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油流变学》(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902.00 KB
- 文档页数:7
第三章 原油的流变性第一节 原油的组成一、概述石油是一种多组分的复杂混合物。
组成石油的主要元素有碳、氢、氮、氧、硫及一些微量金属元素。
其中碳、氢的含量高达96%—99%,氮、氧、硫三元素的总量约为1%—4%。
微量元素有铁、镍、铜、钒、砷、磷等。
从油田开采得到而未经炼制加工的天然石油一般称原油。
上述元素都以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其中。
现已确认,组成原油的有机化合物可划分为由碳、氢构成的烃类化合物和含有硫、氮、氧等元素的非烃化合物两大类。
原油中的烃类化合物主要是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还有少量烯烃。
烷烃是原油的主要组分,其分子通式为,碳键属直键结构的称正构烷烃,带侧键或支键的称异构烷烃。
烷烃的物性与n 值有关。
在常温常压下,C 22+n n H C 1~C 4(即CH 4~C 4H 10)的烷烃呈气态,C 5~C 16的烷烃呈液态,C 17以上的烷烃呈固态。
n 值增加,熔点、沸点等物性也随之升高。
在常温常压下,烷烃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而稳定性好,在储存过程中不易氧化变质。
烷烃是非极性化合物,几乎不溶于水,但易溶于有机溶剂。
环烷烃是饱和的环状化合物,即碳原子以单键相互连成环状,其它价键为氢原子所饱和的化合物。
原油中环烷烃的含量仅次于正构烷烃,但比异构烷烃多,分子通式为H n C 2n 最简单的环烷烃是环丙炕烃C 3H 6。
环烷烃的碳原子数愈少愈不稳定。
它的密度、熔点、沸点比相同碳原子的烷烃的高,但密度仍小于1g/cm 3。
在常温常压下,n<5的环烷烃呈气态、(即环戊烷烃C 5H 10等呈气态),C 6~C 26的环烷烃呈液态,分子量更大的环烷烃呈固态。
芳香烃是苯环结构上带有不同烃基侧键的烃类化合物,在常温常压下,它呈液态或固态,它的密度比相同碳数的其它烃类大。
烯烃是碳原子之间具有双键的不饱和烃。
在常温常压下,碳原子数小于6的(即C 6)烯烃是气体,C 6以上的烯烃是液体,碳原子数更大的是固体。
尤其是在残渣油中原油中除上述烃类化合物外,还含有非烃类化合物。
第一章习题1. 简述流变学的定义流变学是研究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流动与形变规律的科学。
材料包括固体和流体,外力为动力,流动与形变称为动力的响应。
2. 何为本构方程?流变方程或本构方程:在不同物理条件下(如温度、压力、湿度、辐射、电磁场等),以应力、应变和时间的物理变量来定量描述材料的状态的方程3. 流变学有哪几类分类原则?按各分类原则共有哪几个流变学分支?(1)根据研究方法分类①实验流变学——通过现代实验技术来揭示材料的流变规律●建立材料的经验或半经验流变模型,解决工程中的流变学问题●揭示材料在各种条件下流变性的物理本质●研究测量原理和测试技术,用以研制或改进测试仪器和测试手段②理论流变学——应用数学、力学、物理等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材料质的流变现象。
建立能够充分描述材料内部结构与材料力学特性之间关系的流变模型,揭示材料流动与形变的本质与规律性。
(2)根据研究尺度①宏观流变学——用连续介质力学方法来研究材料的流变性(连续介质流变学、唯象流变学)②结构流变学——从分子、微观出发,研究材料流变性与材料结构(包括化学结构、物理结构和形态结构)的关系。
结构流变学还常被称为分子流变学或微观流变学。
(3)根据工程应用分类聚合物流变学——研究对象为聚合物材料(聚合物固体、熔体和溶液)生物流变学——研究对象为生物流体(如血液、粘液、关节液等)和生物物质(如肌肉、心脏、膀胱、其它软组织、软骨等)地质流变学——研究对象为岩石、地层等石油工程流变学——研究对象为原油、天然气、钻井液、完井液、压裂液、驱油剂、调剖剂冶金流变学,土壤流变学等4. 试分析内摩擦力(切应力)产生的机理及其对流体宏观流动的影响。
(1)产生的机理:①以不同速度运动的两层间分子热运动引起的动量交换②两层相邻的流体分子之间的附着力(2)对流体的影响:①对较高速的层流动是阻力;阻滞高速层的流体。
②对低速分子为动力;使速度较低的流体层加速。
