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井地质报告编写要求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8
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与写作规则编写地质勘查报告和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以下简称“地质报告”),是地质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地质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
为使年青同事们尽快熟悉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与写作规则,现对有关问题进行初步的介绍和简要的讨论。
这些常见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在地质论文的编写中。
因此,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与写作规则,同样适用于地质论文的编写。
一、编写要求地质报告的章节设置及章节内容,要严格按照《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闲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编写。
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①章节内容、附图、附表齐全;②行文规范、表述清楚;③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合理、数据正确;④资料完整、立论有据。
编写中问题较多的章节为:摘要、关键词、目的任务、以往地质工作评述、区域地质、矿区地质及各章的章首语。
(一)摘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准确地论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文摘编写规则,GB/T6447-1986)。
地质报告都要编写摘要。
1. 编写要求地质报告一般采用报道性摘要,以“摘录要点”的形式,反映地质报告的目的任务、勘查方法、工作结果。
编写的主要方法是:将各章的主要内容浓缩为“章首语”,在“章首语”的基础上编写摘要。
在摘要中,地质报告的每一章,都有一段话与之对应。
摘要具有独立性、全息性、简明性、客观性。
(1)独立性摘要中要有重要的数据和结论,形成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
读者不需阅读地质报告正文,也能完全理解摘要所表达的内容。
常见问题为:使用缩略语、略称、非专业代号,使读者难于理解摘要所表达的内容。
(2)全息性摘要要全面覆盖地质报告,拥有与地质报告等量的主要信息。
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完整的信息。
常见问题是:①对地质报告进行评论,把摘要写成书评,缺少摘要所应提供的信息;②过多地叙述目的与任务,把摘要编写为地质报告的引言,仅反映了地质报告的部分;③由于字数所限,省略了不该省略的重要内容。
地质报告电子汇交排版要求地质, 电子, 排版纸张为A4(大小不得超过210×297毫米)70—80克得复印纸或胶版纸,附表、插表、插照、图版等按实际尺寸制作。
所有插图、插照、插表、图版应直接插入文字中得相应位置,不得覆盖其她信息,也不得采用超链接得方式链接其它软件制作得文件。
所有图片、照片、表格、图版等在电子文件中得显示方向应向上。
需装订成册得资料必须用绳线装订整齐,不得用锈蚀得金属物装订。
按规定应该着色得图件必须着色,色泽要协调、均匀、鲜艳、分色界限要准确,不允许用彩色铅色、圆珠色等着色划线,不允许有光栅出得黑白图用手工着色。
其插图、插表、插照粘贴时不得压盖文字。
汇交得资料袋正面写清报告名称、正文、审批、附图、附表、附件得数量与汇交单位全称,其厚度不得超过10厘米。
1.地质报告文字得排序汇交得成果地质报告,其文字组成排序内容为:正文封面、题名页(内封面)、正文目录、审批文件目录、附图目录、附表目录、附件目录与报告正文。
⑴正文封面内容:文字报告得封面应反映地质工作项目得全称(包括所在省、县、乡(镇)、矿区或地区名称,矿种或类别,工作性质)、工作单位名称(不得缩减)、报告提交时间。
封面采用大于80克以上得得封皮纸或胶版纸(但不得过硬影响翻折),不得用塑料皮装订。
⑵题名页(内封面)内容:文字报告得扉页应反映地质工作项目全称。
除具备正文封面内容与相同格式外,还包括下列各项:野外工作起止日期、编写单位、主要编写人、技术负责人或总工程师、单位负责人、合作单位、提交报告单位与提交日期,并盖有报告编写单位或汇交单位得印盖。
开本尺寸与规格要求与正文相同。
⑶正文目录页:主要标注报告正文目录得级次,有篇、章、节、条、款等,以及排序编号、标题名称与页号。
一般在正文目录中确定为三级,即:章、节、条,如遇特殊情况时可适当调整(省厅规定为二级,即:章、节)。
⑷审批文件目录页:依序为册号、序号、审批文件名称。
⑸附图目录页:依序为图号、顺序号、图名与比例尺。
建井地质报告
一、报告简介
本报告旨在为建井工程提供必要的地质数据和信息,包括(但
不局限于)地质勘测、土壤和岩石物理力学特性、地下水情况等。
本报告的编制依据建井工程相关规定和标准,为保证建井工程顺
利进行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二、地质概况
1. 地质位置:建井位于XX地区;
2. 地质背景:建井位于一条侵蚀断裂带上,地质构造活跃,地
层变化剧烈,地下水位较高,存在一定的地质灾害风险;
3. 地质勘测:对建井工程区域进行了综合地质勘测,包括地貌、地质、土壤和水文地质等方面。
勘测结果显示,地质构造活跃,
地层主要由X、Y两种地层组成,土壤为红黏土,平均厚度为Z,透水性较弱;
4. 岩石物理力学特性:通过现场试验和实验室测试,得出了X、Y地层的物理力学特性,包括密度、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
模量等;
5. 地下水情况:对建井工程区域的地下水进行了测试和评估,
根据取样分析得出,地下水位较高,水质良好,但存在一定的地
下水流动风险。
三、工程建议
结合地质概况和地下水情况,本报告对建井工程提出以下建议:
1. 在建井周边区域建立相应的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防止因地
质灾害引发意外事故;
2. 在建井工程中根据地层特征选取合适的钻井技术和工艺;
3.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和管理,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因地下水流动等问题引发工程事故。
四、总结
通过本次建井地质报告的编制,为建井工程提供了必要的地质
数据和信息,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进行钻井工程,降低施工风险,
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同时,建议建井施工方结合本报告给出的建议,加强钻井工程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
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与写作规则编写地质勘查报告和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以下简称“地质报告”), 是地质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 是地质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
