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野望公开课
- 格式:pptx
- 大小:6.19 MB
- 文档页数:2
主题型古诗文群文教学——以《饮酒(其五)》《野望》整合课为例【教材分析】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的两首诗,《野望》在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中,《饮酒》在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里。
两诗作者颇有缘分,王绩曾做《五斗先生传》,与陶渊明的《五柳先生》相似;生前已为自己做墓志铭,与陶渊明的《自祭文》相仿,说王绩是陶渊明的粉丝,一点不为过。
《野望》对于初唐律诗的影响、《饮酒》对于田园诗派形成的作用暂且不谈,两首诗歌同为田园诗、隐居诗,从内容上来讲算是同质诗歌。
【主题定位】语文教师的生活状态和生命状态,常常影响着对文本的解读。
我读到这两首诗时,特别关注了两首诗歌蕴含的情感与诗人生命状态之间的联系。
同为隐居诗作,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情绪是不同的。
这种不同,让我联想到学生和我自己的生命状态。
学生们进入新的学习环境,调了座位,或者换了新老师,都是要闷闷不乐、不满抱怨。
我们自己工作发生一些小变动,心里也免不了怨责现状抑郁寡欢。
因为这些经历,再读《野望》和《饮酒》,就特别关注了二者的不同,就想通过比较两首诗歌,探究两位诗人的生命状态,进而启发学生也启发自己去思考,面对改变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
是像陶渊明一样沉浸其中发现美好,还是像王绩一样与眼前的生活隔膜?基于这样的感受,我把两首诗作为主题型文本整合在一起,试图透过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创设,引领学生读懂诗歌读懂诗人并读出自我。
最终,我确立的议题是:隐居诗中的两个世界。
【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比较两诗形式和情感的不同。
2.比较两首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读懂诗歌1.学生自由读诗2.教读:读清节奏,注意语速和停连,适当拖音,读出一点古人的味道。
3.猜读:同学们来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整合在一起?这里,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思维活跃了。
有精彩的回答,也有错误的解读。
比如,有学生第一个抢答说因为两首诗都是律诗。
课堂生成的内容是最好的教学资源。
《饮酒》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流畅地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教学重难点】感悟人物情趣;品味语言【教学过程】一、导入:诗词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诗赋词不仅可以留住历史,而且可以映照诗人的内心。
因此,诗词便成了文人墨客笔下的娇宠。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陶渊明的饮酒,感悟陶翁的精神世界。
二、首先来看这堂课的学习目标三、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四、自学指导一:读是我们学习诗歌的第一步,反复的吟诵是学好诗歌的关键,下面就请大家读这首诗,注意:要读准确,读通顺,读的有韵味。
待会我找同学来读。
如果能用山东快书的形式唱出来,或许会有另一番滋味。
五、自学指导二:请大家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诗歌所创设的情景。
分享我所描绘陶翁诗的场景。
六、自学指导三、没有想象就没有了诗。
读诗要融入你的想象,如临其境之时,方能恍然顿悟。
现在就请同学们伴着优美的轻音乐、听着我的指导语,去想象陶翁诗中所描绘的场景。
五、刚才我们想象了陶翁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可以说初尝的诗的味道,但是呢揣摩咀嚼才能品出好味道。
仔细咀嚼好词佳句在的妙处,方能对诗情心领神会。
再读诗歌,从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妙词或者佳句并作赏析,说一说你从中读出了或感悟到一个怎样的陶渊明?悠闲、恬静的、厌恶官场的、高洁的、有骨气的、傲然独立的、……六、下面我就带着大家一起走进陶渊明,感悟陶渊明。
陶渊明住在什么地方?感觉怎么样?悠然恬静,丝毫没有喧闹之感,那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心远地自偏,远是远离,那么他的心远离了什么才使得他几遍身处闹市也仍然感觉偏僻幽静呢?远离官场,远离的勾心斗角,争名逐利。
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
用精神的自由战胜的世俗的纷扰。
诗中说,自己在南山悠然的采菊,为何要采菊?高洁,不与世俗相争的品质的象征,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山中的景色非常的美丽,鸟儿们追逐着结伴而还,回归大山的怀抱,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但我却不知该怎样表达。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引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点击阅读。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媒体] 播放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篇5一、教学设想:1、朗读作为基础;2、品析欣赏作为难点;3、写、说作为语言积累的途径和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形成的导向。
二、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陶渊明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
《归园田居》就是一首表现诗人的闲适生活田园诗,其实他29岁就踏上仕途,但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被封为彭泽县令的他,因深恶痛绝官场的腐败与黑暗,又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的他选择了逃避,毅然辞官归隐。
虽然当时有点愤而不平,但是当来到那片贫瘠却诚实的田园时,住进被鸟语花香包裹的小屋时,看见篱笆旁的数朵菊花时,他的心怀慢慢旷达了,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饮酒》。
3、过渡:朗读、背诵是学习诗歌最基本的内容。
由于诗歌感情充沛,语言富于音乐美,所以要通过读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下面学习读。
一、读----节奏、重音、情感。
1、听录音,划节奏,再读。
2、再听录音,圈重点。
再读。
3、齐读,读出感情。
过渡:诗是讲究意境的,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那么读诗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通过画面的表面的呈现,找出它背后隐藏的画面,以及它背后的深层意蕴即弦外之音。
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板块二的学习:悟。
讨论思考:1、找出诗中描绘了那些画面;2、以诗中画面为参照物,想象它背后还隐藏着哪些丰富的画面;(最好用描写的语言)3、通过这些画面悟出作者写这些画面的弦外之音(言此意彼)是什么?或给读者什么启迪?二、悟(讨论)过渡:通过以上的朗读、想景悟情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心静自然美”的人生真谛。
感受到了作者陶醉于山水的情怀。
但我们回过头来一看,觉得作者独具的艺术匠心跃然纸上,作者开始心态似乎有点反常,虽然居住在“结庐”,但无“车马喧”的感觉,但继续再看,心中的疑惑解开了,原来他是“心远”的原因。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野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野望》。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每一棵树都染上了枯黄的颜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了落日的余晖。
请跟随我一同走进课文――《野望》。
作家作品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代表作品:《野望》《独酌》《秋夜喜遇王处士》等。
作品风格: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语言朴素自然,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直率疏放,直追魏晋古风。
关于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一般说来,律诗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同,上下句的平仄音相对。
