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的营养知识总结

微生物的营养知识总结

微生物的营养知识总结
微生物的营养知识总结

微生物的营养

微生物的特点:食谱广、胃口大

营养物质:那些能够满足微生物机体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所需的物质

营养:微生物获得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

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而营养是生物维持和延续其生命形式的一种生理过程。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一)化学元素(chemical element):

大量元素(macro element) :碳、氢、氧、氮、磷、硫、钾、镁、钙、铁(其中前六种占细菌细胞干重的97%)。

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 : 锌、锰、钠、氯、钼、硒、钴、铜、钨、镍、硼。

微生物、动物、植物之间存在“营养上的统一性”。

组成微生物细胞的各类化学元素的比例常因微生物种类的不同而异,也随菌龄及培养条件不同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

(二)微生物细胞的化学成分及分析

微生物细胞中的各种元素的存在形式:主要以水、有机物、无机物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的影响因素:微生物种类、菌龄、培养条件。

(三)元素在细胞内存在形式

上述元素主要以水、有机物、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

1、有机物:蛋白质、糖、脂类、核酸、维生素及其降解产物.

2、无机物:①参与有机物组成

②单独存在于细胞质内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

3、水:约占细胞总重70%~90%,以游离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

游离水:干重法可测得;

结合水:不易蒸发、不冻结、也不能渗透,占水总量的17%—28% 。与其他生物细胞相比

?共同成份:?特殊成份:

水肽聚糖

无机盐胞壁酸

蛋白质磷壁酸

糖类D-型氨基酸

脂类二氨基庚二酸

核酸等吡啶二羧酸等

化学成分及其分析

有机成分:化学方法直接抽提然后定性定量

细胞破碎、获得不同的亚显微结构,然后分析

无机成分:灰分测定

湿重、干重、细胞含水量

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碳源(carbon source )

?氮源(nitrogen source )

?无机盐(mineral salts )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

?水(water )

微生物与动植物营养要素的比较

(一)、碳源(Carbon source ):

定义:凡可被用来构成细胞物质或代谢产物中碳素来源的营养物质。

功能:提供合成细胞物质及代谢物的原料;并为整个生理活动提供所需要能源(异养微生物)。

种类: 无机含碳化合物:如和碳酸盐等。

有机含碳化合物:糖与糖的衍生物(多糖:如淀粉、麸皮、米糠等;饴糖;单糖)

脂类

醇类

有机酸、烃类、芳香族化合物以及各种含氮的化合物。

碳源功能

?C素构成细胞及代谢产物的骨架

?C素是大多数微生物代谢所需的能量来源

碳源种类

?无机C源:、碳酸盐,只能被自养微生物利用

?有机C源:各种糖类,其次是有机酸、醇类、脂类和烃类化合物

微生物的碳源谱

(二)氮源(Nitrogen source ):

定义:凡用来构成菌体物质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源。

种类:无机氮:铵盐、硝酸盐、亚硝酸盐、尿素、氨、N 2 2 等;

有机氮:蛋白质及其降解产物(如胨、肽、氨基酸等)、牛肉膏、鱼粉、花生饼粉、黄豆饼粉、玉米浆等

功能:①提供合成细胞中含氮物,如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代谢物等的原料。

②少数细菌可以铵盐、硝酸盐等氮源为能源。

微生物的氮源谱

①许多腐生型细菌、肠道菌、动植物致病菌一般都能利用铵盐或硝酸盐作为氮源。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枯草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都可以利用硫酸铵、硝酸铵作为氮源 ; 放线菌可以利用硝酸钾作为氮源 ; 霉菌可以利用硝酸钠作为氮源等 氮源种类

分子态氮:固氮微生物以分子氮为唯一氮源 无机态氮:硝酸盐、铵盐几乎所有微生物能利用 有机态氮:蛋白质及其降解产物

a 速效氮源:实验室常用牛肉膏、蛋白质、玉米浆、酵母膏做氮源

b 迟效氮源:生产用豆饼、葵花饼、花生饼等。

蛋白氮必须通过水解之后降解成胨、肽、氨基酸等才能被机体利用,这种氮源叫迟效氮源。

无机氮源或以蛋白质降解产物形式存在的有机氮源可以直接被菌体吸收利用,这种氮源叫做速效氮源。

速效氮源,通常有利于机体的生长;迟效氮源,有利于代谢产物的形成。

实验室常用的无机氮源:碳酸铵、硝酸盐、硫酸铵、尿素、蛋白胨、牛肉膏、酵母膏等。生产上常用的氮源:硝酸盐、铵盐、尿素、氨以及蛋白含量较高的鱼粉、蚕蛹粉、黄豆饼粉、花生饼份、玉米浆等。

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能源: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称为能源。

化学能:有机物-化能异养微生物和无机物-化能自养微生物

光能

化能无机自养型微生物的能源都是一些还原态的无机物,例如NH4+、NO2-、S、H2S、H2和Fe2+等。能利用这种能源的微生物都是一些原核生物,包括亚硝酸细菌、硝酸细菌、硫化细菌、硫细菌、氢细菌和铁细菌等。

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具体某一种营养物质可同时兼有几种营养要素的功能,如氨基酸即可以作为某些微生物的碳源和氮源,又是能源。

(三)无机盐(inorganic salt)

定义:为微生物细胞生长提供碳、氮源以外的多种重要元素(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物质,多以无机盐的形式共给。

大量元素:P、S、K、Mg、Ca、Na、Fe(微生物生长所需浓度在10-3 ~10-4 mol/L)微量元素:Cu、Zn、Mn、Mo、Co(微生物生长所需浓度在10-6 ~10-8 mol/L)

一般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有:硫酸盐、磷酸盐、氯化物以及含有钠、钾、镁、铁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

无机盐生理功能

构成微生物细胞的组成成分

调解微生物细胞的渗透压,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

有些无机盐如S、Fe还可做为自养微生物的能源。

构成酶活性基的组成成分,维持E活性。Mg、Ca、K是多种E的激活剂。

无机元素的来源和功能

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微量元素通常没有必要另外加入。

微量元素中许多是重金属元素,过量不能提高机体的代谢活性,反而产生毒害作用,而且单独一种微量元素过量产生的毒害作用更大,因此,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微量元素一定要控制在正常的浓度范围内。

(四)生长因素(growth factor)

定义:它是一类对微生物正常生活所不可缺少而需要量又不大,但微生物自身不能用简

单的碳源或氮源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营养物质。不同微生物需求的生长因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缺乏合成生长因子能力的微生物称为营养缺陷型微生物

主要包括:维生素、氨基酸、碱基

维生素

有的微生物自己不能合成维生素,需要外加,主要是B族维生素、硫胺素、叶酸、泛酸、核黄素等,如生产味精需加生物素(是B族中的一种即VH)。

氨基酸

有些微生物自己不能合成某种AA,必须给予补充,如赖AA发酵所用的黄色短杆菌不能合成环丝AA,为环丝AA缺陷型菌株,在培养基中必须添加含环丝AA的氮源。如豆饼水解液或毛发水解液等。

