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规模_控制人性质与企业融资约束关系研究_张长征
- 格式:pdf
- 大小:232.87 KB
- 文档页数:5
融资约束、企业规模与成长动态一、引言企业规模扩张和高效成长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企业规模与成长关系的研究是产业组织研究者研究的重要领域,与此相关的问题也是政策制定者所密切关注的问题。
企业规模与成长关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31年由Gibrat提出的Gibrat定律,Gibrat 定律表明企业成长独立于其初始规模[1] 。
然而,众多的经验研究发现企业成长与规模之间并不独立,企业成长存在“规模依赖”( size dependence )。
鉴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关于企业规模与成长关系的“融资约束”理论认为,融资约束制约企业成长,而不同规模的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存在差异,因此,存在融资约束的条件下,企业成长依赖于其规模[2-4] 。
关于融资约束、企业规模与成长关系的研究,为发展金融市场、削减融资约束,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微观经验数据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发展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内学者对于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认为,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调节经济和促进发展上发挥着正面作用。
因此,研究融资约束、企业规模与成长动态之间的关系将有利于我们理解金融发展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
就融资约束、企业规模与成长关系的研究而言,现有的研究多是单向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然而事实上,企业成长不仅受到企业规模的影响,同时企业成长也会影响企业规模。
融资约束不仅影响企业规模和企业成长,同时企业规模和成长也会影响企业的融资约束。
它们之间存在内生性,三者相互影响。
鉴于此,本文利用2001〜2010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借鉴Love 和Zicchino (2006)的研究方法,运用面板数据VAR 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融资约束、企业规模与成长动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通过从微观个体企业层面上的分析为宏观层面上的研究提供实证研究证据。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探讨Gibrat 定律( 1 931)认为:( 1)企业的成长是个随机过程,即影响企业成长有诸多因素,难以对其准确预测;( 2)不同规模的企业,其成长率并不因为各自的规模不同而有所差异①。
企业融资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近年来,企业融资约束成为了普遍关注的焦点。
融资约束是指企业获取融资的难易程度,包括融资成本、融资渠道和融资规模等方面的制约。
企业融资约束对经济增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企业融资约束限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
融资不畅会导致企业缺乏资金支持,限制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
而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结构升级。
因此,融资约束限制了企业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其次,企业融资约束影响了企业的扩张和投资决策。
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而融资约束会限制企业的扩张和投资决策。
由于融资困难,企业可能无法及时扩大生产规模或进入新的市场,从而无法充分利用资源,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潜力。
此外,融资约束还会导致企业错失投资机会,错失了发展壮大的机会,进一步影响了经济增长。
此外,企业融资约束还对就业和收入分配产生了影响。
融资困难的企业往往无法增加生产和扩大规模,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影响了就业的增长。
同时,融资约束还会导致企业降低工资水平或延迟工资发放,进一步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现象。
这些因素都对经济增长造成了阻碍。
然而,企业融资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要因地制宜地看待。
在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中,企业融资约束往往更为严重。
缺乏充足的金融机构和健全的信用体系,导致企业难以获得融资支持,限制了经济的发展潜力。
而在发达国家,尤其是金融体系相对完善的国家,融资约束的问题相对较小。
为解决企业融资约束问题,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提供各种金融支持政策,包括贷款担保和贴息等,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渠道的畅通性。
其次,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规范,建立健全的信用体系,提高融资环境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此外,还应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其创新和发展,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和竞争力。
总之,企业融资约束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融资能力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现状及对策。
一、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货币政策的收紧会导致银行资金成本上升,从而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财政政策的收紧会减少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也会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更加谨慎,影响其扩大规模和提升竞争力。
二、产业结构和企业规模产业结构和企业规模也会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
一般来说,传统产业和规模较小的企业融资难度较大。
传统产业受到技术更新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融资成本较高,融资渠道有限;规模较小的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常常缺乏优势,往往面临着银行信贷资源的短缺和高成本融资需求。
产业结构和企业规模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企业自身因素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信用水平、成长性等也会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
