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美学特征
- 格式:docx
- 大小:13.82 KB
- 文档页数:9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美的概念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觉和认识的本质特征。
美的本质是主观的,即它是由人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因为不同的人对于美的认识和感受是不同的。
另外,美的本质也是客观的,因为美并不是人们随意臆想出来的,而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
2.美的特征美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美的客观性,即美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个人的意识和情感;二是美的相对性,即美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偏好;三是美的历史性,即美是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四是美的统一性,即美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一定的统一性。
二、艺术的概念1.艺术的定义艺术是人类根据自身的审美需求和创造力,通过某种形式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情感、思想和观点的活动。
艺术可以通过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形式来实现。
2.艺术的分类艺术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不同类型的艺术;按照功能可以分为舞蹈、戏剧、建筑等不同形式的应用艺术和纯粹艺术等。
三、审美的概念1.审美的定义审美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的活动。
它是一种主观的、情感性的、理性的、综合性的活动,包括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等方面。
2.审美的功能审美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一是满足审美需要,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欣赏的需求;二是提高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提升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三是拓展审美视野,即通过审美活动来开阔人们的视野和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四是提高审美修养,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品质。
四、美学的基本理论1.美的产生和作用美的产生和作用是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美的产生主要是通过物质形态、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三个层面来实现的。
美的作用主要包括美的教育作用、美的情感作用和美的审美作用。
2.美的标准和规律美的标准和规律是美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华章Magnificent Writing二○一三年第三十二期试论中国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谭杰,涂苏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00)[摘要]中国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正式文体产生于清末民初,是一种为少年儿童阅读的文学类型,中国儿童文学文体风格是20世纪初语言变革而定型的。
在文学革命的推动下,中国儿童文学具有真实美、荒诞美、情趣美和音乐美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儿童文学;语言;美学特征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成果之一。
项目名称: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探讨。
项目编号:07WX220一般项目。
儿童文学是专门适合少年儿童阅读而创作的文学类型,由于儿童的心智发育水平和阅读能力,所以要求作品的内容通俗易懂、作品的形式生动活泼和作品的重要的教育意义。
根据阅读对象的年龄段,儿童文学分为婴儿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根据文学的体裁分为儿歌、儿童诗,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儿童科学文艺、儿童曲艺和儿童影视等。
儿童文学拥有十分鲜明的文体特征,拥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美学特征,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也十分悠久,是世界文学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国儿童文学的产生按照广义的理解,国外的儿童文学产生的历史十分久远,远在公元前1300年的古埃及就产生了说书人以故事形式对儿童所讲述的儿童故事,公元100至200年间产生以文字形式的儿童文学阿普列乌斯的《金驴记》。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列子和庄子,都将童话故事和寓言以自己的形式表达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
然而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古代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思想的统治地位,三纲五常作为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封建伦理道德是儿童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容,具有儿童心理特质的儿童文学在教育中不被重视,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缺乏适合成长的有效土壤。
