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的由来50字
- 格式:docx
- 大小:15.23 KB
- 文档页数:3
春节贴对联风俗的由来春联,是中国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每逢春节期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春节贴对联风俗的由来”,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www.)查看。
春节贴对联风俗的由来(1)1.春联的来历春联是怎么来的呢?《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
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
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
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
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
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
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
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
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
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
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
唐以后逐渐改为尉迟恭、秦叔宝。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兄弟,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当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
此后因魏徵梦斩泾河老龙,每夜好像听见寝官外有鬼往屋里扔砖瓦,奇呼怪叫。
唐太宗无奈,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
唐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另一位开国功巨大将尉迟恭也愿意陪伴守夜。
当晚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了一夜。
唐太宗果然睡了个好觉,接连几天,唐太宗身体逐渐康复,不忍心再让两位大将持续守夜,于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把画像贴在门上。
此事传播开来,尉迟恭和秦叔宝渐渐被奉为门神。
2.中国最早的春联由桃符演变成春联,据说是在五代时候,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
贴春联有什么来历传说贴春联的风俗由来介绍你知道贴春联有什么来历传说吗?春节,是中华民族“节之首”,在中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帖春联和贴门神。
下面,店铺来为你介绍的贴春联的风俗由来。
贴春联有什么来历传说春节,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
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和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
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
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其得名和推广和朱元璋密不可分。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
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
春联在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成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出现了很多附属的品类。
根据使用的场所,可分为框对、春条、横披、斗方等几种。
贴春联的风俗介绍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
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
神灵前贴春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
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春联贴的场所也有所讲究:“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春联的来历和寓意
贴春联是中国传统习俗之一,它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下面来概括贴春联的来历与寓意:
一、来历
春联来源于桃符。
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
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
二、寓意
1.祈望和祝福
贴春联的主要目的是寄托某种祈望和祝福。
不同的人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身份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祈望与祝福,因此贴春联应符合自身的特点与事业。
2.增加节日气氛
春联一般都为红底黒字或红底金字,加之各种纹饰,符合新春的喜庆和欢乐,可以为春节增添喜气的气氛。
3.传承文化传统
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贴春联可以传承这一文化传统。
春联的内容通常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历史典故、诗词歌赋等。
通过学习和了解春联的文化内涵,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贴春联的由来]春联的由来4篇(1) [春联的由来]话说对联话说对联人人都知道对联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对联有:春联、喜联、寿联、挽联等。
同学们,你们对对联的知识了解多少呢让我来告诉你吧!首先说说对联的来历吧。
从前,有一个鬼蜮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桃树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蜮。
为了避邪,人们制作了一个桃符,后来他们又在上面写字,在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上,显得很喜庆,这就是我国对联最早的形式之一。
接着就说说对联的特点吧。
一:对联的字数相等,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二:对联的词性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
三:对联的结构相应。
四:对联的平仄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
最后是对联的种类。
对联有四种,分别是:一、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二、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三、用字技巧:引字复字、叠字、偏旁、析旁、数字等。
四、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下面,我来给你讲一个关于对联的有趣小故事吧!从前,有一个大财主,他非常小气。
一天,他的儿子也考上了科举,于是他们家大摆酒席庆祝一下,在家里大财主说:”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他的儿子在外边说:“父当官,子当官,父子皆当官。
”老百姓们听了很生气,有一个才子笑一笑就走了。
下午大财主把他们的对联贴到了大门上。
晚上,他们都睡觉了,那个才子溜到他们家门前,用毛笔改了几笔。
第二天,人们在大财主家门前哄笑,不一会,大财主出来了,看了一眼门上的对联,上面写着:“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父当棺,子当棺,父子皆当棺”,一下子气晕了过去。
同学们,你们说这则关于对联的小故事是不是很有趣?可见对联是我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之一。
贴春联的由来及寓意贴春联的由来及寓意贴春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习俗之一,每逢新年到来之际,人们都会在门楣或墙壁间贴上春联,以祈求新年平安、吉祥和幸福。
那么,贴春联的由来及寓意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由来据史书记载,贴春联这一习俗起源于唐代。