各种菌合成AA的能力有很大差别,一般G-菌强于G+,大肠杆菌自己能合成全部

AA,沙门氏菌能合成大部分AA ,有的菌合成AA能力极弱,如肠道串珠菌需从外界补充19 种AA。

碱基

嘧啶和嘌呤是核酸和辅E的重要组分,是许多微生物必须的生长因素。

有些微生物不仅不能合成嘧啶和嘌呤,而且不能将补充的嘧啶和嘌呤结合在核苷酸上,还必须供给核苷酸,有的菌需补充卟啉或其衍生物,还有的菌需供给(低碳)脂肪酸等。

最早发现的生长因子是维生素,目前已经发现许多维生素都能起生长因子的作用。维生素大部分是构成酶的辅基或辅酶,需要量很少,但是缺少维生素微生物不能正常生长。有些微生物缺乏或丧失合成某种或某些氨基酸的酶,所以不能合成生长所必需的氨基酸,这类微生物被称为“氨基酸缺陷型”。例如: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常常需要由外源供给多种氨基酸才能生长。

另外有些微生物生长还需要其它特殊的成分,例如某些乳酸杆菌生长需要核苷;某些酵母菌和真菌生长需要肌醇;某些肺炎球菌生长需要胆碱等。

根据微生物对生长因子的需要存在差异,可分为:

1. 野生型( (wild type) ) 又称原养型

不需要生长因子而能在基础培养基上生长的菌株

2. 营养缺陷型( (auxotroph) )

某些菌株发生突变(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后,失去合成某种(或某些)对该菌株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通常是生长因子如氨基酸、维生素)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称为营养缺陷型(auxotroph),相应的野生型菌株称

为原养型(prototroph)。

营养缺陷型菌株经常用来进行微生物遗传学方面的研究。

(五)水(water)

微生物细胞含水约占细胞鲜重的70-90%,水作用是多方面的。

水的功能

水是细胞中生化反应的良好介质;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都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被吸收或排出体(细胞)外。

水的比热高,能有效的吸收代谢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不致使细胞的温度骤然上升。

水能维持细胞的膨压(控制细胞形态)。

水活度的表示方法

微生物可利用的水用水活度来表示(Q w),Q w是指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溶液中水的蒸气压和纯水的蒸气压的比即a n=P 溶液/P纯水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水活度通常在0.63-0.99之间,细菌水活度较高为0.8,酵母菌次之,耐旱的微生物水活度为0.6,水

中溶质越高水活度越低。

◆微生物对水的需要程度(水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常用环境(或基质)中的水活度值(water activity,αw)表示。所谓αw就是水的有效浓度。

◆定义:水活度为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溶液的蒸汽压(材料上部蒸气相中水浓度)与纯水的蒸汽压(即纯水上部蒸气相中水浓度)之比,即:αw =P/Po

P表示溶液的蒸汽压

Po表示纯水的蒸汽压

◆在αw为0.60~0.99的环境条件均有微生物生长,但对某种微生物而言,它对αw的要求

是一定的,微生物对水的需求有相当的变化程度。即微生物不同,其生长的最适αw亦不同。

几类微生物生长最适αw

微生物αw

一般细菌0.91

酵母菌0.88

霉菌0.80

噬盐细菌0.70

噬盐真菌0.65

嗜高渗酵母0.60

◆为了表示微生物生长与水的关系,有时也常用相对湿度(RH) 的概念(αw×100= RH);通常也用测定蒸气相中相对湿度的方法得知溶液或物质的水活度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光能自养型:以光为能源,不依赖任何有机物即可正常生长

光能异养型:以光为能源,但生长需要一定的有机营养

化能自养型:以无机物的氧化获得能量,生长不依赖有机营物

化能异养型:以有机物的氧化获得能量,生长依赖于有机营养

微生物营养类型(Ⅰ)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Ⅱ)

1、光能无机自养型(光能自养型)

能以CO 2 为主要唯一或主要碳源;

进行光合作用获取生长所需要的能量;

以无机物如H2、H2S、S等作为供氢体或电子供体,使CO2还原为细胞物质;

例如,藻类及蓝细菌等和植物一样,以水为电子供体(供氢体),进行产氧型的光合作用,合成细胞物质。而红硫细菌,以H2S为电子供体,产生细胞物质,并伴随硫元素的产生。

2、光能有机异养型(光能异养型)

不能以CO 2 为主要或唯一的碳源;

以有机物作为供氢体,利用光能将CO 2 还原为细胞物质;

在生长时大多数需要外源的生长因子;

例如,红螺菌属中的一些细菌能利用异丙醇作为供氢体,将CO2还原成细胞物质,同时积累丙酮。

光能无机自养型和光能有机异养型微生物可利用光能生长,在地球早期生态环境的演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3、化能有机异养型(化能自养型)

生长所需要的能量来自无机物氧化过程中放出的化学能;

以CO2或碳酸盐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进行生长时,利用H2、H2S、Fe2+、NH3或NO2 -等作为电子供体,使CO2还原成细胞物质。

这类微生物主要有硫化细菌、硝化细菌、氢细菌与铁细菌。它们在自然界物质转换过

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化能无机自养型只存在于微生物中,可在完全无机及无光的环境中生长。

它们广泛分布于土壤及水环境中,参与地球物质循环;

4、化能有机异养型(化能异养型)

生长所需要的能量均来自有机物氧化过程中放出的化学能;

生长所需要的碳源主要是一些有机化合物,如淀粉、糖类、纤维素、有机酸等。

有机物通常既是碳源也是能源;

大多数细菌、真菌、原生动物都是化能有机异养型微生物;

所有致病微生物均为化能有机异养型微生物;

这类细菌包括硫细菌、硝化细菌、H细菌、铁细菌等,硫细菌和硝化细菌与生产密切相关。

5、化能有机异养型(化能异养型)

腐生型(metatrophy):可利用无生命的有机物(如动植物尸体和残体)作为碳源

寄生型(paratrophy):寄生在活的寄主机体内吸取营养物质,离开寄主就不能生存;

在腐生型和寄生型之间还存在中间类型:

兼性腐生型(facultive metatrophy);

兼性寄生型(facultive paratrophy);

不同营养类型之间的界限并非绝对:

o 异养型微生物并非绝对不能利用CO 2 ;

o 自养型微生物也并非不能利用有机物进行生长;

o 有些微生物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生长时, 其营养类型也会发生改变

o 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可变性无疑有利于提高其对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

第二节培养基

培养基(medium)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培养基几乎是一切对微生物进行研究和利用工作的基础

任何培养基都应该具备微生物生长所需要六大营养要素:

碳源、氮源、无机盐、能源、生长因子、水

任何培养基一旦配成,必须立即进行灭菌处理;

常规高压蒸汽灭菌:

1.05kg/cm2,121.3℃15-30分钟;

0.56kg/cm2,112.6℃15-30分钟

某些成分进行分别灭菌;

过滤除菌;

