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气荚膜梭菌讲解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3
2015年第2期(总第217期) 文献综述59浅析牛产气荚膜梭菌病柳美玲① 王爱华② 陈凤梅① 刘英龙① 马爱霞①(①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山东 潍坊 261071 ②山东邦基集团饲料有限公司)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5)02-0059-03近年来产气荚膜梭菌对中国养牛业的危害巨大,其流行型别和致病特点较以往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主要对牛产气荚膜梭菌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以及防制措施方面进行了综述。
产气荚膜梭菌原称魏氏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也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在菌之一,能产生多种外毒素,对人和动物致病,是引起各种动物坏死性肠炎、肠毒血症,人类食物中毒和创伤性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产气荚膜梭菌病主要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条件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该菌导致的动物猝死症,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各类家畜均有发病,尤以牛的发病最多,此病的发生可给养牛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产气荚膜梭菌能使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牛(包括黄牛、奶牛、水牛等)发病,且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引起的黄牛死亡率高达95%以上,奶牛为50%~100%,牦牛为14.3%~100%。
在我国产气荚膜梭菌病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零星发生以犊牛发病为主90年代以来,该病日趋严重,牛的发病数量急速增多,发病地区也不断扩大,目前该病已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严重危害中国畜牧业的发展。
1 病原学产气荚膜梭状芽抱杆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属于芽抱杆菌科,梭状芽抱杆菌属,魏氏梭菌种,是由英国人Welchii 和Nuttad(1892年)首先从一个腐败人尸体产生气泡的血管中分离得到,并以Welchii 的姓命名为魏氏梭菌,但目前国际上通行称之为产气荚膜梭菌。
该菌是一种梭状芽孢属条件性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可见于土壤、污水、饲料、食物和粪便,遍布世界各地,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
带你认识产气荚膜梭菌产气荚膜梭菌是革兰阳性粗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水源、土壤、尘埃中,能以107~109/ml(g)的数量作为正常菌群存在于人肠道内。
长期以来产气荚膜梭菌一直仅被认为是创伤感染病原菌,会感染伤口引起气性坏疽,死亡率高达30%。
其中60%~80%的气性坏疽是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
直到1945年,才证实本菌可经消化道对人体产生危害,亦为食源性病原菌。
一、特性革兰阳性大杆菌。
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菌体两端钝圆,卵圆形芽孢位于菌体中央或次级端,不膨出菌体,但有些菌株在一般的培养条件下很难形成芽孢。
无动力。
在人和动物活体组织内或在含血清的培养基内生长可能形成荚膜。
产气荚膜梭菌按其产生毒素的种类分为A、B、C、D、E 5个型,A型和C型与人类致病有关,其中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人类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
