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8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一、数与代数(一)整数的认识1、万以内数的认识能够正确数出 10000 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读写 10000 以内的数。
会比较 10000 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数的组成和数位的名称。
2、近似数结合实际情况,体会近似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境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二)数的运算1、加法和减法掌握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计算路程等。
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
2、乘法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
能运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三)常见的量1、时、分、秒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 1 时=60 分,1 分=60 秒。
能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如经过时间的计算。
2、质量单位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 1 千克=1000 克。
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会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换算和计算。
二、图形与几何(一)图形的认识1、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能辨认出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平行四边形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其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行四边形。
(二)测量1、周长理解周长的概念,能指出封闭图形的周长。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计算图形的周长。
2、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
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会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和简单的测量。
三、综合与实践(一)数学广角——集合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如测量、拼摆等活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数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多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易考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时分秒一、基础知识点钟面特点时针最短、最粗、最慢分针比时针长,比时针细秒针最长、最细、最快1小格1大格1圈时针x1时12时分针1分5分60分秒针1秒5秒60秒2、关系公式:(进率是60)1时=60分=360秒1分=60秒3、认识不同钟表(1)电子表:(2)秒表4、单位之间的换算:(1)熟记公式(2)明确进率是60.(3)时间单位有:时、分、秒5、实际应用题:(1)从XX点到XX点,经过多长时间?(2)从XX点,经过XX分钟后,是几点?二、题型(一)基础知识填空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记住时间单位:时分秒。
注意:不多字不少字2、记住常见的时间事件,进行比较选择单位。
如:眨眼1秒,跳绳100下大约1分,散步1时。
(三)公式的考察1、比大小题:比较时间的长短2、计算题3、列算式时,记住先统一单位,再列算式。
(四)应用题1、题型:求经过时间,或者准确时间点。
2、计算过程:先看时间,再列算式,最后写答。
列算式注意:把8:05改写成8时5分,再写算式。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基础知识点1.加法的计算方法;(1)口算○1口算的文字表述:先算,再算,最后算。
○2口算的图示表述✱✱注意:A.实际口算时,以上过程都是在头脑中进行。
B.出现“先算,再算”的题目,要明白是在问口算中的哪一步,图式填空也是展现口算过程。
∆∆∆∆(2)笔算(竖式)○1列竖式格式要求:□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2数位之间控制距离,不要太紧凑□3+-符号的位置:最高位左边横线上□4横线:尺子画直线,不要太短○2不进位加法竖式个位+个位,十位+十位,直接写得数○3进位加法竖式□1进位:相同数位相加≥10向前一位进1,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知识点:1、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又称公里)。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1米=1000毫米;1分米=10厘米;1分米=100毫米;1厘米=10毫米。
生活当中1个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我们常用的质量(重量)单位有克、千克、吨。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3、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列式计算时要注意:(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算起;(3)哪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哪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
4验算就是算好以后,再通过减法算式用加法算式、加法算式用减法算式再算一遍,检验以前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验算能够有效地检查出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通过验算所得的数据与原数据比较来判断运算是否正确。
5、如果题目中有“估一估”或者有“≈”,那就要估算。
先把他们估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再来计算。
6.由不在同一直线上四条线段依次首尾相接围成的封闭的立体图形叫四边形。
四边形的特点是:有4个角、4条边。
7.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是:对边相等,对角也相等。
8.转绕物体一周的长度就是物体的周长。
四边形的周长=等于四边形四条边相加的和。
长方形的周长=长+长+宽+宽,或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9.余数就是整数除法中被除数未被除尽部分。
例:27除以6,商数为4,余数为3 。
余数的性质:(1)余数小于除数;(2)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10.分数线、分子、分母:分数中间的一条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