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整体感知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东皋:(2)薄暮:(3)徙倚:(4)落晖:(5)犊:(6)禽:(7)顾:(8)采薇:【交流点拨】(1)地名,今属山西万荣。
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
皋,水边地。
(2)傍晚。
薄,接近(3)徘徊。
(4)落日的余晖。
(5)小牛。
这里指牛群。
(6)泛指猎获的鸟兽。
(7)看,视。
2018年《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八年级试卷、教案《饮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XXX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2.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XXX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XXX,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他就是XXX,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他的《饮酒》。
二、明确研究目标三、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介绍:1、走近作者:○1XXX其人:字元亮,又名潜,世称XXX先生,自号XXX先生。
XXX柴桑人。
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青壮年时,曾做过江州祭酒和参军一类的小官,但时间都很短,后任彭泽县令,终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贵,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41岁归隐田园。
他在诗文中着力表现在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开创了田园诗派,田园诗派创始人,被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XXX其事:不为五斗米折腰○主要讲XXX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迎接那个官,他本来就是个向往自由随性的人,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后来辞官,隐居山林,这个词主要是说XXX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性格。
2、作品介绍《饮酒》是XXX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所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四、诗韵朗读1、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注意朗读时的语调、语气、节奏处理)3、学生朗读、背诵。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习得语感;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3、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4、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等。
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
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
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对,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课本第212页)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
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1、全体朗诵(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3、听音频泛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野望公开课教案教案标题:野望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野望公开课的背景和主题,培养学生对于野望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能够用英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
教学内容:1. 野望公开课的背景介绍和主题解读。
2. 学生小组讨论和合作任务。
3. 学生个人陈述和展示。
教学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野望公开课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你们对于野望有什么理解?你们认为野望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是什么?主体:3.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4. 分发小组任务,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一个关于野望的主题演讲。
5. 学生小组内讨论的主题可以包括:野望的定义,野望对个人的影响,野望对社会的影响等。
6. 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为15分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展示:7.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主题演讲。
演讲时间为3-5分钟。
8. 学生个人陈述和展示的内容可以包括:自己对于野望的理解和看法,个人的野望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野望目标等。
9.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进行互动交流。
总结:10. 总结野望公开课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观点。
11. 引导学生思考:野望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12.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野望目标付诸行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和合作的表现。
2. 学生个人陈述和展示的流利程度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对于野望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自己的野望的短文,并与同学分享。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或演讲,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以上是一个针对野望公开课的教案建议和指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饮酒(其五)》《野望》整合教学设计(两课时)教学目标:◎文化自信:体会我国古代文人丰富的情感,热爱中华优秀诗词文化。
(重点)◎语言运用:了解律诗的文体知识。
积累优美的诗句。
◎思维能力: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联想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难点)◎审美创造: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今天学习的两位诗人颇有缘分,各自都为自己写了传记,一位曾做《五斗先生传》,一位写了《五柳先生传》;他们生前都为自己做了墓志铭,一位是另一位的忠实粉丝,一位对于初唐律诗颇具影响、一位是田园诗派的鼻祖。
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和王绩的《野望》。
一、简介唐诗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诗,但唯有唐代的诗歌流传数量最多、影响最为广泛。
作为中华民族最珍贵文化遗产之一的唐诗,或雄壮浑厚,或清雅秀丽,意境深远,具有深厚的美学韵味。
【设计意图】由对唐诗的简单介绍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了解律诗1.律诗的基本特征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基本特征如下:(1)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4)一般说来,律诗的第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律诗的基本特征,把握律诗结构,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2.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