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测试(有简答题答案)

工程测试(有简答题答案)

工程测试(有简答题答案)
工程测试(有简答题答案)

工程测试(有简答题答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填空题

1. 可以用数学关系式或图表精确描述的信号称为确定性信号。

2.周期信号可分为谐波信号和一般周期信号两类。

3.周期信号的强度特征常用峰值、绝对均值、有效值和平均功率来表示。

4.信息技术中比较典型的代表技术有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5.要实现不失真测试,测试装置的幅频特性为常数,相频特性应为直线。

6.表征测试装置的静态响应特性的参数主要有灵敏度、非线性度、回程误差

7.测试装置的响应特性包括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8.描述测试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的函数主要有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和频率响应函数

9.电容式传感器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变极距型、变面积型和变介电常数型。

10.传感器按工作原理分可分为机械式、电气式、辐射式、流体式传感器等。

11.传感器的选用原则主要考虑灵敏度、响应特性、线性范围、稳定性、精确度、测量方式等六个方面。

12.按被测物理量来分传感器可分为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力传感器等。

13.传感器按输出量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模拟式和数字式传感器。

14.滤波器根据频率特性不同可分为高通滤波、低通滤波、带通滤波和带阻滤波。

15.信号调制时根据可调参数可分为调幅、调频和调相三种调制形式。

16.直流电桥按联接方式不同可分为半桥单臂、半桥双臂和全桥电路等工况。

17.常用的信号调理环节有电桥、放大器、滤波器、调制器和模数转换器。

18.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通常分为采样、量化和编码三个步骤。

19.电桥按桥臂接入的阻抗元件不同则可分为电阻电桥、电容电桥和电感电桥三类

转换过程分为两个步骤,即解码和低通滤波。

21.一般虚拟仪器系统由通用计算机、仪器硬件和应用软件三要素构成。

选择题

1.电路中鉴频器的作用是(C)

A、使高频电压转变为直流电压

B、使电感量转变为电压量

C、使频率变化转变为电压变化

D、使频率转变为电流

2.下列不是电阻应变片的输入为(D)

A、力

B、应变

C、加速度

D、速度

3.下列传感器可实现非接触测量的是(C)

A、压电式加速度

B、电动式速度

C、电磁式速度

D、电阻式应变

4.交流的动态电阻应变仪中,具有预调平衡的装置是(C)

A、电阻调平衡

B、电容调平衡

C、电阻、电容调平衡

D、标定电桥

5.直流电桥电桥中相邻半桥工况的灵敏度是单臂工况的(B)

A、1倍

B、2倍

C、3倍

D、4倍

6.极距变化型电容式传感器,其灵敏度与极距(D)

A成正比 B、平方成正比 C、成反比 D、平方成反比

7.不属于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的有(D)

A、灵敏度

B、非线性度

C、回程误差

D、阻尼系数

8.超声波传感器是实现(A)转换的装置

A、声电

B、声光

C、声磁

D、声压

9.描述周期信号的数学工具是(b)

A、相关函数

B、傅里叶级数

C、拉普拉斯变换

D、傅里叶变换

10描述非周期信号的数学工具是(C)

A、三角函数

B、拉普拉斯变换

C、傅里叶变换

D、傅里叶级数

11.将时域信号进行时移,则频域信号将会(D)

A、扩展

B、压缩

C、不变

D、仅有相移

12.测试装置能检测输入信号的最小变化能力,称为(D )

A、精度

B、灵敏度

C、精密度

D、分辨力

13.描述传感器静态特性的指标有(B )

A幅频特性 B线性度 C稳定时间 D动态范围

14.不失真测量除要求测量系统幅频特性是常值外,其相频特性要求满足(A )

A相移与频率成正比 B常值相移 C任意相移 D无特殊要求

15.二阶系统中引入合适的阻尼率的目的是(C )

A使得系统输出值稳定 B使系统不共振 C获得较好的幅频、相频特性 D获得好的灵敏度

16.液柱式温度计系统是(B )系统

A零阶 B一阶 C二阶 D高阶

17.半导体应变片是根据(D)原理工作的。

A电阻应变效应 B压电效应 C热阻效应 D压阻效应

18.金属丝应变片在测量某一构件的应变时,其电阻的相对变化主要由(B)引起的。

A贴片位置的温度变化 B电阻丝几何尺寸的变化 C电阻材料的电阻率的变化 D供桥电源的变化19.滤波器的-3dB频率指输出信号幅值为输入信号幅值的(C )时所对应的截止频率。

B1

20.电阻应变片的输入为(ABC )

A力 B应变 C加速度 D速度

21.二阶系统的动态特性参数是(AD)

A固有频率 B线性度 C时间常数 D阻尼比

23.一般而言,测试装置的灵敏度愈高,则(AC)

A动态特性越好 B动态特性越差 C测量范围越窄 D测量范围越宽

24.以下哪些系统为二阶系统(BC)

A液柱式温度计 Bm-c-k系统CRL C振荡电路 D简单RC低通滤波电路

25.测试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一般可由(ABC)数学模型来描述

A微分方程 B传递函数 C频率响应函数 D回程误差

26.属于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的有(AC)

A灵敏度 B传递函数 C回程误差 D阻尼比

A转换过程通常包括以下(AD)步骤

A低通滤波 B量化 C编码 D解码

D转换器主要技术指标有(ABC)

A分辨力 B转换精度 C转换速度 D品质因数

29.常用的滤波器类型有(ABCD)

A低通滤波器 B高通滤波器 C带通滤波器 D带阻滤波器

30.超声波传感器是实现(A)转换的装置

A声电 B、声光 C、声磁 D、声压

31.直流电桥电桥中相邻半桥工况的灵敏度是单臂工况的(B)

A 1倍 B、2倍 C、3倍 D、4倍

32.不属于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的有(D)

A、灵敏度

B、非线性度

C、回程误差

D、阻尼系数

33.描述周期信号的数学工具是(B)

A相关函数 B、傅里叶级数 C、拉普拉斯变换 D、傅里叶变换

34.描述非周期信号的数学工具是(C)

A、三角函数

B、拉普拉斯变换

C、傅里叶变换

D、傅里叶级数

判断题

1、凡频谱是离散的信号必然是周期信号。 F

2、任何周期信号都由频率不同,但成整倍数比的离散的谐波叠加而成。 T

3、周期信号的频谱是离散的,非周期信号的频谱也是离散的。 F

4、各态历经过程随机过程是平稳随机过程。 T

5、非周期性变化的信号就是随机信号。 F

6、信号在时域上波形有变化,必然引起频谱的相应的变化。 F

7、测量小应变时,应选用灵敏度高的金属丝应变片,测量大应变时,应选灵敏度低的半导体应变片。 F

8、传感器的灵敏度与量程成反比 T

9、能量转换型传感器直接消耗被测对象的输入能量,因而必然造成被子测对象的变化而产生测量误差 F

10、物性型传感器是利用敏感元件本身物理性质的变化来实现信号变换的 T

11、为提高测量精度,传感器的灵敏度越高越好 F

12、传感器的线性范围越宽,表明其工作量程越大 T

13、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由于产生的静电荷,且本身内阻很大,故不能用普通电表测量。 T

