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第七章计划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5
第七章计划的组织实施一、单项选择题1、组织目标形成一个有层次的体系,范围从广泛的战略性目标到特定的个人目标,这个体系的顶层是(C)A.组织的任务B。
组织的政策C。
组织的远景和使命称述D。
个人目标2、要使目标可以考核,一个途径是(B)A.控制目标数量B.目标量化C。
加大目标的可接受性D。
加强目标网络的建设3、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是效价和(D)的乘积A。
目标的有用性B。
满足程度C.能力D。
期望值4、(A)是组织在未来从事活动要达到的状况和水平,其实现有赖于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A。
总目标B。
分目标C。
目标体系D.方针5、(B)既是实行奖惩的依据,也是上下左右沟通的机会,同时还是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的手段。
A。
目标的执行B。
成果评价C。
制定目标D.信息反馈7、(C)是一种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
A.目标管理B。
网络计划技术C。
滚动计划法D。
名义小组技术8、滚动计划法最突出的优点是(B)A。
使计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的任务减轻B。
计划更加切合实际,并使战略性计划的实施更加切合实际C。
缩短了计划时期,加大了计划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D。
大大加大了计划的弹性,提高了组织的应变能力二、多项选择题1、关于计划的组织落实,理解正确的有(ABCD)A。
即把战略计划转化为战术计划B。
要求计划在不同的时期内和不同职能空间上协调一致C.要保证计划全面且均衡的得以实施和完成D。
既是中、短期计划的制定过程,又是中、长、短期计划组织实施的过程2、实践中,计划组织实施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有(ACD)A.目标管理B.量本利分析法C.滚动方式计划D。
网络计划技术3、关于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正确的有(ABCD)A。
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成目标B。
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C.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D.组织中的各级管理人员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并以此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贡献的准则4、目标网络的内涵包括(ABCD)A.目标和计划很少是线性的,二者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着的网络B。
第七章计划与计划工作1.对计划的理解(选、填★★)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PDC)。
预测既是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又是计划工作的结果。
狭义计划的内容常用5W1H来表示:what、why、who(谁去做)、where.、when how.计划具有面向未来和面向行动两大特点。
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具体安排。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计划工作的目的是使所有的行动保持同一方面。
2.决策与计划之间的关系(选、填、简答★★)(1)决策与计划是两个既相互区别(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又相互联系的概念;(2)决策是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整体性);计划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的行动任务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具体性);(3)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为计划的任务安排提供了依据;计划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
(4)实际工作中决策和计划是相互渗透的,有时候甚至是不可分制地交织在一起的。
3.计划(工作)的性质(选、填、简答★★★)(1)目的性,计划工作为实现组织的目标服务;(2)首位性(计划居于管理职能首位),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桥梁,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的基础;(3)普遍性,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表现为计划工作的纵向层次性和横向协作性);(4)效率性(经济性),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5)创造性,计划是针对问题、新变化、新机会做出的决定和安排,因而是一个创造性的管理过程,计划要弹性的适应变化。
4.计划工作的原理(选、填、简答★★★)(1)限定因素原理(决定的精髓);(2)许诺原理;(3)灵活性原理(最主要);(4)改变航道原理。
5.计划的重要性(了解)(1)为组织成员指明方向,协调组织活动;(2)为组织的未来预测变化,减少冲击;(3)有利于改善组织运行的效率;(4)有利于进行控制。
6.计划的分类(选择、填空★★★★★)根据计划的期限(时间长短),分为:长期计划(5年+)、中期计划(3年左右)、短期计划(1年以内);根据职能空间,分为:业务计划(核心,围绕“产供销物”展开)、财务计划(围绕资本展开)、人事计划(围绕人力展开)等;财务计划为业务计划服务,人事计划围绕业务计划展开。
《管理学》第七章重难点笔记第七章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基本概念1.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间(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它的任务不在于企业的目前状况,而在于关注企业的未来状况。
2.战术性计划,是指规定如何实现总体目标的细化的计划。
它需要解决的是组织具体部门或职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间内的行动方案。
3.全面地完成计划,是指组织整体、组织内的各个部门要按一切主要指标完成计划,不能有所偏废。
4.均衡地完成计划,是指根据不同时段的具体要求,做好各项工作,按年、季、月,甚至旬、周、日完成计划,以建立正常的活动秩序,保证组织稳步地发展。
二、战略环境分析战略环境分析是为战略决策和选择服务的,包括对外部一般环境、行业环境、竞争对手、企业自身和顾客的分析。
