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分离法抽提
- 格式:xls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99
各种DNA提取方法提取方法提取方法提取方法一,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制备基因组DNA是进行基因结构和功能研究的重要步骤,通常要求得到的片段的长度不小于100-200kb。
在DNA提取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DNA断裂和降解的各种因素,以保证DNA的完整性,为后续的实验打下基础。
主要是CTAB方法,其他的方法还有1物理方式:玻璃珠法超声波法研磨法冻融法。
2化学方式:异硫氰酸胍法碱裂解法3生物方式:酶法。
根据核酸分离纯化方式的不同有:硅质材料、阴离子交换树脂等试验步骤:1、贴壁细胞用胰酶消化,离心收集。
2、细胞重悬于冰冷的PBS漂洗一次,离心收集。
试验步骤2再重新作一边。
3、加入5mlDNA提取缓冲液,(10mmol/%SDS)混匀。
4、加入25ul 蛋白酶K使终浓度达到100ug/ml 混匀,50℃水浴3h 5、用等体积的酚抽提一次,2500rpm离心收集水相,用等体积的(酚,氯仿,异戊醇)混合物抽提一次,2500r/min离心收集水相6、用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抽提一次。
加入等体积的5mol/L的LiCL混匀,冰浴,10min.。
7、2500rpm离心10min.转上清于一离心管中。
加入等体积的异丙醇。
室温10min。
2500rpm离心10min。
弃上清。
8、加入倍体积3mol/L乙酸钠与2倍体积-20℃预冷无水乙醇。
-20℃20min。
9、12000r/min室温离心5min。
弃上清。
将DNA 溶于适量TE中。
二,外周血DNA提取技术分离外周血白细胞提取方法:试验步骤:1、取人肘静脉血5ml,EDTA抗凝,2500rpm 离心10min。
2、小心吸取上层血浆,分装到3个离心管中。
3、在血细胞中加入3倍体积的溶血液,摇匀,冰浴15min。
4、2500rpm离心10min,弃上清。
5、加入10ml 溶血液,摇匀,冰浴15min。
6、3000rpm离心10min,弃上清。
7、倒置离心管,去掉残液。
8、得白细胞,-80℃冻存。
实验一、血液标本提取DNA(蛋白酶K-酚抽提法)一、实验原理离心分离到外周血的白细胞层;用细胞裂解液溶解细胞膜、核膜,使组蛋白与DNA分离,再用酚、三氯甲烷/异戊醇抽提去除蛋白质,最后经乙醇沉淀即可得到基因组DNA片段。
二、实验步骤:1、血液标本处理 1.0ml抗凝全血(ACD、EDTA抗凝均可)2000rpm离心10min(1.5mlEP管)。
轻轻去上清液(血浆),吸出淡黄色悬浮液(白细胞层)置于另一2.0mlEP管中。
(约50μl)2、细胞裂解加入10倍体积组织细胞裂解液,37℃1h,3、加入蛋白酶K消化加入蛋白酶K至终浓度100μg/ml(约4μl),充分混匀,37℃震荡12-24h或37℃1h后,56℃水浴3h。
保温过程中不时摇动,混匀反应液。
液体逐渐变粘稠,表明已有DNA释放出来,操作应轻柔。
4、酚抽提:将上述溶液冷却至室温,加等体积的Tris饱和酚(pH8.0)溶液,温和缓慢颠倒离心管10min,混匀两相成乳液。
12000rpm 5分钟,两相分层。
用宽口径移液管小心吸出上层粘稠的水相,移至一新的2.0mlEP管中。
(小心一点,不要吸入蛋白层。
如交界处有白色沉淀,需重新抽提有机相,用酚重新抽提两次,合并水相)5、三氯甲烷/异戊醇抽提上清液加等体积三氯甲烷:异戊醇(24:1),倒转混匀10分钟,12000rpm5分钟,取上层水相0.5ml入另一新的2.0mlEP管;6、DNA沉淀上清液中加0.2倍体积3.0mol/L 醋酸钠,再加2倍体积的4℃冰箱冷却后的无水乙醇,轻柔振摇,充分混匀;应可看到白色絮状物(DNA)。
12000rpm 5分钟,弃上清液;7、纯化:加1ml 70%乙醇洗涤,12000rpm 离心5分钟,去上清夜,重复1次;(此过程不得振荡摇动)8、溶解:弃上清液后,自然干燥(挥发痕量乙醇)后,用30μl pH8.0TE完全溶解,保存在-20℃备用。
三、注意事项1、加样准确,操作轻柔;微量加样器绝对不能超过最大量程;2、加酚试剂时,不要接触到皮肤上,有腐蚀性;如不小心弄到,立即用清水冲洗;3、取上清液时,不可吸到下层溶液;4、加TE液后轻摇10min溶解DNA或-4˚C保存待用。
