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与心电图表现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30.26 KB
- 文档页数:2
心电图ST-T段改变在冠心病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心电图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性检查工具,可以反映心脏电活动的变化。
心电图ST-T段改变是冠心病常见的心电异常表现,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本文将分析心电图ST-T段改变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常见类型,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造成的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的疾病。
心电图ST-T段改变是冠心病的典型心电表现之一。
ST段是从QRS波群末端到T波起始的水平段,T段是从ST段起点到下一个QRS波群起点的倾斜上升段。
心电图ST-T段改变包括ST段抬高、ST段压低、T波倒置等,这些改变反映了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的存在。
在冠心病发生心肌梗死时,冠状动脉血流堵塞导致心肌丧失供血,心肌细胞发生缺血和坏死,心肌细胞内钠和钙离子浓度增高,导致细胞膜电位差异常,使得心电图出现ST段抬高、T波倒置等表现。
而在心肌缺血性心绞痛发作时,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也会出现ST段抬高、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心电图改变。
对于冠心病的诊断而言,心电图ST-T段改变是一种重要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
心电图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根据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心电图ST段抬高和T波倒置是冠心病诊断的重要指标,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一般情况下,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ST段和T波改变是持久存在的,而非短暂性改变。
心电图ST-T段改变还可以用于冠心病的分型和严重程度评估。
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分类标准,心电图ST段抬高≥1mm的患者被认为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而ST段压低和T 波倒置则是冠心病的非特异性改变,常见于缺血性心肌病变。
心电图ST-T段改变在冠心病诊断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心电图只是一种静态的检查方法,不能提供冠状动脉的解剖和功能信息。
如果心电图未能显示ST-T段改变,但患者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仍然提示冠心病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
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应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诊断对比分析目的对比分析常规心电图(ECG)与动态心电图(DCG)对于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56例CHD心律失常患者先常规进行ECG检查,再接受DCG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诊断结果。
结果DCG对心律失常的阳性检出率为78.57%,显著高于ECG的57.14%(P<0.05);DCG对于房性及室性早搏成对,房性及室性早搏2、3联律、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ECG (P<0.05)。
结论DCG对于CHD心律失常的诊断效能优于ECG。
标签:冠心病;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CHD)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是导致老年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
CHD患者常伴有心律失常,且心律失常性质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临床预后[1]。
临床研究发现,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相比于常规心电图(ECG)能够获得更好的诊断效能,因其能够对心电信号进行24h持续监测,更为客观地反映患者的心电活动,准确诊断和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2]。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ECG与DCG对CHD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心内科于2014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CHD 患者56例,均符合WHO关于CHD的临床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32例,女性24例,年龄40~75(47.73±1.25)岁;病程0.5~21(9.34±2.26)年;合并症:16例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10例糖尿病。
1.2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ECG检查后接受DCG检查,检查前3d停用相关药物。
检查时患者取平卧位,放松全身肌肉,保持检查环境安静。
采用ECG进行常规检查,纸速设置为25mm/s,增益设置为10mm/mV。
以ECG检查显示T 波较痛导联R波降低1/10,并且ST段压低幅度≥0.5mV,判定为ECG的ST-T 段缺血性改变。
心电图ST-T段改变在冠心病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心电图是用来检测心脏电活动的一种非常常见的诊断工具。
它通过记录心脏电流在时间和幅度上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冠心病。
ST-T段改变是冠心病诊断中常见的一种心电图异常表现。
本文将就心电图ST-T段改变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
ST-T段改变在冠心病诊断中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多项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心电图中ST-T段改变的出现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在心肌缺血状态下。
对于出现ST-T段改变的患者,特别是同时伴有心绞痛等症状的患者,应高度怀疑冠心病的可能性。
ST-T段改变的类型和程度可以反映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和范围。
ST段抬高和T波倒置是冠心病最常见的ST-T段改变类型,这种改变往往代表着严重的心肌缺血和损伤。
ST段压低和T波倒置等改变也可能与冠心病有关,尤其是在缺血区域较小或非传统缺血症状患者中。