唐朝时期,人们在春节前后会在家中张贴对联,以示吉祥如意,也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而春联的形式最初是以诗歌、歌谣等形式存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四个字的对仗话语,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对联。
春联的内容大多涉及福、寿、财、禄、康等富有吉祥意义的话语,比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花开富贵,福满门庭”等。
这些话语不仅具有简单易懂、寓意深刻的特点,还能够充分表达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寓意贴春联的寓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祈求吉祥如意,二是宣扬美好品德。
首先,贴春联的习俗源于人们对新年吉祥如意的祈愿。
这些春联内容虽然表达形式简单,但是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比如“春暖花开,福满门前”这句话,既表达了春天美好的气息,又表达了对新年生活的美好期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所以,贴春联不仅可以增加新年的欢乐气息,更重要的是激励人们在新的一年里拥有美好的心态,追求美好的生活。
其次,春联还可以宣扬美好品德。
随着春联文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对联内容蕴含着美好的品德教育,例如“仁者爱人,义者敬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
这些对联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从而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的发展。
总之,贴春联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民俗习惯,更是一种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发扬。
通过贴春联这一文化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风范和传统美德,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年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让我们一起年轻心未老,共迎新年佳节吧。
除夕为什么要贴对联贴对联的由来在春节的前一天,也就是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在门的两侧贴上春联。
那么为什么过春节要贴春联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贴对联的由来,希望你会喜欢!贴对联的由来春联,又称对联、门对,它用红纸书写,贴在门上很有一番喜庆、热闹的过年气氛。
过年要贴春联,这与古代的“桃符”驱鬼避邪有关。
古人科技水平有限,认为人间的疾病灾害是鬼魅造成的。
为了抵抗它们在过年期间的侵扰,人们便用具有避邪作用的桃木板挂在门旁,同时在桃木板上分别写上门神神茶、郁垒的名字(也有画上它们图像的)。
这样,为非作歹的鬼魅邪恶就不敢上门了。
这些桃木板就叫“桃符”,它以后被红纸所取代,写上字就成了春联。
现在,尽管人们已经知道没什么鬼魅作崇了,但仍保留了春节贴春联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只是春联内容越来越表现新时代的生活观念了。
春节贴春联的历史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
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
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万鬼。
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
后来,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
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
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
王安石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朝。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
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
贴春联的意义和由来贴春联的意义和由来引导语:对于贴春联,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每当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进行贴春联,那么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贴春联的意义和由来,欢迎阅读!贴春联的由来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
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
而其实一开始春联是题写在桃木板上的,后来改写在纸上。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
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春联的和意义年关将至,也有着许许多多的过年习俗。
贴春联就是其中之一。
喜庆的大红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在春节的时候张贴,故名春联。
而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
最初人们用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木刻人形应挂在门旁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
春联的贴法分清楚上下联从平仄上区分,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现代汉语中的三声和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一声和二声),如“岁”为仄声,“新”为平声。
从意境上区分,下联的意境一般比上联的意境深刻远大一些,如“雄鸡辞旧岁,灵犬迎新春”,迎新春就比辞旧岁的意境深刻些。
贴横批古人书写顺序是从右至左,现在很多横批人已经不按过去的书写方式了,也有从左向右书写的。
春节贴春联的由来是什么春节贴春联的由来是什么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春联吧,春联的颜色又与当地民俗相关。
普遍能够见到的就是红色,红色代表喜迎。
春联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贴春联的由来是什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春节贴春联的由来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2、春节是什么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3、春节的习俗特点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
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
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
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
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春联是什么春联,是中国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贴春联的由来有哪些贴春联的由来有哪些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
人们曾用“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
”来评价春联。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贴春联的由来,欢迎来参考!贴春联,是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重要年节民俗。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春联的传说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茶、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茶、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茶、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茶、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桃符”即为现在春联的雏形。
