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11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
- 格式:ppt
- 大小:3.63 MB
- 文档页数:103
《文物保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学概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Relics Preservation Science课程代码:04402011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 4 学时: 64 (理论学时: 64 实验学时: 0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文物学概论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文物保护学》,王惠贞编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文物与化学》,宋迪生等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文物保护环境概论》,郭宏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
二、课程介绍文物的发掘、鉴定、保护,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发掘了大批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如不及时对遗址、遗物加以抢救保护,文物自身特有的历史信息将愈来愈少,不仅失去研究、展示的价值,也无法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份珍贵遗产,使之长久为人类发展服务。
所以文物保护已成为当前文物工作的迫切任务。
这门课程,也是文物保护专业学生必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系统全面地逐步介绍文物保护学基础知识、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金属类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保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壁画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与环境等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物保护材料学和有关文物保护实践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一定的操作实践,使学生不仅掌握住文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初步的操作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文物保护学概论(共4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物的基本内容及分类知识要点:文物的基本内容,文物的分类第二节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知识要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三节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知识要点: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第四节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知识要点:管理科学化,研究逐步深入,分析手段现代化,研究方法综合化等教学重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势教学难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文物,文物的基本内及分类,理解文物保护学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理解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掌握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
一、哪些文物受国家保护?(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四)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沿的代表性实物。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二、哪些文物属于国家所有?(1)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和中国境内出土的文物;(2)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属于国家所有;(3)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及其他国家机关、部队和国有企业、事业组织等收藏、保管的文物;(4)国家征集、购买的文物;(5)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给国家的文物;(6)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其他文物。
三、哪些文物属集体或私人所有?属于集体所有和私人所有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和祖传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文物的所有者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私人或集体可有哪些途径取得文物?(一)依法继承或者接受赠与;(二)从文物商店购买;(三)从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购买;(四)公民个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五)国家规定的其他合法方式。