一、选用和设计培养的原则和方法

定义:应科研或生产的需要,由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用的营养基质(混合养料)。

特点:任何培养基都应具备微生物所需要的五大营养要素,且应比例适当。所以一旦配成必须立即灭菌。

用途:促使微生物生长;积累代谢产物;分离微生物菌种;鉴定微生物种类;微生物细胞计数;菌种保藏;制备微生物制品。

在微生物学研究和生长实践中,配置合适的培养基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

培养基组分应适合微生物的营养特点(目的明确)

营养物的浓度与比例应恰当(营养协调)

物理化学条件适宜(条件适宜)

根据培养目的选择原料及其来源(经济节约)

(一)培养基组分应适合微生物的营养特点

培养不同的微生物必须采用不同的培养条件;

培养目的不同,原料的选择和配比不同;

按微生物的主要类类群来说,它们所需要的培养基成分也不同:细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LB (Luria-Bertani)

放线菌:高氏一号培养基

真菌:查氏合成培养基PDA (Potato-Dextrose-Agar)

酵母菌:麦芽汁

当对试验菌营养需求特点不清楚的时候,可以采用‘生长谱’法进行测定。

1、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

实验室一般培养:普通常用培养基;

遗传研究:成分清楚的合成培养基;

生理、代谢研究:选用相应的培养基配方;

例如枯草芽孢杆菌:

一般培养:肉汤培养基或LB培养基;

自然转化:基础培养基;

观察芽孢:生孢子培养基;

产蛋白酶:以玉米粉、黄豆饼粉为主的产酶培养基;

(二)营养物的浓度与比例应恰当

●浓度过高——微生物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浓度过小——不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的需要。

●碳氮比(C/N)直接影响微生物生长与繁殖及代谢物的形成与积累,故常作为考察培养基组成时的一个重要指标;

●速效性氮(或碳)源与迟效性氮(或碳)源的比例

●各种金属离子间的比例

一般(100/0.5-2)

谷氨酸发酵培养基:100/11~21

放线菌蛋白酶培养基:100/10~20

(三)物理化学条件适宜

1、pH : 各类微生物的最适生长pH值各不相同:

细菌:7.0~8.0 放线菌:7.5~8.5

酵母菌:3.8~6.0 霉菌:4.0~5.8

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中,由于营养物质的利用和代

谢产物的形成与积累,培养基的初始pH值会发生改变,为了维持培养基pH值的相对恒定,通常采用下列两种方式:

内源调节:在培养基里加一些缓冲剂或不溶性的碳酸盐;调节培养基的碳氮比。

外源调节:按实际需要不断向发酵液流加酸或碱液

2、水活度

在天然环境中,微生物可实际利用的自由水或游离水的含量,一般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溶液的蒸汽压力与同样条件下纯水蒸汽压力之比表示,即:

αw=P w/ P0w

式中Pw代表溶液蒸汽压力,P0w代表纯水蒸汽压力。

纯水αw为1.00,溶液中溶质越多, αw越小。

微生物一般在αw为0.60~0.99的条件下生长, αw过低时,微生物生长的迟缓期延长,比生长速率和总生长量减少。微生物不同,其生长的最适αw不同。

(2)渗透压和a w

渗透压微生物适宜生长的aw 为0.6-0.998之间。

等渗溶液适宜微生物生长

高渗溶液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低渗溶液细胞吸水膨胀,直至破裂

大多数微生物适合在等渗的环境下生长,而有的菌如Staphylococcus aureus 则能在3mol/L NaCl 的高渗溶液中生长。能在高盐环境(2.8~6.2/L NaCl )生长的微生物常被称为嗜盐微生物(Halophiles )。

(3)氧化还原电势

各种微生物对培养基的氧化还原电势的要求:

好氧微生物:+0.3~+0.4V,( 在>0.1V 以上的环境中均能生长)。。

厌氧微生物:只能在+0.1V 以下生长

兼性厌氧微生物:+0.1V 以上呼吸、+0.1V 以下发酵

培养基是多氧化还原偶的复杂电化学系统,测出的E h值仅代表其综合结果。

对微生物影响最大的是:分子氧和分子氢的浓度

培养基中常用的还原剂:巯基乙酸、抗坏血酸、硫化氢、半胱氨酸、谷胱甘肽、二

硫苏糖醇等。

3)氧化还原电位

氧化还原电位与氧分压和pH有关,也受某些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影响

增加通气量(如振荡培养、搅拌)提高培养基的氧分压,或加入氧化剂,从而增加Ф值;

在培养基中加入抗坏血酸(0.1%)、硫化氢(0.025%)、半胱氨酸(<0.05%)、谷胱甘肽、二硫苏糖醇、庖肉等还原性物质可降低Ф值。

培养基中加入氧化还原

指示剂刃天青可对氧化还原电位进行间接测定

氧化还原电位与氧分压和pH有关,也受某些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影响.

(四)根据培养基的应用目的选择原料及其来源

用于培养菌体种子的培养基营养应丰富,氮源含量宜高(碳氮比低);

用于大量生产代谢产物的培养基其氮源一般应比种子培养基稍低,(但若发酵产物是含氮化合物时,有时还应提高培养基的氮源含量);若代谢产物是次级代谢产物时要考虑是否加入特殊元素或特定的代谢产物;

当所设计的是大规模发酵用的培养基时,应重视培养基中各成份的来源和价格,应选择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原料,提倡以粗代精,以废代好。

4、经济节约

配制培养基时应尽量利用廉价且易于获得的原料作为培养基成份,

特别是在发酵工业中,以降低生产成本。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 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2.溶原性:温和噬菌体这种产生成熟噬菌体颗粒(前噬菌体偶尔可自发地或在某些理化和生 物因素的诱导下脱离宿主菌基因组而进入溶菌周期,产生成熟噬菌体,导致细菌 裂解)和溶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 3.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4.荚膜:荚膜是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黏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这层 黏性物质就叫荚膜。 5.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 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叫做菌胶团。 6. 芽孢:某些细菌遇到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叫芽孢。 7.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的催化 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8.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 有机物。 9.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如水,碳源,能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 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称为培养基。

10.选择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而设计、 配制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1.鉴别培养基:几种细菌由于对培养基中某一成分的分解能力不同,其菌落通过指示剂显 示出不同的颜色而被区分开,这种起鉴别和区分不同细菌作用的培养基, 叫鉴别培养基。 12.发酵:是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 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 化反应。 13.好氧呼吸:是有外在最终电子受体(O2)存在时,对底物(能源)的氧化过程。 14.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是一类电子传递体系末端的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 物的生物氧化。 15.土壤自净:土壤对施入一定负荷的有机物或有机污染物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的能力,通 过各种物理、化学过程自动分解污染物使土壤恢复到原有水平的净化过程, 称土壤净化。 16.水体自净:天然水体受到污染后,在没有人为的干预条件下,借助水体自身的能力使之 得到净化,这种现象成为水体自净,其中包括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17:水体富营养化(环化有) 18.硝化作用:氨基酸脱下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转化为 硝酸的过程。

