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八单元 第二节 海水晒盐(第一课时)教案 鲁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47.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节海水晒盐》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是结晶的途径之一。
理解结晶的概念。
2.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学会绘制并运用溶解度曲线。
4.知道结晶有蒸发结晶,降温结晶两种途径。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课件中们没有讲到精制食盐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课前准备托盘天平、量筒、小烧杯、试管、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试管夹、蒸馏水、酒精、氯化钠、碘、硝酸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入】除了镁等物质,还有一种生活中很重要的物质也主要来自于海水,那就是食盐。
食盐的主要用途是什么?人类“制盐”的历程是什么?【讲述】其实,人类在很早就会从海水中提取海盐。
我国人民提取海盐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经历了从“煮盐”到“晒盐”漫长历程。
目前我国海盐的年产量有30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较大的盐场有河北的长芦盐场、山东的莱州湾盐场、江苏盐场、辽东湾盐区等。
【讲述】食盐不仅是调味品,还是很重要的化工原料。
人们是怎样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一海水晒盐。
二、讲授新课知识点一海水“晒盐”的过程;学生活动1 了解海水“晒盐”;【提问】1.传统海水晒盐通常采取什么生产方法?2.传统海水晒盐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回答】1.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主要为“盐田法”(也称“太阳能蒸发法”),这是一种古老而至今仍广泛沿用的方法。
2.在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的地区选择大片平坦的海边滩涂,构筑盐田。
盐田通常分为两部分:蒸发池和结晶池。
先将海水(或海边地下卤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导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
这时得到的晶体就是我们常见的“粗盐”。
海水“晒盐〞〔第1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海水晒盐的根本原理。
【复习达标】最多的盐是 ;NaCl 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一般可以采取 结晶的方法从溶液中提取氯化钠。
2.结晶的途径有 和 。
从溶液中获取硝酸钾〔KNO 3〕一般采用 结晶的方法,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 。
、 、 方法。
4.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 。
感悟、体会、修改教学流程一、 海水“晒盐〞的过程:【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66,完成以下问题,准备展示1. 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主要方法?2. 海水“晒盐〞的过程?盐田可分为 和 两局部。
先将海水引入 ,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导入 ,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 ,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
这时得到的晶体叫做 ,剩余的液体叫做 。
具体生产流程为: → → → 和3. 哪些自然条件有利于海水“晒盐〞?为什么?【问题思考】〔小组合作完成〕1.提取食盐后,剩余的液体——母液,如果温度不变,是食盐的饱和还是不饱和溶液?2.物质是否饱和与溶液浓稀有关系吗?【达标练习】1.粗食盐中常含有少量MgCl 2,工业上常把粗盐晶体粉碎后用饱和食盐水来浸洗,再滤出食盐。
以下对于工业上的这种做法的有关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浸洗粗食盐前后,食盐水中NaCl 的质量不变B.浸洗前后,被浸洗的食盐中MgCl 2的含量不会改变C.浸洗用的饱和食盐水可以无限次地使用下去D.粗盐粉碎颗粒的大小不影响浸洗前后食盐中MgCl 2的含量。
2.课本p67在线测试【点拨升华】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根本原理。
结晶的途径有两种:降温结晶和蒸发结晶。
具体采用什么样的结晶方法,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小有关。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一般采用降温结晶,如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一般采用蒸发结晶,如氯化钠〔食盐〕。
【课堂检测】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 〕A.是很浓的溶液B.含100g 水的溶液C.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D.含100g 该物质的溶液2.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C.不管在什么温度下,一杯杯底有食盐固体不能再溶解的食盐水,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D.某一温度下一杯杯底有蔗糖固体的蔗糖水,在任何温度下都是饱和溶液3.可以证明烧杯中的溶液是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A.蒸发1g 水,有少量固体析出B.降低温度,有少量固体析出C.参加少量硝酸钾固体,固体不再溶解D.升高温度,没有固体析出 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根本原理;知道蒸发结晶是结晶的一种途径。
8.2.1海水“晒盐”第一课时 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重点)。
2.了解饱和溶液及其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方法。
3.认识饱和溶液的结晶现象及其原因(重难点)。
【导学过程】一、知识链接,情境导入海水晒盐的图片或视频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实验探究一(实验探究)1.观察“饱和溶液”(1) 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如何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2)试试饱和食盐水能否溶解KMnO 4固体?由此可以获得信息是?(3)你认为用哪些方法能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呢?+20mL 水加5gNaCl 并搅拌观察是否全溶加5gNaCl 搅拌并观察(4)你认为用哪些方法能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呢?(典题练习)1. 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在温度不变时,KNO3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KNO3B.在温度升高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能继续溶解该物质C.室温下,与固体溶质共存的溶液一定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D.改变条件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2. 通常情况下,将一杯不饱和的食盐水变成饱和溶液,最适宜的方法是()A.往食盐水中加食盐B.往食盐水中加水C.往食盐水中加入饱和食盐水D.把食盐水放入冰箱中(知识梳理)海水晒盐的过程:先将海水(或海边地下卤水)引入,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在这个过程中海水中的水分在(增加、减少、不变),溶质的质量(填“增加”、“减少”、“不变”下同),溶质的质量分数,再导入结晶池,继续日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
