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一 人类X小体的观察
- 格式:ppt
- 大小:1017.50 KB
- 文档页数:20
山东大学遗传学实验人类X染色质小体的检测摘要在哺乳动物体细胞核中,除一条X染色体外,其余的X染色体常浓缩成染色较深的染色质体,此即为巴氏小体。
又称X小体,通常位于间期核膜边缘。
本次实验通过对口腔粘膜细胞和毛囊细胞的染色和压片观察,了解X染色质体形成的机理、观察识别巴氏小体的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
前言巴氏小体又称X小体,正常女性,位于间期细胞核中,紧贴核膜内缘,大小约1~1.5um,呈现三角或椭圆形小体,数量为x染色体数减一。
巴氏小体是由于女性两个X染色体中的一个失活形成的。
Lyon的剂量补偿学说认为,女性有两个X染色体,但所表达的绝大部分遗传物质与只有1个X染色体的男性是一样多的。
这是因为女性的X染色体中只有1个保持活性,而另一个是晚复制的,没有活性。
该失活的染色体在形态学上呈异染色体,即DNA螺旋压的很紧,染色深而致密,称之为巴氏小体。
体育运动会上的性别鉴定主要采用巴氏小体方法。
材料与方法材料1.实验材料口腔粘膜细胞、毛囊细胞2.实验器具显微镜一台、解剖针、牙签、载玻片、盖玻片、滤纸3.实验试剂硫堇、苯酚品红、HCl、95%的乙醇、无水乙醇、蒸馏水、生理盐水方法1.口腔粘膜细胞:受检者清水漱口数次,用洁净牙签从女性口腔两侧刮取粘膜,原位刮2~3次,第1次舍去,第2,3次分别涂于干净载玻片上。
室温干燥3-5分钟,用HCl 水解3-5分钟,水洗3次,每次1分钟,再用硫堇染色15-20分钟,水洗一次,显微镜观察,95%的乙醇分色3-5秒。
盖上盖玻片,开始镜检。
染液采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母液A:3g碱性品红,溶于100Ml70%酒精中(可长期保存)。
母液B:取10ml母液A,加入90ml5%苯酚水溶液。
取45ml母液B,加入6ml冰醋酸和6ml37%福尔马林溶液,此即为苯酚品红染液。
改良苯酚品红:取2~10ml苯酚品红染液,加入98~90ml45%冰醋酸和1~1.8g山梨醇。
即为所需染液。
染液配制过程中应注意:山梨醇的含量不可过多,以免出现结晶。
实验十二人类X染色质小体的检测实验报告赵宁宁(郭强,赵蔚,赵凯强)生物103班1002040310 2011年11月9日摘要在哺乳动物体细胞核中,除一条X染色体外,其余的X染色体常浓缩成染色较深的染色质体,通常称为X染色质小体(或称巴氏小体,性染色质小体,X小体等)。
巴氏小体通常位于间期核膜边缘。
1949年,美国学者巴尔(M.L.Barr)等发现雌猫的神经细胞间期核中有一个深染的小体而雄猫却没有,这表明这种小体与。
在人类,男性细胞核中很少或根本没有巴氏小体,而女性则有1个。
以后研究表明,巴氏小体就是性染色体异固缩(细胞分裂周期中与大部分染色质不同步的螺旋化现象)的结果。
伴随着巴氏小体的进一步研究,科学家们对X染色体失活的研究产生了极大地兴趣。
1.引言学者们对X染色质小体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且在逐步地取得着突破,并在遗传学研究中具有着很多重大的意义。
早期的研究因为取材的问题不便而收到限制。
现在制备和观察X染色质小体有两种传统的方法,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材料。
本次试验利用人类的毛囊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制片染色,观察染色质以及X染色质小体。
2.实验材料、器具和试剂每个同学:女生的头发,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
每组同学:固定液(95%酒精冰醋酸=3:1,装在染色缸中),蒸馏水;45%醋酸,二甲苯,香柏油,镜头纸;卡包品红染液。
图1 头发及臂毛的结构图3.实验步骤3.1 获取实验材料本次试验所用的实验材料是毛囊细胞。
因男性细胞核中很少或根本没有巴氏小体,而女性细胞中则有1个,所以选取女生的毛囊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拔取一根毛根比较大的毛发,一般是女生的头发。
尽量选择颜色较浅的或者是白色的头发,这样就可以在制片中减少色素的干扰。
3.2 制片在一张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45%的醋酸,将毛根浸渍在其中。
静置约5分钟,待毛根稍软后用镊子尖或解剖针尖将外层毛囊的组织细胞轻轻刮下。