14、变间隙式电容或电感传感器,只要满足△d≤d0的条件,则灵敏度就可视为常数。 F

15、采用差动式变压器电感传感器做位移测量时,根据其输出就能辨别被测位移的方向的正负性。 F

16、磁电式及压电式传感器特别适合测量动态量。 T

17、一线性系统不满足"不失真测试"条件,若用它传输一个1000Hz的单一频率的正弦信号,则必然导致输出波形失真 F

18、在线性不变系统中,当初始条件为零时,系统输出量与输入量之比的拉普拉斯变换称为该系统的传递函数F

19、当输入信号x(t)一定时,系统的输出y(t)将完全取决于传递函数H(s),而与系统的物理模型无关 T

20、传递函数相同的各种装置,其动态特性均相同 T

21、测试装置的灵敏度愈高,其测量范围就愈大 F

22、波纹幅度与通带内的平均值A0相比,应越大越好。 F

23、倍频程选择性是指与上、下截止频率处相比,频率变化一倍频程时幅频特性的衰减量,其计算结果的衰减量越大,表示选择性越差。 F

24、在高频区恒定百分比带通滤波器的分辨力要比恒定带宽带通滤波器好。 F

25、RC有源滤波器具有高输入阻抗的运算放大器,可以进行级间隔离,消除或减少负载效应的影响。 T

26、调幅波的解调通常可以通过检波和低通滤波两个步骤来完成。 T

27、实际带通滤波器的分辨力用品质因素Q来描述,Q值越大,分辨力越高。 T

28、同等条件下,逐位逼近式A/D转换器转换速度慢于计数式A/D转换器。 F

29、A/D转换的位数越多,量化误差越小,分辨力越高。 T

30、带通滤波器的波形因数λ愈大,其频率选择性愈好。 F

31、调幅过程相当于将被调信号与载波相乘。 T

32测量小应变时,应选用灵敏度高的金属丝应变片,测量大应变时,应选灵敏度低的半导体应变片。

33磁电式及压电式传感器特别适合测量动态量。

34测试装置的灵敏度愈高,其测量范围就愈大

35传感器的灵敏度与量程成反比

36任何周期信号都由频率不同,但成整倍数比的离散的谐波叠加而成。

问答题

1、测试工作的任务是什么

答:就是利用现代测试技术手段对工程中的各种物理信号,特别是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物理信号进行检测、试验、分析并从中提取有用信息。

2、什么是信号什么是信息它们有何异同

答:信号时信息的载体,是物质,具备能量,信息室信号所载的内容,不等于物质,不具备能量。同一个信息,可以用不同的信号来运载。

3、测试系统有哪几个环节组成试述各个环节的主要作用。

传感器:感知被测的非电量和将非电量转化为电量。

信号调理:对电信号进行加工,处理

信号分析:从信号中提取有用信息

。4、简述测试系统传递函数的特点。

答:H(s)描述了系统本身的动态特性,它与输入量和初始条件无关。(2)H(s)只反映系统的传输的特性,而不拘泥于系统的物理结构。(3)H(s)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等价。

5、简述灵敏度、非线性度及回程误差的定义。

灵敏度:当测试装置的输入x有一增量△x(S=△y/△x),引起输出y发生相应的变化△y时,则定义为该装置的灵敏度。

非线性度:标定曲线与拟合直线的偏离程度就是非线性度。

回程误差:实际测试装置在输入量由小增大和由大减小的测试过程中,对应于同一个输入量往往有不同的输出量。

6、简述实现不失真测试满足的条件。

答: 1)各频率分量的幅值输出与输入放大同样的倍数,反映在幅频特性曲线上是一条平坦的直线,即在频率范围内是一个常数。 2)各频率分量的滞后相位与各自的角频率必须成正比,反映在相频特性曲线上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7、简述信号的分类(可画图)。课本P9 树状图

8、简述压电效应和逆压电效应的定义。

答:某些物质,如石英、钛酸钡等,当受到外力作用时,不仅几何尺寸会发生变化,而且内部会被极化,表面上也会产生电荷;当外力去掉时,又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压电效应。相反,如果将这些物质置于电场中,其几何尺寸也会发生变化,这种由外电场作用导致物质产生机械变形的现象,称为逆压电效应。

9、简述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答:灵敏度、响应特性、线性范围、稳定性、精确度、测量方式

10、简述金属应变片与半导体应变片的各自优点及区别。

答:一般的应变片,不管是金属应变片,还是半导体应变片,都是基于材料的压阻效应——应力使电阻发生改变的现象来工作的。但电阻阻值变化引起原因不同:金属主要由几何尺寸引起;半导体主要有电阻率变化引起。

半导体应变片:敏感元件为半导体,工作原理是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压阻效应,压阻效应是指单晶半导体材料在沿某一轴向受到外作用时电阻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在较小功率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大

的电阻变化;温度稳定性较差,线性度低,应变范围小。

金属应变片:敏感元件为电阻丝,工作原理是电阻应变效应。温度稳定性较好,线性度高,应变范围大,使用方便;金属的信噪比大。

如何选用:要求灵敏度高时选用半导体应变片,要求温度稳定性较好、线性度高、应变范围大时选用金属应变片。

11、简述直流电桥和交流电桥的特点。

答:直流电桥的特点是平衡电路简单,对联接导线的要求较低,可采用直流仪表测量,直流电源的稳定程度容易保证;但要求后接比较复杂的直流放大器。交流电桥要求工作电源的电压波形没有畸变,频率必须稳定,否则电桥对基波调平衡后,仍会有高次谐波的电压输出。交流电桥后接电路采用简单的交流放大器,易受寄生参数和外界因素的影响。

12、什么叫虚拟仪器简述虚拟仪器与传统仪器的区别。

答:是指在通用计算机平台上加上一组软件和硬件或接通其他仪器,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定义和设计仪器的测试功能以实现对被测对象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可视化显示等功能,完成测试、测量、控制等任务。