5. 牛顿本构方程所描述的流体流变性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流体在做平行直线运动时,相邻流体层之间的切应力与该处的剪切速率成线性关系。
第一章1.流变学(Rheology)是研究物质变形与流动的科学。
实际物质在外力作用下怎样变形与流动,这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性质,可以称其为物质的流变性(即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变形与流动的性质)。
流变学就是研究物质流变性的科学。
2.流变学研究的是纯弹性固体和牛顿流体状态之间所有物质的变形与流动问题。
3.流变学更注重不同物质的力学性质与其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4.流变学中物质所受到的力用应力或应力张量表示5.流变学中用应变或应变速率表示物质的运动状态即变形或流动。
6.流体质点就是流体中宏观尺寸非常小而微观尺寸又足够大的任意一个物理实体。
7.物质状态的变化称为变形,而物质连续无限地变形就是流动。
8.流变学中有三种基本变形:简单拉伸、简单剪切和体积压缩与膨胀9.反映材料宏观性质的数字模型称为本构方程,亦称为流变状态方程和流变方程10.对一些简单的流变性制的描述也可以用曲线形式表示,如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关系曲线,粘度随剪切速率变化曲线等,并称之为流变曲线。
第二章1.散体系是指将物质(固态、液态或气态)分裂成或大或小的粒子,并将其分布在某种介质(固态、液态或气态)之中所形成的体系。
2.分散体系可以是均匀的也可以是非均匀的系统。
均匀分散体系是由一相所组成的单相体系,而非均匀分散体系是指由两相或两相以上所组成的多相体系。
3.非均匀分散体系必须具备2个条件:①在体系内各单位空间所含物质的性质不同;②存在着分界的物理界面。
4. 对非均匀分散体系,被分散的一相称为分散相或内相,把分散相分散于其中的一相称为分散介质,亦称外相或连续相。
5.尽管非牛顿流体在微观上往往是非均匀的多相分散体系,或非均匀的多相混合流体,但在用连续介质理论或宏观方法研究其流变性问题时,一般可以忽略这种微观的非均匀性,而认为体系为一种均匀或假均匀分散体系。
6.对非牛顿流体,没有恒定的粘度概念,不同的剪切速率下有不同的表观粘度,这是非牛顿流体的一大特点。
7、一受力就有流动,但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不成比例,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剪切应力的增加速率越来越大,即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流体的表观粘度增大,这种特性被称为剪切增稠性(shear thickening)。
第一章1:流体流动时流层间存在速度差和运动的传递是由于流体具有粘性2:粘性:相邻流层存在速度差时,快速流层力图加快慢速流层,慢速流层力图减慢快速流层,这种相互作用随层间速度差的增加而加剧的特性。
3:内摩擦力/粘性力:流层间的这种力图减小速度差的作用力称为内摩擦力或粘性力4:牛顿粘性定律:粘度和内摩擦力的关系。
F=μA(dν) / dy 符合牛顿内定律的流体称为牛顿流体,反之称为非牛顿流体,牛顿流体的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之间呈比例关系,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比值为常数,即动力粘度,非牛顿流体的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之间无正比关系,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比值不是常数。
5:动力粘度:稳态层流流动中的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比值,动力年度是流体对形变的抵抗随形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加的性质。
(公式P3)6:运动粘度:是动力粘度与同温度下的流体密度的比值,又称比密年度。
运动粘度对比动力粘度:运动粘度方便,1许多条件粘度与运动年度之间比较容易建立经验换算公式,2利用重力型玻璃毛细管粘度计可以很方便地测得运动粘度。