微生物总结表格

球菌总结

肠杆菌总结

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点: 1、形态结构 中等大小的G-菌,大多有菌毛、鞭毛,少数有荚膜,没有芽胞。 2、培养 兼性厌氧或无氧,营养要求不高 3、生化反应 乳糖发酵试验可初步鉴别志贺菌、沙门菌等致病菌和大部分非致病肠道杆菌,前二者不发酵乳糖。 4、抗原结构 ⑴O抗原:存在于细胞壁脂多糖(LPS)最外层,具有属特异性。 ⑵H抗原:菌体失去鞭毛后发生H-O变异。 ⑶荚膜抗原:具有型特异性。 5、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 6、变异 最常见耐药性变异。 霍乱弧菌总结

幽门螺杆菌总结 第13章厌氧芽孢梭菌总结 1、厌氧=严格厌氧 2、芽孢=G+ =产生外毒素 3、梭菌=芽孢﹥菌体=抵抗力强 4、除产气荚膜梭菌等少数例外,均有周鞭毛、无荚膜 5、主要分布于土壤,人及动物肠道;多数为腐生菌,少数为致病菌。

第13章无芽孢厌氧菌总结 与人类致病有关的无芽孢厌氧菌寄生于人和动物体内,构成人体正常菌群,包括G+和G-的球菌和杆菌。在人体正常菌群中,厌氧菌占有绝对优势,是其他非厌氧菌10—1000倍。存在于肠道、皮肤、口腔、上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在某些情况下,可作为机会致病菌导致内源性感染。 第14章分枝杆菌属总结 一类细长略弯曲的杆菌,其显着特征为:⑴胞壁中含有大量脂质——抗酸性染色⑵无芽孢、无鞭毛,也不产生内、外毒素⑶种类多,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有结核分枝杆菌、

牛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⑷所致疾病多为慢性感染,长期迁延,并有破坏性的组织病变 第19、20、21章支原体Mycoplasma 立克次体Rickttsia 衣原体Clymamydiae

水处理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1.微生物:微生物是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的特点 (1)体积大、面积大(比面积大)。 (2)种类多,目前已知的微生物种类有10万多种而且这一类数目还在不断增加。 (3)分布广。广泛分布于土壤、空气和水等自然环境以及高温、高盐等极端环境。 (4)生长旺,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在几十分钟内可繁殖一代,即由一个分裂为两个。如果条件适宜,10h就可以繁殖为数亿个。 (5)适应强,易变异。这一特点使微生物较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3.水中常见微生物种类: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病毒。 4.原核微生物:是一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为核区的裸露的DNA,无细胞器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5.革兰氏染色:丹麦医生(革兰)于1884年发明了一类不同类型细菌的染色方法,根据此染色法,细菌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6.菌落:单个细胞在固体培养基生长繁殖时产生大量细胞排序便以此母细胞为中心而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 7.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粘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基团。 8.芽孢:某些细菌(特别是杆菌)在生活史中的一个阶段,细胞内会形成一个圆型或椭圆型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 9.酵母菌:单细胞出芽生殖的真菌总称。 10.真核微生物:是一类细胞核具有核膜与核仁分化的较高等的微生物,细胞质中有线粒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11.硝化作用:由氨氧化成硝酸的过程。 12.生物监测:利用水生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对水体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状况的一种监测方法。 13.体内积累速率=吸收速率-(体内分解速率+排泄速率) 14.余氯:氯加入水中后,一部分被能与氯结合的杂质消耗掉,剩余的部分称为余氯。 15.培养基: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混合营养物。 16.生物浓缩系数(富集因子):BCF=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 17.烈性噬菌体:大多数噬菌体感染细菌细胞后产生大量的子噬菌体并能使细菌细胞裂解。1.试述微生物在给排水工程的应用。 (1)污染水体。了解水中的致病菌并设法去除,防止传染病的蔓延使水生色或者产生气味。(2)阻塞作用。影响水厂的正常运行:冷却器、凝结器阻塞。 (3)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利用有益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4)利用微生物进行自净:自然生态系统利用细菌和藻类互生的原理让细菌分解有机污染物,即氧化塘法。

人体发育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人体发育学概论 二、名词解释 2.生长: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3.发育:发育是个体在的,潜在的功能随时间的变化逐渐表现出其相应的特征,是身体认知,情绪,运动等各种功能有机的统一并伴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是质的改变。 4.成熟:成熟是指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成为稳定的完全的发育状态,心理学的成熟是指在自我调节机制的完成和完善状态。 (三)简答题 生长发育的分期:①胎儿期②新生儿期③婴儿期④幼儿期⑤学龄前期⑥学龄期⑦青春期 ⑧成人期 7.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9.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10.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 15.运动发育的主要特点。 ①运动发育包括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发育两部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粗大运动发育在先,精细运动发育在后,两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②原始反射的发育存在与消失是以后自主运动发育的基础;③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应的发育是人类建立和保持正常姿势运动的基础; ④每个小儿都有运动发育的“关键龄”,关键龄时运动发育会有质的变化;⑤头部运动先发育成熟,上肢运动发育比下肢早,会走之前手的功能已发育较好;⑥头颈躯干的运动发育早于上肢与下肢的发育;⑦所有小儿运动发育的顺序相同,但发育速度存在个体差异;⑧粗大运动主要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等运动;⑨精细运动主要指手的运动。 第二章胎儿期 (二)名词解释 1.胎儿期:胎儿期是人体发育的最早阶段,是婴儿出生前在母体宫发育的阶段,从受孕到分娩共10个月左右,约280天。 2.胎动: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 (三)简答题 胎儿期认知发育:①视觉的发育②听觉的发育③味、嗅、触觉的发育④记忆力⑤言语⑥学习的可能性 第三章婴幼儿期粗大运动发育 (二)名词解释 1.粗大运动发育:粗大运动发育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 10.立直反射:立直反射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立直反射的中枢在中脑。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与四肢间的正常协调关系,是平衡反应功能发展的基础。多于出生后3~4个月出现,持续终生。 12.平衡反应:平衡反应当身体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机体为了适应重心的变化,通过调节肌力以及躯干与四肢的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姿势。 (三)简答题 原始反射发育顺序(看课本14个) 3.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从反射活动到随意运动发育;③手、口、眼的协调发育。 4.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抗重力伸展发育;③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

微生物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巴斯德效应:在有氧条件下。兼性厌氧微生物终止发酵,进行有氧呼吸,这种呼吸抑制发酵的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即呼吸抑制作用。 巴斯德的贡献:1.证实了微生物活动和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学说;2开创了免疫学——预防接种。3.发酵的研究 ;4.巴斯德消毒法,观察丁醇发酵时发现厌氧生命,提出好氧厌氧属于。 柯赫的贡献:1设计了分离和纯化细菌的方法:划线法、混合平板法。2.设计了培养细菌用的肉汁胨培养液和营养琼脂培养基。3.设计了细菌染色技术。4.提出柯赫法则:(证明某种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的病原的基本原则)i.病原体微生物一定伴随着病害而存在; ii; 必须能自原寄主分理处这种微生物,并培养成为纯培养; iii. 分离培养出的病原体比能在实验动物身上产生相同的症状 iiii 必须自人工接种发病的寄主内,能重新分离出同一病原微生物并培养成纯培养。 3.试述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在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 G-细菌呈红色,而 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 此法证明了 G+和 G-主要由于起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了物理特性的不同而使染色反应不同,是一种积极重要的鉴别染色法,不仅可以用与鉴别真细菌,也可鉴别古生菌。 5. 试述几种细菌细胞壁缺损型的形成,特点和实际意义。 自发缺壁突变:L 型细菌 实验室中形成 彻底除尽:原生质体 人工方法去壁 部分去除:原生质球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实际意义:原生质体和原生质球比正常有细胞壁的细菌更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故是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育种的良好实验材料。 L 型细菌:细菌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如低浓度青霉素)因基因突变而产生的缺乏细胞壁的遗传性能稳定的变异类型。

