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古文字学基础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19.14 KB
- 文档页数:8
文字答疑第一章汉字的产生1.什么是文字?文字是记录有声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
2.什么是结绳?什么是契刻?什么是八卦?它们和文字的产生有什么关系?结绳和契刻是原始人类为了帮助记忆采用的两种实物辅助手段,八卦是一套符号系统,这些符号是巫人用来占卜吉凶的算筹的各种排列方式,用来象征世上的各种事物。
它们跟文字的产生没有直接关系。
3.什么是文字画?文字画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字画还不是文字?文字画是通过画面表达画者的思想意图的图画,具有是辅助记事和交际的作用。
4.什么是图画文字?图画文和文字画的区别是什么?图画文字是在文字画基础发展出来的,图画文字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因此说是文字的雏形(或者称作原始文字)。
这是一次人类文明史上的质的飞跃。
图画文字和文字画的区别:前者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后者没有这个特点。
5.为什么说大汶口期的陶器刻划符号是文字了?因为大汶口期的陶器刻划符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它具有与甲骨金文一样的象形意味;二是它已经出现合体会意字,三是不同的地方有共同的形体。
6.文字的产生和逐步成熟与社会历史的进程是什么关系?文字的产生和逐步成熟,是与社会历史的进程相一致的。
原始社会早期,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社会关系非常简单,有声语言已经满足他们交际的需要。
原始社会是漫长的,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有声语言逐渐成熟。
到原始社会后期,有声语言已经达到十分完善的程度,生产力也逐渐提高,人们有了克服有声语言时空局限的愿望,产生了对文字的需求,因此出现了简单的记号和一个一个地产生了文字。
随着物质财富有了剩余,社会对财富的占有也出现了差距,于是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进入奴隶制社会。
奴隶主阶级强烈需要使用文字来管理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文字快速发展起来,逐步趋于完善和成熟。
7.为什么说殷商后期的甲骨文是很成熟的汉字体系?甲骨文是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汉字体系。
甲指龟甲,骨指兽骨。
第一节汉字的産生及其发展简况●汉字的産生●汉字结构方式的发展●汉字的形体演变幻灯片5仓颉造字的传说●《吕氏春秋》:仓颉作书;●《韩非子·五蠧篇》:“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幻灯片6文字的起源●文字産生以前的记事方法:●结绳●契刻●图画幻灯片7实物记事之——结绳●《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云:“古者无文字。
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幻灯片8中国古代结绳记事幻灯片9●秘鲁印第安人就曾经有过结绳的历史,如单结表示数量十,双结表示百,还有用以表示人口、土地界域、甚至于刑法及部族兵卒等的内容。
●我国云南的独龙族人外出时也曾以在绳子上打结来计算日子,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也曾长期使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
幻灯片10古秘鲁结绳记事幻灯片11契刻●所谓契刻,就是用尖硬工具在陶器、竹木等物上刻画记号,用以计数或记事。
●云南红河哈尼族过去使用契约木刻:●以“·”代表一元,以“︱”代表十元,“×”代表五十元幻灯片12若合符契●《墨子·公孟篇》:“是数人之齿,而以为富。
”●俞樾《诸子平议》说:“齿者,契之齿也。
古者刻竹木以记数,其刻处如齿,故谓之齿。
《易林》所谓符左契右,相与合齿是也。
”●《战国策·齐策四》:“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幻灯片13陶器刻符●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文化遗址幻灯片14●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陶器、陶片上共有刻画符号65个,其他地方发现的也不少,这些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刻符是否可看作文字,学术界尚有争议。
幻灯片15文字产生的一般过程●刻画符号→图画、图腾→文字图画(文字的萌芽)→图画文字(原始文字)→文字→文字体系。
中国古文字基础古文字的起源与发展1. 原始文字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随着人类农业的出现,人们开始感到需要记录信息和交流思想。
•于是,原始文字应运而生,最早的原始文字出现在中国黄河流域地区。
2. 甲骨文的出现•在商朝时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古代中国人使用甲骨进行卜辞、记录和祭祀。
•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
3. 金文的发展•随着商代的灭亡,周朝建立,金文应运而生。
•金文的形状更加规范、工整,是古代铭文和铜器上常见的文字形式。
4. 篆书的演化•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了日期、度量衡和文字。
