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盆景的制作1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6
山水盆景的制作步骤《山水盆景的制作步骤》山水盆景是一种将自然山水景观缩小至盆内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能够美化室内环境,还能给人带来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制作一个精美的山水盆景并不难,下面将介绍一下制作山水盆景的步骤。
第一步:准备材料和工具。
制作山水盆景所需的材料包括盆景盆、盆景土、盆景石、各种小型植物和假山等。
工具方面,需要准备剪刀、夹子、镊子、喷水壶和铲子等。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盆景盆。
盆景盆的形状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常见的有长方形、椭圆形和圆形等。
但要注意盆的大小应与植物的根系匹配,以便植物能够良好生长。
第三步:摆放假山和石块。
假山是山水盆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通过将假山和石块适当地摆放在盆内,可以营造出山川起伏的效果。
第四步:选择植物。
植物是山水盆景的生命之源,因此在选择植物时要考虑它们的生长环境和相互之间的搭配。
一般来说,可以选择矮小且易于养护的小型植物,如小叶悬铃木、石楠和小萝卜等。
第五步:开始植物的布置。
首先要将植物从原来的盆中取出,然后将根系稍微修剪一下,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盆景环境。
接下来,用盆景土将植物固定在盆内,并用夹子、镊子等工具调整植物的姿态和位置。
第六步:合理浇水和养护。
山水盆景需要经常浇透水,但要避免过度浇水,以免造成植物缺氧或烂根。
同时,还需要适时修剪植物的枝叶,并注意防虫防病。
第七步:赋予山水盆景更多元素。
根据个人的喜好,可以在山水盆景中增加一些小动物、小桥或小亭子等元素,增加山水盆景的趣味性和立体感。
通过以上的步骤,一个美丽而精致的山水盆景就制作完成了。
制作山水盆景需要耐心和细致,但在制作过程中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让这个小小的盆景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品,赋予生活更多的美好。
山水盆景的制作方法
制作山水盆景的方法如下:
1. 准备工具和材料。
包括盆子、土壤、小石子、大石头、苔藓、小树苗等。
2. 选择适合的盆子。
盆子可以是陶瓷盆、木盆或塑料盆等。
选择与山水风格相搭配的盆子。
3. 准备土壤。
使用透水性好的盆土或者自制的混合土壤,以保证盆景的生长。
4. 布置大石头。
将大石头安排在盆中,营造山的景观。
可以安排石头峰、石壁等不同形状的石头,以增加盆景的层次感。
5. 布置小石子。
在盆中撒上小石子,可以选择不同颜色和大小的石子,以模拟山间的河流或小道。
6. 布置苔藓。
在大石头和小石子之间填充苔藓,增加盆景的自然感。
可以选择不同种类的苔藓,如绒藓、点苔等。
7. 种植小树苗。
选择适合盆景的小树苗,如松树、柳树、榆树等。
将小树苗种植在盆中的适当位置,让其与石头和苔藓相互呼应。
8. 养护盆景。
给盆景适量浇水,保持盆土湿润但不过度湿润。
定期修剪小树苗的枝叶,保持盆景的形状和健康生长。
制作山水盆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尽量选择天然材料,如天然石头、真苔藓等,以增加盆景的自然感。
- 注意搭配色彩和形状,使得盆景整体美观。
- 盆景的设计要有层次感和对称感。
- 给予盆景适当的光照和通风条件,以促进植物生长。
- 细心养护盆景,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和修剪植物的枝叶。
山水盆景的制作技艺制作山水盆景,除要具有地形地貌和山水盆景艺术的表现方法等理论知识外,还要掌握具体的制作技巧,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创作出高水平的盆景作品。
观选石料观选石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因石立意”,即在仅有一块或几块石料的情况下,根据现有的石料进行创作,表现主题。
“因石立意”要充分发挥石料的长处,避其短处,把具有自然纹理和丘堑、外形美观的一面作正面,形态较差的一面作背面。
如有几块松质小石料,难以制作出挺拔险峻的山水盆景,则可用来制作平远式山水盆景,表现江南山青水秀的风光。
“因石立意”所表现的意境常受到一定限制。
一般业余盆景爱好者因石料较少,多为“因石立意”,然后再进行创作。