3但不能用运动粘度衡量流动阻力的大小7:粘度与温度,压力的关系:粘度与温度不成线性关系,它与温度范围有关,温度越低,粘温关系越密切,即随温度降低,粘度随温度的变化越大。
低压下的气体与液体的粘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完全相反,气体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为气体的粘性是由动量传递导致的,温度升高时,分子热运动加剧,动量增大,流层间的内摩擦加剧,所以粘度增大。
液体的粘性来自分子间引力,随温度的升高,分子间的距离加大,分子间引力减小,内摩擦减弱,所以粘度减小。
液体和气体的粘度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因为气体的压缩性很强,所以压力的变化对气体粘度的影响更大。
8:流变学:是一门研究材料或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变形与流动的科学,流变学研究对象是纯弹性固体和牛顿流体状态之间所有物质的变形和流动问题。
流变学中物质所受到的力用应力或应力张量表示。
流变学中用应变或应变速率表示物质的运动状态即变形或流动。
1含蜡原油的加剂输送原理及其工艺:原理:就是在一定的加热温度等条件下,向含蜡原油中添加微量的高分子降凝剂,这种降凝剂能够在原油降温,蜡晶析出的过程中改善蜡的结晶习性,蜡晶的结构形态以及蜡晶之间的作用性质,从而在宏观上降低原油的凝点,低温下的粘度以及屈服值等,即改善含蜡原油的低温流变性。
工艺:①加剂常温输送工艺:前提是加剂处理后原油的凝点能够降低到输油管道埋深处的低温以下,这样,原油的加剂,加热冷去处理等均在管道首站完成,当原油温度冷却到地温时,直接泵送至管道内,进行常温输送。
②加剂加热输送工艺:由于原油添加降凝剂后,其凝点仍然高于管线周围地温,或低温下原油的粘度可能仍较高,而必须配合一定的加热来进行输送的工艺。
2.热处理输送工艺:可分为两类:1:完备热处理输送工艺:是按照原油的最优热处理温度,最优冷却速度及冷却方式,在首战热处理场对原油进行集中处理,然后使其进入管道,并在低温条件下等温输送。
这样原油的加热,冷却和析蜡结晶过程均在处理厂完成,从而使最佳热处理条件得到人为地控制利用,以求获得最好的热处理效果。
2:简易热处理输送工艺:是指原油在首站加热至原油的最优热处理温度后,经过冷热油换热,使热油降温至一定温度后,直输干线,经受管输条件下的冷却速度和剪切速率的作用。
3.原油流变性测定中预处理的目的及取样时的注意事项:A目的:使油样具有相同的组成和相同的初始状态,保证室内实验数据具有重现性和可比性。
B.注意事项:首先需要在油田或管道,选择合适的取样点,采取正确的方法,取得代表性的油样。
所取油样应密封桶装,然后运到实验室。
从桶内取油样前,必须充分搅拌桶内原油,可先将原油装到一个较大的容器内,在搅拌均匀,然后分装到较小的磨口瓶内密封保存,可作为组成相同的基础油样。
4.稠油乳化降粘输送的原理和工艺:原理:稠油乳化降粘就是在稠油或油水分散体系中加入适当的水及O/W型乳化剂,在适当的温度及机械剪切混合作用下,将原油分散于水中,形成O/W型乳状液,使原油在管道内流动时,由原油与与管壁的摩擦以及原油间的内摩擦转变为水与管壁的摩擦,从而大大降低油水分散体系的流动阻力,大大节约原油输送的动力消耗。
2、钻井液流变学基础2.1 非牛顿流体流变性、流变方程及钻井液性能 2.1.1非牛顿流体的流变性1.流变性:流体流动变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剪切应力: 沿受力面平行作用的力(抵抗流动的力);● 剪切速率: 单位长度上速度的变化量)(dydu,亦称速度梯度;● 流变曲线: 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关系曲线,根据流变曲线可以将流体分为: 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 流变方程或本构方程: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间的关系方程。
2.流变学:研究各种流体流动中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关系的学科称为流变学。
我国化学学会和中国力学学会专门设有“流变学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流变学学术年会。
90年的第三届会议在上海召开。
