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诗摘要:一、诗歌背景介绍1.诗人范仲淹简介2.诗歌创作背景二、渔家傲秋思全诗原文三、诗歌主题及意境解析1.秋思主题2.渔家傲的意象与意境四、诗歌艺术特点1.范仲淹的写作风格2.诗歌的表现手法五、诗歌影响及意义1.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对后世的影响及意义正文:一、诗歌背景介绍《渔家傲·秋思》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范仲淹(989 年-1052 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作品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渔家傲·秋思》创作于北宋仁宗年间,时值秋日,范仲淹登高远眺,见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船晚唱,触发了他对故乡和逝去岁月的思念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二、渔家傲秋思全诗原文塞上长城空自许,临风三唱泪先流。
北望青楼,不尽长安,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诗歌主题及意境解析1.秋思主题《渔家傲·秋思》以秋日为背景,表达了诗人范仲淹对故乡和逝去岁月的思念之情。
诗中以“长城”、“临风三唱”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坚定的报国之志,以“青楼”、“长安”等意象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切眷恋。
2.渔家傲的意象与意境诗中的“渔家傲”是一个意境优美的意象。
渔家傲代表了诗人在世俗纷争中保持高洁品质、坚守理想的品格。
同时,渔家傲的意象还传达出诗人身处逆境,仍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四、诗歌艺术特点1.范仲淹的写作风格范仲淹的诗歌风格独特,他擅长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在《渔家傲·秋思》中,他运用了长城、临风、青楼、长安等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将诗人的理想、抱负、思念等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2.诗歌的表现手法《渔家傲·秋思》采用了抒情、写景、叙事等多种表现手法。
诗中既有对秋日景象的描绘,又有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抒发,使诗歌呈现出丰富的内涵和韵味。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欣赏及翻译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欣赏及翻译《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范仲淹的词曲,这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下面就是小编介绍《渔家傲·秋思》原文欣赏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渔家傲·秋思》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翻译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声音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孤单单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之日无法预料。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出征的人不能入睡,将军连头发都白了,战士们流下眼泪。
《渔家傲·秋思》注释1.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2.塞下:边境险要之地。
3.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等声音。
5.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lè):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此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11.羌管:羌笛。
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渔家傲·秋思》赏析这是一首反映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
上阕描绘荒凉的秋景,以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重。
下阕是作者自抒怀抱,慨叹功业未立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真实感人。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部编版九下】班级:姓名:说明:整理了古诗词资料,内容有【原文】【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习题答案解析】【原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3、《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
4、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5、《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
二、赏析选择题:1、下面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渔家傲秋思主旨及赏析《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
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渔家傲·秋思》主旨:《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赏析上片着重写景。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
“秋来”,点明了季节。
“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
“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气象便不相同。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边声、号角声,这是所闻。
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
下片着重抒情。
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这“一杯”与“万里”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燕然未勒归无计”,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
“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
《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
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
渔家傲·秋思1. 原文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 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3. 注释●渔家傲:词牌名,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角:军中的号角。
●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4. 作者介绍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思想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
他一生政绩卓著,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5. 背景故事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赏析《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下面是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赏析,请参考!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文学赏析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
他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
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