通过分析ST-T段改变的类型和程度,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冠心病风险。
ST-T段改变的动态变化可以用于监测疾病的进展和疗效评估。
在冠心病患者中,冠状动脉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可以引起ST-T段改变的出现。
通过连续监测患者心电图中ST-T 段的变化,可以了解病情的动态变化,包括缺血的持续时间、范围和程度。
对于接受冠脉血运重建手术或药物治疗的患者,心电图中ST-T段改变的消失或减轻可以作为治疗效果的评估指标。
ST-T段改变也可以作为冠心病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
一些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心电图中ST段抬高和T波倒置的出现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晕厥等)的发生率和预后密切相关。
通过监测心电图中ST-T段改变的动态变化,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预后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心电图ST-T段改变在冠心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可能患有冠心病,而且还可以反映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和范围,监测疾病的进展和疗效评估,以及预测患者的预后风险。
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比较引言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和坏死所致。
早期诊断是治疗冠心病的关键,而心电图是一种经济、无创、简便的检查方法,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诊断。
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是常用的心电图检查方法之一,它们在冠心病的诊断和评估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对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比较进行探讨。
一、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Electrocardiogram Treadmill Exercise Test,ETT)是一种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在这种测试中,患者必须在心电图监控下在跑步机上进行运动,医生会记录患者在运动中的心电图变化。
通过检测运动时心电图的变化,可以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尤其是对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冠心病。
在临床实践中,ETT通常用于筛查冠心病和评估患者的运动耐力,是一种安全、简便、经济的检查方法。
二、动态心电图动态心电图(Holter Monitor)是通过患者长时间佩戴便携式心电图仪器来记录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电图变化。
这种检查方法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数据,能够全面地反映患者的心脏状态,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动态心电图可以发现短暂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等问题,有助于及时诊断冠心病,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三、临床比较1. 诊断效能从诊断效能来看,ETT和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各有所长。
ETT能够评估患者对运动的耐受程度,对于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心肌缺血的敏感性有着较好的表现,但是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相对较低,尤其对于无症状冠心病患者的诊断效能有限。
而动态心电图能够全面记录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电图数据,通过长时间的监测能够发现短暂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2. 适用人群ETT适用于对运动耐受性评估较差的患者,尤其是有症状的心绞痛患者,可以通过观察患者在运动中的心电图变化来评估心脏功能。
心电图ST-T段改变在冠心病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心电图是临床诊断中常用的检查工具之一,其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其中,心电图ST-T段改变被视为预示冠心病的敏感指标之一。
本文将就心电图ST-T段改变在冠心病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
一、ST-T段改变的定义ST段是心电图P波和QRS波群之后的水平段,一般应位于等电位线上。
而T波是ST段之后的波形。
当心脏发生缺血或者损伤时,心肌细胞的膜电势发生改变,这就会导致心电图ST-T段出现异常。
ST段改变表现为水平或者斜向上升,并且在恢复期内出现,常常与冠心病有关。
T波改变则表现为振幅降低、倒置或宽大。
ST-T段改变是反映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之一,也是冠心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工具之一,而ST-T段改变是冠心病诊断中常用的指标之一。
当患者出现ST段抬高,则说明该患者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而ST段压低则表现为急性或慢性缺血性心肌病变。
在心电图检查中,累及ST-T段改变的指标被认为是冠心病心电图诊断的敏感指标之一。
ST段改变的特征是在发生心肌缺血或损伤时出现,此时心肌细胞呈现出不适当的电信号,心肌细胞膜的通透性遭到改变,从而在心肌缺血或损伤区域的导电能力发生变化,紊乱电流流动,致使ST段出现异常以及T波的改变。
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需要患者保持平静状态,不要激动或者过度呼吸,以避免出现假性ST-T段改变。
同时,在检查结果中需要注意鉴别诊断,慎重进行判断,以避免误诊或漏诊。
总之,ST-T段改变在冠心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以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指标。
但是,在进行诊断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指标,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判断,以确保正确诊断。
因此,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必须进行专业的判断和解读,以确保准确性,为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
冠心病的心电图特征分析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或坏死引起的。
