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7.45 KB
- 文档页数:12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概括掌握五四运动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中共成立条件、内容、影响;国共合作的概况。
2.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认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正确区分国共两党的性质和评价国民革命。
过程与方法1.利用问题探究、历史比较等方法理解五四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2.通过比较掌握新旧民主革命的联系与区别,国共合作的基础及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体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3.国共两党合作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最终又因两党的阶级利益不同而最终破裂,从中体会国共两党“和则利、分则伤”的道理。
【重点难点】1.重点:五四风雷、中共成立和国共合作2.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大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教学过程】导入:1.歌谣: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今年猪吃羊,明年种田不纳粮。
北洋军阀统治: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南南北北,东东西西,文文武武,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2.引导:武昌起义前的歌谣,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愿。
武昌起义后,人民的心愿哪些实现了,哪些没有实现?没有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给我们什么经验教训?和学生一起复习13课的相关内容。
3.过渡:既然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那么到底由谁来领导呢?导入新课一、五四风雷1.引入:现在只和你们青年人有关的正规节日有哪些?(五四青年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那么什么是五四运动?为什么会爆发五四运动?(问题探究1)(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为什么会爆发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它的根本原因吗?(学生讨论后,归纳:根据“纲要信号”理论用多媒体展示)(提示)原因:⑴国内:①根本:北洋军阀对内独裁对外卖国。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及过程,认识到它们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
2.了解国共合作实现的条件和标志,理解其合作的方式。
3.了解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的开展情况,理解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1.探究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通过比较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以及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
2.利用收集和分析史料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实。
3.在教学过程中可穿插一些历史小片段的介绍,如中共一大召开和国民革命军北伐等史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同时注意对他们进行激励:不忘五四精神,努力学习以报效中华的道德情操。
2.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中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作用,坚定坚持共产党领导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教学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武昌起义之前,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
今年猪吃羊,明年种田不纳粮。
”这反映了当时老百姓们的心愿。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后人民的这些心愿实现了没有了?中国是否就此进入了不纳粮的安定社会?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14课,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
【板书】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过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就是――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板书】一、五四风雷[过渡]五四运动是怎样爆发的呢?请同学们看到五四风雷下的内容,我们大家来共同来探讨五四运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
[讲解](请一位同学在书本上找出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我们把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2)通过对五四运动等史实的分析,以及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认识和掌握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历史结论,通过分析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2、方法与能力以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和情景再现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相互影响的认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五四运动和北伐战争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中共和许多仁人志士百折不挠苦苦追求的结果,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要点1、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以及两个阶段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和意义国共合作的原因和大革命失败的标志2、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大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的节日很多,大家可知道中国的青年节是哪天?(学生回答:5月4号)对!大家知不知道为什么会是在这天呢?历史上的这一天又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呢?有何重大意义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老师过渡:(向学生简介一战的性质和巴黎和会的实质,中国作为战胜国,提出几项正义的要求都被无理拒绝,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五四运动的有关情况;五四运动为什么会爆发呢?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德国和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厮杀,双方打得难舍难分陷入了僵持,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国家被卷入战争,中国也未能幸免。
1917年,当时的北洋政府在英美等国的怂恿下对德宣战,随后派出五十万劳工奔赴欧洲前线进行危险而繁重的战勤工作,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1919年初,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合理要求被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否决,并把原先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这对中国来说是多么大的耻辱呀,消息传回中国,举国震惊,立即激起了各层人民的不满,他们纷纷起来反抗,首先起来抗争的就是在座的学生们。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国民党一大、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和大革命的失败。
(2)利用图片,中共“一大”到“三大”会议决议等史料,在学习“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基础上,了解并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实,培养运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3)提问、启发、讨论、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前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伟大历史意义。
(4)比较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异同,认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培养分析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利用收集和分析史料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实。
(2)提问、启发、对比、讨论的方法,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历史意义。
(3)比较归纳的方法,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4)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中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作用,坚定坚持共产党领导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2)通过学习“五四风雷”中学生的先锋作用,培养学生秉承“五四”精神,努力报效中华的道德情操。
(3)通过学习在国共合作促成的国民革命高潮——北伐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为祖国民族独立进步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4)回顾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历程,培养连续的、全面的历史观,认识到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主是一代代先进中国人奋斗不息、努力不止的结果,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培养为国家民族发展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材内容、课标要求、重点难点1.教材内容: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这节课正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
认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理解国共合作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归纳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阅读有关五四运动的资料,使学生理解、并逐步掌握历史资料认读和解读的基本方法;了解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通过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历史事件分析,学习从时代背景、性质、内容、影响等方面理解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和继承五四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革命发展的曲折性,认识到革命的艰辛,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史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教学难点: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ppt)洪秀全、孙中山的图片。
师:他们领导了什么歌名或运动?生: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
师:那么结果怎么样?生:失败了。
师:那么我们从中有得到什么历史教训?老师引导学生回答: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成功。
师:那么,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究竟要如何走下去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五四运动,它所开创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ppt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五四运动浮雕)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风雷(一)五四运动的含义师:遥望北大红楼(ppt显示图片),注目民主广场,我们赞美不朽的五四精神;关于五四呢,一个是政治的“五四”,这主要突出的是其反帝反封建性质以及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另一个是文化的“五四”,这包括了新文化运动。
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进攻,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作为政治运动的五四运动。