周作人曾经说过:“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作为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甚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
论王维诗歌的美学特征
王维是唐朝重要的文学家,他在诗歌写作方面突出,写出了大量影响深远的优美绝唱。
在王维诗歌的美学特征方面,具有自然美、文化美、伦理美三大特征。
首先,王维诗歌最大的特点是自然美。
他以"山水"诗歌闻名于世,他把自己随着自然景色的变化而发表出来,形成了另一种新的山水诗的风格,深深吸引着读者。
其次,王维的诗歌也有文化美的特征。
他创造出一种术语"涧中涧,阴回阳,阳又回阴",诉说着悠久历史变化,犹如一部美轮美奂的文学史,将古今中外的文化融汇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巨大的思想审美能力。
最后,王维的诗歌具有浓厚的伦理美的特色。
他的诗歌抒发出着丰满的人生感悟,清新的言语传递浓浓的情感,令人深深迷恋,让读者深思远虑,感觉到生活的价值与责任的承担,以一种更加深刻的方式来感知生活的美丽。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王维诗歌表现出了天然之美、文化之美以及伦理之美,在丰富多彩的文学表达中,把无尽的情感传达出来,至今依然让人深刻铭记。
【文物博论】 A Theory of Cultural Relics042Vol.159曾志女(龙泉市大门第青瓷厂,浙江…龙泉…323000)摘 要:哥窑瓷纹的神奇性、天然性和意蕴的丰富性为人们所称道。
文章结合作者对哥窑瓷的研究与感受,阐述了其三大美学特征:表面开裂的自然美,巧夺天工的形式美,寓意丰富的意境美。
关键词:哥窑;开片;纹片美;特征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受宫廷皇室、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和收藏家的青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本文拟谈与之相对应的三大美学特征:表面开裂的自然美,巧夺天工的形式美,寓意丰富的意境美。
第一,表面开裂的自然美。
哥窑瓷的乳浊釉,因为失透,釉面泛出一层酥光,开裂为大小不一的纹片。
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浅黄色,人称“金丝铁线”,也有叫“墨纹梅花片”“文武开片”“叶脉纹”等。
这是哥窑瓷表面的主要特征。
青瓷单色釉有时未免有点单调,适当的装饰点缀往往会有出奇的效果。
划刻、堆塑,古人都试过,而哥窑的天然开片极好地装点了瓷器外表。
哥窑瓷最为人们称奇的就是这种自然开裂。
釉层外表开裂,但瓷胎、瓷骨浑然无损,且韵致盎然。
这种自然开片美,开创了陶瓷美学上无需装饰、却酷似书画,有梦幻般的千变万化、意味无穷。
在哥窑瓷器朴素大雅的自然开片美中,寓动于静,动静搭配,凸显了浑然天成的天然美,开一代瓷器天然装饰美的先河,在瓷器王国里独树一帜。
第二,巧夺天工的形式美。
从稀罕度、时代性上来说,古代保存下来的哥窑瓷器无一不是瑰宝。
哥窑瓷器表面布满的纹线就是奇迹。
哥窑以纹片著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纹线具体巧夺天工的形式美。
《格古要论》指出:“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
细碎纹,纹之下也。
”元末明初的收藏家曹昭不仅对哥窑瓷极为欣赏,而且根据其纹片的不同,给其分出上、中、下的等级,还给这些形式极美的纹片取了传神的名字。
哥窑开片常分大开片、中开片、小开片、极小开片。
50艺术论丛陶瓷艺术的三大美感——艺术美、生活美、科学美林吉祥德化县儒裕陶瓷研究所摘要:陶瓷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具有独特的魅力,中国陶瓷享誉世界,陶瓷不但丰富人们了物质生活,而且陶瓷还具有多方面的美感,具很高的审美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深受很多人的喜爱。
每件陶瓷作品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陶瓷艺术主要具有艺术美、生活美、科学美这三大美感,我们有必须要把握着三方面美感的具体内涵,从而促进我国陶瓷艺术设计实现更大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陶瓷艺术;艺术美;生活美;科学美引言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陶瓷已经是中国文明的象征。
我们从陶瓷的器型、装饰等方面,就能够充分的体会到一种独特的民族情感以及民族元素。
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仍然需要关注陶瓷艺术的发展,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这就有必要深入研究陶瓷艺术的艺术美、生活美、科学美这三大美感,从而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陶瓷艺术的艺术美之所以称作陶瓷艺术,说明陶瓷具有艺术美,这是陶瓷艺术的最基本美感。
陶瓷艺术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艺术美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具有很浓厚的文化气息、陶瓷艺术品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模仿和直接反映,是对原始自然形态的主观加工,渗透了人们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实现了对客观事物的进一步艺术升华,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从而实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这比自然更美[1]。
由于每位艺术家具有不同的思想认识和创作风格,所以每件陶瓷艺术品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蕴含着不同的美学观点,都是艺术家独创的。
陶瓷艺术品具有可感的形象,并向人民传达其中的思想,展现出本身的风姿神韵,所以非常高的艺术美感审美价值。
其中,陶瓷造型是陶瓷艺术美的最主要表现,赋予了陶瓷艺术形象的灵魂,陶瓷在造型上都是由线组成面,进而组成体,对于陶瓷器皿的口、腹、底、嘴、耳等局部处理都要与整体相和谐,同时体现出个性化的造型风格。