一些经营状况较差、信用水平不佳的中小企业往往难以获得银行信贷支持;一些新成立或成长性不足的企业也会受到融资限制。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状况等也会对融资能力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融资的难易程度。
四、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风险偏好也会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
一般来说,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倾向于放贷给信用较好、规模较大、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而对中小企业采取谨慎态度。
尤其是在经济形势不确定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风险偏好会更加谨慎,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五、政府政策支持政府政策支持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比如设立了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推出了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等。
E金融视野金融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有效性度量指标体系构建张长征1,郇志坚2(1.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西安710054;2.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乌鲁木齐830002)摘要:为了满足准确评价我国金融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有效性的现实和理论需求,构建了内部监督机制有效性度量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将内部监督机制有效性可分解为股东监督机制有效性与董事会监督机制有效性。
其中,股东大会次数、股东大会出席股份比率、第一大非国有股比率能够有效度量股东监督机制有效性;独立董事比率、持股关联董事比率、次级委员会设置能有效度量董事会监督机制有效性。
关键词:监督机制;金融企业;指标体系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372052)作者简介:1.张长征(1978年-),男,汉族,江苏徐州人,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本理论与公司治理结构。
2.郇志坚(1972年-),男,汉族,山东青州人,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价格理论。
金融企业具有高负债经营、债务规模庞大、社会关联度高等特点,如果对其监管不力,势必酿成金融风险。
我国金融企业所有者主体错位,缺乏真正对产权负责的委托人,造成对金融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处于十分软弱甚至真空的状态,它无疑给内部人控制的滋生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内部人控制及其所衍生的道德风险直接导致金融企业不稳健的经营行为,进而可能形成金融风险。
因而,我国理论界对金融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一直以来保持密切的关注。
而目前的研究多处于理论探讨与逻辑分析层次,对目前我国金融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有效性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定性评价,或者就如何提升内部监督机制有效性提出了颇有价值的建议。
然而,目前很少有学者以专门的篇幅论述其度量方法并进行定量评价,定量的度量指标体系仍处于缺位状态,以至无从对我国金融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有效性现状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进而也无从更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一、金融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有效度量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就国外研究而言,虽然公司治理相关文献较为丰富,然而该领域相关的实证研究则很少专门考虑对经理的监督机制有效性。
民营控制、政治关系与企业融资约束——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一、前言过去的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民营经济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民营上市公司作为代表,以其活力和灵活性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但是,与国企相比,民营上市公司在融资方面存在着问题,这已成为民营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痛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探讨民营控制、政治关系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
二、民营控制与企业融资首先,民营控制是一种企业所有权结构,是指私人出资成立的公司,由私人(个人或集体)持有控制权并从中获得收益。
民营控制与国有企业相比,更加注重公司的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加市场化和效率化。
然而,尽管民营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有着更为灵活的特点,但是在融资方面却处于劣势。
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相对较为狭窄,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更为重要。
但是,在资本市场中,民营上市公司往往面临着巨大的融资约束。
据统计,相比于国企,民营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要高出25%以上。
同时,民营上市公司的融资难度也更大一些,往往会在融资过程中遭遇来自银行或证券公司的骚扰。
这些融资难度的原因既包括监管压力、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外在因素,也包括企业自身的内在因素。
三、政治关系与企业融资其次,在当今的中国,政治关系也是影响企业融资的一个变量。
政治关系是指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通常指企业能够通过联络或得到政府的支持来获得经济利益的程度。
在某些情况下,政治关系可以成为民营企业成功融资的关键因素。
然而,政治干预也会造成一定的融资约束。
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明确政治关系的民营上市公司,在融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不公正待遇。
政治关系还可能导致民营上市公司在获得融资时被强制或骗取利润。
四、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如何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本文认为,民营上市公司要想缓解融资约束,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付出努力。
首先,民营上市公司需要在产品、服务及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回报。