为使年青同事们尽快熟悉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与写作规则, 现对有关问题进行初步的介绍和简要的讨论。
这些常见问题, 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在地质论文的编写中。
因此, 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与写作规则, 同样适用于地质论文的编写。
一、编写要求地质报告的章节设置及章节内容, 要严格按照《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闲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编写。
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①章节内容、附图、附表齐全;②行文规范、表述清楚;③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合理、数据正确;④资料完整、立论有据。
编写中问题较多的章节为: 摘要、关键词、目的任务、以往地质工作评述、区域地质、矿区地质及各章的章首语。
(一)摘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 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 简明、准确地论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文摘编写规则, GB/T6447-1986)。
地质报告都要编写摘要。
1.编写要求地质报告一般采用报道性摘要, 以“摘录要点”的形式, 反映地质报告的目的任务、勘查方法、工作结果。
编写的主要方法是:将各章的主要内容浓缩为“章首语”, 在“章首语”的基础上编写摘要。
在摘要中, 地质报告的每一章, 都有一段话与之对应。
摘要具有独立性、全息性、简明性、客观性。
(1)独立性摘要中要有重要的数据和结论, 形成一篇完整的短文, 可以独立使用。
读者不需阅读地质报告正文, 也能完全理解摘要所表达的内容。
常见问题为:使用缩略语、略称、非专业代号, 使读者难于理解摘要所表达的内容。
(2)全息性摘要要全面覆盖地质报告, 拥有与地质报告等量的主要信息。
即不阅读全文, 就能获得必要的、完整的信息。
常见问题是:①对地质报告进行评论, 把摘要写成书评, 缺少摘要所应提供的信息;②过多地叙述目的与任务, 把摘要编写为地质报告的引言, 仅反映了地质报告的部分;③由于字数所限, 省略了不该省略的重要内容。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报告规范要求地质勘察工程中的报告是对勘察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的重要文件,它不仅对于项目的进展和成果提供了详实的描述,还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为了使报告具备规范性和可读性,以下是地质勘察工程中的报告规范要求:一、封面与目录地质勘察工程报告的封面应包括项目名称、报告名称、编制单位、日期等基本信息,并突出显示。
目录应清晰列出报告中各章节的标题和页码,方便读者快速查找所需内容。
二、引言和背景在报告的引言部分,应简要介绍项目的背景和目的,明确勘察的目标和任务,并提供与该项目相关的地质背景知识。
三、勘察方法与工作进程勘察工程报告应详细描述所采用的勘察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采样方法、测量方法、试验方法等。
同时,应附上工作进程图或流程图,清晰展示勘察工作的组织和进展情况。
四、勘察成果在报告中,应详细描述勘察工作的成果,包括地质勘探数据、分析结果、测试数据等。
数据应准确无误,并配有图表和图像以直观展示结果。
同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确定性。
五、风险评估和建议地质勘察工程报告还应对可能存在的地质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在评估过程中,应科学客观,并参考相关法规和标准。
六、结论报告的结论部分应对整个勘察工作进行总结,并明确阐述勘察结果对项目的影响和意义。
同时,提出后续工作的建议和展望。
七、参考文献报告中引用的文献和资料应列于参考文献部分,并按照统一的参考文献格式排列。
八、附录和图表如果有需要补充的资料、数据表格或图表,应附于报告的附录部分,并在正文中进行引用。
九、报告格式与规范要求在撰写报告时,应使用统一的字体、字号和行距,并保持段落的分析和衔接的连贯性。
标题和副标题应清晰醒目,使读者可以快速理解报告结构。
此外,还应注意审校报告中的拼写、语法和标点符号错误。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报告规范要求对于项目整体的质量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规范的报告格式和内容要求,可以提高报告的可读性和有效性,同时也为项目的后续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附件一: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为规范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依照《矿井地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等有关规定及标准要求,制订了《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并提出有关要求:一、适用范围按《矿井地质规程》规定,生产矿井每隔8~10年,对原地质报告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涉及开采煤层、矿界变更和地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矿井,应及时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二、技术要求1、《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是以原井田精查或详终勘探地质报告或上一次《生产矿井地质报告》为基础,通过对以往全部地质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编制而成的。
报告由文字、附图、附表、附件四部分组成。
2、报告的范围、对象原则上应与采矿许可证范围保持一致。
3、报告应客观、准确、全面反映地质工作成果,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及资料的继承性,依据充分、结论明确。
4、报告中的所有分析测试项目指标,应统一使用(换算到)现行法定计量单位。
5、第一次提交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属编制性质,再提交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属修编性质。
三、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文字部分编写具体要求封面)一((1)报告名称统一为:四川省+煤田名称+矿山名称+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其中矿山名称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矿山名称相一致。