1.外部一般环境外部一般环境,或称总体环境,是在一定时空内存在于社会中的各类组织均面对的环境,其大致可归纳为政治、社会、经济、技术和自然五个方面。
(1)政治环境。
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等。
(2)社会文化环境。
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点、价值观念等。
(3)经济环境。
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内容。
(4)技术环境。
除了包括与企业所处领域直接相关的技术手段的发展变化外,还有国家对科技开发投资和支持的重点、该领域技术发展动态和研究开发费用总额、技术转移和技术商品化速度、专利及其保护情况等。
(5)自然环境。
指企业经营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状况等自然因素。
2.行业环境公司环境最关键的部分是公司投入竞争的一个或几个行业的环境。
根据美国学者波特的研究,一个行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作用力,如图7-1所示。
这些作用力汇集起来决定着该行业的最终利润潜力,并且最终利润潜力也会随着这种合力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管理学第七章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是管理学中非常重要的话题。
在这一章节中,将会探讨战略性计划的概念和意义,以及计划实施的关键要素和挑战。
战略性计划是组织制订的长期规划,用于指导组织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战略性计划具有长远性、综合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它包括了识别和评估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分析内部资源和能力,确定组织的竞争优势,制定战略目标和战略行动计划等内容。
战略性计划的制订对于组织的长期发展和实现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战略性计划的制订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对外部环境的研究和分析、对内部资源和能力的评估、确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战略、以及制定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等。
在外部环境研究和分析方面,组织需要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以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在内部资源和能力评估方面,组织需要评估自身的核心能力和竞争力,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在确定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战略方面,组织需要确定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和差异化点,以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
计划实施是战略性计划的关键环节,它是将战略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
计划实施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组织能否实现其战略目标。
计划实施需要解决许多挑战,其中包括组织文化的问题、组织结构和流程的调整、资源分配和协调等。
组织文化是组织中的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和共同理念的总和。
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组织文化的一致性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组织文化与战略目标不一致,就会阻碍计划的实施和推广。
因此,组织在制定战略性计划时需要考虑组织文化的因素,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组织结构和流程的调整也是计划实施的一项重要任务。
战略性计划的实施通常需要对组织结构和流程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目标和行动计划。
这可能涉及到组织分工和职责的重新定义、流程和决策机制的优化等。
调整组织结构和流程需要细心分析和决策,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确保实施的顺利进行。
资源的分配和协调也是计划实施的挑战之一、战略性计划通常需要调整资源的分配方式,以确保各项行动计划的资源支持和协调。
第二篇计划第七章计划工作的方法和工具1.滚动计划法有什么特点?并结合实际问题来制定一个五年计划。
答:(1)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将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近期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情况,定期修订未来计划并逐步向前推移的方法,是一种动态编制计划的方法。
滚动计划法适用于计划期较长、不确定性因素多的场合,这种计划方法具有如下特点:①由于滚动计划相对缩短了计划期,加大了对未来估计的准确性,提高了计划的质量,从而使计划更加切合实际和便于实施。
②能依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计划,使各期计划基本保持一致,实现了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的相互衔接。
③增强了计划的弹性,提高了组织的应变能力。
④滚动计划法的缺点是编制工作量较大,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滚动计划的应用有更广泛的前途。
(2)我的滚动计划法五年计划:2010年制定此计划,2011—2015年,看完五本书。
2011年底,实际只看了一本书,2012—2016年,看完四本书。
2012年底,已累积看完了三本书,2013—2017年,看完其他两本。
2.绘制网络图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答:绘制网络图必须遵循如下规则:(1)各项工序之间的衔接必须按照顺序进行。
为了便于明确工序之间的衔接关系,我们用紧前工序或紧后工序来表示工序之间的顺序关系。
如果工序B必须在工序A完成后才能开始,称工序A为工序B的紧前工序,或者称工序B为工序A的紧后工序。
相对于某一工序而言,它可以有多个紧前或紧后工序。
网络图中,各项工序之间的排列,必须是紧前工序在左边,紧后工序在右边,也就是说网络图中箭头方向必须从左到右。
(2)网络图中不能出现回路。
在网络图中,不能从一个事项出发,又回到原来的事项上,即不能出现循环路线。
(3)两个事项之间只能有一个工序。
在绘制网络图中,两个事项之间只能有一条箭线,当出现平行工序或交叉工序时,应引入虚工序来表示前后的逻辑关系。
(4)一张网络图只允许一个终点事项和一个起点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