•由于统一的需要,篆书应运而生。
篆书是一种方块形状的字体,用于刻印印章。
古文字的特点与研究方法1. 古文字的表现形式•古文字具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等特点。
•象形文字是通过图像的方式来表示事物,如“日”表示太阳,“山”表示山脉。
•指事文字则是通过一个符号来指代一个事物,如“人”表示人类。
•会意文字则结合了多个符号,通过表示的符号的意义的组合来表达一个含义,如“休”表示休息,由“人”和“木”组成。
•形声文字则是一个字的字形部分表示意义,而声部分表示发音。
2. 古文字研究的方法•古文字研究主要通过文字形态学、文字语义学和文字发展学等方法进行。
•文字形态学研究文字的形状、结构和演变规律,探究文字的图像化特点。
•文字语义学研究文字的意义和含义,揭示文字的象征性和符号性。
•文字发展学研究文字的发展历程和演化规律,了解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古文字的现代应用与保护1. 古文字的现代应用•古文字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也在现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在文化教育领域,古文字已成为人们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艺术设计领域,古文字的造型美和独特性被用于字体设计、宣传设计等。
•在旅游和宣传推介中,古文字也被运用于标识、品牌建设等。
2. 古文字的保护与传承•古文字的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任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
古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 基本词汇:掌握古汉语的基本词汇,如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等。
2. 语法规则:了解古汉语的语法规则,包括词序、主谓宾结构、动宾关系等。
3. 古汉字学习:学习古汉字的读音与意义,熟悉古汉字的常用写法和组合方式。
4. 常见文言文篇章:熟悉课本上常见的古文篇章,能够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5. 句式结构:了解古汉语的常用句式结构,掌握句子的基本构成与变化。
6. 文言文修辞手法:熟悉常见的文言文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7. 古代文化知识: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掌握古代文人学者的思想和作品。
8. 阅读理解能力:强化阅读古文的能力,能够正确理解古文的意思和脉络。
9. 造句能力:学会运用古汉语的词汇和句式结构,能够灵活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10. 古汉字书写:学习古汉字的正确书写方式,能够准确地写出古文中的汉字。
以上是古汉语基础必学的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对古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古文字學初階李學勤一、什麽是古文字學中國是一個歷史久遠的文明國家,文字的發展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
研究古文字學規律,釋讀古文字,借以揭示古代歷史文化奧秘的學問,就稱為古文字學。
古文字學是一門有實用意義的學科。
在現代我國的考古學迅速發展,通過發掘不斷發現大量重要的古文字材料,這便要求運用古文字學的知識進行釋讀研究。
同時,爲了更好地開展文物考古工作,也需要普及古文字學的基礎知識。
中國的古文字并沒有“死”,它一直綿延流傳下來,演變成現今通行的漢字。
從古文字到今天的漢字是一脈相承的,古文字學研究範圍的上限應該上溯到文字的萌芽,一般以秦代統一文字作為下限,就是秦統一以前的文字,即先秦文字。
不過,在最近一些年,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好多秦代到漢初的文字材料,發現其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海保留著先秦文字的一些特點,適合把古文字學的範圍放寬,把漢武帝以前的文字包括在內。
秦統一文字是中國文字演變史上的一次大轉折,不可能在秦短促的十幾年中完成,而是通過漢武帝以前的幾十年期間逐步走向定型的。
經過此轉折,漢代的文字和先秦文字差異相當大,以致那時的學者已難辨認先秦文字。
這時就出現一些人對古文字作專門的研究,如孔安國、張敞、揚雄、許慎等。
漢晉以下,不少學者對當時發現的青銅器、竹簡等有所研究,他們的成功是古文字學的濫觴。
兩宋時期,金石之學大盛。
開始出現著錄青銅器及其銘文的專書,如北宋末年呂大臨的《考古圖》,有器物圖形、銘文、詳細發現地、尺寸、重量,附有考釋,體例美善,為後人所取法。
趙明誠所著《金石錄》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錢幣、璽印的著錄和研究也是在宋代發端的。
元明兩代受理學壓制,暫時衰頹,沒有多少有價值的作品。
到清代漢學振興時又扭轉過來。
自乾嘉以下,名家輩出,一開頭仍繼續宋人風尚,以青銅器研究為主。
羅振玉、王國維首先用近代的方法整理研究古文字。
尤其是王國維的著作影響極大,為學術界所尊崇。
但是他們的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他們不能以考古學的材料作為研究的基礎,通過科學發掘獲得的古文字材料有限。
第一章文字第一节汉字的产生一、汉字起源的传说(1)结绳说原始的结绳本是为了生产,“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记事)。
结之多少随物众寡(计数),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说明上古时代结绳记事是一种较普遍的记事方法)。