学习任务:实验探究二(实验探究)观察“结晶”2.+饱和食盐水吹热风并观察(1)溶液饱和后,蒸发水,NaCl结晶析出的原因是什么?(2)除了蒸发,还有哪些方法能使饱和溶液中的溶质结晶析出?(知识梳理)固体物质从它的溶液中以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海水晒盐属于结晶。
海盐是人类最早从海洋中获取的矿物质之一,我国海盐年产量约3000万吨,居世界第位。
我说课的题目是《粗盐的提纯》。
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以及酸、碱、盐有关知识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通过粗盐提纯的实验向学生介绍从混合物中分离、提纯物质的思想和方法。
在教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做到因材施教我将对学生情况进行预测,九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喜欢自主的学习环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综合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改要求,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粗盐提纯的物理和化学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粗盐提纯的实验,了解从混合物中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粗盐提纯实验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研读教材,本节课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粗盐提纯的实验,了解从混合物中分离、。
§2-2 海水“晒盐”(第一课)【教学目标】1.认识海水“晒盐”的过程和原理2.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关系【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3分钟)答一答:溶液的定义及其组成。
二、探究新知(18分钟)1、海水“晒盐”的过程1、根据视频完成下列内容海水晒盐的步骤:粗盐海水→_________→________→母液2、学生展示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教师讲解概念在下,在里,的溶液,就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就是该溶质的概念要点必须指明:“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相互转化关系应用从海水中提取食盐3、学生记忆3、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1、小组合作讨论2、学生展示3、教师点拨【典例】(7分钟)1、教师讲解如图所示,在常温下将一个塑料小球放入盛有饱和食盐水的烧杯中,塑料小球漂浮在食盐水中。
(1)现加入少量食盐晶体,充分搅拌和静置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小球在液面沉浮有何变化?___________,并简述理由:________ _(2)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你准备采取的具体方法是___________ _____。
2、学生填写3、展示纠错【跟进练习】(5分钟)1、独立完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对大多数固体物质来说)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①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③④⑤实现上述转化可采取的方法:①②;③④⑤。
2、学生展示【变式训练】(4分钟)1、独立思考,填写有关内容如下图所示,四圆分别表示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集合,A、B、C、D集合分别表示:A______________ _ B___ 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组交流、展示3、教师点拨、总结【课后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节海水“晒盐”》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是结晶的途径之一。
2、理解饱和溶液、结晶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结合人们紧密相关的吃饭的“饱”与“不饱”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饱”与“不饱”。
2、通过学生实验帮助其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介绍我国食盐年产量居世界第一,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自强自立信心。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使学生获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教法重点: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难点: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教法及学法:通过录像、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教师予以辅导。
课前准备多媒体,视频辅助,实验仪器:一杯海水、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电吹风机、药匙、玻璃棒、玻璃片。
教学过程播放影片《闪闪的红星》片段,引导学生分析潘冬子机智通过敌人岗哨盘查,将食盐顺利送入山中游击队处的方法,引出课题——海水晒盐投影学习目标:1、通过海水“晒盐”过程的了解,知道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蒸发结晶。
2、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结晶”的概念。
3、通过海水“晒盐”过程的了解,认识化学在现代化工生产中的作用。
阅读海水“晒盐”过程,思考如下问题:1、传统海水晒盐通常采取什么生产方法?2、传统海水晒盐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探究释疑合作交流:交流讨论:1、海水中的食盐从哪里来的?2、从流程上看为什么要将海水引入蒸发池,为什么引入结晶池后才会有食盐析出过渡:要想解决问题2,需进行如下探究:探究活动一问题:在一定量溶剂(水)中能否无限溶解溶质?交流讨论: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1、一般地,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物质存在2、往溶液中加入该物质,看是否溶解3、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从溶液里析出后的剩余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探究活动二问题: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有什么关系?1、向实验一中未溶解的食盐溶液中再加入20ml水,搅拌观察现象。
海水“晒盐〞说课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化学新课程的施行,中学化学教学正由“知识为本〞向“观念为本〞转变。
即化学教学必须超越详细知识的传授,从传授事实、掌握知识转变为使用事实、开展观念,全面进步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海水“晒盐〞,理解食盐的工业消费过程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掌握饱和溶液和结晶两个重要概念,学习结晶和控制条件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微粒观和化学价值观的理解。