二、产气荚膜梭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发病机制耐热性产气荚膜梭菌芽孢感染的肉、禽等生食品,虽经烹制加热,但因芽孢耐热,部分残留的芽孢反而受到“热刺激”促进其发芽,并在较高温度长时间储存(即缓时冷却)的过程中,芽孢发芽形成大量的繁殖体并生长、繁殖。
随食物进入肠道的繁殖体在肠道中容易再形成芽孢,同时产生肠毒素聚集于芽孢内,当菌体细胞自溶和芽孢游离时,肠毒素释放出来,引起中毒。
三、产气荚膜梭菌引起食物中毒的临床症状产气荚膜梭菌引起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有两种。
由A型菌引起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痉挛性疼痛、胀气、腹泻,呕吐症状较少,不发热。
C型菌β毒素引起的疾病较为少见,但症状比较严重,有剧烈腹痛、腹泻、肠黏膜出血性坏死,引起坏死性肠炎,病死率高达40%。
四、产气荚膜梭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为最多。
与性别、年龄无关。
多发生于集体用餐者,或广泛散发于进食同一原因食品的人群中。
潜伏期一般为8~24h,48h后症状缓解,除老幼体弱者外,一般预后良好。
中毒食品主要是含蛋白质的食品,多为同批大量加热烹煮后在较高温度下长时间(数小时)缓慢冷却且不再经加热而直接供餐的肉制品和其他菜肴与汤汁。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产气荚膜梭菌ppt教案•引言•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特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产气荚膜梭菌检验流程及操作规范•实验室安全与防护措施•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演示引言课程背景与目的背景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微生物污染是其中重要的问题之一。
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产气荚膜梭菌等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检测方法。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是研究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其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影响的学科。
定义研究内容重要意义包括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来源、生长繁殖条件、代谢产物及毒素的形成等。
对于保障食品安全、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030201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概述产气荚膜梭菌简介生物学特性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能形成芽孢,具有厌氧生长的特性。
分布与污染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常见于土壤、水、动物肠道等环境,也可通过食品加工过程污染食品。
危害产气荚膜梭菌在食品中生长繁殖可产生多种有害代谢产物,如气体、毒素等,导致食品腐败变质,严重时还可引起食物中毒。
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特性形态与结构形态产气荚膜梭菌为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两端钝圆,单个或成双排列,偶见链状。
结构菌体有荚膜,无芽孢,在体内可形成卵圆形芽孢,芽孢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芽孢直径不大于菌体。
生长条件与培养基生长条件产气荚膜梭菌为厌氧菌,生长适宜温度为37℃,pH值为7.0~7.5。
培养基在血平板上菌落较大、灰白色、不透明,边缘呈锯齿状,多数菌株有双层溶血环,内环是θ毒素的作用,而外环不完全溶血是a 毒素所致。
生理生化特性代谢产气荚膜梭菌能分解肌肉和结缔组织中的糖,产生大量气体,导致组织严重气肿,继而影响血液供应,造成组织大面积坏死。
生化反应产气荚膜梭菌可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及蔗糖,产酸产气;不发酵甘露醇、卫矛醇和侧金盏花醇;液化明胶,产生H2S,吲哚和动力。