另一种是“因意选石”,在石料较多的情况下,多采用此种方法。
如在游览名胜古迹或名山大川之后,深为祖国壮丽河山所激发,或读一首’好的诗词而受到启迪,有了创作的欲望,然后根据立意去挑选石料。
例如,欲制作表现当年红军长征时爬雪山情景的山水盆景,最好选用浮石、宣城石或珍珠岩等材料,以便很好地反映冰天雪地的山峦风光。
如欲制作表现陡峭石林风光的山景,应选择斧劈石或煤石等细长条状的石料。
在大堆石料中挑选山石时,首先要挑选好主峰的石料,然后再挑选与主峰形态、色泽、纹理、质地相协调的较小石料。
在选石时,注意挑选具有“瘦、漏、透、皱”的山石,以便生动地表现山峰的各种形态。
下面将具有这几种形状的石料及其加工方法与用途分别介绍如下:(1)瘦。
瘦型石概括地说,就是有棱角的长条状石料。
瘦型石可布置成壁立当空、孤峙无倚的姿态,看去有亭亭玉立之感。
瘦型石能充分显示山峰的峻秀挺拔、崔巍雄奇,臃则反之。
(2)漏。
漏在山水景物中指倒挂于山体的部分。
漏的位置一般在岩洞中或悬崖峭壁突出处‘漏可增加山水盆景的美感。
在松质石料上,可用锯截和雕琢的方法做倒挂。
锯截前,先观察好石料,确定是否宜做倒挂和做倒挂的位置,如果适合做倒挂,在下锯前先按预定位置划出锯截线,依线下锯。
山水盆景的制作与摆放技巧一些以山石为主体,集中表现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盆景称为山水盆景。
山水盒景的发生与发展同中国山水园及山水画有密切的关系。
山水盆景比树桩盆景更富于诗情画意,我国最早的山水盆景作品大都出自诗人画家之手。
绘画中的许多法则也渗透到了山水盆景的制作之中。
山水盆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山水中的一丘一壑、奇峰怪石、重崖复岭都是创作山水盆景最好的题材。
做到合理剪裁,有的还要作变形处理,通过适当的夸张,达到“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观赏效果。
人们还可以从优秀的山水画中得到启发。
但是制作山水盆景决不是自然山水的摄影和山水画的复制,因为山水盆景有着自己特有的表现手法,创作技巧,和特殊的工具,材料。
制作山水盆景的第一步是立意或构思,也就是说,心中先有一个明确的表现对象或主题,这样可以随类赋形,因石造景。
适于制作山水盆景的石料很多,常见的有砂积石、芦管石、英石、海浮石、石笋石、斧劈石、钟乳石等,这些石料城市的花店一般均有出售。
不同的石料有不同的结构特点,应当因石制宜,即用不同的石料去表现不同的对象;或因不同题材选择不同的石料。
各种石料均应经过一定的加工才能制成山水盆景,而每种石料的加工方法又各不相同。
锯截、雕琢,胶合是山石加工的几种主要方法。
例如:一些体积较大,姿态天然的石块如太湖石、英石、钟乳石等常常采用锯截的方法,截取后配红木几座或置浅水盆中,自成一景。
胶合多用于一些不易雕琢的硬石如英石,要选色彩相近、体态相似的石块,石块之间要注意纹理相连,脉络相通,使之浑然一体。
大多数石料,锯截、雕琢,胶合三种方法都要用到。
如砂积石加工,先要将底座锯平,然后区分正背面,用一种特制的一头尖、一头扁的铆头进行雕琢。
区分峰峦、岗岭,斜坡、峭壁,悬崖,洞壑,打出一个大体轮廓,再由浅入深,由粗到精进行细部加工。
要像绘画一样,在雕琢每一个细小局部时,都应照顾到整体,才能气势连贯。
斧劈石及石笋石的加工要有二个步辣,第一步用凿子榔头等大型器械将石块劈解成长短、宽窄、厚薄不等的小石地第二步是按创作意图选配石块进行胶合,底部不平的先锯平顶部不自然的稍事加工。
《山水盆景的制作》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盆景栽培和制作的一般知识,学会树枝盘扎、山石加工、浇注水泥盆的方法,能制作简单盆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讲析、分组讨论等方法,使学生了解盆景栽培和制作的一般知识,学会制作简单盆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对于山水盆景的审美趣味
二.教学重.难点:
山水盆景设计和制作技艺的初步掌握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复习
山水盆景被人们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 、“微缩世界”,它能在咫尺的空间集中体现山川神貌和园林艺术美,美化人的工作、生活环境,陶冶人的情操,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使人们在工作、生活之余,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奇山秀水、千岭万壑、、丛林扶疏、大树参天的各种自然景色,从而达到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目的.