二、教材内容分析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是我们鲁教版化学教材的编写特色。
食盐是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物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亲密相关,同时食盐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其社会价值不言而喻,另外学生对海水“晒盐〞的方法并不生疏,因此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海水“晒盐〞切入,理解海水“晒盐〞的详细过程并引领学生学习饱和溶液与结晶问题,实现从生活中走进化学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完有关饱和溶液和结晶的知识后,再回扣海水“晒盐〞的过程,解决海水晒盐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并进一步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实现从化学走向社会。
三、学生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溶解的过程,并且知道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食盐;同时学生对海水“晒盐〞这一提取食盐的途径也不生疏,知道使用蒸发的方法得到食盐,但是对于海水“晒盐〞的根本原理、完好的过程以及“晒盐〞的历史并不清楚,另外学生对于海水“晒盐〞过程中涉及到的饱和溶液和结晶等重要概念也不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学生已有知识为起点,再以未知的问题进入饱和溶液和结晶的学习中。
四、教学设计思路根据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根本理念,在充分分析教材以及学生学情的根底上,我们确定了?海水“晒盐〞?的教学设计思路:基于学生对食盐在生活中的重要用处的感知,以海水“晒盐〞为线索,重点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和微观机理两个方面理解两个重要的化学概念:饱和溶液和结晶,并通过课堂模拟海水晒盐,帮助学生掌握海水晒盐的根本过程,最后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比拟古今工业制盐的方法,使之感受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和进步,丰富学生对微粒观和化学价值观的理解。
鲁教版初三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性因素的实验探究,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2)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观察和分析,知道除蒸发结晶外还可以通过降温法使物质结晶。
[过程与方法](1)通过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方法,认识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因素,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自主活动练习认识并学会溶解度曲线的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学会溶解度曲线的使用。
【教学难点】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人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大家知道为什么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二、明确目标生读目标三、新知探究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学生】阅读课本,动手实验,完成下列问题,并展开交流。
1、利用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根据课本37页“实验探究8-2-1”中的要求,完成氯化钠与氢氧化钙分别在水和酒精中溶解情况对照表;通过对比总结出物质的溶解性受什么因素影响。
2、利用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根据课本38页“实验探究8-2-11”中的要求,设计并完成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影响效果的实验;通过对比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情况总结出温度与物质溶解性的关系【学生】汇总答案。
【老师】对学生回答加以评价,并总结出物质溶解性分别受溶质、溶剂性质以及温度的影响。
认识固体溶解度【教师】我们知道蔗糖、食盐都易溶解在水中,那么你能利用溶解性比较出它们溶解能力的大小吗?因此,为了具体表示一种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我们引入另一个概念:溶解度。
【教师】出示三种情况下能否比较物质溶解性的强弱情况,分别是:不同温度、不同质量溶剂、不确定溶液状态。
个帅哥帅哥的 ffff第二节海水“晒盐”第一课时海水“晒盐”的过程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知道海水“晒盐”的基来源理,认识海水“晒盐”的过程。
(2)知道蒸发结晶的方法,进一步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互相转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过对实验的剖析研究,培育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剖析—结论”的思路,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海水“晒盐”过程的学习,使学生领会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科学理念。
教课重难点【要点】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来源理。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互相转变的方法。
教课过程知识点一海水“晒盐”【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35 页的相关内容,达成以下填空:1.海水“晒盐”的方法:盐田法,也称太阳能蒸发法。
盐田往常分为蒸发池和结晶池两部分。
2.海水“晒盐”的原理:蒸发结晶。
3.海水“晒盐”的过程:先将海水( 或海边地下卤水) 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必定程度时,再导入结晶池,持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渐渐析出食盐。
粗盐4.流程:海水→蒸发池→结晶池母液【合作研究】刚晒出来的食盐能够食用吗?为何?答:从海水里刚晒出来的食盐不可以食用,由于此中除了含有泥沙外,还含有好多其余可溶性杂质,还需要进行粗盐提纯。
【跟进训练】1.当前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主假如利用海水晒盐,它所利用的物质分别方法是( C )A.溶解法B.过滤法C.结晶法D.蒸馏法2.对于海水晒盐原理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B )A.利用阳光微风力,使氯化钠蒸发出来B.利用阳光微风力,使水分蒸发,析出盐C.降低温度使氯化钠析出D.经过化学反响产生积淀而获取食盐3.我国有辽阔的海岸线,有充分的海水资源。
人们常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获取粗盐。
在此过程中( B )A.溶剂的质量不变B.氯化钠的质量不变C.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一直不变D.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变小知识点二蒸发结晶【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36 页的内容,并分组达成活动天地8- 1,而后达成以下填空:1.氯化钠溶液从不饱和变为饱和的门路是加热蒸发;当玻璃片上出现固体颗粒时,该溶液为饱和溶液。
海水“晒盐”
探究归纳总结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制定方法题:在一定量溶剂(水)中能否无限溶解溶质?
