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雾化吸入引起不良反应6例.
- 格式:docx
- 大小:8.02 KB
- 文档页数:2
超声波雾化吸入法的注意事项
1.使用前请检查设备是否完好无损,避免使用破损或损坏的设备。
2. 操作过程中请勿将设备倒置或倾斜,以免造成药液外泄或设
备故障。
3. 使用前请仔细读取药物说明书或医嘱,了解药物的剂量、使
用频率和使用方法等相关信息。
4. 在使用过程中请勿将不同药物混合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5. 使用前请清洗设备,并按照说明书或医嘱进行消毒处理,以
保证使用安全。
6. 在使用过程中请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交叉感染。
7. 使用过程中请注意观察药液的剩余量,及时更换或添加药液。
8. 使用过程中请注意设备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热或过冷。
9. 使用后请及时清洗和消毒设备,并存放在干燥通风处,以便
下次使用。
10. 使用过程中如出现异常情况,请及时停止使用,并向医生或厂家咨询。
- 1 -。
两种雾化吸入治疗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比较观察作者:阳艳红何音知来源:《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年第09期【摘要】目的:研究压缩雾化吸入和超声雾化吸入在治疗和预防开胸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在胸外科开胸术后1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5例,两组均予以抗炎、心理护理、肺部理疗等综合措施,且用相同的雾化液即:地塞米松10 mg、庆大霉素16 mg、盐酸氨溴索16 mg、α-糜蛋白8 000 u。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以压缩雾化吸入,对照组给予超声雾化吸入,观察两个雾化组在开胸术后是否发生肺部并发症的数据,应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观察组在开胸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压缩雾化吸入;超声雾化吸入;开胸术后患者;肺部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25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9-36-02肺部感染是较为常见的手术后并发症,以胸部手术后发生最为常见[1]。
目前,雾化吸入已成为国内外肺感染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因为雾化吸入疗法使药物雾化后直接送达呼吸道患病部位,甚至可达到下呼吸道深部,作用迅速、直接,配合全身治疗可收到更好的效果[2]。
随着雾化器种类增加,雾化方式越来越多,选择正确的雾化吸入方式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术后肺部并发症,本文对190例患者分别采取压缩雾化吸入和超声雾化吸入,对两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先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在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进行开胸术后肺叶切除的190例患者,其中男98例,女92例,年龄35~76岁。
1.2方法:将190例开胸术后肺叶切除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5例,其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病例在术前3天应用头孢类抗生素与祛痰剂,术后继续应用。
观察组给予压缩雾化吸入,对照组给予超声雾化吸入,两组给予相同的雾化液即:地塞米松10 mg、庆大霉素16 mg、盐酸氨溴索16 mg、α-糜蛋白8 000 u。
雾化吸入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分析及护理改进方法摘要】雾化吸入不良反应: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病情加重。
