tuberculosis, loosening, fracture and significant loss of correction and other serious complications was found. All 58 cases achieved bone fu-sion. Conclusions Posterior primary debridement, interbody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can be performed in all pa-tients with spinal tuberculosis, debridement and reconstruction of spinal stability and cure of tuberculosis can be a-chieved simultaneously. It is an effective and feasible method.【期刊名称】《临床骨科杂志》【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4页(P629-632)【关键词】脊柱结核;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骨移植【作者】樊勤学;徐江波;瓦利斯江;王浩;袁宏【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骨一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骨一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骨一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骨一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骨一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29.2;R687.3近年来,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及流动性增加,受生活习惯的影响以及耐药结核(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的出现与扩散,目前全球结核病患者每年新增800万~1 000万[1]。
单纯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李翔;朱国太;戴志唐【摘要】目的探讨单纯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总结提出该术式的手术适应证.方法 12 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单纯后路行病灶清除、椎间和/或后外侧植骨及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前及术后常规抗结核治疗,定期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随访一般情况明显改善,血沉于首次随访期间大部分恢复正常,植骨融合及内固定良好,畸形矫正轻度丢失.随访6 个月~4 年,平均2 年4个月结核无复发.结论对于早期胸腰椎结核椎体破坏塌陷小于50%,后凸Cobb′s角小于30°且正规化疗无效或神经受损时,经慎重的病例选择,单纯后路一期病灶清除内固定融合术能够有效清除病灶促进炎症修复,矫正畸形,同时避免了创伤较大的前路或前后联合手术,临床效果满意.【期刊名称】《实用骨科杂志》【年(卷),期】2011(017)003【总页数】3页(P242-244)【关键词】胸腰椎结核;后路;内固定【作者】李翔;朱国太;戴志唐【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一院骨科,江苏,淮安,22330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一院骨科,江苏,淮安,22330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一院骨科,江苏,淮安,22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29.2胸腰椎结核是常见的肺外结核,随着 MRI,CT,分子生物学及穿刺病检的普及,严重后凸或截瘫的病例日益罕见,很多早期病例得到及时发现,对于这些病例,大部分可以通过药物化疗达到较满意的疗效[1]。
但对于部分化疗不敏感,脊柱失稳及畸形疼痛严重,甚至出现神经症状时,手术是必要的。
我科于2004年1月至2010年4月采用单纯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12例,效果满意,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 12例,男 7例,女5例;年龄22~68岁,平均54.5岁。
病程 2个月~3年,平均8个月。
一期前路微创,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严重腰椎结核伴巨大腰大肌脓肿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一期前路微创,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严重腰椎结核伴巨大腰大肌脓肿的临床疗效,对严重腰椎结核伴巨大腰大肌脓肿的术式进行探讨。方法:选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严重腰椎结核伴巨大腰大肌脓肿的患者30例。 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范围21岁-67岁,年龄平均为36.7岁。L1-2者8例,L2-3者7例,L3-4者4例,L4-5者3例,L5-S1者2例,L3-5者3例,L2-5者1例,L4-S1者2例;单侧腰大肌脓肿为18例,双侧者为12例。 所有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腰痛、腰椎后凸畸形及神经功能障碍等。VAS术前评分范围5.5-10.0分,平均值为8.1±1.4分;Cobb角测量范围28.0-48.6°,平均值为38.7°±5.3。 Frankel分级:3例为B级,17例为C级,10例为D级。患者术前均行化疗药物治疗结核2周。 术后继续口服抗结核药物10-12个月,定期复查肝功能、血沉、肾功能、C-反应蛋白,术后3个月、半年、一年复查腰椎X线片,观察腰痛改善、Cobb角变化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45-210min,平均175min,手术出血量210-450ml,平均330ml,术中、术后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 30例全部随访成功,术后随访时间为15-25个月,平均17.5个月。腰痛症状均明显改善,VAS评分改善至1.0-3.0分,平均值为2.0±1.1分,平均改善值为6.1分;Frankel分级情况:末次随访时,B级有3例改善至C级;C级有14例改善至D级,有2例改善至E级,有1例仍为C级,没有改善;D级患者全部改善为E级。 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凸角明显改善,末次随访Cobb角为6.0°-9.0°平均值为6.9°±1.4°。 末次随访时Cobb角、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骨性融合。 结论:一期前路微创,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能够彻底清除结核病灶、解除脊髓压迫、矫正脊柱畸形、提高植骨融合率,是治疗严重腰椎结核伴巨大腰大肌脓肿的理想术式。
前后入路病灶清除植骨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应用【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前后入路病灶清除植骨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治疗经验和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36例胸、腰椎结核的患者,均采取前后入路一期病灶清除联合椎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36例患者中,除1例患者切口愈合不良,其余患者皆一期愈合。
术后经x线摄片证实为植骨、内固定的位置良好,平均cobb′s角为14.32±1.21°,皆无出现明显的矫正角度丢失案例。
手术前后的后凸角度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手术前后的frankel分级为d、e级的比例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前后入路病灶清除植骨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明显,能够有效清除椎体前方的病灶,彻底使椎管减压,通过结合有效的内固定治疗,能够预防发生植骨块脱出和松动,植骨融合率明显提高,同时有助于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前后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胸、腰椎结核;内固定在骨、关节的结核疾病中,以脊柱结核的发病率最高,占50%左右,椎体结核约占其中的99%左右,以胸腰椎为其好发的部位,以腰大肌或椎旁脓肿为常见,导致脊柱发生后凸畸形甚至发生脊髓受压现象[1]。
本研究中通过观察探讨前后入路病灶清除植骨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治疗经验和临床意义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36例胸、腰椎结核的患者,男有20例,女有16例,年龄在20-56岁,中位年龄为38.5±1.4岁,其中胸椎结核有10例,胸、腰段结核有12例,腰椎结核有14例;皆采取x线、mri、ct检查,未见明显的后凸畸形,后通过术后病检确诊。
临床表现为下腹部可触及包块,腰背部疼痛。
均采取前后入路一期病灶清除联合椎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对比治疗效果。