四、哪些文物不能进行民间买卖?(一)国有文物,但是国家允许的除外;(二)非国有馆藏珍贵文物;(三)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但是依法拆除的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具有收藏价值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除外;(四)来源不符合文物保护法第五十条规定的文物。
国家机关、其他组织和个人在保护文物方面有哪些义务?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
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按现行体制即国家文物局)主管全国文物保护工作。
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研究一、引言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珍贵遗产,其历史悠久,造诣精湛,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由于时间的流逝和行业的发展,许多珍贵的陶瓷文物在保存和传承过程中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旨在为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陶瓷文化作出贡献。
二、陶瓷类文物的特点陶瓷类文物具有质地脆硬、表面光洁、造型精美等特点,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
陶瓷类文物主要包括青瓷、白瓷、彩瓷等,它们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由于其脆弱性,陶瓷类文物在长期保存过程中易受损,面临着破碎、变形、釉面脱落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专业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三、陶瓷类文物保护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在陶瓷类文物保护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传统的保护技术和设备落后,对陶瓷类文物的保护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由于现行法规的不健全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陶瓷类文物的保护工作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容易导致保护工作的片面性和随意性。
部分地区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导致陶瓷类文物保护工作难以得到有效推进。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陶瓷文化,有必要对陶瓷类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四、陶瓷类文物修复工作的技术探讨陶瓷类文物修复技术是陶瓷类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在尽量减少对原始文物的干扰下,尽可能地修复文物的完整性和原貌。
目前,常用的陶瓷类文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胶粘修复、填补修复、上釉修复等。
具体来说,胶粘修复是将分离或破碎的陶瓷文物用特制的胶水粘合在一起,以恢复其原有的形态;填补修复是在陶瓷文物破损的部位进行填充,使其在视觉上尽可能地恢复完整;上釉修复则是在陶瓷文物表面进行上釉处理,使其恢复原有的光泽。
这些修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文物恢复原貌,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修复后的文物可能与原物有所区别,修复后的文物质地可能出现差异等。
二章1商周时期已出现以瓷土做原料,烧纸温度达1200℃的原始瓷器2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中,有一部分带有彩绘,称为彩陶。
3 颜料的成分红色--辰砂(Hgs)、铅丹(Pb3o4);褐色—赭石(Fe2o3);白色--铅白(2Pbco3)、高岭土(H4Al2Si2O9);黑色--炭(C) 。
4一般瓷器的烧结温度在1200——1500℃5 陶器的烧制温度比较低,一般在800——1000℃6表面有彩绘的陶器上干硬泥土的清洗处理这类彩绘陶器表面的污垢时,可以脱脂棉球蘸水或酒精等溶剂,局部将干硬泥垢浸润变软后,再用很薄的小竹片小心的剔除,最后用棉签蘸水轻轻粘洗掉绘画膜上少许易软化而不敢再用竹片剔除的泥土。
瓷器和砖瓦类文物上的干硬泥土,可用水将其软化,用毛笔或软毛刷蘸水轻轻刷洗干净。
7陶瓷文物表面沉积物的清洗陶瓷器文物表面的沉积物一般有石灰质(碳酸盐)、石膏质(硫酸盐)及硅质(硅酸盐)。
这些沉积物均难溶于水及有机溶剂,清除沉积物的原理基本分两类。
一种是分离沉积物中的阴离子,如碳酸根、硫酸根、硅酸根。
另一种是利用螯合剂夺取沉积物中的阳离子,如钙离子、镁离子、铁离子、钡离子,而形成可溶性的金属螯合物水溶液,而沉积物中的阴离子如碳酸根、硫酸根、硅酸根等则与螯合剂中的钠离子组合成新的可溶性钠盐,用水即可清洗干净。
8陶器表面由炭黑和有机脂形成污垢的清洗清洗由炭黑和有机脂形成的污垢可用强氧化剂氧化处理,使碳氧化成二氧化碳,使有机脂化合物氧化成小分子量的有机物,用水冲去即可。
清洗这类污垢常用百分之三的双氧水具体操作如下:用棉球蘸百分之三的双氧水溶液浸污垢数次,待污垢除去后,用蒸馏水冲洗、晾干。