民营控制、政治关系与企业融资约束——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近年来,中国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民营企业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技术创新和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融资约束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探讨了民营控制、政治关系与企业融资约束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民营控制是影响企业融资约束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在民营控制与企业融资约束之间,政治关系也发挥着一定的中介作用。
首先,民营控制与企业融资约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研究表明,民营控制程度越高的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相对较小。
这是因为民营控制下的企业通常具有更高的治理效率、快速决策和灵活度,能够更好地满足融资需求。
此外,民营控制下的企业往往更加注重市场化改革,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
然而,政治关系对民营控制与企业融资约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干扰。
政治关系是指企业与政府、政府官员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一方面,政治关系可以提供企业融资的便利。
政府官员可以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减轻政府审批程序、提供优惠条件等,降低了企业融资的成本。
另一方面,政治关系也可能导致企业融资的约束。
当企业过度依赖政治关系时,可能导致不正当竞争、失信行为和产权不安等问题,从而使得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融资越来越谨慎,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综上所述,民营控制、政治关系与企业融资约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尽管民营控制有助于减轻企业的融资约束,但政治关系的干扰可能使得这种关系变得复杂。
因此,企业应尽可能提高自身治理水平,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寻求融资渠道,降低融资约束。
同时,政府应加强监管,规范政治关系的运作,为企业提供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民营控制、政治关系与企业融资约束之间的作用机制,以及政府在降低企业融资约束方面的角色。
浅析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作者:张涅珍来源:《商情》2016年第28期【摘要】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也不容小视,但面临着严重的融资约束,难以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
从融资渠道的企业开始分析,然后为内部和外部因素的融资约束阐述,以缓解融资约束为中小企业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信贷资金一、企业融资渠道随着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持和激励机制,提高中小企业不断增长的规模支撑,随后对资本的需求,尤其是长期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
目前,企业的融资渠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融资,包括唱片业贷款,抵押贷款,担保贷款,无抵押贷款,小额贷款,国际贸易融资的主要渠道。
银行贷款融资与其它方式融资主要的缺点是:一、苛刻的条件、过于严格的条款和程序过于复杂,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二是投资贷款相对都是短期借款,能够获得长期投资贷款的中小企业较少。
(二)债券融资债券融资具有明显的优势,包括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期限较长,使用的资金无限制,购买债券投资者对企业的商业决策无权干涉,公司的股权的现有股东不变,债券的利息支付,也可以包含在税前成本。
因此,许多公司都愿意选择发行债券的融资方式。
(三)股权融资中国证监会制定了严格的条件来限制企业上市融资,股权融资,因此不能作为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风险投资是没有任何财产作为抵押下,由公司业者持有本公司的股权与资金相交换。
创业最适合的产品或技术含量高的项目,以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如通讯、半导体、生物工程等行业的企业发展和市场前景广阔的空间,因此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二、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外部影响因素(一)融资政策鉴于中小企业数量尚未形成标准的运营模式,国家已经制定了严格的融资政策。
特别是由于全球经济危机,许多中小企业都陷入财务困境和资不抵债,甚至破产,增加银行的坏账风险。
信贷紧缩和融资的美国次贷危机预警,要求我国制定信贷融资政策防范坏账,企业信用状况和财务状况,审查的风险特别是对贷款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评估。
《融资约束、研发投入与企业发展质量》一、引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融资约束和研发投入是影响企业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融资约束、研发投入与企业发展质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二、融资约束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融资约束是指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限制,主要表现在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狭窄等方面。
对于企业来说,融资约束会影响其资金流动、研发投入、市场拓展等方面,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质量。
首先,融资约束会导致企业资金短缺,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资金是企业运营的基础,缺乏资金将导致企业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其次,融资约束会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高昂的融资成本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最后,融资约束会限制企业的研发投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
三、研发投入对企业发展质量的影响研发投入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重要手段,对企业发展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研发投入可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
通过投入研发资金,企业可以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其次,研发投入可以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企业可以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最后,研发投入可以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企业可以适应市场变化,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融资约束与研发投入的协同作用融资约束和研发投入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