不是第一次提交的生产矿井地质报告,需在名称后面加注提交年份。
(2)报告提交单位:报告提交单位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采矿权人相一致。
(二)封二按报告名称、编制单位名称、技术负责人、报告编写人,提交单位名称、负责人、总工程师、参与报告编写人、提交报告日期的次序编排。
正式报告的封二必须加盖编制单位和提交单位的印章;编制单位的技术负责人、提交单位的总工程师、双方参编人员应在打印的名字后亲自签名(盖章),不得只打印或复印代之。
(三)正文目录第一章绪论………………………………………………………………页码第一节目的、任务及依据……………………………………………页码第二节井田位置、范围及交通条件…………………………………页码第三节自然地理………………………………………………………页码第四节矿权设置及生产建设情况……………………………………页码第五节周边矿井开采情况…………………………………………页码第二章矿井地质工作………………………………………………页码第一节以往地质勘探工作…………………………………………页码第二节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工作……………………………………页码第三节对原矿井地质报告的评价……………………………………页码第三章矿井地质…………………………………………………………页码第一节地层……………………………………………………………页码页码含煤地层……………………………………………………第二节.第三节构造……………………………………………………………页码第三节岩浆活动………………………………………………………页码第五节岩溶陷落柱…………………………………………………页码第六节地质构造评价………………………………………………页码第四章煤层、煤质及其它有益矿产………………………………………页码第一节煤层……………………………………………………………页码第二节煤质……………………………………………………………页码第三节其它有益矿产…………………………………………………页码第五章矿井水文地质……………………………………………………页码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页码第二节矿井充水条件…………………………………………………页码第三节矿井涌水量及预计……………………………………………页码第四节主要水害及防治措施…………………………………………页码第五节矿井水文地质类型……………………………………………页码第六节供水……………………………………………………………页码第六章其它开采技术条件……………………………………………页码第一节开采方法及顶底板条件………………………………………页码第二节特殊开采…………………………………………………页码第三节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页码第四节地温与地压……………………………………………………页码第五节环境地质………………………………………………………页码第七章资源储量估算…………………………………………页码第一节估算范围和工业指标…………………………………………页码第二节估算方法和参数的确定………………………………………页码资源储量类别及块段划分原则………………………………页码第三节.第四节资源储量估算结果……………………………………………页码第五节资源储量变动对比与利用情况………………………………页码第六节开拓、准备、回采煤量情况……………………………………页码第八章结论…………………………………………………………页码第一节主要地质成果…………………………………………………页码第二节问题与建议……………………………………………………页码资料总目录………………………………………………………………页码(四)附图目录顺序号图号图件名称比例尺(五) 附件目录顺序号附件名称页码(六)附表目录顺序号附表名称页码(七)正文文字编排要求1、章名:黑体小二居中2、节名:黑体小三居中3、文字:宋体小四,字符间距为“标准”4、行距为固定值22磅5、选用纸张A46、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5cm,装订线为0 cm 。
地质报告编写应注意什么?[导读]般项目的地质报告,应由分从技术负责组织编写。
国家项目或重点的评价及勘探项目地质报告,应由队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组织并参与编写工作。
一、一般项目的地质报告,应由分从技术负责组织编写。
国家项目或重点的评价及勘探项目地质报告,应由队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组织并参与编写工作。
二、重点评价及勘探项目,野外工作结束前,必须对其工作程度主要工作成果进行全面检查或现场验收。
经过检查合格的资料,才能作为编写地质报告的基础地质资料。
野外工作结束前的地质成果检查验收,由地质队组织进行,重点矿区公司需派人参加,力争把问题解决在报告编写之前。
三、报告编写前,要根据规范的有关规定.结合矿区(或工作区)的具体地质情况,拟定出报告编写提纲。
一般项目的报告提纲,由队总工程师审查,重点评价或勘探工作项目的报告提纲必须报公司审查。
四、地质报告的编制应事先作好准备工作,订出工作计划,建立各种责任制度和检查制度,分工负责完成。
在地质报告编制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各点:1.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每一项工作结束之后,至少要经过三次检查;即自检、互检和抽查。
自检和互检的数量应当是百分之百,抽查的数量不得少于25—30%。
2.除图纸以外的各种资料的修改,应保持原来字样的清晰,以供复查时参考。
因此只能对错误之处用单线或双线划去,在其上侧写明改正的数据,不得将原文涂抹。
3.检查,应当直接根据最原始的资料,避免互相转抄,一误再误。
4.各种图纸资料的修改应通过一定的手续,避免与之有关的图纸及资料不能修改或忘记修改。
5.每项工作应固定专人去做,要尽量避免中途换人,以免因工作情况不熟悉而导致误差的发生。
五、编写地质报告要对矿区(或工作区)的主要地质问题,进行详细的讨论,集思广益,统一认识。
对有些争论大的问题,应该深入实践,补充必要的工作,以达到合理的解决。
对矿床成因等地质理论问题,不强求统一,不同看法可在专题研究报告中论述,或作为地质报告附件提交。
附件二:建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建井地质报告是对矿井建井全过程地质工作的总结,是地质勘探报告的延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由于它对原勘探地质报告作了验证和补充,因而其文字和图纸必须全面,凡原报告已有交待,而建井期间又没有新发现和新进展的部分,也应做详细交待说明,对新获得的资料必须认真综合分析,全面充分予以总结。
凡与原报告的内容和结论有不同的部分,以及与今后生产或矿井补充勘探有重要关系的地方,则必须交待清楚。
编写内容可分为文字说明和附图两大部分。
其报告编制的章节、内容可参照生产矿井地质报告。
一、文字说明(提纲)第一章概论第一节编制建井地质报告的依据、目的和任务叙述建井地质报告编制的依据、目的、基本任务、资料来源、资料截止日期等。
报告所依据的现行主要法规、所依据的主要地质资料名称及审批情况。
编制建井地质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依据生产积累的地质资料,对井田地层、构造、煤层、煤质、水文地质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归纳和总结,重新核定井田资源储量,为今后煤矿安全生产,制定生产计划、发展规划和进行技术改造提供更充分更可靠的地质资料。