9有彩绘、彩釉陶瓷的清洗清洗表面有彩绘、彩釉的陶瓷一般采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的盐酸清洗,而不能用腐蚀彩绘、彩釉的硝酸、醋酸、硫酸、氢氟酸来清洗。
10 陶瓷文物常用的文物修复剂聚醋酸乙烯酯配成的A·T·K面团修补剂白色石膏修补剂11陶瓷类文物修补的基本要求①必须能保存陶瓷文物的一切特点②修复必须尊重历史、尊重原作③修补残缺部分,必须经过周密的调查、分析、研究、修补时不得超过残缺部分④修补者不得把自己的臆测和增添部分加进文物12陶器的种类很多,可按表面情况、质地和颜色来分。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
第一部分核心讲义
第1章文物保护学概论
第2章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
第3章金属类文物保护
第4章石质文物保护
第5章纸质文物保护
第6章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
第7章纺织品文物保护
第8章壁画、彩绘、泥塑保护
第9章皮革、尸体、骨角质类文物保护
第10章古代建筑保护与维修
第11章博物馆环境
第12章土遗址保护
第13章影像照片及录音类文物保护
第14章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
第15章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运用
第16章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
第二部分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2015年吉林大学619考古学专业基础真题及详解(回忆版)2015年四川大学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真题及详解(回忆版)2013年西北大学624考古学综合真题及详解
2012年西北大学624考古学综合真题及详解
2012年山东大学661考古综合真题及详解
2012年南京大学663考古学基础真题及详解(考古方向)
2012年南京大学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山大学650考古学基础真题及详解
2011年厦门大学635考古学通论真题及详解
2011年复旦大学724文物学真题及详解
源自益星学习网,下载后点击超链接获取真题押题视频全套资料。
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陶瓷类文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修复工作更是备受重视。
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做好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
一、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现状陶瓷类文物是指以陶土或瓷石为原料,经过一定的制作工艺制成的历史文物。
陶瓷类文物以其精美的造型、丰富的纹饰和优美的色彩,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瑰宝,是我国古代工艺水平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代表。
由于岁月的流逝和人为的破坏,许多陶瓷类文物面临着破损、褪色、开裂等问题,亟需保护与修复。
目前,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在我国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发展,各级文物部门和文物保护单位都加大了对陶瓷类文物的保护投入,加强了对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在技术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例如X光、红外线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使得保护与修复工作更加精细和准确。
尽管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1. 技术不够成熟。
目前在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技术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难题有待解决,例如如何有效修复陶瓷文物的开裂、如何恢复陶瓷文物的颜色等。
2. 人才短缺。
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但是目前我国的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人才依然短缺,导致一些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修复。
3. 缺乏统一的标准。
目前我国在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一些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存在着不规范、不科学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做好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强科研力量。
通过加强科研力量,不断开展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的研究与探索,提高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的水平。
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研究引言陶瓷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陶瓷类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更好地进行保护与修复工作提出建议。