(二).山水盆景欣赏(出示幻灯片)
(三).观看视频,了解山水盆景的设计和制作技艺. 四.课堂练习:
山水盆景常用的布局形式有几种?
山水盆景构图中常见的错误有哪些,
植物配植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山水盆景如何保养,
五.讲析练习
六.课堂小结
山水盆景是以观赏岩石为主的一类盆景,必须进行艺术构思,确定主题,然后按
照山石的天然气质,取其全部或局部适宜造型的石料,以植物以及必要配件进行人工雕琢,配置成假山,将祖国优美的山川景物,浓缩到浅盆中,盛在几案上,整体看去,俨如一幅立体山水画,使人如临碧波绿水之前,名山大川之间,流连忘返,意趣盎然. 七.布置作业
八.下课。
山水盆景制作山水盆景的制作山水盆景是把自然山石通过锯截、雕凿、腐蚀、拼接、胶合等技术处理,布置成风景秀丽的山水立体景画。
其材料常以山石为主,以小树、苔藓、或亭、桥、等点缀,增添大自然的灵气。
山水盆景的一石一水,是大自然山水的缩影与精华,能表现出大自然的名山大川的意境,如漓江的秀丽、三峡的雄奇、华山的天险莫测、黄山的磅礴气势……有小中见大、移天缩地之妙趣。
山水盆景制作造型常有以下几种:一、独立式又叫孤峰式。
主体在盆中是最高大的,如感孤峰过于独秀,可用矮小石料加以陪衬。
二、偏重式又叫双峰式。
基本形式有两组,应有大小差别、富于变化的分置于盆的左右两边。
三.开合式。
基本形式是三组,在盆的前方左右各置一组。
忌高低,大小相等。
在两组后方中间再置一组。
体量比前两盆小得多而形成远景。
四、散置式。
形式在三组以上,其中一组作为主体,其它各组陪衬,布置时应注意疏密简繁对比。
五、重叠式。
层次要多,造成山重水复或层峦叠嶂之感,达到露中有藏。
山水盆景的配景山石要与主脉呼应,互为凭借使群峦起伏。
山脚水边适当配些土坡或卵石,使水岸曲折多变。
还可在山石上或水边配以植物,植物的姿态应与山势相统一。
最后可根据山形水势配些人物、亭台、小桥、瀑布、舟船等,让山水更逼真丰富中國的山水風景世界聞名,可說無山不秀,有水皆麗。
中國人對大自然,是以天地為心的態度去接納自然。
因為嚮往與喜愛,所以就想接近、想在家中也能分享到大自然的山光水色;於是便採用紋理不同、外形優美、千姿百態的石材為主,綴以樹木、亭樹、舟橋、人物、鳥獸、青苔等;經精巧的構思,運用縮龍成寸的藝術手法,將大自然中的美景,巧妙地佈局成一幅幅的山水景觀,放置於淺水盆中,讓山水相映,渾然成一體,因而創作的盆景稱「山水盆景」。
室內有了「山水盆景」,人們可生活在「咫尺之內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辨千尋之峻」的聯想中,享受到太華千尋與江湖萬里之樂。
「山水盆景」的種類山的名目有巔、嶺、岫、崖、巖、巒等。
微型山水盆景制作方法
制作微型山水盆景需要以下步骤:
1.选择小巧精美的花盆,最好是陶瓷质地的,比较适合盆景装饰。
2.准备好泥土、沙子和小石头等物料,以及几棵小型植物,如仙人掌、沙漠玫瑰、小型多肉植物等。
3.先将泥土铺满花盆底部,然后铺上一层沙子,稍微用手指压实。
4.在沙子上摆放小石头,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一个小型石景。
5.将小型植物放在泥土和沙子的区域中,尽量使它们呈现出自然的状态。
6.在植物周围再放上一些小石头,增加盆景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7.在固定好植物和石头后,可以再铺上一层细沙,使整个盆景更加美观。
8.最后,将盆景放在有光照、通风的地方,经常浇水保持湿润即可。
以上就是微型山水盆景制作的基本步骤,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意进行更加细致入微的设计。