心电图在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不同类型的心电图特征、心率变异性以及ST-T段变化等方面对冠心病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稳定型劳力型心绞痛稳定型劳力型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冠心病表现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由体力活动诱发并可通过休息或药物缓解。
在心电图上,这类患者通常出现运动时ST段下移,休息时恢复正常的现象。
另外,在稳定型劳力型心绞痛患者中,还常常观察到T波倒置及Q波增宽。
这些变化提示了存在着潜在的冠脉供血不足。
二、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突发而严重的胸部压迫感并持续时间较长的心绞痛。
相对于稳定型心绞痛,它更容易发展成为心肌梗死等严重情况。
在心电图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常出现动态ST段改变。
这种改变与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有关。
EKG监测可观察到ST段压低或抬高、倒置或平坦化等变化。
此外,不稳定型心绞痛也可能伴随T波倒置及Q波增宽。
三、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种临床紧急情况,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在NSTEMI患者中,可以观察到动态ST段压低或升高及T波倒置等特征。
而对于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EKG监测则表现为持久的高 ST段和Q波增宽。
四、窦性心率失常正常人的窦房基本节律应该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但冠心病患者的窦房节律可能会发生一些改变。
在心电图上,冠心病患者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或过速,这与潜在的电解质异常、缺血等因素有关。
此外,窦性停搏和窦房传导阻滞也是冠心病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之一。
五、ST-T段改变ST段及T波是判断冠脉供血不足程度和局部缺血范围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冠心病的心电图中,ST段变化是最为关注的特征之一。
ST段压低或抬高以及ST段水平化都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冠脉供血不足和急性心肌梗死的依据。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作用及影像学特点分析发布时间:2022-04-15T07:15:16.116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2期作者:石金静[导读]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DCG)与常规心电图(ECG)运用在冠心病(CHD)诊断中的效果及准确率石金静新泰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省新泰市 271219摘要: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DCG)与常规心电图(ECG)运用在冠心病(CHD)诊断中的效果及准确率。
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6月作为研究时间段,选取期间医院接诊且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50例CHD患者,进行ECG检查、DCG检查,对组间诊断准确率、ST段检出情况、ST段检出部位、心律失常类型展开分析。
结果(1)DCG检查心肌缺血检出率、心律失常检出率均高于ECG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DCG检查ST段压低检出率、ST段抬高检出率均高于ECG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前间壁、前壁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G检查下壁检出率、侧壁检出率均高于ECG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DCG检查房室传导阻滞、右束支阻滞(38.00%)、左束支阻滞、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检出率均高于ECG 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应用价值高于常规心电图,可提高阳性率及心律失常各指标检出率,同时室性早搏早发、房性早搏早发检出率可为心律失常提供及早诊断依据。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冠心病引言冠心病(CHD)在医学中的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我国乃至全球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多以胸闷、胸痛、乏力、出汗、上腹部不适为主,尤其是在患者活动或劳累后最为显著,除此之外,患者的胸口后或心前区还会有紧缩感,且时间会持续3~5min,也有少数患者会出现心绞痛症状,疾病发生无确切病因,因素来自多个方面,如肥胖、遗传、高血压等。
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比较1. 引言1.1 引言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是常用的心电生理检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和评估。
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通过监测心脏在体力活动过程中的电活动变化,来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和是否存在冠脉狭窄等问题。
而动态心电图则是通过24小时不间断监测心电图信号,来检测患者在日常活动中是否存在心电异常。
在临床比较中,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各有其优缺点。
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可以在短时间内评估心脏的反应能力,是一种较快速的检查方法。
但是在一些患者中可能存在虚假阳性结果,造成误诊。
而动态心电图则可以在日常活动中全面监测患者的心电状况,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需要较长时间的监测。
在冠心病诊断中,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常常结合使用,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可以筛查冠心病患者,并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而动态心电图则可以在日常活动中监测患者的心脏状况,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综合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评估患者的心脏状况,提高冠心病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
【引言结束】2. 正文2.1 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Exercise 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常用的非侵入性心脏检测方法,通过监测心脏在运动状态下的电活动来评估心脏功能。
该检测方法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通常在心电图实验室或医院的运动生理学实验室进行。