主要任务是对建井期间揭露的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修改和编制相关图件及表格;核算矿井资源储量,并阐明增减原因;编制系统的建井地质报告。
第二节矿井位置、范围、交通条件及四邻关系叙述矿井所在的行政区划位置,井田的范围(批准范围及文号、拐点坐标),批准开采煤层,交通条件(公路、铁路);相邻矿井名称及建设情况。
附图:井田位置交通图;井田范围及相邻矿井分布图。
第三节自然地理地形与河流(地表形态、地面标高,井口标高,河流名称,流量,洪水位,最高洪水位等),气候(气候特征、气温、降水等)等自然条件,自然地震(地震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第四节井田地质勘探工作叙述井田地质勘探简史、地质报告(或补充勘探报告)提交审批的情况;建井期间补充地质工作(包括物探、钻探、巷探)的情况。
地质报告编写提纲及要求讲解地质报告编写提纲及要求讲解地质报告是地质调查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向社会公众、政府部门以及地质专业界展示研究成果的形式化技术报告。
准确、清晰、规范的编写地质报告可以表达研究成果,同时也是考察作者地学素养的标志之一。
下面将讲解一下地质报告的编写提纲及要求。
一、报告编写提纲1.封面与目录:封面必须标注报告名称、属地及编制时间,还应注明报告编者姓名及分工;目录中必须明确各部分的页数。
2.总则:主要包括编制目的、背景、研究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的内容,突出报告的重点,简要介绍报告各章的内容。
3.地质基础:主要涉及研究区域地质概况,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岩相地层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气象等方面。
4.地质调查:主要涉及地质调查的过程、内容及结果。
5.地质环境评价:根据地质调查的结果,综合分析环境问题,评价研究区域的地质环境。
6.对策建议:对于热点问题,应有对策建议,提出合理建议和科学意见。
7.附录:包括各类资料、照片、平面图、剖面图、地质图、统计表格,其中必不可少的是研究区域地质图,以及研究区域的专业术语列表。
二、报告编写要求1.严格遵循报告结构和研究对象的要求;在编写报告过程中要注意报告完整、准确、合理和科学;2.报告的文字要求以简明、准确、清晰为原则;应使用常规和统一的格式和标准化字体,对于术语、专业词汇、数字、计量单位、空间位置等要统一格式;同时要注意文章排版,字体大小一致,正楷或楷书常用于标题、正文等。
3.参考资料的规范性非常重要,需要遵守国家出版标准,如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4.报告中的图像必须准确完整,清晰别致,注明图像内容及参数,图的标号放在含有该图的文字段前面;5.报告索引及附录的处理:需要将所使用文件或数据的名称、作者、年代等准确概括。
而对于附录内容的质量,同样也应该严格遵守报告的规范与标准。
总之,在编写地质报告的过程中应该遵循规范、准确、科学的原则,并且要注意报告框架和研究对象的要求,使得报告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实用性。
地质报告电子汇交排版要求地质, 电子, 排版纸张为A4(大小不得超过210×297毫米)70—80克的复印纸或胶版纸,附表、插表、插照、图版等按实际尺寸制作。
所有插图、插照、插表、图版应直接插入文字中的相应位置,不得覆盖其他信息,也不得采用超链接的方式链接其它软件制作的文件。
所有图片、照片、表格、图版等在电子文件中的显示方向应向上。
需装订成册的资料必须用绳线装订整齐,不得用锈蚀的金属物装订。
按规定应该着色的图件必须着色,色泽要协调、均匀、鲜艳、分色界限要准确,不允许用彩色铅色、圆珠色等着色划线,不允许有光栅出的黑白图用手工着色。
其插图、插表、插照粘贴时不得压盖文字。
汇交的资料袋正面写清报告名称、正文、审批、附图、附表、附件的数量和汇交单位全称,其厚度不得超过10厘米。
1.地质报告文字的排序汇交的成果地质报告,其文字组成排序内容为:正文封面、题名页(内封面)、正文目录、审批文件目录、附图目录、附表目录、附件目录和报告正文。
⑴正文封面内容:文字报告的封面应反映地质工作项目的全称(包括所在省、县、乡(镇)、矿区或地区名称,矿种或类别,工作性质)、工作单位名称(不得缩减)、报告提交时间。
封面采用大于80克以上的的封皮纸或胶版纸(但不得过硬影响翻折),不得用塑料皮装订。
⑵题名页(内封面)内容:文字报告的扉页应反映地质工作项目全称。
除具备正文封面内容和相同格式外,还包括下列各项:野外工作起止日期、编写单位、主要编写人、技术负责人或总工程师、单位负责人、合作单位、提交报告单位和提交日期,并盖有报告编写单位或汇交单位的印盖。
开本尺寸与规格要求与正文相同。
⑶正文目录页:主要标注报告正文目录的级次,有篇、章、节、条、款等,以及排序编号、标题名称和页号。
一般在正文目录中确定为三级,即:章、节、条,如遇特殊情况时可适当调整(省厅规定为二级,即:章、节)。
⑷审批文件目录页:依序为册号、序号、审批文件名称。
⑸附图目录页:依序为图号、顺序号、图名和比例尺。
建井地质报告一、引言建井地质报告是指在进行建井工程前对地质条件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的报告,其目的是为了确定井址选择和设计井筒结构提供依据。
本报告旨在对建井地质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以便为建井工程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二、区域地质背景2.1 区域地质概况根据对区域地质的调查和研究,本区域位于XX地区,地质构造主要为XX构造,地质年代为XX纪,地质构造相对稳定,不存在明显的活动断裂带和地质灾害隐患。
2.2 地质地貌特征本区域地貌类型主要为XX类型,地势较为平坦,地表覆盖物主要为XX类型,土壤类型为XX类型,地表水分布较为充足。
2.3 水文地质特征根据对区域水文地质的研究,本区域地下水位较为稳定,水质优良,地下水层主要为XX类型,水文地质条件适宜。
三、井址选择3.1 井址勘察方法井址选择是建井工程的首要任务,为了准确选择井址,我们采用了XX方法进行井址勘察。
通过对区域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等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了最佳井址。
3.2 井址选择结果根据井址勘察结果,我们确定了建井工程的最佳井址为XX地点,该地点地质条件稳定,地下水资源丰富,对建井工程具有良好的地质基础。
四、地质勘探与分析4.1 地质勘探方法为了进一步了解井址周边地质情况,我们进行了XX方法的地质勘探。
通过钻探、取样、测试等方式,获取了地质数据。
4.2 地质勘探结果根据地质勘探结果,我们获得了井址周边地质层位分布、地层岩性、地下水位等关键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对井底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评价。
五、井筒结构设计5.1 井筒结构设计原则基于对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我们确定了井筒结构设计的原则。
主要包括井深、套管设计、井眼直径和钻井液设计等方面。
5.2 井筒结构设计方案根据井筒结构设计原则,我们提出了具体的井筒结构设计方案。