人体发育学重点课稿

人体发育学 第一章 1.人体发育学:人体发育学属于发育科学的分支领域,是一门新的学科,是研究人体发生、 发育全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对人生各个阶段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2.生长: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胸 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发育: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主要指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发育,重点涉及儿童感知发育、思维发育、语言发育、人格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发育等,是质的改变 3.格赛尔成熟理论:①适应性行为②大肌群运动行为③小集群运动行为④言语行为⑤个体 和社会行为 4.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分为三个方面:①本我②自我③超我 5.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的发展经历五个阶段:①口唇期②肛门期③性器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 6.学习理论代表人物:①华生——行为主义②斯金纳——操作条件学习理论 ③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7.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②前运算阶段③具体运算阶段 ④形式运算阶段 8.正常小儿囟门闭合时间:约半数在1~1.5岁闭合,最晚闭合时间不超过2岁。 9.囟门早闭多见于小头畸形,囟门晚闭见于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病等,也偶见于生长过 速的婴儿。 10.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 复杂的规律。 11.婴儿出生时的平均头围:32~34cm。 12.较小的头围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往往提示脑积水。 13.判定骨龄的方法主要有图谱法和计分法 14.大多数婴儿在6~7个月时开始出牙。 15.生殖系统发育分为:胚胎期性分化;青春期生殖器官、第二性征及生殖功能生长。 16.生殖系统发育主要特征:①Y染色体短臂决定胚胎期性分化的基因性别②从出生到青春 期生殖系统处于静止状态③进入青春期后,伴随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性器官迅速增长,出现第二性征 17.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规律: 18.脑发育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很强的适应和重组能力,易于受环 境的影响。 视觉发育出生后半年内 语言学习5~6岁之前 19.脑的可塑性:经验可改变脑的结构并影响其功能,未成熟脑的可塑性最强。 20.脑性瘫痪: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 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21.我国正常新生儿的平均体重:3.20~3.30kg,一般男婴比女婴重100g。 22.我国正常新生儿的平均身长:50cm。 23.影响生长发育的两个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 24.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情绪冲动、任性和学习困难为特征。

医学生《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1细菌的L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能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称为L型 2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结构,多见于革兰阳性细菌。中介体常位于菌体侧面或近中部位,可见一个或多个,参与细菌的分裂 3热原质:即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大多数由革兰阴性菌产生,注入人体内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应,故名热原质。耐高压耐热,除去热原质的最好办法是蒸馏 4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种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仅对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具有杀伤作用 5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某一基因位点改变,病毒不能进行正常的增殖,不能复制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此病毒成为缺陷病毒 6顿挫感染:某些病毒进去宿主细胞后,如细胞不能为病毒提供所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成份,则病毒不能合成本身的成份,或者虽合成部分或合成全部病毒成份,但是不能组装和释放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7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 8感染:是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生活中与宿主相互作用并导致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的过程,是微生物与宿主个体、细胞和分子的多层面相互作用的生物学现象 9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等免疫防御机制,进入机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10毒血症:产生外毒素的病原菌 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外毒素进 入血循环,并损伤特定靶器官、 组织所出现的特征性病毒性症 状。如白喉,破伤风 11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 流,并在其中极少量繁殖,引起 轻微症状。如伤寒沙门菌的播散 过程 12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在 其中大量繁殖、产生的毒性代谢 产物包括外毒素或内毒素等毒 力因子所引起的全身性严重总 督的症状,如高热、皮肤黏膜淤 血,肝脾肿大、脏器衰竭等 13致细胞病变作用:在病毒培养 的体外试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 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经过一定时 间后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 变圆,坏死等现象,称为CPE 14垂直传播:病原体从宿主的亲 代到子代,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 传播,此种病毒传播方式以病毒 为多见 15水平传播:病原体在人群中不 同个体之间的传播,也包括从动 物再到人的传播 16质粒: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 物质,是环状闭合双链DNA, 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自我复制 的能力,所携带的遗传信息能赋 予宿主菌某些生物学性状 17溶原性转换:当温和噬菌体感 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整合 了噬菌体的DNA片断,从而获 得新的遗传性状 18原生质体融合:将两种不同细 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 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 彼此融合的过程,融合后的双倍 体细胞可以短期生存,染色体之 间可以发生基因的交换和重组, 获得多种不同表型的重组融合 体 19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 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 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20条件致病菌:是来源于人体皮 肤和黏膜聚居的正常菌群只有 在机体免疫力低下,寄居部位改 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才 能引起机体的感染 21转化:供体菌裂解游离的 DNA片断被受体菌直接摄取, 使受体菌或得新的性状 22消毒: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的 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 菌芽孢和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23灭菌: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 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 生物和细菌芽孢的方法 24卡介苗(BCG):是将有毒力 的牛型结核杆菌在含胆汁、甘油 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中国,经过 230多次的传代,历时13年所获 得的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可 使人获得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 疫力 25荚膜: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有 一层较厚、性质稳定的结构,其 化学成分在多数细菌中为多糖, 少数为多肽。功能主要是抗吞噬 作用,黏附作用,抗有害物质损 伤作用。具有抗原性。 26鞭毛:有些细菌包括所有的弧 菌和螺旋菌、占半数的杆菌和极 少数的球菌,由细胞膜长出菌体 外细长的蛋白质丝状体。 27异染颗粒:见于白喉棒状杆 菌、鼠疫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 等,在细胞质内呈颗粒状,主要 成分为RNA及嗜碱性的多偏磷 酸盐,美蓝染色时不同于菌体的 颜色 28芽孢:某些细菌繁殖体在不利 的外界环境中在菌体内形成有 厚而兼任芽孢壁和外壳圆形的 休眠小体

微生物知识总结

微生物学实验复习 1、培养基的种类及用途: 2 3 ⑴目的要明确(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培养目的等),如培养基可由简单的无机物组成,生产用培养基内可加入化学成 分不明确的天然物质,而分类、鉴定用培养基内必须加入已知化学成分的物质。 (2)营养要协调: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