在测试过程中,患者会被要求在跑步机或自行车等运动设备上进行逐渐增加的运动负荷,同时心电图仪器会记录患者的心电活动。
通过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缺血等问题。
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运动耐力和心脏反应能力,从而对心脏功能进行综合评估。
冠心病的心电特征及诊断方法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脏疾病,其特征和诊断方法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冠心病的心电特征及常用的诊断方法。
一、心电特征1. ST段改变ST段是冠心病心电图检查中常见的异常表现。
在心肌缺血的情况下,ST段可出现抬高或压低的改变。
ST段抬高常见于室壁心肌梗死,而ST段压低常见于心肌缺血。
2. Q波的改变Q波也是冠心病心电图检查中常见的心电特征。
在心肌梗死的情况下,Q波可出现深而宽的改变。
冠心病患者心电图中的Q波改变往往与损害的心肌范围相关。
3. T波的改变T波是反映心脏复极化过程的波形,其改变也常见于冠心病的心电图中。
T波可以出现高尖、平坦、倒置等改变,这些改变与心肌缺血、心脏肥厚等问题相关。
二、诊断方法1. 静息心电图静息心电图是最常用的冠心病诊断方法之一。
通过记录患者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电图,医生可以观察到心脏搏动的异常情况,检测到可能存在的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2. 动态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是一种能够记录患者24小时内的心电活动的检查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医生能够更加准确地观察到心脏搏动的异常情况,进一步诊断冠心病。
3. 心电负荷试验心电负荷试验是一种通过让患者进行体力活动来诱发心脏异常的方法。
在这种试验中,患者需要在医生的监护下进行体力活动,同时心电图仪器会记录下心脏活动的变化,以辅助冠心病的诊断。
4. 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心脏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冠状动脉的供血情况,识别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狭窄和心肌梗死等问题。
综上所述,冠心病的心电特征及诊断方法对于确诊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心电图和其他相关检查方法,医生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心脏状况,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对于患者来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定期进行心脏健康检查同样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冠心病,保护我们的心脏健康。
探析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曹碧霞作者单位:611630四川成都,蒲江县人民医院ʌ摘要ɔ目的㊀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㊀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8例,并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4例患者行运动平板试验,实验组34例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两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㊀经过比较发现,两组患者阳性检出率没有明显差异,但实验组焦虑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㊀两种方式诊断冠心病都有一定效果,但检查前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情况,而心电图检查对缓解患者焦虑情况有显著效果,因此在临床上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ʌ关键词ɔ动态心电图检查;冠心病;诊断;应用ʌ中图分类号ɔR 181.3+2㊀㊀㊀㊀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B ㊀㊀㊀㊀㊀ʌ文章编号ɔ1004-5511(2018)02-0466-01㊀㊀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对患者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这种检查方式是有创检查,且价格昂贵,对检查设备及检查人员的要求都较高.相比较下,动态心电图检查为无创检查,且操作更为简单方便㊁检查价格也较低,因此是临床上诊断冠心病的主要方式[1].为探究动态心电图检查与运动平板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效果,本文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8例,并对其中34例患者行运动平板试验,另34例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两种方式诊断冠心病都有一定效果,但检查前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情况,而心电图检查对缓解患者焦虑情况有显著效果,因此在临床上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现报道如下.1㊀一般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㊀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8例,并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4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52.4ʃ1.7)岁.其中脑力劳动者23例,体力劳动者11例.实验组34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7例,年龄38-73岁,平均年龄(53.1ʃ1.5)岁.其中脑力劳动者20例,体力劳动者14例.纳入标准:精神意识清醒㊁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患者曾患有冠状动脉搭桥,或其他介入病史㊁急性S T 段抬高㊁明确心肌梗死病史.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胸闷气短㊁心慌或不典型胸痛.经过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上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㊀方法㊀实验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具体如下:利用美高仪12导动态心电图对患者进行观测,以S T 段出现下斜型或水平压低,且维持时间ȡ1m i n ,距离>1mm 将其测定为阳性.对照组患者行运动平板试验检测,具体如下:利用Q u i n t o nQ-s r e s s 平板运动分析仪对患者运动过程进行连续同步12导联心电图监测[2].在对患者运动终点判定基础上分析患者阳性率.运动终点的判断标准为患者达到心率极限,出现明显心绞痛症状,或患者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现象㊁患者体力不支无法继续完成㊁相比较运动前,收缩压下降ȡ10mmH g ,或收缩压增加至210mmH g [3].