比如,德化瓷就是中国陶瓷艺术美的杰出代表,德化窑是宋代名窑之一,明朝何朝宗利用高岭土制作了精美的德化瓷作品,艺术风格独特,被誉为“中国白”。
戏曲艺术的三大特征是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
1、综合性: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
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
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包括舞蹈、音乐、美术、诗歌、杂技、武术等。
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
2、虚拟性: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
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
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但它的艺术性高于生活中的真实场景。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就是典型的虚拟性。
3、程式性: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
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
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美学特征。
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京剧艺术的三大美学特征之一京剧的综合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东方蓝色宝石”、“中国戏曲的明珠”,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京剧艺术中,有三个重要的美学特征,其中之一是京剧的综合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京剧艺术的这一特征。
首先,京剧的综合性表现在表演艺术上。
京剧融合了唱、念、做、打四种表演方式,即唱腔、说白、表演和武功。
京剧的唱腔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的唱腔体系,有多种不同的唱腔曲调,如“大曲”、“二黄”、“中曲”等,每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念白是京剧中的说白展示方式,演员通过语言的表达来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表演是京剧演员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舞蹈来展示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的一种方式。
武功则是京剧演员的特殊表演技巧,包括套路动作、跳跃、武器操等,通过精妙的动作来展现人物的英勇和战斗力。
这四种表演方式相互结合,使得京剧具有多重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观众的艺术享受。
其次,京剧的综合性表现在剧目题材上。
京剧的题材广泛多样,涵盖了历史、古籍、小说、神话传说等各个领域。
京剧中有许多基于历史故事改编的剧目,如《赵氏孤儿》、《红楼梦》等,这些剧目通过扎实的历史背景和情节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等重要事件。
同时,京剧中也有很多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剧目,如《西游记》、《水浒传》等,在表演艺术的基础上,京剧通过舞台布景、服饰道具等方面的综合运用,将文学作品巧妙地呈现给观众。
京剧还有许多具有神话传说色彩的剧目,如《白蛇传》、《牡丹亭》等,这些剧目以神话传说为背景,通过京剧的表演方式和音乐艺术向观众展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最后,京剧的综合性表现在艺术形式上。
京剧通过舞台布景、化妆服饰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舞台布景是京剧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装置和布景效果,将观众带入剧情所在的时空背景,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
化妆服饰是京剧演员身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京剧的脸谱和戏曲服装都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通过精心的化妆和服饰设计,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身份地位。
美学常识一1、1750年,鲍姆加登(美学之父,德国哲学家)的美学专著《美学》(Aesthetik)等卷的出版,从此,《美学》成为一门有别于哲学、逻辑学、伦理学、艺术理论等的独立学科。
2、美学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它的研究范围包括构成这一关系的客体(美)和主体(美感)这两大方面。
3、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方法论,体现两条基本原理:理论与实践结合、逻辑与历史结合。
4、毕达哥拉斯——“美在形式说”柏拉图、黑格尔——“美在理念说”苏格拉底、孟德斯鸠——“美在典型说”狄德罗——“美在关系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在生活说”5、美的本质: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美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
6、为什么美是一种社会现象?美依赖人类社会而存在。
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宇宙太空的万事万物,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正如无所谓真、无所谓伪,无所谓善、无所谓恶一样。
尽管那个时候,日月星辰,山水花鸟都早已存在,并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着、变化着,但那不过是一些纯粹的自然的存在物而已,还未取得美所必须具备的社会属性和价值。