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1]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
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
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
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
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
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
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
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范仲淹祖上最大的官职为宰相,就是武则天朝的范履冰。
范仲淹的父亲范墉,任徐州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大秘书),范仲淹2岁时,父亲病逝。
孤儿寡母无以为继,母亲谢氏不得不改嫁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县)的朱文翰。
范仲淹随朱姓,改为朱说(yue4)。
随嫁改姓,也算正常。
当然,2岁的范仲淹不晓这事。
继父朱文翰也是个县令小官,俸禄不厚,再加上原来就有几个子女,一家人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从读过的资料看,朱文翰这位继父还是基本称职的。
后来,朱文翰调回老家,任淄州长史,淄州有一长白山,山中有醴(li3)泉寺,范仲淹就在这寺中寄宿读书,当时年龄大概20岁。
离开父母的范仲淹开始正式独立生活,很清苦。
记载说,范仲淹每天自己只熬2升粟米粥,放凉后切成4份,一天两顿饭,早晚各吃2份,中午不吃,切碎的生韭菜撒上盐,就是他吃粥的伴菜。
这样的生活,范仲淹没觉得有多苦。
一个人承受清苦的能力有先天性,像范仲淹这样的人对清苦不自觉忽略,容易成大事。
那么朱家的其它子女是否也同步清苦,书上没说,一家子开伙做饭,总不至于像范仲淹这样吧?继父永远是继父,很难从真心里一视同仁,血缘关系锐不可当,就像跟丈母娘也叫妈。
总体上说,朱文翰这个继父也还行。
有一次,范仲淹回家,见哥哥们花钱随意,就说了几句,哥哥们不耐烦,说漏了嘴:“花我们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淹诧异,去问母亲,母亲谢氏不得不说出实情,这个打击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于像范仲淹这样饱学诗书的人。
离开朱家,外出求学,与母亲挥泪告别。
去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南都(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
理解并支持范仲淹。
当时宋朝有4大学府,应天府书院是其一,其它3所为:岳麓、嵩阳和白鹿洞。
而且是免费!范仲淹临走时,与母亲约定以10年为限,金榜题名做官后来接母亲。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赏析通用一篇《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赏析 1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作品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作品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创作背景宋康定__(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__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作品赏析一范仲淹的《渔家傲》是__版初二上册的一首词。
学生觉得理解起来有些吃力,虽然书上有旁批,写得很详细。
我在讲这首词前,先让学生生吞活剥的背下来了,可是因为不理解,默写时写错字的不少,更可怕的是,进行理解性背诵默写得时候,学生写得更是驴唇不对马嘴,让我看了哭笑不得。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诗词《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代〕夏秋莱的风景与众不同,而衡阳雁神不知鬼不觉。
四面拐角,千里之外,长烟与斜阳隔绝。
万里喝了一杯混浊的酒,但冉彦不知道。
羌霜满地,人睡不着。
将军的白发在哭泣。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少孤寒,有大志。
大中祥符八年进士。
仁宗康定元年(1040),受命戍边,遏止西夏入侵,后召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常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致力国事,以天下为已任,成为一代名臣。
《渔家傲》,调名不见于唐、五代词。
《词谱》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仄韵。
北宋中期,居住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逐渐强大。
公元一零三八年,党项族首领元昊攻灭吐蕃、回鹘,建立西夏,旋即乘势南侵,连陷数州,进逼河洛,朝野震恐。
在此危难之际,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担负起守卫疆土的重任。
他审形势,置将帅,训士卒,严防御,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使西北边防转危为安。
《渔家傲》这首词即为此时所作。
关于这首词的创作,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阙,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
”说明当时所作的《渔家傲》曾有数首,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首了。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开头一句,诗人先从大处落笔,以“塞下秋来风景异”勾勒出萧索空阔的画面。
“塞下”二字,点明地点是在边塞,也就是诗人所戍守的延州,当时为北宋边防重镇。
“秋来”二字点出季节是在深秋。
既在边塞又是深秋,景色自然是荒凉而凄清的。
但诗人不去作正面的直接描写,而是运用暗中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风景异”三个字。
所谓“异”,是指不同于诗人江南家乡的风光。
这个“异”字,意味深长,极为精当,全篇的异乡之思都由此绵绵而出。
它不仅是点出塞下风景与江南的迥然不同,而且巧妙地为下面抒发思乡之情作了铺垫。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诗摘要:一、诗歌背景介绍1.诗人范仲淹简介2.诗歌创作背景二、渔家傲秋思全诗内容解析1.诗的首联2.诗的颔联3.诗的颈联4.诗的尾联三、诗歌主题及艺术特点1.主题思想2.艺术特点四、诗歌影响及评价1.影响2.评价正文: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中,《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创作的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歌,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的首联】塞上长城空自许,临风三唱泪先流。
首联写的是诗人在长城上感慨万千,眼前的长城防御工事在诗人眼中如同虚设,不能抵挡外敌的侵略。
诗人追忆往事,为国家的命运而担忧,不禁临风三唱,泪水先行。
【诗的颔联】北望青楼,不尽长安。
颔联中,诗人将目光转向北方的青楼,那里是国家的政治中心,然而却无法看到完整的都城长安。
这里暗喻着国家政治动荡,局势不稳。
【诗的颈联】浪花兰渚香,夜夜空庭露。
颈联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浪花拍打着兰渚,散发着香气;夜夜空庭露,清晨的露水滋润着大地。
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暗示着诗人渴望远离纷扰,过上宁静的生活。
【诗的尾联】天净沙秋香,断肠人在天涯。
尾联以“天净沙秋香”作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
此时,诗人又回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身为忠臣,无法改变国家现状,使得诗人肝肠寸断,身处天涯。
《渔家傲秋思》这首诗主题思想深刻,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艺术上,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紧密相连,展现了秋天独特的美丽。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诗词范仲淹,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诗词作品以儒雅清新,富有哲理而脍炙人口。
其中,他的《渔家傲·秋思》一诗描绘了渔家人对秋天的深情迷恋。
下面将以范仲淹的这首诗为基础,叙述渔家人对秋天的思念之情。