患者只要满足上述任一条件,都可判定患者达到运动终点.阳性判定标准:在患者运动过程中,患者出现典型心绞痛或血压出现明显下降,在R 波占据优势的导联运动后其出现下斜S T 段下降持续2m i n 或水平S T 段下降持续2m i n.但需引起注意的是,在本次实验前还应该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运动中或后对患者进行连续3m i n 心电图检测,恢复患者心肌缺血㊁心律失常等情况或达到运动前心率才能停止对患者的记录[4].1.3㊀观察指标㊀对两种检查方式检测得到的患者阳性率进行比较,在检查前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情况进行比较统计.1.4㊀统计学方法㊀采用统计学软件S P S S 16.0进行文本数据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 ʃs)表示,行t 检验,P <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㊀结果2.1㊀两种检查方式的阳性率比较㊀经过比较发现,两组患者阳性检出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㊀两组检查方式的阳性率比较组别例数阳性阴性阳性检出率实验组3426876.47对照组3427779.41%2.2㊀两种检查前患者焦虑情况㊀在检查前利用焦虑自评量表对患者情绪进行评估,实验组34例患者中,出现焦虑情绪的有16例,占47.06%.对照组34例患者中,出现焦虑情绪的有21例,占61.76%.经过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焦虑情绪所占比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㊀讨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很大改变,久而久之,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出现变化,久而久之多种不良生活习惯就会导致冠心病发病率显著增高.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的检测中以无创㊁费用低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其在体表可对患者的心脏活动进行连续不间断的监测.通过实验可获得患者的S T 段及相应的心率同步趋势图,对患者心脏频率㊁缺血程度及持续时间都可进行分析,在心肌缺血监测中具有很大意义[5].但本次研究中,实验组误诊率较高,究其原因可能与本组患者在监测过程中多处于安静状态,因此,在进行此次检查时应建议患者在检查前适当增加运动负荷.运动平板实验是运动负荷方法的一种,其通过对患者运动过程中开展12导心电图监测,而对患者冠心病情况进行监测.试验中大多以平板机坡度㊁转速等方式是得到患者增加运动量,进而导致缺血发生.但由于它在检测时对运动量有一定要求,因此对75岁以上患者来说,执行难度较大.另外,在检测时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况,而动态心电图检测患者时,患者的焦虑情况比运用运动平板试验患者的焦虑情况要好,因此,在实际检测时,应考虑到患者的实际情况,正确选择诊断方法.参考文献[1]㊀胡华平.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体会[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12:77.[2]㊀何美菁,王玉英.常规心电图检查与动态心电图检查应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中的效果对比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76:6+12.[3]㊀刘庆龙.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64层螺旋C T 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内科,2016,02:185-188.[4]㊀沈红伟.对比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7:173.[5]㊀李靖.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 ].慢性病学杂志,2015,03:321-322.664。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分析【摘要】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动态心电图能够记录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电活动,更全面、真实地反映患者的心电情况;而常规心电图则是通过短暂的记录来评估心脏的电活动。
通过对比分析两种心电图的应用情况,可以发现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心律失常方面更加敏感和准确,尤其是对于冠心病患者。
在临床应用中,动态心电图已经成为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之一。
综合比较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可以发现动态心电图更加具有临床参考意义和诊断重要性,为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依据,对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价值,临床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所引起的一种心脏病。
冠心病患者常常伴随着心律失常,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房颤等。
心律失常可能会导致心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冠心病心律失常进行准确、及时的诊断非常重要。
心电图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诊断工具,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波形来判断心律是否正常。
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是两种常用的心电图检查方法,它们在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动态心电图能够连续记录患者的24小时心电活动,可以检测到患者平时容易漏掉的心电图异常,对于隐匿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常规心电图则是一种简便、快速的心电图检查方法,可以快速评估患者的心律情况。
本文旨在分析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差异,比较两者在心律失常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上的表现,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诊断工具。
冠心病的心电图表现冠心病的心电图表现一、背景介绍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冠状动脉血流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
心电图是临床诊断冠心病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观察心电图的表现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的病变。
本文将从心电图的不同波形和指标入手,详细阐述冠心病的心电图表现。
二、ST段抬高ST段抬高是冠心病常见的心电图表现之一,其表现为ST段与基线之间的距离增大。