相对于人的意识,相对于个人来说,事物的美同真、善一样,都是客观的;然而,真、善、美,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一直社会价值,它离不开人,离不开社会,否则,它们就会失去自己依赖的社会依据。
所以,美是客观的、是社会的。
7、为什么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说:“人的类特征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力量的认识。
首先,人的本质力量是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人类遵循客观规律和主观目的进行自由创造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在对象世界中只有通过具体的感性形式,显示了人所特有的真与善的本质力量的事物和现象,才是美的。
其次,人的本质力量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生产劳动和整个社会实践为基础的。
浅析陶瓷艺术的三大美感作者:彭琦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10期摘要: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
本文试图从陶瓷的装饰的角度入手,进而分析陶瓷的艺术美、生活美和科学美的内涵。
试图从陶瓷的三大美学特征中寻找到一些启示,运用到陶瓷设计工作中。
关键词:中国陶瓷;艺术美;生活美;科学美中国陶瓷是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一种积淀甚深的文化形态,透过它的器型、装饰、胎釉,总能让人感觉到它独特丰富的美学价值,还有它承载的历史、凸现出的民族情怀和民俗习惯。
它显现出的价值观和审美理念,具有强烈的东方文化色彩。
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具体阐述陶瓷独特的美感。
一陶瓷的艺术美陶瓷的艺术美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来源于自然美和生活美,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基础,然而它又不是原始的自然形态的美,而是经过艺术家的主观加工,其中渗透了艺术家的美学观点和美学思想以及艺术独创性,因此它比自然美、生活美更集中、更典型。
陶瓷艺术美是通过具体形象来展示自己的风姿神韵,而这种艺术形象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它可引起人的美感,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它是人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判断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物化。
和谐是构成陶瓷形式美的重要原则之一。
和谐体现在具有美感的陶瓷器物的造型、装饰、色彩、肌理中。
和谐并不是要求在某一件陶瓷造型上,或是多件组合的成套陶瓷造型上,都单纯地表现相同性和一致性,从而否定矛盾因素的存在。
和谐恰恰是由于相互对立的、矛盾着的或有差别的因素,经过设计过程,达到一种新的结合,从而达到互动、互成的美学目标。
下面以陶瓷造型为例具体分析和谐在陶瓷造型形式美中的体现。
陶瓷造型是陶瓷艺术形象的根本。
陶瓷造型组成基本是线,由线组成面,由面组成体。
局部处理一定要服从整体,器皿造型的口、腹、底、盖、嘴、把、耳等,对造型整体来讲,都是局部。
这些局部处理讲究整体效果,局部处理得当,能突出造型的风格和个性。
造型在强调整体效果的前提下,也要加强局部变化,局部与局部之间,和局部与整体之间比例关系的处理相称得当,造型就会产生较完美的整体效果。
散文的三个美学特点
散文是一种以自然、生活、人物等为素材,通过对散文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作者的感情、思想、意境等的文学作品。
散文的美学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自然真实:散文注重表现自然的真实与客观,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生活气息,它不
刻意抒发情感,也不拘泥于虚构的想象,而是融汇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寓意深刻。
2.语言工艺:散文的语言富于变化、朴实自然,通俗易懂,语言优美、流畅、准确,
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能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感受和强烈的情绪。
3.意境传神:散文运用意象和象征的手法,寓意深刻,意境传神。
它在刻画形象和环
境的同时,也透露出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感情体验,提供给读者具有启示性的思考和感悟的空间。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自清乾隆年间徽班进京算起,迄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调的基础上,由表演艺术大师们在长期演出实践中,不断从汉剧、昆曲、京腔等剧种中汲取营养逐步演变形成的,是中国最大的戏曲剧种。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
它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感情,有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三大美学特征。
京剧唱腔以“二黄”和“西皮”曲调为主,还有“反二黄”、“反西皮”、“四平调”、“反四平调”、“南梆子”、“高拨子”及“吹腔”等。
西皮的曲调比较激越活泼,京胡定弦为低音和中音!。
二黄的曲调比较平稳、深沉,京胡定弦为低音∀与中音#。
京剧唱腔的板式决定唱腔的节奏,西皮有原板、慢板、流水、快板、导板、二六板、散板和摇板等∃二黄有原板、慢板、散板、摇板、导板、回笼等。
京剧的伴奏通常称为文武场。
文场主要指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笛、笙、琐呐等∃武场主要指打击乐器,有檀板和单皮鼓班鼓、大锣、堂锣、饶拔、堂鼓、星子等。
京剧中有生、旦、净、丑四个行当。
生行是剧中的男性角色,包括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