该方案考虑了地质条件、井深、井眼直径、套管设计等因素,确保了井筒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六、安全风险评估6.1 风险评估方法为了对建井工程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我们采用了XX方法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资质要求第一篇: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资质要求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资质要求1、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甲级2、安全生产许可证3、掌握行业动态,在报告评审过程中能与相关部门及时沟通做出反应,快速完成评审工作。
(编制单位设立评审机构者优先)第二篇: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山东煤炭工业局附件1:《建筑物下压煤开采方案设计》编制提纲目录前言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一节交通位置及井田范围一、交通位置二、井田范围第二节自然地理一、地形、地貌二、地表水系三、气象四、地震第三节矿井生产建设情况第二章设计区域地质采矿条件第一节设计区域概况第二节地质特征一、地层二、可采煤层特征三、构造特征四、水文地质第三节开采技术条件一、开采方法与顶底板条件二、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三、地温与地压第三章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一节建筑物概况及压煤量统计一、建筑物分布及结构特征二、建筑物压煤情况第二节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必要性第三节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可行性一、建筑物下压煤开采实践二、相邻矿井(采区)开采及影响情况三、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技术条件分析第四章建筑物下压煤开采方案的比选第一节建筑物下压煤可能的开采方案第二节地表移动变形预计第三节建筑物下压煤开采方案的选定一、经济比较二、建筑物下压煤开采方案的选择第五章建筑物下压煤开采方案设计一、巷道布置及采煤方法二、专题设计第六章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安全技术措施第七章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第八章结论与建议一、结论二、建议附图附件前言矿井所在地行政区划,经济属性,行业管理隶属关系;矿井开拓方式及最新核定生产能力;建筑物下采煤的必要性及申请开采区工程简况;以往建筑物下采煤实践和搬迁开采情况概要;委托设计情况。
《方案设计》编制所依据的基础资料。
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一节交通位置及井田范围一、交通位置简述矿井所在地行政辖区及地理位置,矿井至邻近主要城镇或交通枢纽的方位及距离。
简述经过本井田或附近的铁路、主要公路和水路交通情况。
建井地质报告范文一、项目概述本报告针对XXX项目进行地质勘察,主要目的是为了揭示地质条件,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地质勘察范围包括项目区域内的井区范围。
二、地质背景1.区域地质背景项目地处于XXX地区,地质构造为XXX带,属于XXX构造域的一部分。
该区域主要由XXX构成,地层主要为XXX,局部地区存在XXX层。
2.井区地质背景井区位于项目中心位置,周边地层主要由XXX层和XXX层构成。
其构造部位为一个断块状地形,形成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脊。
周边地区存在一些岩石露头,主要为XXX岩石。
该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存在一定的地质风险。
三、工程目标本次地质勘察的主要目标是:1.揭示井区地质结构和地层情况,确定井区内的地质条件;2.评估井区的地质风险和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3.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四、地质勘察方法与过程1.采用地质测量和地质钻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地质勘察。
2.进行地面的地质勘测,包括地面地质剖面测量、地形测量等。
3.钻探井点选取和钻孔施工。
根据地质剖面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井点进行钻孔勘探。
4.地下水勘察和地质样品采集。
通过钻孔勘探获取地下水位、地下水水质等信息,并采集地质样品进行分析。
5.室内室外实验分析。
对采集到的地质样品进行室内外实验分析,获得地质构造和地层特征等信息。
五、地质调查结果1.井区地质结构:井区经过调查,分析认为主要由XX构造组成。
周边地区存在断块状地形,断块南北走向,呈近东西向伸展。
2.地质剖面:根据钻孔数据和地面测量,绘制了井区地质剖面图,揭示了井区地下地层的分布和性质。
3.地层情况:井区地层主要由XXX层和XXX层构成,地层性质为XXX。
通过实验分析,获得了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等参数。
六、地质风险评估1.斜坡稳定性分析:根据地质结构和地层特征,对井区周边的斜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结果表明井区周边存在一定的地质灾害风险。
2.水文地质条件评估:通过地下水勘察和分析,了解了井区地下水位、地下水水质等情况,并对井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评估。
地质说明书_地质说明书的编制与要求地质说明书的编制与要求经过地质观测编录、生产地质勘探以及矿井综合地质图件的编制,对矿井地质现象的特征、规律以及它们对生产的影响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这就能够根据这些规律及时解决采掘过程中出现的地质问题,为采掘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地质资料,保证煤矿生产建设的正常进行。
地质说明书是矿井地质部门为各项采掘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地质综合资料,根据采掘工程的阶段和对地质说明书的使用要求不同,分为建井地质说明书、开拓区域(水平延伸)地质说明书、采区地质说明书、掘进地质说明书和回采地质说明书等,这些地质说明书是矿井重要的技术基础资料,直接关系到采掘工程的合理布局、日常生产的合理安排、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是矿井地质工作在配合生产和服务生产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根据生产计划及时编制符合生产要求的各种地质说明书是矿井地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建井地质说明书在建井施工之前,地质人员应编制建井地质说明书(基建工程地质说明书),作为建井部门选择施工方案、编制井筒和井底车场施工组织设计、制作作业规程和指导井巷施工的地质依据。