护理改进方法:取半坐卧位,雾化时晗嘴距口腔5—10cm,雾化量的调节,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氧气吸入配合。
【关键词】雾化吸入不良反应分析护理改进方法超声雾化吸入是应用超声波声能使药液变成细微的气雾,由呼吸道吸入,以达到清除炎症,减轻咳嗽,解除支气管痉挛,稀释痰液,湿化气道的目的,但如果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当,常会出现不良反应,因此针对我科出现的雾化吸入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改进方法。
1 临床资料我科于2008年12月—2010月6月住院患者行雾化吸入治疗的186例,发生不良反应10例,其中病情较重的3例,主要临床表现均为呼吸费力,喘息气促,胸闷,呼吸困难较吸入前明显,听诊肺部哮鸣音加重,伴血氧饱和度下降。
2 原因分析2.1卧位选择不当:COPD患者病程长,多为年老体弱,病人需增加呼吸频率来代偿呼吸困难,这种代偿依赖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即胸式呼吸,病人易感疲劳,而不愿意取坐卧位或坐位治疗;我科雾化器配套的螺纹管长度仅为45cm,不方便使用。
也是病人不愿意取半坐卧位或是坐位的原因之一。
2.2 吸入方法不正确:传统吸入方法为将口含嘴放于病人口中,病人闭嘴做深而慢的呼吸,而在临床使用中发现大量雾化液,急剧进入气管,可能会使气管痉挛,患者本身气道反应性高,吸入方法不当后导致症状加重,部分药液颗粒过快过猛吸入气道引起呛咳或支气管痉挛,同时呼吸频率改变和吸入雾化的刺激加重了憋气,疲劳,从而产生紧张惧怕的心理。
2.3 雾化量大小吸入时间长短调节不当COPD多为年老体弱患者,呼吸道顺应能力差,若在治疗时将雾化量及湿度调为最高档,大量雾气急剧进入会引起支气管痉挛导致憋气,呼吸困难;同时粘稠的分泌物具有吸水性,吸湿后会膨胀,雾化时间过长,可引起痰液过度稀释导致痰量过多,而病人神智不清或咳嗽反射减弱,时常因痰液不能及时咳出造成病情恶化,部分病人由于知识欠缺认为雾化时雾量越大,吸入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雾化吸入常见不良反应处理雾化吸入是将药液以气雾状喷出,由呼吸道吸入,具有直接吸入肺部,局部浓度高,起效快,全身反应少等优点,但雾化吸入也并非绝对安全,如果吸入不当也会引起一些并发症。
病例分享:患儿,男,6 岁,主因「咳嗽 3 天」入院,患儿入院 3 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有痰不易咳出,在家自行口服「氨溴特罗」(具体剂量不详)2 天,效果欠佳,并就诊于当地门诊,门诊给予抗炎(具体名量不详)及异丙托溴铵沙丁胺醇联合雾化(具体剂量不详)治疗,雾化后患儿出现『手抖』,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入院查体:T:36.9℃,P:130 次 / 分,R:40 次 / 分,面色潮红,神清,精神可,咽部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心音有力,律齐,未及明显杂音,腹软,未触及明显包块,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胸片:肺炎。
血常规:WBC:17.1x109/L,PLT:417x109/L CRP:13 mg/L。
入院诊断:手抖原因待查,肺炎。
思考:什么原因引起的手抖、面色潮红、心率及呼吸加快?最终考虑为:异丙托溴铵不良反应导致,异丙托溴铵与其他β受体激动剂药物一样,偶可见引起患者的肌肉震颤、心慌、心跳加快、手指和肢体抖动等不良反应。
(注: 散在报道单独使用异丙托溴铵或与肾上腺素能β2 受体激动剂同时使用时,雾化剂进入眼睛后出现眼部并发症,如瞳孔散大、眼内压增高,闭角性青光眼、眼痛等。
)1. 雾化吸入常见不良反应还有哪些?(1)支气管痉挛由于患儿不能掌握正确吸入技巧,过猛或过快吸入,使气雾短时间大量进入支气管及肺泡,加重支气管痉挛,引起患儿急剧频繁咳嗽及喘息加重。
对策:用药时,应严格掌握好雾化吸入的药量,避免剂量过大。
掌握好雾化吸入的速度,避免过快、过猛。
可采取间歇吸入后呛咳明显减少。
(2)急性肺水肿急性肺水肿的发生主要与雾化吸入量大、持续时间长有关,这使得大量雾滴持续进入肺泡内。
雾滴中含有大量水分,可在肺泡表面形成张力。
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雾化吸入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或应用超声波声能,使药液形成雾状,再由呼吸道吸入,以进行呼吸道湿化或药物吸入的治疗方法,作为全身治疗的辅助和补充。