旦行亦叫占行,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等,是剧中的女性角色。
净行亦叫花脸,分为铜锤花脸、架子花脸、黑头花脸等,也是男性角色。
丑行又称三花脸,分为文丑和武丑。
在京剧各行当中,由于艺术家们的表演风格不同,又有许多流派。
如生行中的谭派、余派、杨派、言派、马派、高派、李派,旦行中的梅派、程派、荀派、尚派、张派,净行中的金派、侯派、郝派、裘派,丑行中的萧派等。
京剧脸谱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
它通过运用夸张和变形的图形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
眼睛、额头和两颊通常被画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状,再加上夸张的嘴和鼻子,制造出所需的脸部效果。
京剧脸谱色彩十分讲究,看来五颜六色的脸谱品来却巨细有因,决非仅仅为了好看。
不同含义的色彩绘制在不同图案轮廓里,人物就被性格化了。
美学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国美学史读后感】中国美学史读后感第一章.远古美学嬗变第一节.礼:原始整合性与美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
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
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
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
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
“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有了好奇。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
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
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说明了国家的安定与帝王的饮食有关。
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
之后作者又谈到:“礼”字的另一部分结构---玉。
正像饮食在礼中的重要地位一样,玉在礼中也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王国维《释礼》说:“象二玉在器之形。
古者行礼以玉。
”而玉在中国地位更是可以与彩陶相媲美,而玉比起饮食的器皿来说,我觉得玉有一个更加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随身携带,它即在礼器之中,又在仪式之人的身上。
而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玉是一种有灵气的东西,与性灵有关,因而它又代表了更多涵义。
电⼤少年⼉童⽂学参考题答案少年⼉童⽂学参考答案(1)⼀、填空题1、少年⽂学就是少年的⽂学,它是由⽂学和少年两⼤要素构成。
2.少年的年龄特征是指与少年年龄阶段相适应的⽣理特征⼼理特征社会特征。
3.⼉童⽂学通常是相对于成⼈⽂学⽽⾔的。
它以 18 岁以前的全体少年⼉童为读者对象,通常可以依次划分为婴幼⼉⽂学⼉童⽂学和少年⽂学三个层次。
4.少年⽂学的美学特征是指少年⽂学的基本艺术品质。
5.少年⽂学的梦幻⾊彩,可分为豪情奔放的梦幻美和温婉柔情的梦幻美两⼤类。
6.少年⽂学完善⼈格的作⽤,⼤致是通过情感上的宣泄和补偿两种⽅式来实现的。
7.少年⽂学的忧郁情调,⼤致可分为平和冲淡的忧郁美_和深沉浓郁的悲剧美_两⼤类。
8 .少年⽂学的幽默意味主要依凭于少年⼈_⽭盾性_的⼼理特征 _和⽣理特征_。
9.⼉童性_与_成⼈性、校园化_与_社会化,体现了少年⽂学基本性质的两⼤⽅⾯。
10.在给青少年读者以启迪的成长母题中,成长主题的核⼼内容是_磨难化 _。
11.少年⽂学具有⼉童性_与_成⼈性_两极融合的双重品格,具有独特⽽_复杂的性质。
⼆.名词解释年龄阶段-----是指从繁殖开始经幼年、青年、成年、⽼年直⾄个体⽣命结束为⽌的全部⽣活史。
⼉童⽂学----是专为少年⼉童创作的⽂学作品。
⼉童⽂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动活泼。
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对象,⼉童⽂学⼜分为婴⼉⽂学、幼年⽂学、童年⽂学少年⽂学,体裁有⼉歌、⼉童诗、童话、寓⾔、⼉童故事、⼉童⼩说、⼉童散⽂、⼉童曲艺、⼉童戏剧、⼉童影视和⼉童科学⽂艺等。
母题-----是⽂化传统中具有传承性的⽂化因⼦,是⽂学作品中最⼩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它是⽂学中反复出现的⼈类基本⾏为.精神现象和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能够在⽂化传统中完整并存并在后世不断延续和复制.。
象征⼿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它可以使⽂章⽴意⾼远,含蓄深刻。
服装设计的三大美学特征关于戏曲服装的特点、特征、特性,在理论界有诸说。
但我认为可舞性、装饰性、程式性为戏曲服装的美学特征。
一、可舞性“可舞”,从字面上看,就是可以舞动的意思,指服装经过特殊的艺术加工后,可以舞动,并且舞得很美。
古人云:“长袖善舞”,就包含了这两层意思,说舞者的衣袖很长,利于舞蹈;还能有助于舞者形成优美舞姿。
需要指出的是,“长袖善舞”中的“舞”,是特指古代舞蹈(或歌舞),而不是后来的戏曲(以歌舞演故事)中的舞——这两者必须严格区分开来。
那么,“可舞”的深层次涵义是什么呢?戏曲客观实际表明:戏曲表演艺术形态的成熟,是与重视服装作用有关的;演员塑造人物,是一种意象创造,性格、品格、气质的体现,一是主要靠自身的语言、唱腔、形体动作,二就是有赖于服装、化妆等外部因素的辅助和衬托。
表演艺术要求服装的是:可以让演员充分借助,以帮助演员表情达意。
这样,表演艺术形态一旦成熟,被赋予了表情达意功能的服装,自然也随之成熟并定型,就此密不可分。
表演与服装的关系紧密到了什么程度?已紧密到水乳交融、成为了一个艺术整体。
演员表演人物,喜、怒、哀、乐在他的面部、语言、唱腔和形体动作上,同时,喜、怒、哀、乐也表现在服装上,服装犹如一张放大了的脸,“可”以被演员“舞”出喜、怒、哀、乐——这就是“可舞性”深刻的内涵!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舞蹈和舞剧,它们的舞衣,虽然对表演也很重要,但,负载决没有戏曲表演那么多。
它们用的是独特的“舞蹈语汇”,即通过形体表现喜、怒、哀、乐,换句话说,就是:演员的四肢即一张放大的脸。
在戏曲表演基本功里,与服装相关的有水袖功、翎子功、帽翅功、靠旗功、跷功,与化妆有关的有甩发功、髯口功等。