山水盆景制作技法山水盆景,源于自然,高于生活,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它以山石、植物、水等元素,创造出微缩的自然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
本文将介绍山水盆景的制作技法,帮助您了解这一技艺的精髓。
一、选材制作山水盆景的首要步骤是选材。
山石的质地、纹理、色泽等因素都会影响盆景的整体效果。
因此,在选材时,应选择质地坚硬、纹理自然、色泽协调的山石。
同时,为了营造出层次感,可选择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山石进行搭配。
二、布局布局是山水盆景制作的关键环节。
在布局时,应遵循“源于自然,高于生活”的原则,根据山石的形状、纹理等特点进行合理搭配。
同时,要注意植物与山石的比例关系,使整个盆景看起来和谐统一。
三、栽种植物植物是山水盆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栽种植物时,应选择生命力顽强、适应力强的植物品种,如万年青、虎耳草等。
同时,要注意植物的形态和色彩,使它们与山石相得益彰。
栽种时,应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合理配置,使整个盆景更加自然生动。
四、设置水源为了营造出山水盆景的灵动感,设置水源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在设置水源时,应选择合适的位置,使水能够自然流淌。
同时,要注意水的流向和流速,使其与盆景的整体风格相协调。
在制作过程中,可以使用小水泵等工具来帮助实现水流的循环。
五、细节处理细节处理是提升山水盆景整体效果的重要环节。
在细节处理时,应注意山石的拼接、植物的修剪、水流的调整等方面。
通过细节处理,可以使整个盆景更加精致细腻,呈现出自然之美。
总之,山水盆景制作技法是一门需要不断实践和探索的技艺。
通过掌握选材、布局、栽种植物、设置水源和细节处理等环节,我们可以制作出精美的山水盆景,为生活增添一份自然之美。
微型山水盆景的制作步骤
一.立意立意即构思,构思即艺术家在孕育作品过程中进行的思维活动。
包括选择题材,确定主题,探索最佳表现形式等。
立意庸俗当然就创作不出造型新颖、具有画意诗情的微型水仙盆景。
二.选材根据立意,首先挑选一个大小、样式适宜的博古架。
其次,根据博古架内空格大小,选择适宜的小盆,最常用的是小紫砂盆。
再次,选择从十桩或二十桩主鳞球掰下有花芽的子球若干个。
三.雕刻根据立意以及博古架内空格大小、高低不同,对叶片和花梗进行轻重有别的雕刻。
雕刻方法和普通水仙盆景相同,多为重刻或较重的雕刻。
四.养护与普通水仙盆景养护方法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养护场所的温度要适当低些。
白天平均温度在十摄氏度左右,夜间最底气温在四摄氏度左右,在北京地区经过四十五天左右水养即可开花。
五.造型在养护过程中已进行了初步造型,当部分花苞开放时,要根据立意对叶片、花朵、根系进行一次整理,剪除过密或生长不良的叶片,对花朵的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
把盖在根部的脱脂棉去除,以露出雪白的根系。
山水盆景的制作一、山石的选材与加工1、山石选材:山水盆景是山、石、草、树在盆盎中排列组合所构成的景观,山石材料是山水盆景创作的主要素材,山石种类繁多,大都从大自然中采掘而得,其质地、色泽、皴纹都具有天然本质。