注意,此时不能用太大力量,否则可能将毛发上的色素细胞一起刮下,影响制片的效果。
人类X染色质(巴氏小体)的制备与观察摘要巴氏小体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形成的呈异固缩状态,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色小体,在遗传学、细胞观察方面有重要意义。
实验中作者取人口腔颊部上皮细胞与发根毛囊细胞进行硫瑾染色操作,通过显微观察对巴氏小体进行识别与计数,描述巴氏小体的形态,并统计其在不同性别人体细胞中的出现率。
引言在哺乳动物体细胞间期细胞核中,除一条X染色体外,其余的X染色体失活并呈异固缩状态,此即为巴氏小体。
又称X小体、性染色质,直径约1μm,通常位于间期核膜边缘。
1949年,加拿大学者Barr在雌性猫的神经元细胞核中发现一种染色很深的小体,而在雄性猫中则极少出现[1]。
通常人类男性细胞核中很少或没有巴氏小体,而女性有1个,性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如XXY、 XXYY、XXX、XXXY等,巴氏小体的数量=X染色体数量-1。
综合巴氏小体与哺乳动物性染色体的剂量补偿效应,Lyon M.F 于1961年提出Lyon 假说,主要内容有:(1)正常的雌性哺乳动物两条X染色体只有一条在遗传上有活性,另外一条失活;(2)X染色体失活是随机的。
因此表达是随机的,结果在杂合子中会出现嵌合现象(mosaic)。
例外:有袋类失活的X染色体全部是父方的。
(3)失活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如人在受精后的16天(5000-6000个细胞时)。
一个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一旦失活,这个细胞的后代细胞中该染色体均失活。
Lyon假说虽然可以解释一些问题但不是全部,如人类中的44AXO型个体表现为Turner 综合症、44AXXY表现为Klinefelter综合症。
随着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单条X染色体失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失活的染色体上存在失活区和非失活的。
如人类中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AHF(抗溶血第Ⅷ因子)等是非失活的,而Xg血型基因是失活的。
巴氏小体的生物学观察,对于优生学中鉴别性别和预防性连锁疾病的发生,以及作为癌细胞核异常主要形态学特征之一鉴定癌细胞,有重要价值[1]。
人类X染色质小体的制备和观察实验时间2016.12.06晚摘要:本实验利用传统的细胞生物学方法,通过选取女性和男性口腔上皮细胞,制备人类X 染色质小体装片,并进行观察,对X染色质小体的形态特征进行辨别。
最后对奥运利用巴氏小体进行性别检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引言1948年Barr发现雌性动物大多数组织中都存在着被碱性染料深染的小体,并称之为性染色质(sex chromatin)。
在之后的几年,Barr及其学生又相继研发了用皮肤活组织切片及口腔上皮细胞涂片检测性染色质的技术。
国际奥委会曾用使用检测性染色质的方法防止“伪娘”参加女子项目。
从大量的观察、统计的数据中,Harnden归纳出一个细胞中性染色质数与一个个体中所含的X染色体数、倍性的关系:一个细胞中性染色质数(最大值)=X染色体数-倍性/2。
本实验利用传统的细胞生物学方法,通过选取女性和男性口腔上皮细胞,制备人类X染色质小体装片,并进行观察,对X染色质小体的形态特征进行辨别。
最后对奥运利用巴氏小体进行性别检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实验材料2.1实验材料每一个学生: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牙签,一次性水杯,镊子,解剖针。
每一组学生:引用矿泉水,固定液(95%乙醇:冰乙酸=3:1,装在染色缸中),蒸馏水;70%、95%乙醇,无水乙醇,45%乙醇,5mol/LHCl,记号笔;二甲苯,香柏油,镜头纸;石炭酸品红染液。
2.2实验步骤2.2.1获取实验材料取一干净载玻片,用记号笔在即将涂细胞的一面作个标记。
用水将口漱净,尽可能除去口中杂物。
然后用牙签钝头在口腔(颊内侧)用力刮取,弃去第一次得到的刮取物,在同一部位继续刮取以取得深层的表皮细胞,将刮得的细胞涂抹在干净的载玻片上,反复几次,使玻片上的材料尽量抹厚些。