春联的由来春联的由来,应从春秋时代说起,当时的春联是把字刻在门庭上的或有些刻写在石柱上,到了后期则刻在木板上,被称为《桃符》,当时选质为桃木板,长约六到八寸,宽在三寸左右,刻上吉祥的字样来庆祝喜庆和祈求吉祥幸福(因为民间流传有桃木为避邪之功效,挂在门口则可有百邪不侵的说法),所以在民间有挂上春联后就要把自家的大门打开,大年三十的晚上是不可以关门的,要一直开到天亮,无论是坏人还是鬼神都不会进入家中;在宋代春联的用质都为桃木板,此点从王安石的诗句中就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来,诗曰:“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明代朱元漳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
因红色代表吉祥喜庆,预祝着国家和人民红红火火,此后便由桃符改为春联。
对联的由来50字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的由来50字,欢迎你的阅读。
对联的由来50字一: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
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的由来50字二:最早见于秦朝,称桃符。
后经历五代,隋唐,明清三个时期的发展成为今日所见的对联,又称楹联和对偶,秉承中国人“阴阳相合”的哲学思想,成为文人墨客展示才华的又一载体。
对联的由来50字三: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的由来50字四: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中国的第一副春联是后蜀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直到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贴春联风俗的来历整理贴春联风俗的来历贴春联风俗来历:春联一开头不叫“春联”,而叫“桃符”。
据说贴桃符的起源很早,当时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
传奇,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怪兽,常常作恶,危害百姓,却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降住它。
贴春联风俗的来历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
古代传奇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万鬼。
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
后来,中国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
到了后来,桃符不断规范化,演化成为用于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宽三寸的长方形桃木板。
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
”假如说画神像主要意在祛鬼和辟邪,那么写春词主要意在祈福和吉利。
几经演化,这就形成了后来的门神、年画与春帖、春联两大脉络。
春节贴春联的中国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头盛行。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慢慢进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妙愿望。
对联的进展到了宋代,由于社会文明的进步,桃符与春节的驱傩仪式一样,其本身带有的祛除妖鬼的神奇颜色渐渐减弱,相反,其带有的新春祈福的特点渐渐成为其主要特征。
随后,人们便把这种带有新春祝愿与祈福颜色的桃符叫作“春贴”,直到明朝时期人们才将其正式命名为“春联”。
在宋代,尽管在桃符上写吉利话的做法还没有普及,但这种行为却渐渐受到了文人雅客的宠爱,文人将其视作彼此之间沟通与竞赛的途径之一,通过对对联,既能够陶冶情操、增加文采,还能够一较高下。
春节经典对联带横批1. 上联:门迎富贵平安福下联:家庆祥和康乐年横批:吉星高照2. 上联:大顺大财大吉利下联:新春新喜新世纪横批:万事如意3. 上联:吉星高照平安宅下联:财神常驻幸福家横批:迎春接福4. 上联:一帆风顺吉星到下联:万事如意福临门横批:财源广进5. 上联:精耕细作丰收岁下联:勤俭持家有余年横批:国强富民6. 上联:瑞雪纷飞清玉宇下联:花兔起舞贺新年横批:欢庆春节7. 上联:年年顺景则源广下联:岁岁平安福寿多横批:吉星高照8. 上联:天开美景春光好下联:人庆丰年节气和横批:成就大业9. 上联:一年四季春常在下联:万紫千红永开花横批:喜迎新春10. 上联:岁通盛世家家富下联:人遇年华个个欢横批:皆大高兴11. 上联:内外平安好运来下联:合家欢快财源进横批:吉星高照12. 上联:门迎百福福星照下联:户纳千祥祥气开横批:鹏程万里13. 上联:春临大地百花艳下联:节至人间万象新横批:万事如意14. 上联:家过小康欢快日下联:春回大地艳阳天横批:人心欢畅15. 上联:和顺一门有百福下联:平安二字值千金横批:万象更新16. 上联:和顺一门有百福下联:平安二字值千金横批:万象更新17. 上联:人增福寿年增岁下联:鱼满池塘牛满栏横批:吉星高照18. 上联:占天时地利人和下联:取九州四海财宝横批:财源不断19. 上联:岁通盛世家家富下联:人遇年华个个欢横批:大快人心20. 上联:一年好运随春到下联:四季彩云滚滚来横批:万事如意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春联的来历50字春联谁都不陌生,但是对于春联的来历你都知道吗?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春联的来历50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春联的来历50字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
《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延伸阅读:春节对联带横批盛世千家乐新春百家兴横批:欢度佳节千年迎新春瑞雪兆丰年横批:年年有余大地歌唤彩云满园春关不住横批:春色满园事事如意大吉祥家家顺心永安康横批:四季兴隆春临大地百花艳节至人间万象新横批:万事如意福星高照全家福省春光耀辉满堂春横批:春意盎然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山尽得辉横批:万象更新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横批:财源广进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横批:家和万事兴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横批:春回大地红梅含苞傲冬雪绿柳吐絮迎新春横批:欢度春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横批:鸟语花香迎新春江山锦绣辞旧岁事泰辉煌横批:春意盎然旧岁又添几个喜新年更上一层楼横批:辞旧迎新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横批:春风化雨家过小康欢乐日春回大地艳阳天横批:人心欢畅多劳多得人人乐丰产丰收岁岁甜横批:形势喜人壮丽山河多异彩文明国度遍高风横批:山河壮丽财连亨通步步高日子红火腾腾起横批:迎春接福福旺财旺运气旺家兴人兴事业兴横批:喜气盈门大地流金万事通冬去春来万象新横批:欢度春节欢声笑语贺新春欢聚一堂迎新年横批:合家欢乐财源滚滚随春到喜气洋洋伴福来横批:财源广进春风入喜财入户岁月更新福满门横批:新春大吉大顺大财大吉利新春新喜新世纪横批:万事如意占天时地利人和取九州四海财宝横批:财源不断高居宝地财兴旺福照家门富生辉横批:心想事成天地和顺家添财平安如意人多福横批:四季平安春归大地人间暖福降神州喜临门横批:福喜盈门内外平安好运来合家欢乐财源进横批:吉星高照。
春节风俗贴春联的由来〔共8篇〕篇1:贴春联风俗的由来贴春联风俗的由来由来春联一开场不叫“春联”,而叫“桃符”。
据说贴桃符的起很早,当时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
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怪兽,经常作恶,危害百姓,却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降住它。
后来,有两位专门除妖的神仙,他们用桃枝降住了怪兽。
于是,民间便传出,直呼偶在门上挂上刻有两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
后来,这样的桃枝被称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来了。
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演变成了春联。
据记载,当时后蜀主孟昶让张逊在桃木上题词,他写完之后,孟昶觉得不对仗,便又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幅春联,而在当时还被成为桃符。
后来纸张的出现,桃木换成了红纸。
春联真正的出现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当时,朱元璋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于是大街小巷处处贴满了春联。
意义为农历新年增添喜气的气氛。
春联都是红底黑字或者红底金字,加之各种纹饰,符合新春的喜庆和欢乐,为农历新年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表达美妙的祝愿和愿景。