基因组DNA抽提操作流程1.样本选择:选择适合抽提基因组DNA的样本类型,如细胞、组织或血液。
确保样本保存在合适的条件下,以保持DNA的完整性。
2.细胞破碎:对于细胞样本,首先需要将细胞破碎以释放DNA。
可以使用物理方法,如机械剪切或超声波处理,或者使用化学方法,如洗涤溶解和细胞裂解酶处理。
3.DNA溶解:将细胞裂解提取物加入DNA溶解缓冲液中,以彻底溶解DNA。
通常,添加蛋白酶K来去除蛋白质的干扰,增加DNA产量。
4.蛋白质去除:使用蛋白酶K等酶来去除样品中的蛋白质。
酶处理后,样品经过酚/氯仿萃取,即加入等体积的酚/氯仿混合物混合,离心分离水相和有机相。
DNA会在水相中,而蛋白质会在有机相中。
5.DNA沉淀:将水相中的DNA通过加入盐和冷乙醇来沉淀下来。
经过高速离心后,形成DNA沉淀,此时可以看到白色的DNA沉淀,即可将上清去掉。
6.DNA洗涤:将DNA沉淀用70%乙醇洗涤,去除盐、蛋白质和杂质。
洗涤过程中,可以使用离心将DNA沉淀到底,倒掉上清,重复洗涤2-3次。
7. DNA溶解:将洗涤后的DNA沉淀用TE缓冲液(含EDTA和Tris-HCl)等来溶解,使其在后续的分析和储存中稳定。
此时可以使用紫外可见光谱仪检测DNA的浓度和纯度。
8.DNA质量检测:可以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光光度计或荧光检测等方法对提取的DNA进行质量检测。
目的是确定DNA的完整性、浓度和纯度。
注意事项:-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以防止DNA污染。
-样本处理前最好进行冰浴,以保持DNA稳定。
-减少DNA的损伤和降解,所有的操作和试剂都必须在冷冻或低温环境下进行。
- 防止RNase的污染,因为RNase会降解RNA,进而影响DNA的测定。
-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要求进行步骤,以确保DNA提取的高纯度和高质量。
从液体中分离固体的常用方法从液体中分离固体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过滤法、沉淀法、结晶法、蒸馏法、蒸发法、离心法、萃取法、电泳法、凝胶过滤法、超滤法等。
1.过滤法:过滤法是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分离固体与液体的方法。
通过将混合物通入过滤纸或过滤器中,液体通过纸或过滤器留下固体,实现固体与液体的分离。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过滤方式,如重力过滤、压力过滤、真空过滤等。
2.沉淀法:沉淀法是指利用物质的沉淀性质分离固体与液体的方法。
通过在混合物中添加适当的沉淀剂,使固体物质在溶液中析出形成沉淀,然后通过过滤或离心的方式将固体与液体分离开来。
3.结晶法:结晶法是利用溶液中溶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性分离固体与液体的方法。
通过加热混合物使其溶解,然后缓慢冷却,使溶质逐渐析出形成晶体,最后将晶体通过过滤或离心分离出来。
4.蒸馏法:蒸馏法是利用物质的沸点差异分离固体与液体的方法。
通过加热混合物使其中沸点较低的液体挥发成气体,然后将气体冷凝后收集,最后得到纯净的液体。
5.蒸发法:蒸发法是利用物质的挥发性分离固体与液体的方法。
通过加热混合物使其中液体部分快速蒸发,然后将残留物通过过滤或离心分离出来,得到固体物质。
6.离心法:离心法是利用物质的密度差异分离固体与液体的方法。
通过离心机的离心作用,使密度较大的固体沉淀到管底,然后将上清液与固体分离开来。
7.萃取法:萃取法是利用溶剂对固体与液体混合物进行抽提分离的方法。
通过将固体与液体混合物与适当的溶剂混合,使固体物质溶解到溶剂中,然后通过分液漏斗等工具将溶剂层与固体层分离开来。
8.电泳法:电泳法是利用固体与液体中带电粒子的迁移性差异分离固体与液体的方法。
通过在电场中施加电压,使带电的粒子迁移,从而实现固体与液体的分离。
9.凝胶过滤法:凝胶过滤法是利用凝胶材料将溶液中的固体物质捕获分离的方法。
通过将混合物通入凝胶过滤装置中,凝胶材料的网状结构可以捕获固体颗粒,清洗凝胶即可分离固体与液体。
分子生物学实验用到的DNA主要是质粒DNA和基因组DNA其提取的主要原理有:1,碱裂解法制备质粒DNA质粒是细胞内的一种环状的小分子DNA是进行DNA重组的常用载体。
作为一个具有自身复制起点的复制单位独立于细胞的主染色体之外,质粒DNA上携带了部分的基因信息,经过基因表达后使其宿主细胞表现相应的性状。