与药物结合具有祛痰、消炎、解除气管痉挛等功效[1]。
具有操作方便、安全性好、局部药物浓度高、起效快、用量小的优点。
雾化吸入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感染的常用方法。
通过观察发现雾化吸入过程中一部分患者出现口干、恶心、胸闷、气促、心悸、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危重患者表现更明显。
对我院呼吸内科近一年收治的6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吸入过程进行分析,以探讨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来避免或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
1 临床资料本组68例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标准,并经肺部CT或者胸片证实存在肺部感染,均存在咳嗽、咳痰、轻度活动后胸闷气喘症状,肺部存在干湿性啰音。
均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悬液(普米克令舒)2mg、异丙托溴铵溶液(爱全乐)2mg、盐酸氨溴索针(沐舒坦)30mg,每日2次。
2 不良反应的原因和护理措施(1)不当的体位仰卧位时膈肌上移,胸廓活动度减小,潮气量低,患者吸气时费力,易疲劳,雾化吸入时由于吸气时用力,使吸入的雾气量大大增加,引起患者发生刺激性咳嗽,甚至引起支气管痉挛,导致胸闷、气喘、呼吸困难等。
因此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体位。
对症状轻、咳痰有力者采用坐位,对症状重、无力咳嗽者采用侧卧位,并将床头抬高30°~50°。
采用合适体位后,延迟并减轻了患者不适症状。
(2)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在雾化过程中气道内粘稠的痰液和分泌物可因湿化而膨胀,加重呼吸道阻力,使呼吸做功加大,耗氧量增加,产生膈肌疲劳[2],可使原本可以到达气道深部的气溶胶微粒受阻而沉降在口鼻或气道浅部,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可能导致或加重气道狭窄甚至阻塞,重则危及生命。
雾化吸入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摘要】雾化吸入常见问题:卧位,时间过长,停止吸氧,未清洁口腔面部,未咳嗽拍背,消毒,饱餐后雾化。
处理方法:取半卧位或坐位,每次雾化20分钟,提高吸氧量,及时清洁面部及口腔,辅以咳嗽拍背,一人一物,勿饱餐后雾化。
超声雾化吸入是利用超声波声能,将药液变成细微的气雾,随着深而慢的呼吸被吸入终末支气管及肺泡。
在临床中发现由于操作不当或健康教育不到位而影响治疗效果或增加不良反应。
一临床资料本科选用超声雾化机,连接储药罐和口含嘴,操作简单。
2009年11月—2010年8月雾化吸入2400人次,均为COPD患者,年龄61—88岁。
所用药物为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黏液溶解剂。
二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1卧位选择不当。
COPD患者大多病史长,年龄体弱,呼吸肌疲劳,潮气量下降。
仰卧位吸入治疗时,COPD患者吸入较短时间即出现呼吸费力、面部表情痛苦。
调整为半卧位(床头抬高>30°)或坐位后,减轻了不适症状的发生。
2雾化时间过长。
可引起痰液过度稀释和痰量过多。
突然增加痰量,在危重病人神智不清或咳嗽反射减弱时,常可因痰不能及时咳出而造成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一般每次雾化时间为20分钟为宜。
3雾化时停止吸氧。
超声雾化产生的雾气主要为水蒸汽,含氧量很低。
同时喷出的雾气具备一定压力,排斥口腔周围空气进入呼吸道,使吸入的气体氧分压很低。
超声波产生的雾滴低于呼吸道温度,吸入后易致小气管痉挛。
COPD患者本身肺功能较差,大多伴有低氧血症。
以上因素可加重患者吸入时气急胸闷、口唇绀等缺氧症状。
因此,吸入时不可停止吸氧,还应相应提高吸氧量2—3l/min,可延长血氧饱和度下降和下降幅度,减轻不适症状的出现。
4雾化后未及时清洁口腔及面部。
吸入激素的主要副作用是口腔咽喉的局部作用,如声音嘶哑、霉菌感染等,所以用药后漱口能明显减轻副作用①。