渔家傲·秋思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渔舟唱晚响穷巷,竹外桃花三两枝。
残梦不成归逐晓,尽枕红尘梦压缺。
秋天寓意着丰收和富饶,也是万物成熟的季节。
范仲淹在这首诗中运用细腻的笔触,揭示了渔家人对秋天的深深眷恋之情。
第一段:渔家夜景的描绘诗中描述了一个静谧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场景。
在幽冷的月光下,银烛照亮了整个画屏。
屋内挂着轻罗小扇,在微风中轻拂,犹如扑动的流萤。
这些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渔家夜晚的宁静与美丽。
第二段:秋天的夜色夜色在天阶铺展开来,宛如一汪清凉的水流。
范仲淹以天上的牵牛织女星来象征秋天的夜晚,借以凸显渔家人对牵牛织女这一民间传说的向往与祈盼。
第三段:渔舟唱晚与秋意在这安静的夜晚,渔家人驾驶着渔船,唱起了悠扬的渔歌。
渔舟的歌声在狭窄的巷子里回荡,渲染出诗人描绘的场景。
而竹外的桃花正是秋天的另一种美景。
桃花的姿态和渔船的舞动相呼应,共同构成了这个富有生机的秋天画卷。
第四段:梦境中的红尘压缺夜晚的沉寂为渔家人带来迷人的梦境。
然而,即使在梦境中,残梦也无法完美地实现,故事未演完。
红尘的世俗压力让诗人觉得梦境无法圆满,仿佛沉甸甸的压在心头。
这首诗以其深情与细腻,生动地表现了渔家人对秋天的迷恋和向往。
他们在静谧的夜晚感受着秋天的清凉,渲染出生活的美好与富足。
范仲淹这首《渔家傲·秋思》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含义丰富的意境,将渔家人对秋天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使诗歌不仅成为文学上的佳作,更成为了人们共同的精神寄托。
范仲淹的诗词作品通过对渔家人对秋天的思念描绘,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的表达,让读者更加意识到了秋天的美丽与生命的宝贵。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原文、全文翻译、作者简介、词语注释及诗词赏析《渔家傲·秋思》犹如一幅苍凉壮阔的边地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它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生动地展现了边地的艰苦环境与戍边将士们复杂而真挚的内心世界。
【原文】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1)渔家傲:词牌名。
2)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3)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
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5)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
6)长烟:荒漠上的烟。
7)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
8)羌管:即羌笛。
9)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作者简介】范仲淹,这位北宋时期的杰出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自幼勤奋好学,心怀壮志,以天下为己任。
在政治舞台上,他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和坚定的信念,积极推行改革,试图改变当时的社会现状。
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成为了后世无数人敬仰和追随的榜样。
在文学领域,范仲淹同样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迈奔放之作,也有深沉婉约之篇。
他的诗词往往蕴含着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关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渔家傲·秋思》由范仲淹创作。
这是一首抒怀词。
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
这是当时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也是宋代最早表现军旅生活的词作。
上阕写景。
首句顿入,起调突兀,俊骨雄风,已自夺人。
千峰连亘如屏障,一座孤城,日未落而城门紧闭。
也突出布防将士的备战警惕。
下阕抒情。
表达将士功业未立,无计归家的责任感,披露爱国衷肠。
不愧苍凉感慨的豪士之伟词。
这首词开启了苏辛豪放派的先声。
作品原文: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①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②无留意。
四面边声③连角起,千嶂④里,长烟⑤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⑥归无计。
羌管⑦悠悠霜满地⑧。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作品注释:①塞下:边地。
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②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文。
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③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
角:军中的号角。
④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⑤长烟:荒漠上的烟。
⑥燕然未勒:无破敌之功。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⑦羌管:羌笛,因出自羌中,得名。
⑧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作品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归期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睡,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创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赏析【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作者】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背景】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主题思想】《渔家傲秋思》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壮志难酬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作者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飞走不可。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全文带拼音yú jiā ào qiū sī fàn zhòng yàn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渔家岸边秋水宽,悠悠想范仲淹。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析: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之作,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渔家生活的向往和思念之情。
第一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通过形容海阔天空高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渔家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意味着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即便面对险阻,也能自由驰骋。
接下来的两句“渔家岸边秋水宽,悠悠想范仲淹。
”表达了作者在渔家岸边,远眺秋水的宽广景观时,不由地思念范仲淹这位古代名士。
接着,作者提到了黄鹤楼。
黄鹤楼是远近闻名的景点,曾经被乘黄鹤而去的人已经离去,而楼却依旧屹立,空荡荡的。
下一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表达了作者对乘黄鹤而去的人的思念之情。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意味着乘黄鹤而去的人已经消失,只剩下空荡荡的白云。
接着的两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描绘了晴朗的天空下,历历可见的汉阳树和芳草萋萋的鹦鹉洲的景象。
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味着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离乡之人的感触。
