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控制
- 格式:doc
- 大小:56.85 KB
- 文档页数:11
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与验收标准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材料,其质量控制与验收标准对于确保工程品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以及相关的验收标准。
一、原材料的质量控制1.1 水泥品质控制水泥是混凝土的主要胶凝材料,其品质对混凝土性能起着重要的影响。
在进行施工前,需要对水泥进行抽样检测,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如国家标准GB/T 175-2007《普通硅酸盐水泥》。
1.2 骨料品质控制骨料是混凝土中的填料,其质量对混凝土的强度、密实性等性能有重要影响。
在施工前,需要对骨料进行抽样检测,确保其粒径、含水率等符合设计要求。
1.3 混凝土添加剂、掺合料等的质量控制混凝土中使用的添加剂和掺合料等辅助材料,其质量也需要进行控制。
通过抽样检测,确认其性能指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2.1 铺设模板铺设模板是混凝土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结构的准确度和表面质量。
在铺设模板前,需检查模板的尺寸、平整度等指标是否符合要求。
2.2 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浇筑混凝土的操作需要严格控制。
首先要确保混凝土的浇筑均匀,避免出现空鼓、夹渣等现象。
其次,还需注意控制浇筑混凝土的温度,避免产生过快或过慢的水化反应。
三、混凝土结构验收标准根据工程设计和相关规范,对混凝土结构进行验收,以确保施工质量符合预期标准。
3.1 表面平整度验收混凝土结构在施工后,需要对其表面平整度进行验收。
根据国家标准GB 50204-2015《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混凝土构件表面的不平整度应符合相应要求。
3.2 抗压强度验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施工完工后,需进行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确保其达到设计要求。
3.3 标高和尺寸验收混凝土结构的标高和尺寸也是验收的重要内容。
通过测量和对比设计要求,确定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标高和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结论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与验收标准对确保工程品质和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浅谈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摘要:混凝土广泛用于各种工程建设项目,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用量最大的建筑结构材料。
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关系到建筑物及构筑物的结构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混凝土工程包括配料、拌制、运输、浇注、养护、拆模等施工过程,其工艺流程均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在施工任一过程处理不当都会影响到混凝土的最终质量。
本文根据我以往工程施工经验,从混凝土用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的质量控制、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混凝土养护的质量控制、混凝土拆模的质量控制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施工单位如何在施工过程中有效的进行混凝土质量的控制,或许可以作为一般混凝土工程施工的借鉴。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当今时代,随着混凝土配比工作的不断完善,它已经成为建筑建设的一种主要的建筑材料。
然而,混凝土这种混合材料在自身性质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的主导下,通常在细微的差错出现时会引发一系列的质量问题,从而影响到建筑的整体质量水平,施工中的各个环节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就会出现混凝土表面的蜂窝麻面、露筋、混凝土内部有孔洞、烂根、缺棱掉角等的混凝土质量问题,因此施工人员在建筑施工中要严格地做好对于混凝土质量控制,推动建筑建设地顺利完工。
本文结合近几年现场施工管理工作体会,对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出一些看法和具体管理措施,希望可以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助益。
一、混凝土用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一)水泥、粗细骨料质量的现状现在商品混凝土搅拌站都是民营企业,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
水泥、粗细骨料供不应求,在这种环境下控制好混凝土中原材料的质量尤为重要。
据我所知因为黄砂资源的短缺,在市场上销售的黄砂基本上没有中砂,细度模数在2.2的砂已经是很好的砂了,有的搅拌站用的是特细砂,甚至有的搅拌站用机制砂,机制砂的含泥量大,黄砂的质量令人担忧,对混凝土的质量构成一定的威胁。
另外,混凝土搅拌站用的粗骨料一般是5-25mm的碎石,真正连续级配的碎石几乎没有,一般都是单粒级配,而且碎石中的针片状含量比较大,对混凝土的质量也构成一定的威胁。