一方面,充足的融资可以为企业的研发投入提供资金保障,使企业有更多的资源和能力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
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企业可以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降低融资约束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因此,企业需要在融资和研发投入之间寻求平衡,以实现二者的协同作用。
五、对策建议针对融资约束和研发投入对企业发展质量的影响,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 拓宽融资渠道:企业应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优化产业结构等发挥着关键作用。
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融资约束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融资约束指的是企业由于受到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限制而难以获得充足、便捷的融资支持的现象。
对中小企业而言,融资约束的影响尤为严重。
由于规模小、信用较低、抵押物品匮乏等原因,中小企业往往难以获得传统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
深入研究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帮助相关企业更好地了解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本文旨在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不同因素对融资约束的影响程度,为中小企业的融资解决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探讨,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提升其融资能力和发展潜力。
1.2 研究意义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信用等级较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它们在融资方面受到了较大的约束。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不仅影响了它们的经营发展,也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研究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政府和监管部门更好地了解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
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为中小企业制定有效的融资策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解决融资难题,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深入探讨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还可以为学术界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丰富相关理论体系,推动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
探讨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部分需要表明本文的核心目的和意义,即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建议。
融资约束、商业信用与民营企业财务绩效作者:张玉兰强春侠高路遥周小洲来源:《会计之友》2021年第10期【摘要】融资难和融资贵是民营企业的经营难题,直接影响其财务绩效,在面临资金压力情况下,民营企业利用商业信用进行赊销赊购也能体现自身的良好融资。
文章以2015—2019年沪深A股上市民营企业为研究样本,选取符合民营企业运营特点的财务比率,通过因子分析法构建民营企业财务绩效的综合指标,并利用OLS回归模型检验了商业信用调节下融资约束与财务绩效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融资约束与民营企业财务绩效呈负相关关系,且在其他条件一定情况下,商业信用呈倒U型调节融资约束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论有助于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进一步重视商业信用的效用水平,遏制其盲目扩张商业信用的规模,并有助于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制定科学的商业信用使用机制,高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约束问题。
【关键词】融资约束; 财务绩效; 商业信用; 民营企业【中图分类号】 F27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1)10-0067-07一、引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瓶颈是资金短缺。
相比于拥有国家经济后盾支持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使得其自身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近几年来,一些民营企业由于市场判断不准,融资用途背离初衷或偏离主业,再加上信用意识薄弱和信用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致使民营企业融资变得愈加困难。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切实使中小微企业融资紧张状况有明显改善,综合融资成本必须有明显降低”,同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也着重强调“企业要主动创造有利于融资的条件”。
国家一方面加紧出台对中小微企业更为优惠的政策,另一方面也鼓励企业看重自身的信誉记录,提高资金运作水平,以便各项融资活动快速高效地完成。
商业信用是企业信誉程度的综合度量,在面临资金压力情况下,利用良好的商业信用进行赊销赊购也能体现民营企业自身的良好融资,信用支付因此成为企业与企业之间交易往来的重要方式。
融资约束与中小企业成长性关系探析张鹏程【摘要】近年来,融资约束问题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本文通过引入已获利息保障倍数这个桥梁来分析融资约束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中小企业要形成“高质量”的销售收入就必须减少企业的融资约束.【期刊名称】《财会研究》【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4页(P51-54)【关键词】中小企业;销售收入;融资约束【作者】张鹏程【作者单位】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3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