在DNA重组中,质粒或经过改造后的质粒载体可通过连接外源基因构成重组体。
从宿主细胞中提取质粒DNA是DNA重组技术中最基础的实验技能。
分离质粒DNA 有三个步骤:培养细菌使质粒扩增,收集和裂解细菌,分离和纯化质粒DNA。
碱法质粒抽提用到三种溶液:溶液I , 50 mM葡萄糖/ 25 mM Tris-CI / 10 mM EDTA ,pH 8.0 溶液II ,0.2 N NaOH / 1% SDS 溶液III ,3 M醋酸钾/ 2 M醋酸让我们先来看看溶液I的作用。
任何生物化学反应,首先要控制好溶液的pH值,因此用适当浓度的和适当pH值的Tris-Cl溶液,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那么50 mM 葡萄糖是干什么的呢?说起来不可思议,加了葡萄糖后最大的好处只是悬浮后的大肠杆菌不会快速沉积到管子的底部。
因此,如果溶液I 中缺了葡萄糖其实对质粒的抽提本身而言,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所以说溶液I 中葡萄糖是可缺的。
那么EDTA 呢?大家知道EDTA是Ca2+和Mg2+等二价金属离子的螯合剂,配在分子生物学试剂中的主要作用是:抑制DNase的活性,和抑制微生物生长。
在溶液I 中加入高达10 mM的EDTA无非就是要把大肠杆菌细胞中的所有二价金属离子都螯合掉。
如果不加EDTA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只要是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完成质粒抽提,就不用怕DNA 会迅速被降解,因为最终溶解质粒的TE缓冲液中有EDTA如果哪天你手上正好缺了溶液I,可不可以抽提质粒呢?实话告诉你,只要用等体积的水,或LB培养基来悬浮菌体就可以了。
有一点不能忘的是,菌体一定要悬浮均匀,不能有结块。
给排水系统中的油水分离处理技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排水系统中含有大量的油水混合物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
这些油水混合物如果直接排放到自然水体中,将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因此,研发和应用高效的油水分离处理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油水分离处理技术,并对其原理和应用进行探讨。
一、重力分离法重力分离法是一种利用油和水密度差异的物理方法来实现油水分离的技术。
根据油和水的密度不同,可以利用沉降速度快的原理,通过沉降槽或沉降槽组合等设备,实现油水分离。
重力分离法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投资成本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油水分离过程。
二、旋流分离法旋流分离法是利用液体在转速较高的旋转装置中形成旋涡,通过离心力将油和水分离的方法。
旋流分离法的原理是利用离心力使重度油颗粒迅速沉降,轻度水颗粒向中心移动,从而实现油水分离的目的。
旋流分离法具有结构紧凑、处理效果好、占用空间小等优点,适用于一些空间有限的情况。
三、膜分离法膜分离法是一种利用特殊材质的膜过滤油水混合物的技术。
通过使用具有特殊孔径大小的膜,将油水混合物分离成油和水两部分。
膜分离法具有高效、节能、无污染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处理领域。
四、化学分离法化学分离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将油与水分离的技术。
常见的化学分离法包括溶剂抽提法、气浮法等。
化学分离法通常通过改变油和水之间的化学性质来实现分离效果。
化学分离法具有处理效果好、可以处理高浓度油水混合物等优点,但是由于需要使用特定的化学试剂,操作比较复杂。
综上所述,给排水系统中的油水分离处理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
重力分离法、旋流分离法、膜分离法和化学分离法都是常见的油水分离处理技术,每种技术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缺点。