混凝土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引言概述:混凝土是建造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材料,它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等优点,因此在建造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混凝土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建造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因此,混凝土质量控制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混凝土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一、保证建造物的结构安全1.1 确保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的强度是建造物承受荷载的重要指标。
通过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水灰比等参数,可以确保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要求,从而保证建造物的结构安全。
1.2 避免混凝土开裂:混凝土在干燥和收缩过程中容易产生开裂。
通过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使用适当的外加剂等措施,可以减少混凝土开裂的风险,从而保证建造物的结构完整性。
1.3 防止混凝土腐蚀:混凝土中的钢筋容易受到腐蚀的影响,从而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
通过控制混凝土中的氯离子含量、使用防腐剂等方法,可以有效延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保证建造物的结构安全性。
二、提高建造物的耐久性2.1 增加混凝土的耐久性:混凝土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侵蚀,如酸雨、盐雾等。
通过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使用耐久性好的外加剂等方法,可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延长建造物的使用寿命。
2.2 防止混凝土的渗水问题:混凝土的渗水问题会导致建造物受潮、漏水等严重后果。
通过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加强混凝土的密实性等手段,可以有效防止混凝土的渗水问题,提高建造物的耐久性。
2.3 减少维修和修复成本: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造物的维修和修复成本。
通过保证混凝土质量,可以减少后期维修和修复的频率和费用,降低建造物的运营成本。
三、提升建造工程质量3.1 保证工程施工进度:混凝土的质量问题往往会导致工程施工进度的延误。
通过加强混凝土质量控制,可以有效避免混凝土质量问题对工程进度的影响,保证工程按时完成。
3.2 提高建造物的外观质量:混凝土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造物的外观质量。
通过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使用适当的外加剂等手段,可以提高混凝土的表面光洁度和均匀性,提升建造物的外观质量。
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包括水泥、砂、石子和水等,需要对原材料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2. 配合比的质量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需要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合适的配合比,并进行实验室试制和现场试验来验证配合比的合理性。
3. 施工工艺的质量控制: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要求进行操作,包括搅拌、运输、浇筑和养护等环节,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符合要求。
4. 施工设备的质量控制:混凝土施工需要使用到各种设备和机械,如搅拌机、输送泵和振动器等,需要检测设备的性能和安全性能,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5. 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施工现场需要对混凝土的浇筑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包括浇筑顺序、浇注均匀度和振捣情况等,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施工质量。
6. 施工验收的质量控制:混凝土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工程验收,包括对混凝土强度、外观和坍落度等进行检测,确保达到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
混凝土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一、前言混凝土是建筑施工中常用的材料之一,其强度和耐久性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因此,在混凝土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二、混凝土材料的质量控制1. 水泥的质量控制(1)选择优质水泥,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2)储存水泥时,应防止受潮、发霉等情况,避免影响水泥的质量。
(3)使用水泥时,应按照配合比要求进行称量,严格控制用量,避免过多或过少。
2. 骨料的质量控制(1)选择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骨料。
(2)储存骨料时,应避免混杂杂质,防止受潮。
(3)使用骨料时,应先进行筛分,严格控制骨料级配,避免影响混凝土强度。
3. 水的质量控制(1)选择清洁无污染的水源。
(2)使用水时,应进行检测,确保水质符合要求。