通过这首诗,作者范仲淹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了自己对乘黄鹤而去的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整首诗以渔家傲然之态展示,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态度的向往。
渔家傲·秋思赏析范仲淹出自北宋诗人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
这首词,能够补充这种理解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
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
“秋来”,点明了季节。
“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
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
“衡阳雁去无留意”。
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
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所以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
“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
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
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
“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
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体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整体理解
1、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前句表达思乡之情,后句用典表达报国之情。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一画面?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隐隐透出边城严峻的军事形势。
作用是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写出了边塞秋景与家乡不同,流露出思乡之情。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修辞内容上:这句用的是互文,白发不但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流泪的也不只是征夫,将军也因为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
思想感情: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4“衡阳雁去无留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实际上是以物写人的感受,雁犹如此,人何以堪。
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
1.首句用“_______”点明地点,用“_______”点明季节,然后用“________”一字统领下文。
在词中,风景异的具体体现在表现在(1)雁去无留意 2 边声四起 3 落日孤城、、。
2“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勒”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燕然未勒”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3.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__塞下秋景_________图,渲染了一种(悲凉)(壮阔)的气氛;下片以______为主,抒写将士们________________感慨和__________的情怀。
4羌管悠悠霜满地”这句话在词中起什么作用?夜寒霜重,又传来悠悠羌笛的声音,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这句话通过写景烘托了征人们的思乡之情。
连接中考
(一)(2011年江苏省徐州市)(3分)
13.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
A.词的上片描写边塞秋色,以一“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方面描写迥异域内地的独特景色,表现边塞的悲凉,同时也反映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下面提示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将士们苦中作乐,夜深霜重之时仍在军营中奏乐欢闹的场面。
(二)(2011年新疆乌鲁木齐市)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词人着意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内地景象的迥然不同。
B.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开头两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从正面揭示了
自己和征人们卫国思家的心理矛盾。
C.结尾三句情调激昂、高亢。
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的腐朽和软弱及其不修武备、不重边功做法的愤懑之情。
D.词人写了自己亲临目见的景物,表达了戍边将士复杂的情感,全词意境壮阔,形象鲜明,语言凝练,读来真切感人。
(三)南京 1.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从“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
B.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C.“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非“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2.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闻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四)(2007贵州省遵义市)渔家傲范仲淹
1.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2分)睡觉
2.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2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
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答对一种表达方式给1分,后一问意思接近即可给2分。
(五)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
词的上阕写,下阕写__ ____,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边塞秋色思乡之情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六)(08浙江省金华市)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2分)天冷、声杂、城孤。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思乡之情
1.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
B.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C.“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非“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2.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闻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2.下面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
A.这首词是咏叹边防将士内心抑郁的,抑郁是由于不曾击破敌人为国立功,而不是消沉,所以它的风格沉郁悲壮。
B.词的上片调动了视觉、听觉,渲染边塞的萧条肃杀、寂寥悲凉,从而为下文抒发感情作烘托铺垫。
C.这首词在描写时间上,只写了黄昏时的景物;在描写对象上,却由景物深入到人的精神境界,无不渲染一层浓浓的感情色彩。
D.词的上片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塞外秋景图,这幅图雄浑沉郁;词的下片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思乡报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