选材时,首先要注意应根据石材的自然特征,确定其适合作那种自然景观的造型,如果选择的是一组皴纹直立简炼、形状长条、轮廓自然的砂积石为一盆盆景的素材时,肯定地说,这些素材最适宜作剑峰峻峭、高耸挺拔的造型景观,选材时要注意,素材的质地、种类、皴纹一定要统一,一盆盆景,最好只用一种类别的素材,色彩不可差异太大。
2、山体轮廓的敲削:当我们在制作一盆山水盆景进行选材时,首先要对石材的顶部轮廓线进行观察,引发构思,反复推敲,不论硬石、软石,在轮廓线排列起伏不明显时,都要对其进行敲削,使之起伏鲜明,富有节奏感。
3、截锯与粘合:多数时候,一块石材是不能构成一盆山水盆景完整画面的,因此要进行多块石材组合而形成景观。
而石材一般都是天然未经加工的,因此必须根据景观要求进行对石材的锯截、连接和粘合,锯截石材用切割机或钢锯进行,也可用锤子敲断理平的方式进行。
然后再用水泥或水泥兑色,或其他粘合剂粘接成形。
4、理纹与错落:一般说来一盆山水盆景要求在石体皴纹上达到大致一致,这样显得景观画面较为统一。
但因石材本身的差异性,因此在尽量选择纹理自然线条一致的前提下,有时要对一些纹理皴法不明显或纹理差异较大的石材进行理纹,理纹一般用剔、掏、敲、锯方式进行,视石材的软硬性质而定,若有的纹理实在不能理出,则可用大致色泽一致的石材进行错落拼接,形成大的块面的皴纹明显凹凸现象,达到景观统一生动的要求。
二、山水盆景的造型与风格1、创作立意,是盆景创作的重要的一环。
盆景的创作立意,实际上是一个确定意境,并构思、表达这个意境的过程,一般说来有两种表达方式:①先立意并根据这一立意,经过构思选用适当的树、石、山。
草等素材,在盆盎空间中进行排列组合来完成这一立意。
②根据具体的山、草、树、石的形状特点,生发某种立意,然后构思并运用这些山、石、草、树的形状特点,进行排列组合来完成某一景观和意境的构成。
由于盆景景观构成受到具形素材的限制,因此这种立意构思方法是山石及各组合类盆景造型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构思结合制作的方式。
由于山水盆景是山、石、草、树在盆盎空间中的排列组合,因此这种组合就存在一种山势或结构组合的规律。
山水盆景一般有景观造型开合之说,山体构成复杂的山水盆景一般有一个开会或两个开合或三个开合的取势方法。
开合,就是在山水盆景中具有主、客、散点石等完整山体的构成景观,当山体摆放在盆盎中时,它能形成盆盎中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由于构成意义上的“张力”作用(全方位双向辐射),因此人们的视觉心理上造成了一种扩张感(即“势”),具有占据空间的效能。
同时,因为它具有三度空间中的方向性(比如山体在盆盎中的朝向),并且非对称地占据空间,所以在人们的视觉心理上和画面上,形成了一种动感。
动感的造成,实际上就是点或块面等视觉单位的展开线在画面中辐射所造成的不平衡,这和山体决面在“完型空间”中的位置有关。
中国山水画论在谈及画面山体布局时说:“欲使其右,必先其左,欲使其左,必先其右,欲使其上,必先其下,欲使其下,必先其上。
”就精辟地论及了画面构成动感张力的特点。
因此,所谓“势”,就是山石体面在盆盎中非对称、有方向地占据空间时。
在人们视觉心理上产生的一种视觉张力和扩张感。
正是这种张力和扩张感使我们感觉到盆景景观造型中,静止的山体有一种动感,有一种韵律和节奏化的山势走向。
山水盆景中的“势”,既然是通过“置陈”而得的(“置陈”指排列组合有如布阵),那么在排列组合山体块面时,山体张力必然形成富有变化的山体张力质即不同的“势”。
一般说来,山水盆景的“势”包括“起”、“承”、“转”、“合”、“落”、“结”等几个方面。