在戏曲表演艺术家的手中,服装的大部分都是可以利用来表演的工具;不仅是服装的部件(水袖等),而服装整体则更是如此。
臂如:蟒可以“撩”、靠可以“飞”、褶可以“踢”……那么,服装为什么会成为“可以舞出情感”的工具呢?概括说,这是由于设计构思与工艺体现的巧妙,其中涉及到形式美要素。
美学1、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著作《美学》第一卷的出版,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围绕着审美关系这一轴心而出现的美、美感、美的创造三大方面,构成了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3、第一、自然美要以自然属性为其必要条件。
并且一般具有社会性第二、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美,一般功利性不是很明显第三、自然美具有联想性、多面性和易变性第四、自然美是一种具有三度空间的立体美,并且具有形、色、声、味的综合的全方位的美第五、自然美具有时间的推动性4、5、形式美: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崇高:又称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中国文学史上又称阳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幼健,奇特的特色。
悲剧:悲剧的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最终获得胜利;人格美:人的内在美;美感:具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
狭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广义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所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艺术美: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产物6、①美的价值本质问题的决定因素——审美属性决定了美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
②“价值”是事物满足人们需要的标志,客观事物的价值属性也属于事物的客观属性,但价值属性作为一种关系属性同自然属性是不同的,价值属性是基于自然属性而又超越于自然属性的另一类新的属性,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生成和发展的派生属性。
某一事物的审美属性是人类社会价值的一种,而真善美是人类社会具有的三大价值。
③审美价值是社会性的,是由人们社会实践规定制约的。
京剧艺术的三大美学特征之二京剧的程式性提起京剧的程式,有些人就以为凡"程式"必然是陈规陋习,必然是条条框框,必然是对艺术改革的束缚。
推崇"程式",就是反对改革创新,就是因循守旧,因此有些人以"打破程式"为时髦,以"取消程式"为炫耀自己改革创新的资本。
其实,世界上各种艺术都与京剧一样存在着程式,没有程式就没有了艺术。
程式就像我们写文章时的语汇、词组和成语经过严格的语法规范连缀起来一样,比如中国画家在勾画山水花鸟时的勾勒,泼墨、积墨、皴法、烘托和用色的程序;芭蕾舞在表现各种情感时的大跳、托举、旋转、倒踢紫金冠;歌剧演员在抒发情感时的咏叹调、宣叙调以及演出过程中的序曲、间奏曲、舞曲;电影在表现不同画面时的的特写、近景、中景、远景、蒙太奇、化入化出和话外音等等不都是不同艺术中的程式吗?如果取消了这些程式,这些艺术也就不能存在了。
取消了勾勒和没骨,还有国画吗?取消了足尖动作,还能叫芭蕾舞吗?取消了咏叹调还能叫歌剧吗?取消了蒙太奇和特写镜头,电影还能拍摄吗?取消了西皮二黄的种种板式,还能叫京剧吗?真可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见,京剧中的程式就像生物中的细胞,物体中的分子与粒子一样是无法分开的。
京剧程式的灵活多变不过,京剧的程式可能更为成熟,也就更为灵活多变,更具有可塑性,并且开宗明义地承认程式。
这是因为京剧的表演程式是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和丰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高度提炼的表演语汇。
它不仅使生活万象舞蹈化,音乐化,节奏化,而且形成了规范不变,但形式千变万化的表演元素。
比如唱腔板式的安排,嬉笑与哭怒的方式,开门、关门、骑马、登舟、乘车、坐轿、开打、水斗、上山和上下楼等等都有一套完整的,相对固定的表现方式。
我们把这些程式根据剧情巧妙地连缀起来就是一出完整的戏。
当然,《失街亭》的诸葛亮升帐(也是一种程式)和《逍遥津》的汉献帝打朝(也是一种程式)的上场都是打"引子",这种引子是自报家门的定场白中的第一部分,都是又念又唱。
少年儿童文学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11.少年儿童文学的价值功能及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花的梦》、《森林手记》、《快乐王子》三部作品谈谈你的认识。
(50分)要求:可以全面、综合阐述,亦可就少年儿童文学某几方面的功能与美学特征进行阐述,发表个人观点。
不少于800字。
1)三个美学特征的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为梦幻色彩、忧郁情调、幽默意味三个方面。
(2)具体阐述梦幻色彩的内涵和产生的生理心理因素。
少年文学的梦幻色彩表现两种情况:一是豪壮奔放的梦幻美。
少年在生理上已接近成人,充满青春活力,有太多精力需要发泄,对未来充满幻想,所以其梦想带有豪壮奔放的色彩。
二是温婉柔情的梦幻色彩,这是因为外部世界的诗意与少年心中的梦想合拍共振。
(3)具体阐述忧郁情调的内涵和产生的生理心理因素。
这种忧郁情调又可为平和冲淡的忧郁美和深沉浓郁的悲剧美。
少年阶段的生命特征基本上是成长,而成长是一个夹杂着喜悦和痛苦的蜕变过程。
因此,少年文学往往要描写少年经过种种磨难达到再生。
这就使少年文学具有了一种多愁善感的忧郁情调。
(4)具体阐述产生幽默情调的生理心理因素。
青春的朝气蓬勃与旺盛生命力,让少年的生命在整体上洋溢着一层欢快愉悦的幽默意味。
少年文学的幽默感主要依赖于少年矛盾性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
2.少年儿童文学的母题和艺术表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试以马克·吐温、林格伦、曹文轩的作品为例加以论述。
(50分)要求:在感悟相关作品、深入理解少年儿童文学母题和艺术表现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阐述你的看法,发表个人观点。