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效果探究摘要】目的:对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22例腰椎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治疗的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前路手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结果:术后经X线检查显示两组患者的植骨融合均表现良好,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2%,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3%,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4,P>0.05)。
结论: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效果显著。
【关键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腰椎结核;效果【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2-0169-02临床中,腰椎结核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呈逐渐增加趋势[1],且由于患者发病后病症较为严重,导致其病残率相对较高,危害影响十分显著。
下文以我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22例腰椎结核病患者为例,对其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22例腰椎结核病患者,术前均接受腰椎X线与CT、MRI检查,以对其椎体破坏程度以及死骨、脓肿情况进行明确。
根据患者临床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每组各11例。
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3.8±5.4)岁,Cobb′s角平均值为(27.8±4.1)o;对照组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3.7±5.6)岁,Cobb′s角平均值为(27.9±4.3)o。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别,P>0.05,具有比较意义。
后路病灶清除减压GSS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观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减压GSS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4月我院外科收治的胸腰椎结核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取前路病灶清除联合GSS内固定和与后路病灶清除联合GSS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手术前后Cobb角和ESR变化。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患者术前行血常规、尿常规、血沉、胸部X线片检查及痰液抗酸染色检查,排除活动期肺结核,且术前2~3周进行常规抗结核治疗,一般采用四联抗结核治疗[5],即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或链霉素、丙嗪酰胺,如有需要可加用喹诺酮类药物,并积极预防药物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肝肾功能及胃肠道功能。
患者要保证绝对卧床休息,每周复查血沉(术前血沉不宜高于40 mm/h),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纠正其低蛋白血症(血红蛋白不低于100 g/L),对贫血患者可给予适当输血。
1.2.2 手术方法①后路术式:术前进行全麻及常规消毒,以病椎为中心(一个或多个)行后正中切口,暴露双侧椎板及关节突等,置入椎弓根螺钉,于病变一侧安装内固定棒进行固定,暴露椎管,显露病变严重侧椎间隙,切除坏死椎间盘及软骨终板部分,清除病椎周围坏死组织、干酪样坏死物及肉芽组织等,同时进行脓液冲洗和引流,将剩余椎体进行修整,将合适大小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髂骨嵌入椎体,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术区后放入链霉素1~2 g。
安装连接棒并拧紧内固定螺钉,利用其加压作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经C型臂X线机进行透视证实,置入引流管,关闭切口。
②前路术式:术前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取俯卧位,进行常规消毒后行后正中切口,将病变部位上下节段行后路经椎弓根脊柱内固定,显露横突,完成横突间植骨融合术;经前路完成病灶清除、脊髓减压及椎体间融合术,手术结束后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病区,局部放入链霉素1~2 g。
1.2.3 术后处理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术后3~5 d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感染,9~18个月继续应用四联抗结核治疗,每周复查血沉(ESR)、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并进行X线、CT及MRI检查,动态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各组指标以均
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及住院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术后Cobb角和ESR变化
观察组患者手术后Cobb角和ESR分别为(19.52±5.01)°和(18.65±4.58)mm/h,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骨关节结核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肺外结核疾病,其中脊柱结核发病率最高(占骨结核50%左右),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患者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截瘫,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且病情多隐匿,病程较长,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脊柱结核的临床治疗应以彻底清除病灶、矫正后凸畸形及重建脊柱稳定为手术原则,传统的病灶清除植骨术会造成脊柱稳定性的进一步破坏,而单纯的植骨只能使患者脊柱在植骨融合后才能稳定,给患者康复及临床护理带来困难,且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相关研究表明[6],在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的同时采用内固定术以稳定脊柱,可有效防止植骨块松动
或滑脱,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前路手术可进入病变区,进行病灶部位的清除,操作简便,但暴露范围较大,患者创伤严重,对多节段病变具有限制性,可造成结核的扩散,不利于患者的临床治疗;后路手术经椎弓根固定,暴露范围小、创伤小,可在同一切口内完成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利于病灶的彻底清除。
本研究分别采取前路病灶清除和后路病灶清除联合GSS内固定,结果后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患者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前路组,且手术前后Cobb角和ESR变化高于前路组,植骨融合时间少于前路组。
因此,经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减压GSS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确切,植骨融合时间短,可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朝晖,李康华,刘文和,等. 胸腰椎结核的手术内固定治疗[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1):19.
[2] 苏忠林,刘悦臣,周凤英,等. 一期后路GSS固定前路病灶清除同侧髂骨植骨治疗胸腰椎结核[J]. 右江医药,2010,38(5):563.
[3] 赖震,孙俊英,汪强,等. 一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2):309.
[4] 王锡阳,魏纬强,李伟伟,等.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11):813.
[5] 廖琦,张志平,过慧敏,等.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并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14(12):735.
[6] 陈恩祥,于淼. 后路减压复位椎体间植骨GSS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48例疗效观察[J]. 山东医药,2011,51(33):96.
(收稿日期:201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