一、陶瓷类文物保护的现状1.1 陶瓷类文物保护的重要性陶瓷类文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这些文物载体着中国古代先进的制陶工艺和精湛的艺术水平,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 陶瓷类文物的现状随着人们对文物保护重视程度的提高,陶瓷类文物的保护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
但是由于一些不可抗力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陶瓷类文物在保存和修复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在保存过程中,由于储存条件不佳、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文物出现开裂、变色、脱落等问题;在修复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材料和手法的限制,使得修复效果无法达到最佳状态。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陶瓷类文物的保存和传承。
二、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工作内容和方法2.1 陶瓷类文物的保护工作内容陶瓷类文物的保护工作包括文物的鉴定、清理、储存、陈列、科研等多个方面。
文物的鉴定工作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只有对文物的年代、类型、质地等进行准确的鉴定,才能对文物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清理工作则需要采用专业的工具和材料,对文物上的污渍、尘土进行清除,保持文物的原始状态。
储存、陈列和科研工作则需要建立专门的文物库房和研究机构,对文物进行科学、系统的保存和研究。
2.2 陶瓷类文物的修复工作方法陶瓷类文物的修复工作主要包括填补、粘接和修色三个环节。
填补是指对文物缺损部位进行材料填充,使其恢复原貌;粘接是指对文物断裂部位进行粘接处理,恢复文物的完整性;修色是指对修复后的文物进行修饰处理,使其与原物无异。
在这些工作中,要采用专业的材料和技术,遵循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尊重文物的本身特点,力求修复的完美和真实。
文物保护学大纲《文物保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学概论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Relics Preservation Science课程代码:04402011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 4 学时: 64 (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0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文物学概论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文物保护学》,王惠贞编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文物与化学》,宋迪生等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文物保护环境概论》,郭宏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
二、课程介绍文物的发掘、鉴定、保护,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发掘了大批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如不及时对遗址、遗物加以抢救保护,文物自身特有的历史信息将愈来愈少,不仅失去研究、展示的价值,也无法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份珍贵遗产,使之长久为人类发展服务。
所以文物保护已成为当前文物工作的迫切任务。
这门课程,也是文物保护专业学生必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系统全面地逐步介绍文物保护学基础知识、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金属类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保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壁画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与环境等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物保护材料学和有关文物保护实践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一定的操作实践,使学生不仅掌握住文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初步的操作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文物保护学概论(共4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物的基本内容及分类知识要点:文物的基本内容,文物的分类第二节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知识要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三节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知识要点: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第四节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知识要点:管理科学化,研究逐步深入,分析手段现代化,研究方法综合化等教学重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势教学难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文物,文物的基本内及分类,理解文物保护学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理解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掌握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
