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的改造策略-陈洋
- 格式:pptx
- 大小:429.70 KB
- 文档页数:4
高校废弃工业厂房可持续改造的环境行为学研究
任凯;陈洋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17(000)026
【摘要】废弃工业厂房是高校文化底蕴和创造潜力的重要载体.目前,针对废弃厂房的可持续营造缺乏整体性及数据支持,难以高效指导改造实践.本文以环境—行为学理论为基础,界定出高校废弃工业厂房可持续改造的三大要素:广义的环境—行为互馈关系、量化的再利用价值评价体系、学生行为的多样化及互联性.本文以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废弃厂房片区改造为研究对象,改造目标是"混合学科创新工作坊",对以上三大要素如何贯穿于"工程坊"进行概念设计,随后通过空间句法、混合功能这两个环境行为学工具,对三大构成要素做了量化表述与评价,并将废弃工业厂房改造的可持续性划分为6个等级,初步建立了高校废弃工业厂房可持续改造的评估与测度体系.
【总页数】5页(P28-32)
【作者】任凯;陈洋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城市自然灾害性废弃空间的景观改造分析与研究——以意大利LAVAGNA(拉瓦尼亚)市城区防汛河道废弃空间景观改造为例 [J], 高原
2.第三场所可持续营造的环境行为学研究——基于室外环境-行为互馈共生分析与选择性行为验证 [J], 任凯;徐磊青
3.废弃场地的主题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研究--以废弃铁路的主题公园改造为例 [J], 李园园;王庆斌
4.第三场所可持续营造的环境行为学研究——基于室外环境—行为互馈共生分析与选择性行为验证 [J], 任凯; 徐磊青
5.基于可持续原则的工业厂房改造探究 [J], 吴嘉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房屋使用安全管理立法建议陈洋 郑胜蓝 陆珏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近年来房屋安全事故频发,致使人民生命财产受损,房屋使用安全管理亟待加强。
首先梳理总结了我国房屋安全基本现状特征;其次分析了目前房屋使用安全管理国家与地方的立法现状,并指出了房屋使用安全管理领域尚未出台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缺乏针对性法律规定、缺少相关主体责任规定、缺少有关强制性规定等方面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快房屋使用安全管理立法程序、立法主题为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使用管理等观点,解决了房屋使用安全责任主体、使用安全管理制度规范、使用安全防范和监督管理、政府房屋使用安全公共服务责任、房屋使用安全行政处罚力度等五大立法核心问题。
关键词:既有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9138-(2018)11-0061-66 收稿日期:2018-07-10作者简介:陈洋、郑胜蓝、陆珏,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
基金来源: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17DZ1203700;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课题《既有房屋综合管理研究》。
在房屋建筑领域,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重工程建设轻使用管理的现象,工程建设阶段的法律法规较为健全,建成后使用阶段的法律相对滞后。
近年来,我国房屋安全问题凸显,每年均有房屋倒塌事故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特别是2014年4月4日,浙江省宁波奉化市锦屏街道一幢5层居民楼发生坍塌事故,将房屋安全面临的严峻现实再一次摆在了我们面前。
房屋建筑的安全使用,不仅关系到城市的运行安全,更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城市化建设发展,我国正从建设高峰期向使用和维护的高峰期转变,加强既有房屋建筑使用安全管理工作变得更加迫切,房屋使用安全管理亟待加强,房屋使用安全立法问题亟待深入研究。
1 我国既有房屋安全现状据有关统计推断,截至2016年底,我国国有土地上既有房屋建筑面积总量已达560亿平方米,且增速较快,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我国每年新建房屋竣工面积均超过38亿平方米,其中2014年竣工建筑面积达42.34亿平方米。
谈住宅建筑的隔声降噪措施作者:张莉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下旬》2020年第06期【摘要】基于绿色环保背景下,各行业开始重视绿化环保技术研发,力求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从建筑行业方面分析,住宅类建筑在设计规范与室内噪声控制办法中提出了具体的隔声性能要求。
然而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住宅建筑隔声降噪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本文以住宅建筑为视角,阐述了噪声影响的基本表现,分析了住宅建筑隔声降噪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入探究了住宅建筑隔声降噪有效措施。
【关键词】住宅建筑;隔声降噪;有效措施1、住宅建筑噪声影响的基本表现1.1城市交通噪声不断加剧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尤为突出,而且市内公交线路、轻轨线路等的不断建设,使城市被交通噪声所包围,尽管使人民的出行更加便利,也拉动了城市经济增长,但是也进一步放大了城市噪声问题,近些年来由于噪音引发的法律事件在不断增多。
1.2住宅建筑隔声材料性能不佳如今我国出台了许多住宅建筑规定,为了能够有效保护农用耕地资源,明文禁止生产制作黏土砖,所以住宅建筑应选用新型材料,比如轻质板隔墙等,新型材料具备很多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隔声性能相对比较差[1]。
同时,在进行住宅建筑设计时因为设计师盲目地追求产品外形,而忽视了隔声降噪,加之在施工中选择隔声性能不佳的材料,从而对住宅建筑隔声效果造成严重影响。
1.3噪音设施增多针对住宅建筑设计而言,往往会忽视配套设施的噪音问题,如电梯、地下室与空调外挂机等都会产生噪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住的舒适度。
2、住宅建筑隔声降噪面临的主要问题以住宅建筑为例,通过分析其隔声降噪具体情况,归纳与总结出了隔声降噪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设计环节问题关于住宅建筑设计而言,必须综合分析项目地各项影响因素,保证建筑布局规划与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才能够实现住宅建筑的有序、有效施工。
从住宅建筑平面布局与设计方面分析,电梯、楼道、设备机房等与室内的距离比较近,如果管道或者是设备出现了噪声问题,就会直接传入到室内,从而造成室内噪声污染[2]。
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改造技术标准研究
魏运;陈炎;赵华伟;杨军;程晏
【期刊名称】《都市快轨交通》
【年(卷),期】2024(37)1
【摘要】既有线改造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未来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长期任务,而技术标准是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改造工程立项、设计与实施的重要依据。