读作几分之几。
11、分数大小比较方法:先找相同的数,如果分子相同,分母越小,这个数就越大,如;如果分母相同,分子越大,这个数就越大。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 1分=60秒 60分=1时 60秒=1分半时=30分 30分=半时9、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世纪等。
(1世纪=100年, 1年=12个月......)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认识整千数(记忆: 10个一千是一万)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5、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最全面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知识,我们需要先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归纳总结,总结内容涵盖了此学期数学中所有的重点难点知识点。
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方面对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进行总结:一、数的认识1.自然数、零、正整数、负整数、正负数、数轴2.数的大小、数的比较3.数的分解、数的组合4.数的进位、退位、添零二、加减法1. 加减法的含义及需要注意的事项2. 加减法的定义和性质3. 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三、倍数1. 倍数的概念及性质2. 自然数的倍数、偶数和奇数3. 判定数的倍数四、除法1. 除法的意义和定义2. 余数和商的概念及性质3. 除法的步骤和技巧五、约数1. 约数的概念及性质2. 约数和倍数的关系3. 判定数的约数4.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及性质六、分数1. 分数的概念及性质2. 分数的简化、化归3. 分数的大小比较、加减乘除4. 分数的应用七、乘法1. 乘法的概念及性质2. 乘法的运算规律3. 小数的乘法八、图形1. 数学图形的种类及分类标准2. 常见图形的性质和属性3. 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九、时间1. 时间的表示方式和单位2. 时间的加减法3. 时钟的构造和使用以上就是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所有知识点的详细归纳总结,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需要我们认真的学习和理解。
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掌握,我们才能够充分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自己的未来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除此之外,在学习数学三年级上册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熟练掌握加减乘除运算符号和优先级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时,需要熟悉加减乘除符号和它们的优先级,同时要注意计算的顺序和方向。
特别是在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多步运算时,需要注意计算顺序和优先级,避免出现错误。
2. 加强电子计算机和计算器的使用能力在今天这个数字化时代,电子计算机和计算器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必备工具,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电子计算机和计算器的使用能力,掌握其基本操作和实用技巧,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度。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的认识: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掌握不退位和退位加减法。
2. 几何图形:认识基本的平面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分类。
3. 量的计量:学习长度、面积、体积的计量单位,如米、厘米、千克、克等,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4. 数的组成:通过实物操作和图片,了解数的组成,如10可以由5和5组成,8可以由4和4组成。
5. 分数的认识: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概念,学会读写分数,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比较。
6. 时间与货币:认识时间的基本单位,如时、分、秒,以及货币的基本单位,如元、角、分。
7. 数据处理:学会通过图表来表示和分析数据,如条形图、折线图等。
8. 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上是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的主要内容.。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实用12篇)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1篇(一)面积和面积单位:1、要弄清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2、要认真审题,弄清题目要求后再做。
(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正方形:(A)周长=边长×4——使用长度单位(B)面积=边长×边长——使用面积单位2、长方形:(A)周长=(长+宽)×2——使用长度单位(B)面积=长×宽——使用面积单位(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进率是10;1米=10分米=101厘米=1010毫米2、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进率是101;1平方米=101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1平方厘米,1平方米=10100平方厘;3、“公顷”(测量菜地面积、果园面积)和“平方千米”(测量城市土地面积)是用来测量土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4、质量单位:克(g)、千克(kg,也叫公斤)、吨(t)。
1010克=1千克,1010千克=1吨。
5、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河流等比较长的物体时,一般用千米(km)作单位,又叫公里。
(四)各图形的特点: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基础的,清晰了解所学知识对于孩子来说十分关键,而这就要求对所学的知识要及时做一些归纳与总结,小学数学错题集的归纳和整理,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会有自己的错题集,错题集非常的重要,学习过程当中,自己容易做错的题目完全可以抄写在数学错题集上面。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能够查漏补缺,数学学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知识点一、平均分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