(3)严格控制混凝土中水泥用量与水的用量的比例,避免过多或过少。
三、混凝土配合比的质量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的质量控制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和施工中,需要严格控制各种原材料的用量,确保配合比的准确性。
同时,在施工中,需要对配合比进行不断调整,以确保混凝土强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四、混凝土施工工艺的质量控制混凝土施工工艺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 模板的质量控制(1)模板的准备应符合设计要求,且结构牢固,不得有变形、开裂等情况。
(2)模板表面应平整光滑,不得有毛刺、裂缝等情况。
(3)模板应定位准确,不得有偏移、变形等情况。
2. 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控制(1)混凝土浇筑前,应先进行混凝土坍落度、流动性等方面的检测,确保混凝土质量符合要求。
(2)混凝土浇筑时,应控制浇筑速度和浇筑高度,避免出现隔层现象。
(3)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养护,避免混凝土早期龟裂等情况。
3. 混凝土振捣的质量控制(1)振捣应在混凝土浇筑后立即进行,避免混凝土初凝。
(2)振捣应均匀,不得有漏振、重振等情况。
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标准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材料,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结构的安全和耐久性。
因此,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以及验收标准的制定非常重要。
本文将围绕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标准展开讨论。
一、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1.材料质量控制混凝土的材料包括水泥、骨料、粉煤灰、膨胀剂等,这些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因此,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质量控制。
具体做法包括:(1)水泥:检测其标号、凝结时间、含石膏量等指标,确保水泥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2)骨料:检测骨料的粒径、石英含量、含泥量等指标,确保骨料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3)粉煤灰:检测粉煤灰的碳含量、细度等指标,保证粉煤灰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4)膨胀剂:检测膨胀剂的膨胀倍数和含气量,确保膨胀剂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2.施工工艺控制(1)搅拌:混凝土的搅拌过程对混凝土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在搅拌过程中,应注意搅拌时间、搅拌速度和搅拌均匀度等参数的控制,以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
(2)浇筑: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应注意施工人员的操作技术,严格控制浇筑速度和浇筑厚度,避免出现渣浆分离、坍落度差等质量问题。
(3)养护:养护是混凝土施工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其目的是保持混凝土的湿润度和温度,有利于混凝土的水化反应和强度发展。
在养护过程中,应注意水养护和温度控制,避免早期干燥和过早脱模。
二、混凝土的验收标准1.外观质量混凝土的外观质量直接反映了施工的质量水平。
验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表面平整度:测量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要求符合规定的坡度和平整度。
(2)裂缝:检测混凝土中表面和内部的裂缝情况,要求无明显裂缝。
(3)色泽:观察混凝土的颜色和色泽,要求均匀一致。
2.力学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是评价混凝土质量的关键指标。
验收时应进行以下测试:(1)抗压强度:按照规定的养护时间,在标准条件下进行抗压强度试验,要求符合设计要求。
浅谈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控制1 绪论1.1 本课题设计的背景随着全球化经济的高速发展,像高层建筑、水坝和地下工程等大型工程被广泛需要,也变得越来越多,对混凝土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大,施工技术也不断成熟,但是很多工程仍然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轻者的造成渗漏水,影响建筑美观、舒适,重者影响建筑结构的承载力、刚度、稳定和整体性、耐久性,甚至还会导致整体倒塌的重大质量事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在高层建筑的地下框架结构中,底板裂缝的情况占到了大约20%,地下室外墙的混凝士裂缝情况占到了同类建筑的80%左右混凝土裂缝是混凝土建筑领域一贯的质量通病,影响了框架结构的耐久性和整体性。
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裂缝,减少甚至杜绝裂缝的出现相当有必要。
1.2国内外研究状况建筑物的裂缝问题是个较复杂的问题,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有学者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至今,在某些专题上(如钢筋混凝土构件在简单受力条件下的裂缝问题)国内外取得了不少成果,编制了一些规程、规范,有了一些计算公式,也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随着人们对建筑行业的日益关注,尤其对混凝土裂缝的研究和探讨也越来越丰富,相关范等形式从实务上制定了对建筑专业的基本要求,例如《混凝土裂缝检测预防、控制及故障鉴定修复新技术与国家强制性标准实用手册》,广大的学者也以专著、论文等形式对混凝土裂缝进行了研究。