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创造的总价值占GDP 的近60%,对国家税收的贡献率已达到50%。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成为中小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道“风景线”,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我国中小企业近些年一直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虽然基本上都属于成本推动型与输入型通货膨胀,而并非供不应求导致的通货膨胀,但如果中小企业不能有效的进行融资,就有可能出现大面积的停产或倒闭,甚至出现部分商品供应的短缺问题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再者,我国新增劳动力城乡加起来每年超过2000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总数的75%,所以,中小企业缓慢发展甚至大面积停产或倒闭,将严重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因而需要把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中小企业要谋求生存发展,销售收入增长是任何中小企业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企业销售增长的财务意义是资金增长。
在销售收入增长时企业往往需要补充资金,这主要是因为销售增加往往会伴随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增加。
销售收入增长的越多,需要补充的资金越多。
企业要补充资金,便需要融资。
从企业角度看,融资渠道一般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指投资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主要是指内部保留盈余,它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净资产的规模等;外源融资是指融资资金来源于企业外部,通过发行债券增加企业负债、发行股票增加企业资本金或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获取资金,它取决于企业的信用、偿债能力、经营状况以及资本市场的变化。
对企业如何合理控制筹融资规模问题的研究4000字摘要:企业融资是企业通过资本促进生产经营和发展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需求行为和过程,但是,企业筹融资也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潜在的风险。
本文?要地阐述了融资的含义、融资环境、融资风险、融资的渠道和融资方式。
重点对企业如何控制筹融资规模的做了较为全面的详细论述,并提出了合理控制筹融资规模的举措,对企业今后搞好筹融资工作具有可借鉴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企业管理筹融资合理控制企业融资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1 企业融资的基本特征企业融资是企业推动生产经营发展,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需求所在。
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需要大量资金才能购买先进设备和进行技术开发,支持扩大再生产,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
基于此,企业在自身的资金紧缺的情况下,为了维持正常的经营和实现规模扩张,企业可以运用融资手段解决困难时期资金不足的问题;从财务角度看融资,有助于企业合理调整资本结构。
企业的发展既要有产权资本,也要有适当的债务资本。
如果股权资本与债务资本的匹配不科学,只有股权资本而没有债务资本,企业就会难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1.1 融资的定义融资是企业筹资的行为和过程。
企业根据自身拥有的资金和生产经营状况,基于企业将来发展计划,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用合适的渠道向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获得资金投入以保证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
1.2筹融资风险企业的风险来自经营风险和融资风险。
债权融资风险是指企业因使用债务而产生的由股东承担的附加风险。
这种风险包含企业可能丧失偿还能力的风险和因举债而导致企业股东利益遭受损失的可能风险。
1.3 融资的条件企业是在一定条件下有机整合资源的经济组织实体。
企业经营和管理活动需要能够适应条件的变化,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条件是指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是企业选择融资方式的基础。
2 企业内部和外部筹集资金的方式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融资首先是内部融资,把企业未来的留存收益纳入投资过程;其次是将经济实体的其他储蓄也纳入其自身投资的外部融资。
收稿日期:2022-12-11㊂ 修回日期:2023-09-25㊂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基于最优金融分权框架的我国地方中小银行危机研究 (21A J Y 0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经济结构调整与金融系统防风险的动态平衡机制研究 (22&Z D 12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资助项目 地方金融机构危机处置机制研究 基于金融监管分权的视角 (J B K 23Y J 02)㊂作者简介:肖锐,男,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地方金融与金融分权理论㊁银行经济学;罗刚,男,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发展㊁公司金融;洪正,男,通信作者,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电子邮箱为x c h i l l @s w u f e .e d u .c n ;王将军,男,中证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经济法与公司治理㊂① 关于地方银行的定义,学术界尚未给出一致意见,本文将其定义为:在一定行政区域(省)内设立,主要为当地居民或企业提供存贷款等服务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具体包括股份制银行㊁城市商业银行㊁农村商业银行㊁民营银行㊁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等㊂其中,股份制银行虽然在全国范围开展业务,但大部分依然被地方政府或地方企业控股,所以本文仍将其归类在地方银行中㊂除针对某一具体类别银行(如城市商业银行)的研究外,本文均统一表述为 地方银行㊂D O I :10.20069/j.c n k i .D J K X .202401002金融分权影响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途径:一个补充讨论肖 锐1,罗 刚1,洪 正1,王将军21.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四川成都6111302.