该说明书依据井田地质勘探资料和井筒检查孔所取得的资料,经过分析整理后编制。
包括文字和图件两部分。
文字部分包括:施工地点、工程编号、井筒开凿起点、终点和方向等,阐明施工区域的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情况,指出设计及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图纸内容包括井筒预想柱状图或剖面图、主要井巷峒室地质剖面图、通过首采区的勘探线剖面图、供设计开拓方案的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等。
编制建井地质说明书必须要熟悉基建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地质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有针对性的为基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可靠的地质资料。
二、区域(水平延伸)地质说明书在新的开拓区域或新的水平延伸之前,需要编制相应的地质说明书,作为进行开拓设计和施工的地质依据,根据煤田勘探、建井、生产勘探以及邻近开采区域的地质资料,按照开拓设计的要求经过汇集整理分析而综合编制。
地质説明书的编制地质说明书是矿井地质部门为各项采掘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的地质预测资料。
根据矿井生产建设各阶段工程的特点和对地质说明书的要求不同,地质说明书分为:1、建井(或基建工程)地质说明书;2、开拓区域(或水平延深)地质说明书;3、采区(或盘区)地质说明书;4、掘井地质说明书;5、回采地质说明书等五种。
一、建井(或基建工程)地质说明书(一)编制目的:建井地质说明书是为矿井基建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的地质资料(二)资料依据:它是根据地质勘探和检查钻孔资料,按照基建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要求,经分析整理编制而成。
(三)包括内容:建井地质说明书包括文字说明和图件两部分。
文字说明部分应简要分析施工区的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着重阐明基岩风化带、断裂破碎带、强含水层、流砂层、不稳固岩(土)层、煤层、瓦斯和地温等对基建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影响;明确提出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图件部分应有1、井筒预想柱状图(竖井)或井简预想剖面图(斜井和平硐)(比例尺1:200)。
2井底车场预想水平切面图(比例尺1:500—1:1000等图件。
(四)要求:矿井基建工程包括井简、井底车场、硐室及主要运输巷道。
这些工程使用时间长,建设投资大,施工技术复杂。
在设计和施工时,既要照顾到开拓系统本身的需要,又要根据围岩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来选定工程的位置、结构和施工方法。
因此,编制建井地质说明书必须熟悉基建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地质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二、开拓区域(或水平延深)地质说明书(一)编制目的:开拓区域(或水平延深)地质说明书是为新开拓区或新水平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的地质资料。
(二)资料依据:它是根据勘探、建井和相邻已开拓区的地质资料,按照开拓设计与施工的要求,经分析整理编制而成。
(三)包括内容:开拓区域(或水平延深)地质说明书主要阐述开拓区域或延深水平内影响开拓的地质条件。
重点是区内的地质构造、煤系、煤层和水文地质情况。
建井地质报告编写要求地质报告是对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的地质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说明和分析的科技文献。
它是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要成果之一,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正确编写地质报告对于了解地质状况、保护生态环境、进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是地质报告编写的要求。
其次,地质报告应该包含前言。
前言要简要介绍报告的目的、意义和编写的背景。
同时,还可以对报告的结构和内容进行概述,帮助读者了解报告的整体框架。
接着,地质报告应该包含地质调查的目的和范围。
说明地质调查的目的,例如资源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等;同时还要说明调查的范围,包括调查区域的边界、面积、地质构造等。
然后,地质报告应该包含调查方法和过程。
详细描述采取的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例如野外调查、取样、实地观察等。
同时还要描述调查的过程和调查所用的仪器设备,确保调查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接下来,地质报告应该包含地质背景和资料分析。
分析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岩性及岩层的分布情况、地层特征等。
结合野外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引用相关的地质背景和资料,以提高分析的可信度。
然后,地质报告应该包含研究成果和评价。
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评价该地区的地质特征、资源储量、地质灾害潜在风险等。
同时可以进行具体的研究,例如资源潜力分析、地质灾害预测等。
最后,地质报告应该包含结论和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成果和评价,总结出关键的结论,指出该地区的地质特点、潜力和问题。
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例如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
此外,地质报告还应包括参考资料和附录。
在报告的最后,列出所有被引用的文献和资料,确保报告的可信度。
同时,如果有特定的附录,如地质图、实地照片等,也可以将其放在附录中。
总之,地质报告的编写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和可读性的原则。
通过合理组织和全面呈现地质调查的成果,能够为地质工作的决策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资质要求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资质要求在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过程中,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是指对矿区内矿体分布、矿体性质、矿石品位、矿体赋矿规律、空隙特征、岩屑岩溶状态、地应力特征、断层构造等方面进行分析、描述和总结而形成的文稿。