《工程地质》作业1答案

《工程地质》作业1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内力地质作用?C A、地壳运动 B、地震运动 C、搬运作用 D、变质运动 2.下列哪种岩石为岩浆岩?A A、橄榄岩 B、灰岩 C、石英岩 D、砂岩 3.下列哪种矿物为变质矿物?B A、石英 B、蛇纹石 C、方解石 D、辉石 4.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地震运动、岩浆以及下列哪项?D A、搬运作用 B、风化作用 C、堆积作用 D、变质作用 5.下列哪种构造是沉积岩所不具有的?A A、片理构造 B、层理构造 C、层面构造 D、化石 6.下列有关皱的叙述哪项不正确?D A、褶皱是岩层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B、褶皱背斜核部为老地层,翼部为新底层 C、褶皱的基本类型又背斜和向斜 D、褶皱核部为新底层,翼部为老地层 7.下列有关节理的叙述哪项是不正确的?A A、断裂后两侧岩块具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即节理 B、由张应力形成的节理即张节理 C、由剪应力形成的节理即剪节理 D、内外力地质作用均可使岩层产生节理 8.岩层倾向于地面倾向方向一致,当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则岩层分界线于地形等高线是怎样的?C A、平行 B、弯曲方向相反 C、弯曲方向一致,但岩层分界限的弯曲度小于地形等高线弯曲度 D、弯曲方向一致,但岩层分界限的弯曲度大于地形等高线弯曲度 9.下列哪项为地质年代单位?C A、宇 B、界 C、纪 D、统 10.岩层在空间的位置由以下何种要素确定?D A、地壳运动 B、地形地貌 C、走向和倾斜 D、走向、倾向、倾角 二、判断下列各说法正误,你认为正确者,在括号内填”R”,错误者填”W”。 1.矿物是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元素单质和化合物。(W) 2.玄武岩是岩浆岩。(R) 3.粘土矿物是沉积岩所特有的矿物成分。(R) 4.岩石的抗碱强度是沿已有的破裂面剪切滑动时的最大剪应力。(W) 5.地质年代单位有宇、界、系、统、阶。(W) 6.岩浆岩一沉积岩之间的接触关系为浸入接触,则岩浆岩行程时间早于沉积岩(W)7.某一褶曲,核部为老地层,翼部为新底层且对称分布,则该轴去为向斜轴去(W)8.放在地质图右侧面地层图例,应严格按照自上而下,由老到新的顺序排列(R) 9.矿物受外力打击后,能够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即矿物的硬度(R)

工程地质试题及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关于相对地质年代的说法,正确的是( ) 2.A)在地质工作中,绝对地质年代比相对地质年代用得多。 3.B)侏罗纪形成的地层称为侏罗系。 4.C)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主要是根据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来 确定。 5.D)相应每个时代单位宙、代、纪、世,形成的地层单位为宇、系、统、界。 如中生代形成的地层单位称为中生系。 6.答案:B 7.关于岩石地层单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8.A)各地区在地质历史中所形成的地层事实上是不完全相同的。 9.B)群、组、段是地方性岩石地层单位。 10.C)群是地方性岩石地层的最大单位。 11.D)以上说法不全对。 12.答案:D 13.关于第四纪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14.A)第四纪是新生代最早的一个世纪,也是包括现代在内的地质发展历史的最 新时期。 15.B)第四纪地质历史事件及其地质作用对现在的工程建设地质环境影响最大。

16.C)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 17.D)第四纪的地层为各种近代堆积物。 18.答案:A 19.残积层是( )作用的产物。 20.A)水平运动。B)河流沉积作用。C)\山洪急流。D)雨水和雪融水坡面片流。 E)岩石风化。 21.答案:E 22.坡积层( )作用的产物。 23.A)水平运动。B)河流沉积作用。C) 山洪急流。D)雨水和雪融水坡面片流。 E)岩石风化。 24.答案:C 25.工程地质勘察成果内业整理中的裂隙玫瑰花图的绘制方法为:() 26.A)在I、IV象限构成的半圆内,按一定的走向间隔,以圆心为起点、以半 径长短为裂隙条数、以走向为方向画出若干个点,将各个点连接起来,最后封闭于圆心所形成; 27.B)在II、III象限构成的半圆内,按一定走向间隔,以圆心为起点、以半 径长短为裂隙条数、以走向为方向画出若干个点,将各个点连接起来,最后封闭于圆心所形成; 28.C)在I、II、III、IV象限构成的圆内,按一定的走向间隔,以圆心为起点、 以半径长短为裂隙条数、以走向为方向画出若干个点,将各个点连接起来,最后封闭于圆心所形成;

化工分离工程复习必备(简答题与名词解释)

萃取精馏中,萃取剂在何处加入为何 在进料板之上,与塔顶保持有若干块塔板。溶剂的沸点比被分离组分高,那样可以使塔内维持较高的溶剂浓度,及起回收溶剂的作用。 从热力学角度和工艺角度简述萃取精馏中萃取剂的选择原则 热力学角度:溶剂的沸点要足够高,以避免与系统中任何组分形成共沸物;萃取剂应能使的体系的相对挥发度提高,即与塔顶组分形成正偏差,与塔底组分形成负偏差或者理想溶液。工艺角度:溶剂与被分离物系有较大的相互溶解度;溶剂在操作中是热稳定的;溶剂与混合物种任何组分不反应;溶剂比不得过大;无毒、不腐蚀、价格低廉、易得。 吸收塔中每级汽、液流量为什么不能视为恒摩尔流 吸收过程是气相中的某些组分溶到不挥发吸收剂中去的单向传递过程。吸收剂吸收了气体中的溶质而流量不断增加,气体的流量则相应的减少,塔中气相和液相总流率向下都是增大的。 吸附质被吸附剂吸附—脱附机理 ①吸附质从流体主体通过分子扩散和对流扩散传递到吸附剂的外表面;②吸附质通过孔扩散从吸附剂的外表面传递到微孔结构的内表面;③吸附质沿孔表面扩散并被吸附在孔表面上;④吸附质从吸附剂的内表面脱附;⑤吸附质沿径向扩散传递到吸附剂的外表面;⑥吸附质从吸附剂的外表面扩散到流体主体。 精馏过程全回流操作特点 ①不进料也不出料;②无精馏段与提馏段之分;③两板之间任一截面上上升蒸汽组成与下降液相组成相等; ④达到指定分离程度所需的理论板数最少。 在萃取精馏中,由相对挥发度表达式分析,为什么加入萃取剂后会提高原溶液的相对挥发度 在萃取精馏中,原溶液 ,1 12 ≈ α 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非理想溶液, ,1 2 1 2 1 12 ≈ ? γ γ = α s s p p 对 于特定物系, s s p p 2 1 不可改变,要使 ,1 12 > α 只有2 1 γ γ 增加,加S后可使 ) ( ) ( 2 1 2 1 γ γ > γ γ s 。所以加入 萃取剂后会提高原溶液的相对挥发度。 精馏过程的热力学不可逆性主要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精馏操作的热力学不可逆性,是由于进入层级的汽液两相的温度、压力和组成,与它们对应平衡的温度、压力和组成的差距所造成,因此在层级间汽液两相要进行传热和传质,损失了有效能,所以其不可逆性主要由