清洁面部能防止残留雾滴刺激口鼻皮肤,引起皮肤过敏或受损。
5雾化后未辅以咳嗽和拍背。
雾化的不良反应雾化治疗主要指气溶胶吸入疗法,现在很多人儿童去看病,医生都会选择雾化,那么雾化的不良反应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雾化的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雾化的不良反应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支气管痉挛医院内感染气道灼伤无效的气道水化雾化的注意事项1,做好思想解释工作.首先解除患者对雾化吸入紧张情绪,详细介绍雾化吸入的意义并告之使用仪器的方法。
治疗前先将痰液咳出或吸尽,以免妨碍雾滴深入。
治疗时嘱患者进行慢而深的吸气,吸气末梢停片刻,使雾滴吸入更深。
2,体位:治疗前先将痰液咳出以免妨碍雾滴深入。
雾化吸入时取坐位、半坐位或侧卧位,尽量避免仰卧位,必须仰卧位时需将床头抬高30°。
治疗时患者需进行慢而深的吸气,吸气末梢停片刻,这样会使雾滴吸入更深。
3,吸入时间、雾化量及疗程:雾化液每日新鲜配制,通常每次吸入10~20分钟,雾量于开放式面罩每分钟耗水量1~2ml,勿超过3ml,婴幼儿不超过1ml。
每日2~3次,一疗程1~2周。
吸入时必须从小剂量开始,待适应后再逐渐加大剂量,直到吸完全部药液为止。
切不可一开始就用大剂量,因大量的冷雾气急剧进入气道会使气道平滑肌痉挛,导致憋气、呼吸困难加重。
每次雾化吸入时间不应超过20分钟,如用液体过多应计入液体总入量内。
若盲目用量过大有引起肺水肿或水中毒的可能。
4,长期雾化吸入治疗的病人,所用雾化量必须适中。
如果湿化过度,可致痰液增多,对危重病人神志不清或咳嗽反射减弱时,常可因痰不能及时咳出而使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如果湿化不够,则很难达到治疗目的。
5,使用压缩空气/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时,应保持一定的流量(6-8L/min)和管道的通畅6,干稠分泌物具有吸水性质。
吸湿后会膨胀,使原来部分堵塞的支气管完全被堵塞。
哮喘持续状态患者当使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后,可产生急性呼吸困难,故对此类患者湿化雾量不宜太大。
长期雾化吸入治疗的病人,所用雾化量必须适中。
如果湿化过度,可致痰液增多,对危重病人神志不清或咳嗽反射减弱时,常可因痰不能及时咳出而使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研究脑出血并发肺炎疾病治疗中两种雾化吸入方式导致的不良反应摘要:目的:研究脑出血并发肺炎疾病治疗中两种雾化吸入方式导致的不良反应。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月~2013年2月诊治的120例脑出血并发肺炎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给予对照组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实验组氧气雾化吸入治疗,观察不良反应。
结果: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出血并发肺炎采用氧气雾化吸入治疗血氧饱和度稳定,安全性高。
关键词:脑出血并发肺炎;超声雾化;氧气雾化脑出血是一种常见较为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因长时间卧床静养,活动量大大减少,气道中的分泌物易淤积,导致肺通气障碍,形成肺炎。
脑出血并发肺炎不仅会加重病情,还有可能引起全身性细菌感染,造成多脏器功能衰竭,而且肺炎的发生、病情严重程度直接影响到脑出血的预后[1]。
脑出血并发肺炎治疗上常选用雾化吸入,以超声雾化吸入和氧气雾化吸入为主,合理选择雾化吸入方式直接影响该病治疗效果。
本次主要研究脑出血并发肺炎疾病治疗中超声雾化和氧气雾化导致的不良反应,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于2011年8月~2013年2月诊治的120例脑出血并发肺炎病例作为本次研究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60例,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范围为42~73岁,平均年龄为56.5岁;实验组60例,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范围为43~74岁,平均年龄为57.3岁。