ST段的抬高程度常常与心肌缺血的程度相关。
在冠心病发作时,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心细胞异常兴奋和复极化的改变,从而引起ST段的抬高。
抬高的ST段在不同导联中可能出现不一致的表现,常见的导联有V1-V6、II、III、aVF等。
三、ST段压低除了ST段抬高外,ST段的压低也是冠心病心电图的典型表现之一。
与ST段抬高不同,ST段压低通常是由心肌缺血引起的。
心肌缺血时,心细胞的复极化过程受到影响,导致ST段向下压低。
ST段压低通常出现在冠状动脉供血区域所对应的导联上,如V1-V6、II、III、aVF等。
四、T波改变T波改变也是冠心病心电图的常见表现之一。
T波的改变可以表现为高尖、低平、倒置等不同形态的改变。
T波的改变可以出现在ST段抬高或压低的基础上,也可以单独出现。
T波的改变在不同导联中表现出不一致的特点,常见的导联有V1-V6、II、III、aVF等。
五、QRS波群异常除了ST段和T波的改变外,冠心病的心电图还可以表现为QRS波群的异常。
QRS波群的异常可以包括波群时间延长、形态改变等。
波群时间延长常见于心室肥厚、束支传导阻滞等病变,形态改变通常出现在心肌梗死等病变中。
六、其他表现除了以上介绍的心电图变化外,冠心病的心电图还可以出现其他的异常表现。
如QT间期延长、U波出现、R波振幅降低等。
附件:本文档未涉及附件内容。
法律名词及注释:1、冠心病:一种心血管疾病,由冠状动脉血流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
2、心电图:通过电极记录心脏电活动的一种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对冠心病的诊断研究心电图检查对冠心病的诊断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参考依据,心电图机但并非惟一的诊断标准.这是由于冠心病在非发作期时,其心电图检出率仅仅是30% ~50%,而50% 或以上的患者心电图表现正常。
这说明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不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方法。
有许多疾病如心肌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可以产生与冠心病相同的心电图表现。
说明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不是一个特异的方法。
所以说,临床上对冠心病的诊断,必须根据病史、病症与某些特殊检查( 包括心电图检查) 进行综合判断才可作出; 单靠心电图往往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但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典型改变主要是ST 段与T 波的改变。
一般有心绞痛者ST 段改变比T 波改变多见,无心绞痛者T 波改变比ST 段改变多见。
ST 段改变主要表现ST 段压低,亦可表现为抬高或平直延长。
如能定位则有诊断意义。
ST 段压低: 据期压低的形态可分为缺血型与类缺血型两种。
①缺血型ST 段压低的特点: 休息或运动后ST 段呈水平型、弓背型或下垂型,压低≥ 0.5mm( 0. 05mv) ; R 波顶点的垂直线与ST段的交角≥90°。
此型多见于急性心肌缺血,特别是心内膜下比心外膜缺血明显时。
呈弓背与下垂型压低,往往有乳头肌缺血、纤维或与/或梗死。
②类缺血型或近似缺血型ST 段压低的特点: ST 段压低≥0.75mm( 0. 075mv) ; R 波顶点垂线与ST段交角介于81 ~89°之间。
若同时伴以T波低平或双相,则更具有诊断价值。
结果见图1。
ST 段平直延长: 通常>0. 1 秒且有T波低平、T 波上升支较陡时才有意义。
ST段抬高且呈单向曲线,见于严重心肌缺血时。
结果见图2。
T波改变包括低平或倒置。
如能定位,且有相对应导联T 波改变,则诊断价值较大。
T波低平或倒置: 如TT 低平或倒置则TⅠ、Ⅱ直立,即TⅠ<TⅡ、Ⅲ; 或TⅡ、Ⅲ低平或倒置则TT 直立。
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究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收治的11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动态心电图诊断)和对照组(常规心电图诊断)各55人。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心肌缺血总检出率(87.27%)、心律失常总检出率(78.18%)均较高(P<0.05);且观察组舒适性、实用性、准确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能够实现对疾病的准确诊断。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检查;冠心病;诊断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和功能障碍。
准确、早期诊断冠心病对指导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
动态心电图检查是一种便携式的心电监测技术,可以在患者日常生活环境中长时间记录心电活动。
与传统心电图检查相比,动态心电图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捕捉到短暂的、无症状性的心肌缺血事件,有助于早期发现冠心病[2]。
本文将介绍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收治的11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人。
观察组男28例、女27例,平均年龄(52.25±4.02)岁;对照组男30例、女25例,平均年龄(52.22±4.14)岁。
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
所有患者均通过体检检查并结合其病史确诊。
1.2方法常规心电图检查对照组:在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之前,不需要进行特殊的准备。
尽量避免咖啡因和其他刺激物质的摄入,因为它们可能会影响心电图结果。
将一些导电贴片(电极)放置在胸部、手臂和腿上。
这些导电贴片连接到心电图仪器,记录心电图信号。
完成心电图检查后,对心电图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结合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做出冠心病的初步判断。
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与心电图表现分析
发表时间:2017-05-15T13:22:41.2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2期作者:钱春燕
[导读] 在冠心病诊断中,心电图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但诊断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冠心病高危因素、缺血性心电图改变。
(江苏省靖江市中医院江苏靖江 214500)
【摘要】目的:分析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与心电图表现。
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7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目标,根据不同临床症状将其分为甲组(n=37例,具有典型心绞痛症状)和乙组(n=35,无典型心绞痛症状),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心电图和运动平板试验,评定检查结果。