实验材料选自同学口腔上皮细胞。
2.2.1染色及制片在晾干的玻片上直接滴上石炭酸品红染料,染色10分钟,盖上盖玻片,吸去多余的染料,放在显微镜下观察[1]。
人类X染色质小体的检测摘要X染色小体是哺乳动物真核细胞中随机或印记失活的X染色体,该变化有x染色体失活中心调节。
失活的目的是使X连锁基因在两性间的表达水平达到一个平衡的过程,在遗传学上称为剂量补偿效应。
本实验采用有Moor发明的并广泛的运用于现在的临床和研究的颊涂片法(buccal smear method),以女性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经染色后直接加盖玻片观察。
发现其是一个很小的深色的点,经常存在于细胞核的边缘。
1引言X染色质小体又称巴氏小体、性染色质小体等,是由Barr和其研究生Bertram首先发现并提出的。
当时广泛的运用于临床诊断中。
这个发现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在20世纪60年代Ohno和Lyon分别提出了“Ohno定律”和“Lyon假说”使人们逐渐认识到x染色质小体是一条随机失活的想染色体。
这些工作激发了人们对x染色体失活方面的研究兴趣。
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果显示器失活与染色体上的XIC(X染色体失活中心)有关。
2 实验材料和方法2.1 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消毒牙签,固定液(95%酒精冰醋酸=3:1,装在染色缸中),香柏油,镜头纸,卡包品红染液。
2.2 实验方法2.2.1 材料的获取本实验采用的材料是女性的口腔上皮细胞,将口漱干净,用消毒牙签在口腔一侧用力刮取。
弃去第一次的然后在同一个地方刮取,涂在干净的载玻片上,反复多涂几层。
然后迅速的将其插入到3-5min。
2.2.2 制片在晾干的固定好的装片上用卡宝品红染色10min,然后直接加盖玻片,也可用95%的酒精分色1-3min,再用无水酒精分色两次,每次1min再加盖玻片。
用油镜观察x染色质小体。
3 实验结果在光学显微镜下,X染色质小体是一个结构紧密,轮廓清晰的染色较深的小体。
通常位于细胞核边缘,直径大约1微米。
呈三角形、卵形、短棒形、或双球形。
一般来说,在动物细胞中,对于每一个物种来说,X染色质小体的位置是恒定的,它可以处于靠近核仁、靠近核膜或者是自由地处于核内区内三种位置。
科目遗传学实验题目人类X染色质小体的检测人类X染色质小体的检测摘要X染色质是指雌性哺乳动物体内的体细胞在间期细胞核中,除了一条X染色体外,另一条呈固缩状态的染色质结构,也称巴氏小体。
该特殊结构曾被用于检测奥运女选手遗传性别。
本次实验采用人口腔黏膜细胞和发根细胞为标本,通过硫瑾染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巴氏小体部位和形态特征,并进行简单计数统计,估计自己具巴氏小体的细胞比率。
1.引言1948年,Barr的研究生Bertram在研究长时间刺激后神经元是否产生细胞学变化的实验时,观察到核仁附近有一种染色很深的小体,并且存在于部分细胞之中。
Barr通过观察标本,发现该结构与性别有关,称其为“核仁随体”并推测该小体是由两条性染色体的异染色质衍化而来的。
随着人类核型分析技术的成熟,X染色质小体逐渐被证实并且广泛用于大规模筛检X染色体数畸变个体。
1960年,Ohno和Hauschka发现X染色质小体实际上是一条在细胞分裂间期,收缩的、异染色质化的X染色体,与核仁关系不大。
后续研究表明,X染色质小体是由于胚胎发育早期X染色体失活造成的,在X 染色体长臂靠近着丝点的一段序列控制X染色体的失活。
本实验以人类口腔黏膜细胞和发根细胞为标本,经解离、硫瑾染液染色和压片后,观察巴氏小体的部位和形态,通过简单的计数,估计具巴氏小体的细胞比率。
2.材料和方法2.1 实验材料显微镜,牙签,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冰醋酸,蒸馏水,95%乙醇,1MHCl,染液:硫瑾染液。
2.2 实验方法2.2.1 获取实验材料实验一:口腔黏膜细胞先漱口2-3次,尽可能除去口中的杂物。
用牙签钝头在口腔一侧用力刮取,弃去第一次的刮取物,在同一部位用另一根牙签重新刮取,将刮到的细胞涂在清洁干燥的载片上,反复几次,晾干。
实验二:发根细胞拔取带毛囊的一根头发,将其置于45%的醋酸溶液中解离5Min,等毛根松软之后用解剖针尖将外层毛囊的组织细胞轻轻刮下。
用解剖针将载玻片上的组织细胞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