中证金融研究院,北京10003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摘要:从中国金融分权实施形式出发,分析地方银行作为金融分权的具体机构对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㊂首先,地方银行的建立确实会增加民营企业的信贷比率,但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在经济发达㊁地方国有企业积极推进产业升级的地区这种促进作用更为显著㊂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切实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方面,重要的不是地方银行规模增加而是银行控制权结构优化,由地方政府向市场控制分权越多,越有利于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㊂从城市商业银行入手详细探讨银行控制权变化对其信贷倾向的影响,发现随着地方政府的退出和民营股权的增加,城市商业银行信贷中的民营企业信贷占比会显著增加㊂但是,并非地方政府退出程度越高越好,在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过度退出反而不利;相反,在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需要更大程度地退出才能有效促进城市商业银行为民营企业融资㊂因此,在适当扩大地方银行规模的基础上,优化其控制权结构和加快地方产业升级是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关键之举㊂关键词:金融分权;地方银行;民营企业;融资约束;产业升级;地方政府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24(01)-0016-14一㊁问题提出近年来,中国地方银行①发展迅速,但大部分地方银行的控制权结构中地方政府依然占主导㊂洪正等[1]统计发现,中国一半以上的省级地方政府控制了50%以上的地方金融资源,因而其在信贷上也会优先倾向于地方国有企业,这与中国民营企业(以下简称 民企 )融资难㊁融资贵等融资约束问题依然凸出具有逻辑关联性㊂洪正等[2]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国有企业(以下简称 国企 )引导产业升级过程中,对民企存在动态的信贷挤入与挤出效应,特别是当产业升级偏离最优路径时,信贷挤出效应将占主导,此时民企融资约束严重,而国企的信贷挤入与挤出效应则主要通过金融分权这一机制来实现㊂宏观上看,金融分权的确有助于缓解民企融资约束,但受到地方国企引导地方产业升级速度的影响[3]㊂进一步的问题是,中国金融分权到底通过何种具体途径实施,这些途径是否都有利于民企信贷获取或融资约束缓解呢?考虑到中国是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本文主要从中国银行体系出发展开讨论㊂就中国的现实情形而言,信贷市场一定程度上按所有制类型进行对应分层,同时也呈现出自上而下的顺次覆盖㊁从下往上逆向覆盖较难的特点㊂国有银行总行信贷往往对应着中央企业和中央项目建设,地方银行则首先满足地方国企的信贷需求,然后才是民企㊂例如,王秀丽等[4]统计发现,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 城商行 )贷款流向国有经济的比例约为64%㊂其中,民营银行主要面向民企㊂这在次贷危机后中国信贷扩张潮中也有所体现㊂全国性大项目(中央企业)贷款往往被国有银行垄断,其他银行基本被排除在外,地方性项目(地方国企)贷款在国有银行贷款之外由地方银行参与,民企贷款更多地由地方银行(特别是民营银行)提供㊂因此,可以直观地理解,地方属性较强的地方银行成立可看作中央向地方分权的一种途径(金融分权I );在地方层面,地方政府的控制权大小则反映了地方政府向市场的一种分权途径(金融分权I I)㊂表1 不同类别银行贷款中民企贷款占比%年份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外资银行201020.3416.1439.8342.136.72201124.7047.4052.0775.7123.28201228.3248.1931.7952.1020.33201326.3344.2148.9126.4238.68201442.3945.5044.3451.8850.44201536.8645.2452.0037.70100.0051.57201635.2251.1248.3348.57100.0050.34201773.4649.7353.7640.6257.8350.23201836.7773.9450.7943.7733.0549.72注: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 S M A R )㊁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 N R D S )㊂数据通过分类整理上市国有和非国有企业向银行贷款公告得到,有局限但也不失为一种窥探事实概貌的方式㊂从表1中可清楚地看到,股份制银行㊁城商行㊁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 农商行 )等地方银行的贷款中民企贷款占比要远高于国有银行㊂因此可以合理推断,不同类型地方银行建立是中央向地方和市场下放金融资源控制权的一种方式,其作为民企信贷的重要来源,有利于民企信贷的获取㊂但在地方层面,地方政府则有不同的态度㊂洪正等[5]研究发现,部分地方政府积极将所属城商行股权挂牌转让,而有的地方政府则是牢牢握住城商行的控制权㊂所以,除了地方银行的规模占比以外,地方银行的控制权结构是否更具有决定性,是否具有显著地区差异,以及如何解释这些差异,都值得深入探讨,亦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㊂二、文献综述相对于中央而言,地方政府和地方银行对当地信息更为了解,因此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有助于缓解地区内的民企融资约束㊂探讨金融结构与中小民企融资关系的文献为此提供了佐证㊂林毅夫等[6]认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虽然在硬信息处理上更为高效,但是对财务等硬信息缺乏的中小民企而言,银行对企业的 了解 等软信息的利用效率则更为关键㊂所以,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民企处于相同的经济环境,在处理中小民企的软信息上具有比较优势[7]㊂张晓玫等[8]认为这一比较优势体现在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型贷款上,因为关系型贷款需要银行与企业长期的合作和互动,从而使得银行更为了解企业的软信息㊂基于信息不对称这一观点,后来衍生出银企关系对融资约束的探讨㊂如D i a m o n d [9]认为密切的银企关系可以增强企业从银行获取资金的能力,邓建平等[10-11]针对中国上市公司研究也表明银企关系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尤其是对民企融资约束的缓解程度显著高于国企㊂关于地方金融对中小企业或民企融资的探讨更多集中在银行结构方面㊂如著名的 中小银行优势假说 认为银行和企业应该在规模结构上匹配,大银行针对大企业信贷具有比较优势,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应该更多发展中小金融机构[12]㊂大量文献针对这一话题进行了实证性探究,如B e r g e r 等[13]研究发现银行规模越大㊁集中度越高,越不利于中小企业信贷获取㊂姚耀军等[14]利用现金 现金流敏感性模型研究发现,由中小银行发展推动的银行业结构变化显著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约束,而银行中介与金融市场的比例结构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作用㊂刘畅等[15]利用全国县级层面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㊁股份制银行㊁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每增加1元,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分别会增加约0.06元㊁0.1元㊁0.20元和0.25元,证实了中小银行优势假说㊂蔡竞等[16]的研究却表明,以城商行为代表的地方银行虽然对该地区企业的债务融资,尤其是规模较小企业的融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私营企业则采取了较为谨慎的贷款态度㊂从现有文献来看,作为国有金融体系的补充,地方性质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确对中小民企融资具有积极作用,但部分文献也发现地方银行对民企贷款可能持有更谨慎的态度㊂从金融分权的视角来看,地方银行的发展体现了中央向地方下放金融控制权的事实;地方政府是否将更多金融资源控制权让位给市场或民间资本,这是民企融资约束能否改善的关键,也是现有文献没有讨论的内容㊂本文尝试基于金融分权理论以及宏观上金融分权能缓解民企融资约束的事实,进一步分析金融分权影响民企融资约束的三种具体途径:地方银行规模增加㊁控制权结构优化以及国企引导产业升级的正外部性㊂三㊁假设与实证设计(一)理论分析与检验假设为了克服经济增长初期禀赋过低和信贷市场不完善等问题,中国政府通过控制金融资源配置权,并利用跨期预算约束机制优先保证国企产业升级所需资金来实现经济赶超发展[2]㊂洪正等[17]认为这并不会天然产生与之对应的信贷资源分配,由此内生出政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金融控制权分配机制,称为金融分权㊂当国企产业升级时,相应层面的金融分权程度均会下降㊂民企由于自身资本禀赋较低,在初期很难进入资本密集型先导产业㊂随着自身资本的积累和改革的深入,民企逐步具备了进入国企所在产业,与国企进行竞争的条件㊂显然,国企因为代理问题而存在效率损失,在相同产业中不具有竞争优势[2]㊂在产业有序升级的情况下,此时国企应当退出①㊂因此,随着经济的增长,政府向市场的金融分权程度会随着民企禀赋的增加逐步上升㊂中央向地方的金融分权在决定地方政府可用金融资源规模的同时,也决定了地方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存款基准利率由中央银行统一制定),因此,金融分权I无疑会影响地方政府如何在地方国企与民企之间配置金融资源㊂金融分权I越低,地方政府可支配的金融资源越少,为了满足地方国企产业升级的资金需求,必然会导致金融分权I I和民企信贷占比降低㊂地方银行在上述产业升级过程中又是如何产生和作用的呢?