clsi产气荚膜梭菌的折点判读法摘要:1.产气荚膜梭菌的概述2.产气荚膜梭菌的检测方法3.折点判读法在产气荚膜梭菌检测中的应用4.折点判读法的优势和局限性5.结论正文:一、产气荚膜梭菌的概述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杆状厌氧菌,因其能分解肌肉和结缔组织中的糖类而产生大量气体,并在体内形成荚膜而得名。
该菌广泛分布于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的肠道、昆虫和土壤等处。
产气荚膜梭菌是气性坏疽病原菌中最常见的一种梭菌,对低浓度的游离氧具有耐性,最适培养温度为37℃。
二、产气荚膜梭菌的检测方法产气荚膜梭菌的检测方法包括传统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和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传统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涂片镜检、细菌培养和分离、生化试验等。
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主要包括PCR、LAMP 和CRISPR-Cas 等。
三、折点判读法在产气荚膜梭菌检测中的应用折点判读法是一种基于PCR 技术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通过设计特异性的引物,将目标DNA 片段进行扩增,并通过电泳观察扩增产物的迁移情况,从而判断目标菌是否存在。
在产气荚膜梭菌的检测中,折点判读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产气荚膜梭菌。
四、折点判读法的优势和局限性折点判读法在产气荚膜梭菌检测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灵敏度高,能够检测出低浓度的产气荚膜梭菌;2.特异性强,能够准确地区分产气荚膜梭菌与其他细菌;3.操作简便,结果快速、可靠。
然而,折点判读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PCR 仪器和试剂的要求较高,扩增产物的迁移速度受电泳条件影响较大等。
五、结论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重要的病原菌,对其进行准确、快速的检测对于临床治疗和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折点判读法作为一种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在产气荚膜梭菌检测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为临床实验室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最新医学微生物学冲刺重点:产气荚膜梭菌最新医学微生物学冲刺重点:产气荚膜梭菌曾称魏氏梭菌或产气荚膜杆菌,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ns) 是临床上气性坏疽病原菌中最多见的一种梭菌,因能分解肌肉和结缔组织中的糖,产生大量气体,导致组织严重气肿,继而影响血液供应,造成组织大面积坏死,加之本菌在体内能形成荚膜,故名产气夹膜梭菌。
(一)生物学性状G+粗大杆菌,无鞭毛,有荚膜,芽胞椭圆形,位于次极端,宽度小于菌体。
不严格厌氧,营养要求不高,繁殖快(1代8min)。
血平板双层溶血环(内环β溶血、外环α溶血)。
在蛋黄琼脂板上,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浑浊圈,是由细菌产生的`卵灵芝酶(α毒素)分解蛋黄中卵磷脂所致。
生化代谢活跃,分解多种糖、产酸产气,“汹涌发酵”,在牛奶培养基中分解乳糖产酸,使其中的酪蛋白发生凝固,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可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气势凶猛。
根据其主要毒素的抗原性分A、B、C、D、E5个型,A型为主。
(二)致病性1、致病物质能产生十余种外毒素,有的是酶类。
α毒素(卵磷脂酶)——增加血管通透性,溶血、坏死作用,最重要β毒素——组织坏死ε毒素——增加胃肠壁通透性ι毒素——坏死2、所致疾病1)气性坏疽(产气荚膜梭菌为主)创伤感染、伤口条件与破伤风相似,潜伏期短8-48h,局部组织坏死,产生大量气体,组织气肿(捻发音),压迫神经末梢,剧烈疼痛并伴有恶臭,最后大块肌肉坏死,毒素入血(毒血症),全身中毒症状,休克、死亡(30%)。
2)食物中毒——较轻,1-2天自愈。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微生物学检查由于气性坏疽发病急剧、后果严重,病原学诊断十分重要直接涂片镜检:革兰大杆菌,白细胞少形态不典型,伴有杂菌。