春联中的纹饰,如鱼,寓意年年有余;美妙的语言,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美妙的祝福语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妙渴望。
民间说法有避凶免难的作用。
这一说法来于“年兽”的传说,据说年兽怕红,于是每年除夕家家户户贴对联,就是为了驱除年兽,因此贴对联的风俗流传至今,表达了人们避凶免难的愿望。
篇2:春节风俗:贴春联春节风俗:贴春联 -春节南方网讯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
有些风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
随着人们科学文化程度的进步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风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
贴春联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喜欢贴春联,给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息。
乘四化春风创伟业鼓九州生气迈征程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古时有“桃符”、“门帖”之称。
它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是诗歌中一朵精巧别致的小花。
春节贴对联的由来
春节贴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民俗习俗,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
据史书记载,早在汉代就有人在春节期间门神贴纸的习俗,这些门神有的是护家庭和平、辟邪驱鬼的神明形象,有的则是具有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吉祥寓意的字画。
从元朝开始,春联开始逐步成为贴在人们家门上的装饰品。
起初,春联主要是由官府和商贾书法家撰写,体现了他们对民众的祝福和关爱。
这种传统逐渐延续至今,如今的春联除了反应时事风云、社会变迁之外,更多地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现在,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中国每年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之一。
人们会在家门口或居室内贴上对联,以表达新年祝福和希望。
对联通常由一副横批和两副对联组成,横批又称“门楹”,通常在门楼上方贴着,起到点缀和辨识作用。
对联的内容往往与年味、吉祥、春意相关,并且通过优美的词句和工整的字体,给人以美好的印象。
贴对联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更重要的是寓意吉利、祝福和团圆。
对联的内容多是通过反衬、对比来表达吉祥寓意,体现对美好未来的祈愿。
同时,春联还可以传达家庭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和对国家繁荣富强的祝愿。
春节贴对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价值观和习俗的载体之一。
贴对联的过程也成为
了人们相互赠送祝福和祝福自己的方式之一,以期迎接新年的到来,带来幸福和吉祥。
贴春联的故事春联,是中国传统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年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以祈求新年平安、幸福。
那么,贴春联的习俗是如何产生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贴春联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贴春联的习俗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当时,人们在新年的时候会在门上贴上桃木或者松枝,以驱邪避灾。
后来,这种习俗逐渐演变成在门上张贴对联,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而对联的内容往往与吉祥、幸福、团圆等主题相关,如“年年有余”、“家和万事兴”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联被视为一种文学艺术,要求言简意赅、字字珠玑。
因此,贴春联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人们通过对联,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盼,也传承了祖先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除了在门上贴对联,一些地方还有在家中贴对联的习俗。
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人们会在家中的墙壁上贴上一些寓意吉祥的对联,以期待家庭的幸福安康。
而在北方地区,人们则更注重在门上张贴对联,寓意着“迎春接福”。
贴春联的习俗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如今,人们在贴对联的同时,还会在对联上加上一些剪纸、彩绘等装饰,使得对联更加美观大方。
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创意出现,如在对联上加入一些网络流行语,使得对联更加接地气,贴近现代生活。
在当今社会,贴春联的习俗虽然有所减少,但依然是中国新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都会积极参与贴春联的活动,以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新年增添喜庆的氛围。
贴春联,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美学的体现。
通过贴春联,人们传达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也传承着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一传统习俗,用心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贴春联的由来50字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
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千家万户写春联、贴春联,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生活的民族风俗。
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按照当代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的话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
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
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桃符。
王安石“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
春联始于五代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先是叫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又嫌他写得不工稳,便自己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写春联了。
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
春联普及盛行于明朝,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
”而且,他还为王公大臣们御书春联。
赐给中山王徐达的对联是:“破
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赐给陶安的对联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由于皇帝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广大群众的传播,春节贴春联便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下来。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
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
门神的习惯。
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
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
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
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
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