按当时的划分,属于流变学范畴的有“非牛顿流体力学”、“粘弹性理论和本构方程”、“固体流变学”、“生物流变学”、“流变测量学”、“工业流变学”、“食品流变学”、“多相体系流变学”、“高分子工及流变性质”等。
流变学的研究从85年召开第一届年会开始走上发展,通过十年多的时间我国已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我们学校涉及流变学领域的专业很多,主要有储运专业、钻井专业、采油专业、机械专业、化工专业和应化专业等等,有相当一部分人研究这一课题的有关内容。
3.弹性体和粘性体:受力后产生弹性变形并服从虎克定律的物体(固体)为弹性体。
受力后产生剪切变形,变形程度随粘性大小而不同的物体(流体)为粘性体,粘性体分为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
既具有弹性又具有粘性的物体称为粘弹性体。
相应的学科有: 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和粘性流体力学、流变学等等。
4.分散体系的分类:悬浊液: d=0.2-01毫米;胶状液(胶体): d=0.1-1.0微米; 分子溶液: 分子级。
5.影响非牛顿流体流变性的因素:结构性(颗粒间形成网状结构)及分散相的性质、电荷的电位、分散相同离子浓度的大小、配制时间长短、温度变化历史、搅拌历史等。
6.非牛顿流体的类型:1) 流变性与时间无关的非牛顿流体:● 塑性类型: 大部分泥浆、油漆、稀润滑脂等,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屈服应力或屈服值),剪切速率↑,视η↓(剪切稀释性)。
第一章1.流变学(Rheology)是研究物质变形与流动的科学。
实际物质在外力作用下怎样变形与流动,这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性质,可以称其为物质的流变性(即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变形与流动的性质)。
流变学就是研究物质流变性的科学。
2.流变学研究的是纯弹性固体和牛顿流体状态之间所有物质的变形与流动问题。
3.流变学更注重不同物质的力学性质与其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4.流变学中物质所受到的力用应力或应力张量表示5.流变学中用应变或应变速率表示物质的运动状态即变形或流动。
6.流体质点就是流体中宏观尺寸非常小而微观尺寸又足够大的任意一个物理实体。
7.物质状态的变化称为变形,而物质连续无限地变形就是流动。
8.流变学中有三种基本变形:简单拉伸、简单剪切和体积压缩与膨胀9.反映材料宏观性质的数字模型称为本构方程,亦称为流变状态方程和流变方程10.对一些简单的流变性制的描述也可以用曲线形式表示,如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关系曲线,粘度随剪切速率变化曲线等,并称之为流变曲线。
第二章1.散体系是指将物质(固态、液态或气态)分裂成或大或小的粒子,并将其分布在某种介质(固态、液态或气态)之中所形成的体系。
2.分散体系可以是均匀的也可以是非均匀的系统。
均匀分散体系是由一相所组成的单相体系,而非均匀分散体系是指由两相或两相以上所组成的多相体系。
3.非均匀分散体系必须具备2个条件:①在体系内各单位空间所含物质的性质不同;②存在着分界的物理界面。
4. 对非均匀分散体系,被分散的一相称为分散相或内相,把分散相分散于其中的一相称为分散介质,亦称外相或连续相。
5.尽管非牛顿流体在微观上往往是非均匀的多相分散体系,或非均匀的多相混合流体,但在用连续介质理论或宏观方法研究其流变性问题时,一般可以忽略这种微观的非均匀性,而认为体系为一种均匀或假均匀分散体系。
6.对非牛顿流体,没有恒定的粘度概念,不同的剪切速率下有不同的表观粘度,这是非牛顿流体的一大特点。
7、一受力就有流动,但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不成比例,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剪切应力的增加速率越来越大,即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流体的表观粘度增大,这种特性被称为剪切增稠性(shear thickening)。
因此,膨肿性流体具有剪切增稠性。
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表观粘度是减小的因此,常说假塑性流体具有剪切稀释性。