其编制的质量对矿井建设、矿山生产和后续管理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保证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的编制质量,需要明确制定相关的编制资质要求。
首先,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人员应具备较高的学历和专业背景。
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涉及到不同领域的知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岩土力学等都涉及到勘探开发过程中的知识点。
因此,一个合格的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人员需要具备地质工程、矿业工程或岩土工程等专业的本科或以上的学历背景。
同时,对于矿区特殊的地质地貌类型,要求编制人员拥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才能够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其次,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人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编制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所需要的资料主要来源于野外地质调查和实地勘探数据收集,因此编制人员需要有实践经验,能够深入矿区开展地质调查工作。
此外,由于矿区地质条件复杂,存在着地质灾害和工程问题,编制人员需要较高的工程经验,实践中熟学基础设计、施工、生产和管理的流程与操作。
再次,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是一份相对完整和系统的文献材料,它需要对丰富、广泛、复杂的地质学知识,进行分析、阐述、概括。
因此,一位优秀的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文字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使用专业术语,准确、明确、简洁地表达出观测和分析结果。
同时,其应知晓文件体裁和报告评审流程,把握评审标准,以确保报告符合规范,达到所需的目的和要求。
最后,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人员应不断学习和更新业务技能。
随着矿开工作的深入,矿区地质状况总是有所变化,完善和更新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是不断调整和改进治理方案,保证安全生产的必要环节。
附件二:建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建井地质报告是对矿井建井全过程地质工作的总结,是地质勘探报告的延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由于它对原勘探地质报告作了验证和补充,因而其文字和图纸必须全面,凡原报告已有交待,而建井期间又没有新发现和新进展的部分,也应做详细交待说明,对新获得的资料必须认真综合分析,全面充分予以总结。
凡与原报告的内容和结论有不同的部分,以及与今后生产或矿井补充勘探有重要关系的地方,则必须交待清楚。
编写内容可分为文字说明和附图两大部分。
其报告编制的章节、内容可参照生产矿井地质报告。
一、文字说明(提纲)一章概论一节编制建井地质报告的依据、目的和任务叙述建井地质报告编制的依据、目的、基本任务、资料来源、资料截止日期等。
报告所依据的现行主要法规、所依据的主要地质资料名称及审批情况。
编制建井地质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依据生产积累的地质资料,对井田地层、构造、煤层、煤质、水文地质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归纳和总结,重新核定井田资源储量,为今后煤矿安全生产,制定生产计划、发展规划和进行技术改造提供更充分更可靠的地质资料。
主要任务是对建井期间揭露的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修改和编制相关图件及表格;核算矿井资源储量,并阐明增减原因;编制系统的建井地质报告。
二节矿井位置、范围、交通条件及四邻关系叙述矿井所在的行政区划位置,井田的范围(批准范围及文号、拐点坐标),批准开采煤层,交通条件(公路、铁路);相邻矿井名称及建设情况。
附图:井田位置交通图;井田范围及相邻矿井分布图。
三节自然地理地形与河流(地表形态、地面标高,井口标高,河流名称,流量,洪水位,最高洪水位等),气候(气候特征、气温、降水等)等自然条件,自然地震(地震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四节井田地质勘探工作叙述井田地质勘探简史、地质报告(或补充勘探报告)提交审批的情况;建井期间补充地质工作(包括物探、钻探、巷探)的情况。
五节矿井设计概况叙述矿井设计能力,服务年限,开拓方式,水平及采区划分,以及其它有关设计参数等;附图:井田开拓方式,水平及采区划分六节矿井建设情况叙述矿井基建施工单位,开、竣工日期,实际完成的井巷工程量,以及采区和工作面的准备情况等。
七节建井地质工作叙述建井期间的地质工作及水文地质工作,主要包括地质观测、地质素描、地质资料的编录与整理,地质台账建立;矿井涌水量观测、矿井水文动态,水文地质资料的整理与台账等。
注:在建井过程中进行过正式补充勘探或补做地质工作量较大时,应单独列出一章(第二章),进行详细叙述和评价。
二章井田地质构造特征一节井田总体构造特征叙述区域构造概况(包括大地构造位置,煤田构造特征等),井田总体构造形态,控制性构造的特征;井田主要褶皱(曲)和主要断裂特征,井田内已控制地质构造的可靠程度。
附图:区域(或煤田)构造纲要图;井田构造纲要图。
二节开拓区范围内主要构造叙述开拓区范围内各主要断层、褶皱(褶曲)、煤层的产状要素,各主要构造的控制程度及其对煤(岩)层的破坏情况。
附图:开拓区构造图。
三节中小型构造特征及其对煤层开采的影响叙述井田内中小型构造的特征、发育规律及其对煤层开采的影响程度。
四节岩浆侵入体主要叙述井田内岩浆岩的时代、岩性、产状、发育分布规律,钻孔及井巷的揭露情况、分析评价岩浆岩对煤层、煤质、瓦斯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
附图:岩浆岩分布图。
五节岩溶陷落柱叙述揭露岩溶陷落柱的位置、层位、平面形态、长短轴尺寸、充填物块度大小、岩性特征、含导水性、对煤层、煤质、生产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及处理方法。
多个层位揭露同一岩溶陷落柱的要说明陷落柱轴的偏倾情况、上下大小关系。
一个矿井揭露多个岩溶陷落柱的要总结分析其发育分布规律,矿井生产所选用的探测手段及其探测效果。
三章煤系、煤层及煤质特征一节煤系叙述煤系的地质时代、厚度及其变化、岩性组合特征(分组、分段叙述)、含煤层数、可采层数、煤层总厚度以及煤系变化情况。
附图:含煤地层综合柱状图二节煤层叙述各可采煤层的特征,分层叙述煤层的最小、最大厚度和一般厚度,煤层至上下煤层或标志层的层间距,结构,顶(底)板岩性及稳定性。
插入煤层发育特征表,插表包括煤层编号、两极厚度、平均厚度、参评见煤点数、煤层之间两极层间距、平均层间距,煤层结构、可采性指数、厚度变异系数、煤层稳定程度及可采性。
三节煤质特征对以往煤质分析资料的统一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质量分级国家标准,煤炭灰分分级(GB/T15224.1-1994);煤炭硫分分级(GB/T15224.2-1994);煤炭发热量分级(GB/T 15224.3-1994)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煤中磷分分级煤炭行业标准(MT/T562-1996)。