”结绳和文字毕竟是两回事情。
结绳只能帮助记忆,只能充当备忘的记号,它还不能用来直接记录语言,所以它不是文字。
(2)八卦说八卦是原始社会中从事占卜活动的巫师根据算筹制作的一种代表卦爻的符号,用来象征各种事物。
八个卦象直接说成是“天”、“地”、“水”、“火”、“雷”、“山”、“风”、“泽”八个汉子的古文。
虽然可以肯定八卦不是文字,汉字体系也不可能是源于爻象,但是,我们却不能绝然排除汉字构形与八卦爻象在文化方面的联系。
(3)仓颉造字说凡是较有系统的文字,总是要经过一定的专业人物的整理,然后由一定的群体力量来推广应用,才能成为社会的一种交际工具。
古代的巫和史都是最需要接触文字的人。
文字是施用于语言的约定俗成的书写符号,从目前所见到的数以千计的古汉字形体看来,其众多异体字的存在,充分说明它们不是一个人所独创。
二、汉字产生的途径从考古发现的原始汉字资料来看,汉字的产生可能有两个途径:一是来自于记号(契刻);一是来自于图画(两个系统:指事系统,又叫刻画系统;象形系统即图画系统。
)契刻是指在竹木之类的物体上刻画记号,或用来计数,或用来提示事件。
一部分契刻符号由于直接表示语词而成为汉字,一部分契刻符号经过改造整理后用来表示语词而成为汉字,还有些契刻符号则没有发展成为汉字。
汉字吸取某些契刻符号的过程,就是把它们改造并定型为文字的过程。
也有些契刻符号,可能不需要经过改造即被汉字承继下来了。
在被吸收为文字之前,记号不等于文字,因为它们所具有的含义不一定是固定的,它们更没有被赋予群体大众所共同识读的语音。
只有当这些记号在有规划的长期使用过程中,经过社会的约定俗成,记号的形成跟一定的音义关系相对稳固地结合起来,这时,它们才脱离契刻的原始记事方式而进入到文字的行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第一课汉字的结构与演变一、汉字的性质根据记录语言的主要角度或主要方式、手段的不同,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拼音文字和构意文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汉字属于构意文字,一般也称为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发展的初期,通过描摹事物形体的外部特点或轮廓来构形的字为数很多。
例如“門”,就是早期的象形字。
在发展过程中,由主要描摹事物的外形轮廓来反映词义,发展为用图形或符号的组合来反映词义。
这就是汉字中的指事字、会意字。
例甲骨文:指事字:上下刃亦朱会意字:莫吹啓祝折构意手段的最高阶段是用义符和声符拼合的方式构造字形。
这就是汉字中的形声字。
例:皇煌簧惶蝗江河湖汉语中的词绝大多数都是多义的,其中有一个义项与记录这个词的字形最为贴切,可以直接解释字形构造的理念,我们这把个义项称为本义。
是现有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可以追溯的最早词义。
二、汉字的结构需要掌握传统文字学的“六书”,要先掌握一个概念“造意”(见书P9)(一)象形象形是一种通过勾勒事物的轮廓来构拟字型的造字方法例:人大女又目耳口齒日月草木水戈户門牛羊犬豕馬鹿弓矢大凡用象形字记录的词,多是表示具体实物的名词,但有少数例外,它所表示的是这种实物所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还有一种称为“合体象形”(P10)(二)指事指事是用形体简单的符号记录词义,或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抽象指事符或区别符号以构成新字。
所谓指事,含有表明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从结构上看,大多数指事字都是在一个象形字上增加指事性或区别性的笔画构成的,早汉字结构中,指事字是为数最少的。
(三)会意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两种类型:1、形合会意字:通过部件的象物性的组合来表示新意构成新字。
字中构件摆放的位置往往也成为区别构意的手段,不能随意摆放。
第一课:隶变与古文字学之诞生第一节:古文字学之定义与诞生古:造字原始是下面一个容器,上面横画稍粗,是一张盾牌,古时念:“guàn”与“gǔ”读音相似。
文:最初由两块笔画组成,上面的没交叉形,于底下的交叉形。
古人在观察纹饰时,发现世界上不管有多少纹饰,都可以表现为没交叉的和有交叉的。
所以高度抽象的结果,用这个形象来表现纹饰。
文字产生后,也用这个形象来表示文字。
字:最初的单体文字就是“文”,后来合体文字越来越多,比如说会意字、形声字等,在文之外,还有一个滋生的过程,用“字”来表达。
造字原始是一个房子,底下有一个小孩,表示不断滋生的过程。
单体被称为文,合体的被称为字。
学:造字原始是左右各两只手,中间两个叉叉,代表古代的算筹,下面一个房子,表示小孩子在学校里面学习,和学字比较对应的,是我们今天的“教”。
也是两个叉叉,下面画了一个小孩子,右边是一只手拿着一个教鞭。
教和学是一组对应的过程,我们说教学相长,教和学在古代是一个纯粹的互动过程。
古代最初没有货币,买卖是以物易物,无所谓卖,无所谓买。
教与学也是同样,无所谓教,无所谓学,只是一个人先学,一个人后学。
严格意义上中国古代并没有文字学或古文字学的说法,文字学一词”geammatology”是我们近代以来从印欧语系中,希腊语字根”gramma”,而加以引申的。
有字元字母的意思。
希腊语包括其他的印欧语,都是已经完成了从象形文字,到字幕文字的转换。
而我们中国文字的整个体系,还没有完全摆脱象形的意味。
所以这是一个不同体系。
我们只是借用西方的名称,来表达我们这个学科。
从这里我们发现《左传》中,止戈为武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止”的初始含义并不是停止,它是指人的脚趾头,最后需要“停止”的含义时,才把这个字引申为“制止”的止。
我们再把“文”与“字”加以辨析,先有文后有字。
《说文解字》中,对文字进行总结,每说完一个部首时,会说从“文”若干,这个文就是指字。
《说文解字》我们一般简称为说文,没办法简称为解字,可见“文”字在古代更深入人意。