是使体系产生流动所需要的最小剪切应力,即使流体产生大于0的剪切速率所需的最8、τB小剪切应力,称之为屈服值。
屈服值的大小是体系所形成的空间网络结构的性质所决定的。
塑性流体:凡是具有屈服值的流体塑性流动:外力克服其屈服值而产生的流动。
9、在恒定的剪切应力或剪切速率作用下,表观粘度随时间连续下降,并在剪切应力或剪切速率消除后,表观粘度随之恢复的现象,称为触变性。
10、反触变性流体即在恒定的剪切应力或剪切速率作用下,流体表观粘度随时间而增加二、触变性特征:(1)在静止条件下,流体结构发展增强;(2)在剪切作用下,这种结构能够被破坏;(3)结构的破坏和恢复是等温可逆的,但结构恢复往往要比构的破坏所需的时间长得多;(4)在恒剪切速率作用下,流体流变性有如下表现:b)如果流体以前经受较高的剪切速率剪切,那么,剪切应力将随时间而增加(6) 在剪切速率连续增加而后又连续减小的循环程序下,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变化曲线将是顺时针方向的滞回曲线。
如果剪切变形最终不能恢复至零,则说物质产生了流动。
即使在微小的应力作用下,如果物质产生了流动,则说这种物质为流体(流变学中一般不考虑气体),否则,物质为固体。
如果物质没有变形的恢复发生,则称物质为非弹性的。
对一种流体来说,如果其变形能部分地恢复,则称其为弹性液体。
考虑到时间因素,若固体的变形与恢复是瞬时发生的,则这种物质具有理想弹性;否则,固体的变形与恢复比较慢,即有一个时间过程,则这种固体称为弹粘性固体。
弹性液体,也称为粘弹性流体,其变形和恢复也需一个时间过程。
粘弹性流体是一类既有粘性又有弹性的液体,其受外力作用时,由于弹性而要产生一定的变形(有一定的时间过程),外力消除后,这种变形要完全恢复(有一定时间过程);又由于粘性,其在外力作用下要产生一定的流动,其对应的变形是不可恢复的。
一、元件模型1.弹性元件用弹簧表示弹性元件。
粘性元件用粘壶表示。
2.按照分散相颗粒的大小,可以把液体类的分散体系分为如下几类:①高粒度悬浮液,粒子直径大于10μm;②悬浮液,粒子直径为10~0.1μm;③溶胶,粒子直径为100~1nm;④真溶液,分子状态分散。
二、作用在分散相颗粒上的力(1)胶体源力静电力:是极性分子的偶极子之间的引力;诱导力:是极性分子的偶极子与其它分子的诱导偶极子之间的引力;色散力:是分子的诱导偶极子之间的引力。
(2) 静电排斥力(3)大分子空间斥力很显然,悬浮体系的宏观流变性质强烈依赖于因上述力所形成的微观结构第三章1.流动运动的描述有3个主要方向:流动方向、速度梯度方向、中性方向。
2.按形变历史,流动分为:稳定流动、瞬态流动、动态流动3.稳态简单剪切流动的特点:1)在稳态简单剪切流动中,液层刚性的平移,其中任意2个液层微元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2)每个微元在流动中保持体积不变,任意2个相邻剪切面之间的距离为常数;3)对稳态剪切流动,剪切线实际上是液态微元运动的轨迹。
4.流变测量的任务包括理论研究和实验技术2个方面。
5.端部效应:由于测量管段进出口流线的收缩与扩张造成额外压力损失的现象称为端部效应(管式流变仪)第四章1、蜡在原油中的状态与温度、原油的成分、溶解气的含量、压力等条件有关2、晶体数目与尺寸有如下关系:在给定条件下形成结晶中心越多,形成的晶体也越多,但晶体的尺寸越小。
在结晶过程中,溶解的石蜡浓度下降既可以是由于形成了新的晶核,也可以是既有晶体的长大。
3、蜡晶结构的规则性不仅与蜡的化学性质有关,而且还与烃链的长度以及是否有其它物质的杂质存在等有关。
4、胶质沥青质对蜡晶的生成与增长有如下影响:①抑制石蜡晶核的生成;②首先自身结晶形成晶核;③共晶与吸附;④增大内相颗粒与周围分散介质的表面张力。
5、胶质、沥青质对原油流变性的影响有2个显著特点:一是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天然的表面活性物质,在核实的田间下,胶质、沥青质的活泼能够改善原油中蜡晶的结构形态,从而改善原油流变性;二是由于胶质、沥青质在原油中相对来说是大分子,高级性的物质,他们的大量存在会增大原油的粘稠程度。
6、改善高凝油流变性的最有前途的方法是改变石蜡的晶体结构,使结构强度大的大量细碎单晶变为结构强度小得多的少量树枝状或球粒状的粗大晶体,从而使原油的流变性得到改善(降低凝点、屈服值和粘度)7、含蜡原油的流变性类型:牛顿流体类型,假塑性流体,屈服-假塑性流体是原油有由流体特性到非牛顿流体特性的温度转变点,是原油呈现牛顿流体8、反常点:T反特性的最低温度。