选用煤质测试成果应包括地质勘查煤芯煤样及建井期间煤层煤样的全部资料,应注意新旧分析标准间的换算关系,两者差异较大的要作出专门文字说明。
叙述煤岩特征,煤质、煤类,煤的工艺性质及煤的用途等。
四节矿井瓦斯叙述建井期间实测瓦斯、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及绝对涌出量情况。
是否存在局部瓦斯异常区、自建经以来,是否出现过瓦斯涌出异常、瓦斯突出现象。
运用瓦斯地质理论分析地质因素对瓦斯形成、聚集、运移的控制作用、瓦斯涌出量变化与揭露断层位置、煤层埋深间的相关关系,评述瓦斯对未来安全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四章井田水文地质特征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叙述井田所处水文地质单元及其区域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等水文地质特征。
说明区域内与井田水文地质有关的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与煤层的相互关系,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水量、水质、水温等水文地质特征。
附图:区域水文地质图。
二节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叙述井田内大气降水特征,地表水系发育情况,河流名称、流向、最大流量、枯水季节。
水库的位置、名称、库容量。
冲沟的发育情况。
塌陷积水区的位置、最大积水深度。
历史最高洪水位(值、来源)及与井口、工广标高间的关系。
对大气降水、地表水对矿井充水的影响作出评价。
分层叙述含水层岩性、赋存位置、露头或隐伏露头的位置、含水层厚度及其变化、距离上下可采煤层的极值层间距、平均层间距;孔隙或裂隙或岩溶的发育分布规律;各含水层抽(放、注)水试验时间、静止水位标高、单位涌水量、渗透性系数、矿化度、水温、水质类型等。
分析各含水层对煤层的充水程度。
分层叙述各主要隔水层的岩性组合特征、赋存位置、两极厚度、平均厚度,对隔水性能做出客观评价。
叙述井田内各断层性质、落差、两盘含水层的对口情况、破碎带宽度、断层带抽水试验、连通试验的时间、静止水位标高、单位涌水量、渗透性系数、矿化度、水温、水质类型。
结合井下生产揭露涌(突)水点情况,对断层的含、导水性进行分析评价。
叙述井田内钻孔封闭质量,查找封闭不良封孔,分析其对生产的影响程度。
三节井巷实见涌(突)水情况详细叙述井巷工程实见涌(突)水点位置、标高、涌(突)水历时特征,探查、治理的方法与措施,治理效果;总结井巷工程涌(突)水发生机理与涌(突)分布规律。
井巷涌水量与巷道长度的关系。
四节矿井涌水特征与矿井涌水量预计详细叙述建井期间矿井涌水量的观测方法、手段,总结各出水点涌水规律;分析矿井涌水的来源,矿井涌水量大小、变化趋势,预计矿井涌水量。
对比说明与精(详)查报告中预计涌水量合理性、原因。
评价现矿井主要排水系统能力可靠性,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节矿井水害与防治叙述自建井以来受水害的影响情况,曾发生过的水害事件,主要突水实例(包括突水时间、性质、水源、水量及对生产影响程度),主要水害类型及对采掘的影响。
对于受底板水威胁的煤层、要按临界突水系数1.5、1.0、0.06MPa/m 分别计算出突水临界水头值。
叙述矿井已采用的防治水害的原则、方案、措施、投入的工程量、技术经济效果以及存在问题,评价防治水工作的难易程度,提出具体的水害防治措施。
六节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分析各可采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名称、富水性等级、预计的涌水量,矿井防冶水工作难易程度、主要水害类型等,按煤矿防治水规定中的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标准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可视具体情况增加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和补充评述。
五章资源储量与三量估算一节资源储量估算(或核算)的依据和方法叙述资源储量估算基准日、平面范围、上下限标高、参加估算的煤层、估算最大面积及与现持采矿证的关系。
叙述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确定依据。
从煤层的形态、产状及勘查工程的布置方式等方面论述所选择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
叙述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方法和原则。
叙述有夹矸煤层采用厚度的确定方法、块段平均采用厚度计算方法、块段面积求算方法、煤层视密度(体积质量、容重)。
资源储量估算块段圈定及内插点、外推点的确定原则。
最低可采厚度边界线的确定原则、各类煤柱(井田边界煤柱、工广煤柱、护巷煤柱、断层煤柱、陷落柱煤柱、铁(公)路煤柱、村庄煤柱等)的留设原则。
二节资源储量估算(核算)对经过修改的块段,根据各煤层的地质控制程度、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性、可行性评价结果,对各煤层资源储量进行分类,并说明各类型资源储量的具体划分条件,采用一定的方法估算(核算)资源储量。
叙述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并按煤层、按煤类、按属性统计和叙述估算结果。
在叙述时应插入相应资源储量估算结果表。
对本次资源储量估算(核算)结果与地质报告提交的资源储量结果进行对比,阐明资源储量变动情况及变化原因。
三节矿井三量及可采期计算三量是指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和回采煤量。
根据矿井水平开拓、采区准备、回采工作面情况计算出矿井三量,并计算三量可采期。
六章结论1、对建井过程中某些地质问题的结论。
2、对原地质报告的评价。
3、尚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和对该矿井今后矿井地质工作的建议。
二、附图1、井田地形地质图,1:2000~1:5000;2、回风水平地质切面图;1:1000~1:5000;3、运输水平地质切面图,1:1000~1:5000;4、通过首采区的勘探线地质剖面图(经过修改的),1:1000~1:2000;5、井筒(立井、斜井、平峒)地质素描图,1:200~1:500;6、采区上(下)山地质剖面图,1:1000~1:2000;7、首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和储量计算图(急倾斜煤层编绘立面图),1:1000~1:2000;8、水文地质综合性图件(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9、重算资源储量的基础表和汇总表;10、煤质、水质化验成果表;11、建井期间施工的钻孔成果表;12、井巷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
13、井筒(立井、斜井、平峒)水文地质剖面图,1:200~1:500;14、矿井综合地层柱状图;15、井巷突水点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