结果:甲组诊断阳性率高于乙组,其诊断阴性率低于乙组,两组之间出现的差异经统计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冠心病诊断中,心电图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但诊断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冠心病高危因素、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并需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表现,必要时联合运动平板试验,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冠心病;心电图诊断;心电图表现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2-0061-02 冠心病(CHD)是临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其是临床内科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对患者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威胁非常大。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冠心病的发病率处于逐年升高态势,其发病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很多患者会因为病情突然性发作未得到及时救治而危及生命安全。
所以,早期诊断和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而言至关重要[1]。
以往临床将CAG(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冠心病的诊断金标准,则CAG是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不仅存在危险性而且费用较高,临床推广受到很大限制[2]。
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目标,现作以下评析与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7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目标,其中男42例,女30例,患者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58.4±5.3)岁。
病程1~14年,平均病程(6.5±2.2)年。
根据不同临床症状将其分为甲组(n=37例,具有典型心绞痛症状)和乙组(n=35,无典型心绞痛症状)。
在一般临床资料统计对比上,两组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心电图和运动平板试验,具体方法:(1)心电图:应用MAC1200型心电图记录仪对患者静息12导联心电图情况进行检查,若有必要,可增加V7-V9导联。
阳性标准:冠心病发作时,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会表现出相应的改变,如异常Q波、倒置或S-T 段压低、T波平坦,出现任何一项即可,数分钟后会逐渐恢复至正常。
(2)运动平板试验,按照临床常规操作即可。
1.3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 20.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诊断结果,使用百分率(%)描述,行χ2检验,若P<0.05,则代表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诊断结果分析
甲组37例患者中,结果呈现阳性者34例,呈现阴性者3例,阳性率为91.9%,阴性率为8.1%;乙组35例患者中,结果呈现阳性者19例,呈现阴性者16例,阳性率为54.3%,阴性率为45.7%,组间统计比较结果显示,甲组阳性率高于乙组,其阴性率低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心电图表现分析
冠心病伴随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为:T波地平或倒置,ST段下降≥0.05mV,其与R波夹角≥90°,心前区偶然疼痛发作过程中,ST段表现出“弓背样”抬高。
冠心病伴随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为:(1)缺血型改变呈现出T波倒置;(2)损伤型改变呈现出T段抬高和直立T波单方向曲线;(3)坏死型改变呈现出Q波深度>1/4R,宽度>0.04s。
3.讨论
CHD主要是因为动脉管腔发生狭窄后对正常心肌供血产生影响而导致的,其客观诊断依据为冠状动脉狭窄和心肌缺血。
CAG因为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其可将冠状动脉具体病变范围、狭窄程度等充分反映出来,并有利于判断预后,故临床一直以来都将其作为CHD的诊断标准,但因其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无法在临床中大力推广普及[3-4]。
心电图不仅具有无创、经济实用等优势,患者也比较容易接受,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心电图已经成为临床诊断冠心病的常用方法[5]。
通常情况下,当冠状动脉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时予以心电图检查,就会发现心电图出现定位的动态ST-T改变现象,ST-T 改变特别是冠T波的变化,可作为冠心病的重要辅助诊断依据,冠心病发病初期,患者暂时未表现出临床症状时,通过心电图发现ST-T改变时,即可尽早诊断是否为冠心病[6-7]。
本组试验结果显示,甲组诊断阳性率显著高于乙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
这充分证明了心电图在冠心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诊断中,心电图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但诊断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冠心病高危因素、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并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表现,必要时联合运动平板试验,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林继华,姚静.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9):95-97.
[2]王利民,都雯.高频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隐匿型冠心病的结果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5042-5043.
[3]郑小雍.两种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J].当代医学,2012,18(1):87-88.
[4]汤喜红,孙玉敏.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J].中国卫生产业,2012,43(29):106.
[5]李博.研究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8):141-142.
[6]曹立强.冠心病采用运动平板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的临床价值解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3):445-446.
[7]王利群.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35(1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