所有患者检查脑CT检查确诊脑出血,均出现呼吸系统症状,痰多或有脓痰、体温升高,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明显升高,胸部正位片散在点片状阴影,痰培养查到致病菌,符合脑出血并发肺炎的诊断。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无差异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对照组给予超声雾化吸入,实验组给予氧气雾化吸入治疗。
两组分别用不同雾化吸入方式,但雾化给予的药物、每天治疗次数、治疗时间都相同。
超声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海畅)致过敏1例报告氨溴索为溴已新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作用较溴已新强,能促进呼吸道粘膜浆液腺的分泌,减少和断裂痰液中黏多糖纤维,使痰液粘度降低,痰液变薄,易于咳出,并可明显减低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а等气道炎性反应因子的水平,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的非处方药[1]。
在多年临床应用中,仅遇1例超声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海畅)过敏的病例。
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患者,女,34岁,缘于2013年10月因感冒受凉后出现间断性咳嗽,咳痰,痰液易咳出,约5-10口每天,多为白色泡沫痰,无痰中带血,无恶臭,胸痛主要位于胸骨后,呈阵发性隐痛,无放射痛,呼吸、咳嗽时加重,无胸闷、气促,无发热、头痛,无反酸、嗳气。
经对症治疗后上述症状有所缓解。
于12月4日无明顯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遂就诊于当地诊所,行输液治疗(具体治疗不详),胸痛有所缓解,体温降至正常。
为求进一步治疗,于12月09日就诊于我院门诊,门诊行胸部CT检查示:双肺多发支气管扩张,周围斑片影。
双肺门不大,气管及各叶段支气管通畅。
心、大血管影清晰,未见纵隔淋巴结肿大,未见胸腔积液征象,双侧胸膜及肋骨未见明显异常。
心肌酶谱检查示: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87.00IU/L、谷草转氨酶(AST)16IU/L、肌酸激酶(CK)32.10IU/L、乳酸脱氢酶(LDH)163.90IU/L;心肌钙蛋白(CRDAC-T)<0.003μg/l;血常规示:白细胞数目(WBC)8.06×10 /L、血红蛋白(HGB)122g/L、血小板数目(PLT)166×10 /L、中性粒细胞数目(Neu#)6.20×10 /L。
门诊以“支气管扩张伴感染”收入院。
入院体温:36.6℃脉搏:71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96/58mmHg 。
入院后医嘱予盐酸氨溴索(海畅)超声雾化吸入,5分钟后,患者出现口腔麻木,嘴唇及面部瘙痒,流泪,后发展为全身瘙痒不适。
雾化吸入疗法作用及雾化吸入治疗前中后注意事项和相关不良事件及处理措施雾化吸入疗法是以呼吸道和肺为靶器官的直接给药方法,具有起效快、局部药物浓度高、用药量少、应用方便及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已成为呼吸系统相关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
雾化吸入治疗前1、对于婴幼儿和儿童, 为保持平静呼吸宜在安静或睡眠状态下治疗, 前30 分钟内不应进食。
2、清洁口腔分泌物和食物残渣, 以防雾化过程中气流刺激引起呕吐。
3、洗脸、不抹油性面膏, 以免药物吸附在皮肤上。
雾化吸入治疗中1、仔细检查药品,确保药品在有效期内,颜色性状均正常, 雾化吸入制剂应在开瓶后立即使用。
按医嘱将药液配置好放入雾化吸入器内,液体的用量勿超过雾化装置的建议量,药液过少可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稀释,如采用氧气驱动雾化, 应调整好氧流量至6~8 L/min, 观察出雾情况。
2、为避免药物溢洒,应采用舒适的坐位或半卧位, 用嘴深吸气、鼻呼气方式进行深呼吸, 使药液充分达到支气管和肺部。
使用手持喷雾器时,要保持器具与地面垂直,面罩必须紧贴口鼻部,避免漏气后药液气雾喷溅进入眼内。