、一定要分两次加入,并不断搅拌;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
强调:
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强调指出:最后所得溶液即为室温下食盐与硝酸
提问:能不能将未溶解的固体继续溶解呢?
探究活动二:未溶解的固体继续溶解的方法
精品【初中试题课件】
演示:向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高锰酸钾颗粒。
强调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饱和溶液具有针对性
思考:从获得饱和溶液的方法来看,本实验
晒盐所得食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什么区别?
思考、讨论、交流
:。
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八单元 第二节 海水晒盐(第一课时)教
案 鲁教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是结晶的途径之一。
.理解结晶的概念。
2.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介绍我国食盐年产量居世界第一,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自强自立信心。
2. 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使学生获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知识点(重点、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重点)
2.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难点) 实验准备:
多媒体,视频辅助,
实验仪器:食盐水、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电吹风机、玻璃棒、玻璃片。
教学流程设计:
学习过程
海水中水完全蒸干时才开始析出食盐晶体吗?还是水蒸发到“一定程度”时,再蒸发
水才开始析出食盐晶体呢?“一定程度”的大致含义是什么呢?
【过渡】要想解决问题,需进行如下探究:【活动探究释疑解难】
问题:怎样将食盐从食盐溶液中分离出来?
1.取不饱和食盐水少许,放在玻璃片上烘烤(或用电吹风吹热风),观察现象。
问题:
1、什么是结晶?
2、结晶的方法有哪些?展示部分晶体的图片,
胆矾晶体硝酸钾晶体明矾晶体【探究成果交流展示】
1、海水晒盐的原理?
2、从本实验中你发现哪些自然条件有利于海水晒盐?
3. 晒盐剩余的苦卤直接排掉好不好?
【观看视频思想教育】
我国的主要盐场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学生观察现象回答
一定条件下,固体物质从它
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
出的过程叫结晶
学生结合实验总结结晶的方法。
1.蒸发溶剂法
2.降温法
学生结合实验总结出海水晒盐
的原理——蒸发结晶。
学生讨论,投影中的几个问题,
最后老师利用学生的答案进行
归纳,总结出合理的答案。
【学生思考】我国较大的盐场有
哪些?
通过实验学生亲
身体会、领会溶液
由不饱和到饱和
然后析出晶体的
过程。
通过问题的设置
使学生能及时理
解本节所学。
介绍我国食盐年
产量居世界第一,
增强学生的爱国
主义情感及自强
自立信心
【交流展示畅谈收获】1、海水晒盐的原理培养学生分析归
板书设计:
第二节海水晒盐(第一课时)
一、海水“晒盐”的过程
1、海水“晒盐”:方法:盐田法(太阳能蒸发法)
过程:海水—蒸发池—结晶池-粗盐和母液
2、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就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
3、结晶: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的过程。
结晶种类: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
教学反思
1、在课堂上经常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走入化学,并适时配以练习,顺利地完成了一个个学习目标。
上课时做到了“时时面对学生,处处关怀学生”,找准突破口,从而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海水晒盐就是一个最后的例子。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是教学中重点和难点,在很多的中考题中考题中涉及这样的题目,一定要弄清概念。
不足之处:
1、实验设计缺乏创新。
2、自主实验讨论的时间把握的不好,时间有些长,后面的环节较为仓促。
cT!31735 7BF7 篷#27270 6A86 檆40580 9E84 麄)\}31650 7BA2 箢21550 542E 吮21103 526F 副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