分离培养鉴定动物试验防治原则——无类毒素特异性预防及时清创、扩创,切除坏死组织,必要时截肢,大剂量青霉素,气性坏疽多价抗毒素和高压氧舱法联合使用。
【最新医学微生物学冲刺重点: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产气荚膜梭菌是厌氧芽孢梭菌属中能引起人类严重疾病的重要致病菌。
1.生物学和病原学特点产气荚膜梭菌为厌氧革兰阳性粗大芽孢杆菌,无鞭毛,不运动,孢子卵圆,次端生,在一般培养基上稀少。
无外孢子壁,无附属丝:表面菌落直径2~5mm,圆形,有时边缘扩展、突起,呈淡灰黄色,半透明,表面有光泽,可在20~50℃生长,最适生长温度45℃,所有菌株均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及蔗糖,产酸产气;多数菌株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能将亚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在含亚硫酸盐及铁盐的琼脂中形成黑色菌落。
产气荚膜梭菌见图3~11。
该菌能分泌强烈的外毒素和侵袭性酶,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侵袭力,在人和动物体内可形成荚膜。
产气荚膜梭菌在自然界的土壤、水和空气中广泛存在,人和动物的肠道是其重要的寄居场所,一般各类粪便每克含量可达102~109个之多,但不经肠道感染宿主,只是污染外环境。
由于产气荚膜梭菌是正常肠道菌群的一部分,人体肠道对其无天然特异免疫力,所有人群均为易感者,以婴儿和年老体弱者病情更重。
经口食人是其主要传染途径,也可由伤口感染,夏秋季节多见。
2.致病性和临床表现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物质为外毒素、肠毒素和荚膜。
外毒素根据性质和致病性不同,分为A、B、c、D、E 5个类型,其中A型菌株是人类最重要的致病菌,外环境中的分离株80%以上属A型,此型可致气性坏疽、食物中毒和坏死性结肠炎;C、D型也是人类的病原菌,C型的部分菌株能引起人的坏死性肠炎;其他为兽类病原菌。
摄食被A型或某些C型菌株污染的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潜伏期为8~24h,发病时下腹部剧烈疼痛、腹泻,但为自限性感染,一般1~2d内可自愈,老弱患者和营养不良儿童偶可致死。
另一种食物中毒的表现是坏死性肠炎,由C型菌β毒素引起,潜伏期不到24h,起病急,有剧烈腹痛、腹泻,肠黏膜出血性坏死,粪便带血,可并发周围循环衰竭、肠梗阻、腹膜炎等,病死率高达40%。
3.食品安全危害产气荚膜梭菌在污水、土壤、垃圾、人和动物的粪便以及食品中均可检出,土壤中的检出率达100%。
产气荚膜梭菌汹涌发酵现象和原理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常见的厌氧菌,具有独特的特性,其中包括对糖类的发酵能力以及产生大量气体的能力。
这些特性使得产气荚膜梭菌在某些特定环境中能够迅速繁殖并产生明显的发酵现象。
一、细菌特性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属于梭菌属,具有芽孢。
其细胞壁较厚,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性。
该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如土壤、动物肠道等。
二、糖类发酵
产气荚膜梭菌具有分解糖类的能力,能够将糖类(如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等)分解为简单的有机物,并产生能量。
这一过程称为发酵。
在发酵过程中,产气荚膜梭菌会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生成乳酸、乙酸等代谢产物。
三、代谢产物
产气荚膜梭菌的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多种代谢产物,其中包括乳酸、乙酸、氢气和二氧化碳等。
这些代谢产物的生成量与发酵底物、发酵条件等有关。
其中,乳酸和乙酸是主要的代谢产物,它们在发酵过程中逐渐积累。
四、气体产生
产气荚膜梭菌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气体,这些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氢气。
这些气体的产生与细菌的代谢过程有关。
由于产气荚膜梭菌具有分解糖类产生能量的能力,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
此外,细菌在利用糖类生成乳酸和乙酸等代谢产物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量的气体。