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并进行相应的工艺设计和操作管理,以确保排水系统中的油水分离处理达到预期效果,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四、酶的提取技术1、酶提取的方法(1)盐析法盐析常用的中性盐有Mgso4、(NH4)2SO4和NaH2SO4和NaH2SO4,其盐析蛋白酶的能力因蛋白酶种类而不同,一般以含有阴离子的中性盐盐析效果较好。
但是由于(NH4)2SO4的溶解度在低温也相当高,故在生产上普遍应用(NH4)2SO4。
一般使各种酶盐析的剂量通过实验来确定。
以中性盐盐析蛋白酶时,酶蛋白溶液的PH值对盐析的影响不大。
在高盐溶液中,温度高时酶蛋白的溶解度低,故盐析时除非酶不耐热,一般不需要降低温度。
如酶蛋白不耐热,一般需冷却至30℃盐析。
同一中性盐溶液对不同的酶或蛋白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利用这一性质,在酶液中先后添加不同浓度的中性盐,就可以将其中所含的不同的酶或蛋白质分别盐析出来,这就是分步盐析法。
分步盐析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酶纯化技术,采用此法分离不同的酶或蛋白质,必须先通过实验求出液体中各种酶或蛋白质的浓度与盐析剂浓度有的关系。
盐析法的优点:不会使酶失活;沉淀中夹带的蛋白质种类杂质少;沉淀物在室温长时间放置不易失活,缺点是沉淀物中含有大量盐析剂。
盐析法常作为从液体中提取酶的初始分离手段。
用盐析法沉淀的沉淀颗粒相对密度较小,而母液的相对密度较大,故用离心分离法分离时分离速度慢。
(2)有机溶剂沉淀发有机溶剂蛋白质的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各种有机溶剂沉淀蛋白质的能力因蛋白质种类而异。
乙醇沉淀蛋白质的能力虽不是最强,但因挥发损失相对较少,价格也较便宜,所有工业上常以作为沉淀剂。
有机溶剂沉淀蛋白质的能力受溶解盐类、温度和PH值等因素的影响。
分部有机溶剂沉淀法也可以用来分离酶和蛋白质,但其效果不如分部盐析法好。
按照食品工业用酶的国际法规,食品用酶制剂中允许存在蛋白质类与多糖类杂质及其他酶,但不允许混入多量水溶性无机盐类(食盐等例外),所以有机溶剂沉淀法的好处是不会引入水溶性无机盐等杂质,而引入的有机溶剂最后在酶制剂干燥过程中会挥发掉。
由于具有此种特点,此法在食品级酶制剂提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异丁烷,正丁烷和丁烯的分离提纯方法
异丁烷、正丁烷和丁烯是常用的烷烃类化合物,它们在工业生产和实验室中的使用非常广泛。
然而,由于它们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相似性,使得它们在分离提纯过程中容易混淆和难以区分。
因此,以下介绍几种分离提纯方法:
1. 蒸馏分离法:利用三者的沸点差异进行分离。
异丁烷的沸点为-6.0℃,正丁烷的沸点为0.9℃,丁烯的沸点为-6.3℃。
因此,可将混合物加热至80℃左右,收集温度为-10℃至-5℃的馏分得到异丁烷;收集温度为0℃至1℃的馏分得到正丁烷;收集温度为-5℃至-2℃的馏分得到丁烯。
2. 吸附分离法:利用三者在吸附剂上的亲和力差异进行分离。
可将混合物通过多层不同吸附性能的吸附剂,如硅胶、活性炭、分子筛等,不同成分在不同吸附剂上的停留时间不同,从而实现分离提纯。
3. 液液抽提法:利用三者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
可将混合物与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进行反复抽提,如正己烷、丙酮、乙醇等,使不同成分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从而实现分离提纯。
4. 晶体分离法:利用三者在结晶温度上的差异进行分离。
可将混合物慢慢冷却,使三者依次结晶出来,然后用过滤或离心等方法将它们分离开。
如在-50℃左右,异丁烷首先结晶出来,然后在-20℃左右,正丁烷结晶出来,最后在0℃左右,丁烯结晶出来。
总之,以上几种方法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以实现对异丁烷、正丁烷和丁烯的有效分离提纯。
核酸分离纯化方法
核酸分离纯化方法包括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1. 酚酸法(Phenol-Chloroform Extraction):通过酚酸混合液溶解蛋白质,然后进行醚抽提,可分离出核酸。