分离工程期末A卷试题答案

2007 —2008 学年第1、2学期分离工程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 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二、选择题(本大题20分,每小题2分) 1、由1-2两组分组成的混合物,在一定T 、P 下达到汽液平衡,液相和汽相组成分别为 11,y x ,若体系加入10 mol 的组分(1),在相同T 、P 下使体系重新达到汽液平衡,此时汽、液相的组成分别为 ' 1'1,y x ,则 ( C ) (A )1'1x x >和 1'1y y > (B )1'1x x <和1'1y y < (C )1'1x x =和1'1y y = (D )不确定 2、对于绝热闪蒸过程,当进料的流量组成及热状态给定之后,经自由度分析,只剩下一个自由度由闪蒸罐确定,则还应该确定的一个条件是 ( D ) (A )闪蒸罐的温度 (B )闪蒸罐的压力 (C )气化率 (D )任意选定其中之一 3、某二元混合物,其中A 为易挥发组分,液相组成5.0=A x 时泡点为1t ,与之相平衡的气相组成75.0=A y 时,相应的露点为2t ,则 ( A ) (A )21t t = (B )21t t > (C )21t t < (D )不能确定 4、用郭氏法分析可知理论板和部分冷凝可调设计变量数分别为 ( A ) (A )1,1 (B )1,0 (C )0,1 (D )0,0 5、如果二元物系有最高压力恒沸物存在,则此二元物系所形成的溶液一定是 ( A ) (A )正偏差溶液 (B )理想溶液 (C )负偏差溶液 (D )不一定 6、用纯溶剂吸收混合气中的溶质,逆流操作,平衡关系满足亨利定律。当入塔气体浓度y 1上升,而其它入塔条件不变,则气体出塔浓度y 2和吸收率的变化为 ( C ) (A )y 2上升,下降 (B )y 2下降,上升 (C )y 2上升,不变 (D )y 2上升,变化不确定 7、逆流填料吸收塔,当吸收因数A 1且填料为无穷高时,气液两相将在哪个部位达到平衡 ( B ) (A) 塔顶 (B)塔底 (C)塔中部 (D)塔外部 8、平衡常数较小的组分是 ( D ) (A )难吸收的组分 (B )较轻组份 (C )挥发能力大的组分 (D )吸收剂中的溶解度大 9、吸附等温线是指不同温度下哪一个参数与吸附质分压或浓度的关系曲线。 ( A ) (A) 平衡吸附量 (B) 吸附量 (C) 满吸附量 (D)最大吸附量 10、液相双分子吸附中,U 型吸附是指在吸附过程中吸附剂 ( A ) (A) 始终优先吸附一个组分的曲线 (B) 溶质和溶剂吸附量相当的情况 (C) 溶质先吸附,溶剂后吸附 (D) 溶剂先吸附,溶质后吸附

工程地质作业习题

※<第一章> 1.用三种方法鉴别石英和方解石。 2.岩石小结:三大类岩石的分布、组成、结构构造、工程地质性质(列表) 3.什么是地质作用?分为几类?请举例说明。 4.何为变质作用?促使岩石变质的因素有哪些? 5.沉积岩主要的结构和构造有哪些? 6.沉积岩和岩浆岩在化学成分和矿物上有什么共性和差异?原因何在? ※<第二章> 1、断层所造成的地层缺失与地层接触关系所造成的地层缺失有何区别? 2、褶皱两翼的岩层重复与由断层造成的岩层重复有何区别? 3、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接触有什么差异?为何产生这些差异? ※<第三章> 1.风化岩层的分带? 2.岩石风化程度的分级? 3.坡积层、残积层、洪积层、冲积层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工程地质性质如 何? 4.河流的地质作用有哪些? ※<第四章> 1.地貌与地形的区别和联系分别是什么? 2.影响地貌特征的因素有哪些? 3.盐渍土的工程地质性质有哪些? ※<第五章> 1.阐述地下水的分类。 2.潜水的等水位线图可以确定哪些要素? 3.承压水的等水压线图可以确定哪些要素? 4.岩溶水具有哪些特征和规律? ※<第六章> 1.何谓岩体结构,它包括哪些要素? 2.何谓软弱夹层、泥化夹层?泥化夹层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3.结构面的特征研究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4.已知某边坡产状为2100,倾向SE。边坡内发育有一断层,产状为2400,SE ∠600。试求稳定坡角。 5.已知某一顺层高陡边坡,发育有一断层,产状为1500,2400∠300。岩层产 状为:1200,2100∠500。试分析其稳定性。 ※<第七章> 1.崩塌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2.滑坡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工程地质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关于相对地质年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地质工作中,绝对地质年代比相对地质年代用得多。 B)侏罗纪形成的地层称为侏罗系。 C)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主要是根据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来确定。 D)相应每个时代单位宙、代、纪、世,形成的地层单位为宇、系、统、界。如中生代形成的地层 单位称为中生系。 答案:B 2.关于岩石地层单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各地区在地质历史中所形成的地层事实上是不完全相同的。 B)群、组、段是地方性岩石地层单位。 C)群是地方性岩石地层的最大单位。 D)以上说法不全对。 答案:D 3.关于第四纪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第四纪是新生代最早的一个世纪,也是包括现代在内的地质发展历史的最新时期。 B)第四纪地质历史事件及其地质作用对现在的工程建设地质环境影响最大。 C)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 D)第四纪的地层为各种近代堆积物。 答案:A 4.残积层是( )作用的产物。 A)水平运动。B)河流沉积作用。C)\山洪急流。D)雨水和雪融水坡面片流。E)岩石风化。 答案:E 5.坡积层( )作用的产物。 A)水平运动。B)河流沉积作用。C) 山洪急流。D)雨水和雪融水坡面片流。E)岩石风化。 答案:C 6.工程地质勘察成果内业整理中的裂隙玫瑰花图的绘制方法为:() A)在I、IV象限构成的半圆内,按一定的走向间隔,以圆心为起点、以半径长短为裂隙条数、以走向为方向画出若干个点,将各个点连接起来,最后封闭于圆心所形成; B)在II、III象限构成的半圆内,按一定走向间隔,以圆心为起点、以半径长短为裂隙条数、以走向为方向画出若干个点,将各个点连接起来,最后封闭于圆心所形成; C)在I、II、III、IV象限构成的圆内,按一定的走向间隔,以圆心为起点、以半径长短为裂隙条数、

分离工程习题解答

[例2-3] 求含正丁烷(1)0.15、正戊烷(2)0.4、和正已烷(3)0.45(摩尔分数)之烃类混合物在0.2MPa 压力下的泡点温度。B. 露点温度 a. 解:因各组分都是烷烃,所以汽、液相均可看成理想溶液, K i 只取决于温度和压力。如计算要求不高,可使用烃类的 p -T -K 图(见图 2-1)。 假设 T = 50℃, p =0.2MPa ,查图求 K i , 组分 xi Ki yi=Kixi 正丁烷 0.15 2.5 0.375 正戊烷 0.40 0.76 0.304 正已烷 0.45 0.28 0.126 说明所设温度偏低,选正丁烷为K G ,95.0805 .076 .03==∑=i G y K K 。查p-t-k 图t 为58.7, 再设 T = 58.7℃,重复上述计算得 故泡点温度为 58.7℃。 解:B. 露点温度, 假设 T = 80℃, p =0.2MPa ,查图求 K i , 组分 xi Ki yi/Ki=xi 正丁烷 0.15 4.2 0.036 正戊烷 0.40 1.6 0.25 正已烷 0.45 0.65 0.692 1978.0≠=∑=∑∴i i i K y x 选正戊烷为参考组分,则 56.1978.06.14=?=∑?=i G x K K 由56.14=K ,查图2-1a 得t=78℃ K 1=4,K 2=1.56, K 3=0.6, 1053.175.0267.00375.0≈=++=∑ =∑∴i i i K y x