在一个开合格局的山水盆景造型景观中,我们在盆盎中摆置主山,实际上就是在画面空间中进行主势的定位,主势的定位,我们称为“起”势;在主山的左边或右边错落地放置仅次于主山的客山,使主山的势同其他山体的势之间有一个过渡和承接,我们称为“承”势,“承”势有两种,即“正承’与“反承”;客山一般是同主山相对,与主山走势有着对立统一关系的山体,在景观整体画面中与“主”势形成了一个总势的开合,而其势向与主势相反,故称为“转”势;主山势头下落时,有时有过渡,有时无过渡,有过渡就得找过渡山体的落点,而这落点就是“落”势,一般山水盆景中紧靠主山的陪衬山体是主山体势的落点。
而主山之势和客山之势在盆面空间的结合点就是山水盆景一个开合造型画面的结点,称为“结”势,这结点通常是用盆景画面中的散点石来表现的。
有时,我们会在主山或客山上点缀或栽种一横飞出的植物或点缀物,必然在画面中打破主山和其他山体所构成的态势的平衡,一般我们称为“走”势或“破”势,因为“走”或“破”,使整个相对平衡的画面的势的张力增大或变化,使人们观赏盆景时,视觉心理张力连线出现了向外奔趋的现象。
衬托与对比在山石盘景的造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衬托与对比的含义是比较宽泛的,是相对而言的。
比如大与小的衬托与对比,主体和客体的衬托与对比,疏与密的衬托与对比,藏与露的衬托与对比等等,虚与实的衬托与对比,前与后的衬托与对比,石与树的衬托与对比,这些都必须根据创作主题和创作手法来具体体现,只有掌握创作规律,才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三、散点石在景观中的运用山水盆景的主体和客体山石,在盆盎中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它们的气韵、体量、态势,直接关系到作品意境的高低。
但它们的功能突出与否,又与通常被忽略的一种陪衬体——散点石的运用有关。
散点石,是一种散而有致的以群体形式放置在山水盆景的水面空白空间中的陪衬体,其本身具有构成意义上的“点”的性质,是一种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
当人们的视线集中于它时,在人们的视觉心理上产生一种扩张感,因此,它本身就能起到占据空间和划分空间作用。
散点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作为盆景中主、客山体的陪衬物:盆景的特点是小中见大,但无论多大的盆景,其主、客山峰的体量都是有限的,为了使人们在欣赏时,心理上产生一种“一峰则太华千寻”的感觉,就必须用一些低小的陪衬物来突出主峰和客蜂,使它显得比实际的存在要大得多,增大它的体积感,散点石在这方面起了极好的衬托作用。
2、作为山足水面空白空间的划分物:盆景是三度空间造型,它不可能像山水画那样让山悬浮在半空中,下面用云或其它一些什么省略而去。
盆中山石必须生根座牢。
当我们把主体和客体的山石在盆盎中立定的时候,剩下的空白空间就需要细致处理了。
盆景界行话说,“峰好立,足子难处理”,就是指这一道工序。
而散点石的摆布,就是对山足水面空白空间的处理和划分。
前面说过,散点石在人们的视觉心理上要产生一种扩张感,具有张力作用,使它能在空白空间中发挥占据空间的效能,所以散点石的布置若得当,则山足水面就能被合理划分,富于变化。
3、在山水盆景中,特别以一个开合为格局的盆景中,起“结”势的作我们知道,在盆景中,特别有主、客山体同时存在的,以一个开合为格局的景中,它们的走向安排,一般蕴含“起、承、转、结”四个环节,所谓“层层得势”就是指这四个环节的有机结合,而“结”就是这四个环节的完成点。
散点石恰恰就是这样一个“结点”,它在一幅气韵生动的整体画面中起收势,以及对山体态势的发展起最后交待作用。