(3)pH要适宜:各种微生物适宜生长的pH范围不同,如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最适pH分别 为:6.5?7.5、7.5?8.5 和 5.0?6.0。 4、灭菌与消毒: 5、细菌培养基的配制过程? 答:配制培养液T调节PH T分装T包扎T灭菌T搁置斜面(搁置斜面的长度不超过试管总长的1/2) 【问题与探究】 (1)培养基灭菌后,为什么需要冷却到50 C左右时,才能用来搁置斜面或倒平板?你用什么办法来估计培养基的温度? 【提示】琼脂的凝固点为40 C,温度太高易使培养皿破裂,低于40 C,培养基已凝固,倒不 出,所以培养基灭菌后,需冷却到50 C左右时才能用来倒平板,可以用手触摸盛有培养基的试管,感觉试管的温度下降到刚刚不烫手时就可以进行倒平板了。 (2)为什么需要使试管口通过火焰? 【提示】通过灼烧灭菌,防止试管口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3 )为了能彻底灭菌,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提示】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时,加压之前一定要把原先的空气排尽,注意恒温灭菌,同时要注 意高压蒸汽灭菌锅的压力(100 kPa)、温度(121 °C )和灭菌时间(20 min)。

6、无菌操作和接种技术 (1) 接种 概念:在_无菌条件下将微生物接入培养基_的操作过程。 工具:玻璃刮铲、接种针和接种环。 方法:穿刺接种、斜面划线接种和平板划线接种、涂抹平板等。 (2 )无菌操作微生物接种技术的关键 ①培养微生物用的试管、培养皿和微生物培养基等,在接种之前都需要灭菌 ②通常接种操作要在一酒精灯火焰一的附近进行。 【想一想】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无菌操作? 提示:无菌操作的目的是防止受到空气中的杂菌污染。 7、微生物的分离 (1) 原理:根据微生物对「营养成分、氧气、pH等要求的不同,通过只提供目的微生物生长的必需条件,或加入某些抑制剂使非目的微生物不能生长,从而达到选择分离微生物的目的。 (2) 方法 ①据菌落形态特征初步分离 ②常用方法一一平板分离法 涂抹平板法 混合平板法 分类平板划线法 :是常用的平板分离法, 有扇形划线、连续划线、交叉 划线和方格划线等 目的:在培养基上得到目的微生物的单个菌落 【归纳】无菌技术的具体内容 (1) 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2) 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 (3) 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以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⑷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接触。 (5)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中,无菌技术的核心是防止杂菌污染,保证培养物的纯度。 &平板分离法 ①原理:大多数细菌、许多真菌和单细胞藻类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孤立的菌落。平板分离法能将单个微生物分离和固定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里面,每个孤立的活微生物体经过生长、繁殖均可形成便于移植的菌落。 ②常用培养基:最常用的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固体培养基是琼脂固体培养基。 ③方法:⑴涂抹平板法:分离材料进行10倍系列稀释,取一定稀释度样品倒入预先准备好的琼脂 平板,用无菌玻璃刮铲将样品涂布均匀,细菌菌落常仅在平板表面生长。 (2) 混合平板法:分离材料进行10倍系列稀释,取一定稀释度样品与溶 化的琼脂混合,将 与样品混合的琼脂倒入无菌平皿,细菌菌落出现在平板表面及内部。 ⑶平板划线法:有扇形划线、连续划线、方格划线等。 4?目的:通过采用各种平板分离法在培养基上得到目的微生物的单个菌落。

微生物大题总结.docx

球菌 1,何谓SPA?简述其作用。 答: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9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的蛋白质;可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IgG分子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结合后的IgG分子Fab段仍能与抗原特异结合。 体内作用:SPA与IgG结合后所形成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超敏反应、损伤血小板等多种生物活性。 体外作用:协同凝集试验,广泛应用于多种微生物抗原检测。 2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特点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特点:脓汁黄而黏稠、病灶界限清晰、感染局限化。 乙型链球菌临床特点:脓液稀薄、病灶界限不清、易扩散。 原因:金黄色葡萄球菌含有凝固酶,可以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保护病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感染局限化和形成血栓。 而乙型链球菌含有侵袭性酶,均是扩散因子,包括: (1)透明质酸酶:分解间质内透明质酸,利于病菌扩散。 (2)链激酶(SK):溶解纤维蛋白、阻止血浆凝固,利于病菌扩散。 (3)链道酶(SD):降解脓液中DNA ,使脓液稀薄,促进病菌扩散。 3.对脑膜炎奈氏菌应如何进行分离培养(为何需要床边接种) 答:营养要求较高,常用巧克力(色)培养基,专性需氧。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很弱。 4.根据涂片染色镜检可作出微生物学初步诊断的病原性球菌有哪些? 4.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答:(1)凝固酶: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保护病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感染局限化和形成血栓。(2)葡萄球菌溶素。损伤细胞膜的毒素(3)杀白细胞素攻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抵抗宿主吞噬细胞,增强细菌侵袭力(4)肠毒素引起急性肠胃炎(食物中毒)(5)表皮剥脱毒素引起金黄色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又称剥脱性皮炎(6)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引起多器官系统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 肠道杆菌 5.引起胃肠炎的大肠埃希菌有哪几种?简述ETEC的致病机制. 答: 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ETEC);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EAEC)ETEC致病机制:不耐热肠毒素(LT)耐热肠毒素(ST)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激活鸟苷酸环化酶 cAMP浓度升高cGMP浓度升高 过度分泌小肠液 腹泻 6.大肠埃希菌最常见的肠道外感染有哪些? 以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 (1)化脓性感染:腹膜炎、手术创口感染、败血症(死亡率高)、新生儿脑膜炎 (2)泌尿道感染: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常见上行性感染,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由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引起 3. 归纳志贺菌致病的主要特点。 答:包括侵袭力和内毒素,有的菌株(痢疾志贺菌)产生外毒素(志贺毒素) (1).致病物质

人体发育学知识总结

名词解释: ●人体发育学:属于发育科学的分支领域, 是一门新的学科, 是研究人体发生、发育全过 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对人生各个阶段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 胸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主要指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 发育,重点涉及儿童的感知发育、思维发育、语言发育、人格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发育等,是质的改变。 ●成熟:是指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成为稳定的、完全发育状态,心理学的成熟是指内在自 我调节机制的完成和完善状态。 ●本我:是与生俱来的,包含各种欲望和冲动,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服从于“快乐原 则”。 ●自我:是从“本我”中发展而来,代表人们在满足外部现实制约的同时,满足本我的基本 冲动的努力,是有意识的、理性的,按“现实原则”行事。 ●超我: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按“至善原则”行动,限制“自我”对“本我”的满足。 ●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内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胎儿8周时即可出现,妊娠28~30 周是胎动最活跃的时期。明显的胎动有3种类型:①缓慢的蠕动或扭动,在妊娠3~4个月时最易察觉;②剧烈的踢脚或冲撞,从6个月起增加,直至分娩;③剧烈的痉挛动作。 ●胎教:即胎儿教育的简称,就是通过调节孕妇身体的内外环境,消除不良刺激对胎儿的 影响,根据胎儿各感觉机能发育的实际情况对胎儿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给予适当合理的训练和教育,旨在使胎儿的身心发育更加健康成熟,为其出生后的继续教育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粗大运动发育: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 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粗大运动发育主要指反射发育及姿势运动发育两方面。 ●平衡:在不同环境和情况下,维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主要包括保持体位,在随意运 动中调整姿势,对外来干扰做出安全有效反应。靠视觉、躯体感觉和前庭。 ●运动的协调性:在准确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多组肌群共同参与并互相配合,和谐地完成 动作。 ●痉挛:被动屈伸肢体时,起始阻力大,终末阻力突然减弱,称为折刀现象,为锥体束损 害现象。 ●精细运动能力: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或小肌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 等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双手协调:是指同时使用双手操作物体的能力将物体从一只手中传递到另一只手中,同 时使用双手进行游戏 ●手眼协调:是指在视觉配合下手的精细动作的协调性。 ●触觉识别:是人类单凭用手触及物体无需用眼看就能识别物体的能力是手指的精细感觉●语言: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和产物,即人们说出的话 和听到的话,又叫“话语”。 ●言语链:是借用“链”的结构形式,形象地说明说话人的意思到达听话人、从而完成言 语交际任务的紧紧相扣的转换过程。包括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译码5个环节,包括三