3、密切关注患者雾化吸入治疗中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
出现急剧频繁咳嗽及喘息加重,如是雾化吸入过快或过猛导致, 应放缓雾化吸入的速度;出现震颤、肌肉痉挛等不适, 及时停药, 如为SABA类药物, 如特布他林引起, 一般停药后即可恢复,后随访告知医生。
出现呼吸急促、感到困倦或突然胸痛, 应停止治疗并立即就医。
雾化吸入治疗后(1)使用面罩者及时洗脸, 或用湿毛巾擦干净口鼻部以下的雾珠, 以防残留雾滴刺激口鼻皮肤引起皮肤过敏或受损。
婴幼儿面部皮肤薄, 血管丰富,残留药液更易被吸收, 需及时洗漱。
(2)年幼儿童可用棉球蘸水擦拭口腔后, 再适量喂水, 特别是使用激素类药物后, 以减少口咽部的激素沉积, 减少真菌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3)雾化后痰液得到稀释,及时翻身拍背有助于使粘附于气管、支气管壁上的痰液脱落, 保持呼吸道通畅。
雾化吸入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急性咽喉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使用呼吸机的患者等通过雾化吸入可达到祛痰、消炎、止咳、平喘的作用。
但如果不注意吸入方法,常会出现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给病人带来痛苦。
为此对雾化吸入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护理对策。
1 不良反应的原因1.1 口腔局部的不良反应表现:口干、恶心、口苦。
原因是:不注意口腔清洁,吸入浓度过大,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所致。
1.2 感染反复的用力咳嗽,导致咽喉部黏膜损伤,抵抗力下降,吸入装置、病房不按规定消毒,无菌操作不严格,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1.3 呃逆由于膈肌痉挛引起。
雾化吸入时,吸入大量的气雾颗粒,通过食管时刺激膈肌或迷走神经引起。
1.4 窒息干结的分泌物湿化后膨胀易阻塞支气管,或者吸入氧浓度过低所致。
1.5 声带喉头水肿过度湿化引起黏膜水肿、气道狭窄、气道阻力增加,甚至诱发支气管痉挛.2 不良反应的对策2.1 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2.1.1 雾化吸入前向患者介绍雾化吸入的目的和优越性,减轻心理压力。
2.1.2 保持口腔清洁,每日早晚刷牙,必要时口腔护理。
吸入前后要漱口。
吸入装置、病房环境按规定消毒。
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2.1.3 吸入药液浓度不能过大,雾化量由小到大使患者逐渐适应。
雾化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10-20分钟为宜。
湿化温度控制在35度-37度。
2.1.4 保持呼吸道通畅。
雾化时患者取舒适体位,雾化后协助病人翻身、拍背,及时排痰。
尤其是体弱,无力咳嗽的病人要加强护理。
2.1.5 雾化治疗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出现不适暂停吸入,加大氧气流量,症状缓解再行雾化治疗。
2.2 不良反应的对策2.2.1 痉挛性呛咳患者的护理:立即停止雾化吸入,轻者休息片刻酌情再吸入,重者立即吸氧,观察生命体征,静脉点滴氨茶碱缓解气管痉挛,静注激素,缓解症状,同时叩击背部,体位排痰。
2.2.2 呃逆的患者在胸锁乳突肌上端压迫膈神经或饮水200毫升也可颈部冷敷。
高龄老年病人不同雾化吸入方法不良反应观察
武淑萍; 刘君
【期刊名称】《《护理研究》》
【年(卷),期】2007(021)010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病人雾化吸入治疗
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研究其对策。
[方法]将115例COPD病人分成超声雾化组、氧气驱动雾化组、喷射雾化组,观察雾化吸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超声雾化组憋气、发绀、心慌、喘息加重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并易发生低氧血症,且治疗前