文物保护基础二 大纲第一章 绪论( 学时)教学内容:一 文物保护的基本内容二 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三 文物的分类(适合于文物保护研究的文物分类方法)四 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五 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六 文物保护工作瞻望思考题:、文物保护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试设想中国文物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
第二章 陶瓷的修复与保护(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陶瓷的原料、组成及性质( 学时)一、陶瓷的概念及两者的区别二、陶瓷的原料三、陶瓷的结构与性质第二节 陶瓷器物的腐蚀及清洗( 学时)一、陶瓷器的腐蚀情况.酥粉.沉积膜的形成.带釉陶器表面形成黑斑.黑色污垢:(有机脂类和碳黑).彩绘剥落,颜色掉色、变色二、陶瓷器的清洗.泥土的清洗.表面沉积膜(物)的清洗.陶器表面污垢清洗.可溶性盐类的清洗第三节 陶瓷类文物的修复、保护技术( 学时)一、修复内容.检查.清洗.找对(核拼).粘接.加固.补配.仿色.作旧二、陶瓷器的保存环境第四节 彩绘陶器的修复与保护( 学时)一、彩绘陶器的清洗,加固技术二、环境因素对彩绘陶器的颜色的影响第五节 砖瓦类文物保护简介( 学时)一、原料及结构二、砖瓦类文物的保护思考题:陶器与瓷器有哪些主要的区别?.陶器酥粉的原因是什么?.陶器、瓷器的原料、化学组成、结构和性质怎样?.陶瓷器修复、保护的一般步骤是什么?第三章 金属类文物的保护(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青铜器的保护( 学时)一、青铜器的组成及特点、铜的存在及冶炼、铜合金的分类、青铜的特点、各类青铜器的化学组成二、青铜器的腐蚀、腐蚀现象、 粉状锈 生成机理的探讨三、青铜器的传统保护方法 、铜的去锈( )机械去锈( )药剂去锈、对 粉状锈 的处理 、铜器的修整( )焊接与粘接( )整形四、青铜器的现代保护方法 、去锈方法( )机械去锈( )激光去锈( )还原去锈( )化学试剂去锈 、稳定技术( )去除氯离子( )缓蚀( )表面封护、现代检测技术在青铜器修复中的应用五、青铜器的存放与保管、青铜器存放环境、青铜器的日常维护、有机材料溢出气体对金属文物的腐蚀思考题:青铜器的组成和结构怎样?.阐述 粉状锈 生成机理的基本条件。
文物保护基础知识题库2021摘要:一、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二、文物保护的基本知识1.文物的分类2.文物的价值评估3.文物保护的措施4.文物修复与保养三、我国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四、国际文物保护与合作五、公民在文物保护中的责任与义务正文:一、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各类文物见证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文物保护工作对于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和利用好文物,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史、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文物保护的基本知识1.文物的分类文物分为古代文物和近现代文物。
古代文物主要包括:石器、陶器、瓷器、铜器、金银器、玉器、书画、碑刻等。
近现代文物主要包括:革命文物、历史文物、民俗文物等。
2.文物的价值评估文物价值主要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评估文物价值是确定文物保护等级和制定保护措施的重要依据。
3.文物保护的措施文物保护措施包括预防性保护、抢救性保护、修缮保护、加固保护等。
预防性保护是预防文物受损,抢救性保护是对已受损文物进行及时修复,修缮保护和加固保护是对文物本体进行维护和加强。
4.文物修复与保养文物修复是根据文物的材质、病害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采用相应的技术和方法,使文物恢复原状或改善外观。
文物保养是对文物进行定期检查、清洁、去污、防潮、防虫等,以延长文物的使用寿命。
三、我国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我国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博物馆条例》等。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对文物保护的监督管理。