口腔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牙菌斑生物膜 掌握:牙菌斑的定义、牙菌斑的基本结构、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 了解:牙菌斑的分类、牙菌斑的组成、牙菌斑的物质代谢、牙菌斑的致病性牙菌斑(dental plaque):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生物膜(biofilm):各种细菌嵌于来自其自身和/或外界环境的胞外基质内,而在固相界面上结成的有着三维立体结构的微生态环境,牙菌斑就是一种经典的生物膜。 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菌丛构成的生态系。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生物膜的作用 ①节制细菌代谢活性和保护菌丛抵抗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在不适合的条件中仍能存留。 ②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网络作用,摄取和收藏食物,控制基质成分的移动速度。 ③膜内高水平的巯基能中和氧基,保护菌细胞勉受氧化损伤。 ④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它元素,保留一些细胞内遗漏出来的溶解物质(如eDNA)。 ⑤细菌耐药性

二、分类 (一)根据所在部位分类 龈缘为界: 龈上菌斑、龈下菌斑:附着菌斑,非附着菌斑。 1.龈上菌斑(supragingival plaque) 位于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上的菌斑。包括窝沟菌斑、光滑面菌斑、邻面菌斑、颈缘菌斑。这种菌斑的结构比较完整,主要细菌是革兰阳性球菌、杆菌。随着菌斑成熟,革兰阴性球菌、杆菌和丝状菌的数量增多。 2.龈下菌斑(subgingival plaque) 位于龈缘以下,分布在龈沟或牙周袋内,分为附着龈下菌斑和非附着龈下菌斑。附着龈下菌斑 由龈上菌斑延伸到牙周袋内,附着于牙根面,其结构、成分与龈上菌斑相似,细菌种类增多,主要为格兰阳性球菌及杆菌、丝状菌,还可见少量格兰阴性短杆菌和螺旋体 非附着龈下菌斑 位于附着龈下菌斑的表面,为结构较松散的菌群,直接与龈沟上皮和袋内上皮接触,主要为格兰阴性厌氧菌,还包括许多能动菌和螺旋体。 龈上、龈下菌斑的主要特征: 生长环境:有氧、兼性厌氧;兼性、专性厌氧。 优势菌:G+需氧菌和兼性菌;G-厌氧菌和能动菌。 唾液清洁:+;-。 食物摩擦:+;-。 代谢底物:糖类;血清蛋白、氨基酸、糖。

微生物知识总结

微生物学实验复习 3、培养基得配置原则: (1)目得要明确(根据微生物得种类、培养目得等),如培养基可由简单得无机物组成,生产用培养基内可加入化学成 分不明确得天然物质,而分类、鉴定用培养基内必须加入已知化学成分得物质。 (2)营养要协调:注意各种营养物质得浓度与比例。 (3)pH要适宜:各种微生物适宜生长得pH范围不同,如细菌、放线菌与真菌得最适pH分别 为:6、5~7、5、7、5~8、5与5、0~6、0。

5、细菌培养基得配制过程? 答:配制培养液→调节PH →分装→包扎→灭菌→搁置斜面(搁置斜面得长度不超过试管总长得1/2) 【问题与探究】 (1)培养基灭菌后,为什么需要冷却到50 ℃左右时,才能用来搁置斜面或倒平板?您用什么办法来估计培养基得温度? 【提示】 琼脂得凝固点为40 ℃,温度太高易使培养皿破裂,低于40 ℃,培养基已凝固,倒不出,所以培养基灭菌后,需冷却到50 ℃左右时才能用来倒平板,可以用手触摸盛有培养基得试管,感觉试管得温度下降到刚刚不烫手时就可以进行倒平板了。 (2)为什么需要使试管口通过火焰? 【提示】 通过灼烧灭菌,防止试管口得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3)为了能彻底灭菌,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提示】 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时,加压之前一定要把原先得空气排尽,注意恒温灭菌,同时要注意高压蒸汽灭菌锅得压力(100 kPa)、温度(121 ℃)与灭菌时间(20 min)。 6、无菌操作与接种技术 (1)接种 概念:在_无 菌 条件下将微生物接入 培养基____得操作过程。 工具:玻璃刮铲、接种针与接种环。 方法:穿刺接种、斜面划线接种与平板划线接种、涂抹平板等。 (2)无菌操作 ——微生物接种技术得关键 ①培养微生物用得试管、培养皿与微生物培养基等,在接种之前都需要 灭菌_。 ②通常接种操作要在____酒精灯火焰__得附近进行。 【想一想】 在微生物得培养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无菌操作?

人体发育学知识总结.docx

名词解释:人体发育学:属于发育科学的分支领域, 是一门新的学科, 是研究人体发生、发育全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对人生各个阶段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主要指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发育,重点涉及儿童的感知发育、思维发育、语言发育、人格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发育等,是质的改变。 成熟:是指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成为稳定的、完全发育状态,心理学的成熟是指内在自我调节机制的完成和完善状态。 本我:是与生俱来的,包含各种欲望和冲动,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服从于“快乐原则”。 自我:是从“本我”中发展而来,代表人们在满足外部现实制约的同时,满足本我的基本冲动的努力,是有意识的、理性的,按“现实原则”行事。 超我: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按“至善原则”行动,限制“自我”对“本我”的满足。 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内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胎儿8周时即可出现,妊娠28?30周是胎动最活跃的时期。明显的胎动有3种类型:①缓慢的蠕动或扭动,在妊娠3?4个月时最易察觉;②剧烈的踢脚或冲撞,从6个月起增加,直至分娩;③剧烈的痉挛动 作。 胎教:即胎儿教育的简称,就是通过调节孕妇身体的内外环境,消除不良刺激对胎儿的影响,根据胎儿各感觉机能发育的实际情况对胎儿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给予适当合理的训练和教育,旨在使胎儿的身心发育更加健康成熟,为其出生后的继续教育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粗大运动发育: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粗大运动发育主要指反射发育及姿势运动发育两方面。 平衡:在不同环境和情况下,维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主要包括保持体位,在随意运动中调整姿势,对外来干扰做出安全有效反应。靠视觉、躯体感觉和前庭。 运动的协调性:在准确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多组肌群共同参与并互相配合,和谐地完成动作。 痉挛:被动屈伸肢体时,起始阻力大,终末阻力突然减弱,称为折刀现象,为锥体束损害现象。 精细运动能力: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或小肌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双手协调:是指同时使用双手操作物体的能力将物体从一只手中传递到另一只手中,同时使用双手进行游戏 手眼协调:是指在视觉配合下手的精细动作的协调性。 触觉识别:是人类单凭用手触及物体无需用眼看就能识别物体的能力是手指的精细感觉语言: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和产物,即人们说出的话和听到的话,又叫“话语”。 言语链:是借用“链”的结构形式,形象地说明说话人的意思到达听话人、从而完成言语交际任务的紧紧相扣的转换过程。包括编码-发送-传递- 接收- 译码5个环节,包括三个不同的平面语言学平面、生理学平面、物理学(声学)平面感觉:是一定的物质运动作用于感觉器官并经过外界或身体内部的神经通路传入脑的相应部位引起的意识现象,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知觉:是视觉、听觉、皮肤感觉、动觉等协同活动的结果,是人对客观物体的多种感觉的综合。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 4 个基本过程。 同化:将自身行为或思考方法构成图式,并能够理解和适应图式的过程。