该方法通常用于大量样品的纯化。
2. 高盐法(Salt Precipitation):通过加入高浓度盐溶液,如氯化钠,使核酸在低温下形成沉淀,然后离心分离。
3. 硅胶柱法(Silica Column):将核酸样品通过硅胶柱,利用硅胶对核酸的亲合性,使核酸固定在柱中,通过洗脱剂洗脱纯化的核酸。
4. 钠离子交换柱法(Sodium Ion Exchange Column):利用柱内载体对核酸的亲合性,在一定的钠离子浓度下,核酸与载体结合,通过洗脱缓冲液洗脱纯化的核酸。
5. 凝胶电泳法(Gel Electrophoresis):利用电场作用,将核酸样品在凝胶上进行分离和纯化。
根据核酸的大小,可选择琼脂糖凝胶电泳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提纯及其药理学效应生物活性物质是指能够影响生物体代谢、活动及行为的物质,如酶、蛋白质、激素、抗体等。
这些物质不仅在生命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还包括医学和药学领域。
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提纯是指将混合物中的目标成分分离出来,以纯化或提高其纯度,进而研究其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常利用生物活性物质进行动物实验以研究其药理学效应,探索其治疗疾病的潜力。
一、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提纯方法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提纯方法主要有物理分离、化学分离和生物学分离。
1、物理分离物理分离是利用生物活性分子的物性将其从混合物中提取出来。
常用的物理分离方法包括过滤、离心、溶剂抽提、蒸馏、萃取、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
例如,离心是一种将混合物中不同重量或密度的成分进行分离提纯的方法。
当混合物在较高速度下旋转时,密度较大的物质会沉淀到离心管底部,而密度较小的物质则会上浮到上层液体中。
这种方法适用于分离细胞中的各种组分、微量化合物与大量生化物质等。
2、化学分离化学分离是利用化学反应的特性将混合物中的成分分离出来。
常用的化学分离方法包括萃取、离子交换、吸附剂、分子筛等。
例如,萃取法是一种利用溶剂对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
混合物中目标化合物可以被有机溶剂萃取出来,而其他化合物留在原混合物中。
此法需要熟悉目标化合物和其他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以选择能够将目标成分选择性地提取出来的溶剂或萃取剂。
3、生物学分离生物学分离是利用生物学特性将混合物中的成分分离出来。
常用的生物学分离方法包括免疫分离和亲和层析。
例如,免疫分离是利用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来分离目标分子的一种方法。
把混合物中的目标分子与已知的抗体结合,再通过一张膜,固体颗粒或其它手段将抗原与抗体复合物分离出来。
二、药理学效应的探究生物活性物质的药理学效应与其成分、纯度、剂量和用药途径等有关。
在药理学实验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实验手段来探究其药理学效应。
1、细胞实验细胞实验是进行生物活性物质体内作用机制研究的重要手段。
粗脂肪测定方法粗脂肪测定方法是一种常用的食品分析方法,用于确定食品中的脂肪含量。
脂肪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提供能量和维持身体正常功能所必需。
然而,摄入过多的脂肪可能导致肥胖和其他健康问题,因此准确测定食品中的脂肪含量对于食品安全和营养评估非常重要。
粗脂肪测定方法主要分为直接抽提法和间接测定法两种。
直接抽提法是将样品中的脂肪直接抽提出来,然后通过称量脂肪的质量来计算脂肪含量。
这种方法简单快捷,适用于大多数食品样品。
常用的直接抽提法有Soxhlet法、离心法和超声波法等。
Soxhlet法是一种经典的直接抽提法,通过使用有机溶剂将样品中的脂肪溶解出来。
该方法的原理是在连续提取过程中,有机溶剂会循环流动,将脂肪从样品中抽取出来。