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体现为快速产业升级和大量资本投资,但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财政资源有限,地方经济竞争逐渐转变为金融竞争㊂现实中表现为地方政府在筹备设立地方金融机构上十分积极,从而大量城商行和农商行等地方银行在信用社基础上应运而生,这也是地方政府干预地方金融资源分配的重要方式㊂与上文产业升级逻辑一致,地方国企承担地方产业升级先导作用,民企通过逐步进入和竞争来提升经济效率㊂因此,地方政府也需要在地方国企与民企之间合理分配地方金融资源㊂直觉上,如果地方政府通过地方银行能得到更多的金融资源,当然可供分配给民企的总量会相对更多②㊂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产业升级过程中,金融分权决定了民企的金融资源可得性㊂中央向地方分权越大,或者地方金融资源积累越多,在满足地方国企融资需求之后,留给民企的金融资源越丰富㊂地方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增加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性,效率更高㊁收益更好的企业自然更受银行青睐,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地方可支配的金融资源更多,民企的融资渠道相对更加丰富㊂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地方银行规模增加有助于增加民企信贷可获得性㊂中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㊁产业结构等都有明显差异,因此地方银行规模的增加能否全国一致地缓解民企融资约束需要仔细斟酌㊂国企在引导地方产业升级过程中对民企的 信贷挤出 效应来自国企①②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 抓大放小 战略使得很多国企尤其是地方持续亏损的中小国企开始退出,将所占金融资源和产业让步给民企㊂中央确实可以直接向市场分权,但是,第一,中央在地方信息方面缺乏优势,所以通过地方政府来进行分配也许能更有效利用地方信息;第二,地方政府往往会通过各种手段干预中央向市场分配的金融资源;第三,尽管从形式上看金融民营化是中央政府的重要决策,但实际上金融民营化多发生在地方,最终还是由地方政府积极争取㊁组织实施和创新试验的㊂跨过产业跃升资本门槛时或与民企在同一产业无效率竞争时占用的本该分配给民企在金融资本, 信贷挤入 效应则来自国企跃升产业时承担了沉没投资成本,进而民企可以更快完成产业升级,提升经营效率㊁增加收入,从而提高自身融资能力㊂显然,两种效应谁占主导就决定了民企融资的难易程度,而这与地方产业升级速度显著相关㊂地方产业升级速度过快和过慢均会加剧地方民企融资约束[3],但两者存在本质区别㊂在产业升级过快地区,国企至少发挥了信贷挤入效应;相反,在产业升级过慢地区,国企更多地在相近产业与民企无效率竞争,纯粹低效挤占金融资源㊂如果地方产业水平较高,民企占比大,国企主要承担推动产业升级任务,地方银行发展而带来的金融资源将更可能分配给民企以提升经济效率,从而缓解民企融资约束㊂如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2:地方银行对民企信贷可获得性的提升效应在产业升级较快的地区更为显著㊂进一步分析,地方银行增加(相当于金融分权Ⅰ)之后,民企的信贷资源可获得性是否增加,核心还在于地方政府如何对金融资源进行分配㊂因此,有理由推断,地方金融的规模增加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更关键的应该是地方金融机构的控制权结构(金融分权Ⅱ)㊂如果地方银行依然是地方政府控制,则金融资源容易过度地分配给地方国企,而民企融资约束的程度依然会很高㊂如果地方银行控制权逐步从地方政府向民资倾斜,则民企信贷环境更为公平①,民企信贷或许会显著增加㊂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3:地方政府在银行控制权中的退出对缓解民企融资约束比地方银行规模的增加更关键㊂(二)实证模型设定首先,为了检验假设1和假设2,即验证地方银行的建立作为中央向地方分权(分权Ⅰ)的重要途径,是否有助于增加民企的信贷可获得性,本文建立如下实证模型:C r e i j t=α1+α2L B j t+α3L B j tˑS Z i j t+F C i j tα4+L C j tα5+μi+λt+εi j t(1)其中,C r e i j t指t年j地区(省级)民企i的信贷比率,L B j t是t年j地区的地方性银行占比,具体包括股份制银行(J S B)㊁城商行(C C B)㊁农村金融机构(V C B)㊂现有大量研究均表明,企业融资约束与企业规模具有显著关系,企业规模小,抵押品㊁财务信息等方面均不完善,融资约束较为严重,而本文的主要解释变量是地区宏观变量,因此本文在模型中加入地方银行占比与企业规模的交叉项(L BˑS Z)以控制企业规模的影响㊂另外,模型中还控制了企业层面和地区层面相关重要变量㊂F C为企业层面控制变量集,具体而言:通过企业净资产收益率(R O E)控制企业效益,通过企业资产增长率(A G r)控制企业成长性,通过企业有形资产占比(P A s)控制企业抵押品多少,用现金持有比率(C H)控制企业内部融资可得性,用企业利息率(L R)控制企业外部融资成本㊂L C为地区层面控制变量集,具体而言:通过国企资本密集度(K L S)控制地区产业水平,通过国有工业企业资产占比(S O E)控制国有经济比例,通过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出之比(I N D)控制产业结构,通过地区不良贷款率(N P L)控制金融风险状况,通过市场化指数(M K T)控制市场化发展程度㊂μi㊁λt㊁εi j t分别表示个体固定效应㊁时间固定效应和随机扰动项㊂当然,为进行稳健性检验,参考H a d l o c k等[18]的研究构建了度量企业融资约束的S A指数,用S A指数替换企业的信贷比率进行稳健性检验㊂为了检验假设3,即在切实缓解民企融资约束方面,到底是地方银行规模占比更重要还是银行业控制权结构更重要,本文参考A l m e i d a等[19]的现金 现金流敏感性模型(下称 A C W模型 ),构建式(2) (3)来分析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情况㊂A C W模型的基本思想是:面临融资约束的公司,在未来投资机会面前较难及时融到足够外部资金,因而企业会从当期经营现金流中抽取较多现金,以备将来之需,从而会表现出显著的现金 现金流敏感性,即现金净流量d C F的系数显著为正㊂本文首先在A C W模型中加入现金净流量与企业所在地区地方性银行占比的交叉项(d C FˑL B)以检验地方银行发展对民企融资约束的影响,即式(2)㊂进一步在回归中加入反映地方银行体系分权程度的银行分权指数(B F d)的交叉项,即式(3),检验地方银行发展对民企融资约束的作用是否受到银行控制权结构的影响㊂①之所以说更为公平而不是更有优势,原因在于,无论是对国有银行还是民营银行而言,国企规模更大㊁抵押更多和地方政府隐性担保等优势依然存在,民企贷款风险更高㊁规模小㊁财务信息缺乏等劣势也依然存在㊂只是相对而言,在民资控制的银行中 所有制歧视 会相对缓解,民企的融资市场更为公平,只要双方就利率达成一致(可以高于国企贷款利率),民企即可获得贷款㊂d C H i j t=α0+α1d C F i j t+α2T Q i j t+α3S Z i j t+α4d N C i j t+α5d S D i j t+α6E X P i j t+α7d C F i j tˑL B j t+μi+λt+εi j t(2) d C H i j t=α0+α1d C F i j t+α2T Q i j t+α3S Z i j t+α4d N C i j t+α5d S D i j t+α6E X P i j t+α7d C F i j tˑL B j t+α8d C F i j tˑL B j tˑB F d j t+μi+λt+εi j t(3)其中,d C H表示公司现金持有变动,d C F是现金净流量,T Q是用T o b i n Q值表示的公司成长性或投资机会,S Z是公司规模,d N C是非现金净运营资本变动,d S D是短期债务变动,E X P是资本支出㊂地方银行分权指数(B F d)含义与洪正等[1]构建的金融分权指标一致㊂因为地方性银行中中央控制的极少,所以这里B F d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向市场分权,与金融分权Ⅱ对应㊂当然,中央直接向市场分权也是中国金融分权的重要途径,即中央将一部分金融资源控制权直接向市场配置,减少地方政府在其中的干预,这必然对民企融资产生直接影响㊂四㊁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一)样本与数据1.