故混合物在78℃。 [例2-7] 进料流率为 1000kmol/ h的轻烃混合物,其组成为:丙烷 (1)30% ;正丁烷 (2)10% ;正戊烷 (3)15% ;正已烷 (4)45%( 摩尔 ) 。求在50 ℃和 200kPa 条件下闪蒸的汽、液相组成及流率。 解:该物系为轻烃混合物,可按理想溶液处理。由给定的T 和p ,从p - T - K 图查K i ,再采用上述顺序解法求解。 (1)核实闪蒸温度 假设50℃为进料泡点温度,则 假设50℃为进料的露点温度,则 说明进料的实际泡点和露点温度分别低于和高于规定的闪蒸温度,闪蒸问题成立。 (2)求Ψ ,令Ψ 1 =0.1(最不利的初值) =0.8785 因f (0.1)>0,应增大Ψ 值。因为每一项的分母中仅有一项变化,所以可以写出仅含未知数Ψ 的一个方程: 计算R - R 方程导数公式为:

工程地质作业2参考答案

工程地质作业2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B 4C 5A 6C 7A 8D 9C 10B 二、判断题 1 R 2 R 3 R 4W 5W 6 R 7 R 8 R 9 W 10 W 三、简答题 1、防治渗透破坏经常采用的有效措施,原则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改变渗流的动力条件,使其实际水力梯度减小到允许的程度。二是改善岩土性质,增强其抗渗能力。这都要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性状来具体处理。 2、潜水面的形状可用等高线图表示,称潜水等水位线图。绘制时按研究区内潜水的露头的水位,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测定,点绘在地形图上,连接水位等高的各点,即为等水位线图。 确定潜水流向:潜水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所以,垂直于等水位线的直线方向,既是潜水的流向。 潜水的水力梯度:在潜水的流向上,相邻两等水位线的高差与水平距离之比值,即为该距离段内潜水的水力梯度。 3、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水和各种水溶液的作用下所引起的破坏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使岩石在块体大小上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使岩石成分发生变化。 4、整体状结构:岩体稳定,可视为均质弹性各向同性体。 块状结构:结构面互相牵制,岩体基本稳定,接近弹性各向同性体。 层状结构:变形和强度受层面控制,可视为各向异性弹塑性体,稳定性较差。 碎裂状结构:整体强度很低,受软弱结构面控制,程弹塑性体,稳定性很差。 散体状结构:完整性遭极大破坏,稳定性极差,接近松散体介质。 四、论述题 1、褶皱构造对工程建筑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褶皱核部岩层由于受水平挤压作用,产生许多裂隙,直接影响到岩体的完整性和强度,在石灰岩地区还往往使岩溶较为发育。所以在核部布置各种建筑工程,如厂房、路桥、坝址、隧道等,必须注意岩层的坍落、漏水及涌水问题。 (2)在褶皱翼部布置建筑工程时,如果开挖边坡的走向近于平行岩层走向,且边坡倾向于岩层倾向一致,边坡坡角大于岩层倾角,则容易造成顺层滑动现象

化工分离工程试题答卷及参考答案

MESH方程。 一、填空(每空2分,共20分) 1. 如果设计中给定数值的物理量的数目等于 设计变量,设计才有结果。 2. 在最小回流比条件下,若只有重组分是非分 配组分,轻组分为分配组分,存在着两个 恒浓区,出现在精镏段和进料板 位置。 3. 在萃取精镏中,当原溶液非理想性不大时, 加入溶剂后,溶剂与组分1形成具有较强正 偏差的非理想溶液,与组分2形成 负偏差或理想溶液,可提高组分1对2的 相对挥发度。 4. 化学吸收中用增强因子表示化学反应对传质 速率的增强程度,增强因子E的定义是化学吸 收的液相分传质系数(k L)/无化学吸收的液相 分传质系数(k0L)。 5. 对普通的N级逆流装置进行变量分析,若组 分数为C个,建立的MESH方程在全塔有 NC+NC+2N+N=N(2C+3) 个。 η; 6. 热力学效率定义为= 实际的分离过程是不可逆的,所以热力学效 率必定于1。 7. 反渗透是利用反渗透膜选择性的只透过 溶剂的性质,对溶液施加压力,克服溶 剂的渗透压,是一种用来浓缩溶液的膜 分离过程。 二、推导(20分) 1. 由物料衡算,相平衡关系式推导图1单 级分离基本关系式。 ——相平衡常数; 式中: K i ψ——气相分 率(气体量/进料量)。 2. 精馏塔第j级进出物料如图1,建立

三、简答(每题5分,共25分) 1.什么叫相平衡相平衡常数的定义是什么 由混合物或溶液形成若干相,这些相保持物理平衡而共存状态。热力学上看物系的自由焓最小;动力学上看相间表观传递速率为零。 K i =y i /x i 。 2.关键组分的定义是什么;在精馏操作中, 一般关键组分与非关键组分在顶、釜的 分配情况如何 由设计者指定浓度或提出回收率的组分。 LK绝大多数在塔顶出现,在釜中量严格控制; HK绝大多数在塔釜出现,在顶中量严格控制; LNK全部或接近全部在塔顶出现; HNK全部或接近全部在塔釜出现。 3.在吸收过程中,塔中每级汽、液流量为 什么不能视为恒摩尔流 吸收为单相传质过程,吸收剂吸收了气体中的溶质而流量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增加,气体的流量相应的减少,因此气液相流量在塔内都不能视为恒定。 4.在精馏塔中设中间换热器为什么会提高 热力学效率 在中间再沸器所加入的热量其温度低于塔 底加入热量的温度,在中间冷凝器所引出的 热量其温度高于塔顶引出热量的温度,相对 于无中间换热器的精馏塔传热温差小,热力 学效率高。 5.反应精馏的主要优点有那些 (1)产物一旦生成立即移出反应区;(2)反应区反应物浓度高,生产能力大;(3)反应热可由精馏过程利用;(4)节省设备投资费用;(5)对于难分离物系通过反应分离成较纯产品。 四、计算(1、2题10分,3题15分,共35分) 1. 将含苯(mol分数)的苯(1)—甲苯(2)混合物在下绝热闪蒸,若闪蒸温度为94℃,用计算结果说明该温度能否满足闪蒸要求 已知:94℃时P 1 0= P 2 0= 2. 已知甲醇(1)和醋酸甲酯(2)在常压、54℃ 下形成共沸物,共沸组成X 2 =(mol分率), 在此条件下:kPa P kPa p98 . 65 , 24 . 9002 1 = =求 该系统的活度系数。 3. 气体混合物含乙烷、丙烷、丁烷(均为摩尔分数),用不挥发的烃类进行吸收,已知吸收后丙烷的吸收率为81%,取丙烷在全塔的平均吸收因子A=,求所需理论板数;若其它条件不变,提高平均液汽比到原来的2倍,此时丙烷的吸 收率可达到多少。

工程地质作业答案(全)