不少于800字。
一、儿童文学的母题是“顽童型”。
“顽童型”母题有以下特性:幻想性、冒险性、新奇感。
比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和哈克贝利,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三部曲中的皮皮,都是儿童阶段的孩子,都是一些精力过剩、淘气贪玩、异想天开甚至是离经叛道的“顽童”,他们久久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成为儿童文学的“大腕明星”。
中国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美学特征中国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美学特征,是通过自然的美表现意蕴的美。
尤其是山水诗和山水画。
在艺术创作中,中国艺术家所热衷的“比兴明志”、“缘物起情”、“拟容取心”、“意境高远”等, 都离不开自然的参加和介入, 艺术家的主观之意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
在艺术风格的审美追求上, 中国大多数的艺术家都崇尚“行云流水”,“自然浑成”的自然之美,而且成为中国艺术长久追求的最高、最抱负的境界。
这无论作为美学思想还是艺术精神,都是值得仔细思量的。
可以这样说: 惟独了解了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论, 才干认清中国的艺术精神,才干理解中国艺术的审美追求, 也才干掌握中国艺术的底蕴。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概括中国哲学的三大特点为: “合知行”、“一天人”、“同真善”。
其中的一“一天人”, 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根据他们的思维方式看来, 天即物、即自然。
人与自然原来就是一体的。
人和自然是亲和、亲子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根本。
人生的最高抱负,就是自觉地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古代哲人的宇宙论也是不分天人、内外、物我的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浮现于先秦春秋战国时代,大致有三种形态: 一种是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以人合天的天人混一论,墨、法两家在天道观上与它们相近。
另一种是以孔孟及荀子为主要代表的以人驭天以求得天人和睦的天人统一论。
还有一种是以《易经》、《洪范》为标志的早期阴阳家和五行学派为代表的天人相配的天人感应论。
虽然这三种形态各具千秋,但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倾向上却殊途同归。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类对自身和客观世界熟悉的一个飞跃,是人类对自身制造力的绝对, 它表现了对旧的天命神灵观念逐渐否定的趋势。
在这里,天与人都已经不是纯粹的天和人,所谓的“天”, 既是自然的天, 又是被制造的“天”; 这里所谓的“人”, 既是自然的人, 又是制造的人。
“天”既带有人的颜色,“人”也带有自然的颜色。
服装设计的三大美学特征关于戏曲服装的特点、特征、特性,在理论界有诸说。
但我认为可舞性、装饰性、程式性为戏曲服装的美学特征。
一、可舞性“可舞,”从字面上看,就是可以舞动的意思,指服装经过特殊的艺术加工后,可以舞动,并且舞得很美。
古人云:“长袖善舞”,就包含了这两层意思,说舞者的衣袖很长,利于舞蹈;还能有助于舞者形成优美舞姿。
需要指出的是,“长袖善舞”中的“舞,”是特指古代舞蹈(或歌舞),而不是后来的戏曲(以歌舞演故事)中的舞——这两者必须严格区分开来。
那么,“可舞”的深层次涵义是什么呢?戏曲客观实际表明:戏曲表演艺术形态的成熟,是与重视服装作用有关的;演员塑造人物,是一种意象创造,性格、品格、气质的体现,一是主要靠自身的语言、唱腔、形体动作,二就是有赖于服装、化妆等外部因素的辅助和衬托。
表演艺术要求服装的是:可以让演员充分借助,以帮助演员表情达意。
这样,表演艺术形态一旦成熟,被赋予了表情达意功能的服装,自然也随之成熟并定型,就此密不可分。
表演与服装的关系紧密到了什么程度?已紧密到水乳交融、成为了一个艺术整体。
演员表演人物,喜、怒、哀、乐在他的面部、语言、唱腔和形体动作上,同时,喜、怒、哀、乐也表现在服装上,服装犹如一张放大了的脸,“可以被演员“舞”出喜、怒、哀、乐——这就是“可舞性”深刻的内涵!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舞蹈和舞剧,它们的舞衣,虽然对表演也很重要,但,负载决没有戏曲表演那么多。
它们用的是独特的“舞蹈语汇”,即通过形体表现喜、怒、哀、乐,换句话说,就是:演员的四肢即一张放大的脸。
在戏曲表演基本功里,与服装相关的有水袖功、翎子功、帽翅功、靠旗功、跷功,与化妆有关的有甩发功、髯口功等。
在戏曲表演艺术家的手中,服装的大部分都是可以利用来表演的工具;不仅是服装的部件(水袖等),而服装整体则更是如此。
臂如:蟒可以“撩”靠可以“飞、”褶可以“踢”……那么,服装为什么会成为“可以舞出情感”的工具呢?概括说,这是由于设计构思与工艺体现的巧妙,其中涉及到形式美要素。
艺术学中讲述形式美,通常集中于涵盖一切艺术门类的基本规律。
如,形式美概念:客观事物外观形式的美(线、形、色、质等外形因素及其有机组合关系);形式美法则:多样统一、平衡、对比、对称、比例、节奏、宾主、参差、和谐等。
在现代的艺术学体系完整构建起来之前,我国历代的艺术家和民间艺人实际上正是符合上述形式美法则,创造了无比璀璨辉煌的民族传统艺术(包括戏曲服装艺术在内)。
对于戏曲服装,创造者们从“可以舞出情感”的特殊要求出发,提炼出延伸、宽松、分离、悬垂、颤动、增扩、放射等一系列特殊的形式美要素,正是由于这些形式美要素的共同作用,才使得服装“舞出情感”。
可以说,戏曲服装的可舞性,表现于款式。
在七种形式美要素中,除增扩、放射作用于表现气质,其他五种(延伸、宽松、分离、悬垂、颤动),既表现气质,又表情达意,以表情达意为主。
延伸水袖是衣袖的延伸,形成了“长衣袖”制式,以长为特色。
因其长,就利于舞。
在表演上被规范出多达数百种舞法(程砚秋先生概括为勾、挑、撑、冲、拨、扬、弹、甩、打、抖等十大类),成为戏曲歌舞化表演中夸张、传神的主要表演语汇之一,强烈地外化角色性格及心理、情绪。
化妆上的长甩发、长线尾子与服装上的长衣袖相协调,也极力追求延伸。
延伸,实质是角色手势的夸张与放大,是内心世界的视象化。
宽松蟒、帔、靠、褶和衣类中的长衣,几乎全部是宽松式的服装制式,平面裁剪,不讲究“称身适体” ;同时,又都有高开衩,甚至四面开衩(如箭衣)。
就大部分戏衣宽松而言,可将戏曲服装概括为“宽松式服装” 。