梳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标准体系现状,分析现行标准对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改造项目工作流程各环节的适应性。
针对当前城市轨道交通标准体系下现行标准对既有线改造存在覆盖面不全、适用性不足、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提出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改造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的两种思路与方案,以及标准体系建设与标准制定的原则。
围绕改造判定要求、改造设计要求、改造施工要求、验收与运营前安全评估要求、后评价要求等方面对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改造技术标准编制的重点进行探讨。
【总页数】8页(P28-35)
【作者】魏运;陈炎;赵华伟;杨军;程晏
【作者单位】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地铁运营安全保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231
【相关文献】
1.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上木枕道岔改造——合成轨枕抽换木枕可行性研究
2.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改造方案的比较分析研究
3.浅议既有线扩能改造总体建设方案研究与主要技术标准选择
4.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路信号系统更新改造方案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模式研究——以西安市陕西重型机械厂改造规划设计为例金鑫;陈洋;王西京【摘要】随着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知,探索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途径,已渐成为国内外城市延续历史文脉、彰显特色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城市工业厂区搬迁后被转化为居住用地的比例呈压倒性趋势,如何将居住区开发和工业遗产保护紧密结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该文通过西安市陕西重型机械厂改造规划的设计研究,提出工业遗址区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思路和框架.从厂区资源、规划定位、社区需求以及经济性诸方面确定厂区的更新策略,探寻工业遗产保护与居住区道路系统、绿化系统、公建系统、空间环境系统规划设计的契合点,构建具有鲜明工业文化特色的现代居住社区.【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80-84)【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居住区规划;工业文脉;城市特色;城市可持续发展【作者】金鑫;陈洋;王西京【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3随着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知,将工业遗产加以保护,探索其更新再利用途径,已渐成为国内外彰显城市特色、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举措。
对具有重要价值的工业遗产,国内外普遍采取建立行业博物馆、开展工业遗产旅游、营造文化商业景区等更新利用方式[1],对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对成熟。
而随着城市发展,大量具有一般价值的工业厂区将开发为居住区,成为主导趋势,如北京工业企业搬迁后,居住用地的转化率高达75%[2]。
多数在旧厂区开发住宅项目由于缺乏遗产保护意识及相关研究,加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采用完全拆旧建新的模式,导致工业遗产在房地产开发中迅速消失。
因此,如何将居住区开发和工业遗产保护紧密结合,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本文试以陕西重型机械厂(以下简称陕重厂)为例探讨居住区规划中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方法。
既有住宅建筑隔声降噪改造标准解读及案例王英;陈洋;郭戈【摘要】针对既有住宅建筑隔声降噪改造,对隔声降噪改造设计及其效果评估中室内声环境噪声限值,以及外窗、户门、外墙、楼板等住宅建筑构件的隔声量限值应依据的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考虑规范适用范围、住宅室内允许噪声级及住宅建筑构件空气声计权隔声量要求等方面,全国范围的既有住宅隔声降噪改造可依据《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2010)中的规定执行;上海市的既有住宅隔声降噪改造可参考《住宅设计标准》(DGJ 08—20—2013、J 10090—2013)的规定执行.选择上海市两栋既有住宅,应用《住宅设计标准》进行隔声降噪改造,改造前后室内外声环境噪声监测表明,标准对改造设计及评价具有很好的指导性,在既有住宅隔声改造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期刊名称】《住宅科技》【年(卷),期】2017(037)010【总页数】5页(P24-28)【关键词】既有住宅;隔声降噪改造;控制标准【作者】王英;陈洋;郭戈【作者单位】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近年来,随着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与噪声控制工作相关的专业技术标准也相继颁布执行。
目前,在噪声控制评估标准方面,国内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的《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和《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GB 9660—88)分别适用于一般声环境和机场周围区域的声环境质量评价与管理;在既有住宅隔声降噪改造方面,我国有多部标准,如国标《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2010)、《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2011)等。
然而,各规范对住宅室内环境噪声限值以及建筑构件隔声量的要求并不一致。
在既有住宅建筑的噪声控制设计和效果评估中,选何标准作为依据明确室内环境噪声限值及建筑构件隔声量,目前还有一定的争议,值得进一步探讨,从而为我国既有住宅建筑隔声降噪改造设计和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浅析既有建筑改造的方法与策略朱洪燕发布时间:2021-08-03T03:16:33.32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21年8期作者:朱洪燕[导读] 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是现今建筑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筑亟待解决的问题,处理好既有建筑改造,可以有效的节约资源。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朝阳区 100013摘要: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是现今建筑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筑亟待解决的问题,处理好既有建筑改造,可以有效的节约资源。
