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一 专题五 第一讲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
- 格式:ppt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57
散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散文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常以抒发个人情感与思想为主要特点。
在分析散文的文章结构时,需要把握文章的主题、情感表达和叙事方式等要素,以达到恰当地把握文章思路的目的。
散文的文章结构通常包括开始、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但具体的结构形式和篇幅要根据文章的题材和表达方式而定。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散文结构框架:一、开始部分开始部分是散文的引子,通常包括背景介绍、事件引出或寓意开示等内容。
在这部分,要引起读者的兴趣,以吸引他们继续往下阅读。
1.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文章主题,并以个人或鲜活的事例作为引子,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初春的阳光洒满大地,我来到了一片美丽的花海,心情不由得兴奋起来。
”2.引人入胜:通过给读者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或人物介绍,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这种方式常常采用形象的描写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例如:“人们常说山水有灵,但我从未亲身体验过。
直到那天,我走进了这片神奇的山林。
”二、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内容,通过描写、抒发情感、陈述观点或阐述故事来展开表达。
1.折叠式叙述:逐步展开主题,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叙述,将整个思想过程阐述出来。
例如:“我走进了这片深山,真切地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美妙。
这里的花花草草、山川河流,宛如一幅自然审美的画卷。
”2.夸张和对比:通过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强调散文中的主题和情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鲜明的效果。
例如:“我来到了这座古老的城市,它破败而苍凉,却又散发着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
古老与现代,在这座城市中交织着,形成了独特的魅力。
”三、结尾部分结尾部分是对散文的总结与应用,通常包括感悟、思考、呼吁或意义解读等。
通过对主题的再次强调和总结,营造出令人满意和耐人回味的结尾效果。
1.见微知著:通过对散文中其中一细节的描写和点评,进一步展开主题和思考。
例如:“细雨绵绵,如丝如缕,淅淅沥沥地洒落在大地上。
不禁让我想到了人类对自然的渺小和对生命的珍惜。
”。
散文阅读结构思路一、行文思路(一)纵向式1.时间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于写人记事散文和文化历史散文,写人记事散文特点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写人记事,文化历史散文特点是追叙史实、联系现实来抒发感慨和思考。
这类散文内部结构一般为相承式。
示例:《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作者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思考“一个消逝山村”的“前世今生”。
(也可参考古代散文《登泰山记》)2.空间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写景类散文和场景变换类叙事散文,写景类散文以移步换景、景变情迁为特点,其内部结构关系一般为相并关系。
场景变换类以在场景变换中进行叙事为特点,其内部结构一般是相属式。
示例:《荷塘月色》作者的游踪是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空间顺序)《故都的秋》作者通过“破院赏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凉闲人”“秋日红枣”五幅画面来表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
3.逻辑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于抒情说理类散文。
作者以情感抒发或哲理思考统率全文,最能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逻辑顺序通常从事物事理的不同方面展开,彼此之间没有前后关系,有主次联系、因果联系、递进联系、总分联系,或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都可以看作是逻辑顺序。
示例:《荷塘月色》情感变化:不静——求静——得静——出静《故都的秋》紧紧围绕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展开描写《记念刘和珍君》无论是“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还是“无话可说”,都饱含着鲁迅先生的“悲愤”。
(也可参考古代散文《赤壁赋》)(二)横向式1.总分式:这种思路多适用于情理类散文。
一般结构是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或是感情基调、或是观点态度),然后从不同的维度、层面展开论述或抒情。
示例:《故都的秋》文章开篇将故都的秋与江南的秋进行对比,点明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然后整篇文章是以“清、静、悲凉”为中心层层递进,逐步刻画了故都的清秋景色。
2.对比式:这种思路多适用于抒情类散文。
一般结构是通过时空对比来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感悟。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一、了解散文的种类和类型散文有多种类型,如记叙文、抒情文、议论文、游记、杂文等。
不同类型的散文往往有着不同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方法。
在分析散文结构之前,要先了解散文的类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散文的结构。
二、分析散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散文的结构是为了表达散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而建立的,因此,分析散文的结构需要先确定散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通过分析散文的题目、开头和结尾,可以逐步揭示散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三、分析散文的段落结构散文通常由多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一般表达一个主题或一个观点。
分析散文的段落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段落之间的关系:分析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包括衔接词的运用、句子结构的转变、主题的呼应等,以揭示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2.主题词的运用:分析各段落中的主题词,通过主题词的重复出现和变化,可以了解段落之间的主题内涵和逻辑关系。
3.段落结构的变化:分析各段落的结构特点和结构变化,如全文是并列结构还是递进结构,或者有没有对比、转折等结构手法的运用。
四、分析散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散文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分析散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散文中是否运用了比喻、隐喻、排比、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以探究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和效果。
2.描述和抒情的比重:分析散文中描写事物和抒发情感的比重,以了解散文的主旨和议论内容。
3.文字运用的特点:分析散文中的文字选择和运用方式,包括句式的变化、用词的多样性、语言的生动性和音韵效果等。
五、总结散文的整体结构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逐步了解散文的各个方面和细节,从而总结出散文的整体结构。
这个总结可以是对段落结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综合把握,也可以是对散文主题和中心思想的再归纳和概括。
六、评价散文的结构最后,可以对散文的结构进行评价,判断其是否合理、紧凑、丰富和有说服力。
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与行文思路
首先,结构方式是指散文的组织形式和内部结构。
散文的结构可以分
为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两种。
而在行文思路方面,散文的行文思路也有不同的方式。
另一种行文思路是循环。
散文中的循环行文思路在故事情节或者观点
的表达中,多次使用类似的词语、意象或者情感,通过反复呈现和强调来
达到表达目的。
这种行文思路能够增加作品的艺术感和韵律感,让读者在
反复的阅读中渐渐感受到散文的深意。
此外,还有一种行文思路是主题对比。
散文中的主题对比行文思路通
过对不同的主题或者观点进行比较和对照,引发读者的思考。
通过对比,
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散文的主题和思想,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总而言之,散文的结构方式和行文思路是在创作中要注意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结构方式和独特的行文思路可以使散文更具表现力和魅力,给读者
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文学类文本:散文分析结构思路【考情简述】结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内容的外在体现。
通常包括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
主要题型分两大类。
一类是整体把握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并梳理文章的思路脉络。
另一类是分析文章的局部思路,亦即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这里要特别注意了解散文线索的类型和作用、了解散文结构组织的技巧,理解不同句段和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设问方式】(1)(2021全国甲)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王小鹰](2)(2020全国I)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建水记(之四)于坚](3)(2020全国III)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记忆里的光》蒋子龙]【必备知识】一、散文线索及思路1.行文思路与散文线索的区别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情感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
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
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
线索可以是梳理作者思路的一个参考,但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散文线索的类型(1)时空连“线”。
大多在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明时空转换的词语把这些词联系起来,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
如《桃花源记》: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因物取“线”。
出现于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主旨。
如《记一辆纺车》全文以怀念在延安时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开头,接着从三方面写怀念纺车的原因:一是纺车保证了“丰衣”,坚持了抗战;二是纺线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三是纺线使大家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变化。
最后再以怀念纺车作结点明主旨。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死之间雷抒雁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
”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
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
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
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
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永远离开了。
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
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
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
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
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
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
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
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
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看见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
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
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
”我看着床上被撕扯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
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