(二)五四运动的背景大家结合课本第一段,我们重返五四现场,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在1919年会产生震动人心的五四运动呢?师:1919是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我们重返无私现场,一起来看看五四发生的原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五四风雷”一目的学习,能够熟练背出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过程、结果、性质及意义,说明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学生通过“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目的学习,能熟练背诵中共成立的条件,识记中共一大、二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意义,并能从不同角度说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新”的含义。
3.学生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相关史实的学习,能从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目标等角度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4.学生通过阅读“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一目第1、2段及P68“学思之窗”中的材料,从中共、国民党等角度概述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指出国共合作的标志、指导思想、形式及影响。
5.学生通过阅读“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一目第2、3段,说出北伐战争的前提条件、口号、目的、对象,梳理北伐战争的过程并说出其历史意义。
6.学生通过阅读“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一目第3、4段,指出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标志,能从主观、客观两个角度说明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重点: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基本史实。
难点: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新课导入】一.了解感知1.要求:请同学们根据提纲所设问题,用4分钟快速背诵上节课所学知识!(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过程、结果、性质及意义。
(2)说明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中共一大、二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意义。
(4)说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新”的含义。
2.要求:请同学们根据提纲所设问题,用5分钟时间阅读“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一目,在课本中勾画圈点,记忆基础知识!二.新课讲述(学生分小组结合以下材料,讨论问题)材料: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之后,孙中山深感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决定接受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阅读课本,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五四运动时期的图片,提问:五四运动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什么历史背景?引入新课:1919年,在中国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
二、新课讲授(一)五四运动的爆发师: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师:除了学生提到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
师: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学生回答)师:五四运动的爆发,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师:五四运动的爆发,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师: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师: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小结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四、课堂练习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第二题。
预习下节内容。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材分析】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情况:五四风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这些内容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情况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曲折发展的历程。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合作及北伐战争。
2.难点: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依据;中共成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课讲授【探究一】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思想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材料一根据《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175家,注册资本共计4890万元;1895-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685家,注册资本共计22340万元;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六百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
辛亥革命前产业工人达50万-60万人;1919年产业工人达200万;1912-1919年的7年间,工人罢工130次,仅1919年的前5个月就达19次。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的思想文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它促使人们加紧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伟大的五四运动作了思想的先导,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导路”归纳:五四运动的意义(1)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3)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①促成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②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③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基础。
思考: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表现在哪?思考: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二、中国共产党诞生【探究二】结合课本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建党的条件有哪些?【探究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新”在哪里?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案【课标要求】概述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2)通过对五四运动等史实的分析,以及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认识和掌握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历史结论,通过分析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2、方法与能力以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和情景再现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相互影响的认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五四运动和北伐战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中共和许多仁人志士百折不挠苦苦追求的结果,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的原因。
2、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播放《我的1919》片段【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66-69,在书上进行圈、点、勾、划,并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指导学生带着目标阅读教材)1、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直接原因、经过、结果,历史意义。
2、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历史意义3、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原因、标志、成果4、北伐战争的对象5、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展示成果,分享共赢,教师点拨】请说说你看书的收获,看谁的收获最多?【师生探究,突破重难点】【独立完成探究一、二】(温馨提示:审淸题意,规范作答。
)探究一、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使之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五四运动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结合材料,概括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探究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党纲领如下:(一)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二)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三)废除资本私有制……——《中共一大纲领》材料二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
教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一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1.1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2 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族危机1.3 民众的苦难与反抗1.4 知识分子的觉醒与探索第二章: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2.1 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影响2.2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2.3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影响2.4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对革命的影响第三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国民党的发展3.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早期活动3.2 国民党的成立与北伐战争3.3 国共合作与第一次国共内战3.4 国民党的统治与共产党的地下活动第四章:抗日战争与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4.1 抗日战争的爆发与国民党的抗战4.2 共产党的抗日救亡运动4.3 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4.4 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五章: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5.1 解放战争的爆发与进程5.2 国民党的失败与共产党的胜利5.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意义5.4 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内外反应第六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6.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6.2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策略6.3 土地改革与农民问题解决6.4 革命根据地建设与红色政权巩固第七章:国共内战与新中国的筹备7.1 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与国共内战7.2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发展与建设7.3 国民党政府的崩溃与逃往台湾7.4 新中国筹备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第八章:新中国的成立与初期建设8.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8.2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体制改革8.3 经济恢复与社会主义改造8.4 对外关系与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第九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就与影响9.1 革命胜利带来的社会变革9.2 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民族自豪感9.3 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9.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启示第十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产与未来发展10.1 革命遗产在新时期的作用10.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发展10.3 应对新时代挑战与机遇10.4 继续发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展开,详细介绍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过程、成就和影响,以及革命后的发展方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4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2时)【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通过对1927年和193年中国革命形势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国情,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认识能力。