四、国际文物保护与合作国际文物保护与合作对于全球文物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文物保护组织,与世界各国开展文物保护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世界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五、公民在文物保护中的责任与义务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关心、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保护基本知识1、什么是文物?文物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也可以说,它是历史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是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2、可移动文物有哪些分类?可移动文物分为以下26大类:青铜器、玉器、陶瓷、金银器、钱币、雕塑、书画、漆器、家俱、科技文物、铜镜、古籍善本、玺印、竹木骨角雕刻、织绣、甲骨、文房四宝、紫砂器、古董钟表、景泰蓝、鼻烟壶、宣德炉、砖瓦、宝石、扇子、杂项。
3、古文化遗址有哪些?古文化遗址是指古人的建筑废墟及自然环境改造利用后的遗留痕迹。
古文化遗址主要包括古代的城堡、宫殿、村落、居室、作坊、寺庙遗址。
此外还包括当时的矿穴、采石坑、窖穴、仓库、水渠、水井、窖址等经济建筑遗存,壕沟、栅栏、围墙、边塞烽燧、长城、界壕等防御性设施遗存。
4、不可移动文物有哪些?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
5、古文化遗址有那些?古文化遗址是指古人的建筑废墟及对自然环境改造利用后的遗留痕迹。
古文化遗址主要包括古代的城堡、宫殿、村落、居室、作坊、寺庙遗址。
此外还包括当时的矿穴、采石坑、窑穴、仓库、水渠、水井、窑址等经济建筑遗存,壕沟、栅栏、围墙、边塞烽燧、长城、界壕等防御性设施遗存。
6、什么是古墓葬?古墓葬即古人埋葬尸体的坟墓。
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或其残余按特定方式安置在特定的场所叫“葬”,放置尸体或其残余的特定设施叫“墓”,中国考古学常将二者合称为“墓葬”。
7、什么是祖传文物?祖传文物又称为传世文物,是指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已经归个人或者其家庭所有,而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又继续归该个人所有或者传承给其继承人的文物。
8、古建筑的种类有哪些?古建筑指保存至今的古代各时期的房屋、桥梁、水坝、隧道、等建筑物。
它们可按功能分为四大类:(1)皇家宫殿、陵寝、坛庙和王府、官署等;(2)私家园林、名人故居、居民和祠堂、会馆、楼阁、书院、戏台等供集体活动的建筑;(3)古代生产和科学技术活动的建筑物,如都江堰、赵州桥、古观象台等。
文物现场保护措施简介文物是一个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现场保护工作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文物,避免其受到破坏和损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物现场保护措施,以确保文物的安全保护和传承。
环境保护对于文物的长期保存和保护,环境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环境保护措施:1.温湿度控制:文物对温湿度变化非常敏感,极端的温度和湿度都可能对其造成损害。
因此,我们应该在文物展示区域保持相对稳定的温湿度,一般建议温度控制在18-22摄氏度,相对湿度控制在40-60%之间。
2.光照控制:长期暴露在强光下会导致文物颜色的褪色和材料的退化。
我们应该避免直接阳光照射文物,可以使用窗帘或者灯具来控制光照强度。
3.粉尘控制:尘埃和污垢也会对文物造成腐蚀和损坏。
我们应该定期清洁文物展示区域,并且尽可能控制空气中的尘埃含量。
安全保护为了确保文物的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其被盗窃、破坏或者其他意外事故。
1.监控措施:安装监控系统可以监视文物展示区域的安全情况,及时报警并记录可能的异常情况。
2.防火措施:文物展示区域应该配备有效的防火系统和设备,如火灾报警器、灭火器等。
同时,应制定防火预案,定期演练防火应急措施。
3.防盗措施:保护文物免受盗窃的措施包括加装防盗门窗、使用安全锁具、设立警戒区域等。
此外,可以安排安保人员巡逻文物展示区域,加强安全监控。
4.保护伞:对于非常珍贵和易损文物,可以采取透明保护罩、浮动展示架等措施,以降低人为操作对其造成的风险。
文物保养适当的保养可以延长文物的寿命,防止其损坏和退化。
1.定期检查:文物展示区域应该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问题。
包括检查环境控制设备的工作状态、文物展示架的稳固性、文物表面的健康状况等。
2.清洁保养:对于文物表面的污垢和沉积物,我们应该进行轻柔的清洁,使用专门的文物保护清洗剂和工具。
清洁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使用过多的水和化学溶剂,以免对文物造成损害。
文物分类
1陶瓷砖瓦类文物
主要针对于陶器、瓷器、砖瓦类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清洁、黏结、加固、修补、保护材料
2金属类文物
主要针对于青铜器、铁质类、金、银、锡、铅类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除锈,缓蚀、封护材料
3石质文物
主要针对于石质艺术品类(如:石窟寺、摩崖像、石雕、石刻、石碑、经幢等);
石质建筑类(如石洞、石棚、石殿、石桥、石塔、石墙、石阙、石牌
坊、石陵墓、石地板、石台阶、石墙基、石柱、石柱础、
石栏杆等);
石质工具、用具类(如:石刀、石斧、石槽、石盆、石碗、石磨、石
碾、石镯、石枕、石棺、石椁等)文物保护与修复
的清洁、黏结、加固、修补、保护材料
4宝石、玉器类文物
5玻璃、珐琅器类文物
6档案、纸质文物
古籍、字画、碑帖、档案等
7纺织品
丝、毛、棉、麻织物等
8竹木漆器类文物
9皮革、尸体及骨角质类文物
10音像类文物
11壁画彩绘泥塑类文物
地毯,贝壳,塑料。
二章1商周时期已出现以瓷土做原料,烧纸温度达1200℃的原始瓷器2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中,有一部分带有彩绘,称为彩陶。
3 颜料的成分红色--辰砂(Hgs)、铅丹(Pb3o4);褐色—赭石(Fe2o3);白色--铅白(2Pbco3)、高岭土(H4Al2Si2O9);黑色--炭(C) 。