1. 数的认识
- 认识数字0-1000以内的整数。
- 掌握数字的读法和写法。
- 比较数字的大小。
2. 加减法运算
- 认识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 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口算。
- 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计量单位
- 认识长度、重量、容积等计量单位。
- 掌握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 运用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4. 分数
- 认识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 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
- 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运算。
5. 几何图形
- 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 分辨不同几何图形的特点。
- 进行几何图形的分类和组合。
6. 数据统计
- 能够收集和整理简单的数据。
- 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等。
- 读取和分析统计图表。
7. 算式的列竖式
- 掌握加法、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 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
8. 乘法运算
- 认识乘法的概念和符号。
- 掌握乘法口诀表。
- 进行乘法的口算和竖式计算。
9. 除法运算
- 认识除法的概念和符号。
- 掌握除法口算的方法。
- 进行除法的口算和竖式计算。
以上为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的要点,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掌握和复习这些内容,以便提高数学水平。
三年级上册数学重点知识归纳
三年级上册数学的重点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与计算:
一位数的乘、除法。
两位数的乘、除法。
四则混合运算。
分数的初步认识,包括分数的读法、写法、大小比较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 量与计量:
千米(公里)、毫米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吨、克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3. 几何初步知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
4. 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5. 其他知识点:
认识整千数(例如:10个一千是一万)。
读数和写数的方法,包括如何读数和写数,以及数的大小比较规则。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三年级上册数学的主要内容,但具体的教学内容可能会因教材版本和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需要注意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能,如加减乘除的运算顺序、单位换算、图形识别等,这些对于后续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
第一单元:时分秒假设法:假设法就能是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根据假设结合其他条件进行推算,在适当调整,从而得到正确答案的一种方法。
分析法:分析法是由问题出发向已知条件靠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问题并逐个解决,最终使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的思维策略。
综合法:是一种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出要解决的问题正向思维方法。
结合所求的问题,先选择两个已知条件,并通过这两个已知条件解出一个问题,然后将这个解出的问题作为一个新的已知条件,与其他已知条件配合,再解出一个问题……直到解出题目中所要求的未知数。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三单元:测量第五单元:倍的认识比较法:比较法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将不同的已知条件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差别,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消元法:消元法就是指消去或去掉某一个未知数的方法。
当数学问题中未知数多的时候,就要用消元法进行解答。
首先必须设法消去一个或几个未知数,然后逐步求出被消去的未知数。
等值变化法:等值变化法是小学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在加法中,一个加数增加,另一个加数就要减少同一个数,它们的和才能保持不变;而在减法中,被减数和减数要同时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差才能保持不变。
拆数凑整法:拆数凑整法是指在计算加减法时,根据数的特点,灵活地把算式中的数拆分,重新组合,分别凑成整十数、整百数和整千数进行计算。
图示法:图示法是一种具体化的思维策略。
图示法是根据数学问题画出实物图、示意图、线条图、线段图等直观图形来表示图意,以帮助加工信息,正确地审题、分析和检验,从而使数学问题得以顺利地解决的一种方法。
归纳法:归纳法是通过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归纳法可以先举例子,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子加以说明。
推理法:推理法就是在猜测、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第一章、测量一、长度单位基础知识过关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1000米 = 1公里考点一、填合适的单位1、一块玻璃厚50()一只大象高3()粉笔长75()床长约2()回形针长约3()儿童漫画书宽约2()学校操场长90( ) 一根跳绳长2( ) 小华身高130( )一本小学生字典4( )一把小学生尺子长2( ) 一幢楼高12( ) 2、一枚1元的硬币厚度约是()。
[A.2克 B.2毫米 C.2厘米]3、数学课本的宽约是145( )。
①毫米②厘米③分米4、厚度最接近1厘米的物体是( )。
①文具盒②电视机③数学书考点二、比较大小【一定要化成相同单位】1、简单的比较大小在○里填上“>””<”或者“=”4分米○ 40毫米 70毫米○70厘米3千米○2970米 4分米○39厘米2、计算后比较大小1米—3分米○ 7厘米 5米3分米○53米7厘米+23厘米○3米 1米-2分米○8分米1米○2分米30厘米考点三、计算87毫米-37毫米=( )毫米=( )厘米1米-70厘米=( )厘米=( )分米2千米=()米 3米—2分米=()分米7千米—2000米=()千米 36分米—16分米=()米4厘米的5倍长是( )分米考点四、解决问题1、足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宽75米,小东沿着足球场跑了一圈,跑了多少米?2、王华身高140厘米,教室的门高2米,谁高?高多少厘米?3、一层楼高约40分米,五层楼高大约是多少米?4、一根4分米的木条,锯成每段是5厘米的小木条,可以锯成多少段?要锯多少次【总结锯的段数总比锯的次数多一】5.有一根长10厘米的火腿,壮壮吃了6厘米长的一块。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一、时、分、秒。