这些气体的产生使得发酵液中形成气泡,出现“汹涌”的现象。
总之,产气荚膜梭菌的发酵现象和原理主要与其分解糖类并产生大量代谢产物的特性有关。
这种发酵现象在工业、农业和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产气荚膜梭菌产气荚膜梭菌是厌氧芽孢梭菌属中能引起人类严重疾病的重要致病菌。
1.生物学和病原学特点产气荚膜梭菌为厌氧革兰阳性粗大芽孢杆菌,无鞭毛,不运动,孢子卵圆,次端生,在一般培养基上稀少。
无外孢子壁,无附属丝:表面菌落直径2~5mm,圆形,有时边缘扩展、突起,呈淡灰黄色,半透明,表面有光泽,可在20~50℃生长,最适生长温度45℃,所有菌株均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及蔗糖,产酸产气;多数菌株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能将亚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在含亚硫酸盐及铁盐的琼脂中形成黑色菌落。
产气荚膜梭菌见图3~11。
该菌能分泌强烈的外毒素和侵袭性酶,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侵袭力,在人和动物体内可形成荚膜。
产气荚膜梭菌在自然界的土壤、水和空气中广泛存在,人和动物的肠道是其重要的寄居场所,一般各类粪便每克含量可达102~109个之多,但不经肠道感染宿主,只是污染外环境。
由于产气荚膜梭菌是正常肠道菌群的一部分,人体肠道对其无天然特异免疫力,所有人群均为易感者,以婴儿和年老体弱者病情更重.经口食人是其主要传染途径,也可由伤口感染,夏秋季节多见。
2.致病性和临床表现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物质为外毒素、肠毒素和荚膜。
外毒素根据性质和致病性不同,分为A、B、c、D、E 5个类型,其中A型菌株是人类最重要的致病菌,外环境中的分离株80%以上属A型,此型可致气性坏疽、食物中毒和坏死性结肠炎;C、D型也是人类的病原菌,C型的部分菌株能引起人的坏死性肠炎;其他为兽类病原菌.摄食被A型或某些C型菌株污染的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潜伏期为8~24h,发病时下腹部剧烈疼痛、腹泻,但为自限性感染,一般1~2d内可自愈,老弱患者和营养不良儿童偶可致死。
另一种食物中毒的表现是坏死性肠炎,由C型菌β毒素引起,潜伏期不到24h,起病急,有剧烈腹痛、腹泻,肠黏膜出血性坏死,粪便带血,可并发周围循环衰竭、肠梗阻、腹膜炎等,病死率高达40%。
3.食品安全危害产气荚膜梭菌在污水、土壤、垃圾、人和动物的粪便以及食品中均可检出,土壤中的检出率达100%。
产⽓荚膜梭菌在⾃然界分布⼴泛,是⽓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
(⼀)⽣物学性状
为两端平切的⾰兰阳性⼤杆菌,卵圆形芽胞位于菌体中央或近极端。
在机体组织内可形成荚膜,⽆鞭⽑。
厌氧培养中⽣长繁殖极快,在⽜乳培养基中⽣长可产⽣汹涌发酵现象。
(⼆)致病性
产⽓荚膜梭菌主要引起⽓性坏疽。
⽓性坏疽是严重的创伤感染性疾病,以局部组织坏死、⽓肿、⽔肿、恶臭及全⾝中毒为特征。
这些症状均与本菌具有荚膜及产⽣多种毒素和酶有密切关系。
毒素中最重要的是α毒素,为磷脂酰胆碱酶,能分解⼈和动物细胞膜上的磷脂,引起溶⾎、组织坏死、⽔肿、出⾎等病变。
此外,许多产⽓荚膜梭菌能产⽣肠毒素,可引起⾷物中毒。
(三)微⽣物学检查法
⽓性坏疽发病急剧,后果严重,需要尽早准确的做出微⽣物学诊断,争取早期治疗。
(1)直接涂⽚镜检:在创⼝深部取材涂⽚,⾰兰染⾊镜检,这是极有价值的快速诊断⽅法。
(2)分离培养及鉴定:可取坏死组织制成悬液,接种⾎平板或疱⾁培养基中,厌氧培养,取培养物涂⽚镜检,利⽤⽣化反应进⾏鉴定。
(四)防治原则
预防措施主要是及时处理伤⼝,扩创、局部⽤H202反复冲洗,切除感染及坏死组织。
早期可⽤多价抗毒素⾎清。
同时使⽤青霉素等抗⽣素抑制细菌繁殖。
由于该菌在环境中很快形成芽胞,故必须严密隔离患者,避免在医院内传播。
产气荚膜梭菌【1 】产气荚膜梭菌是厌氧芽孢梭菌属中能引起人类轻微疾病的重要致病菌.1.生物学和病原学特色产气荚膜梭菌为厌氧革兰阳性粗大芽孢杆菌,无鞭毛,不活动,孢子卵圆,次端生,在一般造就基上稀疏.无外孢子壁,无从属丝:概况菌落直径2~5mm,圆形,有时边沿扩大.崛起,呈淡灰黄色,半透明,概况有光泽,可在20~50℃发展,最适发展温度45℃,所有菌株均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及蔗糖,产酸产气;多半菌株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能将亚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在含亚硫酸盐及铁盐的琼脂中形成黑色菌落.产气荚膜梭菌见图3~11.