4一般瓷器的烧结温度在1200——1500℃5 陶器的烧制温度比较低,一般在800——1000℃6表面有彩绘的陶器上干硬泥土的清洗处理这类彩绘陶器表面的污垢时,可以脱脂棉球蘸水或酒精等溶剂,局部将干硬泥垢浸润变软后,再用很薄的小竹片小心的剔除,最后用棉签蘸水轻轻粘洗掉绘画膜上少许易软化而不敢再用竹片剔除的泥土。
瓷器和砖瓦类文物上的干硬泥土,可用水将其软化,用毛笔或软毛刷蘸水轻轻刷洗干净。
7陶瓷文物表面沉积物的清洗陶瓷器文物表面的沉积物一般有石灰质(碳酸盐)、石膏质(硫酸盐)及硅质(硅酸盐)。
这些沉积物均难溶于水及有机溶剂,清除沉积物的原理基本分两类。
一种是分离沉积物中的阴离子,如碳酸根、硫酸根、硅酸根。
另一种是利用螯合剂夺取沉积物中的阳离子,如钙离子、镁离子、铁离子、钡离子,而形成可溶性的金属螯合物水溶液,而沉积物中的阴离子如碳酸根、硫酸根、硅酸根等则与螯合剂中的钠离子组合成新的可溶性钠盐,用水即可清洗干净。
8陶器表面由炭黑和有机脂形成污垢的清洗清洗由炭黑和有机脂形成的污垢可用强氧化剂氧化处理,使碳氧化成二氧化碳,使有机脂化合物氧化成小分子量的有机物,用水冲去即可。
清洗这类污垢常用百分之三的双氧水具体操作如下:用棉球蘸百分之三的双氧水溶液浸污垢数次,待污垢除去后,用蒸馏水冲洗、晾干。
9有彩绘、彩釉陶瓷的清洗清洗表面有彩绘、彩釉的陶瓷一般采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的盐酸清洗,而不能用腐蚀彩绘、彩釉的硝酸、醋酸、硫酸、氢氟酸来清洗。
10 陶瓷文物常用的文物修复剂聚醋酸乙烯酯配成的A·T·K面团修补剂白色石膏修补剂11陶瓷类文物修补的基本要求①必须能保存陶瓷文物的一切特点②修复必须尊重历史、尊重原作③修补残缺部分,必须经过周密的调查、分析、研究、修补时不得超过残缺部分④修补者不得把自己的臆测和增添部分加进文物12陶器的种类很多,可按表面情况、质地和颜色来分。
文物本体风貌的保护方法一、文物本体风貌保护的重要性文物本体风貌那可是相当重要的呀。
就像那些古老的建筑,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过去的人们生活、文化的见证者。
比如说故宫,那红墙黄瓦,每一处雕刻,每一块砖瓦,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要是文物本体风貌被破坏了,那就像把一本史书给撕毁了一部分,我们后代就没办法完整地了解以前的事儿啦。
再比如那些古老的青铜器,它们的造型、纹饰,都是那个时代艺术的结晶,一旦本体风貌受损,这些独特的艺术魅力就会大打折扣呢。
二、文物本体风貌的保护方法1. 环境控制温度和湿度:文物对温湿度可敏感啦。
就像人在不同的天气感觉不一样,文物也是呢。
对于纸质文物,湿度太高就容易发霉,太低又会变脆。
所以得根据文物的种类,利用空调、除湿机等设备把温湿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
像在博物馆里,存放书画的展厅,温度可以保持在18 - 22摄氏度,湿度在50% - 60%左右就比较好。
光照:强光对文物的损害可不小。
有些文物长期暴露在强光下,颜色会慢慢褪色。
所以在展示文物的时候,要使用柔和的灯光,并且控制好光照时间。
可以采用低紫外线的灯具,像那些专门为博物馆设计的灯光系统就很不错。
对于特别脆弱的文物,甚至可以采用光纤照明,只把微弱的光投射到需要展示的部分。
空气质量:空气中的污染物也会伤害文物。
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这些东西,会腐蚀文物。
所以要在存放文物的地方安装空气净化设备,过滤掉有害气体。
而且要尽量避免在文物附近使用有挥发性化学物质的东西,比如油漆之类的。
2. 预防性保护日常监测:就像人要定期体检一样,文物也要经常检查。
可以用各种仪器来检测文物的状态,看看有没有出现裂缝、褪色之类的问题。
比如说对于古建筑,可以用全站仪来测量它的结构是否有变形。
对于陶瓷文物,可以用显微镜来观察表面的微观变化。
一旦发现问题,就能及时采取措施。
材料研究:要深入了解文物的制作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们。
比如研究古代书画的纸张和颜料成分,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来选择合适的保护方法。
古漆木竹器1、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处理的必要性由于出上的古漆木竹器类文物因在古墓中埋藏了漫长的岁月,多数曾受到地下水的长期浸蚀。
这些漆木竹器的内部分子结构已究全被水饱和,所以称其为饱水漆木竹器。
这样的文物出土后,饱水状态下的环境突然改变,器物的表面很快干缩,而内部则干的较慢,这样内外干缩情况差别很大,就会引起起翘、开裂、脱皮、变形,甚至达到完全不可收拾的地步。
因而出土的饱水漆木竹器,不能让其自然干燥,而必须立即采取保护性处理。
2、蔗搪脱水定形法优点①此法能使高度腐朽的饱水漆木器得到脱水加固。
②此法的适用范围广,对不同树种、不同含水量的器物都能适用。
③处理后木质质感强,能很好地保待漆木器原貌。
虽有一定收缩,但对漆皮没有大的影响。
④脱水定形后,如在水中授泡一定时间。
蔗糖可以全部溶出,恢复到饱水状态,并不改变器物的外形。
这种可逆性,对初次处理失败或今后发现更好的材料或更为先进的技术,需要一再次处理,都是非常有利的。
⑤该法工艺简单,不需专门设备,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便于推广。
3、古代漆器的现场保护方法①漆器从墓葬出土后,应立即进行拍照、秋像等工作,及时、全面、准确的记录残存及损坏状况。
②在起取漆器时,双手应从靠近漆器底部的位置轻轻托起,放在一个平整、坚固的托板上,做好记录,写好标签。
③用水质较好的井水(即含钙、镁离子少的水)或墓室中的积水,最好用去离子水轻轻洗去器物表面的污物。
④用质软的塑料薄膜将器物小心谨慎地包好,并在器物底部附近垫放一团用离子交换水浸润的棉花,以防水分快速蒸发掉。
⑤再用泡沫塑料包裹,放人大小合适的箱盒内,在器物的四周填充纸屑,碎的泡沫塑料或其他质地柔软的物质(既能保证器物在箱盒内固定不动,不来回碰撞,又不会因包裹而磨损器物)口包装好后小心送往实验室进行保护处理。
4、出土饱水的漆木竹器直接暴露于空气中会出现哪些损坏①.竹简马上会收缩、起翘②漆器表面漆膜会发生起皱现象③出土的彩绘木俑在阳光照射下,十几分钟之内表面彩绘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④木器表面会干裂,由于器物内水分迅速蒸发,而使水中可溶盐在木器表面析出而器物泛白,直接影响文物的外观。