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横向联系总结

1.菌体中带寡聚糖(LOS)致病的细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 瑟菌、流感嗜血杆菌 2.诱发细菌L型形成的因素——溶菌酶、葡萄球菌溶素、补体、 抗体、胆汁、破环细胞壁肽聚糖的抗生素 3.荚膜为多肽组分的细菌——炭疽芽孢杆菌、鼠疫杆菌 4.能引起血凝现象的病原体——大肠埃希菌(I菌毛,P菌毛)、 流感病毒(HA) 5.菌毛由染色体编码者——霍乱弧菌,EPEC,淋病奈瑟菌 6.菌毛由质粒编码者——ETEC、性菌毛(F质粒) 7.特殊pH环境生长的的微生物——真菌(4~6)、解脲脲原体 (5.5~6.5)、结核杆菌(6.5~6.8)、布鲁氏菌(6.6-6.8)、百日咳杆菌(6.8-7.0)、幽门螺杆菌(6~8)、支原体(7.6~ 8.0)、霍乱弧菌(8.4~9.2) 8.初次分离需要5-10% CO2 的细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 菌、布鲁氏菌、 9.培养需要CO2的细菌:幽门螺杆菌(需CO2方能生长),军团菌 (2.5-5 %CO 2促进生长)、空肠弯曲菌(10%CO 2 ),炭疽芽孢杆 菌(5% CO 2 下培养形成荚膜) 10.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细菌——布氏杆菌 11.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炭疽芽孢杆菌(巴斯德)

12.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13.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基因组被完全测序的微生物——流感嗜血杆 菌 14.普通高压蒸汽灭菌法不能灭活的物质——热原质(250度干烤)、 朊病毒(134度>2h) 15.在液体培养基中呈菌膜生长的细菌——结核分枝杆菌、枯草芽 孢杆菌 16.以R型菌落(粗糙型)毒力更强的细菌——炭疽芽孢杆菌、结 核分枝杆菌 17.引起心内膜炎的微生物——甲链、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柯萨 奇病毒、肠球菌 18.以人为唯一宿主的微生物——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霍 乱弧菌、梅毒螺旋体、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天花病毒、软疣病毒 19.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副溶血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 气荚膜杆菌、肉毒杆菌、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真菌 20.仅在感染局部繁殖,侵袭力较弱的细菌——志贺氏菌、破伤风 杆菌 21.产生尿素酶的微生物——解脲脲原体、变形杆菌、幽门螺杆菌、

微生物复习知识点总结

名词解释 1.真核微生物: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含有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真菌、显微藻菌和原生动物等都是真核生物类的微生物,故称为真核微生物。 2.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它们只能在等渗或高渗培养液保存或维持生长。 3.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病毒是一类能以感染态和非感染态两种形态存在的病原体,它们即可通过感染宿主并借助其代谢系统大量复制自己,又可在离体条件下,以生物大分子状态长期保持其感染活性。 4.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在潮湿气候下,它们往往在有机物上大量生长繁殖,从而引起食物、工农业产品的霉变或植物的真菌病害。 5.荚膜:某些细菌表面的特殊结构,是位于细胞壁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粘液物质,荚膜的成分因不同菌种而异,主要是由葡萄糖与葡萄糖醛酸组成的聚合物,也有含多肽与脂质的。一般在动物体内或含有血清或糖的培养基中容易形成荚膜,在普通培养基上或连续传代则易消失。荚膜不易着色,可用特殊染色法将荚膜染成与菌体不同的颜色。如用墨汁作负染色,则荚膜显现更为清楚,先用染料染菌体,然后用墨汁将背景涂黑,即负染色法。 重点内容 1.产黄青霉 产黄青霉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霉菌,特别是在食物或者室内环境中最为常见。是生产青霉素的重要工业菌种。 霉菌形态和构造: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有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两种。通过载片培养可以较清楚的观察菌丝的形态和构造。 菌丝体及其各种分化形态:当霉菌孢子落在适宜的基质上后,就发芽生长并产生菌丝,由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一个菌丝集团称为菌丝体。菌丝体分两类:密布在固体营养基质内部,主要执行吸取营养物功能的菌丝体,称营养菌丝体。伸展到空间的菌丝体,则称气生菌丝体。霉菌的繁殖能力很强,主要产生大量的无性孢子或有性孢子来完成。 霉菌的菌落:宏观上菌落形态较大、质地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与培养基间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菌落正面与反面的颜色、构造,以及边缘与中心的颜色、构造不一致。霉菌的细胞呈丝状,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又有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的分化。 2.革兰氏阳性细菌、阴性细菌

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知识点总结汇总

微生物学总结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二、简答、论述: 1、为什么微生物一直不被人类所了解? 因为它们⑴个体过于微小;⑵群体外貌不显;⑶种间杂居混生;⑷其形态与其作用的后果之间很难被人认识。 2、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⑴体积小,面积大;⑵吸收多,转化快;⑶生长旺,繁殖快;⑷适应强,易变异;⑸分布广,种类多。 3、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的贡献: 巴斯德: ⑴彻底否定了“自生说”。(曲颈瓶实验) ⑵免疫学——预防接种。(鸡霍乱病) ⑶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⑷发明巴氏消毒法。 科赫: ⑴证实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⑵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⑶提出了科赫法则。(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 ⑷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 ⑸配制培养基。 原核生物: 一、名词解释: 原核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做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糖被:是包被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分为荚膜、微荚膜、粘液层和菌胶团。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 DPA-Ca:吡啶-1,6二羧酸钙盐的简称,芽孢皮层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可能与芽孢的抗逆性有关。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 菌落: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在内层),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时,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即菌落。 放线菌: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形成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 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二、简答、论述: 1、细菌细胞壁的功能: ⑴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使其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伤害。 ⑵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须。 ⑶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进入细胞。 ⑷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