宽松,利于蟒的“撩”、“踢、” “抓”等表演动作,川剧生角的褶子开衩特别高,因此能让演员做出“踢褶子”的优美动作,外化内心的激动情绪。
分离服装的前、后片不缝合,自成一体,仅有“点”上的适当联缀(燕窝绾结于腋下、搂带系结于腰部)。
以靠为典型,它在表演上的作用和审美意义,前面已讲过,兹不赘述。
悬垂绝大部分饰物,不是纯粹装饰;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夸张、变形手法的处理,使之悬垂(或悬挂),便于自然飘动,利于演员借助它们进行表演。
如服装的飘带、鸾带、流苏、珠穗、牵巾、狐尾,化妆上的髯口,大多都被用做表演工具。
玉带属于悬挂,是悬垂的另一种形式,经常被用作“端带”的动作造型,表示气质庄重。
由于悬垂物多,可以将戏曲服装称为垂直线最多的服装。
颤动盔头上的饰物,极讲究可颤动——颤动最能外化心理情绪。
珠子、绒球、纱帽翅等,因为是用细小弹簧支撑,极易颤动。
在演关羽刮骨疗毒一场戏时,演员神态自若,却让盔头轻轻摇动,令珠子、绒球轻轻颤抖,飒飒作响,外化了角色的痛感;这种艺术真实,出神入化地表现了关羽忍痛刮骨的大勇精神。
纱帽翅颤动的学问最大,有双翅颤、单翅颤两类,又分上下颤、前后颤、旋转等三种,能外化角色的多种心理情绪(激动、狂喜、焦虑、彷徨)。
《杀驿》中吴承恩处于生死关头的激烈思想斗争,就是通过帽纱翅颤动而表现出来的。
另如盔头上的翎子,因其柔韧性强,用于《群英会》之周瑜,随动作而飞舞,表现了一股“骄狂”之气;用于《小宴》之吕布,通过双翎一上一下的颤动,传达出他急切盼望美女貂蝉的焦急心情,待到与貂蝉相见时,用手将一根翎子刮向貂蝉下颏,通过这“以翎代手”的调情动作,艺术地表现了吕布的贪色品格和轻浮气质。
关于增扩和放射这两种形式美要素,一是从横向上加宽角色身材,二是从纵向上加高角色体形,都属于表现人物气质的装饰性范畴,留待下面去讲。
现在,我们可以对可舞性做如下总结:可舞性主要表现在服装款式上,由于款式具有内在的“可以舞出情感”的一系列形式美要素,服装的静态美与动态美有机融合,使服装成为了服从表演、有利表演的重要工具。
鉴于戏曲服装以上述独特形式塑造戏曲人物外部形象,所以,可舞性成为戏曲服装的显著美学特征、第一美学特征。
对于延伸、宽松、分离、悬垂、颤动、增扩、放射等七种形式美要素,为便于记忆,还可以进一步高度概括为这样七个字:长、松、离、垂、颤、宽、高。
二、装饰性装饰性”是美学词汇。
美学辞典释义云:装饰性,主要指实用艺术中的艺术成分。
它通过造型艺术的一些技巧和手段,使实用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装饰性”既包含了装饰图纹,又包含了装饰图纹的依附物(载体),所以,“装饰性”是一个涵义很宽的整体性概念。
作为实用艺术范畴的戏曲服装,其“装饰性”表现在四个方面:款式、装扮、纹样、色彩。
鉴于这四个方面的装饰性内容在第二章中都有所涉及,所以,不必再具体讲,只需要做一种综合性的阐述。
戏曲服装装饰性的审美价值,有下列三点:1 、突出神韵戏曲表演艺术以优美的程式动作与程式造型,塑造了极具神韵(本质特征鲜明生动)的戏曲人物形象。
要求服装及化妆紧密配合,以突出人物的神韵。
为此,戏曲服装上致力于服装的装饰性。
(1)宽袍阔袖尽显精神意蕴之美:戏衣的宽袍阔袖,在款式上确立了极强的装饰性。
蟒庄重威严,靠壮丽威武,帔潇洒明快,褶大方质朴,用于不同阶层的正面人物时,均展示了一种超脱生活、超越自然形体的精神美,展示了人的精神力量。
端庄、大方、含蓄、质朴是中华民族气质的神韵;戏曲服装在款式整体上具有的浓郁装饰性,正是这一神韵的集中体现。
(2)盔靴胖袄衬托形象高大魁梧:盔头讲究高,靴底讲究厚,这是装饰性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具有“拔高”人物的形式美感;作为内用辅助物的胖袄,一方面是为“撑起”宽袍之所需,而更主要是垫宽肩部,具有“增扩”人物的形式美感。
纵向和横向的装饰性,把人物的外部形象衬托得高大魁梧,从而更加强烈地突出了民族气质的“神韵”。
2 、整体和谐在服装的装扮上,在服装与化妆的关系上,体现了人物外部造型装饰性的统一美、和谐美。
(1)服饰组合装饰性强:戏衣的完美艺术形式是靠“装扮” 出来的,依赖一定的服饰组合和特殊的装扮技艺。
例如箭衣需要“拾,”“拾”出修长挺拔的英武之气;靠要“扎,”“扎”出扩张放射的威武之气;抱衣需要“束(”即以绦绳束胸),“束”出灵巧轻盈的潇洒之气。
(2)服装和化妆都一致强调纹样装饰,施于服装的刺绣纹样,施于面部的油彩纹样,都强调夸张化,色彩艳丽,对比强烈。
服装与化妆浑然一体(同时也与砌末和整个舞台上的装饰纹样达到戏曲舞台的整体统一)。
3 、褒善贬恶根据戏曲人物善恶分明的特点,服装上特别注重装饰性的倾向性,在装饰纹样、色彩上寄寓褒贬,褒善贬恶;褒善用装饰,贬恶也用装饰。
同情善良人物苏三,让她穿的罪衣裤是鲜艳、洁净的,面庞是俊美、秀丽的,连刑具也是银的、有纹饰的。
贬斥丑恶人物高衙内,让他敞穿满绣红、粉花朵的绿褶子,同样是纹样装饰,却鲜明显示了浮艳堆砌,让人一眼就洞穿这种丑类的卑劣品格。
装饰性中渗透着艺术家进步的倾向性。
龚和德说得好:“装饰性是为了区别生活的自然形态,是为了美,但只有同生活的真实性、同艺术家对生活的正确评价即进步的倾向性相结合,才是一种真正的美,才能真正满足观众的美感要求。
这是中国戏曲的一个好传统。
”三、程式性大家可能已注意到这样一个特殊现象:我们在讲述每一种服装时,都附带涉及它是由什么人穿的——这与服装学上的叙述方式有着根本区别;讲款式品种,必须同时联系穿用对象,这就是戏曲服装表述上所特有的“款式程式并举法” 。
它标志着我们对程式性所应有的高度重视。
什么是程式?“程,”本来是我国古代度量名称,又是古代容量名称。
“程” 这个词汇很早就被转义而用于意识形态领域。
《荀子•致仕》中云:“程者,物之准也。
”这就是说,“程”即是事物的准则,具有度量客观事物和树立行为规则的含义。
“程”与“式”(联标用准的法式),即含有规范化的涵义,最早用于古代文学艺术。
程式作为一种规范化的表现形式,用于古典诗词,就是“格律”;用于古典绘画,就是由工具而引申转义的“笔墨程式” ;用于古典戏剧,则直呼“戏曲程式” 。
因戏曲是编、导、表、音、美等诸构成要素组成的综合艺术,故各部分都有程式的特称,在表演上称“行当表演规制”,在音乐上有“声腔规制”和“锣鼓经,” 在舞台美术的服装上就叫做“穿戴规制” 。
程式在戏曲中普遍、广泛的运用,这就构成了戏曲的重要艺术成份,因此就具有了程式性。
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整体美学特征之一,同时也是戏曲服装的重要美学特征。
戏曲服装程式性内涵,可概括为下列四点:1 、从类型出发到个性表现的程式服装中应用最普遍、广泛的蟒、帔、靠、褶等四大系列,从应用角度上看,是类型化服装。
蟒是帝王将相等高贵身份人物用于隆重场合的礼服,帔是帝王及后妃、官臣豪绅及其眷属用于闲居场合的常服,靠是正规军或非正规军男、女武将用于战斗场合的戎服,褶是中、下层社会人物用于普通场合的便服。
据此,可以说,戏衣中的蟒、帔、靠、褶本是身份与场合结合的特殊的礼服、常服、戎服、便服。
这四种类型服装,在表现历史题材的剧目中,覆盖了封建社会上、中、下三个大的社会层面,显示出独特而非凡的艺术概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