离心法是将样品与有机溶剂混合后进行离心分离,将脂肪分离出来。
超声波法则是通过超声波的作用将脂肪从样品中释放出来。
这些方法都需要使用特定的设备和试剂,并且需要注意操作安全。
间接测定法是通过测定样品中其他成分的含量来推算脂肪含量。
常用的间接测定法有酶解法、气相色谱法和红外光谱法等。
酶解法是将样品中的脂肪酶解为游离脂肪酸,然后通过测定游离脂肪酸的含量来计算脂肪含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含有大量脂肪的样品,如坚果、油脂等。
气相色谱法是通过将样品中的脂肪酸甲酯化后,使用气相色谱仪测定甲酯化产物的含量来计算脂肪含量。
红外光谱法则是通过测定样品中特定波长的红外光吸收来推算脂肪含量。
这些方法需要使用专业的仪器和试剂,并且需要进行一定的前处理步骤。
无论是直接抽提法还是间接测定法,都需要注意样品的选择和准备。
样品应当代表性,并且需要根据样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
在进行粗脂肪测定时,还需要注意操作安全和实验室规范,避免误差和污染。
总之,粗脂肪测定方法是食品分析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对于确定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和评估食品安全非常重要。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样品,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含量试验离心分离法1目的与适用范围1.1 本方法采用离心分离法测定黏稠石油沥青拌制的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含量(或油石比)。
1.2本方法适用于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时的沥青用量检测,以评定拌和厂产品质量。
此法也适用于旧路调查时检测沥青混合料的沥青用量,用此法抽提的沥青溶液可用于回收沥青,以评定沥青的老化性质。
2仪具与材料技术要求2.1离心抽提仪:由试样容器及转速不小于3 000r/min的离心分离器组成,分离器备有滤液出口。
容器盖与容器之间用耐油的圆环形滤纸密封。
滤液通过滤纸排出后从出口流出收人回收瓶中。
仪器必须安放稳固并有排风装置。
2.2圆环形滤纸。
2.3回收瓶:容量1700mL以上。
2.4 压力过滤装置。
2.5天平:感量不大于0.01g、1mg的天平各1台。
2.6量筒:分度值1mL。
2.7电烘箱:装有温度自动调节器。
2.8三氯乙烯:工业用。
2.9碳酸铵饱和溶液:供燃烧法测定滤纸中的矿粉含量用。
2.10其他:小铲、金属盘、大烧杯等。
3方法与步骤3.1准备工作3.1.1按本规程T0701沥青混合料取样方法,在拌和厂从运料车采取沥青混合料试样,放在金属盘中适当拌和,待温度稍下降后至100℃以下时,用大烧杯取混合料试样质量1000~1500g(粗粒式沥青混合料用高限,细粒式用低限,中粒式用中限),准确至0.1g。
3.1.2当试样在施工现场用钻机法或切割法取得时,应用电风扇吹风使其完全干燥,置烘箱中适当加热后成松散状态取样,不得用锤击,以防集料破碎。
3.2试验步骤3.2.1向装有试样的烧杯中注入三氯乙烯溶剂,将其浸没,浸泡30min,用玻璃棒适当搅动混合料,使沥青充分溶解。
注:也可直接在离心分离器中浸泡。
3.2.2将混合料及溶液倒入离心分离器,用少量溶剂将烧杯及玻璃棒上的黏附物全部洗人分离器中。
3.2.3称取洁净的圆环形滤纸质量,准确至0.01g注意滤纸不宜多次反复使用,有破损者不能使用,有石粉黏附时应用毛刷清除干净。
抽提液中矿粉质量的标定对测定沥青含量影响的比较与分析在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和施工中,沥青含量的精确测定是至关重要的,它为生产者控制沥青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决定着沥青混合料生产的稳定性及其质量能否满足配合比的要求。