后脉搏、呼吸明显增快,与氧气驱动雾化组、喷射雾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老年COPD急性发作期病人在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时,选择氧气驱
动雾化吸入或喷射雾化吸入,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舒适度,保证有效的治疗。
【总页数】3页(P872-874)
【作者】武淑萍; 刘君
【作者单位】100853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5
【相关文献】
1.不同雾化吸入方法在脑出血并发肺炎患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分析 [J], 黄善战
2.高龄老年病人不同雾化吸入方法不良反应观察 [J], 武淑萍;刘君
3.老年病人超声雾化吸入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 [J], 赵淑芝;阚秀芬;等
4.不同雾化吸入方法在脑出血并发肺炎患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分析 [J], 黄善战
5.老年病人使用不同雾化吸入器的疗效对比 [J], 肖梅;胡雪;吴琳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声雾化吸入引起不良反应 6 例
1998年6月〜1999年6月,我们应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急、慢性咽炎及扁桃体炎患者31 5例,其中发生不良反应6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25〜61岁,平均41.5 岁。
不良反应表现为:①呃逆3例,均为急性咽炎患者。
雾化吸入的药物为丁胺卡那 2 ml(0.2 g) 、鱼腥草2 ml(2.0 g) 、地塞米松 1 ml(5 mg) 、薄荷吸入剂 1 ml 及生理盐水 1 ml的混合液。
每次吸入15〜20 min,均在首次超声雾化吸入后30〜50 min 出现呃逆,持续3〜24 h ,影响休息和睡眠,经穴位按压及柿蒂煎汤服等处理后,呃逆逐渐消失。
其中 2 例再次雾化吸入后又出现呃逆,停止吸入,症状逐渐消失。
②支气管哮喘1例,为慢性咽炎患者。
用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4 000 u、鱼腥草2 ml及生理盐水3 ml雾化吸入后5 min出现胸闷、气喘及呼吸困难,立即停止雾化吸入,给氧、地塞米松5 mg 静注,症状逐渐减轻。
胸片检查无异常。
③发音障碍1例,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
用青霉素钠80万u 溶于7 ml 生理盐水中进行超声雾化吸入,吸入前青霉素皮试阴性,雾化吸入后 1 h 感咽部不适,随后说话声音沙哑以至失声。
但无呼吸困难,次日上午声音自行恢复正常。
④精神紧张及失眠1例,为慢性咽炎患者。
给予丁胺卡那、鱼腥草、地塞米松混合液超声雾化吸入后,患者焦虑不安,夜间失眠。
第2 天继续雾化吸入,上述症状加重,并感头痛,停止吸入,症状逐渐好转。
2 讨论
2.1 呃逆
呃逆由膈肌痉挛引起,是一种神经反射动作,可能是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时,吞入的大量气雾微粒通过食管时刺激膈肌而引起,也可能是气雾微粒刺激了迷走神经、膈神经反射性地或直接地诱发膈肌收缩。
为防止膈肌痉挛,在雾化吸入时,雾量可适当放小;发生呃逆后,可在患者胸锁乳突肌上端压迫膈神经或饮冷开水200 ml ,亦可颈部冷敷。
如系顽固性呃逆,可服用丁香柿蒂汤缓解症状。
2.2 支气管哮喘
其原因可能是过多雾粒进入肺泡,过饱和的雾液引起支气管痉挛或雾滴进入支气管作为异物刺激支气管痉挛引起哮喘。
故使用超声雾化吸入时,应先用小档,待适应后逐渐增加雾量。
2.3 发音障碍
在雾化吸入时,可能由于青霉素微粒沉积在咽、喉部,刺激局部粘膜而引起发音困难。
有报道,青霉素溶液喷雾吸入、或皮肤粘膜局部应用易致过敏及耐药性,应避免使用。
2.4 情绪紧张及失眠可能因为患者初次接受超声雾化吸入,对该治疗缺乏了解,担
心在吸入过
程中传染疾病,存在紧张心理。
■
作者单位:李菊香(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广州,510060)
王加慧(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广州,510060)
(收稿1999-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