第一次答案 1、下列岩石中,属于变质岩的是(BDE)A:花岗岩B:石英岩C:流纹岩D:大理岩E:千枚岩 2、矿物受外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当外力解除后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C):A:弹性B:塑性C:挠性D:记忆性 3、什么叫变质岩?常见变质岩的种类?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和矿物质的混合作用下由一种石头自然变质成的另一种石头。质变可能是重结晶、纹理改变或颜色改变。常见有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石黄岩、大理石等。 4、就土木工程来说,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有那些?地基稳定性问题、斜坡稳定性问题、洞室围岩稳定性问题、区域稳定性问题 5、断层的规模包括(CD)A:断距B:断层盘大小C:断层长度D:切割深度E:断层盘数量 6、细粒土是土样中细粒含量多于总质量50%的土。(错误) 7、内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 8、外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独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9、根据横剖面形态,褶皱可分为(ABE)A:扇型褶皱B:箱型褶皱C:线状褶皱D:翻卷褶皱E:单斜 10、下列海岸地貌中,不属于海积地貌的是(B):A:水下堆积沙地B:海蚀崖C:水下沙坝D:离岸堤 11、矿物都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并可用化学式来表达。(正确) 12、沉积岩是外力地质作用的产物。(正确) 13、下列风化类型中属于物理风化的是(C):A:溶解作用B:水解作用C:冻融风化C:冻融风化 14、采用冲击式钻机钻探不能提取原状土试样。(正确) 第二次作业完整 1、松散岩石(如粘土、砂土、砾石等)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存在的空隙,称为:(D)A:溶隙B:裂隙C:缝隙D:孔隙 2、地层(或岩石)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侵入接触、断层接触。 3、构成含水层的条件,一是岩石中要有空隙存在并充满足够数量的重力水;二是这些重

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基础作业参考答案

《工程地质基础》作业及思考题(答案) 一、绪论 1、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与研究方法。 答:工程地质学是把地质科学的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目的是为了查明各类工程场区的地质条件,对场区及其有关的各种地质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预测在工程建筑作用下,地质条件可能出现的变化和作用,选择最优场地,并提出解决不良地质问题的工程措施,为保证工程的合理设计、顺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为了做好上述工作,必须经过地质调查、勘察、试验、观测、理论分析等手段,获得必要的地质资料,结合具体工程的要求进行研究、分析和判断,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 2、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是什么?它们具体包括哪些因素和内容? 答:工程地质条件,通常指影响工程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施工方法及其稳定性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这些自然条件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地貌、物理地质作用、天然建筑材料等。工程地质问题,一般是指所研究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由于不能满足工程建筑的要求,在建筑物的稳定、经济或正常使用方面常常出现的问题。工程地质问题是多样的,依据建筑物特点和地质条件,概括起来有二个方面:一是区域稳定问题;二是地基稳定问题。公路工程常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有边坡稳定和路基(桥基)稳定问题;隧道工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围岩稳定和突然涌水问题;还有天然建筑材料的储量和质量问题等。 二、地球的概况 1、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是如何划分的? 答:目前把地球内部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圈。这是根据对地震资料的研究,发现地球内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两个深度上作显著跳跃式的变化,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以这两个深度作为分界面,上下有显著的不同。上分界面称“莫霍面”,它位于地表以下平均33km处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下分界面称“古登堡面”,位于地表以下2 900km处,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 2、什么叫地质作用?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地质作用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等进行的破坏和建造作用。 按其能源的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两种类型: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1) 内动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的转动能、重力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等所引起的。内力地质作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及地震等。(2) 外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是由来自外部能源所引起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太阳辐射能、天体引力能及其它行星、恒星对地球的辐射等。其具体表现方式有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 3、什么叫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主要有哪些形式? 答:由于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等的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发生崩解、破碎以至逐渐分解的变化称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外力作用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在大陆的各种地理环

分离工程期末试题B卷答案

1 2007 —2008 学年第1、2学期分离工程课程期末考试试卷(B 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2、对于绝热闪蒸过程,当进料的流量组成及热状态、闪蒸罐的压力给定之后,则闪蒸罐的( A )。 (A )其它参数都确定 (B )不确定 (C )温度不固定、气化率固定 (D )温度固定、气化率固定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C )。 (A)二元理想溶液的压力组成图中,总压和各组分的分压与液相组成都成直线关系 (B)完全互溶的二元物系,不形成恒沸物的非理想溶液的蒸汽总压都介于两纯组分蒸汽压之间 (C)完全互溶的二元物系,由相律可知恒沸物在两相平衡时其自由度为“0” (D)完全不互溶的二元物系,当处于平衡状态时总压等于两饱和蒸汽压之和 4、在填料塔中,低浓度难溶气体逆流吸收时,若其它条件不变,但入口气量增加,则出口气体组成将( A )。 (A) 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5、在液相部分互溶的二元系恒温相图中,下列( B )系统的两液相共存区的溶液蒸汽压大于两纯组分的蒸汽压,且蒸汽组成介于两液相组成之间。 (A )均相恒沸物 (B )非均相共沸物 (C )非均相共沸物和均相恒沸物 (D )既不是非均相共沸物也不是均相恒沸物 6、易吸收组分主要在塔的什么位置被吸收( C )。 (A)塔顶板 (B )进料板 (C )塔底板 (D)不确定 7、下列关于吸附过程的描述哪一个不正确( C )。 (A)很早就被人们认识,但没有工业化 (B)可以分离气体混合物 (C)不能分离液体混合物 (D)是传质过程 8、在均相恒沸物条件下,其饱和蒸汽压和活度系数的关系应用( A )。 (A )120201γγ=p p (B )2 10201γγ=p p (C )120201γγ>p p (D )2 10201γγ>p p 9、如果二元物系有最低压力恒沸物存在,则此二元物系所形成的溶液一定是( C )。 (A )正偏差溶液 (B )理想溶液 (C )负偏差溶液 (D )不一定 10、用郭氏法分析可知部分气化和绝热闪蒸可调设计变量数分别为( B )。 (A )1,1 (B )1,0 (C )0,1 (D )0,0