在运用散点石布局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景不是生产中的系列产品,而是千姿百态的艺术品,每一盆盆景,即使有同一开合的布局格式,它们的主、客山体的摆布、态势都是有所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无论运用散点石划分空白空间或“结势”,都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有必须服从整个画面山势走向发展,和山足水面空白空间的处理需要,同整个画面相得宜彰,即是说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2、运用散点石要大小相间。
因为散点五的大小不同,它们所产生的视觉心理扩张力是不同的。
大的散点石,视觉张力要大些,占据空间效能要大些,小的散点石则相反。
所以,放置大的散点石,空白空间的“留白”就会减小,安置小的散点石,空白空间的“留白”则会相对多一些,二者结合使用,就可以造成散点石和空白空间的有机结合,如画论所说:“计黑当白,计白当黑”。
并打破空白空间的沉闷和单调,造成一种特定的艺术效果。
3、散点石所占空间位置不同,也可以不均衡地划分空间,在同一山足水面空白中,散点石摆布的位置不同(即使它们本身体量相同,视觉扩张力相等),也可能不均衡地划分空间,打破空白的均衡和单调。
但要注意,如果把大小相同的散点石均衡地排列在山足水面空白中就起不到这种艺术上的作用了,因为这实际上成了一种几何学上的排列形式。
同时,当散点石起主、客山体的陪衬作用时,要因面而树,变化相宜,使其和主、客山体比例协调。
比如:不能用一块或一组尖而细的散点石,作为一块浑圆的主体或客体的陪衬,也不宜在较为矮小的主、客山体下衬一块或一组体量与之相近或相等的散点石,这样不仅没有起到散点石应有的作用,还忽视了构成艺术中“体、面”与“点”之间的差别。
4、散点石的植物配置,以苔草为主,如可用苍蒲、虎耳草、星星草等装点,这样也符合“疏点草苔”的表现方法,同时还可以在其上面放置亭、台等点缀物,深化盆景主题。
四、山水盆景选盆山水盆景因其景观留有大量水面,点缀有低矮的散点石和船筏亭台,因此一般选用盆沿极浅的大理石水盆,水盆形状视石材的形状及色彩、造型等而定,可选用椭圆形、圆形、长方形等,色彩一般都选用白色。
紫砂水盆及土陶水盆也可用于山石盆景造型,但因其色彩、深度的局限性通常只用于较为特殊的石材或造型。
无论选择何种盆盎,均应以造型景观效果是否被衬托突出为主要目的。
五、植物的栽种与配件的点缀山水盆景的山石组合造型完成之后,应当进行植物的配植和配件点缀。
画论上说:“山之体,石为骨,树为衣,楼台亭桥为其点缀。
”石是无生命的造型固体,而树才是体现其景观生命的象征。
行话说:“石好立,植物配植难,”可见植物在山石盆景中的重要性。
内行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山石成型后,盆景景观实际只完成了一半,要待植物配植后才能算完成,往往植物配植所花费的精力、时间,超过组合石材所用时间。
配植植物,以叶细枝矮为好,不同景观配不同的植物。
如孤峰式景观,可选用技干较为苍老粗壮植物;群峰壁立,可选用丛林繁茂的组合型配植;平缓山坡,点缀配植矮小植物。
同时可运用烘托、点缀、穿插、飞出、重叠、密植等手法来具体操作,但要注意一般配植规律比例中的“丈山尺树”的规律,总的说来还是以“起、承、转、结、合”的构成原则配植为好。
配件是在山水盆景中起点题或衬托作用的,但要注意,山水盆景创作不应以点缀配件为主,而应以景观造型为主。
配件不可堆砌、乱放,要藏露、疏密适度,要讲求“近大远小”的法则和透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