1. 钟面的认识。
-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 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走1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秒针走1小格是1秒钟,走1大格是5秒钟,走一圈是60秒钟。
2. 时、分、秒的换算。
- 1时 = 60分,1分 = 60秒。
- 例如:3时 = 3×60 = 180分;120秒 = 120÷60 = 2分。
3. 经过时间的计算。
- 可以用数格的方法计算经过时间,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5分钟。
- 也可以用结束时刻 - 开始时刻来计算经过时间。
例如:小明8:30开始写作业,9:10完成,经过时间为9时10分 - 8时30分 = 40分钟。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可以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
例如:35+28,可以先算35 + 20 = 55,再算55+8 = 63。
- 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同样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例如:56 - 38,可以先算56 - 30 = 26,再算26 - 8 = 18。
2.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 加法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例如:380+270,个位0+0 = 0,十位8+7 = 15,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3+2+1 = 6,结果是650。
- 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10,和本位上的数相加后再减。
例如:540 - 360,个位0 - 0 = 0,十位4 - 6不够减,从百位退1当10,14 - 6 = 8,百位4 - 3 = 1,结果是180。
三、测量。
1. 毫米、分米的认识。
- 毫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1厘米 = 10毫米,例如:一枚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 1分=60秒 60分=1时 60秒=1分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认识整千数(记忆: 10个一千是一万)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5、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6、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上10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 1分=60秒 60分=1时 60秒=1分半时=30分30分=半时9、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世纪等。
(1世纪=100年, 1年=12个月......)10、简单经过时间计算:(1)可以用钟面的数格计数法,(2)用算式: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秒针走1小格是()秒,走1大格是()秒,走一圈是()秒,也就是()分钟。
★分针走1小格是()分钟,走1大格是()分钟,走一圈是()分钟,也就是()小时。
1、填一填。
180秒=()分 240分=()小时 2小时=()分2、在○里填上“>”“<”或“=”。
90秒○2分钟 6小时○600分钟 100秒○1分钟 180分钟○3小时3、填写合适的单位。
①一节课是40()。
②运动会上,赵伟用13()跑完50米。
③脉搏跳8下用了6()。
④兰兰做30道口算题用了3()。
4、同学们去博物馆参观,要坐45分钟的车,他们8:30分准时到达,请问他们是什么时候出发的?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认识整千数(记忆: 10个一千是一万)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一.数的认识1.数的读写数字是人类语言中表示数量的符号,阿拉伯数字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
这些数字可以组合成不同的数,表示不同的数量。
我们可以通过数字来进行计算,如加减乘除等。
2.数的比较数的比较可以通过大小关系来进行,可以用<、>、≤、≥来表示。
例如,3<4表示3比4小,4>3表示4比3大。
比较数的大小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数的排序,比较大小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数的加减乘除等运算。
3.数字的逆运算数字的逆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四种运算。
加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整体,减法是指将一个数从另一个数中减去,乘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相乘得到一个积,除法是指将一个数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的数量相等。
4.数字的应用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可以用来表示时间、温度、长度、重量等各种量。
数字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还可以应用于各种科学研究中,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的研究都需要数字的支持。
二. 量的认识1.长度长度是指物体的长或短,可以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长度的单位有厘米(cm)、米(m)、千米(km)等。
2.重量重量是指物体的重或轻,可以用秤等工具进行测量。
重量的单位有克(g)、千克(kg)、吨(t)等。
3.容积容积是指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可以用量杯等工具进行测量。
容积的单位有毫升(ml)、升(L)、立方米(m³)等。
4.温度温度是指物体的热度,可以用温度计等工具进行测量。
温度的单位有摄氏度(℃)、华氏度(℉)等。
5.时间时间是指物体发生变化所需要的时长,可以用时钟、计时器等工具进行测量。
时间的单位有秒(s)、分(min)、时(h)等。
三. 数的运算1.加法加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相加得到一个和。
例如,3+5=8,表示将3和5相加得到8。
2.减法减法是将一个数从另一个数中减去得到差。
例如,7-2=5,表示将7减去2得到5。
3.乘法乘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相乘得到一个积。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一、数与计算1. 认识千以内的数- 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 掌握数的读法和写法。