1.3课题研究方法文章以混凝土裂缝问题为研究对象,在介绍混凝土裂缝的基础之上,分析了混凝土裂缝的具体原因,从而提出了混凝土裂缝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提升建筑行业发展,探索一些可行的措施,同时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之据。
文章涉及混凝土裂缝等多个方面的多个问题,通过调查问卷、实证研究、逻辑推理、文献法等多种方法展开研究。
2. 混凝土原材料控制2.1 水泥质量控制水泥是混凝土的核心原材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水泥的优劣决定了混凝土的优劣。
水泥是混凝土强度、抗冻抗渗、泌水和假凝、裂缝、干缩、徐变、碳化、耐久性等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水泥在进入施工现场使用前,除应持有生产厂家的合格证外,还应做强度、凝结时间、安定性等常规检验,检验合格方可使用,切勿先用后检或边用边检;不同品种的水泥要分别存储或堆放,不得混合使用,大体积混凝土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等水泥,降低水化热,在钢筋混泥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
2.2骨料的质量控制骨料是制作混凝土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
骨料的级配、含有的有害物质、粒径大小等,都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骨料强度对混凝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粗骨料,对混凝土的许多性能有重要影响,如抗冻、抗渗、干缩、耐久性等,都与粗骨料有密切关系。
河砂等天然砂是建筑工程的主要用砂,但随着河砂资源的减少和价格的上升,不少工程已使用山砂和人工砂。
用于混凝土的砂应控制泥和有机质的含量。
砂进场后应做筛分试验、含泥量试验、视比重试验、有机质含量试验。
普通混凝土宜优先选用细度模数2.4~2.6之间的中砂,泵送混凝土用砂对0.315mm筛孔的通过量不宜小于15%,且不大于30%;对0.16mm筛孔的通过量不应小于5%。
石子一般选用粒径4.75~40mm的碎石或卵石,泵送高度超过50mm时,碎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25mm;卵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30mm。
石子进场后做压碎值试验、筛分试验、针片状含量试验、含泥量试验、视比重试验。
储料场对不同规格、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石子应分别堆放,并有明显的标示。
2.3 拌和混凝土用水拌和用水可使用自来水或不含有害杂质的天然水,不得使用污水搅拌混凝土。
预拌混凝土生产家不提倡使用经沉淀过滤处理的循环洗车废水,因为其中含有机油、外加剂等各种杂质并且含有不确定,容易使预拌混凝土质量出险难以控制的波动现象。
2.4 外加剂质量控制外加剂可改善混凝和易性,调节凝结时间、提高强度、改善耐久性。
应根据使用处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施工工艺及气候条件,结合混凝土的原材料性能、配合比以及对水泥的适应性等因素,通过试验确定其品种和渗量。
低温时产生结晶的外加剂在使用前应采取防冻措施。
预拌混凝土生产产家不得直接使用粉状外加剂,应使用水性外加剂。
必须使用粉状外加剂时,应采取相应的搅拌匀化措施,并确保计量准确的前提下,方可使用。
工程师应对外加剂的选择加以限制,避免出现品种多而杂的情况。
2.5 掺合料质量控制在混凝土中掺入掺合料,可节约水泥,并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掺合料进场时,必须具有质量证明书,同时按不同品种、等级分别存储在专用的仓罐内,并做好明显标记,防止受潮和环境污染。
3.混凝土的配合比质量控制配合比是混凝土的灵魂。
混凝土的性能、质量和耐久性的好坏都与配合比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工程的设计强度明确以后,现场工程师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做好配合比。
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耐久性、坍落度的要求,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规定试配确定,不得使用经验配合比。
试验室应结合原材料实际情况,确定一个既满足设计要求,又满足施工要求,同时经济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
泵送混凝土配合比应考虑混凝土运输时间、坍落度损失、输送泵的管径、泵送的垂直高度和水平距离、弯头设置、泵送设备的技术条件、气温等因素,必要时应通过试泵送确定。
设计出合理的配合比后,要测定现场砂、石含水率,将设计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
4.混凝土的浇筑质量控制4.1 浇筑前的检查混凝土浇筑前要检查混凝土的生产原料资料,坍落度及外观,混凝土原料资料包括水泥的品种、骨料的品种、掺合料和外加剂的用量等必须有混凝土生产厂家的合格证。
现场检测坍度与要求的坍落度之间的偏差是否满足允许偏差范围。
且混凝土的和易性要好,不出现离析现象。
满足以上要求后,方可进场浇筑。
同时按规定要求留置标准养护试块和同条件试块。
4.2 浇筑模板的控制浇筑时,要目测与用工具检查模板承载力、刚度、致密性,观测浇筑过程中位移、变形、漏浆现象。
4.3 浇筑的方式选择浇筑混凝土时,应由低处向高处分层、由远至近浇筑。
同一区域的混凝土应按先竖向结构后水平结构的顺序分层浇筑。
每层的厚度应根据捣实工具和方法、结构的配筋情况等因素确定,一般分层厚度应该在300至500mm之间。
当水平结构的混凝土浇筑厚度超过500mm时,可按1/6至1/1.2之间的坡度分层浇筑,且上层混凝土应超前覆盖下层混凝土500mm以上。