工程地质-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精选

工程地质新版作业-----1 一、选择题(30分) l.下列不属于工程地质条件的是(C)。 A.岩土的工程特性 B.地质作用 C.基础形式 D.水文地质条件 2.概括的讲,工程地质所研究的两方面问题主要体现在 (A)。 A. 区域稳定和地基稳定 B.区域稳定和基础稳定 C. 基础稳定扣结构稳定 D.地基稳定和基础稳定 3.相比较来讲,下列各学科与工程地质学联系不大的是 (D) A.土力学 B.岩土工程 C.水力学 D.材料力学 4.下列关于工程地质学及其研究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A.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B.如何按地质规律办事,有效地政造地质环境,是工程地质学长期面临的任务 C.工程地质就是专门研究岩石工程性质的学科 D.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5.陆地的总面积大约占地球表面面积的(A)。 A.29.2% B.40.1% C.71.8% D.59.9% 6.地球的内圈中厚度最小的圈层是(A )。 A.地壳 B.地核 C.地慢 D.不能确定 7.下列各地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的是(B )。 A.风化作用 B.变质作用 C.成岩作用 D.沉积作用 8.岩石按生成原因可以分为(B )。 A.岩浆岩、石灰岩、变质岩 B.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C.沉积岩、石灰岩、变质岩 D.岩浆岩、石灰岩、沉积岩 9.矿物抵抗刻划、研磨的能力称为(A )。 A.硬度 B.强度 C.刚度 D.韧性 10.由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岩石是(D )。 A.沉积岩 B.变质岩 C.石灰岩 D.岩浆岩 11.碎屑物质被胶结物胶结以后所形成的结构称为(A )。 A.碎屑结构 B.斑状结构 C.沉积结构 D.碎裂结构 12.压应力等于零时,岩石的抗剪断强度称为岩石的(C )。 A.抗压强度 B.抗拉强度 C.抗切强度 D.抗剪强度 13.岩石在常压下吸入水的重量与干燥岩石重量之比,称为岩石的(A); A.吸水率 B.吸水系数 C.饱水系数 D.饱水率 14.岩石在轴向压力作用下,除产生纵向压缩外,还会产生横向膨胀,这种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值称为(A )。 A.泊松比 B.抗拉强度 C.变形模量 D.弹性应变 15.岩石的力学性质指岩石在各种静力、动力作用下所呈现的性质,主要包括(A )。 A.变形和强度 B.强度和重度 C.重度和变形 D.重度和刚度 二、判断题(20分) 1.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间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2.根据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地质作用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两类。(√)。 3.岩石的物理性质包括吸水性、透水性、溶解性、软化性、抗冻性等。(×)。 4.沉积岩形成过程中,物质沉积是搬运介质物理化学条件变化的开始。(×)。 5.岩石的结构、构造对岩石的工程性质没有显著影响(×)。 6.岩石是在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按一定规律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7.在改造地壳的过程中,外力地质作用的结果使得地壳表面趋于平缓。(√)。 8.地壳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作上升和下降的运动称为水平运动。(×)。 9.地壳中造岩矿物的主要成分是硫酸盐。(×)。 10.岩石的抗冻性可用岩石的强度损失率或岩石的重量损失率来表征。(√)。 三、简答题(40分) l.简述工程地质学及其研究内容。 答:研究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称为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探讨工程地质勘察的手段及方法,调查研究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地貌等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分析研究与工程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及防治措施。为工程的选址、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2.什么是工程地质条件? 答: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的综合,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结构及地应力、水文地质条件、物理(自然)地质作用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要素。 3.岩石坚硬程度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岩石坚硬程度类型有哪些? 答:岩石坚硬程度分类的依据是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岩石的坚硬程度类型主要有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极软岩五类。 4.什么是地质作用?内、外地质作用是怎样改造地球的? 答:在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可以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和地表形态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球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能(地球旋转能、重力能、放射性元素蜕变的热能等)所引起的地质作用,它主要通过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来改造地球的; 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范围以外的能源,如太阳的辐射能、日月的引力能等为主要能源在地表或地表附近进行的地质作用,它主要通过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

化工分离工程考试答案

2013化工分离过程期中考试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传质分离过程分为(平衡分离过程)和(速率分离过程)两大类。 2. 分离作用是由于加入(分离剂)而引起的,因为分离过程是(混合过程)的逆过程。 3. 汽液相平衡是处理(传质分离)过程的基础,相平衡的条件是(各相温度压力相等,各组分在每一相中的化学位相等)。 4. 当混合物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进料组成z i 和相平衡常数K i 满足 ( 1,1>>∑∑i i i i K z z K )条件即处于两相区,可通过(物料平衡和相平衡)计算求出其平衡汽液相组成。 5. 精馏塔计算中每块板由于(组成)改变而引起的温度变化,可用(泡露点方程)确定。 6. 多组分精馏根据指定设计变量不同可分为(设计)型计算和(操作)型计算。 7. 最低恒沸物,压力降低使恒沸组成中汽化潜热(小)的组分增加。 8. 萃取精馏中塔顶产品不合格时,经常采取(增加萃取剂用量)或(减小进料量)的措施使产品达到分离要求。 9. 吸收有(1个)关键组分,这是因为(单向传质)的缘故。 10.吸收剂的再生常采用的是(用蒸汽或惰性气体的蒸出塔)、(用再沸器的蒸出塔)和(用蒸馏塔)。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吸收属于(A ) A.平衡分离;B.速率分离;C.机械分离;D.膜分离。 2. 计算溶液泡点时,若∑=>-C i i i X K 101,则说明(C ) A. 温度偏低; B. 正好泡点; C. 温度偏高。 3. 如果体系的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非理想溶液;则相平衡常数可以简化表示为 ( D ) A. L i i V i K φφ= B. s i i P K P = C. $$L i i V i K φ φ= D. s i i i P K P γ= 4. 汽液相平衡K 值越大,说明该组分越( A ) A.易挥发; B.难挥发; C.沸点高; D.蒸汽压小。 5. 如果塔顶采用全凝器,计算塔顶第一级的温度可以利用方程( B ) A.泡点方程; B.露点方程; C. 闪蒸方程; D.相平衡方程。 6. 计算在一定温度下与已知液相组成成平衡的汽相组成和压力的问题是计算( B ) A.泡点温度; B.泡点压力; C.等温闪蒸; D.露点压力。 7. 精馏中用HNK 表示( C ) A. 轻关键组分; B. 重关键组分; C. 重非关键组分; D. 轻非关键组分。 8. 以下描述中,不属于萃取精馏中溶剂的作用的是( D )

分离工程习题集及答案

分离工程习题集

目录 第一部分填空题 (1) 第二部分选择题 (6) 第三部分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12) 第四部分问答题及参考答案 (14) 第五部分计算题及参考答案 (18) 第一、第二部分参考答案 (49)

第一部分填空题 1.分离作用是由于加入()而引起的,因为分离过程是()的逆过程。 2.衡量分离的程度用()表示,处于相平衡状态的分离程度是()。 3.分离过程是()的逆过程,因此需加入()来达到分离目的。 4.工业上常用()表示特定物系的分离程度,汽液相物系的最大分离程度又 称为()。 5.固有分离因子是根据()来计算的。它与实际分离因子的差别用()来 表示。 6.汽液相平衡是处理()过程的基础。相平衡的条件是()。 7.当混合物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满足()条件即处于两相区,可通过() 计算求出其平衡汽液相组成。 8.萃取精馏塔在萃取剂加入口以上需设()。 9.最低恒沸物,压力降低是恒沸组成中汽化潜热()的组分增加。 10.吸收因子为(),其值可反应吸收过程的()。 11.对一个具有四块板的吸收塔,总吸收量的80%是在()合成的。 12.吸收剂的再生常采用的是(),(),()。 13.精馏塔计算中每块板由于()改变而引起的温度变化,可用()确定。 14.用于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可表示为()。 15.多组分精馏根据指定设计变量不同可分为()型计算和()型计算。 16.在塔顶和塔釜同时出现的组分为()。 17.吸收过程在塔釜的限度为(),它决定了吸收液的()。 18.吸收过程在塔顶的限度为(),它决定了吸收剂中()。 19.吸收的相平衡表达式为(),在()操作下有利于吸收,吸收操作的限度 是()。 20.若为最高沸点恒沸物,则组分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与饱和蒸汽压的关系式为 ()。 21.解吸收因子定义为(),由于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为()。 22.吸收过程主要在()完成的。 23.吸收有()关键组分,这是因为()的缘故。 24.图解梯级法计算多组分吸收过程的理论板数,假定条件为(),因此可得出 ()的结论。 25.在塔顶和塔釜同时出现的组分为()。 26.恒沸剂的沸点应显著比原溶液沸点()以上。 27.吸收过程只有在()的条件下,才能视为恒摩尔流。