企业样本数据企业样本为中小板上市的民营企业㊂对样本公司作如下剔除:S T㊁S T*和P T的公司,总负债率大于100%的公司,金融类公司和外资公司,资产增长率大于2的公司,观察期间连续经营少于5年的公司,其他重要数据缺失的公司㊂最后共得到635家样本公司,样本为2007 2018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㊂地方银行包括股份制银行㊁城商行和农商行,银行个体数据来源于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 N R D S),银行各地区分支机构汇总数据来源于W i n d数据库㊂2.地区数据地区(省级)数据主要包括两个,一是反映产业水平的资本密集度,二是金融分权㊂资本密集度计算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省历年统计年鉴和国泰安数据库,省级地方银行分权指标通过整理银行股权结构构建㊂资本密集度用资本存量除以劳动力表示:K L h j t=K h j t/L h j t,其中,K h j t表示j省t年h性质(国有或民营)企业的资本存量;L h j t指劳动力,用就业人员年平均数表示㊂本文以1985年作为基期采用永续盘存法估算各省资本存量:K h j t=1-δj t K h j,t-1+I h j t K h j t,其中,I h j t表示j省t年h性质(国有或民营)企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δ是折旧率㊂基期资本存量根据下式计算得到:K h j,1985=I h j,1985/(δj,1985+ g h j,1985-1995),其中I h j,1985㊁δj,1985和g h j,1985-1995分别表示1985年各省份实际资本形成总额㊁折旧率和1985 1995年固定资产形成总额的几何平均增长率㊂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参考单豪杰[20]的做法采用几何效率递减的余额折旧法计算㊂分别计算建筑安装工程㊁设备工具器具购置㊁其他三类固定资产折旧率,然后用三类固定资产占比作为权重加权得到折旧率(折旧率不区分国企和民企)㊂折旧年限分别采用38㊁16和25年,残值率取4%㊂参考洪正等[1]构建金融分权指标的方法,银行分权指标通过手工统计全国近140家股份制银行㊁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股权结构数据来构建㊂首先,将披露的股东按照控制权进行最终追溯,直到最终股东为政府部门或个人,再将最终股东细为中央政府(如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㊁地方政府(如省级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市场(包括除注册地外的其他地方政府㊁个人㊁海外法人)三大类(详细过程省略,备索)㊂然后,以资产作为统计标的,以不同性质股东控股比例对银行资产进行划分,在同一地区通过对比三类不同属性控制主体控制的金融资源大小,直接反映地方银行分权㊂具体计算过程:(1)计算在t年j地区中h性质股东控制总银行资产K h j t=ði s h h i j tˑK i j t㊂其中,K i j t表示t年j地区第i个银行的总资产,s h h i j t表示h性质股东控制的资产比例,h=1㊁2㊁3,分别表示中央政府㊁地方政府㊁市场三类性质的控制主体,j=1, ,31,表示中国31个省份(不包含中国香港㊁澳门和台湾)㊂(2)计算t年j地区银行分权指数B F d j t=K3j t/K2j t+K3j t,表示地方政府向市场分权,值越大分权程度越高㊂表2主要变量不分年度描述性统计结果变量类型变量符号观测值数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定义公司层面地区层面C r e38650.1220.12300.482企业的信贷比率S A4122-3.5550.226-4.180-2.912S A指数d C F37190.0590.083-0.2590.348现金净流量d C H37190.0050.138-0.3191.200现金持有变动C H37190.2290.1860.0211.485现金持有比例T Q39612.2111.2570.9979.022公司总市值/总资产d N C37190.1270.201-0.3820.812非现金净运营资本变动d S D37190.2880.539-0.5044.231短期债务变动E X P36780.0790.074-0.0080.469资本支出/总资产R O E40170.0800.063-0.1510.305净资产收益率A G r37190.1640.203-0.2121.235资产增长率P A s41220.9370.0660.5561.000有形资产比例L R30070.0880.1580.0032.025利息率S Z40173.0850.8180.9875.438总资产自然对数J S B3770.1400.0850.0050.532股份制银行资产占比C C B3830.1160.0570.0090.404城商行资产占比V C B3860.1460.0530.0050.256农村金融机构资产占比B F d2640.4930.2340.0921.000银行分权指数K L S31015.4168.6814.42850.078国企资本密集度S O E4030.5120.1760.1400.836国企资产占比I N D3101.0100.5580.4974.165第三与第二产业产出之比M K T3416.0072.018010.000市场化指数N P L3102.3723.2550.23024.600不良贷款率F I S3100.5460.2090.0460.989财政分权注:1.此处定义民营公司为国有股东持股比例为0的公司㊂2.企业的信贷比率=(长期借款+短期借款)/总资产;利息率=利息支出/借款总额;地方银行占比均指地方银行分支机构资产占该地区全部银行资产比值;财政分权=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市场化指数为‘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8)“的综合指数;S A指数采用H a d l o c k等[18]文中的系数计算,本文中S A指数为负且数值越大融资约束越大㊂3.对主要变量进行了2%的W i n s o r缩尾处理㊂(二)基本回归结果基本回归中采用双向固定效应,结果如表3所示㊂第(1)~(3)列中,地方银行占比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地方银行的增长和发展确实有助于所在地区民企的信贷比率增加,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㊂但这一促进作用会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而减弱(企业规模与地方银行占比交叉项系数显著为负),因为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企业抵押品价值会更大㊁财务信息更为完善等,此时企业所有权性质对其融资的限制作用减弱,这与现有文献结论一致㊂本文将被解释变量更换为S A指数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保持不变㊂随着地方性银行规模的增加,民企融资约束得到一定缓解,即地方银行占比系数显著为负㊂因此,假设1基本得到验证㊂从不同类型地方银行来看,城商行和农商行的效应要明显大于股份制银行,后文将对其中细微但重要的差异展开详述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