在五花八门的试验方法中,《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中规定离心分离法是标准的试验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公式是:P b=(m-m a)/m m a=m1+m2+m3 其中:m ——沥青混合料的总质量P b——沥青混合料的沥青含量,%m a——沥青混合料中矿料部分的总质量,gm1 ——容器中留下的集料干燥质量,gm2 ——圆环形滤纸在试验前后的增量,gm3 ——泄漏入抽提液中的矿粉质量,g一、问题的提出:在离心分离法的试验过程中,必然会有少量能通过滤纸的细矿粉成份泄漏到抽提出的沥青溶液里,该部分矿粉质量即m3的精确标定就成为沥青含量准确测定的关键步骤。
实际情况是:根据规范在试验中所取的沥青混合料质量为1000~1500 g左右,若对泄漏的矿粉质量标定出现1.00g的误差,即沥青的计算质量比实际质量存在1.00g的误差,则所测定的沥青含量误差为0.07%~0.1%,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施工用沥青混合料的沥青含量比配合比设计用量的允许偏差为±0.3%。
由此,m3的精确与否在抽提试验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即能准确地测定m3值,又使测定方法科学合理、具有实用性,规范规定了压力过滤器法、燃烧法、空白标定法等,并且规定在实际使用时,同一种混合料用同一台仪器测定的矿粉泄漏情况大体上变化不大时,也可以不必每次都进行此项测定,而参考已有数据作少量修正。
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哪一种方法比较适宜呢?二、比较和分析: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了解各种方法的差异,确定最合适的试验方法及其各自的修正百分率,我们首先分别用不同方法对同一油石比的混合料进行抽提试验,结果如下:各种方法的误差分析:(1)压力过滤法:该方法测定精度高,能得到比较准确的m3值。
炼钢过程中钢水中杂质的分离技术
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材料,广泛应用于现代的建筑、交通、机械制造等领域。
而钢的质量往往直接影响到其使用效果和使用寿命,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对钢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钢水中的杂质是影响钢的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去除钢水中的杂质成为了炼钢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点之一。
现在,有许多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钢水中的杂质,例如溶剂抽提、过滤、离心分离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炼钢过程中钢水中杂质的分离技术。
一、溶剂抽提
溶剂抽提是一种高效的分离技术,适用于分离钢水中的铁、铬、锰、镉等金属离子,该技术可将钢水中的杂质离子与有机溶剂组成络合离子,以达到去除杂质的目的。
将有机溶剂与钢水混合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溶剂中的络合离子便可以溶解出来从而实现分离。
二、过滤
过滤是一种最简单直接的分离技术。
过滤器通常由设有细
小孔隙的过滤网制成,对于大颗粒杂质和固体微粒有很好的分离效果。
在炼钢中,通过在钢水流动的管道中设置过滤器,可以将较大的杂质分离出来,从而降低钢水中的杂质含量。
三、离心分离
离心分离是一种重力分离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钢水中的
浮游细颗粒和稠密颗粒的分离。
在离心分离过程中,由于工作管道中的钢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分离出较轻的杂质颗粒和较重的金属颗粒,从而得到较纯净的钢水。
总之,在炼钢过程中,钢水中的杂质分离技术可以对钢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鉴于各种分离技术的适用范围和工艺要求不同,需要根据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分离技术,以确保钢水成分的纯净度,从而提高钢的质量和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