(完整版)工程地质习题及答案

工程地质习题及答案 1.地壳与地质作用 1 在野外的褶曲,一般向斜处为谷,背斜处为山的说法是(C )。 (A)正确的(B)不正确的(C)不一定 2 褶曲的基本形态是(A )。 (A)背斜褶曲和向斜褶曲(B)向斜褶曲和倾斜褶曲 (C)背斜褶曲和水平褶曲(D)水平褶曲和倾斜褶曲 3 关于褶曲分类正确的是(D )。 (A)按褶曲的轴面产状分为水平褶曲、直立褶曲 (B)按褶曲的轴面产状分为水平褶曲、倾伏褶曲 (C)按褶曲的枢纽产状分为水平褶曲、直立褶曲 (D)按褶曲的枢纽产状分为水平褶曲、倾伏褶曲 4 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上升,下盘沿断层面相对下降的断层是(B)。 (A)正断层(B)逆断层(C)平推断层(D)冲断层 5 断层的上升盘一定是断层的上盘吗?(C ) (A)是(B)不是(C)不一定 6 地壳运动促使组成地壳的物质变位,从而产生地质构造,所以地壳运动亦称为(A )。(A)构造运动(B)造山运动(C)造陆运动(D)造海运动 7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壳以(A )。 (A)水平运动为主,且大陆块在不断地运动 (B)水平和升降运动为主,且大陆块在不断地运动 (C)升降运动为主,且大陆块在不断地运动 (D)构造运动为主,且大陆块在不断地运动 8 国际性通用的地质年代单位是(B )。 (A)代、纪、时(B)代、纪、世 (C)代、纪、期(D)代、系、世 9 褶皱结构的两种基本形态是(B )。 1 倾伏褶曲 2 背斜 3 向斜 4 平卧褶曲 A 1和2 B 2和3 C 1和4 D 3和4

10 两侧岩层向外相背倾斜,中心部分岩层时代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的是( C )。 A 向斜 B 节理 C 背斜 D 断层 11 两侧岩层向内相向倾斜,中心部分岩层时代较新,两侧岩层依次变老的是( B )。 A 节理 B 向斜 C 背斜 D 断层 12 由走向大致相同、倾向相反、性质相同的数条断层组成的断层,有一个共同的下降盘成为(A )。 A 地堑 B 地垒 C 阶梯状断层 D 逆掩断层 13 褶曲分类正确地说法(D )。 A 按褶曲的枢纽产状分为倾斜褶曲、水平褶曲 B 按褶曲的轴面产状分为平卧褶曲、倾伏褶曲 C 按褶曲的枢纽产状分为水平褶曲、倒转褶曲 D 按褶曲的枢纽产状分为水平褶曲、倾伏褶曲 14 断裂构造主要分为(C )两大类。 1 节理 2 断层 3 向斜 4 背斜 A 1和3 B 2和4 C 1和2 D 3和4 15 未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是(C )。 A 断层 B 解理 C 节理 D 片理 16 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是(A )。 A 断层 B 解理 C 节理 D 层理 17 按断层的两盘相对位移情况,将断层分为(C )。 1 正断层 2 逆断层 3 平移断层4走向断层 5 倾向断层 A 1、3、4 B 2、3、5 C 1、2、3 D 3、4、5 18 上盘相对下移,下盘相对上移的断层是(A )。 A 正断层 B 平移断层 C 走向断层 D 逆断层 19 上盘相对上移,下盘相对下移的断层是(D )。 A 正断层 B 平移断层 C 走向断层 D 逆断层 20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在岩层或岩体中遗留下来地各种构造痕迹,因此又把地壳运动称为(A )。 A 构造运动 B 造海运动 C 造山运动 D 造陆运动 21 确定岩层空间位置时,是使用(D )要素。

化工分离工程考试答案修订版

化工分离工程考试答案 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2013化工分离过程期中考试试题答 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传质分离过程分为(平衡分离过程)和(速率分离过程)两大类。 2. 分离作用是由于加入(分离剂)而引起的,因为分离过程是(混合过程)的逆过程。 3. 汽液相平衡是处理(传质分离)过程的基础,相平衡的条件是(各相温度压力相等, 各组分在每一相中的化学位相等)。 4. 当混合物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进料组成z i 和相平衡常数K i 满足 ( 1,1>>∑∑i i i i K z z K )条件即处于两相区,可通过(物料平衡和相平衡)计算求出其平衡汽液相组成。 5. 精馏塔计算中每块板由于(组成)改变而引起的温度变化,可用(泡露点方程)确 定。 6. 多组分精馏根据指定设计变量不同可分为(设计)型计算和(操作)型计算。 7. 最低恒沸物,压力降低使恒沸组成中汽化潜热(小)的组分增加。 8. 萃取精馏中塔顶产品不合格时,经常采取(增加萃取剂用量)或(减小进料量)的措 施使产品达到分离要求。 9. 吸收有(1个)关键组分,这是因为(单向传质)的缘故。 10.吸收剂的再生常采用的是(用蒸汽或惰性气体的蒸出塔)、(用再沸器的蒸出塔)和 (用蒸馏塔)。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吸收属于(A ) A.平衡分离;B.速率分离;C.机械分离;D.膜分离。

2. 计算溶液泡点时,若∑=>-C i i i X K 1 01,则说明(C ) A. 温度偏低; B. 正好泡点; C. 温度偏高。 3. 如果体系的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非理想溶液;则相平衡常数可以简化表示为 ( D ) A. L i i V i K φφ= B. s i i P K P = C. L i i V i K φφ= D. s i i i P K P γ= 4. 汽液相平衡K 值越大,说明该组分越(?A ) A.易挥发; B.难挥发; C.沸点高; D.蒸汽压小。 5. 如果塔顶采用全凝器,计算塔顶第一级的温度可以利用方程( B ) A.泡点方程; B.露点方程; C. 闪蒸方程; D.相平衡方程。 6. 计算在一定温度下与已知液相组成成平衡的汽相组成和压力的问题是计算( B ) A.泡点温度; B.泡点压力; C.等温闪蒸; D.露点压力。 7. 精馏中用HNK 表示( C ) A. 轻关键组分; B. 重关键组分; C. 重非关键组分; D. 轻非关键组分。 8. 以下描述中,不属于萃取精馏中溶剂的作用的是( D ) A.稀释作用; B.对组分相互作用不同; C.与某组分形成正偏差溶液; D.与某组分形成共沸物。 9. 在一定温度和组成下,A ,B 混合液的总蒸汽压力为P ,若S A P P >,且S B P P >,则该溶液 ( A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