古代汉语大纲基础知识笔记第一章文字第一节汉字的产生一、汉字起源的传说(1)结绳说原始的结绳本是为了生产,“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 “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记事)。
结之多少随物众寡(计数),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说明上古时代结绳记事是一种较普遍的记事方法)。
”结绳和文字毕竟是两回事情。
结绳只能帮助记忆,只能充当备忘的记号,它还不能用来直接记录语言,所以它不是文字。
(2)八卦说八卦是原始社会中从事占卜活动的巫师根据算筹制作的一种代表卦爻的符号,用来象征各种事物。
八个卦象直接说成是“天”、“地”、“水”、“火”、“雷”、“山”、“风”、“泽”八个汉子的古文。
虽然可以肯定八卦不是文字,汉字体系也不可能是源于爻象,但是,我们却不能绝然排除汉字构形与八卦爻象在文化方面的联系。
(3)仓颉造字说凡是较有系统的文字,总是要经过一定的专业人物的整理,然后由一定的群体力量来推广应用,才能成为社会的一种交际工具。
古代的巫和史都是最需要接触文字的人。
文字是施用于语言的约定俗成的书写符号,从目前所见到的数以千计的古汉字形体看来,其众多异体字的存在,充分说明它们不是一个人所独创。
二、汉字产生的途径从考古发现的原始汉字资料来看,汉字的产生可能有两个途径:一是来自于记号(契刻);一是来自于图画(两个系统:指事系统,又叫刻画系统;象形系统即图画系统。
)契刻是指在竹木之类的物体上刻画记号,或用来计数,或用来提示事件。
一部分契刻符号由于直接表示语词而成为汉字,一部分契刻符号经过改造整理后用来表示语词而成为汉字,还有些契刻符号则没有发展成为汉字。
汉字吸取某些契刻符号的过程,就是把它们改造并定型为文字的过程。
也有些契刻符号,可能不需要经过改造即被汉字承继下来了。
在被吸收为文字之前,记号不等于文字,因为它们所具有的含义不一定是固定的,它们更没有被赋予群体大众所共同识读的语音。
古代文字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文字的发展历程1. 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于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商代末期至西周初期使用的一种文字,它出现在用于祭祀活动的甲骨和殷墟地区的龟甲骨上。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它标志着中国文明史上文字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金文的出现金文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文字形式,它使用于铜器和玉器上,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重要形式。
金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的形体更加简洁、工整,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的形态逐渐向简练、规范的方向发展。
3. 篆书的形成篆书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它起源于战国时期,隋唐时期达到了成熟。
篆书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形态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它的出现使得古代文字的书写更加美观、规范。
4. 隶书的发展隶书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形式,它起源于战国时期,汉代达到了高峰。
隶书的发展标志着古代文字的书写规范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它的书写规范、工整,成为古代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5. 隶书向行书的演变行书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形式,它起源于汉代,魏晋时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行书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书法的书写形式更趋于活泼、自然。
6. 行书向楷书的转变楷书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形式,它起源于魏晋时期,唐代达到了高峰。
楷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书写形式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书写形式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古代文字的主要特点1. 千姿百态古代文字的形态千姿百态,创意丰富,形态多样,充满了浓厚的风土民情和时代气息。
2. 内容繁复古代文字的内容繁复,包括祭祀活动、祈福祭祀、宴会宾客、祭祀告文等等。
这些内容丰富多样、熠熠生辉,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形态。
3. 功能多元古代文字的功能多元,既可以作为语言文字,也可以作为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古代文字的多功能性。
4. 精美绝伦古代文字的书写形式精美绝伦,书法工整、规范,反映了古代书法艺术的高水平。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 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