了解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以及红军长征等有关史实,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养成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论从史出情境再现问题探究概括阐释独立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那种坚苦卓绝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和精神,学习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主义的教育红军的长征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遵义会议;红军长征【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1.武装起义2.土地革命3.根据地建设二、红军的长征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2.遵义会议3.红军长征重点:武装起义、遵义会议难点: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教学方法】本节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历史歌曲、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有首歌不知大家听过没有,歌词是"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这首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史实?为什么叫"第四军"?这首歌就是在在敌我双方激烈的拉锯状态之下,红四军的生活在各个方面还是极其菲薄的面对严峻的现实,广大指战员始终充满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去渡过战争难关的这种高尚情操的生动写照中共创立的第一只正规军队是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以后出现的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也是在经历了国民革命失败后的工农武装起义的惨烈失败后,才选择了这样一条正确的道路由此导入新【讲述内容】一、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1.武装起义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极端残酷的镇压为了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常务委员会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起了继续斗争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南昌起义部分军队在朱德、陈毅率领下,经闽赣边进入湘南,进行游击战争,于1928年4月,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工农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结合教材中的历史纵横讲述)同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与南昌起义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不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名称秋收起义最初仍以夺取湖南的中心城市长沙为目标由于反动军队的力量远比起义军强大,起义军遭到严重挫折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认为当时占领中心城市已不可能,主张放弃会攻长沙的计划,提出把余下来的起义部队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和农村,以保存革命的力量,再图发展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于是部队沿着罗霄山脉向井冈山进军秋收起义的队伍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人民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它为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2.土地革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毛泽东就领导井冈山军民进行土地革命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一首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我们要做主人,我们要做主人,真欢喜!就是产生于这种背景下胡汉三就是一个大土豪毛泽东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这是因为土地革命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使贫农、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农民掌握了农村的革命政权;在经济上农民分得了土地和粮食,生活得到改善,推动了根据地生产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支援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为红军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农民阶级知道这一朴素道理,保卫红色政权就是保卫自己的土地3.根据地建设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到1928年春,根据地初步建立起来到1930年夏,全国正式红军共十几个军,约10万人;开辟根据地大小十几块,遍及10多个省的300多个县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科学地指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此后中国革命发展的进程,充分证实了这一理论的正确中共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时候,北方在进行北伐及其后的新旧军阀混战在中原大战后,蒋介石集中兵力"围剿"红军此时,"围剿"和反"围剿"战争,成为中国革命与反革命之间战争的主要形式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都是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取得的在战争中,发展了井冈山时期红军游击战的原则,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红军作战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是采取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当敌人大规模"围剿"到来时,红军诱敌深入,退却到根据地内部作战这种战略退却是为了保存兵力,待机破敌集中优势兵力,是瞬间改变敌我之间进退、攻守、外线内线形势的关键步骤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军事科学上的具体运用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干净、漂亮地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反革命"围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订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这样,中国领土上存在着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政权二、红军的长征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经过半年多准备,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以其中的0万兵力用于直接围攻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敌强我弱的基本状况与以往相同,如采用前四次反"围剿"的基本战略战术,取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此时毛泽东正确的符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和规律的军事思想完全被临时党中央否定,博古(秦邦宪)、李德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抛弃红军在敌强我弱的条下采取积极防御、诱敌深入、分散敌人力量、集中红军优势兵力在运动中迅速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正确作战方针,机械地搬用苏联红军正规战争的经验,用阵地战代替运动战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是"左"倾错误在中央苏区全面推行的必然结果2.遵义会议1934年10月,国民党军队推进到中央苏区的腹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红军长征初期严重损失,表明中国革命已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引起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怀疑、不满;突破湘江封锁线,红军锐减到3万多人之后,不满情绪达到顶点毛泽东转兵贵州的意是中央红军在长征中战略方针的第一次改变,避免了红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前提提问:毛泽东转兵贵州的意见为什么能够得到中央大多数领导的肯定?(避免了红军覆灭)这事说明了什么?(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在成功与失败的比较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
193年1月1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柏公馆的小楼上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议题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军事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二是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特别是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问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提问:为什么说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就从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力量极度削弱,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的危急关头召开的,它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正是由于这一转折,"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进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3.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后红军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安然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跳出敌人包围圈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冰封雪盖的夹金山,穿过布满沼泽泥潭、荒无人烟的大草地,进入甘肃、陕西,决定把陕北作为长征的落脚点193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甘根据地的保安县吴起镇,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迎接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关于红军长征的意义,可让学生看书后指出: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任务,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宣告了敌人围追堵截的破产,广泛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人民解放的道路;到处播下革命种子,到处发芽、结果第三,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长征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不足3万人的红军队伍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构成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主力红军转移到西北,在接近抗日前线的西北建立新的革命大本营,有利于完成新的历史任务【后研讨】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就是坚定的革命信念。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形成的全部优良传统及革命精神,无不与井冈山精神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井冈山精神所蕴涵的是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是对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是依靠群众,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保持密切联系的优良作风以及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韧意志。
井冈山精神也正是我们当今时代所需要与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