该菌能排泄强烈的外毒素和侵袭性酶,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侵袭力,在人和动物体内可形成荚膜.产气荚膜梭菌在天然界的泥土.水和空气中普遍消失,人和动物的肠道是其重要的借居场合,一般各类粪便每克含量可达102~109个之多,但不经肠道沾染宿主,只是污染外情况.因为产气荚膜梭菌是正常肠道菌群的一部分,人体肠道对其无天然特异免疫力,所有人群均为易感者,以婴儿和年迈体弱者病情更重.经口食人是其重要传染门路,也可由伤口沾染,夏秋季候多见.2.致病性和临床表示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物资为外毒素.肠毒素和荚膜.外毒素依据性质和致病性不合,分为A.B.c.D.E 5个类型,个中A型菌株是人类最重要的致病菌,外情况中的分别株80%以上属A型,此型可致气性坏疽.食物中毒和坏逝世性结肠炎;C.D型也是人类的病原菌,C型的部分菌株能引起人的坏逝世性肠炎;其他为兽类病原菌.摄食被A型或某些C型菌株污染的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埋伏期为8~24h,发病时下腹部激烈痛苦悲伤.腹泻,但为自限性沾染,一般1~2d内可自愈,老弱患者和养分不良儿童偶可致逝世.另一种食物中毒的表示是坏逝世性肠炎,由C型菌β毒素引起,埋伏期不到24h,起病急,有激烈腹痛.腹泻,肠黏膜出血性坏逝世,粪便带血,可并发四周轮回衰竭.肠梗阻.腹膜炎等,病逝世率高达40%.3.食物安然伤害产气荚膜梭菌在污水.泥土.垃圾.人和动物的粪便以及食物中均可检出,泥土中的检出率达100%.被污染的食物主如果肉类和鱼贝类等蛋白质性食物,因为存放较久或加热缺少使细菌大量滋生,形成芽孢时产生大量的肠毒素,引起食源性疾病.多食肉而卫生前提差的城市和集体食堂中易造成产气荚膜梭菌的集中传播,从而导致食物中毒的风行.2009年4月21日河南省安阳县某焦化厂职工食堂产生隔夜熟鸡腿被产气荚膜梭菌污染,造成32人食物中毒事宜.。
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是厌氧芽孢梭菌属中能引起人类严重疾病的重要致病菌。
1.生物学和病原学特点
产气荚膜梭菌为厌氧革兰阳性粗大芽孢杆菌,无鞭毛,不运动,孢子卵圆,次端生,在一般培养基上稀少。
无外孢子壁,无附属丝:表面菌落直径2~
5mm,圆形,有时边缘扩展、突起,呈淡灰黄色,半透明,表面有光泽,可在20~50℃生长,最适生长温度45℃,所有菌株均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及蔗糖,产酸产气;多数菌株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能将亚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在含亚硫酸盐及铁盐的琼脂中形成黑色菌落。
产气荚膜梭菌见图3~11。
该菌能分泌强烈的外毒素和侵袭性酶,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侵袭力,在人和动物体内可形成荚膜。
产气荚膜梭菌在自然界的土壤、水和空气中广泛存在,人和动物的肠道是其重要的寄居场所,一般各类粪便每克含量可达102~109个之多,但不经肠道感染宿主,只是污染外环境。
由于产气荚膜梭菌是正常肠道菌群的一部分,人体肠道对其无天然特异免疫力,所有人群均为易感者,以婴儿和年老体弱者病情更重。
经口食人是其主要传染途径,也可由伤口感染,夏秋季节多见。
2.致病性和临床表现
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物质为外毒素、肠毒素和荚膜。
外毒素根据性质和致病性不同,分为A、B、c、D、E 5个类型,其中A型菌株是人类最重要的致病菌,外环境中的分离株80%以上属A型,此型可致气性坏疽、食物中毒和坏
死性结肠炎;C、D型也是人类的病原菌,C型的部分菌株能引起人的坏死性肠炎;其他为兽类病原菌。
摄食被A型或某些C型菌株污染的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潜伏期为8~
24h,发病时下腹部剧烈疼痛、腹泻,但为自限性感染,一般1~2d内可自愈,老弱患者和营养不良儿童偶可致死。
另一种食物中毒的表现是坏死性肠炎,由C型菌β毒素引起,潜伏期不到24h,起病急,有剧烈腹痛、腹泻,肠黏膜出血性坏死,粪便带血,可并发周围循环衰竭、肠梗阻、腹膜炎等,病死率高达40%。
3.食品安全危害
产气荚膜梭菌在污水、土壤、垃圾、人和动物的粪便以及食品中均可检出,土壤中的检出率达100%。
被污染的食物主要是肉类和鱼贝类等蛋白质性食品,由于存放较久或加热不足使细菌大量繁殖,形成芽孢时产生大量的肠毒素,引起食源性疾病。
多食肉而卫生条件差的城市和集体食堂中易造成产气荚膜梭菌的扩散传播,从而导致食物中毒的流行。
2009年4月21日河南省安阳县某焦化厂职工食堂发生隔夜熟鸡腿被产气荚膜梭菌污染,造成32人食物中毒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