- 学习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
2. 四则运算- 加法:两位数与一位数、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
- 减法:两位数与一位数、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减法。
- 乘法表的熟练掌握,特别是1-9的乘法。
- 除法的初步认识,了解除法的意义。
3. 应用题- 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时间计算等。
- 学习列式计算,理解等量关系。
二、几何图形1. 平面图形- 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基本图形。
- 理解图形的对称性。
- 学习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2. 空间与立体- 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如立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等。
- 理解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如面、边、角。
三、量与计量1. 长度单位- 掌握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 学习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2. 重量单位- 了解克和千克,掌握基本的重量换算。
- 学习使用天平秤测量物体的重量。
3. 时间与金钱- 学习时钟的读法,理解小时、分钟的概念。
- 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学习简单的货币计算。
四、数据处理1. 统计与概率- 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 制作简单的条形图和表格。
- 初步了解概率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概率实验。
2. 逻辑推理- 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 解决简单的逻辑推理问题。
五、综合应用1. 解决问题-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数学游戏- 参与数学游戏和竞赛,提高学习兴趣。
- 通过游戏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六、学习策略1. 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定期复习、主动提问等。
- 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 自我评价- 学会自我检查作业,发现并纠正错误。
- 定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学习方法和进步空间。
结语:三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阶段,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点总结三上
以下是数学知识点总结三年级上册:
1. 测量单位: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重量单位有克、千克,时间单位有秒、分、时、日等。
2. 100以内的加减法:包括不进位加法、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退位减法等。
3. 乘法口诀:学习1-9的乘法口诀,掌握乘法的基本性质。
4. 角的认识: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使用三角尺判断直角。
5. 观察物体: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简单的立体图形,并画出看到的图形。
6. 四边形:认识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和长方形,了解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7. 位置与方向:学习上下、左右、前后的相对位置,能根据方向标确定物体的位置。
8. 时钟:认识时钟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学习时间的读写方法,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9. 可能性: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
10. 数学思考: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规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这些知识点是三年级的重点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
同时,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单元:时分秒
假设法:假设法就能是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根据假设结合其他条件进行推算,在适当调整,从而得到正确答案的一种方法。
分析法:分析法是由问题出发向已知条件靠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问题并逐个解决,最终使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的思维策略。
综合法:是一种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出要解决的问题正向思维方法。
结合所求的问题,先选择两个已知条件,并通过这两个已知条件解出一个问题,然后将这个解出的问题作为一个新的已知条件,与其他已知条件配合,再解出一个问题......直到解出题目中所要求的未知数。
第三单元:测量
比较法:比较法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将不同的已知条件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差别,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消元法:消元法就是指消去或去掉某一个未知数的方法。
当数学问题中未知数多的时候,就要用消元法进行解答。
首先必须设法消去一个或几个未知数,然后逐步求出被消去的未知数。
等值变化法:等值变化法是小学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在加法中,一个加数增加,另一个加数就要减少同一个数,它们的和才能保持不变;而在减法中,被减数和减数要同时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差才能保持不变。
拆数凑整法:拆数凑整法是指在计算加减法时,根据数的特点,灵活地把算式中的数拆分,重新组合,分别凑成整十数、整百数和整千数进行计算。
图示法:图示法是一种具体化的思维策略。
图示法是根据数学问题画出实物图、示意图、线条图、线段图等直观图形来表示图意,以帮助加工信息,正确地审题、分析和检验,从而使数学问题得以顺利地解决的一种方法。
归纳法:归纳法是通过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归纳法可以先举例子,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子加以说明。
推理法:推理法就是在猜测、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