笔者近年参与了北京大量项目的设计改造,并对这些项目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总结,得出一些既有建筑改造的理论与方法,以期待为今后的改造项目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既有建筑;改造设计;利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放缓以及老龄化城市的加快,既有建筑改造变的越来越需要和迫切。
在北京存在很多老旧建筑,需要我们建筑师赋予其新的功能,新的生机。
如何做好既有建筑改造再利用,是摆在我们建筑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以下对既有建筑改造优点、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造方法做了相应的阐述。
一、既有建筑改造的优点(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首先,既有建筑的改造,在成本方面,不存在大规模的土建施工,节约了投资成本;在时间方面,既有建筑改造只是在原有建筑基础上做相应的改造,缩短了整个施工的周期;在文化保护方面,既有建筑改造一般都能比较好的延续原有建筑及周围环境的文脉,不会对周围空间带来比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在环境保护方面,既有建筑改造一般扬尘较少,对周围空气质量没有大的影响。
(二)既有建筑改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笔者在近来的项目改造中,发现每个既有建筑改造项目存在着各自独特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能用一种方法就可以解决。
我们需要在满足设计规范的前提下,根据具体项目具体对待。
比如笔者接触的某办公大楼,原始功能为某单位办公楼,业主需要把其中两层改成实验室,这种改造改变了建筑原有使用功能,需要进行结构检测。
根据现有规范,需要进行整体加固,而业主只是想进行局部两层改造,不想整个大面积加固改造,所以,就存在着设计与业主意愿矛盾的情况。
加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管理的几点思考
蔡乐刚;陈洋
【期刊名称】《住宅科技》
【年(卷),期】2010(030)006
【摘要】自2003年<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实施以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针对目前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保护性修缮管理尚存在如保护专项资金等方面的不足,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改造管理体制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总页数】4页(P21-24)
【作者】蔡乐刚;陈洋
【作者单位】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保护优秀历史建筑留住上海城市发展脉络——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上海市历吏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 [J], 蔡宝瑞
2.关于加强居住类优秀历史建筑修缮工作的几点思考 [J], 徐尧;汤琮璀
3.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制度探索——以《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的研究为例 [J], 丁援
4.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保护条例(草案)》的审议意见报告——2018年11月20日在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 [J], 崔明华
5.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老旧校舍的修缮改造实践 [J], 王治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建筑保护性改造与再利用设计策略2历史建筑保护性改造与再利用设计策略2历史建筑的保护性改造与再利用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遗产保护、功能需求、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设计策略,旨在实现历史建筑的完整保护和有效利用。
首先,保护性改造的设计策略要遵循历史建筑的原有结构和风格。
这意味着在改造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建筑原有结构和形式的破坏,保留建筑的历史特色。
设计师应充分了解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背景,根据这些历史元素来指导改造设计。
其次,再利用的设计策略应考虑到建筑的功能需求。
历史建筑可能用途陈旧不再适应现代需求,因此需要通过改造来适应新的功能。
在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到建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使其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功能的空间,例如将教堂改造为图书馆或文化艺术中心。
另外,历史建筑的改造应注重可持续发展,尽可能利用可再生材料和绿色技术。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还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并提高建筑的环境性能。
设计师可以考虑使用太阳能、雨水收集系统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采用可持续建筑材料,如再生木材和可回收材料等。
此外,历史建筑的再利用还需要考虑到与周边环境的整合。
设计师应将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使其与周围的街景和景观相协调。
建筑的外观和色彩选择应与周围的建筑保持一致,且重要的历史元素应在设计中得到突出展示。
最后,为了保护历史建筑的完整性,还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维护计划。
这包括建立长效机制,定期进行建筑检测和维护,确保建筑的持续可用性和安全性。
同时,还需要加强人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历史建筑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历史建筑的保护性改造与再利用需要多方面的考虑和策略。
设计师应将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同时注重建筑的功能需求、可持续发展、环境整合等方面,以实现历史建筑的完整保护和有效利用。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保证历史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持久价值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