此外,在浇筑中不能出现离析现象;若浇筑结构物高出3m,应采用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使混凝土下落。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经常检查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情况,若有变形、移位现象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4.4 混凝土的布料选择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时,布料设备的出口离模板内侧面不应小于50mm,且不得向模板内侧面直冲布料,也不得直冲钢筋骨架。
浇筑水平结构混凝土时,不得在同一处连续布料,应在2~3m范围内水平移动布料,且宜垂直模板下料。
4.5 浇筑后的捣实混凝土的捣实是为了使混凝土下模后顺利成型达到密实的目的,保证混凝土结构构件外形正确、表面平整、内部密实、强度及其他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所以混凝土浇筑入模后应立即进行充分的振捣,使新人模的混凝土充满模板的每角落,排出气泡,使混凝土达到最大的密实度和均匀性的效果。
4.6 浇筑后的检查混凝土浇筑后,要检查混凝土是否均匀密实,是否浇筑整个模板空间,新旧混凝土是否结合良好,混凝土表面是否平整光洁。
5.混凝土存在问题对策5.1混凝土裂缝处理对策与措施5.1.1混凝土配制选材方面一是宜选用收缩性小的或具有微膨胀性的水泥。
二是选择线膨胀系数小、岩石弹模较低、表面清洁无弱包裹层、级配良好的骨料。
三是外掺胶凝材料一般选择细度要与水泥颗粒相当,烧失量小,含硫量和含碱量低,需水量比较小的。
四是外加剂应选择减水、引气、膨胀、缓凝复合型的外加剂。
5.1.2混凝土施工方面混凝土施工浇筑过程中在振捣时,振捣时间应均匀一致以表面泛浆为宜,间距要均匀,浇筑完毕后,表面要压实、抹平,以防止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
其次施工规范要求浇筑混凝土要求分层浇筑,分层流水振捣,同时要保证上层混凝土在下层初凝前结合紧密。
5.1.3混凝土温度控制方面一、是混凝土高温浇筑时减少浇筑厚度,利用浇筑层面散热或采用搭设遮阳板等辅助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温升,降低浇筑混凝土的温度。
二、是拌合混凝土时加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以降低混凝土出机温度,预留温度收缩比例。
三、是加强混凝土结构物的温度养护。
混凝土开裂裂缝的修补措施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表面修补法,灌浆、嵌逢封堵法,结构加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以及仿生自愈合法。
(1)表面修补法表面修补法是一种简单、常见的修补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稳定和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以及深进裂缝的处理。
通常的处理措施是在裂缝的表面涂抹水泥浆、环氧胶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沥青等防腐材料,在防护的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种作用的影响继续开裂,通常可以采用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
(2)灌浆、嵌逢封堵法灌浆法主要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或有防渗要求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它是利用压力设备将胶结材料压入混凝土的裂缝中,胶结材料硬化后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起到封堵加固的目的。
常用的胶结材料有水泥浆、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等化学材料。
嵌缝法是裂缝封堵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常是沿裂缝凿槽,在槽中嵌填塑性或刚性止水材料,以达到封闭裂缝的目的。
常用的塑性材料有聚氯乙烯胶泥、塑料油膏、丁基橡胶等等;常用的刚性止水材料为聚合物水泥砂浆。
(3)结构加固法当裂缝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时,就要考虑采取加固法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处理。
结构加固中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面积,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
(4)混凝土置换法混凝土置换法是处理严重损坏混凝土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方法是先将损坏的混凝土剔除,然后再置换入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
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
(5)电化学防护法电化学防腐是利用施加电场在介质中的电化学作用,改变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钝化钢筋,以达到防腐的目的。
阴极防护法、氯盐提取法、碱性复原法是化学防护法中常用而有效的三种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防护方法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适用钢筋、混凝土的长期防腐,既可用于已裂结构也可用于新建结构。
(6)仿生自愈合法仿生自愈合法是一种新的裂缝处理方法,它模仿生物组织对受创伤部位自动分泌某种物质,而使创伤部位得到愈合的机能,在混凝土的传统组分中加入某些特殊组分(如含粘结剂的液芯纤维或胶囊),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分泌出部分液芯纤维可使裂缝重新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