9、含蜡原油表现出复杂的非牛顿流体特性,其根本是由含蜡原油的复杂胶体结构特性决定的。
10、原油中蜡晶的形状和尺寸受原油粘度、温度和冷却速度的影响,一般原油粘度越高、温度越低、冷却速度越大,所生成的蜡晶尺寸越小、蜡晶数目越多。
11、含蜡原油的蜡晶絮凝结构一般是一种强絮凝结构。
在较大的蜡晶浓度下,会发展成蜡晶的整个空间网络结构。
温度越低,蜡晶浓度越高,蜡晶絮凝作用越强。
12、悬浮液絮凝系统分为:1.强絮凝系统;2.弱絮凝系统13、一般在反常点附近的非牛顿流体温度下,由于原油的内部结构较弱,其触变性在测量流变仪上显现不出来,因此可以认为原油没有触变性。
随温度的进一步降低,原油开始明显显现出触变性,这一温度称之为原油的显触点。
研究表明,原油的显触点取决于原油的组成、原油所经历的热历史、剪切历史,以及原油添加化学改性剂的条件等。
14、对经历一定历史条件,并在一定的低温静置条件下形成胶凝结构的含蜡原油,在恒定的剪切应力下进行初次剪切,会得到一条典型的剪切应力随时间的衰减曲线,称之为初次裂降曲线15、大量研究表明:含蜡原油的非牛顿流变性还依赖于原油所经历的各种历史,如:热历史、冷却速度大小、剪切历史、老化等,因为这些外部因素能对含蜡原油的内部结构特别是蜡晶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这一特点被称为非牛顿含蜡原油的历史效应。
16、在最优加热温度下,含蜡原油低温流变性得到改善的机理: 一般观点是:具有表面活性的极性胶质、沥青质的存在对蜡晶的析出长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对晶核生成的抑制作用,从而使生成的蜡晶数目少,但体积大;②胶质的非极性部分(相当长的侧链)与石蜡分子结构相似,因而在蜡晶生长过程中与之共晶;③极性部分则吸附在蜡晶表面,从而阻碍新析出的蜡在蜡晶表面按既定方式絮凝长大。
17、当加热温度低于最优热处理温度时,含蜡原油的低温流变性恶化的机理: 在加热温度较低时,相对分子质量小的低熔点石蜡在原油中溶解,而从溶解的蜡晶上脱离出来的胶质、沥青质则会吸附到高熔点的石蜡晶体表面上;当冷却时,已溶解的石蜡重新结晶,但在重新结晶过程中缺少具有活性的胶质、沥青质共晶和吸附作用,这部分蜡晶的结构则不能得到改善,因而造成原油的低温流变性恶化。
另外,即使加热温度升高到使蜡晶完全溶解的温度,但可能还不足以使胶质、沥青质分子的活性充分激发,因此在冷却过程中,胶质、沥青质难以有效改善蜡晶结构,仍会造成原油低温流变性恶化。
18、加热温度对含蜡原油低温流变性的影响与原油中蜡的分子组成、含量,液态油对蜡的溶解能力,以及胶质、沥青质的含量、活性大小等有较大的关系。
19、剪切历史是指含蜡原油在特定流变性表现以前所经受的各种剪切经历。
补充:1.测定屈服值的方法:直接法,间接法(曲线外延法,方程回归法)2.国内外利用热处理原理进行含蜡原油管道输送的所谓热处理输送工艺可分为2类:一、完整热处理输送工艺;二、简易热处理输送工艺3.反常点 abnormal point:原油呈现牛顿流体的最低温度4.本构方程 constitutive equation :同状态方程,流变方程,一种联系应力,应变,时间的方程,有时还包括其他的一些变量,例如温度。
5.库埃特流动 Couette flow 由于流体的几何边界相对运动而产生的剪切流动,有时也称为拖流动6.末端效应 end effect 用毛细管粘度计测定液体粘度要求液体处于完全层流状态。
但实际上在毛细管两端不满足此状态,对测得的粘度会有一定的影响,这一影响叫做末端效应7.流变曲线 flow curve 联系剪切应力和剪切速率的曲线8.凝点 freezing point 在规定实验条件下,试管内油品开始失去流动性的最高温度,它是衡量油品流动性的条件性质保9.胶凝点/失流点get point of crude oil原油由溶胶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而失去流动性个临界温度10.宏观流变学macrorheology将材料作为连续介质处理的流变学,并不明确考虑微观结构,同时称为连续介质流变学和唯象流变学11.麦克斯韦模型Maxwell model虎克固体模型与牛顿流体模型的串联12.微观流变学microrheology考虑材料微观结构的流变学13.泊肃叶流动Poiseuille flow在恒定压力梯度之下牛顿流体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流层14.假塑性流pseudoplastic flow一种非牛顿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